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吴茱萸属植物中喹唑啉生物碱的分布、生物活性和化学合成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奇志 严奇 +4 位作者 靳桐 刘飞 邱萍 管福琴 冯煦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4-98,共15页
对芸香科(Rutaceae)吴茱萸属(Evodia J.R.et G.Forst.)植物中喹唑啉生物碱的分布、骨架类型、生物活性和化学合成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结果显示:从吴茱萸属植物中分离出51个喹唑啉生物碱,主要集中在吴茱萸〔E.rutaecarpa(Ju... 对芸香科(Rutaceae)吴茱萸属(Evodia J.R.et G.Forst.)植物中喹唑啉生物碱的分布、骨架类型、生物活性和化学合成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结果显示:从吴茱萸属植物中分离出51个喹唑啉生物碱,主要集中在吴茱萸〔E.rutaecarpa(Juss.)Benth.〕,其后依次为石虎〔E.rutaecarpa var.officinalis(Dode)Huang〕、丽江吴萸(E.delavayi Dode)、波氏吴萸〔E.rutaecarpa var.bodinieri(Dode)Huang〕、牛紏吴萸〔E.trichotoma(Lour.)Pierre〕、云南吴萸(E.ailanthifolia Pierre)和楝叶吴萸〔E.glabrifolia(Champ.ex Benth.)Huang〕。骨架类型属于Ⅰ、Ⅱ、Ⅲ、Ⅳ和Ⅴ型的喹唑啉生物碱分别有31、13、3、3和3个。吴茱萸属植物及其提取物不仅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有作用,而且也具有抗菌消炎和抗肿瘤等作用。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是吴茱萸属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从植物化学分类学角度看,《Flora of China》对原吴茱萸属植物的划分与归并有一定的合理性。目前,吴茱萸属植物的药理活性和化学合成研究主要集中于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对其他喹唑啉生物碱的相关研究却较少,建议对其中应用前景良好的化合物及其药理活性和化学合成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芸香科 吴茱萸属 吴茱萸 喹唑啉生物碱 生物活性 化学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茱萸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理活性的研究近况 被引量:25
2
作者 王奇志 梁敬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U007-U010,共4页
对吴茱萸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理活性研究概况予以综述 ,发现成分类别主要为吲哚类生物碱、喹诺酮类生物碱、苦味素、苯并色原酮和挥发油等。其中吲哚类生物碱 17个 ,喹诺酮类生物碱 17个 ,苦味素类化合物 12个 ,苯并色原酮类化合物 10个... 对吴茱萸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理活性研究概况予以综述 ,发现成分类别主要为吲哚类生物碱、喹诺酮类生物碱、苦味素、苯并色原酮和挥发油等。其中吲哚类生物碱 17个 ,喹诺酮类生物碱 17个 ,苦味素类化合物 12个 ,苯并色原酮类化合物 10个。生理活性显示吴茱萸属植物具有扩张血管、降压、强心、止泻、收缩子宫、杀虫、抗菌、抗病毒、抗溃疡、抗胆碱酯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芸香科 吴茱萸属 吲哚类生物碱 喹诺酮类生物碱 苯并色原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吴茱萸属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李紫微 胡莹 秦松云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06年第5期472-473,471,共3页
经调查鉴定,重庆地区吴茱萸属药用植物有9种(含种下等级),首次发现吴茱萸红花品系。重点介绍了它们的生境分布、药材商品与生产经营现状等,并编制了分种检索表,为科研、教学、生产经营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重庆地区 吴茱萸属 药用植物 新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吴茱萸属(广义)叶结构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曹明 曹丽敏 +1 位作者 曹小燕 李象钦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10-417,共8页
该研究以中国产芸香科广义吴茱萸属18种3变种为材料,于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叶结构特征。结果发现:(1)吴茱萸属叶脉为羽状脉。(2)二级脉有花环状弓形脉和简单弓形脉两种类型,极少数存在内二级脉,间二级脉存在或缺失。(3)三级脉不规则网状或... 该研究以中国产芸香科广义吴茱萸属18种3变种为材料,于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叶结构特征。结果发现:(1)吴茱萸属叶脉为羽状脉。(2)二级脉有花环状弓形脉和简单弓形脉两种类型,极少数存在内二级脉,间二级脉存在或缺失。(3)三级脉不规则网状或极少数弱贯穿,边缘三级脉环状。(4)四级脉不规则网状或自由分支。(5)五级脉不规则网状或自由分支,脉间区发育差或中等,游离端小脉末端简单或管状异形,边缘末级脉大多数不完整,极少数环状。(6)基于重要的外部形态学特征和叶结构特征观察结果,编制了广义吴茱萸属植物的分组检索表。研究表明,吴茱萸属这些类群的二级脉与更高级脉序形成的结构极为稳定,同时又存在种间差异,故广义吴茱萸属植物叶结构特征可以为更准确地鉴定一些疑难种和混淆种提供佐证,具有重要的系统分类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芸香科 吴茱萸属 叶结构 分类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吴茱萸属植物叶片和果实的乙醇提取物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5
