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后向轨迹模型的成都市典型灰霾期间PM_(2.5)演化的自组织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黄毅 刘春琼 +2 位作者 谢志辉 吴生虎 史凯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3-319,共7页
研究了成都市2013年11月29日—12月8日一次重度灰霾期间,草堂寺、金泉两河、梁家巷、十里店4个监测站点PM2.5小时平均质量浓度序列的时间演化规律。首先应用后向轨迹模型对抵达成都市的大气气团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灰霾期间本地气团(<... 研究了成都市2013年11月29日—12月8日一次重度灰霾期间,草堂寺、金泉两河、梁家巷、十里店4个监测站点PM2.5小时平均质量浓度序列的时间演化规律。首先应用后向轨迹模型对抵达成都市的大气气团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灰霾期间本地气团(<100 km)对成都市PM2.5污染物的贡献率远超过中远距离的外来气团(>100km)。进一步应用频度统计分析方法和消除趋势波动分析法对灰霾期间PM2.5的质量浓度序列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PM2.5的质量浓度波动在时空上具有标度不变的幂律统计分布和长期持续性特征。最后基于自组织临界理论,探讨了成都市大气在本地气团控制下PM2.5演化的内在动力机制。结果表明,成都市大气PM2.5演化系统的自组织临界性是此次灰霾期间PM2.5浓度演化的内在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灰霾 后向轨迹模型 PM2.5 自组织临界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向轨迹模型在颗粒物区域影响溯源研究中应用现状 被引量:7
2
作者 傅昭娟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年第5期20-21,共2页
本文介绍了后向轨迹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实例,调研了长三角地区运用后向轨迹模型分析颗粒物潜在源区的研究现状,同时展望了后向轨迹模型应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后向轨迹模型 PM2.5 区域影响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团泊洼地区SO_2和NO_2传输轨迹及来源识别 被引量:7
3
作者 么相姝 王磊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51-457,共7页
为研究天津清洁站点团泊洼不同季节大气污染物的污染特征和可能来源区域,利用HYSPLIT模型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气象数据,采取聚类方法对2012年12月—2013年11月期间抵达天津团泊洼的气团轨迹进行模拟并按不同季节分类。结合该期间NO... 为研究天津清洁站点团泊洼不同季节大气污染物的污染特征和可能来源区域,利用HYSPLIT模型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气象数据,采取聚类方法对2012年12月—2013年11月期间抵达天津团泊洼的气团轨迹进行模拟并按不同季节分类。结合该期间NO2和SO2日均浓度监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季节气流轨迹对团泊洼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利用潜在源贡献(PSCF)因子分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法分别模拟不同季节NO2和SO2潜在源的贡献作用和浓度权重轨迹。结果表明,不同方向气流轨迹对团泊洼NO2和SO2潜在源区分布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团泊洼NO2和SO2日均最高浓度值对应的气流轨迹均集中在冬季和秋季。冬季日浓度最大值分别为115和179μg·m-3,气流主要来自团泊洼的西北方向;秋季日均浓度值分别为81和116μg·m-3,气流主要来自西北和东南方向。团泊洼NO2和SO2的PSCF与CWT分布特征类似,最高值主要集中在北京和天津周边、河北省的煤炭工业区附近,是团泊洼这2种污染物最大的潜在源区。与PSCF分析法相比,CWT分析法能定量模拟潜在源区污染物的浓度数值,而且采用CWT法模拟的各季节潜在源区均比PSCF法的模拟区域更为集中,有助于更精确确定污染物的潜在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向轨迹模型 聚类分析 潜在源 团泊洼 清洁站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阳市大气污染特征及潜在来源分析
4
作者 宋云飞 杨振坤 +3 位作者 张俊丰 李晟 王蕾 罗达通 《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115-126,共12页
