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束支区域起搏与传统右室起搏纠正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作用比较及心电图特点
1
作者 丁纪超 左玉娟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3期403-405,共3页
目的:比较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与传统右室起搏纠正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作用,并分析心电图特点。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3年12月在本院接受心脏起搏治疗的67例RBBB患者,根据起搏治疗模式分为LBBAP组(接受LBBAP治疗,n=37)与传统组(... 目的:比较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与传统右室起搏纠正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作用,并分析心电图特点。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3年12月在本院接受心脏起搏治疗的67例RBBB患者,根据起搏治疗模式分为LBBAP组(接受LBBAP治疗,n=37)与传统组(接受传统右室起搏治疗,n=30)。对比两组对RBBB的纠正情况及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特点。结果:LBBAP组对RBBB的完全纠正率高于传统组(P<0.05),未纠正率与最终QRS波群时限均低于传统组(P<0.05);对于两组完全纠正与部分纠正的RBBB患者,根据V 1导联QRS波群形态,LBBAP组心电图图形Qr型、QR型、qR型、QS型占比分别为48.57%、22.86%、20.00%、8.57%,传统组心电图图形QS型、rS型占比分别为88.24%、11.76%,两组心电图图形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治疗前呈rsR’型的患者,LBBAP组、传统组完全纠正率分别为62.50%、26.32%;对于治疗前呈qR型的患者,LBBAP组、传统组的完全纠正率分别为77.78%、42.86%;对于治疗前呈M型的患者,LBBAP组、传统组完全纠正率分别为50.00%、25.00%。结论:LBBAP纠正RBBB的效果较传统右室起搏显著提升,且治疗前呈qR型的患者完全纠正率更高,另LBBAP治疗RBBB后的心电图V 1导联QRS波群图形以Qr型多见,而传统右室起搏纠正后的心电图图形则以QS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传统右室起搏 右束支传导阻滞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室起搏百分比在双腔起搏中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李耀东 汤宝鹏 +3 位作者 马依彤 张燕一 王疆 韩伟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1年第4期309-309,314,共2页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sinussyndrome,SSS)是临床中常见的心律失常,而安装永久起搏器是SSS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作者通过观察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3例置入双腔起搏器的SSS患者心功能变化、右室起搏百分比(rightventricularpacin...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sinussyndrome,SSS)是临床中常见的心律失常,而安装永久起搏器是SSS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作者通过观察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3例置入双腔起搏器的SSS患者心功能变化、右室起搏百分比(rightventricularpacing,VP%)及心房颤动发生的情况,旨在探讨不同起搏模式对SSS患者长期心功能的影响并对可能机制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指导临床、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心功能 右室起搏累积百分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右室起搏建立动物心力衰竭模型 被引量:7
3
作者 惠杰 沈振亚 +11 位作者 焦鹏 杨俊华 余云生 孟自立 叶文学 黄浩岳 刘鸿程 张卫民 李红卫 方祖祥 杨向军 蒋文平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第6期470-472,共3页
为建立稳定的慢性终末期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动物模型 ,选择太湖梅山猪 12只 ,采用快速 (2 30次 /分 )右室起搏 4周 ,之后改用 190次 /分的频率维持右室起搏 4周。并应用超声心动图及心导管检查 ,观察猪在实验的不同阶段心功能参数。结... 为建立稳定的慢性终末期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动物模型 ,选择太湖梅山猪 12只 ,采用快速 (2 30次 /分 )右室起搏 4周 ,之后改用 190次 /分的频率维持右室起搏 4周。并应用超声心动图及心导管检查 ,观察猪在实验的不同阶段心功能参数。结果 :快速起搏 4周后 ,所有猪均出现明显的充血性心衰的表现 ;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室壁变薄、射血分数、心输出量明显下降 ;心导管检查结果示肺动脉压、右房压、肺动脉楔压升高 ,而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和动脉压降低 ;在以 190次 /分维持 4周后 ,上述参数仍保持稳定。结论 :快速右室起搏可建立稳定、持久的慢性终末期心衰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力衰竭 动物模型 快速右室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西兰兔右室起搏头胸导联和常规导联心电图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龚红武 孟素荣 尹炳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4期2273-2273,2279,共2页
