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0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中调剂相关问题的解读与探讨 被引量:7
1
作者 郭伟 《天津中医药》 CAS 2017年第9期610-612,共3页
[目的]解读早期中药学专著《名医别录》中药物调剂的论述,探讨其对现代中药调剂工作的指导作用。[方法]摘录《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中有关中药调剂的主要内容,借助《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工具书,并参考相关文献,对其进行解读。... [目的]解读早期中药学专著《名医别录》中药物调剂的论述,探讨其对现代中药调剂工作的指导作用。[方法]摘录《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中有关中药调剂的主要内容,借助《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工具书,并参考相关文献,对其进行解读。提取其对现代中药调剂有指导作用的内容,进行探讨。[结果]《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将古代药物的不同计量方法统一用质量进行了折算,对丸散剂制备中药味的粉碎、过筛及合药的方法进行了记录,对汤剂、酒剂和膏药的制备方法进行了详细表述。该书还记载了使用蜂蜜和蜂蜡的技巧。[结论]《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中的内容,对了解古代方剂中药味的计量方法和古人调剂方法具有重要作用,对一些药味的特殊使用方法具有启发作用,对优化现代中成药制药工艺和绿色防腐及包装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医别录 调剂 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医别录》六大特点及食疗养生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孙晓生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8-119,共2页
概述陶弘景的医学贡献与成就,以及药物在《名医别录》中的收录、分类、应用等六大特点,重点阐述其中记载的沿用至今的药食同源本草的性味功效以及现代应用研究,对现代食疗养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食疗 养生 药食同源 名医别录 特点
原文传递
考订《名医别录》及其与陶弘景著述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廖育群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2年第3期261-269,共9页
一般认为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是根据《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两书内容编撰而成。本文通过考察《证类本草》中所保存《本草经集注》和"唐本注"的内容,指出《名医别录》实为一本方书;《本草经集注》中除《神农本草经》以... 一般认为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是根据《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两书内容编撰而成。本文通过考察《证类本草》中所保存《本草经集注》和"唐本注"的内容,指出《名医别录》实为一本方书;《本草经集注》中除《神农本草经》以外的内容并非来源于《名医别录》。另外,在论证过程中,大致勾勒出《名医别录》的内容概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医别录 中医学 陶弘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探讨石膏在经方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肖钰雪 刘宏岩 《吉林中医药》 2022年第10期1203-1206,共4页
各时代不同医家对石膏功效的认识众说纷纭,现代中药学将石膏归为清热药中,大部分学者认为石膏只清里热,但从历代本草对石膏功效的认识,并结合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含有石膏的方剂来看,石膏的功效应用不仅如此,还具有解肌发... 各时代不同医家对石膏功效的认识众说纷纭,现代中药学将石膏归为清热药中,大部分学者认为石膏只清里热,但从历代本草对石膏功效的认识,并结合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含有石膏的方剂来看,石膏的功效应用不仅如此,还具有解肌发汗,化饮等功效。故参考以《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为代表的古代本草学著作中石膏功效,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关于石膏的代表性方剂及相关条文进行分析,以期还原张仲景运用石膏思想的本来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膏 《神农本草经》 名医别录 《伤寒论》 《金匮要略》 解肌发汗 化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医别录》中的食用作物述论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进有 《农业考古》 2019年第6期180-186,共7页
