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室起搏对后间隔旁道与快径逆传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邹建刚 黄元铸 +2 位作者 廖铭扬 张馥敏 李文奇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6年第3期136-138,共3页
通过右室心尖部和基底部两个不同部位的起搏,比较1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对照组)和8例隐匿性后间隔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观察组)的室房传导时间(VAI)。结果显示:①心尖部起搏时对照组VAI为174±... 通过右室心尖部和基底部两个不同部位的起搏,比较1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对照组)和8例隐匿性后间隔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观察组)的室房传导时间(VAI)。结果显示:①心尖部起搏时对照组VAI为174±34ms,与观察组186±38ms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NS)。②基底部起搏时观察组VAI为153±24ms,明显短于对照组199±34ms,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两个部位(心尖部与基底部)VAI的差值对照组≤0(-50~0,平均-24±16ms)与观察组≥15ms(15~75,平均34±19ms)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右室心尖部与基底部连续起搏可快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起搏 室房传导时间 后间隔旁道 心动过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型预激后间隔旁道体表心电图定位的鉴别诊断
2
作者 田福利 安东记 +4 位作者 郭继鸿 永福 杜日映 袁芳 张馥 《神经药理学报》 1999年第4期44-46,共3页
目的 探讨B型预激综合征在左右后间隔旁道的位置与体表心电图特征性改变的相关关系。方法以80例B型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的结果作对照,寻找体表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与左右后间隔旁道位置关系,确定体表心电图定位左右后间隔旁道的鉴别诊断标... 目的 探讨B型预激综合征在左右后间隔旁道的位置与体表心电图特征性改变的相关关系。方法以80例B型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的结果作对照,寻找体表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与左右后间隔旁道位置关系,确定体表心电图定位左右后间隔旁道的鉴别诊断标准,并计算其鉴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显示体表心电图的11大特征变化与B型预激左右后间隔旁道定位鉴别诊断有关,即V_1导联中P-R间期长短。QRS波形态、△波方向及S波的深度;△波及QRS波的额面电轴及二者差值;Ⅲ导联R/S波比值;胸前导联R/S>1的转折点:下壁导联中负性△波的数量;PV1-PE间距。根据以上11大特点对术前80例B型预激重新定位,其鉴别诊断敏感性、特异度及准确率在右后间隔旁道分别是88.2%、83.3%和77.5%,而左后间隔是83.3%、88.2%、87.5%。结论B型预激旁道绝大部分位于右后间隔旁道,但也不排除左后间隔旁道,尤其是左后旁道预激不完全时可出现B型预激改变,上述体表心电图的11大特征有助于二者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间隔旁道 B型预激综合征 体表心电图 定位 射频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型预激综合征左、右后间隔旁道体表心电图定位诊断价值
3
作者 田福利 安东记 +4 位作者 郭继鸿 永福 杜日映 袁芳 张馥 《心电学杂志》 2000年第2期71-73,共3页
为探讨B型预激综合征后间隔旁道的位置与体表心电图特征性改变的关系 ,观察80例B型预激综合征 ,以射频导管消融术的结果作对照 ,寻找左、右后间隔旁道位置相关体表心电图11项指标 ,符合其中8项即可作出后间隔旁道定位诊断。用此标准对术... 为探讨B型预激综合征后间隔旁道的位置与体表心电图特征性改变的关系 ,观察80例B型预激综合征 ,以射频导管消融术的结果作对照 ,寻找左、右后间隔旁道位置相关体表心电图11项指标 ,符合其中8项即可作出后间隔旁道定位诊断。用此标准对术后80例患者重新定位 ,结果显示其鉴别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在右后间隔旁道分别是88.2 %、83.3%和77.5 % ,而左后间隔是83.3%、88.2 %、87.5%。认为体表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对于B型预激综合征左、右后间隔旁道的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间隔旁道 B型预激综合征 体表心电图 定位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大头电极间放电成功消融后间隔旁道(附一例报告) 被引量:2