关键词 新西兰兔 右室起搏 头胸导联心电图 常规导联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右室起搏头胸导联和常规导联心电图的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龚红武 孟素荣 +4 位作者 徐登城 侯凡 张小瑜 李小波 亓占中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0-82,共3页
目的:观察起搏前后心电图参比点电位的变化及其规律。方法:同步记录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右室起搏与非起搏时头胸导联和常规导联2种心电图,比较Q波、R波和S波振幅。结果:非起搏时,常规导联Q波、S波振幅大于头胸导联,常规导联R波振幅... 目的:观察起搏前后心电图参比点电位的变化及其规律。方法:同步记录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右室起搏与非起搏时头胸导联和常规导联2种心电图,比较Q波、R波和S波振幅。结果:非起搏时,常规导联Q波、S波振幅大于头胸导联,常规导联R波振幅小于头胸导联;起搏时,常规导联心电图Q波、R波、S波振幅均小于头胸导联(P均<0.01)。结论:心电活动的传导方向对参比点的电位变化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比点 心电描记术 常规导联 头胸导联 右室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心房-右室起搏治疗慢-快综合征 被引量:1
6
作者 闫明洲 魏大愚 +1 位作者 王文志 张慕兰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1-392,共2页
目的 :探讨双心房 -右室起搏治疗阵发性快速心房纤颤 (慢 -快综合征 )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 :采用右心耳及冠状窦双根电极同步起搏左右心房以克服房间阻滞 ,减少因房间折返激动发生的阵发性心房纤颤 ,右室起搏以治疗病窦综合征伴慢 -快... 目的 :探讨双心房 -右室起搏治疗阵发性快速心房纤颤 (慢 -快综合征 )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 :采用右心耳及冠状窦双根电极同步起搏左右心房以克服房间阻滞 ,减少因房间折返激动发生的阵发性心房纤颤 ,右室起搏以治疗病窦综合征伴慢 -快综合征。术后随访 8个月 ,观察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发作情况及心功能。结果 :双心房 -右室起搏 (起搏频率 70 - 80次 /min)明显减少阵发性房颤次数 ,心功能恢复 级。结论 :双心房 -右室起搏治疗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阵发性心房纤颤 慢-快综合征 双心房-右室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右室起搏比率对房颤合并长R-R间期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匡政宇 张晓霞 +3 位作者 赖树初 陈俊贤 梁蔓逸 张晓华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3年第16期15-17,共3页
目的:观察单腔起搏器不同右室起搏比率对心房纤颤合并长R-R间期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24例持续性心房纤颤长合并R-R间期患者置入永久单腔心脏起搏器,根据右室起搏比率(Vp%)是否≥40%分为两组,病例组(Vp%≥40%)及对照组(... 目的:观察单腔起搏器不同右室起搏比率对心房纤颤合并长R-R间期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24例持续性心房纤颤长合并R-R间期患者置入永久单腔心脏起搏器,根据右室起搏比率(Vp%)是否≥40%分为两组,病例组(Vp%≥40%)及对照组(Vp%<40%)。分别在出院前、1年、2年时随访,测定右室起搏比率,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在出院前LA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LAD在1年及2年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病例组的LAD变化趋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出院前与术后1年的LVE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LVEDD1年与2年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2年时的LVEDD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组LVEDD变化趋势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LVEF的出院前、术后1年、2年改变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出院前、1年、2年时LVEF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室起搏比率≥40%对于心房纤颤长合并R-R间期患者,引起LAD,LVEDD扩大,LVEF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 人工 心房纤颤 右室起搏比率 左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室起搏管理功能降低病窦综合征患者高比例的右室起搏 被引量:3
8
作者 马欲晓 谢强 +4 位作者 李卫华 黄峥嵘 林开敏 吴荣 郑武扬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2年第5期394-396,共3页
目的评估具有心室起搏管理(MVP)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对高比例右室起搏的病窦综合征(SSS)患者的疗效。方法 35例SSS患者,房室传导正常或合并间歇性房室传导阻滞(AVB),至少植入了两年双腔起搏器(DDD/R),并计划更换,入组前1个月以上的心室起... 目的评估具有心室起搏管理(MVP)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对高比例右室起搏的病窦综合征(SSS)患者的疗效。方法 35例SSS患者,房室传导正常或合并间歇性房室传导阻滞(AVB),至少植入了两年双腔起搏器(DDD/R),并计划更换,入组前1个月以上的心室起搏比例超过40%。均植入具有MVP功能的双腔起搏器,随机程控MVP启动(MVP on组,n=17)或者关闭(MVP off组,n=18)。术前、术后6个月行血浆脑钠肽(BNP)测定;心脏超声测定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于术后6个月程控起搏器了解右室起搏比例、心房高频事件。