《名医别录》是中国早期的医学专著,该书记载了大量中药材,此类药材有许多源自农作物,其中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用作物又占据多数。按照作物使用类别可以分为粮食类作物、蔬菜类作物、瓜果类作物以及其他经济作物。通过对它们名称、... 《名医别录》是中国早期的医学专著,该书记载了大量中药材,此类药材有许多源自农作物,其中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用作物又占据多数。按照作物使用类别可以分为粮食类作物、蔬菜类作物、瓜果类作物以及其他经济作物。通过对它们名称、科属、种植或食用情况的爬梳与探讨,可以使我们对《别录》中所涉食用作物有一个初步了解。这对我们研究南北朝及其以前的农业史以及饮食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医别录 粮食 蔬菜 瓜果 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弘景集《名医别录》的考察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晓龙 尚志钧 《基层中药杂志》 1993年第2期1-4,共4页
《名医别录》是一部古典本草名著。该书在梁·陶弘景作《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集注》)以前,只是一些分散在多种《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草经》)中诸名医增录的药物学资料,待陶氏完成《集注》以后,他才将这些散在的增录资料析... 《名医别录》是一部古典本草名著。该书在梁·陶弘景作《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集注》)以前,只是一些分散在多种《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草经》)中诸名医增录的药物学资料,待陶氏完成《集注》以后,他才将这些散在的增录资料析出,并整理汇集成《名医别录》一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医别录 中药学 中医典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医别录》与《本草经集注》两辑本勘比及质疑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林生 《中医文献杂志》 1996年第2期21-22,共2页
《名医别录》与《本草经集注》两辑本勘比及质疑湖南溆浦卫校(湖南,419300)王林生关键词: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勘比,质疑《名医别录》(以下简称《别录》)和《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集注》)原著早佚。历代史志对此有... 《名医别录》与《本草经集注》两辑本勘比及质疑湖南溆浦卫校(湖南,419300)王林生关键词: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勘比,质疑《名医别录》(以下简称《别录》)和《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集注》)原著早佚。历代史志对此有简载,其内容经历代本草书转载于《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医别录 本草经集注 勘比 质疑 中医典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蓟《名医别录》
8
《中国农村医学杂志》 2006年第6期16-16,共1页
为菊科植物刺儿菜Cirsium setosum(Willd.)MB.的干燥或新鲜地上部分。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夏、秋二季花开时采集,除去杂质,晒干。生用或炒炭用。
关键词 名医别录 小蓟 菊科植物 地上部分 刺儿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芥子《名医别录》
9
《中国农村医学杂志》 2008年第3期13-13,共1页
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安徽、河南等地。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割全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关键词 名医别录 白芥子 十字花科植物 成熟种子 果实成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腥草《名医别录》
10
《中国农村医学杂志》 2008年第5期47-47,共1页
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干燥或新鲜地上部分。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河南等地,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洗净、晒干。生用。
关键词 名医别录 鱼腥草 三白草科 地上部分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证类本草》陶序和《名医别录》历史关系之辨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尚志钧 《中华医史杂志》 CAS 1994年第1期38-40,共3页
讨论陶弘景撰《本草经集注》是用“苞综诸经”的办法,以诸经中最早的本子《神农本草经》药365为主,以吴普、李当之等名医在诸经中增录的药物“名医副品”亦365种,编为七卷本《本草经集注》。由于历代本草序,把“名医副品”一... 讨论陶弘景撰《本草经集注》是用“苞综诸经”的办法,以诸经中最早的本子《神农本草经》药365为主,以吴普、李当之等名医在诸经中增录的药物“名医副品”亦365种,编为七卷本《本草经集注》。由于历代本草序,把“名医副品”一词多加改动,从而产生一些误解:一是认为“名医副品”365种药来自一本现成《名医别录》书,二是认为《证类本草》“梁陶隐居序”为《名医别录》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类本草》 名医别录 历史考证 “梁陶隐居序”
