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方言·现代·抒情传统:吕正惠的学术启迪
1
作者 朱双一 《海峡人文学刊》 2025年第1期103-115,159,共14页
针对台湾地区偏狭的语言运动,吕正惠揭示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辩证关系:方言不断从普通话里吸收中心文明的养分,普通话则接受方言的补充而成长与扩大。对于台湾地区现代主义文学的成因和性质,吕正惠与陈映真都持“早熟说”和“冷战影响说... 针对台湾地区偏狭的语言运动,吕正惠揭示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辩证关系:方言不断从普通话里吸收中心文明的养分,普通话则接受方言的补充而成长与扩大。对于台湾地区现代主义文学的成因和性质,吕正惠与陈映真都持“早熟说”和“冷战影响说”,但吕正惠进一步指出其成因还包括台湾地区当局强行割断“五四”和台湾地区的历史传统、因高压统治而产生的政治冷感、逃避现实的倾向,以及被误解的“现代化”观念造成的知识分子与社会的严重疏离感等。吕正惠研究“抒情传统”更是为了民族经典文化的传承。他密切关注着现实社会问题,发现中国文学也存在着更接近现实主义的“叙事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现代主义 抒情传统 叙事传统 吕正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在台湾地区的发展——吕正惠先生思想述评
2
作者 张帆 《海峡人文学刊》 2025年第1期116-121,160,共7页
作为台湾地区左统派重要的思想家与理论家,吕正惠先生对于现代中国的探索之路,既扎根于悠久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之上,具有纵深而广阔的大历史观,同时也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坚实基础之上。他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台湾地区... 作为台湾地区左统派重要的思想家与理论家,吕正惠先生对于现代中国的探索之路,既扎根于悠久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之上,具有纵深而广阔的大历史观,同时也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坚实基础之上。他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台湾地区的文化状况、思想根源进行深入分析,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深刻把握台湾地区社会性质,以及台湾地区走向祖国之路的历史必然性,推动了台湾地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建设与实践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吕正惠 台湾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经典时代:吕正惠的唐代士人论
3
作者 高维宏 《海峡人文学刊》 2025年第1期129-137,160,共10页
吕正惠除了以台湾文学研究享誉两岸外,还以唐宋时期的文学、士人研究见长。吕正惠通过杜甫、韩愈等中唐士人的相关研究,提出了“第二个经典时代”“文化大一统”等具有思想史意义的概念,取代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说”,重新阐释了杜甫集... 吕正惠除了以台湾文学研究享誉两岸外,还以唐宋时期的文学、士人研究见长。吕正惠通过杜甫、韩愈等中唐士人的相关研究,提出了“第二个经典时代”“文化大一统”等具有思想史意义的概念,取代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说”,重新阐释了杜甫集汉魏六朝大成的社会诗写作,并认为韩愈“师道”产生的一种思想体系、一种意识形态,足以代替魏、晋以来以门阀士族为中心的思考模式。分析吕正惠研究中的唐代士人论,将有助于把握吕正惠最核心的学术关怀,也可借此找到唐宋与近现代之间内在的文学与历史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正惠 第二个经典时代 庶族地主 杜甫 韩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殖民统治的伤痕:吕正惠对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的研究
4
作者 吴明宗 《海峡人文学刊》 2025年第1期122-128,160,共8页
吕正惠对于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研究以直面历史的姿态,揭示了殖民统治下存在于台湾作家创作活动中的“伤痕”。面对岛内存在的以漠视“伤痕”及扭曲历史为代价的相关论述,吕正惠在其研究中借由对大量历史材料的爬梳与再现,通过历史化、语... 吕正惠对于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研究以直面历史的姿态,揭示了殖民统治下存在于台湾作家创作活动中的“伤痕”。面对岛内存在的以漠视“伤痕”及扭曲历史为代价的相关论述,吕正惠在其研究中借由对大量历史材料的爬梳与再现,通过历史化、语境化的读解,做出了正本清源的驳斥。正视“伤痕”,才能有效清理残留在台湾社会中的殖民统治“遗绪”,才能疗愈历史的创痛。这不仅是由吕正惠的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研究所提供的启示,更应成为我们在从事台湾文学研究时坚守的立场与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正惠 台湾文学 日据时期 伤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抒情传统视阈下的《古诗十九首》——以台湾学者吕正惠的研究为中心 被引量:1
5
作者 苏文健 钱韧韧 《兰州学刊》 CSSCI 2013年第1期61-65,共5页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以台湾学者吕正惠的研究为中心,透过其"中国抒情传统"论述视域,重新观照《古诗十九首》的美学价值与历史意义。吕正惠认为《古诗十九首》中交织着"物色"与"缘情&...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以台湾学者吕正惠的研究为中心,透过其"中国抒情传统"论述视域,重新观照《古诗十九首》的美学价值与历史意义。吕正惠认为《古诗十九首》中交织着"物色"与"缘情"两种美学倾向,论证了其为中国抒情美学的真正源头之意义。通过论析吕正惠对《古诗十九首》美学特质的阐释,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古诗十九首》的整体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体认"中国抒情传统"这一"学术型态"的多副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传统 《古诗十九首》 吕正惠 物色 缘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介入,怎样写实:吕正惠1980年代的文学批评——从《小说与社会》谈起
6
作者 张冰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5-260,共26页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地区的时代风潮及其对知识分子的圈层震动,让“在故乡失去故乡”的吕正惠陷入一种认知的矛盾挣扎与思想苦闷之中。1980年代中期,在台湾地区社会结构频频震动的时刻,以中国古典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吕正惠最终决定走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地区的时代风潮及其对知识分子的圈层震动,让“在故乡失去故乡”的吕正惠陷入一种认知的矛盾挣扎与思想苦闷之中。1980年代中期,在台湾地区社会结构频频震动的时刻,以中国古典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吕正惠最终决定走出“苦茶庵”转向台湾地区当代文学批评,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现实困惑以及随之产生的焦虑不安。他以古典文学“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为基地,运用卢卡奇的“整体性”方法,对话台湾地区当代文坛的同时,借助文学批评延续并重构其以“反西化”为基础的“写实主义”,试图回应其所面对的台湾地区当代文坛困境,尝试思考文坛的可能出路。这种对当代文学场域的批评介入为吕正惠开拓人生边界的个人反抗提供新路,也为突破台湾地区自我认识的瓶颈引入一种更宏阔的历史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正惠 反西化 “整体性” 小说与社会 写实主义
原文传递
为陈映真辩护:吕正惠的诠释观念初论
7
作者 张重岗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3年第2期12-17,共6页
如何理解和诠释陈映真,在形势严峻的台湾地区社会语境中不仅仅是一个作家阐释个案,同时关涉统左思想的深化和持续发展问题。在此意义上,吕正惠的陈映真诠释具有中轴性的意义。从学术思想的角度来看,他对陈映真的阐说堪称诠释学的极佳案... 如何理解和诠释陈映真,在形势严峻的台湾地区社会语境中不仅仅是一个作家阐释个案,同时关涉统左思想的深化和持续发展问题。在此意义上,吕正惠的陈映真诠释具有中轴性的意义。从学术思想的角度来看,他对陈映真的阐说堪称诠释学的极佳案例,可提炼出具有思想内涵的命题和方法,孤独的精神内涵与反省式的诠释便是其中两项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映真 吕正惠 台湾地区文学 诠释学
原文传递
吕正惠、赵遐秋主编:《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北京:昆仑出版社2002年1月版 被引量:1
8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5-95,共1页
关键词 吕正惠 赵遐秋 《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 台湾省 新文学思潮 文学精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