4
作者 杜日映 郑强荪 王毅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8年第4期204-205,共2页
报道1例采用在双大头电极之间放电成功消融后间隔旁道的病例。该例有心动过速病史8年,特殊检查未见心脏结构异常。心电图示显性B型预激。心内标测为连接左房与右室的后间隔旁道。采用常规单大头电极分别在三尖瓣环右房侧、二尖瓣环... 报道1例采用在双大头电极之间放电成功消融后间隔旁道的病例。该例有心动过速病史8年,特殊检查未见心脏结构异常。心电图示显性B型预激。心内标测为连接左房与右室的后间隔旁道。采用常规单大头电极分别在三尖瓣环右房侧、二尖瓣环左室侧及左房侧反复放电均未成功。改用与单大头电极放电相同位置的三尖瓣环右房侧与二尖瓣环左室侧的双大头电极之间放电,功率15W、阻抗98Ω,放电3s后delta波消失,巩固放电至99s而获得成功。此例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激综合征 后间隔房室 射频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静脉内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后间隔心外膜房室旁道的临床研究(附17例报告) 被引量:2
5
作者 金华 郭继鸿 +5 位作者 许原 李学斌 张海澄 刘肆仁 任凤学 陈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0年第1期29-31,共3页
对 17例后间隔旁道的体表心电图特征、电生理特性及导管射频消融术方法学进行分析和探讨。男 11例、女6例 ,年龄 41± 2 4(11~ 73)岁。与后间隔心内膜旁道相比 ,后间隔心外膜旁道的体表心电图有其自身的特点。 17例患者 ,射频消融... 对 17例后间隔旁道的体表心电图特征、电生理特性及导管射频消融术方法学进行分析和探讨。男 11例、女6例 ,年龄 41± 2 4(11~ 73)岁。与后间隔心内膜旁道相比 ,后间隔心外膜旁道的体表心电图有其自身的特点。 17例患者 ,射频消融成功 16例 ,成功率 94%。 7例在冠状静脉窦内消融成功 ,8例在心中静脉内消融成功 ,1例在冠状静脉窦巨大憩室颈部消融成功 ,1例未成功。 17例手术时间 140± 87(86~ 180 )min ,X线曝光时间 42± 2 9(30~ 6 6 )min。 16例随访 1~ 2 4个月 ,无一例心动过速复发。结论 :在冠状静脉内消融成功的后间隔旁道具有一些特定的体表心电图特征。常规在左右侧间隔部标测无满意靶点且试放电无效时 ,应考虑为后间隔心外膜旁道 ,在冠状静脉内标测消融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 ,无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后间隔房室 射频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冠状静脉射频消融后间隔心外膜旁道 被引量:1
6
作者 罗国庆 王晓华 +4 位作者 盛国太 洪浪 赖珩莉 周文英 葛郁芝 《江西医药》 CAS 2004年第2期111-111,共1页
关键词 经冠状静脉射频消融 后间隔心外膜 心电图 冠状静脉造影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外膜旁道检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赵飞 郭航远 蒋承建 《心电与循环》 2015年第2期113-115,共3页
随着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技术的发展,经心内膜途径消融房室旁道已成为根治房室旁道引起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方法[1]。但少数旁道尤其是后间隔旁道,经心内膜消融难以成功,而在位于心外膜的冠状静脉窦中可成功阻断。解剖上... 随着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技术的发展,经心内膜途径消融房室旁道已成为根治房室旁道引起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方法[1]。但少数旁道尤其是后间隔旁道,经心内膜消融难以成功,而在位于心外膜的冠状静脉窦中可成功阻断。解剖上旁道在瓣膜水平的心外膜下走行使得消融能量在心内膜实施难以到达该处是消融失败的原因,故称这类特殊的旁道为心外膜旁道[2]。本文对心外膜旁道检测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外膜 检测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内膜消融 射频导管消融 房室 后间隔旁道 冠状静脉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逆行P波及P_(V1)—P_E定位房室旁道 被引量:1
8
作者 吴素华 马虹 《中国实用心电杂志》 1998年第2期122-123,共2页
