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葱叶枯病菌 Stemphylium botryosum毒素的分离与除草活性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张金林 董金皋 +1 位作者 樊慕贞 李川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60-66,共7页
葱叶枯病菌在活体外可以产生致病毒素 ,用改良 PS培养基培养所得滤液经TLC分离获得 、 、 、 、 5种组分 ,其 Rf 值分别为 0 .31、0 .4 7、0 .74、0 .80和 0 .90 ,在乙醇中最大紫外吸收峰分别为 2 4 0、2 4 7、2 2 3、2 36和 2 58nm。... 葱叶枯病菌在活体外可以产生致病毒素 ,用改良 PS培养基培养所得滤液经TLC分离获得 、 、 、 、 5种组分 ,其 Rf 值分别为 0 .31、0 .4 7、0 .74、0 .80和 0 .90 ,在乙醇中最大紫外吸收峰分别为 2 4 0、2 4 7、2 2 3、2 36和 2 58nm。生物测定结果表明 ,组分 、 、 对马唐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中以组分 生物活性最高。粗毒素对禾本科杂草种子萌发抑制效果高于对阔叶杂草 ,而对玉米、水稻、油菜等种子萌发影响很小。试验还发现 ,毒素对马唐的防效最高 ,与百草枯药效相当。毒素对马唐叶绿素 a的含量影响不大 ,但对叶绿素 b和叶绿素总含量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g叶枯病菌 毒素 分离 除草活性 除草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绒白乳菇发酵液提取物对杨树叶枯病菌保护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及电导率的影响 被引量:21
2
作者 计红芳 宋瑞清 杨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56-160,共5页
为了探明绒白乳菇发酵液提取物对杨树叶枯病菌生长的抑制机理,研究了该提取物对杨树叶枯病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了保护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电导率与呼吸强度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提取物处理过的菌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为了探明绒白乳菇发酵液提取物对杨树叶枯病菌生长的抑制机理,研究了该提取物对杨树叶枯病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了保护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电导率与呼吸强度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提取物处理过的菌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前期均呈上升趋势,前二者均在8 h时达到最高,而后者是在10 h时达到最高;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3种酶活性下降迅速,48 h时降至最低,而POD活性已降至为零,3种酶对提取物均较敏感.结果还表明,MDA含量在8 h时最高,为对照的9.2倍,48 h时降到最低,但始终比对照的含量高,表明膜脂过氧化严重,膜系统结构被破坏,导致电解质渗漏,电导率及呼吸强度最终均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这些均反映出3种酶、MDA含量、电导率与呼吸强度在提取物处理下变化的一致性.提取物打破了保护酶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导致自由基清除系统出现障碍、MDA含量增加,严重破坏了膜系统的完整性,使叶枯病菌菌体受到损伤和破坏,这可能是绒白乳菇发酵液提取物抑制杨树叶枯病菌生长的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白乳菇 提取物 叶枯病菌 保护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绒白乳菇发酵液提取物对杨树叶枯病菌抑菌机理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计红芳 张令文 宋瑞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6-149,共4页
为了探明绒白乳菇发酵液提取物对杨树叶枯病菌生长的抑制机理,该文研究了该提取物对叶枯病菌菌体生长过程、孢子萌发过程及对其体内蛋白质含量与合成的影响。通过显微观察发现,该提取物能使叶枯病菌菌丝部分膨大、畸形、原生质浓缩,产... 为了探明绒白乳菇发酵液提取物对杨树叶枯病菌生长的抑制机理,该文研究了该提取物对叶枯病菌菌体生长过程、孢子萌发过程及对其体内蛋白质含量与合成的影响。通过显微观察发现,该提取物能使叶枯病菌菌丝部分膨大、畸形、原生质浓缩,产生溶壁现象,也能使其孢子不萌发或萌发异常,而且处理时间越长,抑制作用越明显;与对照相比,经提取物处理48 h的叶枯病菌菌体的蛋白质含量是对照的6.7%,显著降低;经提取物处理过的叶枯病菌菌体蛋白电泳谱带的颜色、数目、位置,与对照相比,均发生了变化。表明绒白乳菇发酵液提取物能够抑制叶枯病菌菌体蛋白的生物合成,使菌体蛋白不仅含量下降显著,而且在表达上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白乳菇 提取物 叶枯病菌 抑制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雪霉叶枯病菌的侵染过程 被引量:12
4
作者 商鸿生 王树权 +1 位作者 齐艳红 牛永春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55-159,共5页
