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北西部一间房组碳酸盐岩礁滩体同生期暴露溶蚀作用模式 被引量:4
1
作者 赵学钦 杨海军 +4 位作者 马青 周成刚 孙崇浩 蔡泉 孙仕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11-1821,共11页
在详细的钻井资料和岩心的宏观及微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塔北隆起西部奥陶系中统一间房组礁滩体沉积相特征及展布规律的分析,结合礁滩体储层同生期溶蚀作用特征研究,按照古沉积地貌单元结合岩相的方法建立了一间房组礁滩体同生期... 在详细的钻井资料和岩心的宏观及微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塔北隆起西部奥陶系中统一间房组礁滩体沉积相特征及展布规律的分析,结合礁滩体储层同生期溶蚀作用特征研究,按照古沉积地貌单元结合岩相的方法建立了一间房组礁滩体同生期溶蚀作用模式。研究认为一间房组开阔台地相包括台内滩、滩间海和台内点礁3个亚相,沉积相平面分布稳定;一间房组的同生期暴露溶蚀作用明显,普遍反映出滩体的间歇性暴露的特征:生物钻孔和溶蚀孔洞内充填礁滩体暴露形成的古土壤泥;发育潮间带的化石碎片堆积和软体生物活动遗迹;岩心观察和成像测井可以识别出渗流-潜流带溶蚀作用旋回。按照礁滩相沉积地貌结合岩相的模式,将一间房组开阔台地的浅滩和点礁沉积划分出潮上长期暴露滩、潮间间歇暴露滩、潮下高能滩、瓶筐石障积礁、潮汐水道等地貌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奥陶系 一间房组 礁滩体 同生期溶蚀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龙王庙组储层溶蚀作用类型及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陈阳 陈晶晶 +1 位作者 王克鑫 朱烨 《当代化工研究》 2016年第8期3-4,共2页
溶蚀作用是四川盆地龙王庙组白云岩储层形成的关键。本文在四川盆地龙王庙组白云岩储层中识别出同生期溶蚀作用、表生期溶蚀作用、埋藏溶蚀作用,并且分别总结了他们的主要特征。通过对溶蚀作用的认识进而探讨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孔隙保存机... 溶蚀作用是四川盆地龙王庙组白云岩储层形成的关键。本文在四川盆地龙王庙组白云岩储层中识别出同生期溶蚀作用、表生期溶蚀作用、埋藏溶蚀作用,并且分别总结了他们的主要特征。通过对溶蚀作用的认识进而探讨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孔隙保存机理,为下一步的勘探开发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王庙组 同生期溶蚀作用 表生作用 埋藏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南部下奥陶统桐梓组白云岩储层特征与成因机制
3
作者 李文杰 施泽进 +6 位作者 胡东风 田亚铭 王勇 王沧 肖海龙 陈钰桦 谭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4-49,共16页
四川盆地东南部下奥陶统桐梓组白云岩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但其储层特征、成因机制及发育规模尚不明晰。为此,基于野外露头调查,通过薄片观察、阴极发光、扫描电镜与物性分析,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南部桐梓组白云岩储集岩类型、储集空间... 四川盆地东南部下奥陶统桐梓组白云岩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但其储层特征、成因机制及发育规模尚不明晰。为此,基于野外露头调查,通过薄片观察、阴极发光、扫描电镜与物性分析,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南部桐梓组白云岩储集岩类型、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并结合白云石有序度、碳/氧/锶同位素与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资料,探讨了白云岩储层成因机制与主控因素,最后建立了该套白云岩储层的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桐梓组白云岩储集岩类型多样,以鲕粒白云岩、似球粒白云岩和粉细晶白云岩的储集性能最优,其次为粉晶白云岩,而泥晶白云岩和砂屑白云岩较差。②晶间(溶)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与溶蚀孔洞是桐梓组白云岩的主要储集空间类型。③局限台地浅滩和潮坪沉积是桐梓组白云岩储层形成的基础,同生—准同生期溶蚀作用是形成储集空间的关键机制,其对规模性储层的发育起到决定性作用;同生—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与埋藏期烃类充注是规模性储层得以保存的关键因素,埋藏胶结作用是储层被破坏的最主要原因。④在同生—准同生期溶蚀改造和白云石化的前提下,经历较弱的埋藏胶结作用之后随即发生烃类充注,是该区桐梓组白云岩储层发育的最有利模式。结论认为,四川盆地东南部桐梓组白云岩具备形成规模储层的条件,其中局限台地浅滩和潮坪亚相白云岩是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首选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南部 下奥陶统桐梓组 白云岩 储层特征 成因机制 同生—准同生期溶蚀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