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呼肠孤病毒科的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高芳銮 范国成 +2 位作者 谢荔岩 黄美英 吴祖建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486-490,共5页
运用邻接法(neibor-joining,NJ)、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hood,ML)对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ICTV)第八次报告中所有已报道的呼肠孤病毒科外层衣壳蛋白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 运用邻接法(neibor-joining,NJ)、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hood,ML)对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ICTV)第八次报告中所有已报道的呼肠孤病毒科外层衣壳蛋白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构建的系统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尽管部分分支略有差异,但都能够反映出科内各属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结果支持了该科的分类地位。同时还比较两种建树方法的异同点,并对建树产生的差异原因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肠病毒科 系统发育分析 邻接法 最大似然法 最大简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病诊断及防控
2
作者 颜丙桐 《中国畜牧业》 2024年第22期107-108,共2页
20世纪60年代初,从人类和动物呼吸道或肠道中已成功分离出呼肠孤病毒。这种病毒能对人类、家畜、家禽、水生生物、昆虫和植物等造成伤害。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隶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dae)、正呼肠孤病毒属(Or... 20世纪60年代初,从人类和动物呼吸道或肠道中已成功分离出呼肠孤病毒。这种病毒能对人类、家畜、家禽、水生生物、昆虫和植物等造成伤害。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隶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dae)、正呼肠孤病毒属(Orthoreovirus),其基因组分阶段,由10个双链RNA片段组成。禽呼肠孤病毒分为鸡源病毒和水禽源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肠病毒 新型鸭呼肠病毒 呼肠病毒科 呼肠病毒 双链RNA 基因组分 水生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人群中新型呼肠病毒既往感染状况调查
3
作者 胡燕 貌达 +3 位作者 刘泽 姜棋予 谢国明 白冰珂 《传染病信息》 2015年第4期207-209,共3页
目的调查不同人群中新型呼肠病毒既往感染情况。方法选取健康人群以及手足口病、腹泻、麻疹、乙型肝炎等患者的血清标本,利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其血清标本中新型呼肠病毒IgG抗体。结果中和试验结果表明,健康人群中新型呼肠病毒IgG抗体阳... 目的调查不同人群中新型呼肠病毒既往感染情况。方法选取健康人群以及手足口病、腹泻、麻疹、乙型肝炎等患者的血清标本,利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其血清标本中新型呼肠病毒IgG抗体。结果中和试验结果表明,健康人群中新型呼肠病毒IgG抗体阳性率为29.90%,抗体滴度的中位数为1:32;手足口病患者中抗体阳性率为70.83%,抗体滴度的中位数为1:64;乙型肝炎和麻疹患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0.22%和90.70%,抗体滴度的中位数均为1:128;腹泻患者中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滴度的中位数均最高,分别为100%和1:256。结论健康人群与不同疾病患者中薪型呼肠病毒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及滴度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肠病毒科感染 血清分型 中和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呼肠病毒M片段对核转录因子κB的活性抑制的研究
4
作者 白冰珂 陶玲 +5 位作者 沈宏辉 侯俊 胡燕 罗声栋 杨锐创 貌盼勇 《传染病信息》 2013年第6期351-354,共4页
