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深部含煤层气系统储层组合特征 被引量:31
1
作者 陈刚 秦勇 +1 位作者 胡宗全 李五忠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0-86,共7页
准噶尔盆地东部白家海凸起发育较稳定的侏罗系煤层,埋深大于1 500 m。以往该区西山窑组和八道湾组煤层气试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显示了白家海凸起深层煤层气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由于区内以常规油气开发为主,丰富的煤层气资源有待勘探开... 准噶尔盆地东部白家海凸起发育较稳定的侏罗系煤层,埋深大于1 500 m。以往该区西山窑组和八道湾组煤层气试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显示了白家海凸起深层煤层气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由于区内以常规油气开发为主,丰富的煤层气资源有待勘探开发。基于此,分析了区内侏罗系深部煤层赋存特征、热演化程度、煤层含气量及煤层顶底围岩等成藏地质条件,认为西山窑组煤层气为独立含煤层气系统,八道湾组煤层及其顶底砂岩组合为统一含煤层气系统。八道湾组源内型、源外型含煤层气系统成藏条件优越,煤层气及煤系砂岩气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共采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白家海凸起 含煤层气系统 储层组合 共采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东缘晚期中生代一个新的重要含煤层位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川波 赵东甫 +3 位作者 张秀英 丁秋红 杨春志 沈德安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242-249,T002,共9页
叙述了松辽盆地东缘早白垩世早期营城组之上的一个新的重要含煤层位。有植物化石30属60种,未发现原始被子植物化石。此含煤层位代表松辽盆地东缘一个重要成煤期,应建立一个新地层单位——大羊草沟组,其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
关键词 中生代 晚期 含煤层 煤系 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煤层地质环境下地震波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3
作者 潘冬明 杨顶辉 张慧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7年第1期74-83,共10页
本文对含低速煤层地质环境下弹性波场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进行厂二维数值模拟研究,对人工边界反射进行了有效处理,频散效应得到了有效的压制,对几种不同激发与观测排列方式下(地面激发、低速煤层中激发以及地面观测与VSP观测)的弹... 本文对含低速煤层地质环境下弹性波场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进行厂二维数值模拟研究,对人工边界反射进行了有效处理,频散效应得到了有效的压制,对几种不同激发与观测排列方式下(地面激发、低速煤层中激发以及地面观测与VSP观测)的弹性波资料进行了模型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低速煤层中激发时,由于煤层上下项底板介质的高速特性,其反射极性相反,在VSP地震记录上会出现煤层段记录到的波场相长干涉现象.振幅放大;地面地震记录上会出现”亮点”现象.地面激发时,地震记录上会出现“暗点”现象.而且,VSP与地面记录上,低速层中干涉后的波场与反射彼场波形展党,且存在频散效应,这些特征可能是低速煤层在地面或VSP观测地震记录上的重要指示信息,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床 含煤层 地质环境 地震波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老厂矿区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伍 朱炎铭 +3 位作者 陈尚斌 王猛 王怀勐 钟和清 《中国煤炭地质》 2010年第7期18-21,共4页
