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下可吸收补片修补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巨大性斜疝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花鸣春 邵家松 +4 位作者 周海 张敏 刘诗君 陆巍 岳毅刚 《广西医学》 CAS 2014年第10期1393-1395,共3页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可吸收补片修补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巨大性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腹股沟巨大性斜疝患儿随机分成腹腔镜下可吸收补片修补术组(补片组)50例,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组(结扎组)50例,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可吸收补片修补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巨大性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腹股沟巨大性斜疝患儿随机分成腹腔镜下可吸收补片修补术组(补片组)50例,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组(结扎组)50例,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片组复发率为2.00%,明显低于结扎组的14.00%(P<0.05)。结论腹腔镜下可吸收补片修补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巨大斜疝在不增加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术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疝 腹腔镜 可吸收补片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吸收补片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小文 周松 《临床外科杂志》 2019年第9期819-821,共3页
疝外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材料学的进步,目前临床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疝修补材料。可吸收补片作为一种新的腹股沟疝修补材料,特别是部分可吸收补片,短短十余年时间,逐渐得到了全球外科医师的认可,在临床上的应用呈现增长的趋势。其中生物补... 疝外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材料学的进步,目前临床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疝修补材料。可吸收补片作为一种新的腹股沟疝修补材料,特别是部分可吸收补片,短短十余年时间,逐渐得到了全球外科医师的认可,在临床上的应用呈现增长的趋势。其中生物补片的出现,因其在材料工艺上的进步,无疑给腹股沟疝修补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福音。然而随着大量临床研究的深入,生物补片在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的远期疗效方面受到较多质疑。近年来,随着材料学的飞速发展,合成可吸收补片的出现,因其更少的副作用而逐渐引起外科医师的注意,但合成可吸收补片的应用是否真正使病人利益最大化,目前尚缺乏多中心、前瞻性的大量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因此,在腹股沟疝手术过程中如何选择一种合适的补片,成了外科医师治疗腹股沟疝的最大难题之一。本文就近年来可吸收补片的进展加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收补片 生物 合成可吸收补片 腹股沟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麻自粘合半可吸收补片(Progrip)应用于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周琳 《中医临床研究》 2016年第15期127-128,共2页
目的:对比研究自粘合半可吸收补片在成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总结分析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治疗成人腹股沟疝114例,其中采用自粘合半可吸收(Progrip)补片60例,常规补片54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 目的:对比研究自粘合半可吸收补片在成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总结分析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治疗成人腹股沟疝114例,其中采用自粘合半可吸收(Progrip)补片60例,常规补片54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感染、血肿、血清肿),中期并发症(顽固性疼痛、异物感)及远期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手术过程均顺利,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感染、血肿、血清肿等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复发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术后疼痛及异物感的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粘合半可吸收补片治疗成人腹股沟疝不仅康复快,且舒适性更强、创伤更小,具有更好的临床推广和良好的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疝 无张力修 自粘合半可吸收补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聚丙烯补片与部分可吸收补片在腹腔镜下全腹膜外疝补片植入术中的应用比较
4
作者 贾振杰 《吉林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2110-2113,共4页
目的:比较标准聚丙烯补片与部分可吸收补片在腹腔镜下全腹膜外疝补片植入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天津市黄河医院收治的75例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7)与观察组(n=38),对照组采用标准聚丙烯补片,观察组采用部分可吸... 目的:比较标准聚丙烯补片与部分可吸收补片在腹腔镜下全腹膜外疝补片植入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天津市黄河医院收治的75例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7)与观察组(n=38),对照组采用标准聚丙烯补片,观察组采用部分可吸收补片。对比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补片固定时间、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管拔出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囊血肿、尿潴留、切口感染、补片感染、术区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各项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各项生活质量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可吸收补片用于腹腔镜下全腹膜外疝补片植入术,部分手术指标可明显改善,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患者短期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聚丙烯 可吸收补片 腹腔镜 全腹膜外疝植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放无张力疝可吸收补片修补术治疗巨大腹股沟疝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5
