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象”何以“依照知识”?——康德“哥白尼式”哲学革命的意义之重估 被引量:6
1
作者 高懿德 贺方刚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0-76,共7页
康德以其"对象依照知识"这一振聋发聩的观点发起了一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从而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的走向。这场革命基于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困境,在力图克服唯理论与经验论对立冲突的基础上将它们加以调和,建... 康德以其"对象依照知识"这一振聋发聩的观点发起了一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从而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的走向。这场革命基于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困境,在力图克服唯理论与经验论对立冲突的基础上将它们加以调和,建立了以"对象依照知识"为基本思路的主体性哲学。这场革命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在本体论领域发现了"对象"世界的存在;第二,在认识论方面发现和确立了主体能动性原则;第三,在哲学史上实现了哲学研究思路的转向。当然,囿于时代背景,这一革命仍是不彻底的,仍存在诸如知识的先天性问题、"物自体"不可知问题、现象与本体相分离问题、忽视客体性原则问题等缺陷。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康德发起这场革命的原因、知识背景、意义以及局限性重新进行了思考与定位,以期为深入理解康德的思想提供一把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白尼式”哲学革命 唯理论 经验论 “对象依照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形而上学”到“行而上学”:康德哲学哥白尼式革命的实质 被引量:10
2
作者 邓安庆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6-93,共8页
从"知识"以"对象"为转移到"对象"以"知识"为转移的这种所谓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并非单纯地是一种认识论的革命,而是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态度的确立。"旧形而上学""旧&qu... 从"知识"以"对象"为转移到"对象"以"知识"为转移的这种所谓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并非单纯地是一种认识论的革命,而是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态度的确立。"旧形而上学""旧"就"旧"在"自然的认识方式"上,误以为"形而上学"是一种超验的"知识论";新的哲学思维态度,知道"知识"的限度,使"超验的"知识成为不可能,而使"超越的"实践成为可能,在这一限度内,才为"信仰"留了地盘。这种信仰其实就是对实践理性之自由的信仰。因此,新的哲学态度下的Metaphysik不再是按照"自然倾向"去认识的"形而上学",而是以道德实践之自由(道德行动)为目的的"行而上学",这才是康德哲学所实现的"哥白尼式革命"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白尼式革命 形而上学 行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塞尔的“哥白尼式转向” 被引量:8
3
作者 朱刚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2-105,共14页
从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常常陷入两难困境:如果它坚持以自我为世界的本原,那么它在获得开端上的明见性的同时又会面临唯我论的指责;如果它承认在开端处就有诸多主体,那么其他主体的存在又无法像自我那样明见无疑,哲学又会因此陷入独断的... 从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常常陷入两难困境:如果它坚持以自我为世界的本原,那么它在获得开端上的明见性的同时又会面临唯我论的指责;如果它承认在开端处就有诸多主体,那么其他主体的存在又无法像自我那样明见无疑,哲学又会因此陷入独断的神学—形而上学。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为走出上述困境提供了一种可能:首先,它认为主体性只有在交互主体性中才是其所是,交互主体性相对于主体性而言是更本原的存在,这样它就避免了唯我论。其次,它对交互主体性的本原性的肯定是通过对我思所具有的陌生经验的反思与解释而揭示出来,这样它就克服了形而上学的独断性而具有从我思出发的明见性。最后,它把交互主体性作为"超越论的存在领域"加以揭示,认为构造自然和世界的本原是交互主体性而非单个主体,这就保证了不同主体对同一个世界的认同是先天可能的。所以,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是对近代三大理性主义哲学家笛卡尔、莱布尼茨和康德的哲学思想的综合与超越:它是方法论上的笛卡尔主义,存在论上的莱布尼茨主义,而其所要完成的使命则是真正实现康德的哥白尼式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胡塞尔 交互主体性 哥白尼式转向 超越论的存在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特根斯坦的“哥白尼式革命” 被引量:7
4
作者 韩林合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29,共5页
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维特根斯坦对其前期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传统进行了一次猛烈无比的"哥白尼式革命"。这种革命体现在:世界被理解成生活形式,哲学被理解成独特的表现体系和概念框架的提供或者哲学误解和混淆的诊断与清除。
关键词 哥白尼式革命 积极的哲学 消极的哲学 语法研究 概念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对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的调和 被引量:8
5
作者 殷筱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6-79,159,共4页
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就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来源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论争,但都没有为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找到终极依据。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者康德力图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来解决这一问题。他在肯定感... 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就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来源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论争,但都没有为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找到终极依据。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者康德力图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来解决这一问题。他在肯定感觉经验为科学知识提供客观性的同时,提出了所谓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在改造和发展笛卡尔"自我意识"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先验自我意识"概念,试图从认知主体的先天认知结构和形式中为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寻求终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论 唯理论 哥白尼式的革命” “先验自我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及其认识论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李龙海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25,共2页
关键词 康德 哥白尼式革命” 认识论 哲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与当代美学转型 被引量:1
7
作者 甘锋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65,共5页