滇东煤田煤炭资源丰富,主要含煤地层为龙潭组,煤层厚度适中,埋藏适宜,煤层气含量高。从沉积、构造、煤层煤质、煤储层特征等方面对滇东煤田煤炭资源较好的老厂煤矿煤层气赋存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老厂矿区龙潭组第三段是多层叠... 滇东煤田煤炭资源丰富,主要含煤地层为龙潭组,煤层厚度适中,埋藏适宜,煤层气含量高。从沉积、构造、煤层煤质、煤储层特征等方面对滇东煤田煤炭资源较好的老厂煤矿煤层气赋存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老厂矿区龙潭组第三段是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独立系统,是沉积—水文—构造条件耦合控气作用的产物。含煤地层的层序格架特点奠定了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的地质基础,每套独立含煤层气系统分别被限定在对应的二级层序格架内;含煤地层与上覆、下伏含水层之间缺乏水力联系,含煤地层内部不同岩层(组合)之间相互封闭,这些条件构成了多层叠置含气系统的水文地质基础。老厂煤矿煤层气由四个含煤层气系统组成,各系统间相互独立,其岩性分段具备完整的生储盖层,形成了一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厂 含煤层气系统 煤储层 资源评价 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系统成藏模拟技术及实例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曹佳 韦重韬 +2 位作者 鲍园 李来成 邵长奎 《中国煤炭地质》 2012年第3期17-19,24,共4页
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发了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系统成藏演化史数值模拟软件,并利用该软件对贵州织纳煤田水公河向斜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系统进行了试算。研究结果表明,软件计算结果能够较好的反映煤层气成藏演化历程。通过研究获得的计算... 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发了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系统成藏演化史数值模拟软件,并利用该软件对贵州织纳煤田水公河向斜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系统进行了试算。研究结果表明,软件计算结果能够较好的反映煤层气成藏演化历程。通过研究获得的计算机软件和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系统成藏模拟技术方法有助于复杂条件下煤层气成藏过程的研究,并为其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系统 成藏演化史 数值模拟 水公河向斜 织纳煤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沉积控制下含煤层气系统构成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奥博 汤达祯 +2 位作者 唐淑玲 陶树 许浩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55-264,共10页
为了研究沉积环境演变对准噶尔盆地南缘西山窑组含煤层气系统的控制,运用钻井、测录井、露头等资料并辅以扫描电镜、图像粒度等精细分析方法,对煤层气系统进行了划分,并对其沉积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可识别出5种沉... 为了研究沉积环境演变对准噶尔盆地南缘西山窑组含煤层气系统的控制,运用钻井、测录井、露头等资料并辅以扫描电镜、图像粒度等精细分析方法,对煤层气系统进行了划分,并对其沉积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可识别出5种沉积微相的砂体,隔水阻气能力呈"分流河道<决口扇和滩坝<天然堤和滨浅湖",并划分了单井垂向含煤层气系统; SQ4—SQ5时期,湖平面升高致使湖泊相发育面积扩大,聚煤作用减弱并主要集中在SQ4的TST、LST阶段,煤层发育、含气特征呈现出东西差异并与平面上沉积相展布特征相符;开发时需根据围岩的封隔性厘定含煤层气系统,根据系统特征选择适合的开发方法,同时注意规避垂向节理发育的砂岩含水层及开发层系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西山窑组 含煤层气系统构成 沉积演化 煤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H4静态校正相位法在云南某矿区圈定含煤层位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鸣 李文尧 +2 位作者 马国强 李攀峰 王福国 《河南科学》 2015年第2期248-252,共5页
含煤层位与围岩存在电阻率差异,可以用高频大地电磁法(EH4)来圈定含煤层位,但是数据会受到静态效应的影响.通过在云南某矿区进行了试验研究,并采用了相位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克服了静态效应影响,结果与地质资料相吻合,成功地圈定含煤层位... 含煤层位与围岩存在电阻率差异,可以用高频大地电磁法(EH4)来圈定含煤层位,但是数据会受到静态效应的影响.通过在云南某矿区进行了试验研究,并采用了相位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克服了静态效应影响,结果与地质资料相吻合,成功地圈定含煤层位,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效应 相位法 高频大地电磁法 含煤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神府地区含煤层气系统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田兵 段志强 +1 位作者 赵俊梅 郑有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9298-9305,共8页