本文报道了小麦雪霉叶枯病菌Gerlachia nivalis的叶面侵染过程。该菌分生孢子发芽后相互结合,形成网状复合体,产生粗壮的叶面菌丝,经由气孔保卫细胞间隙侵入,不产生特化的侵染机构。侵染菌丝在叶肉细胞间和细胞内扩展,也可由气孔逸出在... 本文报道了小麦雪霉叶枯病菌Gerlachia nivalis的叶面侵染过程。该菌分生孢子发芽后相互结合,形成网状复合体,产生粗壮的叶面菌丝,经由气孔保卫细胞间隙侵入,不产生特化的侵染机构。侵染菌丝在叶肉细胞间和细胞内扩展,也可由气孔逸出在叶面蔓延。分生孢子梗由分生孢子座上产生,由气孔抽出。产孢细胞顶端有环痕。叶面菌丝亦能产孢。寄主组织病变特点表明该菌产生活性很强的胞外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雪霉 叶枯病菌 侵染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绒白乳菇发酵液提取物对杨树叶枯病菌几种重要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计红芳 张令文 宋瑞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54,共4页
为进一步明确绒白乳菇发酵液提取物对杨树叶枯病菌生长的抑制机理,研究了该提取物对叶枯病菌糖酵解途径中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与乳酸脱氢酶(LDH)及TCA循环中琥珀酸脱氢酶(SDH)与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 为进一步明确绒白乳菇发酵液提取物对杨树叶枯病菌生长的抑制机理,研究了该提取物对叶枯病菌糖酵解途径中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与乳酸脱氢酶(LDH)及TCA循环中琥珀酸脱氢酶(SDH)与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菌体代谢旺盛,随处理时间的延长,5种酶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提取物处理组菌体5种酶活性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其中处理24 h的SDH活性与处理48 h的HK、PK、MDH活性均已降至为零,而处理48 h的LDH活性仅为对照组的14.09%。绒白乳菇发酵液提取物对5种酶的活性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严重干扰了叶枯病菌菌体糖酵解途径与TCA循环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白乳菇 提取物 叶枯病菌 酶活性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叶枯病菌毒素产生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志强 程智慧 沈永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86-190,共5页
为了筛选大蒜叶枯病菌培养的最佳产毒条件,从田间发病的大蒜叶片上分离、鉴定得到大蒜叶枯病菌菌株,利用大葱种子发芽法研究培养条件(培养基、培养温度、光照、振荡、培养基pH值、培养时间)对大蒜叶枯病菌菌株产毒能力的影响。结果... 为了筛选大蒜叶枯病菌培养的最佳产毒条件,从田间发病的大蒜叶片上分离、鉴定得到大蒜叶枯病菌菌株,利用大葱种子发芽法研究培养条件(培养基、培养温度、光照、振荡、培养基pH值、培养时间)对大蒜叶枯病菌菌株产毒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蒜叶枯病菌的最佳产毒培养条件为:Czapek-Dox液体培养基、培养温度24℃、培养基pH值6.0~7.0、连续黑暗振荡培养,在以上条件下培养20d时大蒜叶枯病菌产生粗毒素的毒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叶枯病菌 培养条件 粗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绿木霉菌株T2对草坪草叶枯病菌的拮抗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2
7
作者 徐秉良 郁继华 《草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4期71-75,共5页
深绿木霉对离蠕孢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拮抗机制主要是:1)重寄生作用。深绿木霉寄生在离蠕孢菌菌丝上生长,菌丝断裂,直至完全解体;2)竞争作用。深绿木霉比离蠕孢菌生长快,能够与其竞争营养.抑制了离蠕孢菌的生长与扩展。温度对... 深绿木霉对离蠕孢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拮抗机制主要是:1)重寄生作用。深绿木霉寄生在离蠕孢菌菌丝上生长,菌丝断裂,直至完全解体;2)竞争作用。深绿木霉比离蠕孢菌生长快,能够与其竞争营养.抑制了离蠕孢菌的生长与扩展。温度对深绿木霉的抑菌作用有一定的影响。在20~35℃的温度条件下,深绿木霉均有抑菌效果。尤其在25~30℃条件下抑菌效果最好,深绿木霉的生长曲线符合Y=K/(1+ae^bx),而离蠕孢的生长曲线符合Y=axe^bx。15℃以下该深绿木霉菌株无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绿木霉 叶枯病菌 抑菌作用 拮抗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朗李叶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郭立中 邓先琼 +1 位作者 姜小文 张天晓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59,共4页
对布朗李叶枯病菌(Macrophoma kawatsukai Hara)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最适生长和产孢的培养基为布朗李果汁.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分别为蔗糖、麦芽糖和果糖;氮源分别为酪氨酸、谷氨酰胺、天门冬酰胺和半胱氨酸.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 对布朗李叶枯病菌(Macrophoma kawatsukai Hara)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最适生长和产孢的培养基为布朗李果汁.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分别为蔗糖、麦芽糖和果糖;氮源分别为酪氨酸、谷氨酰胺、天门冬酰胺和半胱氨酸.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最适pH5~7;分生孢子形成最适温度25~30℃,最适pH8,饱和湿度有利于产孢,阳光照射形成分生孢子器最多,紫外光照射对分生孢子器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0~30℃,最适pH6~9,相对湿度为90%~100%,以在水滴中萌发最好.布朗李杆煎汁和布朗李果汁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理学 布朗李 叶枯病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梅叶枯病菌(Phomopsis myricina)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郭立中 邓先琼 姜小文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11期331-333,371,共4页