康德在形而上学领域发动的"哥白尼式革命"彻底改变了主客体关系,形成了独特的先验论。正是先验方法在美学领域的运用,才使康德得以超越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形成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扭转了当时西方美学的研究方向。在当下美学... 康德在形而上学领域发动的"哥白尼式革命"彻底改变了主客体关系,形成了独特的先验论。正是先验方法在美学领域的运用,才使康德得以超越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形成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扭转了当时西方美学的研究方向。在当下美学转型的语境中,重温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对于超越美学研究中感性话语与理性话语双峰对峙的理论困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白尼式的革命” 先验方法 美学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研究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先验论美学方法论解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甘锋 《唐都学刊》 2007年第6期38-42,共5页
康德发动过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么?科恩的质疑和否定回答使这一已成定论的说法再次成为问题。事实上,正是康德在形而上学领域发动的"哥白尼式革命"才彻底改变了主客体关系,形成了独特的先验论。也正是先验方法在... 康德发动过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么?科恩的质疑和否定回答使这一已成定论的说法再次成为问题。事实上,正是康德在形而上学领域发动的"哥白尼式革命"才彻底改变了主客体关系,形成了独特的先验论。也正是先验方法在美学领域的运用,才使康德得以超越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从而独立系统地批判主体的审美能力,形成独特的美学思想,扭转了当时西方美学的研究方向,成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在当下美学转型的语境中,重温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白尼式的革命” 先验方法 美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论维度:“哥白尼式革命”
9
作者 孟庆刚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16,共3页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思维方式变革。从认识论意义上讲,主体是指具有认识能力的理性存在者,他是信息的发送者,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占据着主动地位,而客体在主客关系中被动地接受信息,主体客体的...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思维方式变革。从认识论意义上讲,主体是指具有认识能力的理性存在者,他是信息的发送者,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占据着主动地位,而客体在主客关系中被动地接受信息,主体客体的位置不能换。而在康德哲学中,对象要去符合的知识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在认识客体时所使用的知识,而是人在认识客体之前就拥有的先验知识。作为经验存在者,对象必须去适合的就是人作为理性存在者的这种先验存在方式,即先验知识。一切现实的对象都是先验知识构造的,这样,先验知识就成了本原,对象就成了派生物。所以对哥白尼式革命不应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解读,而应从本体论的角度去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论 本体论 哥白尼式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澄清对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误解
10
作者 孟庆刚 《怀化学院学报》 2009年第9期29-31,共3页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思维方式变革。从认识论意义上讲,主体是指具有认识能力的理性存在者,他是信息的发送者,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占据着主动地位,而客体在主客关系中被动地接受信息,主...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思维方式变革。从认识论意义上讲,主体是指具有认识能力的理性存在者,他是信息的发送者,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占据着主动地位,而客体在主客关系中被动地接受信息,主体客体的位置不能换。而在康德哲学中,对象要去符合的知识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在认识客体时所使用的知识,而是人在认识客体之前就拥有的先验知识。作为经验存在者,对象必须去适合的就是人作为理性存在者的这种先验存在方式,即先验知识。一切现实的对象都是先验知识构造的,这样,先验知识就成了本原,对象就成了派生物。所以对哥白尼式革命不应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解读,而应从本体论的角度去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论 本体论 哥白尼式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拥抱“哥白尼式的变革”--读《深度学习》
11
作者 刘徽 《现代教学》 2021年第21期77-79,共3页
深度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领域的热点话题,但对于什么是“深度学习”,每个人的理解都有所不同,钟启泉教授认为:“唯有当‘知识’被置于具体的境脉之中才赋有意义,这种被连接起来的‘知识’才能臻于深度理解。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教育教学领域 哥白尼式 钟启泉教授 深度理解 热点话题 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关于形而上学的重建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伟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47-49,共3页
一直以来,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标志着康德在哲学史上的伟大贡献。因此,理解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是进入康德哲学体系的最好途径,而研究康德哲学也必须从这里开始,因为"哥白尼式革命"显示了康德所面对的... 一直以来,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标志着康德在哲学史上的伟大贡献。因此,理解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是进入康德哲学体系的最好途径,而研究康德哲学也必须从这里开始,因为"哥白尼式革命"显示了康德所面对的问题和他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最集中地体现了康德哲学的基本原则、特征和趋向以及康德哲学的基本精神。本文将对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的产生原因、具体内容以及它的影响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形而上学 哥白尼式革命 自在之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对形而上学的重建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福强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65-67,共3页
康德哲学的根本精神不仅在于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更重要的是对形而上学的重建。这种重建是通过"哥白尼式的革命"实现的。这一哲学革命最集中的显示了康德所面对的问题和他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最集中的体现了康德哲学的基本原则... 康德哲学的根本精神不仅在于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更重要的是对形而上学的重建。这种重建是通过"哥白尼式的革命"实现的。这一哲学革命最集中的显示了康德所面对的问题和他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最集中的体现了康德哲学的基本原则、特征和趋向,最集中的体现了康德哲学的基本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哥白尼式的革命” 认识论 形而上学的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主体能动性思想 被引量:5