为指导神府地区上古生界煤系天然气共探合采,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对煤层气及煤系砂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展开系统研究,划分含煤层气系统并分析其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神府地区稳定的构造背景和优越的沉积环境为煤系天然气成... 为指导神府地区上古生界煤系天然气共探合采,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对煤层气及煤系砂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展开系统研究,划分含煤层气系统并分析其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神府地区稳定的构造背景和优越的沉积环境为煤系天然气成藏奠定了良好的源-储-盖条件。受区域性低渗透泥质岩层阻隔,区内上古生界煤系地层可划分为8+9#煤-本1段、太2段砂岩下含煤层气系统和4+5#煤-太1段、山2段砂岩上含煤层气系统2套叠置含煤层气系统,西部深陷带中南部是含煤层气系统内煤层气与煤系砂岩气的合采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府地区 上古生界 含煤层气系统 煤系天然气 合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视电阻率法在含煤层探测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波 屈利军 +1 位作者 郭海 王兆龙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8年第1期50-59,共10页
基于高密度视电阻率法快速高效、信息丰富、成本低廉等特点,选择施伦贝尔装置探测地下含煤层。结合不同岩(矿)石和已知断裂构造电性特征分析,推断104线10~23m深度存在小型充水溶蚀构造,含煤层分布于110线137.5~142.5测段和116线高阻区域... 基于高密度视电阻率法快速高效、信息丰富、成本低廉等特点,选择施伦贝尔装置探测地下含煤层。结合不同岩(矿)石和已知断裂构造电性特征分析,推断104线10~23m深度存在小型充水溶蚀构造,含煤层分布于110线137.5~142.5测段和116线高阻区域,为完整灰岩。通过钻探施工,在ZK01钻孔11.1~21.5m发现蜂窝状溶蚀构造;ZK02号钻孔中见含煤层,全孔岩石破碎无岩芯;ZK03钻孔1.3~38m为完整灰岩。3个钻孔结果与推断认识基本吻合,从侧面说明了高密度视电阻率法在灰岩地区寻找隐伏含煤层,为后期钻孔布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煤层 断层构造 高密度视电阻率法 钻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煤层采空等不良地质的大断面软岩隧道施工技术
10
作者 付正文 李大伟 《铁道建筑技术》 2010年第3期53-57,共5页
以庆兴隧道进口施工为例,介绍含煤层采空等不良地质的大断面软岩隧道施工处理技术,为同类隧道施工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 大断面 软岩 隧道 含煤层 采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厚煤层含夹矸顶煤综放覆岩移动规律试验研究
11
作者 张磊 王蒙 +2 位作者 任玉琦 王佳源 易蔚勋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33,共9页
针对大同矿区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时,夹矸分布不均、顶煤夹矸强度较大等引起的顶煤冒放块度大、顶煤冒放性差的问题,以大同矿区塔山矿8230工作面3-5#特厚煤层赋存条件作为背景,采用相似模拟与理论分析的方法,对特厚煤层含夹矸顶煤综放开采... 针对大同矿区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时,夹矸分布不均、顶煤夹矸强度较大等引起的顶煤冒放块度大、顶煤冒放性差的问题,以大同矿区塔山矿8230工作面3-5#特厚煤层赋存条件作为背景,采用相似模拟与理论分析的方法,对特厚煤层含夹矸顶煤综放开采夹矸与顶板破断对覆岩移动规律展开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综放工作面推进至64m与92m时,直接顶与基本顶依次发生初次来压;直接顶与基本顶初次来压时的支承压力峰值分别达到940.51MPa和1027.86MPa,来压结束后,支承压力瞬间下降至最低点,分别为626.81MPa和702.96MPa。同时,含夹矸顶煤在放煤期间,由于夹矸强度较大易形成“短悬臂梁”结构,会发生与直接顶或基本顶相类似的周期破断从而带动直接顶与基本顶的同步破断,造成局部来压显现剧烈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工作面的开采安全与生产效率。顶煤夹矸形成的“短悬臂梁”结构的周期性破断,导致直接顶、基本顶形成的“悬臂梁”结构的长度依次增加,造成直接顶、基本顶周期同步来压。此外,顶煤夹矸越靠近顶煤且夹矸层越厚越容易产生“短悬臂梁”结构,“短悬臂梁”极限破断长度与岩性、夹矸层厚度成正比,与“短悬臂梁”结构上部煤层煤厚成反比。研究结果为与塔山矿类似的煤层赋存条件的矿井,以及其他煤层赋存条件的矿区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矸特厚煤层 综放开采 相似模拟实验 顶煤运移规律 短悬臂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夹矸煤层条件下采煤机螺旋滚筒优化设计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明昊 郝哲 +2 位作者 范佳艺 赵丽娟 乔捷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6,共8页