目的探讨新型呼肠病毒M片段能否抑制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light-chain-enhancer of activated B cells,NF-κB)的活性。方法构建3个不同中基因节段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并瞬时转染真核细胞,利用荧光素酶双报告系统检测其... 目的探讨新型呼肠病毒M片段能否抑制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light-chain-enhancer of activated B cells,NF-κB)的活性。方法构建3个不同中基因节段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并瞬时转染真核细胞,利用荧光素酶双报告系统检测其对NF-κB激活有抑制效应的基因。结果酶切鉴定3个基因重组质粒均构建成功。其中M3基因表达的蛋白对肿瘤坏死因子α介导的NF-κB激活有较明显的抑制,抑制率达55%。而M1和M2基因表达的蛋白较之于空载体均无明显的抑制效果。结论 M3基因能显著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介导的NF-κB激活,为研究病毒的致病及免疫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肠病毒科 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肠病毒相关受体及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5
作者 孙颖 辛绍杰 貌盼勇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5年第6期361-363,共3页
呼肠病毒感染主要是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作用,从而活化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途径,最终导致一些新基因的转录和DNA片段的凋亡而引起疾病。本文就呼肠病毒相关受体及其介导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作了综述。
关键词 呼肠病毒科 受体 信号转导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肠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及其致病性 被引量:4
6
作者 孙颖 辛绍杰 貌盼勇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5年第3期145-148,共4页
呼肠病毒科包括7个病毒属,其中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有呼肠病毒属、轮状病毒属和环状病毒属。呼肠病毒属于呼肠病毒科呼肠病毒属,它对于动物具有广泛的致病性。通常认为绝大多数人在感染呼肠病毒后是无症状的,少数人感染后可引起胃肠道疾病... 呼肠病毒科包括7个病毒属,其中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有呼肠病毒属、轮状病毒属和环状病毒属。呼肠病毒属于呼肠病毒科呼肠病毒属,它对于动物具有广泛的致病性。通常认为绝大多数人在感染呼肠病毒后是无症状的,少数人感染后可引起胃肠道疾病、上呼吸道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较少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虽然呼肠病毒与人类某种疾病的确切关系尚未最后确定,但早在1967年Tillotson等就曾报道呼肠病毒可导致人类致死性间质性肺炎的发生,并在SARS流行期间,一些研究显示SARS的发病可能与呼肠病毒的感染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性 生物学特征 SARS流行期间 呼肠病毒科 病毒 神经系统疾病 上呼吸道疾病 环状病毒 轮状病毒 胃肠道疾病 间质性肺炎 疾病相关 人类 无症状 感染后 并发症 致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鸭源禽呼肠孤病毒S3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许秀梅 苏敬良 +3 位作者 黄瑜 傅光华 程龙飞 赵继勋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14,共3页
关键词 基因序列分析 呼肠病毒 S3 鸭源 呼肠病毒科 病毒粒子 节段 AR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鸭呼肠孤病毒活疫苗细胞免疫应答初步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林锋强 胡奇林 +4 位作者 陈少莺 欧阳岁东 陈仕龙 程晓霞 朱小丽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3-14,共2页
关键词 番鸭呼肠病毒 细胞免疫应答 活疫苗 急性传染病 呼肠病毒科 呼肠病毒 发病日龄 磺胺类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鸡)呼肠孤病毒99G株σB编码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被引量:1
9
作者 郝雪 张云 +1 位作者 郭东春 孙斌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2-64,共3页
