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基丙烯酸酯-含氢聚硅氧烷接枝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10
1
作者 宋秘钊 张廷有 张慧君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79-880,共2页
Poly(methylhydrosiloxane)was modified with methylmethacrylate by the hydrosilylation reaction,using Pt as the catalyst.The reaction was operated at the high temperature(about 140℃).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酯 含氢聚硅氧烷 接枝物 合成 表征 氢硅化反应 硅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量含氢聚硅氧烷的合成 被引量:12
2
作者 凤怡 刘志强 郑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33-36,共4页
研究了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 (D4)和四甲基四氢环四硅氧烷 (D4-H)为原料、以六甲基二硅氧烷 (MM)为大分子链封端剂合成高分子量含氢聚硅氧烷的新方法。讨论了物料配比与产物分子量及组成的关系 ,比较了不同催化体系对产物分子量、分子量... 研究了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 (D4)和四甲基四氢环四硅氧烷 (D4-H)为原料、以六甲基二硅氧烷 (MM)为大分子链封端剂合成高分子量含氢聚硅氧烷的新方法。讨论了物料配比与产物分子量及组成的关系 ,比较了不同催化体系对产物分子量、分子量分布以及合成操作的影响。结果发现 ,用 70 % (a.q.)硫酸溶液作催化剂能获得分布窄和分子量高 (Mn=60 ,0 0 0 )的含氢聚硅氧烷 ,且操作简便 ,易得到含 Si-H链节比 β<2 0 %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量 含氢聚硅氧烷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氢聚硅氧烷含氢量的红外光谱测定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盛春荠 蒋可志 +2 位作者 倪勇 邱化玉 来国桥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5-617,共3页
本文利用含氢聚硅氧烷中的Si—H键在2172 cm^-1处的吸收峰,选择四甲基四氢环四硅氧烷作为模型化合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红外光谱法测定含氢聚硅氧烷中含氢量的方法,其有效测量范围为0.0043-0.5365 mg/mL,回收率在91%-106%之间。
关键词 红外光谱法 定量分析 含氢聚硅氧烷 偏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氢聚硅氧烷/丙烯酸丁酯/丙烯酰胺复合乳液的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李盛彪 黄光佛 +1 位作者 彭慧 黄世强 《有机硅材料》 CAS 2001年第1期16-19,共4页
采用一次加料法制备了含氢聚硅氧烷 (PHMS) /丙烯酸丁酯 (BA) /丙烯酰胺 (AM)复合聚合物乳液 ,考察了PHMS、AM、引发剂用量及温度对聚合反应动力学及乳液粒径大小的影响。发现该聚合反应Rp∝ [PHMS]-1 2 2 8[AM ]0 4 88[I]0 82 0 ,Ea ... 采用一次加料法制备了含氢聚硅氧烷 (PHMS) /丙烯酸丁酯 (BA) /丙烯酰胺 (AM)复合聚合物乳液 ,考察了PHMS、AM、引发剂用量及温度对聚合反应动力学及乳液粒径大小的影响。发现该聚合反应Rp∝ [PHMS]-1 2 2 8[AM ]0 4 88[I]0 82 0 ,Ea =16 4 2 0kJ/mol;PHMS用量增加 ,乳液粒径增大 ;AM用量对其影响较小 ;引发剂用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酰胺 含氢聚硅氧烷 丙烯酸丁酯 复合乳液 反应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氢聚硅氧烷/醋酸乙烯酯/N-羟甲基丙烯酰胺三元共聚乳液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孙争光 李盛彪 +3 位作者 朱杰 罗诚浩 暴峰 黄世强 《有机硅材料》 CAS 2002年第1期12-14,共3页
