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可移动变形组件法的纯电动汽车门槛梁截面优化设计
1
作者 蒋青青 吴锦妍 史国宏 《上海汽车》 2024年第12期19-26,共8页
为了有效地保护电动汽车在侧面刚性柱碰撞过程中的电池安全,文章采用新型拓扑优化方法——可移动变形组件法(MMC),设计出合理的门槛梁挤压铝结构,使其充分吸收柱碰能量。通过提取侧面刚性柱碰撞过程中各时刻门槛梁结构受力及变形情况,... 为了有效地保护电动汽车在侧面刚性柱碰撞过程中的电池安全,文章采用新型拓扑优化方法——可移动变形组件法(MMC),设计出合理的门槛梁挤压铝结构,使其充分吸收柱碰能量。通过提取侧面刚性柱碰撞过程中各时刻门槛梁结构受力及变形情况,结合门槛梁周边结构特点,确定拓扑优化初始设计域与边界条件;通过对简化后的门槛梁优化设计域进行多工况拓扑优化,设计出一种新型的挤压铝一体式成型门槛梁结构,并对该结构进行轻量化设计优化;优化前后侧面刚性柱碰分析结果表明,该优化门槛梁设计满足动力电池包的保护要求,其中电池外板侵入量降低了16%,减重率达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槛梁 拓扑优化 可移动变形组件法 挤压铝一体成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移动变形组件法中组件数对拓扑结构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李鹏 杜艺博 +1 位作者 彭嘉潮 刘根柱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4-88,共5页
可移动变形组件法因具有设计变量少、可显式表达结构几何参数等优点,现已广泛被应用于工程结构的拓扑优化设计中。针对可移动变形组件法中组件数目对拓扑结构优化的影响,基于可移动变形组件框架,利用有限元分析和灵敏度分析求解设计域... 可移动变形组件法因具有设计变量少、可显式表达结构几何参数等优点,现已广泛被应用于工程结构的拓扑优化设计中。针对可移动变形组件法中组件数目对拓扑结构优化的影响,基于可移动变形组件框架,利用有限元分析和灵敏度分析求解设计域的结构场,以移动渐近线法更新设计变量,以体积为约束函数,以结构柔度最小为目标函数,研究了不同组件数目对特定受力条件下短板算例的拓扑结构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组件数目从6个增加至20个时,目标函数值相应减小,拓扑结构轮廓更为光滑、细节更加突出;然而其拓扑优化结构的复杂程度相应增加、优化耗时增加。研究结果为实际拓扑优化中合理选择组件数目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移动变形组件法 有限元分析 灵敏度分析 拓扑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可移动变形组件拓扑优化方法
3
作者 李鹏 程文涛 +2 位作者 杜艺博 丁瀛 占金青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9-885,共7页
针对经典可移动变形组件法的优化结果易受组件初始化影响的不足,设计了基于双循环机制的改进的MMC算法,内循环基于可移动变形组件法,实现快速寻优;外循环基于组件贡献率设计俄罗斯轮盘赌算法,然后选择、删除和替换部分组件,最终将重新... 针对经典可移动变形组件法的优化结果易受组件初始化影响的不足,设计了基于双循环机制的改进的MMC算法,内循环基于可移动变形组件法,实现快速寻优;外循环基于组件贡献率设计俄罗斯轮盘赌算法,然后选择、删除和替换部分组件,最终将重新构造的结构引入内循环再次寻优。MBB梁和短悬臂梁的优化算例表明,相比于经典MMC算法,改进的MMC方法虽然运算成本明显增加,却较好地克服了组件初始化对寻优结果的影响,并获得了更佳的优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扑优化 可移动变形组件法 有限元分析 灵敏度分析 俄罗斯轮盘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MP-MMC结构尺寸精确控制拓扑优化方法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军峰 廖靖宇 刘恩海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2-110,共9页
随着结构拓扑优化方法的发展,为提高其优化结果的工程可制造性,部分学者提出了整合现有拓扑优化方法的策略。具体地,探讨了基于变密度法与可移动变形组件法相融合的拓扑优化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变密度法中的幂函数特性,以快速获得结构... 随着结构拓扑优化方法的发展,为提高其优化结果的工程可制造性,部分学者提出了整合现有拓扑优化方法的策略。具体地,探讨了基于变密度法与可移动变形组件法相融合的拓扑优化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变密度法中的幂函数特性,以快速获得结构主传力路径;其次针对变密度法中的灰度单元,提出采用Otsu阈值处理算法以最大化反映二值拓扑结构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形态学思想构建了以结构骨架拐点为分界的组件,并过渡到可移动变形组件法完成优化,最终获得精确结构尺寸。分别通过对二维与三维数值算例的最小柔度拓扑优化问题计算,得到结构边界光滑且精确尺寸的优化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tsu阈值处理方 形态学思想 变密度 可移动变形组件法 最小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驱动下的声学器件音质优化
5
作者 许磊 张维声 +1 位作者 朱宝 郭旭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260,共8页