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ARV)是呼肠孤病毒科呼肠孤病毒属的成员,为无囊膜、双股RNA病毒。ARV呈世界性分布,可感染鸡、火鸡及其他禽类。ARV的基因组可分为L(L1、L2、L3)、M(M1、M2、M3)和S(S1、S2、S3、S4)3组,共10个... 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ARV)是呼肠孤病毒科呼肠孤病毒属的成员,为无囊膜、双股RNA病毒。ARV呈世界性分布,可感染鸡、火鸡及其他禽类。ARV的基因组可分为L(L1、L2、L3)、M(M1、M2、M3)和S(S1、S2、S3、S4)3组,共10个节段,分别编码12个蛋白,即10个结构蛋白和2个非结构蛋白。在病毒结构蛋白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肠病毒 编码基因 高效表达 大肠杆菌 火鸡 非结构蛋白 克隆 呼肠病毒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呼肠孤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巨银 胡新岗 魏宁 《甘肃畜牧兽医》 2011年第4期38-40,共3页
呼肠孤病毒是1954年Ramos和Sbani等先从健康儿童的粪便中分离出来的,1975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定名为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呼肠孤病毒科是一类无囊膜双股分节段的RNA病毒。包括9个属,其中与兽医学有关的是正呼肠孤病毒属、环状... 呼肠孤病毒是1954年Ramos和Sbani等先从健康儿童的粪便中分离出来的,1975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定名为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呼肠孤病毒科是一类无囊膜双股分节段的RNA病毒。包括9个属,其中与兽医学有关的是正呼肠孤病毒属、环状病毒属和轮状病毒属,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肠病毒 呼肠病毒科 RNA病毒 健康儿童 轮状病毒 环状病毒 委员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呼肠孤病毒的特征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庄金秋 张颖 +3 位作者 梅建国 李峰 姚春阳 马力 《猪业科学》 2016年第11期105-106,共2页
仔猪病毒性腹泻一直是困扰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猪呼肠孤病毒(Porcine reovirus)属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成员,是仔猪病毒性腹泻主要原因之一。猪呼肠孤病毒在猪群中广泛存在,对猪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另外,健康猪群体内... 仔猪病毒性腹泻一直是困扰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猪呼肠孤病毒(Porcine reovirus)属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成员,是仔猪病毒性腹泻主要原因之一。猪呼肠孤病毒在猪群中广泛存在,对猪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另外,健康猪群体内会存在猪呼肠孤病毒。利用猪呼肠孤病毒感染未吃初乳初生仔猪会引起猪的体温升高以及腹泻等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肠病毒科 养猪业 检测技术 病毒性腹泻 呼肠病毒感染 特征 健康猪群 初生仔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肠弧病毒Ⅰ型与人类脑膜炎有关
12
作者 董时军 《传染病信息》 1996年第3期106-106,共1页
一位以前健康的3个月女婴出现脑膜炎症状:腹泻,呕吐,发烧。抽取CSF进行GMK细胞培养,电镜下可见呼肠弧病毒样微粒。RNA—凝胶电泳,免疫荧光及中和试验证实病原菌是呼肠弧病毒Ⅰ型。呼肠弧病毒属于呼肠病毒科(Reoviridae)的一种。它与人... 一位以前健康的3个月女婴出现脑膜炎症状:腹泻,呕吐,发烧。抽取CSF进行GMK细胞培养,电镜下可见呼肠弧病毒样微粒。RNA—凝胶电泳,免疫荧光及中和试验证实病原菌是呼肠弧病毒Ⅰ型。呼肠弧病毒属于呼肠病毒科(Reoviridae)的一种。它与人类疾病的确切关系不太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肠病毒 脑膜炎 细胞培养 人类疾病 呼肠病毒科 免疫荧光 中和试验 凝胶电泳 病原菌 上呼吸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呼肠孤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钟泽箎 《广西畜牧兽医》 2012年第4期251-255,共5页
禽呼肠孤病毒(Avianreovirus,AR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呼肠孤病毒属的成员,是一种能引起关节炎、心包炎、肠炎、肝炎、法氏囊及胸腺萎缩、骨骼异常、产蛋下降和营养吸收障碍等疾病的双链RNA病毒。1957年Olson等首次分离到禽呼肠孤病... 禽呼肠孤病毒(Avianreovirus,AR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呼肠孤病毒属的成员,是一种能引起关节炎、心包炎、肠炎、肝炎、法氏囊及胸腺萎缩、骨骼异常、产蛋下降和营养吸收障碍等疾病的双链RNA病毒。