该文以湖南省“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之一的益阳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十三五”期间大气环境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同时对后向气团轨迹、潜在污染来源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益阳市“十三五”期间六项常规污染物浓度整体变化呈现向好趋势,... 该文以湖南省“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之一的益阳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十三五”期间大气环境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同时对后向气团轨迹、潜在污染来源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益阳市“十三五”期间六项常规污染物浓度整体变化呈现向好趋势,PM_(2.5)浓度整体下降但峰值仍较高,秋冬季是益阳市PM_(2.5)污染的重点时段.O_(3)逐渐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因子,超标主要集中在4月—5月.特征雷达图显示益阳市2020年整体偏燃烧型、偏机动车型的特征.PM_(2.5)及PM_(10)、NO_(2)、CO日变化均呈现“双峰”态势,光照辐射较强的日间O_(3)与NO_(2)日变化呈现相反趋势.不同季节轨迹聚类和污染物浓度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PM_(2.5)与PM_(10)潜在源较为相似,主要集中在湖南省东北部及湖北省东部区域,O_(3)潜在源主要分布在益阳市西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 污染特征 后向轨迹模型 潜在源贡献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织金县大气污染物来源分析及防治对策
5
作者 王启 卢缨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年第21期125-128,共4页
2023年5月—2024年4月,PM_(2.5)、PM_(10)、O_(3)是影响织金县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其中,PM_(2.5)为冬季的首要污染物。对比分析发现,燃煤取暖是织金县冬季PM_(2.5)超标的主控因素。后向轨迹法(Hysplit4)结果显示,织金县冬季PM_(2.5)... 2023年5月—2024年4月,PM_(2.5)、PM_(10)、O_(3)是影响织金县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其中,PM_(2.5)为冬季的首要污染物。对比分析发现,燃煤取暖是织金县冬季PM_(2.5)超标的主控因素。后向轨迹法(Hysplit4)结果显示,织金县冬季PM_(2.5)浓度超标可能还与周边区域的PM_(2.5)输入有关,1000 m高度气流来源差异可能导致局部PM_(2.5)浓度差异。据此,本文提出了大气污染防治对策,旨在为织金县的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后向轨迹模型 防治对策 大气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春市大气SO_2、O_3和NO_x的变化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20
6
作者 周勤迁 张世春 +3 位作者 陈卫卫 赵红梅 童全松 王毅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68-774,共7页
为研究长春市采暖期大气污染物的污染水平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于2012年1—6月通过在线监测仪获取了大气中ρ(SO2)、ρ(O3)和ρ(NOx),利用HYSPLIT(混合型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模式)后向轨迹模型结合地面气象资料,初步分析了... 为研究长春市采暖期大气污染物的污染水平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于2012年1—6月通过在线监测仪获取了大气中ρ(SO2)、ρ(O3)和ρ(NOx),利用HYSPLIT(混合型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模式)后向轨迹模型结合地面气象资料,初步分析了该市大气污染物的可能来源及传输过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ρ(SO2)和ρ(NOx)的日均值分别为(25.0±21.6)和(54.4±34.0)μg/m3,ρ(O3)最大8 h平均值为(85.0±26.2)μg/m3,ρ(SO2)、ρ(NOx)和ρ(O3)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3~131.0、17.6~183.7和31.0~173.3μg/m3;其中ρ(O3)日均值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的时间为2 d,ρ(SO2)和ρ(NOx)均未超过二级标准限值,但ρ(SO2)日均值在采暖期超过GB 3095—2012一级标准限值的时间为23 d,占采暖期的24%.采暖期ρ(SO2)日变化为双峰型,峰值出现在06:00和20:00左右,而在非采暖期表现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08:00左右;ρ(O3)表现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3:00─15:00;ρ(NOx)在采暖期表现为双峰型,而在非采暖期表现为单峰型.对观测期间72 h内HYSPLIT后向轨迹模拟结果和气象数据的分析表明,长春市大气污染主要受本地源的影响,偏西气流易对污染物造成积累,而偏东气流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SO2 O3 NOx 后向轨迹模型 长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海伦农业区冬春PM_(2.5)和气态污染物污染特征 被引量:16
7
作者 周勤迁 潘月鹏 +4 位作者 王剑 刘子锐 吉东生 陈卫卫 王跃思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44-851,共8页