作者 谢志华 龚独辉 《江西医药》 CAS 2019年第6期615-616,659,共3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放无张力疝可吸收补片修补术治疗巨大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8月~2018年7月收治腹股沟巨大性斜疝患者70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均展开开放的疝无张力修补术进行治疗...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放无张力疝可吸收补片修补术治疗巨大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8月~2018年7月收治腹股沟巨大性斜疝患者70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均展开开放的疝无张力修补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给予腹腔镜下可吸收补片修补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1%,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7%,与对照组的11.4%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2.9%,低于对照组的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镜可吸收补片修补术治疗患者巨大腹股沟疝患者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术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可吸收补片 巨大腹股沟斜疝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与开放无张力疝可吸收补片修补术治疗巨大腹股沟疝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5
6
作者 陈向清 张宇 +7 位作者 侯品连 谢文清 吴志扬 谢维捷 陈明 李刚 卢德光 余明年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26期86-88,共3页
目的对比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与开放无张力疝可吸收补片修补术治疗巨大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106例巨大腹股沟疝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行开放无张力疝可吸收补片修补术治疗,观察组行腹腔镜无... 目的对比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与开放无张力疝可吸收补片修补术治疗巨大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106例巨大腹股沟疝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行开放无张力疝可吸收补片修补术治疗,观察组行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1、3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27.19±4.27)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40.25±5.85)ml,手术时间(53.66±4.51)min长于对照组的(42.67±4.32)min,下床活动时间(17.54±5.07)h、住院时间(5.42±0.83)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8.65±5.79)h、(8.63±1.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观察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70%低于对照组的1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放无张力疝可吸收补片修补术相比,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在巨大腹股沟疝治疗中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加快术后恢复,减轻切口疼痛,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腹股沟疝 开放无张力疝可吸收补片 腹腔镜无张力疝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吸收补片和双层立体补片治疗后壁缺损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桂纯 《中外医学研究》 2015年第35期3-4,共2页
目的:探讨可吸收补片和双层立体补片治疗后壁缺损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后壁缺损的腹股沟斜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采用双层立体补片行无张力疝修补术(观察组),48... 目的:探讨可吸收补片和双层立体补片治疗后壁缺损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后壁缺损的腹股沟斜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采用双层立体补片行无张力疝修补术(观察组),48例采用可吸收补片修补(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年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术后感染、阴囊血肿和鞘膜积液等并发症。结论:可吸收补片和双层立体补片均可作为修复腹股沟斜疝的材料,但对于后壁缺损患者,双层立体补片更为牢固,复发率低,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收补片 双层立体 腹股沟斜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可吸收补片与普通聚丙烯补片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对比 被引量:3
8
作者 于洪球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2期221-222,共2页
目的观察部分可吸收补片与普通聚丙烯补片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中的应用,比较二者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行TAPP的76例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普通聚丙烯补片治疗,试验组给予... 目的观察部分可吸收补片与普通聚丙烯补片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中的应用,比较二者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行TAPP的76例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普通聚丙烯补片治疗,试验组给予部分可吸收补片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患者腹部慢性疼痛、异物感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在术后1、3、6个月补片挛缩直径、皱缩率等指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可吸收补片与普通聚丙烯补片在TAPP中均具有较好效果,其中以部分可吸收补片更为显著,可有效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补片痉挛皱缩率等指标,安全性更高,具有临床应用与推广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可吸收补片 普通聚丙烯 腹腔镜 腹股沟疝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和可吸收补片修补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巨大性斜疝疗效对比观察
9
作者 罗瑞升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5年第20期4763-4764,共2页