采用含氢聚硅氧烷 (PHMS)、醋酸乙烯酯 (VAc)及N -羟甲基丙烯酰胺 (NMA)进行三元乳液共聚反应 ,得到了PHMS/VAc/NMA共聚乳液。讨论了PHMS用量对单体转化率、乳液稳定性、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PHMS用量的增加 ,单体转化率下降 ,... 采用含氢聚硅氧烷 (PHMS)、醋酸乙烯酯 (VAc)及N -羟甲基丙烯酰胺 (NMA)进行三元乳液共聚反应 ,得到了PHMS/VAc/NMA共聚乳液。讨论了PHMS用量对单体转化率、乳液稳定性、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PHMS用量的增加 ,单体转化率下降 ,体系粘度增加 ,机械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增加 ,电解质稳定性下降 ;该共聚物乳液为假塑性流体 ,具有良好的成膜性、机械稳定性和耐冻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氢聚硅氧烷 醋酸乙烯酯 N-羟甲基丙烯酰胺 共聚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氢聚硅氧烷序列结构的控制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梁作强 陈志荣 +1 位作者 尹红 袁慎峰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7-281,288,共6页
为方便研究含氢聚硅氧烷的硅氢加成反应及其构效关系,需知道含氢聚硅氧烷链节的微观排布状况,本研究通过对聚合物链节序列长度的计算公式进行修改和补充,定义分散度(η)的概念并分析调聚过程中聚合物链节的排布。使用调聚法合成低含... 为方便研究含氢聚硅氧烷的硅氢加成反应及其构效关系,需知道含氢聚硅氧烷链节的微观排布状况,本研究通过对聚合物链节序列长度的计算公式进行修改和补充,定义分散度(η)的概念并分析调聚过程中聚合物链节的排布。使用调聚法合成低含氢聚硅氧烷,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和搅拌转速等条件对调聚过程中聚合物含量和分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调聚过程包含聚合平衡和-Si(CH_3)H-O-(D_H)链节分散平衡两个过程,聚合平衡远远快于D_H分散平衡。温度为65℃时,聚合反应在2~3 h内达到平衡,D_H分散平衡则需要8 h甚至更长。增加催化剂用量、升高温度、增大搅拌转速均有利于两个平衡过程的进行。催化剂用量为5%,搅拌转速为400 r/min,温度65℃时,分散度最高为0.8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氢聚硅氧烷 分散度 序列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封端含氢聚硅氧烷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3
7
作者 王锐之 吴明华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5期769-775,共7页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与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 DH)为原料,四甲基二硅烷( HMM )为封端 剂,自制的KHS 为催化剂,通过阳离子开环聚合方法合成氢封端含氢聚硅氧烷( H-PMHS -PDMS -H ).研究催化剂 KHS 的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与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 DH)为原料,四甲基二硅烷( HMM )为封端 剂,自制的KHS 为催化剂,通过阳离子开环聚合方法合成氢封端含氢聚硅氧烷( H-PMHS -PDMS -H ).研究催化剂 KHS 的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合成产物氢封端含氢聚硅氧烷的分子量、含氢量的影响,并利用红外光谱( FT - IR)、核磁共振(H-NMR )和凝胶渗透色谱( GPC)对产物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当催化剂KHS 用量为2%(相对 于单体质量百分数),反应温度为60℃ ,反应时间为8h时,产物的分子量和含氢量与设计分子理论值平均相符性达 到90%以上.研究表明: 采用自制催化剂KHS ,通过阳离子开环聚合可以达到H -PMHS-PDMS-H的分子量和含氢 量具有较好的可控性,同时反应无需通氮气保护、原料无需特殊干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封端含氢聚硅氧烷 八甲基环四硅氧烷阳离子开环聚合 含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氢聚硅氧烷为助稳定剂的苯乙烯细乳液聚合动力学研究