2011-2012年冬春期间(11月到翌年4月),通过设置在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的在线监测仪器获取了 PM2.5和气态污染物(NOx、O3和SO2)质量浓度的时间变化,同时结合地面气象资料和HYSPLIT后向气团轨迹模型分析了该地... 2011-2012年冬春期间(11月到翌年4月),通过设置在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的在线监测仪器获取了 PM2.5和气态污染物(NOx、O3和SO2)质量浓度的时间变化,同时结合地面气象资料和HYSPLIT后向气团轨迹模型分析了该地大气污染物的污染水平、可能来源及传输过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 PM2.5、NOx和 SO2的24h 均值(范围)分别为(54.7±45.7)(8.0-217.8),(23.0±11.5)(4.5-59.6),(10.0±10.3)(0.3-56.0)μg/m3, O3的日最大8h平均值(范围)为(62.4±18.7)(24.1-173.5)μg/m3,其中除O3在4月份超过国家一级标准8d外,其它气态污染物均未超过国家一级标准;PM2.5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为40d,占整个观测期间的22.5%.PM2.5和 SO2各月质量浓度变化较大,最高值出现在12月份,是冬季采暖的高峰期.NOx、PM2.5和 SO2日变化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07:00和17:00左右;O3为单峰型,峰值出现13:00-15:00.通过对海伦地区72h内HYSPLIT后向气团轨迹模拟结果和该站点的气象数据进行分析,表明该农业区大气污染受本地源和区域输送共同影响,偏南气流易造成污染物积累,而偏北气流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农业源 SO2 NO O3 PM2 5 后向轨迹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家庄市冬季PM_(2.5)污染特征、成因及潜在源区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飞 张小华 +2 位作者 于洪霞 张慧 高吉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75-982,共8页
对石家庄市2016年1月18—22日出现的PM_(2.5)污染过程进行研究,选择3个不同地区采用中流量采样器分别采集PM_(2.5)和PM_(10)样品,测定PM_(2.5)质量浓度及其化学组分(含碳组分、水溶性离子和无机元素),分析PM_(2.5)污染天气的污染特征和... 对石家庄市2016年1月18—22日出现的PM_(2.5)污染过程进行研究,选择3个不同地区采用中流量采样器分别采集PM_(2.5)和PM_(10)样品,测定PM_(2.5)质量浓度及其化学组分(含碳组分、水溶性离子和无机元素),分析PM_(2.5)污染天气的污染特征和引起污染的气象因素,结合后向轨迹模型(HYSPLIT)分析污染的主要潜在源区。结果显示,在采样期间3个点的PM_(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13、131和119μg·m-3,PM_(2.5)浓度高值出现在早晨和午夜,冬季京津冀地区农村散煤燃烧也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有机碳(OC)最大质量浓度值为218.37μg·m-3,无机碳(EC)最大质量浓度值为21.22μg·m-3。污染过程中3个点的地壳元素(Na、Ca、Mg、Al、K和Fe)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27.19~60.03μg·m-3,占总无机元素的96.5%,表明交通源、道路扬尘和煤炭燃烧是此次石家庄市PM_(2.5)污染的主要贡献源类。较高的相对湿度和弱风速也会加速二次粒子的生成和颗粒物吸湿增长。潜在源分析表明,石家庄市PM_(2.5)污染主要受来源于北京和天津的气团影响,同时潜在源贡献(PSCF)分析表明河北省是影响石家庄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最主要潜在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后向轨迹模型 潜在源分析 石家庄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有色冶炼集中区春季大气颗粒物污染过程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韩新宇 卢秀青 +3 位作者 钟曜谦 史建武 张朝能 宁平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0-100,共11页
为探究云南省有色冶炼集中区春季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原因,于2017年3月20-29日在云南省主要有色冶炼集中区-蒙自市、个旧市和开远市(简称“个开蒙地区”)设立了9个采样点,同步采集大气PM_(2.5)和PM_(10)环境样品.检测了无机元素、水溶性离... 为探究云南省有色冶炼集中区春季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原因,于2017年3月20-29日在云南省主要有色冶炼集中区-蒙自市、个旧市和开远市(简称“个开蒙地区”)设立了9个采样点,同步采集大气PM_(2.5)和PM_(10)环境样品.检测了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成分等19种化学成分,分析了颗粒物理化特征,并基于EF(富集因子)、后向轨迹模型和PCA-MLR(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阐述了个开蒙地区大气颗粒物的来源.