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代道教仙境审美倾向的文化渊源——以道教神仙传记为中心
1
作者 李彦豪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5年第1期33-39,共7页
道教“仙境”专指道教神仙信仰中神仙修炼、成仙和居住的理想生命空间,不仅是修道者笃信的生活世界,还是修道者孜孜以求的高妙的精神境界和理想的物质空间。唐代道教仙境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地上仙境、诸天仙境和人体内仙境。以唐... 道教“仙境”专指道教神仙信仰中神仙修炼、成仙和居住的理想生命空间,不仅是修道者笃信的生活世界,还是修道者孜孜以求的高妙的精神境界和理想的物质空间。唐代道教仙境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地上仙境、诸天仙境和人体内仙境。以唐代道教神仙传记为中心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唐代道教仙境的审美焦点,主要表现为神仙、动植物和山岳等,唐代道教仙境的审美倾向的文化渊源可以归结为“自然崇拜”观念、儒道理想人物思想和楚文化蕴美求奇等传统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道教 仙境 道教审美 文化渊源 自然崇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道教的投龙仪式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泽洪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7-32,共6页
唐代是道教史上的兴盛发展时期,也是道教从民间宗教跃升为国家宗教,并对唐代社会产生影响的重要时期。史籍道经中有关唐代国家行用道教投龙的记载,是道教仪式已上升为国家祭祀大典的有力说明。唐代帝王热衷于投龙是崇信道教所致,投龙仪... 唐代是道教史上的兴盛发展时期,也是道教从民间宗教跃升为国家宗教,并对唐代社会产生影响的重要时期。史籍道经中有关唐代国家行用道教投龙的记载,是道教仪式已上升为国家祭祀大典的有力说明。唐代帝王热衷于投龙是崇信道教所致,投龙仪式更反映出唐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崇道风尚。从道教经法制度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投龙仪式具有宗教功能及其象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道教 投龙仪式 金龙玉简 投龙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道教文学史刍议 被引量:2
3
作者 吴真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86-89,共4页
唐代道教文学研究在"宗教与文学相互关系"方面成果最为丰硕,在吸收20世纪70年代以来道教学研究成果方面仍待加强。唐代首次形成遍布全国的道观网络,多部道经在国家制度的支持下成为全民熟读的典籍。唐代形成了一套融合所有道... 唐代道教文学研究在"宗教与文学相互关系"方面成果最为丰硕,在吸收20世纪70年代以来道教学研究成果方面仍待加强。唐代首次形成遍布全国的道观网络,多部道经在国家制度的支持下成为全民熟读的典籍。唐代形成了一套融合所有道教传统的科仪经系以及相应的道经位阶体系,这决定了唐代道教文学独特的知识谱系。六朝时期不同经派背景的仙真被整编到唐代道教仙山地理系统之内,仙山地理的相关道教文献是唐代道教文学尚待开拓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道教文学史 知识谱系 宗教地理 宗教与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道教丧葬礼制初探 被引量:1
4
作者 林西朗 《求索》 CSSCI 2004年第8期156-159,共4页
唐代道教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丧葬礼制。本文对唐代道士染病弥留阶段的关怀礼制、身亡善后阶段的丧葬礼制和服丧制度都作了较为详细的阐释。
关键词 唐代道教 丧葬 礼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代道教哲学中“有无之道”的理论价值--以杜光庭思想为例
5
作者 孙亦平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1-7,共7页
唐代道教哲学是围绕着"道"而展开的。这个既具有本源论意义,同时又表达了本体论思想的"道",往往通过有无之辨得以彰显。唐代道教运用有、无概念而对"道"所进行的本体论探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用哲... 唐代道教哲学是围绕着"道"而展开的。这个既具有本源论意义,同时又表达了本体论思想的"道",往往通过有无之辨得以彰显。唐代道教运用有、无概念而对"道"所进行的本体论探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用哲学范畴来再现宇宙万物的方式。在这种再现方式中,所要表达的是对宇宙事物的本然状态和人的本性的认识,由此而标示出道教所认同的人类的生存方式。这种对"有无之道"的探讨,既提升了唐代道教哲学的理论价值,也推进了其后宋金元道教内丹心性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即使在今天,对我们提升生活的精神境界依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道教哲学 杜光庭 有无之道 理论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道教养生论著简介