8
作者 李鹏 张震乾 《胶体与聚合物》 2009年第2期27-29,40,共4页
以含氢聚硅氧烷(PHMS)为助稳定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研究了苯乙烯(St)体系的细乳液聚合反应动力学。比较了PHMS为助稳定剂体系与十六烷(HD)为助稳定剂体系聚合反应动力学;考察乳化剂、引发剂及PHMS... 以含氢聚硅氧烷(PHMS)为助稳定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研究了苯乙烯(St)体系的细乳液聚合反应动力学。比较了PHMS为助稳定剂体系与十六烷(HD)为助稳定剂体系聚合反应动力学;考察乳化剂、引发剂及PHMS用量对体系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HMS作为助稳定剂能制备出稳定的细乳液;与HD作助稳定剂体系相比较,聚合反应动力学过程的四个阶段出现较早,反应前期聚合反应速率较快,最高聚合反应速率分别是:Rp,PHMS=10.50×10-4mol·l-·1s-1,Rp.HD=6.65×10-4mol·l-·1s-1;乳化剂用量由0.5%增加到2%时,体系最终转化率由68%增大到83%;引发剂用量由0.3%增大到0.6%时,体系最终转化率由64%增大到82%;随着PHMS用量由2%增加到8%,体系最终转化率由80%降低到71%;但由8%增大到10%时,前期转化率下降而最终转化率由71%升高到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乳液聚合 含氢聚硅氧烷 助稳定剂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改性含氢聚硅氧烷的制备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海浪 饶秋华 +2 位作者 李喻 袁刚 赵宇泰 《热固性树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34,共5页
以自制含氢聚硅氧烷(PHMS)和烯丙基缩水甘油醚(AGE)为原料在Karstedt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硅氢加成反应生成环氧改性聚硅氧烷。利用化学滴定法测定了产物中未反应的活泼氢的质量分数和环氧值,确定了反应活泼氢的转化率。讨论了反应... 以自制含氢聚硅氧烷(PHMS)和烯丙基缩水甘油醚(AGE)为原料在Karstedt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硅氢加成反应生成环氧改性聚硅氧烷。利用化学滴定法测定了产物中未反应的活泼氢的质量分数和环氧值,确定了反应活泼氢的转化率。讨论了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及投料物质的量比等因素对活泼氢转化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此时最大活泼氢的转化率达到86.57%。利用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GPC)和核磁共振光谱(1H-NMR)对加成产物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 含氢聚硅氧烷 烯丙基缩水甘油醚 硅氢加成 改性
原文传递
聚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40
10
作者 郭明 孙建中 周其云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0-184,共5页
合成了含氢聚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研究了聚合工艺、配方组成及操作方式对聚合稳定性、动力学、乳液的粒径分布和产物性能的影响.采用部分预乳化单体滴加法(工艺A)和部分纯单体滴加法(工艺B)两种工艺,聚硅氧烷采用高速预乳化... 合成了含氢聚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研究了聚合工艺、配方组成及操作方式对聚合稳定性、动力学、乳液的粒径分布和产物性能的影响.采用部分预乳化单体滴加法(工艺A)和部分纯单体滴加法(工艺B)两种工艺,聚硅氧烷采用高速预乳化滴加进料方式.用COULTER LS 粒径仪和Nicolet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别测定共聚乳液的粒径分布和产物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A、B两种工艺均能得到平均粒径为0.101~0.103(m的单峰窄分布共聚乳液,并能有效地将含氢聚硅氧烷引入到共聚物大分子中.含氢聚硅氧烷的引入量为3%(质量)时,共聚物涂膜具有柔软、滑爽和强度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氢聚硅氧烷 丙烯酸酯 乳液共聚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乙烯接枝改性多苯基聚硅氧烷的制备及其对硅橡胶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艳芬 孙全吉 +2 位作者 黄艳华 范召东 苏正涛 《合成橡胶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37-440,共4页