原文传递
陶弘景与《名医别录》关系再探
12
作者 张亦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8-86,共9页
《名医别录》是中国本草学的奠基性著作之一,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传统史志多称由陶弘景撰集,清末日人多纪元简父子始提出质疑,近代以来此说于国内亦渐盛行。陶弘景是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对他与《名医别录》关系的确定不仅对中医发展史... 《名医别录》是中国本草学的奠基性著作之一,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传统史志多称由陶弘景撰集,清末日人多纪元简父子始提出质疑,近代以来此说于国内亦渐盛行。陶弘景是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对他与《名医别录》关系的确定不仅对中医发展史和本草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研究古代道教与医学关系,以及道教史上一些现象的阐释(如中药女青与道教"女青"观念的关系)都有一定意义。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证明《隋志》中称《名医别录》作者为"陶氏"并非是对其作者为陶弘景的否定;第二,通过对主要史料的分析、阐释,证明唐宋时期史料已明确指出《名医别录》作者就是陶弘景;第三,论证《名医别录》就是对《本草经集注》中"名医副品"部分加以补充的单行本,其主体部分的编著者就是陶弘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弘景 名医别录 本草
原文传递
可驱虫固发的珍稀坚果——榧子
13
作者 张薄尹 邓紫文 余海龙 《中医健康养生》 2025年第3期23-25,共3页
在我国众多传统坚果中,榧子凭借其独特的香味和丰富的药食价值脱颖而出。它在营养成分、口感以及香味上不仅是坚果中的“佼佼者”,更是一味富有养生价值的天然良药。“贵族”地位难以撼动。榧子,是红豆杉科榧属植物的干燥成熟种子,本名... 在我国众多传统坚果中,榧子凭借其独特的香味和丰富的药食价值脱颖而出。它在营养成分、口感以及香味上不仅是坚果中的“佼佼者”,更是一味富有养生价值的天然良药。“贵族”地位难以撼动。榧子,是红豆杉科榧属植物的干燥成熟种子,本名榧实,也称香榧、赤果、玉山果。其首载于《名医别录》,记载其“味甘,无毒。主治五痔,去三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医别录 香榧 红豆杉科 榧子 坚果 营养成分 驱虫 养生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紫苏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
14
作者 孙文喜 郭潇潇 +3 位作者 李芬 李国辉 韩蕊 王秀萍 《河南农业》 2025年第3期55-56,共2页
紫苏是唇形科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又称桂荏、白苏、赤苏、红苏、香苏、苏草等,具有特异芳香。原产于中国,中国是紫苏的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野生资源丰富。据有关文献记载,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紫苏栽培历史,并形成了丰富的栽培品系。河... 紫苏是唇形科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又称桂荏、白苏、赤苏、红苏、香苏、苏草等,具有特异芳香。原产于中国,中国是紫苏的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野生资源丰富。据有关文献记载,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紫苏栽培历史,并形成了丰富的栽培品系。河南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是我国中药资源的宝库,也是紫苏野生资源主产区之一。紫苏药用始载于《名医别录》,此后在《本草纲目》中被列为“近世要药”。紫苏又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被原卫生部首批印发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收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医别录 中药资源 食用历史 《本草纲目》 野生资源 栽培历史 唇形科 紫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阳散寒,桂枝蜜膏
15
作者 胡献国 《蜜蜂杂志》 2024年第1期47-48,共2页
中医认为,桂枝性味辛、甘而温,归心、肺、膀胱经,有发汗解表,温经通阳之功。适用于风寒感冒,寒凝血滞所致的各种痛证,痰饮,蓄水,心悸等。《本草纲目》言其“主治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名医别录》言其“温筋通脉”。《... 中医认为,桂枝性味辛、甘而温,归心、肺、膀胱经,有发汗解表,温经通阳之功。适用于风寒感冒,寒凝血滞所致的各种痛证,痰饮,蓄水,心悸等。《本草纲目》言其“主治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名医别录》言其“温筋通脉”。《长沙药解》言其“入肝胆而散抑遏,极止痛处,通经络而开闭涩,甚去寒湿”。《本草疏证》言其“能利关节,温通经脉,其用之道有六,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痧,补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医别录 发汗解表 膀胱经 温阳散寒 喉痹 咳逆 结气 通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冬鸭肉 养阴润肺