14
作者 程惠莲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3期33-38,32,共7页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中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究竟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本文认为康德哲学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由于:其一、康德这种主体能动性思想是在撇开认识来源的前提下进行论证的;其二、他的论证以“物自体”为前提和基础;其三...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中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究竟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本文认为康德哲学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由于:其一、康德这种主体能动性思想是在撇开认识来源的前提下进行论证的;其二、他的论证以“物自体”为前提和基础;其三、康德“人为自然立法”以当时科学发展状况为依据,因而是唯物主义的理论瑰宝。它将成为推动当代哲学变革的强大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哥白尼式革命 主体能动性 唯心主义 理性 认识主体 唯理论 感性 主体性思想 批判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原因──从其感性论来认识
15
作者 李刚 文辉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6年第S2期15-16,共2页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不能简单的归为唯心主义。从其革命的目的来看,康德只有把感性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挽救当时的科学危机,而科学感性论的建立正是通过把人类先验的认知方式作为事物的先验存在方式来完成的,这种转变...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不能简单的归为唯心主义。从其革命的目的来看,康德只有把感性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挽救当时的科学危机,而科学感性论的建立正是通过把人类先验的认知方式作为事物的先验存在方式来完成的,这种转变成为了哲学认识观上深刻变革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论 哥白尼式革命 直观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谓词关系的反转:康德“哥白尼式革命”新释 被引量:1
16
作者 彭志君 水丽蓉 《武陵学刊》 2023年第5期39-48,共10页
学界对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阐释侧重于从认识论和实践哲学两个层面进行,但这不足以反映出“哥白尼式革命”与纯粹理性的总课题之间的深刻关联,从而既未能真正意识到也尚未触及康德批评的此前的形而上学的根本缺陷。康德认为,此前形... 学界对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阐释侧重于从认识论和实践哲学两个层面进行,但这不足以反映出“哥白尼式革命”与纯粹理性的总课题之间的深刻关联,从而既未能真正意识到也尚未触及康德批评的此前的形而上学的根本缺陷。康德认为,此前形而上学的一个根本缺陷在于“仅仅在概念之间来回摸索”,即没有超出主词概念的范围,总是在主词概念内部兜圈子。克服这个根本缺陷的方法在于实现“主谓词关系的反转”,即以谓词运用于主词之上并以此来规定主词,这是他的“哥白尼式革命”在主谓词关系问题上的一种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哥白尼式革命” 主词 谓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及其历史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启森 《新西部(中旬·理论)》 2016年第7期93-93,92,共2页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序言中宣称他在认识论上发动了"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进行的"哥白尼式革命"就是其先验批判哲学的发端:第一,推动了哲学研究活动的转向,为认识论研究开拓了新天地;第二,康...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序言中宣称他在认识论上发动了"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进行的"哥白尼式革命"就是其先验批判哲学的发端:第一,推动了哲学研究活动的转向,为认识论研究开拓了新天地;第二,康德在认识论中高扬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性作用;康德对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认识过程系统考察之后,提出了认识发展阶段的思想。从人类认识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场革命构成了人类认识史的一次重大转向,并对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白尼式革命” 认识论 唯理论 经验论 历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看哲学思维方式的特质
18
作者 刘忠友 《襄樊学院学报》 2010年第12期33-36,共4页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基本内涵在于由"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转变为"对象必须符合知识",康德声称"我们关于物先天地认识到的只是我们自己放进它里面去的东西",这一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基本内涵在于由"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转变为"对象必须符合知识",康德声称"我们关于物先天地认识到的只是我们自己放进它里面去的东西",这一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从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及其意义来看,哲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理论特质表现在:个性化、反思性、批判性或革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哥白尼式的革命” 哲学思维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是太阳——论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19
作者 李质明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7-13,共7页
学过一点西方哲学史的人,都知道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尽管人们对它有不同的反响,然而革命确是有的。那么,究竟这场革命的由来是什么?革命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康德实现这场革命的具体途径是什么?以及革命所达到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凡... 学过一点西方哲学史的人,都知道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尽管人们对它有不同的反响,然而革命确是有的。那么,究竟这场革命的由来是什么?革命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康德实现这场革命的具体途径是什么?以及革命所达到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凡此,都是值得我们作一番探讨的。本文也试图从这几方面进行一些探索,以供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哥白尼式革命 形而上学 人类理性 自然科学 纯粹理性批判 认识 科学家 太阳 中心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是太阳——论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20
作者 李质明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8-15,共8页
(续上期) 三、革命的具体途径——康德怎样来实现形而上学的革命的。康德认为要摆脱认识论上的困境,应该效仿哥白尼,来一个根本性的大转变,让理性的太阳升起,让对象来符合知识,因为我们主体先天地具有规定对象的条件。
关键词 形而上学 康德哲学 哥白尼式革命 实践理性批判 两个世界 认识论 具体途径 太阳 物自体 科学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