采煤机截割夹矸煤层时,螺旋滚筒易失效。为提高螺旋滚筒的可靠性,基于刚柔耦合技术、灵敏度设计理论和相关失效性理论进行优化设计;基于破煤机理,对螺旋滚筒的瞬时负载进行数值模拟,建立采煤机刚柔耦合虚拟样机联合仿真模型,通过刚柔耦... 采煤机截割夹矸煤层时,螺旋滚筒易失效。为提高螺旋滚筒的可靠性,基于刚柔耦合技术、灵敏度设计理论和相关失效性理论进行优化设计;基于破煤机理,对螺旋滚筒的瞬时负载进行数值模拟,建立采煤机刚柔耦合虚拟样机联合仿真模型,通过刚柔耦合虚拟样机仿真获得螺旋滚筒的薄弱区域、应力和振动性能指标;结合可靠性灵敏度理论,分析了关键零件的应力可靠度、振幅可靠度及其动态与渐变灵敏度结果;基于相关失效性理论,得到了螺旋滚筒相关多失效模式可靠度及螺旋滚筒设计变量的可靠性灵敏度,建立改进遗传算法对螺旋滚筒进行可靠性优化设计。结果表明,滚筒综合可靠度由0.888 5提高到0.977 5。优化后的螺旋滚筒设计变量灵敏度绝对值均降低,综合可靠性得到提升。将刚柔耦合技术、可靠性灵敏度设计理论和相关失效性理论相结合,提出一种适用于含夹矸煤层的采煤机螺旋滚筒优化设计方法,为设计高效螺旋滚筒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矸煤层 采煤机 螺旋滚筒 优化设计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苏拉特区块低煤阶煤层气有利区预测与高效开发策略
13
作者 何文渊 黄文松 +3 位作者 崔泽宏 刘玲莉 段利江 赵一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6,共16页
澳大利亚苏拉特区块的煤层薄而多(平均厚度0.6 m),并与砂-泥岩频繁互层,导致煤层气赋存位置与富集规律难以预测。随着煤层气开发逐渐向深层拓展,开发部署时既要考虑煤层气富集情况,还要考虑地面工程的布局。为了实现苏拉特区块煤层气的... 澳大利亚苏拉特区块的煤层薄而多(平均厚度0.6 m),并与砂-泥岩频繁互层,导致煤层气赋存位置与富集规律难以预测。随着煤层气开发逐渐向深层拓展,开发部署时既要考虑煤层气富集情况,还要考虑地面工程的布局。为了实现苏拉特区块煤层气的规模效益开发,明确了研究区主力煤层气储层的基本特征,并通过分析研究区低煤阶煤层气气藏富集的主控因素,建立了基于煤层可动用厚度、含气量和渗透率3个核心参数的有利区综合评价体系,预测了煤层气有利区带。在此基础上,充分借鉴中国煤层气成功开发经验,形成了一系列针对研究区低煤阶煤层气的高效开发策略:①在煤层含气量预测方面,创新了一套基于煤相净/毛比概率趋势属性的煤相建模流程,建立了一套综合干燥无灰基含气量随埋深的变化趋势、测井数据和岩心测试数据的原煤基含气量预测流程;②在钻/完井方面,提出“直井+丛式定向井”的混合布井方案,并引入经济评价参数,优化了不同深度条件下的井间距和平台间距;③在排采方面,通过综合考虑生产动态数据和现场检泵结果,提出了一套直井螺杆泵失效分析的流程,并优化了斜井的内衬油管设计,并成功应用联合研发的新型遇水膨胀封隔器解决了生产中的出砂问题,提高排采效率;④在地面工程方面,提出基于地面-地下一体化理念的地面设施布局流程,并通过考虑单井开发的经济净现值产量(PV-EUR)优化掉低效井。通过这些技术策略,提高了项目的内部收益率,打开了苏拉特区块煤层气规模开发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煤阶煤层 开发实施策略 有利区预测 煤层气量 Wallon亚群 中侏罗统 苏拉特区块 澳大利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比德——三塘盆地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发育规律与控制机理 被引量:17
14
作者 郭晨 夏玉成 +1 位作者 卢玲玲 任亚平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22-632,共11页
在多煤层含煤地层中,往往形成垂向上叠置发育的多个独立含煤层气系统,严重影响了多煤层合排效果。以黔西比德—三塘盆地为对象,运用含气量梯度和压力系数的变异系数定量表征独立含气系统的发育程度,揭示其平面分布规律,并从构造、沉积... 在多煤层含煤地层中,往往形成垂向上叠置发育的多个独立含煤层气系统,严重影响了多煤层合排效果。以黔西比德—三塘盆地为对象,运用含气量梯度和压力系数的变异系数定量表征独立含气系统的发育程度,揭示其平面分布规律,并从构造、沉积、水文等3个方面综合分析其地质控制因素。研究认为:研究区周缘主干断裂以及由此形成的三角形构造控制了区内应力应变特点和聚煤作用,由西缘断裂带向盆地内部应力应变逐渐减弱,煤层厚度和稳定性逐渐增加,泥岩顶板渐趋发育;沉积相带呈NE向展布,并随着海水作用的增强,由西向东沉积特征发生规律性变化,砂泥比降低,沉积旋回渐趋发育,并易于形成黄铁矿、高岭石等成岩矿物充填孔隙;地下水总体由NW向SE方向径流,流动过程中渗流阻力增大,滞留程度增加。在构造、沉积、水文的耦合控制之下,独立含气系统由盆地NW向SE方向渐趋发育。依此进行了叠置含气系统发育程度分区,勘探开发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分区的客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西 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 构造 沉积 水文地质