以多苯基含氢聚硅氧烷与苯乙烯进行硅氢加成反应制得苯乙烯接枝改性多苯基聚硅氧烷,采用核磁共振光谱法表征了其结构,考察了苯乙烯接枝多苯基聚硅氧烷对硅橡胶物理机械性能、阻尼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苯乙烯接枝改性多苯基... 以多苯基含氢聚硅氧烷与苯乙烯进行硅氢加成反应制得苯乙烯接枝改性多苯基聚硅氧烷,采用核磁共振光谱法表征了其结构,考察了苯乙烯接枝多苯基聚硅氧烷对硅橡胶物理机械性能、阻尼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苯乙烯接枝改性多苯基聚硅氧烷含有大空间位阻基团;加入苯乙烯接枝多苯基聚硅氧烷后,硅橡胶的扯断伸长率和撕裂强度显著提高,损耗因子(tanδ)峰值向高温方向移动,tanδ峰值为0.24~0.26,热稳定性基本不受影响,残炭率为4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 多苯基含氢聚硅氧烷 硅氢加成反应 接枝改性 硅橡胶 物理机械性能 阻尼性能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基聚醚-b-聚硅氧烷的开发及在现代涂料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余龙飞 《广东化工》 CAS 2013年第21期3-5,共3页
在Pt催化剂的作用下,利用Si-H基封端的聚甲基氢硅氧烷(简称双端含氢聚硅氧烷)与烯丙基聚醚发生硅氢加成反应制备了系列的聚醚嵌段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简称端基聚醚-b-聚硅氧烷(PEO-b-PDMS-b-PEO),探讨了其物理化学性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在Pt催化剂的作用下,利用Si-H基封端的聚甲基氢硅氧烷(简称双端含氢聚硅氧烷)与烯丙基聚醚发生硅氢加成反应制备了系列的聚醚嵌段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简称端基聚醚-b-聚硅氧烷(PEO-b-PDMS-b-PEO),探讨了其物理化学性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作为有机硅流平剂应用于现代涂料中的性能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端基聚醚-b-聚硅氧烷特殊的嵌段结构及在现代涂料中的排列方式,使其集极佳的流平、润湿分散、增滑抗刮、消泡/抑泡功能于一体,应用于现代涂料体系中作为新一代高档有机硅流平剂,可代替或减少其他助剂在现代涂料中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基聚醚-b-聚硅氧烷 双端含氢聚硅氧烷 有机硅流平剂 消泡 抑泡 涂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基聚醚-b-聚硅氧烷在现代涂料中的作用机理探讨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小珊 余龙飞 +2 位作者 王志鹏 李欢玲 李莉 《广东化工》 CAS 2013年第23期1-2,13,共3页
以双端含氢聚硅氧烷和烯丙基聚醚为原料、以氯铂酸为催化剂,在无溶剂条件下合成端基聚醚-b-聚硅氧烷。探讨了端基聚醚-b-聚硅氧烷系列在现代涂料体系中的流平性能、体系相容性、存储稳定性、pH值适用范围、热稳定性以及迁移性能。研究表... 以双端含氢聚硅氧烷和烯丙基聚醚为原料、以氯铂酸为催化剂,在无溶剂条件下合成端基聚醚-b-聚硅氧烷。探讨了端基聚醚-b-聚硅氧烷系列在现代涂料体系中的流平性能、体系相容性、存储稳定性、pH值适用范围、热稳定性以及迁移性能。研究表明:端基聚醚-b-聚硅氧烷相对较小的分子质量以及在湿膜中较强的迁移能力,有着比普通聚醚改性聚硅氧烷更为优越的体系相容性和流平性能。并简单探讨了端基聚醚-b-聚硅氧烷在现代涂料体系中用做有机硅流平剂的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基聚醚-b-聚硅氧烷 双端含氢聚硅氧烷 有机硅流平剂 涂料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炔醇改性聚硅氧烷及其泡沫控制性能 被引量:2
14
