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后掠与无后掠压缩角模型产生的激波/边界层干扰的非定常特性(英文)
被引量:
1
1
作者
胡成行
蒋卫民
+2 位作者
黄叙辉
周文军
徐来武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6,共6页
介绍了10个压缩角模型在M数为2.011、2.504、3.015时产生的激波/边界层干扰的非定常特性的试验研究结果。压缩角模型的流向压缩角分别为15°、20°、24°,后掠角分别为0°、20°、40°、60°。实验结果表明...
介绍了10个压缩角模型在M数为2.011、2.504、3.015时产生的激波/边界层干扰的非定常特性的试验研究结果。压缩角模型的流向压缩角分别为15°、20°、24°,后掠角分别为0°、20°、40°、60°。实验结果表明:(a)所有无后掠压缩角和大多数20°后掠压缩角产生柱形干扰,而大后掠压缩角则产生锥形干扰;降低来流M数或增大模型后掠角有利于从柱形干扰转变为锥形干扰。(b)间隙区内的压力脉动出现低频峰值,此峰值随着模型后掠角增大或流向压缩角减小而减小;然而随着来流M数增大,此峰值在柱形干扰区减小,而在锥形干扰区略增大。对于锥形干扰,无粘激波的平均激波强度是控制其干扰特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
附面层干扰
压缩角
超声速流
后掠空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后掠与无后掠压缩角模型产生的激波/边界层干扰的非定常特性(英文)
被引量:
1
1
作者
胡成行
蒋卫民
黄叙辉
周文军
徐来武
机构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出处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6,共6页
文摘
介绍了10个压缩角模型在M数为2.011、2.504、3.015时产生的激波/边界层干扰的非定常特性的试验研究结果。压缩角模型的流向压缩角分别为15°、20°、24°,后掠角分别为0°、20°、40°、60°。实验结果表明:(a)所有无后掠压缩角和大多数20°后掠压缩角产生柱形干扰,而大后掠压缩角则产生锥形干扰;降低来流M数或增大模型后掠角有利于从柱形干扰转变为锥形干扰。(b)间隙区内的压力脉动出现低频峰值,此峰值随着模型后掠角增大或流向压缩角减小而减小;然而随着来流M数增大,此峰值在柱形干扰区减小,而在锥形干扰区略增大。对于锥形干扰,无粘激波的平均激波强度是控制其干扰特性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激波
附面层干扰
压缩角
超声速流
后掠空气动力学
Keywords
shock wave/ boundary layer interaction
compression ramp
supersonic flow
分类号
O354.5 [理学—流体力学]
V211.753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后掠与无后掠压缩角模型产生的激波/边界层干扰的非定常特性(英文)
胡成行
蒋卫民
黄叙辉
周文军
徐来武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