结果术前两组血浆BNP及LVESD、LVEDD、LVEF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两组有关心脏超声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MVP on组术后较术前血浆BNP有明显下降(P﹤0.05),与MVP off组比较,MVP on组术后右室起搏百分比、心房高频事件发生率均有显著下降(2.6%±0.6%vs 48.4%±10.5%,15.7%±2.3%vs 62.0%±7.8%;P﹤0.01)。结论具有MVP功能的DDD/R起搏器能降低高比例右室起搏的SSS的右室起搏比例及心房高频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病窦综合征 心室起搏管理 右室起搏比例 心房高频事件 血浆脑钠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室起搏治疗肥厚型心肌病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建荣 周志宏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1年第1期59-59,共1页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右室起搏 人工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窦房结病变患者右室起搏的策略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邦宁 张凤祥 徐岩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第4期302-303,共2页
双腔起搏虽然的确减少了部分患者发生心房颤动、心力衰竭住院的风险 ,但并没有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及预防卒中等事件的发生 ,其可能的原因就是双腔起搏患者有较高水平的右室起搏。因此 ,应该优化窦房结病变患者的右室起搏 ,其策略包括 :①... 双腔起搏虽然的确减少了部分患者发生心房颤动、心力衰竭住院的风险 ,但并没有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及预防卒中等事件的发生 ,其可能的原因就是双腔起搏患者有较高水平的右室起搏。因此 ,应该优化窦房结病变患者的右室起搏 ,其策略包括 :①寻找右室心尖部以外的新的起搏位点 ;②转换为心房起搏 ;③程控DDDR起搏为最佳工作状态 ;④设计、应用新的起搏器运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窦房结病变 右室起搏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与传统右室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近期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估
11
作者 陈良川 徐璐 +3 位作者 朱贤关 项学军 郑元喜 乔锐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6期76-81,共6页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与传统右室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因房室传导阻滞入住心内科并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与传统右室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因房室传导阻滞入住心内科并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传统右室起搏组(行右室心尖部起搏)和左束支起搏组(行左束支起搏),各87例。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1、12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射血分数(LVEF)、血清B型脑钠肽(BNP)、起搏参数阈值、阻抗、感知、QRS波时限,以及左心室12节段标准差(Tsd-12-LV)和左心室侧壁基底段与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Ts之差(Ts-LV-RV),左心室充盈时间(LVFT)与RR间期比值(LVFT/RR)及手术时间、射线曝光时间,射线剂量及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传统右室起搏组术后12个月LVEDD和BNP水平高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束支起搏组术后12个月BNP水平低于同期传统右室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阈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感知能力高于术中和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束支起搏组术中,术后1、12个月QRS波时限水平低于同期传统右室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Tsd-12-LV、Ts-LV-RV及LVFT/RR值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右室起搏组术后12个月LVFT/RR值低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束支起搏组术后12个月Ts-LV-RV值、LVFT/RR值低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束支起搏组术后12个月Tsd-12-LV、Ts-LV-RV及LVFT/RR均低于同期传统右室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束支起搏组术后1个月Ts-LV-RV值低于同期传统右室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束支起搏组手术时间、射线曝光时间长于传统右室起搏组,且射线剂量高于传统右室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束支起搏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传统右室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束支起搏较传统起搏能更好地降低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阈值水平,QRS波稳定,能够避免心功能的恶化,保持正常的左心室同步性,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左束支起搏 传统右室起搏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依赖右室起搏伴左心功能不全升级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二例