杨梅叶枯病菌(Phomopsismyricina)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与分生孢子器形成最佳培养基为PSA+1‰酵母膏和PDA+1‰酵母膏。病菌能有效地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但谷氨酸和精氨酸对病菌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 杨梅叶枯病菌(Phomopsismyricina)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与分生孢子器形成最佳培养基为PSA+1‰酵母膏和PDA+1‰酵母膏。病菌能有效地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但谷氨酸和精氨酸对病菌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器形成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pH值分别为6-8和7-9。紫外光处理有利于产孢。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0-30℃;最适pH值7-9;在相对湿度98%以上和水滴中孢子萌发率最高;不同营养对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 叶枯病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葱叶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史士英 匡开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1991年第1期40-44,共5页
用常规方法培养,观察洋葱叶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确定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病菌生长的 pH 值为3~11;光照能抑制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成;病菌在添加硫酸镁和碳酸钙的 PDA 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多。
关键词 洋葱 叶枯病菌 生物学特性 产孢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萱草叶枯病菌粗毒素液对分化芽生理生化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丽莉 杨睿 +1 位作者 常建忠 蒋丹 《山西农业科学》 2019年第10期1725-1729,共5页
研究了萱草叶枯病菌毒素液对大花萱草愈伤组织分化芽不同生长时间内生长量、成活率和保护酶(SOD、POD、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病菌毒素液剂量的增加毒害作用增强;添加40%叶枯病菌毒素液为抗病筛选的半致死剂量,培养24 d后,成活... 研究了萱草叶枯病菌毒素液对大花萱草愈伤组织分化芽不同生长时间内生长量、成活率和保护酶(SOD、POD、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病菌毒素液剂量的增加毒害作用增强;添加40%叶枯病菌毒素液为抗病筛选的半致死剂量,培养24 d后,成活率达50%左右;叶枯病菌毒素液对SOD、POD和CAT这3种酶活性的影响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活性升高的程度与病菌毒素液的浓度呈正相关,其中,POD酶活性峰值出现在第7天,SOD和CAT酶活性峰值出现在第2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萱草 萱草叶枯病菌 病菌毒素液 生长状态 保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交链孢叶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定法 王红亮 +1 位作者 惠启 朱盛安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42-44,共3页
研究了玉米交链孢叶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35℃,适宜温度为25~30℃;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的温度范围分别为10~35℃和8~40℃,适宜温度分别为15~30℃和20~30℃;分生孢子的湿热致死温度为48℃10mi... 研究了玉米交链孢叶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35℃,适宜温度为25~30℃;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的温度范围分别为10~35℃和8~40℃,适宜温度分别为15~30℃和20~30℃;分生孢子的湿热致死温度为48℃10min,干热致死温度为100min或120℃20min。病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的pH值范围均为3~10,适宜pH均为7~8。分生孢子产生及萌发均要求95%以上的相对湿度。紫外光对分生孢子的杀伤作用较弱。退菌特、扑海因、代森锰锌等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交链孢叶枯病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叶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室内药剂筛选