6
作者 李文遴 李文斌 《华夏文化》 1995年第1期33-35,共3页
唐代道教养生论著简介李文遴,李文斌健康长寿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这种本能和欲望,是人类养生文化产生的原动力。我国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发展到唐代达到了繁盛阶段。唐代养生学包括儒、道、佛各界人士的论述。这时的养生家们一方面四... 唐代道教养生论著简介李文遴,李文斌健康长寿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这种本能和欲望,是人类养生文化产生的原动力。我国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发展到唐代达到了繁盛阶段。唐代养生学包括儒、道、佛各界人士的论述。这时的养生家们一方面四处游说,一方面著述立说,不但使养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道教 养生论 孙思邈 养生保健 养生学 养生文化 司马承祯 内丹 《养性延命录》 西北大学图书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唐代道教戒律对儒释道法的融摄
7
作者 李帮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7期9-14,共6页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道教戒律在这一时期走向系统化、规范化、成熟化。在对儒、释、道、法的融摄中,道教戒律完成了自我构建,形成了独特的体系,从而为道教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唐代道教 戒律 融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道教规模辨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泽洪 《中华文化论坛》 1996年第2期104-108,共5页
唐代道教规模辨析张泽洪唐代是道教的兴盛发展时期,李唐王朝的尊崇,奠立了道教相当于国教的地位,这是道教学界所普遍认同的历史事实。但《新唐书·百官志》"崇玄署"条记载唐代道观、道士数说:"天下观一千六百八十七,道士七... 唐代道教规模辨析张泽洪唐代是道教的兴盛发展时期,李唐王朝的尊崇,奠立了道教相当于国教的地位,这是道教学界所普遍认同的历史事实。但《新唐书·百官志》"崇玄署"条记载唐代道观、道士数说:"天下观一千六百八十七,道士七百七十六,女官九百八十八。"当代一些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道教 道士 《新唐书》 道观 《唐六典》 《太平广记》 全唐文 崇玄署 唐玄宗 杜光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道教的沐浴文化探究
9
作者 胡晓晴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89,共2页
道教沐浴文化在唐代进入兴盛发展时期,形成了一整套规定的仪式与流程,并逐渐发展出香浴和药浴两大系列,由于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道教养生延命的沐浴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也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道教的沐浴文化从先秦的祭祀文化中汲取... 道教沐浴文化在唐代进入兴盛发展时期,形成了一整套规定的仪式与流程,并逐渐发展出香浴和药浴两大系列,由于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道教养生延命的沐浴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也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道教的沐浴文化从先秦的祭祀文化中汲取养分,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改造和充实,在唐代进入兴盛发展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道教 道教养生 文化探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 潜移默化 祭祀 统治阶级
原文传递
唐代道教“三宝窟”与《南竺观记》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海德 《中国道教》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20,共6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本土宗教——道教,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之中,积淀形成了数量众多的珍贵道教文化遗产。其中较为世人所重的主要是道教的经典文献,而对传承久远的古代道教文物的价值和意义长期以来重视不够。
关键词 唐代道教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遗产 经典文献 道教文物 宗教
原文传递