1957年Olson等首次分离到禽呼肠孤病毒,此后英国、美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肠病毒 呼肠病毒科 RNA病毒 吸收障碍 产蛋下降 关节炎 心包炎 法氏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雏半番鸭疑似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病的诊治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美荣 《畜禽业》 2012年第6期76-77,共2页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病(也称为“鸭出血性坏死性肝炎”)是2005年以来在福建省莆田、福州、长乐、福清、漳浦、广东省佛山和渐江省等地番鸭、半番鸭和麻鸭群发生一种以肝脏不规则坏死和出血混杂为主要特征的疫病,由福建农科院陈少莺、陈...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病(也称为“鸭出血性坏死性肝炎”)是2005年以来在福建省莆田、福州、长乐、福清、漳浦、广东省佛山和渐江省等地番鸭、半番鸭和麻鸭群发生一种以肝脏不规则坏死和出血混杂为主要特征的疫病,由福建农科院陈少莺、陈仕龙等人将该病原分离并鉴定为呼肠孤病毒科呼肠孤病毒属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陈少莺等,2009),且确定病名为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肠病毒 雏半番鸭 坏死性肝炎 诊治 呼肠病毒科 福建农科院 病原分离 出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地区几株虫媒病毒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被引量:9
15
作者 黄祥瑞 吴庆丽 +4 位作者 杨秀旭 李德荣 程聪 张启恩 许荣满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29-32,共4页
对西藏亚西和之那地区采集的蜱、鸟、鼠和家畜血标本用BHK^(13)细胞和1—3日龄乳小白鼠进行了病毒分离,共获得17株病毒。对其中两株(T2066、T2076)病毒进行了初步鉴定,包括电镜形态观察、理化、生物学和免疫学性质试验。在9种已知的虫... 对西藏亚西和之那地区采集的蜱、鸟、鼠和家畜血标本用BHK^(13)细胞和1—3日龄乳小白鼠进行了病毒分离,共获得17株病毒。对其中两株(T2066、T2076)病毒进行了初步鉴定,包括电镜形态观察、理化、生物学和免疫学性质试验。在9种已知的虫媒病毒及其标准免疫血清(SIN、CHIK、MAY、EEE、MVE、JBE、TBE、YF—17D、HFRS)和分离病毒株的交互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中,未发现血清学反应。用当地采集的人血清与分离病毒(T2066、T2076)株进行免疫荧光试验,发现在188份血清标本中,呈特异性免疫荧光反应的49份,其携带抗体阳性率26%,且藏民高于其它人群。根据上述结果,初步认为该病毒是有一定感染性的呼肠病毒科成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分离 鉴定 呼肠病毒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疫苗对预防胆道闭锁的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3
16
作者 詹江华 余晨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39-342,共4页
胆道闭锁(BA)是引起新生儿梗阻性黄疸的常见原因,也是导致肝脏功能衰竭的严重的肝胆系统疾病。目前关于B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还在继续,但种种迹象表明,围生期病毒感染在BA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可能是引起BA的真正原因。本... 胆道闭锁(BA)是引起新生儿梗阻性黄疸的常见原因,也是导致肝脏功能衰竭的严重的肝胆系统疾病。目前关于B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还在继续,但种种迹象表明,围生期病毒感染在BA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可能是引起BA的真正原因。本文主要从病毒疫苗接种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预防BA的可行性,以期为降低BA的发病率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闭锁 巨细胞病毒 轮状病毒 疱疹病毒4型 呼肠病毒科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出血病病毒的RNA转录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黄倢 柯丽华 蔡宜权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50-56,共7页
以α-~3~2P-ATP为标记物研究了草鱼出血病病毒的体外转录,证实该病毒的核心具有RNA转录酶。此酶在28℃反应活性最高,并保持较长时间。完整的病毒位子在50mM Tris·HC1(pH8.0)的反应混合物中表现出的酶活性比经糜蛋白酶消化所得的核... 以α-~3~2P-ATP为标记物研究了草鱼出血病病毒的体外转录,证实该病毒的核心具有RNA转录酶。此酶在28℃反应活性最高,并保持较长时间。完整的病毒位子在50mM Tris·HC1(pH8.0)的反应混合物中表现出的酶活性比经糜蛋白酶消化所得的核心更高。对转录酶反应产物的分析表明,新合成的产物是病毒基因组双链RNA的单链拷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肠病毒科 草鱼出血病 RNA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状病毒感染肠道外多器官损害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龑 张海艳 +1 位作者 王晓娟 胡宗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23期3864-3865,共2页