结果表明:①采样期间,个开蒙地区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50.79±20.67)μg/m^(3)和(73.47±33.86)μg/m^(3),3月24日PM_(2.5)质量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限值(75μg/m^(3));②PM_(2.5)和PM_(10)中Cu、Zn、Ca、Pb、As和Cd等无机元素的EF值范围为10~4000,受到人为源的显著影响;③气团后向轨迹特征表明,到达个开蒙地区的污染气团主要经过了生物质燃烧火点较为密集的缅甸中部等地区,表明个开蒙地区春季环境空气质量受到了东南亚生物质燃烧传输的影响;④PCA-MLR源解析模型分析表明,采样期间生物质燃烧和有色冶炼活动对个开蒙地区大气颗粒物有重要贡献,其中生物质燃烧贡献率在30%以上,有色冶炼活动(含二次粒子)综合贡献率高于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10) PM_(2.5) 有色冶炼 PCA-MLR模型 后向轨迹模型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雷达观测网的杭州及周边地区颗粒物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达 张全 +4 位作者 范广强 姚德飞 田旭东 王界 李文刚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19年第3期171-178,共8页
激光雷达观测网是研究区域大气颗粒物污染分布特征的有力工具.长三角地区激光雷达观测网部分站点的激光雷达资料与地面气象数据、PM2.5、PM10质量浓度数据,以及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模拟的后向轨迹相结合,对2016年9月杭州及其周边地区一... 激光雷达观测网是研究区域大气颗粒物污染分布特征的有力工具.长三角地区激光雷达观测网部分站点的激光雷达资料与地面气象数据、PM2.5、PM10质量浓度数据,以及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模拟的后向轨迹相结合,对2016年9月杭州及其周边地区一次颗粒物污染的来源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9月8日杭州颗粒物污染过程是该地区局地污染与高空输送共同作用的结果,且粗粒子主要来源于西北方向.杭州地区S02浓度整体较低,PM2.5浓度与N02浓度呈正相关,细颗粒物主要以硝酸盐为主.较高的N02浓度和高湿度、低风速的不利气象条件,是该地区局地细粒子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激光雷达 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 颗粒物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3月27-28日中国北方沙尘天气特征分析
11
作者 徐红 陈军庆 +5 位作者 路海军 宋明坤 陈玺伍 龚强 朱玲 沈历都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4期9-16,共8页
选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空站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反演沙尘产品、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3月27—28日中国北方一次典型强沙尘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燥(平均降水量小于10 mm、降水量负距平的地区超过80%)、高热(气温较常年... 选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空站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反演沙尘产品、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3月27—28日中国北方一次典型强沙尘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燥(平均降水量小于10 mm、降水量负距平的地区超过80%)、高热(气温较常年偏高超过6℃)为此次沙尘天气的气候条件。同时,受蒙古气旋影响,中低空、地面大风和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此次沙尘天气提供了动力条件。大气温度直减率、抬升指数、K指数、对流有效位能指数、I_(Conve(700—850))指数、I_(Conve(700—sfc))指数、PW指数表明,沙源地大气层结存在不稳定状态,为沙尘天气发生提供了热力条件。24 h后向轨迹模型表明,沈阳上空500 m高度的沙尘来自内蒙古地表抬升至1000 m高空后远距离输送,而1000~2500 m高度的沙尘源自蒙古国4000~5000 m高空,随气流下沉远距离输送至目标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 动力条件 热力条件 后向轨迹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冬季淄博市一次沙尘天气颗粒物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吴丽萍 李丽明 +4 位作者 张向炎 王信梧 马银红 耿春梅 徐勃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2-102,共11页