作者 靳桐 印敏 +5 位作者 管福琴 李冬玲 佟海英 冯煦 单宇 王奇志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7-79,共3页
吴茱萸属(Evodia J.R.et G.Forst.)植物的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不仅具有镇痛抗炎[1]、改善胃肠道功能[2]、保护心血管[3]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4]等作用,还具有抑制乳腺癌[5]、结肠癌[6]、肝癌[7]和黑色素瘤[8]等肿瘤相关疾病的药理活性。目... 吴茱萸属(Evodia J.R.et G.Forst.)植物的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不仅具有镇痛抗炎[1]、改善胃肠道功能[2]、保护心血管[3]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4]等作用,还具有抑制乳腺癌[5]、结肠癌[6]、肝癌[7]和黑色素瘤[8]等肿瘤相关疾病的药理活性。目前,对吴茱萸属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收录的吴茱萸〔E.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rutaecarpa var.officinalis(Dode)Huang〕和疏毛吴茱萸〔E.rutaecarpa var.bodinieri(Dode)Huang〕3种基源植物[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属 抗肿瘤活性 MTT法 毒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茱萸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述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雅蟳 龚慕辛 +3 位作者 王智民 张启伟 高慧敏 宋亚芳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41-646,共6页
目的追踪吴茱萸属植物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130余篇有关吴茱萸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的相关文献,依据化学成分结构特点归类。结果归纳的29种吴茱萸属植物中,包括生物碱、香豆素、黄酮、萜类、色原烷、酰胺等6大类的主要化学... 目的追踪吴茱萸属植物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130余篇有关吴茱萸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的相关文献,依据化学成分结构特点归类。结果归纳的29种吴茱萸属植物中,包括生物碱、香豆素、黄酮、萜类、色原烷、酰胺等6大类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结构。结论吴茱萸属植物中已发现吲哚类生物碱36种,异喹啉类生物碱7种,喹诺酮类生物碱59种;香豆素类化合物15种;黄酮类化合物27种;色原烷和色原烯34种;柠檬苦素类化合物14个;其他萜类化合物12个;酰胺类化合物3个和其他化合物约30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属 化学成分
原文传递
吴茱萸碱调节Nod样受体蛋白3信号通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组织损伤的影响
7
作者 张俊莉 郑琳 王冬明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1080-1086,I0001,共8页
目的探讨吴茱萸碱调节Nod样受体蛋白3(NLRP3)信号通路影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组织损伤情况。方法2022年5—11月选取大鼠喂食高脂饲料8周后,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模型组、吴茱萸碱低剂量组(吴茱萸碱4 mg/kg)、吴茱萸... 目的探讨吴茱萸碱调节Nod样受体蛋白3(NLRP3)信号通路影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组织损伤情况。方法2022年5—11月选取大鼠喂食高脂饲料8周后,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模型组、吴茱萸碱低剂量组(吴茱萸碱4 mg/kg)、吴茱萸碱中剂量组(吴茱萸碱8 mg/kg)、吴茱萸碱高剂量组(吴茱萸碱16 mg/kg)、阳性药组(多烯磷脂酰胆碱200 mg/kg)和NLRP3组(吴茱萸碱16 mg/kg+1 mg/kg