12
作者 邱朝晖 陆鹏云 +6 位作者 朱雅萍 陈梦伟 姚菁 郑志渊 宫玲 谈中茹 郭新贵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56-557,共2页
两例全心扩大、左心功能不全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DDD)后完全依赖右室起搏,分别在植入起搏器后3年和5年左心功能恶化,症状逐渐加重,成功升级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术后3个月随访,两例心功能均由术前Ⅲ~Ⅳ级(... 两例全心扩大、左心功能不全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DDD)后完全依赖右室起搏,分别在植入起搏器后3年和5年左心功能恶化,症状逐渐加重,成功升级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术后3个月随访,两例心功能均由术前Ⅲ~Ⅳ级(NY-HA分级)提高到Ⅱ级,例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由75mm缩小为68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由64mm缩小为60mm,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0.20提高至0.33;例2LVDd由60mm缩小为50mm,LVDs由52mm缩小为37mm,LVEF由0.32提高至0.45,但未记录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电除颤事件。结论 :完全依赖右室起搏恶化有全心扩大基础的左心功能不全,升级为CRT-D后3个月明显改善心功能并使左室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完全依赖右室起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 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临时右室起搏致急性心脏压塞一例
13
作者 王正忠 郭新贵 王晏平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2年第2期124-124,共1页
对 1例女性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临时右室起搏。可能因起搏电极误入冠状静脉窦而伤及静脉窦 ,导致急性心脏压塞。临床征象为X线透视下心影搏动消失并伴有严重低血压。及时准确判断 。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临时右室起搏 急性心脏压塞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室起搏升级为双室起搏后心功能改善1例报告
14
作者 杜荣增 钱骏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1年第1期66-67,共2页
患者男性,78岁。反复胸闷,乏力9年。患者于入院前9年起,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反复胸闷,心慌,无明显胸痛,无黑朦,未曾晕厥,无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无耳鸣耳聋。曾入院治疗,临床诊断:"①老年退行性心脏病;
关键词 心功能改善 双室起搏 右室起搏 退行性心脏病 反复胸闷 恶心呕吐 耳鸣耳聋 临床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室起搏心电图图形变异原因分析
15
作者 马惠芳 杨建庄 杨晓明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年第3期175-176,共2页
目的 探讨心脏永久起搏器右室起搏心电图图形变异与起搏器有关参数及体表心电图QRS时间的关系。方法 对 65例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的患者。分析起搏心电图变异与起搏器参数及心电图QRS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 QRS波形变异与起搏阈值、起... 目的 探讨心脏永久起搏器右室起搏心电图图形变异与起搏器有关参数及体表心电图QRS时间的关系。方法 对 65例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的患者。分析起搏心电图变异与起搏器参数及心电图QRS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 QRS波形变异与起搏阈值、起搏器阻抗、R波峰值及QRS时间无关。结论 起搏器以上参数不能作为判定电极位置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起搏 心电图 图形变异 原因 起搏阈值 心脏永久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室起搏后出现巨大深倒T波1例
16
作者 顾法林 高悦顺 潘广芬 《中国实用心电杂志》 1996年第1期47-47,共1页
1 临床资料及心电图分析 患者女性,65岁。8年前因Ⅲ°房室传导阻滞而安装VVI起搏器。现突然发生“阿——斯”综合征,当即记录心电图(见附图),图示窦P75次/min,室性自身逸搏心律频度约27次/min,QRS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型伴电轴左偏,... 1 临床资料及心电图分析 患者女性,65岁。8年前因Ⅲ°房室传导阻滞而安装VVI起搏器。现突然发生“阿——斯”综合征,当即记录心电图(见附图),图示窦P75次/min,室性自身逸搏心律频度约27次/min,QRS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型伴电轴左偏,提示异位逸搏灶在右室内。P与QRS是阻滞性分离状态,判为Ⅲ°房室传导阻滞,仔细观察在Ⅱ和Ⅲ导联上尚可见微小的起搏电脉冲信号(St),频率为70次/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波 右室起搏 电张力性调整 安装VVI起搏 逸搏心律 合征 日照市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阻滞性 除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右室起搏 被引量:2
17
作者 熊三军 毛家亮 《心脏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429-431,共3页