音质是声学器件声音表现的重要衡量标准.但音质的优化过程需要对大量频点的响应进行协同优化,造成优化问题的可求解性较差.该文提出了一种数据驱动下的声学通道拓扑优化设计方法,可实现声-结构系统中的声频响快速预测,进而借助显式拓扑... 音质是声学器件声音表现的重要衡量标准.但音质的优化过程需要对大量频点的响应进行协同优化,造成优化问题的可求解性较差.该文提出了一种数据驱动下的声学通道拓扑优化设计方法,可实现声-结构系统中的声频响快速预测,进而借助显式拓扑优化技术实现声学器件的音质优化.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对结构几何参数、激励频率与声频响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建模,以可移动变形组件(moving morphable components,MMC)法中的结构几何参数、激励频率为输入变量,以声压频响作为输出变量,通过训练多层前馈网络建立了声频响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所得结果可以有效地将目标频带内的声压级范围差从44.89 dB缩小至6.49 dB,相较于传统优化方法,求解速度约为之前的16.3倍,表明了当前方法对音质优化问题的快速求解具有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扑优化 声-结构系统 人工神经网络 可移动变形组件法 音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接头连接的双相材料结构拓扑优化研究
6
作者 缪雨菡 张宇 郭旭 《科学与信息化》 2023年第10期138-140,共3页
出于结构的可制造性考虑,以提高双相材料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等性能为目标,本文利用拓扑优化方法研究了通过接头连接的双相材料结构。在显式拓扑框架下添加了“接头”作为优化的基础构件,构造了双相材料的材料属性插值模型,建立... 出于结构的可制造性考虑,以提高双相材料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等性能为目标,本文利用拓扑优化方法研究了通过接头连接的双相材料结构。在显式拓扑框架下添加了“接头”作为优化的基础构件,构造了双相材料的材料属性插值模型,建立了可同时优化材料属性和结构布局的拓扑优化模型。通过对双相材料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实现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减轻结构重量、降低材料成本等目的,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移动变形组件法 拓扑优化 多材料 接头 可制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MC的自修复材料结构与微胶囊的协同优化
7
作者 李鹏 张昌有 +3 位作者 杜艺博 程文涛 占金青 唐赣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97-103,共7页
自修复材料作为一种力学构件不仅需要结构宏观构型的拓扑优化,而且需要兼顾自修复剂载体微胶囊的尺寸和分布对自修复材料力学性能和修复效果的影响,因此对结构宏观构型与内置微胶囊进行协同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基于可移动变形组件... 自修复材料作为一种力学构件不仅需要结构宏观构型的拓扑优化,而且需要兼顾自修复剂载体微胶囊的尺寸和分布对自修复材料力学性能和修复效果的影响,因此对结构宏观构型与内置微胶囊进行协同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基于可移动变形组件法,以结构柔度为目标函数,材料面积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内置微胶囊组件的二维数学模型,基于移动渐近线法(MMA),给出了协同优化自修复材料的设计方法,并与经典自修复材料进行了对比研究,验证了协同优化的优越性。研究表明:两类自修复材料的构型具有相似性;两类自修复材料的结构柔度均随微胶囊体积分数的增加而提高,力学性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劣化;与经典自修复材料相比,随着体积分数的增加,协同优化自修复材料呈现出更为优异的力学性能,当体积分数接近14%时,其柔度值仅为经典自修复材料的6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修复 拓扑优化 微胶囊 可移动变形组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两阶段实时显式拓扑优化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孙舒杨 程玮斌 +2 位作者 张浩桢 邓向萍 齐红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942-2951,共10页
针对以固体各向同性材料法(SIMP)、水平集法(Level-set)等为代表的传统连续体拓扑优化算法存在的计算代价昂贵、生成结构几何隐式等缺陷,结合深度学习与可移动变形组件法(MMC),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两阶段实时显式拓扑优化方法。在第... 针对以固体各向同性材料法(SIMP)、水平集法(Level-set)等为代表的传统连续体拓扑优化算法存在的计算代价昂贵、生成结构几何隐式等缺陷,结合深度学习与可移动变形组件法(MMC),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两阶段实时显式拓扑优化方法。在第一阶段使用深度学习模型预测取代有限元分析的多数费时迭代计算,第二阶段对深度学习模型预测所得结构进行少量迭代微调,形成最终的带有显式几何特征的优化结构。在相对一般的数据集下定量与定性地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并研究了第一阶段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程度与最终生成结构质量及总体耗费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传统连续体拓扑优化算法相比,本文方法能在保证拓扑优化结构生成质量的同时节约90%以上的计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 拓扑优化 深度学习 可移动变形组件法 计算机辅助设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