NLRP3信号通路激活剂尼日利亚菌素),每组各10只,另有10只大鼠喂食普通饲料作为对照组,所有大鼠均给予相对应药物干预,给药4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胆固醇、三酰甘油(TG);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脂肪沉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8、IL-1β水平;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胱天蛋白酶-1(caspase-1)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增大,可见明显颗粒状脂滴以及脂质积累,并伴有炎症细胞浸润,肝组织脂肪变性明显,大鼠体质量[(582.65±16.25)g比(476.29±10.62)g]、肝指数[(3.79±0.25)%比(2.48±0.18)%]、血清GPT[(79.62±3.59)U/L比(36.22±2.15)U/L]、GOT[(185.25±5.18)U/L比(71.69±3.56)U/L]、胆固醇[(2.93±0.19)mmol/L比(1.72±0.12)mmol/L]、TG[(1.19±0.11)mmol/L比(0.56±0.07)mmol/L]、TNF-α[(162.48±4.25)ng/L比(41.76±2.49)ng/L]、IL-18[(135.75±3.37)ng/L比(23.52±2.02)ng/L]、IL-1β[(201.88±4.67)ng/L比(92.64±2.99)ng/L]水平,肝组织NLRP3、ASC、caspase-1 mRNA表达以及NLRP3、ASC、活化胱天蛋白酶-1(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吴茱萸碱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大鼠肝组织损伤、肝脏脂肪变性、炎症细胞浸润和脂滴积累明显减轻,大鼠体质量[(551.37±15.72)g、(530.52±15.49)g、(509.48±15.18)g、(517.71±12.73)g比(582.65±16.25)g]、肝指数[(3.41±0.20)%、(3.13±0.16)%、(2.81±0.17)%、(3.02±0.213)%比(3.79±0.25)%]、血清GPT[(68.16±3.41)U/L、(55.94±3.05)U/L、(46.45±2.72)U/L、(48.71±2.34)U/L比(79.62±3.59)U/L]、GOT[(161.32±4.73)U/L、(138.64±4.50)U/L、(113.57±4.05)U/L、(121.48±4.11)U/L比(185.25±5.18)U/L]、胆固醇[(2.58±0.17)mmol/L、(2.25±0.16)mmol/L、(1.91±0.13)mmol/L、(1.99±0.15)mmol/L比(2.93±0.19)mmol/L]、TG[(1.01±0.10)mmol/L、(0.83±0.08)mmol/L、(0.62±0.07)mmol/L、(0.70±0.09)mmol/L比(1.19±0.11)mmol/L]、TNF-α[(137.15±3.69)ng/L、(113.53±3.34)ng/L、(79.37±2.92)ng/L、(85.61±3.07)ng/L比(162.48±4.25)ng/L]、IL-18[(111.34±3.05)ng/L、(72.98±2.66)ng/L、(47.61±2.438)ng/L、(51.59±2.55)ng/L比(135.75±3.37)ng/L]、IL-1β[(171.52±4.34)ng/L、(152.23±4.02)ng/L、(129.95±3.51)ng/L、(517.71±12.73)ng/L比(136.76±3.73)ng/L]水平,肝组织NLRP3、ASC、caspase-1 mRNA表达以及NLRP3、ASC、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NLRP3信号通路激活剂尼日利亚菌素的加入明显减弱了吴茱萸碱对NAFLD大鼠肝组织的保护作用。结论吴茱萸碱可通过抑制NLRP3信号通路明显改善NAFLD大鼠肝组织损伤、脂肪病变和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属 Nod样受体蛋白3信号通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大鼠 肝组织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茱萸五加属(五加科)的分类修订与分布
8
作者 向其柏 黄敬怡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4期32-36,共5页
重新确认吴茱萸五加属之属级,补充修订属的特征,系统订正属下各分类等级,并分析该属的分布与起源。
关键词 吴茱萸五加 五加科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茱萸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张晓拢 经雅昆 +3 位作者 彭四威 李珊珊 柴欣 王跃飞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70-474,共5页
从吴茱萸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吴茱萸次碱(1)、吴茱萸碱(2)、去氢吴茱萸碱(3)、7β-羟基吴茱萸次碱(4)、吴茱萸果酰胺-Ⅱ(5)、14-甲酰基二氢吴茱萸次碱(6)、异鼠李素-3-O-β-D-半乳糖苷(7)、淫羊藿新... 从吴茱萸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吴茱萸次碱(1)、吴茱萸碱(2)、去氢吴茱萸碱(3)、7β-羟基吴茱萸次碱(4)、吴茱萸果酰胺-Ⅱ(5)、14-甲酰基二氢吴茱萸次碱(6)、异鼠李素-3-O-β-D-半乳糖苷(7)、淫羊藿新苷C(8)、橙皮苷(9)、金丝桃苷(10)、吴茱萸内酯(11)、β-谷甾醇(12)、胡萝卜苷(13)、咖啡酸(14)、紫丁香苷(15)、儿茶酚(16)。化合物9、15、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16为首次从吴茱萸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吴茱萸属 化学成分 生物碱 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茱萸碱对人甲状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5
10
作者 易礼俊 徐其银 黄君 《安徽医药》 CAS 2021年第12期2369-2372,共4页