轮状病毒(rotavims,RV)是引起人类(主要是婴幼儿)和动物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属于呼肠病毒科轮状病毒属,为双链RNA病毒。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病高峰期在每年秋季和初冬季节。可在肠道感染的基础上并发肠外多系统器官的损害。Blutt等[1... 轮状病毒(rotavims,RV)是引起人类(主要是婴幼儿)和动物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属于呼肠病毒科轮状病毒属,为双链RNA病毒。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病高峰期在每年秋季和初冬季节。可在肠道感染的基础上并发肠外多系统器官的损害。Blutt等[1]认为RV可以通过胃肠屏障而到达血液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感染 多器官损害 临床分析 肠道外 动物病毒性腹泻 轮状病毒肠炎 轮状病毒 呼肠病毒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舌病毒HbC_3对几株人和动物肿瘤细胞的感染特性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肖安涛 董长垣 +3 位作者 Joseph K.-K.Li 陈冬娥 刘军 张蔚英 《中国病毒学》 CSCD 2004年第4期349-352,共4页
用BTV-HbC3感染人肺癌SPC-A-1细胞,人宫颈癌HeLa细胞,人星型胶质瘤U251细胞,小鼠星形胶质瘤C6细胞及人胚肺HEL细胞后,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运用透射电镜技术及琼脂双扩散试验检测BTV-HbC3对各种不同肿瘤细胞及人胚肺HEL细胞的感染性;... 用BTV-HbC3感染人肺癌SPC-A-1细胞,人宫颈癌HeLa细胞,人星型胶质瘤U251细胞,小鼠星形胶质瘤C6细胞及人胚肺HEL细胞后,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运用透射电镜技术及琼脂双扩散试验检测BTV-HbC3对各种不同肿瘤细胞及人胚肺HEL细胞的感染性;并用RT-PCR技术检测蓝舌病毒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BTV-HbC3对正常HEL不感染,但能在不同来源的某些肿瘤细胞中选择性增殖,产生不同程度的细胞病变效应(CPE)及调亡现象,终致肿瘤细胞死亡。其中以人肺癌SPC-A-1细胞对其最为敏感。因此,初步认为BTV-HbC3株能靶向性杀死某些肿瘤细胞,从而为深入开展BTV-HbC3靶向性抗肿瘤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实验室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舌病毒 呼肠病毒科 环状病毒 动物 肿瘤细胞 感染特性 细胞病变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舌病毒HbC_3株S7基因5′非编码区序列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桂亦瑞 董长垣 +2 位作者 陈晓 张蔚英 刘军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6-210,共5页
根据已发表的蓝舌病毒(bluetonguevirus,BTV)10型标准株S7基因设计合成一对与其5′ NCR(non codingregion)序列同源的引物,经反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扩增出HbC3株和10型标准株长度分别为277bp和290bp的S7基因5′非编码区cDNA片段,... 根据已发表的蓝舌病毒(bluetonguevirus,BTV)10型标准株S7基因设计合成一对与其5′ NCR(non codingregion)序列同源的引物,经反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扩增出HbC3株和10型标准株长度分别为277bp和290bp的S7基因5′非编码区cDNA片段,以建立起dsRNA体外扩增系统.将扩增的BTV HbC3毒株的S7基因5′非编码区片段通过粘端连接克隆到pUCm T载体中,用PCR技术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鉴定,表明获得重组质粒pUCm T BTV HbC3 S7.通过核苷酸序列分析方法分别将2个毒株的S7基因5′非编码区与呼肠孤病毒 3(reovirus 3)型比对,发现BTV HbC3株与呼肠孤病毒 3L2基因5′非编码区基因具有完全的同源性.将BTV HbC3毒株接种在不同细胞系如猴肾传代细胞(Vero)、人肝癌细胞(Hep 3B)和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等细胞株上,比较BTV HbC3在不同种系细胞上的增殖特征,并且用双向免疫扩散试验证实BTV HbC3和BTV 10型之间的血清学关系.结合本实验室的研究结果提示BTV HbC3株可能是蓝舌病毒的一个新的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舌病毒 S7基因 克隆 基因型 非编码区 序列分析 呼肠病毒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