2018年11月底淄博市经历了一次沙尘影响下的大气重污染过程,为研究此次重污染过程形成机制,分析了淄博市ρ(PM 10)和ρ(PM2.5)及PM2.5化学组分特征,并利用PMF模型和后向轨迹模型对颗粒物的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污染期间,ρ(PM 10)和... 2018年11月底淄博市经历了一次沙尘影响下的大气重污染过程,为研究此次重污染过程形成机制,分析了淄博市ρ(PM 10)和ρ(PM2.5)及PM2.5化学组分特征,并利用PMF模型和后向轨迹模型对颗粒物的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污染期间,ρ(PM 10)和ρ(PM2.5)小时平均值分别为(259±111)和(133±51)μg m 3,分别是污染后ρ(PM 10)〔(88±38)μg m 3〕和ρ(PM2.5)〔(36±14)μg m 3〕的2.9和3.7倍.②受沙尘的影响,Ca 2+、Mg 2+、Al、Mg、Ca、Si等代表沙尘源的离子和元素组分的质量浓度在PM2.5中占比均高于污染后.③72 h后向轨迹结果表明,除受西北方向沙尘传输气流影响外,局地盘旋的当地气流也增加了污染物的累积,此次大气污染过程是本地污染物累积及西北沙尘传输共同作用形成的.④PMF模型解析表明,污染期间扬尘源是PM2.5的首要贡献源类,贡献率达33.61%,说明沙尘过境对此次污染过程有较大贡献;污染后工业源贡献显著增高,成为主要污染源,贡献率为22.71%,体现了淄博市是重工业城市的特点.研究显示,淄博市此次重污染过程颗粒物来源复杂,除受本地区域污染影响外,外来沙尘过境贡献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淄博市 沙尘 化学组分 PMF 后向轨迹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典型地区PM_(2.5)化学组成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胡燕 周家斌 +3 位作者 熊鹰 邵轩 李宽 袁畅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92-998,共7页
采集了武汉市工业区和植物园2011年10月—2012年7月不同季节的PM_(2.5)样品,测定其化学组成并解析来源。结果表明,工业区和植物园PM_(2.5)年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79.7、92.8μg/m3,其中SO2-4、NO-3和NH+4是最主要的水溶性离子。通过气团的... 采集了武汉市工业区和植物园2011年10月—2012年7月不同季节的PM_(2.5)样品,测定其化学组成并解析来源。结果表明,工业区和植物园PM_(2.5)年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79.7、92.8μg/m3,其中SO2-4、NO-3和NH+4是最主要的水溶性离子。通过气团的后向轨迹模型分析,本地源与远距离区域传输共同影响武汉市空气质量。采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PMF)模型对PM_(2.5)来源进行了解析,工业区PM_(2.5)来源为二次气溶胶、生物质燃烧、扬尘、冶金、燃煤和残油燃烧,春、夏、秋、冬4季贡献率最高的因子分别为生物质燃烧(45.1%)、残油燃烧(23.1%)、扬尘(56.1%)和二次气溶胶(53.4%);植物园PM_(2.5)来源为二次气溶胶、机动车排放、扬尘、冶金、燃煤和残油燃烧,春、秋两季机动车排放贡献率最高,分别为42.7%、41.3%;夏季和冬季分别为扬尘和二次气溶胶贡献最高,贡献率分别为27.3%、5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市 PM2.5 来源解析 后向轨迹模型 正定矩阵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春节期间芜湖市典型大气污染过程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查书平 李新宇 +3 位作者 张东 王文婧 董艳 胡秀芳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27-137,共11页
2020年春节期间(1月24日–2月8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芜湖市居民活动水平降到最低,但芜湖市却出现了三次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过程,为探索芜湖市大气污染成因提供了契机。利用地面气象要素监测数据、激光雷达监测数据以及HYSPLIT后向轨... 2020年春节期间(1月24日–2月8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芜湖市居民活动水平降到最低,但芜湖市却出现了三次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过程,为探索芜湖市大气污染成因提供了契机。利用地面气象要素监测数据、激光雷达监测数据以及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分析了这三次污染过程的污染特征和成因。结果表明:1月27日08:00–28日18:00第一次污染过程,是在本地基础排放量不变的情况下,高湿静稳的大气环境诱发的10小时短暂性污染过程;1月29日17:00–2月1日13:00第二次污染过程,是在重点企业排放量增加、大气扩散条件较不利的情况下,受源自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污染气团远距离长时间的污染输送,加剧污染程度,最终形成1月30–31日2天的轻度污染;2月2日19:00–4日07:00第三次污染过程,则是在不利的扩散条件下,受源自江苏、浙江一带污染气团短时间输入性影响,形成2月3日1天的轻度污染;与2019年春节期间相比,2020年空气质量改善明显,中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减少了100%,轻度污染以上的污染时长减少48小时。可见,本地源减排是改善芜湖环境空气质量的根本,区域性联防联控是应对污染天气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过程 芜湖 后向轨迹模型 气溶胶激光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界市旅游活动强弱与大气PM2.5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凯莉 姚小云 +1 位作者 黄毅 胡晓琰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7-142,共6页