目的探讨吴茱萸碱对人甲状腺癌TPC-1细胞体外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2019年5-8月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吴茱萸碱在24、48和72 h对TPC-1细胞生存活性的影响;采用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 目的探讨吴茱萸碱对人甲状腺癌TPC-1细胞体外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2019年5-8月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吴茱萸碱在24、48和72 h对TPC-1细胞生存活性的影响;采用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吴茱萸碱诱导TPC-1细胞48 h后,细胞中存活蛋白、胱天蛋白酶-3(caspase-3)和叉头框蛋白3(Foxp3)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TPC-1细胞经吴茱萸碱处理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5);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结果显示,在1、3、6、8μmol/L吴茱萸碱作用下,其凋亡率为(7.93±1.02)%、(12.34±2.52)%、(18.92±3.14)%、(23.12±4.25)%,对照组为(5.61±0.83)%,凋亡率随着吴茱萸碱浓度增加而增加(F=22.551,P<0.001)。同时,吴茱萸碱可明显下调TPC-1细胞内存活蛋白、Foxp3蛋白的表达(F=107.406,P<0.001;F=51.725,P<0.001),上调caspase-3蛋白的表达(F=79.895,P<0.001)。结论吴茱萸碱能够抑制甲状腺癌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存活蛋白、Foxp3,上调caspase-3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吴茱萸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存活蛋白 胱天蛋白酶-3 叉头框蛋白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吴茱萸类药材资源分布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熊红红 《江西化工》 2013年第4期277-280,共4页
通过对江西吴茱萸属野生及各种栽培药用资源进行本草考证、药用资源种类与分布、原植物分类、鉴定药材种植生产状况与商品药材市场调查,以便为江西吴茱萸属药用资源的研究利用、生产经营及资源的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江西吴茱萸属考证 资源生产状况 商品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帮法甘草制吴茱萸饮片中甘草酸铵的定性定量研究
12
作者 姜军华 谭甜霞 陈建兰 《药品评价》 CAS 2023年第12期1491-1494,共4页
目的建立樟帮法甘草制吴茱萸饮片中甘草酸铵的HPLC定性定量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Eclipse XDB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2%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7 nm,柱温为30℃。结果所建立方法能有效区分樟帮... 目的建立樟帮法甘草制吴茱萸饮片中甘草酸铵的HPLC定性定量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Eclipse XDB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2%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7 nm,柱温为30℃。结果所建立方法能有效区分樟帮法甘草制吴茱萸与盐制吴茱萸等不同炮制品;甘草酸铵的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0.3875~23.20μg/mL,加样回收率为96.33%~101.02%(RSD=2.0%,n=6)。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樟帮法甘草制吴茱萸饮片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属 樟帮法甘草制吴茱萸 高效液相色谱法 甘草酸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茱萸外敷联合早期活动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腹胀的效果 被引量:6
13
作者 林小玲 刘东霞 +1 位作者 邓惠珍 李振炎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年第28期3379-3381,共3页
目的探讨吴茱萸外敷联合早期活动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后腹胀的效果。方法将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318例随机分为3组:单纯活动组、维生素B1组和吴茱萸组,每组分别为102例、110例、106例。单纯活动组于术后24h内开始下床活动,维生素B1... 目的探讨吴茱萸外敷联合早期活动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后腹胀的效果。方法将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318例随机分为3组:单纯活动组、维生素B1组和吴茱萸组,每组分别为102例、110例、106例。单纯活动组于术后24h内开始下床活动,维生素B1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于术后每日双侧足三里穴注射维生素B1,每侧穴位50mg,吴茱萸组患者在早期活动基础上加用吴茱萸热盐包脐部外敷。