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母乳嗅觉、味觉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发育情况的影响
1
作者 陈霞 陈萍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0期173-176,共4页
目的:探讨母乳嗅觉、味觉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9月莆田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6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观察组采取母乳嗅觉、味觉刺激联... 目的:探讨母乳嗅觉、味觉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9月莆田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6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观察组采取母乳嗅觉、味觉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干预。对比两组康复相关指标、喂养耐受情况、吮吸能力及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每次残留奶量低于对照组,每日排便次数多于对照组,胎粪排尽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胃管拔除时间、喂养过渡时间、达出生体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总发生率为4.65%,低于对照组的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喂养效率、吮吸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生14天体重增长、头围增长、身长增长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乳嗅觉、味觉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可以缩短早产儿经口喂养时间,改善吮吸能力,减少喂养不耐受,促进身体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母乳 嗅觉刺激 味觉刺激 非营养性吸吮 喂养耐受性 吮吸能力 发育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操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吸吮吞咽功能障碍早产儿喂养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明颖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第22期134-137,共4页
目的探讨口腔操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吸吮吞咽功能障碍早产儿喂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104例吸吮吞咽功能障碍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 目的探讨口腔操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吸吮吞咽功能障碍早产儿喂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104例吸吮吞咽功能障碍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口腔操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干预,持续观察至早产儿出院.对比两组的吸吮能力、喂养过渡时间、住院时间、日均增加奶量与日均增加体质量、喂养表现、喂养状况.结果干预前,两组的吸吮能力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吮奶量(42.33±5.08)mL、吮奶速率为(5.91±1.10)mL/min,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开始经口喂养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7.93±1.47)d、(13.30±2.58)d、(38.69±6.42)d,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喂养效率、摄入奶量比、喂养成效分别为(4.32±0.50)mL/min、(68.59±8.55)%、(74.13±7.66)%,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日均增加奶量与日均增加体质量分别为(13.22±2.85)mL/d、(23.30±2.45)g/d,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喂养良好率92.31%,高于对照组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操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干预能提高吸吮吞咽功能障碍早产儿的吸吮能力,改善喂养状况,加快体质量增长,从而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吮吞咽功能障碍 口腔操 非营养性吸吮 喂养状况 吮吸能力
原文传递
头部亚低温在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分析
3
作者 韩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3期016-019,共4页
分析缺氧缺血性新生儿脑病的治疗手段,重点分析在头部亚低温治疗联合对症治疗使用的方法,探究联合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确定,本院新生儿科收治,共计60例,均符合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接受头部亚低温治疗者等,采集时间范围,2023.0... 分析缺氧缺血性新生儿脑病的治疗手段,重点分析在头部亚低温治疗联合对症治疗使用的方法,探究联合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确定,本院新生儿科收治,共计60例,均符合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接受头部亚低温治疗者等,采集时间范围,2023.01开始,2023.12结束,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治疗方案差异区分组别,均开展对症治疗,增加头部亚低温治疗(纳入LH组,30例符合)、未增加其他方式治疗(纳入CG组,30例符合),对比分析LH组、CG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LH组、CG组的治疗有效率(值6.405)分析,LH组96.67%>CG组(P<0.05)。治疗后LH组、CG组的血浆丙二醛(简称MDA)情况(t值7.214)分析、抗氧化能力(简称AOA)情况(t值2.409)分析,LH组MDA更低(P<0.05)、AOA更高(P<0.05)。治疗后LH组、CG组的血清S100蛋白情况(t值18.989)分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简称NSE)情况(t值6.554)分析,LH组均<CG组(P<0.05)。治疗后LH组的肌张力恢复耗时情况(t值9.354)、颅内压恢复耗时情况(t值7.611)、意识恢复耗时情况(t值6.777)、吮吸能力恢复耗时情况(t值3.020)、原始反射恢复耗时情况(t值9.444)均<CG组(P<0.05)。结论 缺氧缺血性新生儿脑病在采取对症治疗的同时,可联合头部亚低温治疗,改善患儿肌张力、吮吸能力等,改善患儿氧化应激损伤情况、神经损伤情况,提升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部亚低温 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 吮吸能力 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