作者 陆勇 胡燕飞 +3 位作者 王文峰 周盼盼 张荣荣 陈天云 《弹性体》 CAS 2018年第5期44-48,共5页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_4)、甲基氢聚硅氧烷(PMHS)和六甲基二硅氧烷(MM)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低含氢聚硅氧烷(LPMHS),将LPMHS与3-丁炔-1醇在氯铂酸催化下发生硅氢加成反应,合成炔醇改性聚硅氧烷(Psi-ViO)。中间产物分别用傅里...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_4)、甲基氢聚硅氧烷(PMHS)和六甲基二硅氧烷(MM)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低含氢聚硅氧烷(LPMHS),将LPMHS与3-丁炔-1醇在氯铂酸催化下发生硅氢加成反应,合成炔醇改性聚硅氧烷(Psi-ViO)。中间产物分别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黏度和表面张力进行分析,然后用LPMHS制备新型消泡剂,测定其消泡性能和抑泡性能,并与国内外消泡剂产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通过LPMHS制备的新型消泡剂具有优良的消泡和抑泡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氢聚硅氧烷 炔醇改性聚硅氧烷 硅氢加成 制备 消泡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铵化聚硅氧烷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献起 赵洁 +3 位作者 孙长江 胡质云 张鹏硕 崔海燕 《有机硅材料》 CAS 2015年第4期282-287,共6页
利用含氢聚硅氧烷与烯丙基环氧基聚醚的硅氢加成反应,制得中间体环氧聚醚改性聚硅氧烷(PESO),再与十二烷基叔胺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季铵化聚醚改性聚硅氧烷(QPEPS)。用IR、1H NMR等对QPEPS的结构进行表征,用柔软度仪、褶皱弹性仪... 利用含氢聚硅氧烷与烯丙基环氧基聚醚的硅氢加成反应,制得中间体环氧聚醚改性聚硅氧烷(PESO),再与十二烷基叔胺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季铵化聚醚改性聚硅氧烷(QPEPS)。用IR、1H NMR等对QPEPS的结构进行表征,用柔软度仪、褶皱弹性仪等对其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QPEPS的表面张力18.66~21.09 mN/m。其中, QPEPS-4可乳化成平均粒径为25 nm、 Zeta电位值为+47.6 mV的透明微乳。与空白样相比,其经向和纬向的弯曲刚度降幅分别为31.6%和41.9%;白度变化很少,其静态吸水时间为1~3 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均大于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硅氧烷 季铵化 硅氢加成 含氢聚硅氧烷 烯丙基环氧基聚醚 十二烷基叔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硅-醋酸乙烯酯复合乳液的合成 被引量:6
16
作者 何中为 孙争光 +1 位作者 李盛彪 黄世强 《有机硅材料》 CAS 2001年第5期5-7,共3页
用含氢聚硅氧烷与醋酸乙烯酯、羟甲基丙烯酰胺进行共聚 ,制得有机硅 -醋酸乙烯酯复合乳液。讨论了温度对聚合反应转化率的影响 ,并进一步得到了该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84 .96kJ/mol ;考察了含氢聚硅氧烷对复合乳液的稳定性、粘度及胶膜... 用含氢聚硅氧烷与醋酸乙烯酯、羟甲基丙烯酰胺进行共聚 ,制得有机硅 -醋酸乙烯酯复合乳液。讨论了温度对聚合反应转化率的影响 ,并进一步得到了该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84 .96kJ/mol ;考察了含氢聚硅氧烷对复合乳液的稳定性、粘度及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 ,反应的聚合速率和最终转化率都相应增加 ,最佳反应温度为 3 4 6~ 3 5 6K ;随着含氢聚硅氧烷的用量增多 ,复合乳液的粘度增加 ,胶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乳液 合成 动力学 含氢聚硅氧烷 乙酸乙烯酯 羟甲基丙烯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MS为助稳定剂的苯乙烯细乳液聚合过程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震乾 李鹏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65-1068,共4页