13
作者 杨冬静 赵永强 +3 位作者 张成玲 孙厚俊 徐振 谢逸萍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443-446,共4页
由大蒜叶枯病菌引起的大蒜叶枯病是徐淮地区大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拟通过对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室内高效低毒化学药剂筛选,为大蒜安全生长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十字交叉法研究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生长的最适碳... 由大蒜叶枯病菌引起的大蒜叶枯病是徐淮地区大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拟通过对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室内高效低毒化学药剂筛选,为大蒜安全生长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十字交叉法研究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生长的最适碳源为D-木糖,氮源为硝酸钾,p H值为5~12时均生长较好,菌落直径7.55~9.15 cm,菌丝对光暗条件不敏感,但在黑暗环境下菌落直径最大,为7.30 cm,菌丝致死温度为57℃、5 min,最适温度为22℃,菌落直径为7.78 cm。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显示,5种杀菌剂对大蒜叶枯病菌的毒力差异显著,其中96%苯醚甲环唑EC50最低,为0.017 4;其次是98%吡唑醚菌酯,其EC50为0.892 7;其他3种药剂EC50较高,分别是98.4%百菌清EC50为9.959 0;98.5%醚菌酯EC50为18.080 4;98%多菌灵EC50为45.387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叶枯病菌 生物学特性 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抗菌素和激素类物质对稻白叶枯病菌生长的影响
14
作者 檀根甲 承河元 +1 位作者 毕璋友 吴秀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7年第3期260-261,271,共3页
研究了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和螺旋霉素及叶面宝、植物生长素和2,4-D丁酯激素类物质对稻白叶枯病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激素类物质在一定浓度下对白叶枯病菌生长有促进作用。2,4-D丁酯和植物生长素在浓度低于5μg... 研究了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和螺旋霉素及叶面宝、植物生长素和2,4-D丁酯激素类物质对稻白叶枯病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激素类物质在一定浓度下对白叶枯病菌生长有促进作用。2,4-D丁酯和植物生长素在浓度低于5μg/ml有明显促进作用,超过5μg/ml时有抑制作用;叶面宝在浓度高于1μg/ml才有促进作用。4种抗菌素对白叶枯病菌均有抑制作用,但其敏感点不同。链霉素和螺旋霉素对白叶枯病菌抑制作用非常敏感,而对其他病原细菌不敏感。抗菌素的反应可作为鉴别白叶枯病菌的有效性状,初步认为激素类物质和抗菌素可用来组配选择性培养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白叶枯病菌 激素 抗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月季叶枯病菌产毒条件及毒素化学成分分析
15
作者 冯友仁 刘宝生 白鹏华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第10期81-87,共7页
为深入揭示月季叶枯病菌(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的致病机理,本试验研究了其最优产毒条件,测定了含毒滤液中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并借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月季叶枯病菌所产毒素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 为深入揭示月季叶枯病菌(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的致病机理,本试验研究了其最优产毒条件,测定了含毒滤液中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并借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月季叶枯病菌所产毒素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毒条件下病菌产毒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最佳产毒条件是:p H 7.0的查彼+液体培养基、培养温度25℃、昼夜交替条件、连续振荡(120 r/min)培养25 d。含毒滤液的蛋白质浓度为180μg/m L,可溶性糖含量为2 057.25μg/m L,主要化学成分为三氧硅烷、十甲基环五硅氧烷、十二甲基环六硅氧烷、1,4二甲氧基-6,7,8,9四氢环庚酮、戊二酸、氨基甲酸甲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月季叶枯病菌 毒素 产毒条件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炭疽叶枯病菌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美玉 冀志蕊 +3 位作者 王娜 迟福梅 周宗山 张俊祥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58-468,共11页