首先应用后向轨迹模型对抵达张家界市的大气气团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无论是旅游旺季还是淡季,张家界市主要受<300 km的气团影响,其大气PM2.5污染物主要源于自身局地排放。进一步应用去除趋势互相关分析法,分时段对旅游人次与PM2.5浓... 首先应用后向轨迹模型对抵达张家界市的大气气团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无论是旅游旺季还是淡季,张家界市主要受<300 km的气团影响,其大气PM2.5污染物主要源于自身局地排放。进一步应用去除趋势互相关分析法,分时段对旅游人次与PM2.5浓度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在旅游旺季,二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而旅游淡季,DCCA分析结果均呈现出分段现象,其“拐点”对应时间尺度约为2个月,此时二者存在很强正相互影响力,2个月后,这种正相互影响力有所下降,甚至趋于随机。最后运用消除趋势波动分析法对旅游淡季旅游人次进行分析,推测淡季旅游人次与PM2.5浓度相关性结果的突变,可能与张家界淡季旅游人次演化的内在动力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 PM2.5 后向轨迹模型 去除趋势互相关分析法 张家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米尔高原东部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迁移路径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汉林 何清 +1 位作者 赵权威 马明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2-88,共7页
[目的]研究帕米尔高原东部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来源,为提高中国西部高原地区沉积环境认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激光粒度仪对帕米尔高原东部表层沉积物粒度进行分析,并通过后向轨迹模型探讨远源风成沉降对其表层沉积... [目的]研究帕米尔高原东部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来源,为提高中国西部高原地区沉积环境认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激光粒度仪对帕米尔高原东部表层沉积物粒度进行分析,并通过后向轨迹模型探讨远源风成沉降对其表层沉积物组成的影响。[结果]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以砂粒为主,表层沉积物粒径随海拔的逐渐升高而减小。初步推测表层沉积物主要为湖相沉积,远源风成沉降主要受中亚西风气流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西侧沙尘颗粒物影响。[结论]帕米尔高原东部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区,应因地制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同时需防范中亚沙尘颗粒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粒度参数 后向轨迹模型 帕米尔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不同类型风场与对流层臭氧分布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易香妤 郭世昌 +2 位作者 刘二影 田孟坤 窦艳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17年第4期25-33,共9页
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1996-2015年间月平均风场、臭氧质量混合比分层资料,通过分类合成方法将中国西南地区夏、冬半年的风场分成三种不同类型,并研究了不同类型风场与对流层臭氧分布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1)1996-2015年... 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1996-2015年间月平均风场、臭氧质量混合比分层资料,通过分类合成方法将中国西南地区夏、冬半年的风场分成三种不同类型,并研究了不同类型风场与对流层臭氧分布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1)1996-2015年,我国西南地区700 hPa夏半年风场可分为S1西南风型与S2东南风型,冬半年主要为W强西风型;(2)从700 hPa臭氧质量混合比的分布来看,三种风型均在青藏高原东南侧的四川省西部出现臭氧低值区,S1型和S2型大致都是围绕该低值中心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增加,但由于东南风的平流作用,S2型更偏向于经向分布,而W型则几乎是呈北低南高的纬向分布;(3)500 hPa上S1型和S2型同样能在四川省西部发现臭氧质量混合比低值区,而W型低值区却消失,呈现出十分平直的南高北低的纬向分布;(4)300 hPa臭氧质量混合比普遍高于中低层,三种风型的臭氧质量混合比几乎都是呈纬向分布,但分布情况变成了北高南低型;此外还发现,中低层冬半年的风型的臭氧混合比都低于夏半年。(5)本文为了更真实探究气块的运动路径,选取三种不同代表月份,运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观察了重庆、昆明、贵阳三地上空700 hPa的气块运动路径并对其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南地区 对流层臭氧 臭氧质量混合比 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夏初不同山区背景点气溶胶数浓度特征及潜在源区