以含氢聚硅氧烷(PHMS)为助稳定剂,研究苯乙烯(St)细乳液聚合。考察了细乳液聚合过程中粒子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变化;PHMS用量对单体液滴数目(Nmi)和PSt乳胶粒子数目(Npf)的影响,初步探讨了体系成核机理;并用透射电镜(TEM)观察了PSt乳胶粒... 以含氢聚硅氧烷(PHMS)为助稳定剂,研究苯乙烯(St)细乳液聚合。考察了细乳液聚合过程中粒子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变化;PHMS用量对单体液滴数目(Nmi)和PSt乳胶粒子数目(Npf)的影响,初步探讨了体系成核机理;并用透射电镜(TEM)观察了PSt乳胶粒子形态。结果表明:PHMS用量由5%增加到20%时,单体液滴粒径先减小后增大,粒径分布在0.211~0.272之间;乳胶粒子粒径由85.97nm减小到72.65nm,粒径分布在0.043~0.098之间;而Npf/Nmi数值在1.46~2.10之间。当PHMS用量为10%(wt)、15%(wt)时,PSt乳胶粒子形态规整匀称,粒径分布较窄。通过以上分析认为PHMS可以作为细乳液聚合的助稳定剂;聚合体系中除单体液滴成核外,还存在均相成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乳液聚合 含氢聚硅氧烷 助稳定剂 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MS为反应性助稳定剂制备高固含量苯丙共聚细乳液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震乾 李鹏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8,共4页
以含氢聚硅氧烷(PHMS)为反应性助稳定剂,采用一步法和半连续法细乳液聚合制备了固含量为50%苯丙共聚乳液。考察了不同细乳液聚合体系中反应稳定性、单体转化率、共聚乳胶粒子粒径及粒径分布变化、粒子数目变化及乳液稳定性的不同。结... 以含氢聚硅氧烷(PHMS)为反应性助稳定剂,采用一步法和半连续法细乳液聚合制备了固含量为50%苯丙共聚乳液。考察了不同细乳液聚合体系中反应稳定性、单体转化率、共聚乳胶粒子粒径及粒径分布变化、粒子数目变化及乳液稳定性的不同。结果表明,与一步法细乳液聚合相比,半连续细乳液聚合过程中单体转化率增长缓慢,聚合稳定性好;乳胶粒径由156.8 nm增大到215.3 nm;粒径分布指数在0.151~0.254之间,乳胶粒子数目相对稳定;制备高固含量苯丙乳液贮存稳定性、冻融及钙离子稳定性比一步法细乳液聚合体系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乳液聚合 高固含量 反应性稳定剂 含氢聚硅氧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工艺对硅/丙复合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盛彪 彭慧 +1 位作者 鲁琴 孙争光 《有机硅材料及应用》 1999年第3期1-3,共3页
采用乳液聚合方法制备含氢聚硅氧烷(PHMS)/丙烯酸丁酯(BA)复合乳液。讨论了不同乳化剂及聚合方法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非离子型乳化剂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及半连续滴加法可制得稳定的PHMS/BA复合乳液。
关键词 含氢聚硅氧烷 丙烯酸丁酯 稳定性 工艺 乳液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MS为反应性助稳定剂的苯乙烯细乳液聚合
20
作者 张震乾 李鹏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4-288,共5页
以含氢聚硅氧烷(PHMS)为反应性助稳定剂,研究苯乙烯(St)细乳液聚合。表征了细乳液聚合产物的结构,探讨了PHMS与St接枝共聚反应机理,考察了不同体系聚合产物接枝量、接枝产物中PHMS的含量以及不同乳液聚合反应稳定性和乳胶耐盐稳定性。... 以含氢聚硅氧烷(PHMS)为反应性助稳定剂,研究苯乙烯(St)细乳液聚合。表征了细乳液聚合产物的结构,探讨了PHMS与St接枝共聚反应机理,考察了不同体系聚合产物接枝量、接枝产物中PHMS的含量以及不同乳液聚合反应稳定性和乳胶耐盐稳定性。通过红外和核磁分析结果表明,除St均聚反应外,PHMS通过游离基加成反应与St生成了接枝共聚物。细乳液体系中,PHMS用量由5%质量分率增加到20%,聚合产物接枝量和接枝产物中PHMS质量百分比先增大后降低。当PHMS质量分率为10%时,聚合产物接枝量和接枝产物中PHMS质量百分比出现峰值,分别为73.35%和8.46%。与普通乳液聚合反应相比,细乳液聚合过程中凝胶量减少,细乳液聚合产物接枝量和接枝产物中PHMS质量分率的增加,乳胶耐盐稳定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 含氢聚硅氧烷 助稳定剂 细乳液聚合 硅氢加成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