原文传递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在煤层含气量预测中的应用——以胡家河井田4号煤层为例
15
作者 惠鹏 郭燕珩 陈小军 《中国煤层气》 CAS 2024年第3期33-37,共5页
煤层含气量是煤层气选区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是煤层气储量计算的重要参数。本文以胡家河井田4号煤层为例,依据井田煤层气井钻孔测试资料,通过进行单因素分析从诸多影响含气量因素中筛选出主控因素,优选运用多元逐步回归法结合主控因素建立... 煤层含气量是煤层气选区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是煤层气储量计算的重要参数。本文以胡家河井田4号煤层为例,依据井田煤层气井钻孔测试资料,通过进行单因素分析从诸多影响含气量因素中筛选出主控因素,优选运用多元逐步回归法结合主控因素建立了4号煤层含气量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胡家河4号煤层含气量主导收到煤层埋深和煤层厚度的影响,经计算其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相符,为研究区煤层气资源评价和开发选区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量 单因素分析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预测模型 胡家河井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比德—三塘盆地独立叠置含煤层气系统垂向分布与煤储层吸附—渗流特征 被引量:19
16
作者 郭晨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8-179,共12页
通过系统采集黔西比德—三塘盆地2口典型钻孔的煤与岩石样品,对岩样分别开展压汞、突破压力、扫描电镜和铸体薄片实验,对煤样开展压汞与液氮测试,以探索独立叠置含煤层气系统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以及多煤层与多含气系统叠置条件下煤... 通过系统采集黔西比德—三塘盆地2口典型钻孔的煤与岩石样品,对岩样分别开展压汞、突破压力、扫描电镜和铸体薄片实验,对煤样开展压汞与液氮测试,以探索独立叠置含煤层气系统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以及多煤层与多含气系统叠置条件下煤储层的吸附与渗流特征,结果表明:层序地层格架控制了煤层围岩渗流能力的垂向变化,进而控制了含气系统的垂向分布,具体表现为最大海泛面位置发育区域稳定分布的海相泥岩,其中黄铁矿、菱铁矿、碳酸盐胶结作用强烈,岩性高度致密,孔隙极不发育且突破压力较高,可构成区域性的隔水阻气层;而层序界面附近岩层由于沉积间断时期的暴露、冲刷、淋滤造成次生孔隙发育,增强了岩层的渗透性能,使得相邻煤层存在含气性联系。基于此认识,以最大海泛面为界,将含煤地层划分为1~5号煤、6~13号煤、14~21号煤、22~32号煤及33~35号煤共5套独立含气系统。2号煤和35号煤具备有利于煤层气渗流的孔裂隙系统,其他煤层的渗流条件较差,6号煤具有较强的煤层气吸附储集能力,2、16、23、35号煤次之,21、30、32号煤吸附储集能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德—三塘盆地 独立叠置含煤层气系统 形成机制 煤储层 孔隙结构 渗流 吸附
原文传递
含夹矸煤层CO_(2)气相压裂瓦斯治理技术
17
作者 贾虎虎 张新生 《山西焦煤科技》 CAS 2024年第5期13-15,54,共4页
吉宁矿山西组2号煤层为典型的复杂低渗突出煤层,2201工作面存在瓦斯含量高、煤层松软、透气性低、存在厚夹矸的复杂情况,表现为采前难抽,采中涌出大的特点。为解决上述难题,在掘进工作面实施CO_(2)气相压裂强化造缝、卸压增透技术,通过... 吉宁矿山西组2号煤层为典型的复杂低渗突出煤层,2201工作面存在瓦斯含量高、煤层松软、透气性低、存在厚夹矸的复杂情况,表现为采前难抽,采中涌出大的特点。为解决上述难题,在掘进工作面实施CO_(2)气相压裂强化造缝、卸压增透技术,通过对瓦斯抽采数据和掘进效果的分析,得出气相压裂孔瓦斯参数随抽采时间增加,表现出“稳定型”和“增高型”演化规律。气相压裂孔的百米瓦斯抽采纯流量0.11~0.22 m^(3)/min,与前期密集钻孔措施的0.018 m^(3)/min相比,提高了5.1~11.2倍。185 MPa的高压力CO_(2)气相压裂技术适配于该煤层地质条件,能够有效沟通煤中解吸-扩散-渗流多尺度通道,瓦斯抽采参数稳定且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矸煤层 瓦斯治理 CO_(2)气相压裂 造缝卸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VO反演技术的煤层含气量预测 被引量:22
18