传统的右室心室心尖(RVA)起搏可导致异常的心室去极化,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RVA起搏对左室功能和结构具有不利的影响,为此,用其他部位来替代RVA起搏已成为热点。本文中,我们回顾了各起搏部位的临床观察,重点关注右室流出道(RVOT)和希... 传统的右室心室心尖(RVA)起搏可导致异常的心室去极化,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RVA起搏对左室功能和结构具有不利的影响,为此,用其他部位来替代RVA起搏已成为热点。本文中,我们回顾了各起搏部位的临床观察,重点关注右室流出道(RVOT)和希氏束起搏。最近发现,在许多对RVOT起搏的近期和中期效果的数据表明,其结果相互矛盾。尽管近期一项荟萃分析提示,RVOT起搏会产生益处,但是其对RVOT的解剖定位并不明确,而且引用的大多数研究方案也不是随机的。我们认为,起搏部位的选择对于减少或解决因长期起搏而带来的问题是有可能的,因而有必要进行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化的对照研究,并长期随访以获得确切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起搏 部位选择 右室流出道 希氏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室起搏致心肺转流脱机困难二例
18
作者 曲宗阳 周淑珍 +1 位作者 徐婷 左明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31-831,共1页
例1男,73岁,诊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升主动脉扩张”,在全身麻醉下行心肺转流(CPB)下升主动脉瓣生物瓣膜置换术+升主动脉环缩成型术,患者术前经胸超声提示轻度左心扩大,轻度二尖瓣反流,轻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操作顺利,复跳后HR 30次/... 例1男,73岁,诊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升主动脉扩张”,在全身麻醉下行心肺转流(CPB)下升主动脉瓣生物瓣膜置换术+升主动脉环缩成型术,患者术前经胸超声提示轻度左心扩大,轻度二尖瓣反流,轻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操作顺利,复跳后HR 30次/分,先后给予阿托品0.3 mg、异丙肾上腺素3μg后心率提升不明显,考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决定术中放置右室起搏导线(起搏点在下壁和侧壁),ECG显示起搏心律,HR 80次/分,给予儿茶酚胺10 μg·kg^-1·min^-1与等待后试停机,BP低(70~80/40-50 mmHg),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査发现左心室室壁运动不协调,表现为五腔心切面及经胃左室短轴切面左室运动不协调,舒张期室间隔向左室侧移动,影响左心室充盈,收缩期室间隔向右室侧移动,影响左室射血,术中考虑低心排可能原因为起搏心律导致,暂停右室起搏,间断推注并泵注异丙肾上腺素,维持多巴胺泵注,患者自主心率至70-80次/分,有创血压H0/60 mmHg,此时成功脱机。患者随后恢复顺利,于术后第15天康复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心肺转流 右室起搏 升主动脉 异丙肾上腺素 起搏 起搏心律 有创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室起搏与QTc离散度
19
作者 顾汉培 吴翔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6期571-571,共1页
QTc离散度(QTcd)反映心肌复极差异大小,对估计病情及预后有帮助。分析80例临时或永久起搏前后QTcd变化,发现右室起搏能缩小QTcd,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病人更为明显。1临床资料本组病人80例中,男52... QTc离散度(QTcd)反映心肌复极差异大小,对估计病情及预后有帮助。分析80例临时或永久起搏前后QTcd变化,发现右室起搏能缩小QTcd,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病人更为明显。1临床资料本组病人80例中,男5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5岁(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起搏 QTC离散度 房室传导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部位右室起搏对远期左心功能的影响评价 被引量:12
20
作者 蔡洁 梁亚非 +1 位作者 王文标 俞章平 《现代实用医学》 2012年第1期13-15,22,共4页
目的探讨右室心尖部起搏及右室流出道起搏对远期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8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20例)与右室流出道起搏组(18例),随访术后不同时期两组超声心动图所测左室内径、左室射血... 目的探讨右室心尖部起搏及右室流出道起搏对远期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8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20例)与右室流出道起搏组(18例),随访术后不同时期两组超声心动图所测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E/Ea及左室Tei指数并进行比较;比较两组起搏的QRS时限,并与Tei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右室心尖部起搏的左室内径较术前增大,且随着植入时间的增加有增大趋势;左室射血分数则较术前下降;右室流出道起搏时左室内径及射血分数较术前无明显下降;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后12个月、18个月二尖瓣E/Ea较右室流出道起搏同期增大、Tei指数亦增大。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心电图QRS时限均有所增加,右室心尖部起搏组QRS时限为(92.48±16.55139.5±19.42,<0.01);右室流出道起搏组QRS时限为(98.29±16.76 128.94±21.36,<0.01),但前者QRS时限增宽幅度要大于后者(49.27±14.74 32.6±11.03,<0.01)。不同起搏时,QRS时限与Tei指数呈正相关(=0.584,<0.01)。结论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流出道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对心功能的不良影响小。超声心动图是评价不同起搏位置对心脏结构及功能影响的客观、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心功能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