18
作者 段卿 余永城 +1 位作者 王鑫 林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5-322,共8页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快速城市化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已成为全球的研究热点。以福建为例,利用细颗粒物测量仪Fidas Frog研究福建山区夏初时段不同背景下气溶胶数浓度的污染特征及周边城市化对其的影响,2017年6月分别在福建宁德古田(...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快速城市化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已成为全球的研究热点。以福建为例,利用细颗粒物测量仪Fidas Frog研究福建山区夏初时段不同背景下气溶胶数浓度的污染特征及周边城市化对其的影响,2017年6月分别在福建宁德古田(县城)、南平玉山(清洁地区)和福州七星坪(城市郊区)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不同观测点颗粒物数浓度呈不同特征:古田气溶胶数浓度主要集中在小于400 nm处,气溶胶数浓度平均值为434.37 cm^(-3);玉山作为清洁地区,其平均气溶胶数浓度最低,积聚模态(0.18~1.00μm)和粗粒子模态(>1.00~20.00μm)颗粒物数浓度相当;七星坪气溶胶平均数浓度最高,其气溶胶数浓度主要集中在小于500 nm处;古田和玉山数浓度粒径谱呈双峰型分布,而七星坪数浓度粒径谱呈单峰型分布。通过对后向轨迹聚类及气溶胶数浓度的潜在源权重分析,得到古田强潜在源区为观测点以南区域,受古田县城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玉山和七星坪强潜在源区都在观测点西南区域,七星坪积聚模态气溶胶主要来自厦门、泉州、莆田和福州等沿海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数浓度 谱分布 后向轨迹模型(HYSPLIT) 潜在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夏、冬降水中溶解性有机质光谱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祝婕 蔺尾燕 +3 位作者 杨静 何静 邓文叶 马俊英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10期273-280,共8页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研究乌鲁木齐夏季降水、冬季降雪中溶解性有机质(DOM)光谱特征,运用后向轨迹模型对DOM来源进行解析。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降雪样品中的DOM分子量相对较低,夏季降水样品中DOM胡敏酸的含量比富...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研究乌鲁木齐夏季降水、冬季降雪中溶解性有机质(DOM)光谱特征,运用后向轨迹模型对DOM来源进行解析。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降雪样品中的DOM分子量相对较低,夏季降水样品中DOM胡敏酸的含量比富里酸含量大,冬季降雪样品中相反;夏季降水样品中腐殖化程度低于冬季降雪,冬季样品中DOM的有机物分子缩合程度较低。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DOM主要由生物活动产生,腐殖化程度较弱,类腐殖质和类蛋白质贡献均有,DOM来源既有陆源输入,也受到微生物活动的影响,腐殖组分发育程度较低。后向轨迹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高度乌鲁木齐夏季降水来源基本相同,主要来自西西伯利亚长距离传输和哈萨克斯坦楚河—萨雷苏盆地长距离传输。降雪100 m处的气流主要来自准格尔盆地短距离传输,500、1000 m处的气流主要来自西西伯利亚长距离传输和天山山脉中段距离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 降水 溶解性有机质 紫外可见光谱 三维荧光光谱 后向轨迹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安徽省一次典型PM2.5污染过程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钱靖 汪水兵 +4 位作者 张红 杨鹏 洪星园 王馨琦 卫尤文 《低碳世界》 2022年第1期1-5,共5页
本文根据2020年12月安徽省发生的一次典型污染过程数据,采用后向轨迹模型与空气质量预报模型,揭示此次PM2.5污染的特征与成因。结果表明:(1)污染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15—23日为污染上升阶段、24—28日为污染峰值阶段、29—30日为... 本文根据2020年12月安徽省发生的一次典型污染过程数据,采用后向轨迹模型与空气质量预报模型,揭示此次PM2.5污染的特征与成因。结果表明:(1)污染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15—23日为污染上升阶段、24—28日为污染峰值阶段、29—30日为污染消散阶段;(2)上升阶段污染物传输主要为山东省、江苏省等地污染源的中等距离传输,峰值阶段污染物传输为江苏省污染源的短距离传输和本地源,消散阶段污染物传输为华北平原、蒙古高原等地污染源的长距离传输;(3)上升和消散阶段PM2.5浓度与边界层高度和风速呈负相关,峰值阶段PM2.5浓度与边界层高度、风速呈正相关,降水有利于PM2.5浓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细颗粒物 后向轨迹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