作者 彭苏萍 杜文凤 +1 位作者 殷裁云 邹冠贵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792-1796,共5页
为预测煤层气含气量,结合山西寺河煤矿实际资料,在分析不同含气量AVO异常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反演得到AVO属性,建立多地震属性与含气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获得煤层含气量分布。对于含气量不同的钻井,高含气量的煤层一般能形成较强的AVO异... 为预测煤层气含气量,结合山西寺河煤矿实际资料,在分析不同含气量AVO异常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反演得到AVO属性,建立多地震属性与含气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获得煤层含气量分布。对于含气量不同的钻井,高含气量的煤层一般能形成较强的AVO异常,低含气量的煤层AVO异常很小。基于截距和梯度属性,可获得纵波阻抗、横波阻抗、极化参数、密度和伪泊松比等地震属性。地震属性与煤层含气量之间具有相关性,其中截距、纵波速度、纵波阻抗、横波阻抗、极化参数、密度、伪泊松比等属性与含气量具有较大相关性。研究表明,井孔处煤层含气量预测结果与实测瓦斯含量预测误差低,吻合性好,表明基于AVO反演技术预测煤层含气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O反演技术 煤层气量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的煤层含气量预测 被引量:20
19
作者 连承波 赵永军 +3 位作者 李汉林 渠芳 蔡福龙 张军涛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07-710,共4页
为了探讨煤层含气量的有效预测方法,将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用于建立煤层含气量预测模型。利用所选的测井参数,采用基于小样本理论的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建立测井参数与煤层含气量的关系模型,对煤层含气量进行预测。实例分析表明,选取适当... 为了探讨煤层含气量的有效预测方法,将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用于建立煤层含气量预测模型。利用所选的测井参数,采用基于小样本理论的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建立测井参数与煤层含气量的关系模型,对煤层含气量进行预测。实例分析表明,选取适当的测井参数,利用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建立的煤层气含量预测模型,其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的误差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持向量机 测井参数 煤层气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汾与保德地区构造差异性特征及其对煤层含气性的控制 被引量:18
20
作者 陈红东 姜波 +2 位作者 屈争辉 汪吉林 王琳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10-517,共8页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含气性的构造控制作用,在野外构造变形特征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及构造应力场恢复,揭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汾和保德区块构造发育的差异性特征及其对煤储层含气性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含气性的构造控制作用,在野外构造变形特征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及构造应力场恢复,揭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汾和保德区块构造发育的差异性特征及其对煤储层含气性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经历了燕山期NW—SE向的构造挤压作用和喜马拉雅期NW—SE向的伸展作用;南部临汾区块燕山期NW—SE向的挤压作用强烈,发育NE—NNE向的逆冲断层和次级宽缓褶皱构造等,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即使后期叠加了一定的喜马拉雅期NW—SE向的伸展作用,使煤层气部分散失,但总体含量较高,且高值区与构造位置相关性很好;北部保德区块燕山期挤压构造变形作用不显著,喜马拉雅期NW—SE向的伸展作用较突出,NE向正断层较为发育,为煤层气的运移及散失提供了条件,致使煤层含气量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汾地区 保德地区 构造应力场 构造变形 煤层气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