比较3组术后腹胀发生率、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结果吴茱萸组腹胀发生率为16.9%,显著低于单纯活动组(55.9%)和维生素B,组(6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50,P〈0.01);吴茱萸组平均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分别为(30.02±4.37)h、(42.16±16.03)h、(72.62±20.79)h,均分别早于单纯活动组[(40.57±5.27)h、(74.25±12.14)h、(135.33±40.18)h]和维生素BI组[(44.23±12.16)h、(77.25±16.32)h、(139.71±38.25)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8.88,4.37,5.49;P〈0.01)。结论吴茱萸外敷联合早期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预防术后腹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属 早日下床活动 生殖器肿瘤 女性 手术后并发症 肠胃胀气
原文传递
中药穴位贴敷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4
作者 黄淋清 何琼霞 +1 位作者 刘素英 王玲玲 《现代医药卫生》 2015年第16期2504-2505,共2页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贴敷对原发性高血压(EH)属肝阳上亢型患者的降压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6月收治的60例辩证为肝阳上亢证的2级E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贴敷对原发性高血压(EH)属肝阳上亢型患者的降压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6月收治的60例辩证为肝阳上亢证的2级E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予以吴茱萸贴敷涌泉穴辅助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收缩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疗法可更有效地降低EH患者的血压并能改善其眩晕、头痛、易怒、面红目赤等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阳上亢 吴茱萸属 高血压/中医疗法 穴位贴敷法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刺楸”和“党楸”正名
15
作者 廖启圣 徐祖荫 石磊 《蜜蜂杂志》 2020年第2期33-34,共2页
湖北省荆门市夏、秋季有2种十分重要的主要蜜源,即"刺楸"和"党楸"。一直以来,老乡都习惯这么叫,我们也是这样认为的。但2019年8月"刺楸"流蜜期间,我们认真查对实物及资料,发现这2种植物被老乡所叫的名称... 湖北省荆门市夏、秋季有2种十分重要的主要蜜源,即"刺楸"和"党楸"。一直以来,老乡都习惯这么叫,我们也是这样认为的。但2019年8月"刺楸"流蜜期间,我们认真查对实物及资料,发现这2种植物被老乡所叫的名称都有错,它们的科、属、种均不相同,有必要给予纠正。1所谓"刺楸",正确的名称应叫楝叶吴萸楝叶吴萸的学名为:Evodia glabrifolia(Champ.ex Benth) Huang,属芸香目芸香科芸香亚种吴茱萸属植物,别名山漆、山苦楝、檫树、贼仔树、鹤木、假茶辣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萸 山漆 主要蜜源 湖北省荆门市 刺楸 流蜜期 芸香科 吴茱萸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植物吴茱萸
16
作者 叶峰 《大自然》 2008年第2期75-75,共1页
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别名吴萸、左为、吴芋、茶辣、漆辣子、伏辣子等,为我国传统中药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关键词 吴茱萸属 原变种 药用植物
原文传递
丽江吴萸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夏梦雯 潘争红 +3 位作者 程玲 宁德生 李祖强 罗蕾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94-697,共4页
目的对丽江吴萸(Evodia delavayi Dode)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方法对丽江吴萸进行分离纯化。结果从丽江吴萸植物中共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并结合文献,分别鉴定为吴茱萸碱(1),吴茱萸次碱(2)... 目的对丽江吴萸(Evodia delavayi Dode)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方法对丽江吴萸进行分离纯化。结果从丽江吴萸植物中共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并结合文献,分别鉴定为吴茱萸碱(1),吴茱萸次碱(2),茵芋碱(3),7β-羟基吴茱萸次碱(4),吴茱萸果酰胺Ⅰ(5),吴茱萸果酰胺Ⅱ(6),negunfurol(7),schensianol(8),吴茱萸苦素(9),异鼠李素(10),7-ketositosterol(11),吴茱萸内酯醇(12)和β-谷甾醇(13)。结论以上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丽江吴萸中得到,其中化合物7、8、11为首次从吴茱萸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属 丽江吴萸 生物碱 结构鉴定 吴茱萸 吴茱萸次碱 茵芋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