16
作者 胡献国 《中国食品》 2024年第17期149-149,共1页
鸭,又称骛、家凫,为鸭科动物,全国各地均有饲养。鸭的品种较多,著名的有北京鸭、麻鸭等。中医认为,鸭肉性味甘、咸、微寒,归脾、胃、肺、肾经,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之功,对阴虚而见水肿者甚宜。《本草纲目》言其:“补虚除客热,利脏腑及... 鸭,又称骛、家凫,为鸭科动物,全国各地均有饲养。鸭的品种较多,著名的有北京鸭、麻鸭等。中医认为,鸭肉性味甘、咸、微寒,归脾、胃、肺、肾经,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之功,对阴虚而见水肿者甚宜。《本草纲目》言其:“补虚除客热,利脏腑及水道,疗小儿惊痫。解丹毒,止热痢”。《名医别录》言其:“补虚除热,和脏腑,利水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医别录 利水消肿 养阴润肺 小儿惊痫 热痢 除热 微寒 《本草纲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鳖-翘嘴鲌共生模式技术研究与效益分析
17
作者 黄超 李茜 +7 位作者 杨虎城 章铭 谢喜灿 戴斯 易章军 李虹辉 彭鹏 向静 《当代水产》 2024年第3期76-78,81,共4页
中华鳖,又名水鱼、鳖、团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其药用价值也非常显著,根据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记载,鳖性味甘,平,有滋阴补肾,清退虚热的功效。由于中华鳖具有较大的食用及药用价值,全国各地已广泛开展人工养殖。全国鳖类养... 中华鳖,又名水鱼、鳖、团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其药用价值也非常显著,根据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记载,鳖性味甘,平,有滋阴补肾,清退虚热的功效。由于中华鳖具有较大的食用及药用价值,全国各地已广泛开展人工养殖。全国鳖类养殖总产量已超过33万t/年,主要养殖省份有浙江、湖北、安徽、江西、湖南、广东、江苏和广西等。中华鳖市场消费旺盛,已稳定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高档优质水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模式 名医别录 中华鳖 滋阴补肾 人工养殖 陶弘景 效益分析 营养丰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食同源——白芷
18
作者 于红卫 《河南农业》 2024年第13期F0002-F0002,共1页
白芷为伞形科当归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之功效。白芷按照产地不同又可分为四川产的川白芷、浙江产的杭白芷、云南产的滇白芷、河北产的祁白芷以... 白芷为伞形科当归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之功效。白芷按照产地不同又可分为四川产的川白芷、浙江产的杭白芷、云南产的滇白芷、河北产的祁白芷以及河南产的禹白芷等。药用价值白芷在不同时期的医书上均有记载。如《神农本草经》记载:“白芷,味辛温。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一名芳香。生川谷。”《名医别录》记载:“疗风邪久渴(久渴或疑作‘久泻’),呕吐,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医别录 解表散寒 燥湿 风痛 阴肿 辛温 祛风止痛 药食同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醋与药味的探讨
19
作者 虞舜 《中医药信息》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5-6,共2页
醋,古代又称:醯,酢(酒),醇酢,苦酒,在中医医疗、中药炮制方面,有悠久的运用历史。《五十二病方》中,有“睢(疽)始起,取商牢(商陆)渍醯中,以熨其种(肿)处”的记载,张仲景有“苦酒汤”和“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等运用醋的方剂。至于本草... 醋,古代又称:醯,酢(酒),醇酢,苦酒,在中医医疗、中药炮制方面,有悠久的运用历史。《五十二病方》中,有“睢(疽)始起,取商牢(商陆)渍醯中,以熨其种(肿)处”的记载,张仲景有“苦酒汤”和“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等运用醋的方剂。至于本草学专著中,首先收录醋的书,是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名医别录》,本文试从醋来分析药味学说的几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医别录 苦酒汤 神农本草经 中药炮制 本草学 《五十二病方》 商陆 本经疏证 名医别录 《证类本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炮制对白芥子中芥子碱硫氰酸盐含量及煎出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振凌 杨海玲 +2 位作者 张本山 王一硕 杨振祥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9期2067-2069,共3页
关键词 芥子碱硫氰酸盐 白芥子苷 炮制后 煎出量 名医别录 慢性支气管炎 HPLC测定 《中国药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