【目的】了解我国苹果主产区苹果炭疽叶枯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苯并咪唑类、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和咪唑类杀菌剂敏感性的现状,旨为苹果炭疽叶枯病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以及为苹果炭疽叶枯病菌抗药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 【目的】了解我国苹果主产区苹果炭疽叶枯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苯并咪唑类、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和咪唑类杀菌剂敏感性的现状,旨为苹果炭疽叶枯病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以及为苹果炭疽叶枯病菌抗药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区分剂量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对采自于我国苹果主产区的117个苹果炭疽叶枯病菌菌株进行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咪鲜胺的敏感性测定,并对随机抽测的28个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进行序列分析。【结果】117个供试菌株对甲基硫菌灵的抗药性频率为100%,均为高水平抗性菌株(HR)。随机抽测24个菌株的β-tubulin基因,其中23个菌株的β-tubulin蛋白第198位氨基酸从谷氨酸(Glu)突变为丙氨酸(Ala),另外1个菌株ZG4-7的第200位氨基酸从苯丙氨酸(Phe)突变成酪氨酸(Tyr)。苹果炭疽叶枯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戊唑醇对供试菌株的EC_(50)值(ρ,后同)为0~0.843 0 mg·L^(-1),平均EC_(50)值为0.155 5 mg·L^(-1),75.21%的菌株对戊唑醇表现出低水平抗药性,设置质量浓度为5 mg·L^(-1)时,对供试群体的平均抑制率为92.72%。苹果炭疽叶枯病菌供试群体对咪鲜胺的敏感性较强,平均EC_(50)值为0.011 9 mg·L^(-1),设置质量浓度为0.5 mg·L^(-1)时,咪鲜胺对供试群体的平均抑制率为95.02%。【结论】苹果炭疽叶枯病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甲基硫菌灵表现出高抗性;对DMIs类杀菌剂戊唑醇表现出低水平抗性,但已产生高水平抗性菌株;对咪唑类药剂咪鲜胺敏感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炭疽叶枯病菌 甲基硫菌灵 戊唑醇 咪鲜胺 β-tubulin基因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种生物源杀菌剂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的室内活性评价 被引量:3
17
作者 常翠莲 渠非 +1 位作者 冯浩 黄丽丽 《南方农业》 2020年第15期133-134,共2页
为筛选出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具有较好抑菌效果的生物源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生物源杀菌剂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除0.5%大黄素甲醚AS和青枯立克AS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没有抑菌效果外,其余7种供试药剂均... 为筛选出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具有较好抑菌效果的生物源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生物源杀菌剂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除0.5%大黄素甲醚AS和青枯立克AS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没有抑菌效果外,其余7种供试药剂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其中,100万/g寡雄腐霉菌WP和1%维大利DP的室内毒力最强,其次为大蒜油EC和5%香芹酚AS,2亿/g木霉菌WP、1%蛇床子素EW、0.3%丁子香酚SL抑菌效果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炭疽叶枯病菌 生物源杀菌剂 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淀粉芽胞杆菌TS-1203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的抗生作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朱娜 张树武 +1 位作者 徐秉良 刘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6-51,58,共7页
为明确解淀粉芽胞杆菌TS-1203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的抗生作用,采用平板对峙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以及孢子萌发法测定了解淀粉芽胞杆菌TS-1203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菌株TS-1203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具... 