司马承祯与唐代道教镜说证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育成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2000年第1期30-40,共11页
司马承祯是唐代著名的高道 ,道书中明确记载他曾制造过道教铜镜 ,现存或见于著录的铜镜实物中即有一些属于《上清含象剑鉴图》所录镜式。
关键词 司马承祯 唐代道教 铜镜 道书
原文传递
唐代道教与养生文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介永强 《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 2020年第1期-,共8页
养生思想在中国古代起源很早。老子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 养生思想在中国古代起源很早。老子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①他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②因此,对于如何"摄生",即养生,老子认为:"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③庄子在其《养生主》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法自然 缘督以为经 唐代道教 养生文化 养生思想 全生 而已矣
原文传递
道教文化与唐代豪侠小说的特色
13
作者 路云亭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4期24-28,共5页
道教在中国,与其说它是一种宗教,更不如说它是一种文化。就其实质而言,道教可分为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教哲学与道教雅文化,以及以神仙道教与民间道教为代表的道教迷信与道教俗文化。唐代,由于李唐王朝尊道教之主老子(李聃)为“太上玄... 道教在中国,与其说它是一种宗教,更不如说它是一种文化。就其实质而言,道教可分为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教哲学与道教雅文化,以及以神仙道教与民间道教为代表的道教迷信与道教俗文化。唐代,由于李唐王朝尊道教之主老子(李聃)为“太上玄元皇帝①”与“太圣祖大道玄元皇帝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豪侠小说 道教文化 唐代道教 司马迁 主人公 神仙道教 《史记》 民间道教 女性形象 叙事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道教的多维度审视:20世纪末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节选) 被引量:1
14
作者 柯锐思 曾维加 刘玄文 《中国道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28,共11页
与后来的朝代相比,唐朝在诸多方面是一个非常自由的时期。就道教来说,没有一个单一的教团模式,因此也就没有一个单一的模式来规定道教信徒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做“道士”可能意味着过修道的生活,在朝中做官或者做大学士,过着隐... 与后来的朝代相比,唐朝在诸多方面是一个非常自由的时期。就道教来说,没有一个单一的教团模式,因此也就没有一个单一的模式来规定道教信徒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做“道士”可能意味着过修道的生活,在朝中做官或者做大学士,过着隐居的生活,写写关于神仙的诗歌、历史以及故事等。可以证明,唐代的道士如果选择以上任何一种方式都会受到尊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道教 20世纪 多维度 节选 现状 大学士 单一 生活
原文传递
唐代道教乐舞的美学特色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婧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0-81,共2页
道教乐舞是唐代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的道教乐舞兼收并蓄、融合众技,不但继承了汉代道教乐舞的神韵,同时还融入了当时胡乐胡舞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意蕴,其艺术思想对后世的乐舞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唐代乐舞 乐舞文化 兼收并蓄 美学特色 唐代道教 美学意蕴
原文传递
唐代道教人物三考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玉麒 《中国道教》 CSSCI 1995年第2期37-40,共4页
叶法善生卒年辨析 唐世特重道教,道士叶法善即以阴阳、占繇、符架之术屡受诏于高宗、武后、中宗三朝;玄宗先天二年(713),甚至被拜为鸿胪卿,是唐史上颇为显赫的宗教人物。但史书有关其生卒年的记载却相当混乱,乃至错讹;今人著述,多莫衷... 叶法善生卒年辨析 唐世特重道教,道士叶法善即以阴阳、占繇、符架之术屡受诏于高宗、武后、中宗三朝;玄宗先天二年(713),甚至被拜为鸿胪卿,是唐史上颇为显赫的宗教人物。但史书有关其生卒年的记载却相当混乱,乃至错讹;今人著述,多莫衷一是。试作辨析并考证如下: 《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传”:“法善生于隋大业之丙子,死于开元之庚子,凡一百七岁。八年卒。”按,“隋大业之丙子”即大业十二年(6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柱山 唐代道教 吴筠 《道藏》 全唐文 生卒年 《新唐书·艺文志》 《册府元龟》 《全唐诗》 两《唐书》