食管调搏是阵发性室上速(室上速)诊断与分型较为理想的无刨方法。然而,食管调搏对房室旁道的定位价值尚有待进一步探讨。为此,我们以心内电生理检查和成功的射频消融确诊的房室旁道所致正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为研究对象,... 食管调搏是阵发性室上速(室上速)诊断与分型较为理想的无刨方法。然而,食管调搏对房室旁道的定位价值尚有待进一步探讨。为此,我们以心内电生理检查和成功的射频消融确诊的房室旁道所致正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为研究对象,探讨正向型AVRT时逆行p(P′)波、Pv<sub>1</sub>—P<sub>?</sub>(AVRT时V<sub>1</su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向型 房室 逆行P波 AVRT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波方向 右侧 后间隔旁道 左侧 食管调搏
全文增补中
最终消融靶点位于左后间隔的B型预激综合征患者体表心电图的特征
9
作者 韩战营 吴斌 +2 位作者 邱春光 陈晓杰 卢文杰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34-536,共3页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提示右后间隔旁道,而最终消融靶点在左后间隔的预激(WPW)综合征患者体表心电图特征。方法:WPW综合征患者37例,经心内电生理标测到最佳消融靶点位于左后间隔(A组)9例,右后间隔(B组)28例;体表心电图的监测项目包括:①...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提示右后间隔旁道,而最终消融靶点在左后间隔的预激(WPW)综合征患者体表心电图特征。方法:WPW综合征患者37例,经心内电生理标测到最佳消融靶点位于左后间隔(A组)9例,右后间隔(B组)28例;体表心电图的监测项目包括:①δ波40ms时方向。②V1导联δ波时间。③V1导联波型(rS或QS)。④Ⅱ、V1~V6导联的T波方向。结果:A组V1~V6导联T波正向的个数多(t=3.423,P<0.001),V1导联呈rS波型多(P=0.024),患者首次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年龄较大。结论:在B型WPW综合征患者的体表心电图上,V1~V6导联T波正向的个数多、V1导联呈rS波型,左后间隔旁道的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激综合征 后间隔旁道 体表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室旁道合并房室结双径路的心电图分析一例
10
作者 韦连芬 覃梓庆 +2 位作者 周璐璐 黄释丹 黄颖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4年第5期389-390,共2页
患者男性,55岁。阵发性心悸10余年,腔内电生理检查证实有左侧后间隔旁道,旁道阻断后,仍能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由于病人耐受性差,故进行了慢径改良,之后反复刺激未能诱发室上速发作。回顾之前窦性心律和各种状态下发生室上... 患者男性,55岁。阵发性心悸10余年,腔内电生理检查证实有左侧后间隔旁道,旁道阻断后,仍能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由于病人耐受性差,故进行了慢径改良,之后反复刺激未能诱发室上速发作。回顾之前窦性心律和各种状态下发生室上速的常规12导心电图发现,有3种频率的室上速(190、175和133次/分),频率为175次/分的室上速伴功能性束支阻滞;3种频率的室上速发作时R-P′间期分别为100、120、100ms。频率为133次/分的室上速发作时,P′-R间期延长至320 ns,考虑为慢径传导,结合电生理检查及临床,考虑患者存在房室结双径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隐匿性左侧后间隔旁道 房室结双径路 室上性心动过速 电生理 体表心电图
原文传递
加速的心房前下部逸搏心律合并A型预激综合征
11
作者 周莉 卢喜烈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1999年第1期31-31,共1页
患者女,45岁。查体时发现预激综合征。以往无阵发性心动过速史。图示P<sub>Ⅰ、aVL</sub>直立,P<sub>Ⅱ、Ⅲ、aVF、V<sub>1</sub>-V<sub>6</sub></sub>倒置,提示激动在心房内的传播方... 患者女,45岁。查体时发现预激综合征。以往无阵发性心动过速史。图示P<sub>Ⅰ、aVL</sub>直立,P<sub>Ⅱ、Ⅲ、aVF、V<sub>1</sub>-V<sub>6</sub></sub>倒置,提示激动在心房内的传播方向,在额面自下而上,产生的P向量环投影在Ⅰ、aVL导联轴正侧,出现直立P波。因P向量环投影在Ⅱ、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预激综合征 交接性逸搏心律 心房 导联轴 P向量环 预激波 投影 后间隔旁道 P波 心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