为明确解淀粉芽胞杆菌TS-1203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的抗生作用,采用平板对峙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以及孢子萌发法测定了解淀粉芽胞杆菌TS-1203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菌株TS-1203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菌液对病菌的抑制率高达70.4%;其发酵液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的抑制率随着发酵液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尤其当发酵液浓度为15%时,其抑菌率为59.0%;发酵液处理苹果炭疽叶枯病菌孢子24 h后,其萌发抑制率与芽管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8.2%与64.3%,且芽管出现畸形;利用TS-1203发酵液处理苹果离体叶片后接种炭疽叶枯病菌,其防效为70.1%。综合分析表明,解淀粉芽胞杆菌TS-1203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炭疽叶枯病菌 解淀粉芽胞杆菌 菌落生长 孢子萌发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杀菌剂对茶云纹叶枯病菌的体外抑制作用和大田防治效果 被引量:8
19
作者 董照锋 熊潇垚 陈光华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73-79,共7页
为了筛选安全高效防治茶云纹叶枯病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武夷菌素、多抗霉素、春雷霉素、枯草芽孢杆菌、戊唑醇共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基于此开展大田防治试验。结果表明,... 为了筛选安全高效防治茶云纹叶枯病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武夷菌素、多抗霉素、春雷霉素、枯草芽孢杆菌、戊唑醇共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基于此开展大田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戊唑醇、枯草芽孢杆菌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且持久,春雷霉素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强,对菌丝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430 g/L戊唑醇SC 5 000倍120 h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98.35%,100亿个/g枯草芽孢杆菌WP1 200倍120 h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83.64%,6%春雷霉素WP 1 200倍对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40.96%和96.65%。430 g/L戊唑醇SC 5 000倍+6%春雷霉素WP 1 000倍混配对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达到100%,100亿个/g枯草芽孢杆菌WP 1 000倍+6%春雷霉素WP 1 000倍混配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达100%,但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差。大田试验表明,430 g/L戊唑醇SC 5 000倍+6%春雷霉素WP 1 000倍混配、430 g/L戊唑醇SC5 000倍、6%春雷霉素WP 1 000倍与100亿个/g枯草芽孢杆菌WP 1 000倍交替使用、6%春雷霉素WP 1 000倍、100亿个/g枯草芽孢杆菌WP 1 000倍的防效分别为78.81%、77.90%、77.66%、74.69%、68.13%。生产中可采用430 g/L戊唑醇SC 5 000倍+6%春雷霉素WP 1 000倍混合喷雾,或者6%春雷霉素WP 1 000倍与100亿个/g枯草芽孢杆菌WP 1 000倍交替使用2个配方进行防治。有机、绿色茶园防治,建议采用6%春雷霉素WP 1 000倍与100亿个/g枯草芽孢杆菌WP1 000倍间隔10~15 d交替喷雾1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云纹叶枯病菌 杀菌剂 抑菌作用 菌丝生长 孢子萌发 大田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炭疽叶枯病菌对咪唑类药剂咪鲜胺敏感性较强
20
作者 王玥双 《中国果业信息》 2018年第5期54-55,共2页
据《果树学报》2018年第4期《苹果炭疽叶枯病菌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分析》(作者王美玉等)报道,为了了解我国苹果主产区苹果炭疽叶枯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苯并咪唑类、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和咪唑杀菌剂敏感性的现... 据《果树学报》2018年第4期《苹果炭疽叶枯病菌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分析》(作者王美玉等)报道,为了了解我国苹果主产区苹果炭疽叶枯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苯并咪唑类、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和咪唑杀菌剂敏感性的现状,为苹果炭疽叶枯病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以及为苹果炭疽叶枯病菌抗药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区分剂量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对采自于我国苹果主产区的117个苹果炭疽叶枯病菌菌株进行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咪鲜胺的敏感性测定,并对随机抽测的28个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进行序列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性分析 苯并咪唑类 叶枯病菌 咪鲜胺 苹果 COLLETOTRICHUM 炭疽 β-微管蛋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