原文传递
试论唐代道教民间讲经活动的特点兼及对今天玄门讲经的启示
17
作者 杨君 《中国道教》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1-35,共5页
唐代道教流行,皇室经常在内道场及长安各道观举行讲经活动,影响深远,史料对此也记载颇多。那么,与皇室组织的讲经活动相对应,唐代道教在民间如何讲经?韩愈《华山女》一诗虽有他意,却也反映了当时道教民间讲经活动的盛况:……华山女儿家... 唐代道教流行,皇室经常在内道场及长安各道观举行讲经活动,影响深远,史料对此也记载颇多。那么,与皇室组织的讲经活动相对应,唐代道教在民间如何讲经?韩愈《华山女》一诗虽有他意,却也反映了当时道教民间讲经活动的盛况:……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洗妆拭面着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道教 讲经 玄门 道观 皇室
原文传递
唐代道教规模辨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泽洪 《宗教学研究》 CSSCI 1997年第1期38-43,共6页
唐代道教规模辨析张泽洪唐代的道士人数,是一个尚存争议的问题。本文运用史籍、道经的有关记载,对唐代道观设置及道士人数作了较详细的辨析,认为唐代道教作为国家宗教,具备一定的规模,能保证其履行国家宗教的职能。作者张泽洪,1... 唐代道教规模辨析张泽洪唐代的道士人数,是一个尚存争议的问题。本文运用史籍、道经的有关记载,对唐代道观设置及道士人数作了较详细的辨析,认为唐代道教作为国家宗教,具备一定的规模,能保证其履行国家宗教的职能。作者张泽洪,1955年生,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道教 《太平广记》 《新唐书》 道士 全唐文 道观 《唐六典》 《册府元龟》 《唐会要》 中华书局
原文传递
唐代初中期道教的“坐忘論” 被引量:1
19
作者 鄭燦山 《道家文化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397-417,共21页
南北朝後半期,道教的發展愈趨抽象化、理論化,而與子學結合,特别是老莊。對於《莊子》,到了隋唐才逐漸引起興趣,其中"坐忘"論題便受到關注。唐代道教關於"坐忘"主題的討論,寫成的著作有三篇"坐忘論",皆... 南北朝後半期,道教的發展愈趨抽象化、理論化,而與子學結合,特别是老莊。對於《莊子》,到了隋唐才逐漸引起興趣,其中"坐忘"論題便受到關注。唐代道教關於"坐忘"主題的討論,寫成的著作有三篇"坐忘論",皆被收録於南宋初曾慥《道樞》卷二。其中,《坐忘篇中》、《坐忘篇下》分别是天隱子、唐代司馬承禎所作;而《坐忘篇上》根據學者考證認爲是《正統道藏》所收録標有"真静居士序、司馬承禎子微撰"的一卷本《坐忘論》之節編,而爲初唐道士趙志堅所作,也就是,否定此一卷本《坐忘論》是司馬承禎作品之傳統觀點。所以,本文即以《正統道藏》所收之《坐忘論》及趙志堅所作《道德真經疏義》爲文獻基礎,並參酌《道樞》所收三篇"坐忘論"、王屋山唐碑文《坐忘論》(《白雲先生坐忘論》),藉以分析趙志堅闡釋"坐忘"主題中之心性論與"身體"論述,並考察司馬承禎對於趙志堅觀點的批判。我們可以發現,年代較早的趙志堅透過"有觀"、"空觀"、"真觀"三者的辯證關係,闡釋、引申、發揮了莊子"坐忘"概念。由此看出,趙志堅可能受到當時佛教觀法的影響。另外,趙志堅偏重心性論,所以重"心"輕"身"。趙氏不涉及肉身的鍛鍊問題,他甚至還説"身爲滓質"。這種看法與六朝道教追求長生成仙之宗旨有些偏離。司馬承禎在王屋山唐碑文《坐忘論》(《白雲先生坐忘論》)中針對趙志堅的"坐忘"理論提出批判,認爲趙志堅之説過於繁瑣,非但無法"坐忘",反有"坐馳"之病。再者,司馬承禎不只談心性論,也頗關注身軀形質的問題。他批評養神而不養形是偏失之法。所以,教人"煉形"、"煉氣"外,同時也"煉神合道",可謂形氣神交相養,無一偏頗獨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忘 唐代道教 曾慥 一卷本 王屋山 南宋初 心性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司马承祯、王玄览看唐代道教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澍 《中国道教》 CSSCI 1996年第2期30-32,共3页
从司马承祯、王玄览看唐代道教对宋明理学的影响陈澍理学是我国宋元明清时期长达数百年之久的代表官僚地主阶级利益的哲学,也是后期封建制度发展时期影响最大的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学术界目前认为宋明理学是儒家唯心主义和佛教的融... 从司马承祯、王玄览看唐代道教对宋明理学的影响陈澍理学是我国宋元明清时期长达数百年之久的代表官僚地主阶级利益的哲学,也是后期封建制度发展时期影响最大的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学术界目前认为宋明理学是儒家唯心主义和佛教的融合。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唐代道教对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承祯 宋明理学 王玄览 唐代道教 反省内求 主观唯心主义 王守仁 陆九渊 心外无物 认识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