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小儿腹股沟巨大性斜疝患儿,采用随机数法将患儿分为结扎组和补片组各50例。结扎组采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治疗,补片组采用腹腔镜下可吸收补片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并发症及其复发率。结果补片组治疗有效... 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小儿腹股沟巨大性斜疝患儿,采用随机数法将患儿分为结扎组和补片组各50例。结扎组采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治疗,补片组采用腹腔镜下可吸收补片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并发症及其复发率。结果补片组治疗有效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补片组满意率为95%,显著高于结扎组的6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补片组术后复发率为2%,显著低于结扎组的14%。腹腔镜下可吸收补片修补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巨大性斜疝在不增加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基础上降低了术后复发率,且手术对患者创伤较小,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可吸收补片 小儿腹股沟巨大性斜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吸收补片在老年开放腹股沟疝患者中的应用
10
作者 王俊毅 薛振峰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年第1期88-91,共4页
目的分析可吸收补片在老年开放腹股沟疝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太原市中心医院因腹股沟疝行开放Lichtenstein手术的老年患者105例,根据术中补片类型分为可吸收补片组(可吸收组)和合成补片组(合成组),比较2组临... 目的分析可吸收补片在老年开放腹股沟疝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太原市中心医院因腹股沟疝行开放Lichtenstein手术的老年患者105例,根据术中补片类型分为可吸收补片组(可吸收组)和合成补片组(合成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105例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顺利完成开放Lichtenstein手术,其中可吸收组患者55例,合成组患者5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发病时间、疝位置、疝类型、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等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吸收组术后血清肿23例(41.82%),合成组11例(22.00%),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术后血清肿经保守观察后痊愈吸收;可吸收组出院时VAS评分(2.27±1.13)分,合成组(2.24±1.1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吸收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0.82±0.58)分,合成组(1.26±0.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随访1~2年均无复发病例、无异物感及感染等其他术后并发症。结论可吸收补片在老年开放腹股沟疝治疗中的效果与合成补片相当。可吸收补片术后血清肿发生率较高,但中长期疼痛程度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 老年人 疝修 可吸收补片
原文传递
疝修复补片:材料设计与应用的最新进展
11
作者 陈静宇 洪阁 +1 位作者 郭宁 刘天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3494-3502,共9页
背景:与传统的缝合方式相比,采用补片修复腹壁缺陷的无张力疝修补手术能有效减少术后疼痛和疝气复发率,已经成为近年来治疗腹疝的首选方法。目的:归纳总结不同疝修复补片在应用过程中的优缺点。方法:以“腹壁缺损,疝气补片,疝气治疗”... 背景:与传统的缝合方式相比,采用补片修复腹壁缺陷的无张力疝修补手术能有效减少术后疼痛和疝气复发率,已经成为近年来治疗腹疝的首选方法。目的:归纳总结不同疝修复补片在应用过程中的优缺点。方法:以“腹壁缺损,疝气补片,疝气治疗”为中文检索词,以“abdominal wall defect,hernia patches,hernia treatment”为英文检索词,分别检索中国知网、谷歌学术和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限主要为2018年1月至2024年2月,同时采用少数经典的早期文献以概述疝修复补片的发展历程,通过阅读题目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与疝修复材料相关性较低的文献,最终纳入90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根据制备材料的不同可以将疝修复补片分为不可吸收人工合成补片、可吸收人工合成补片、天然高分子补片和复合补片。不可吸收补片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有益于疝气区域的组织愈合,但体内长期存在的补片可能会引发身体的免疫反应,导致炎症和疼痛。可吸收人工合成补片与天然高分子补片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降解性,但机械强度不稳定。复合材料补片继承了传统不可吸收补片优良的机械性能,同时通过可吸收部分的设计降低了一些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在疝修复补片的后续研究中,科研人员应重点关注如何将新技术与复合补片结合起来,形成多功能的疝修复补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缺损 疝修复 聚丙烯 抗菌 疝气 可吸收补片 可吸收补片 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吸收补片加固胰胃吻合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钟欣 王先法 +2 位作者 潘军海 钱浩然 蔡柳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4期3529-3531,共3页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可吸收补片加固胰胃吻合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011年5月至2013年1月23例采用可吸收生物补片加固胰胃吻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一种可吸收补片加固胰胃吻合术,将可吸收补片“戴戒式”固...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可吸收补片加固胰胃吻合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011年5月至2013年1月23例采用可吸收生物补片加固胰胃吻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一种可吸收补片加固胰胃吻合术,将可吸收补片“戴戒式”固定于胰腺残端从而加固胰胃吻合口.术中测定胰胃吻合时间及吻合口压力;术后监测腹腔引流液量及引流液淀粉酶值,观察有无术后腹腔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果 23例患者胰胃吻合耗时20~ 35 min,平均24 min.术中吻合口测压25 cm H2O(1 cm H2O =0.098 kPa)时无一例渗漏.根据胰漏分级,术后发生A级胰漏6例(26.1%),B级1例(4.3%),C级0例.发生腹腔感染1例,无术后腹腔内出血、胆漏、胃肠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可吸收补片加固胰胃吻合术作为一种新的吻合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该方法适用于任何质地的胰腺,特别适用于质地柔软的胰腺行胰腺消化道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吻合术 外科 胰腺 胰腺漏 可吸收补片
原文传递
定向拉伸工艺对可吸收肩袖补片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曹晓艳 方宁 +2 位作者 田娜 董骧 郑诚功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34,共8页
目的研究定向拉伸工艺对不同可吸收补片力学性能的影响,评价其作为肩袖损伤修复补片的潜力。方法采用定向拉伸工艺制备聚乳酸基材料的可吸收补片,设定不同的定向拉伸温度(50~80℃)和拉伸比(0.5~4.3),研究不同参数对不同材料可吸收补片... 目的研究定向拉伸工艺对不同可吸收补片力学性能的影响,评价其作为肩袖损伤修复补片的潜力。方法采用定向拉伸工艺制备聚乳酸基材料的可吸收补片,设定不同的定向拉伸温度(50~80℃)和拉伸比(0.5~4.3),研究不同参数对不同材料可吸收补片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对其热性能、结晶性能和表面形貌进行表征。结果定向拉伸温度和拉伸比可以调控可吸收补片的拉伸强度和拉伸应变、热性能、结晶性能和微观形貌。当拉伸温度分别为60、70、70℃,对应的拉伸比分别为3、3、4.3时,聚-L-丙交酯-乙交酯的共聚物(PLGA)、聚-L-丙交酯-D,L-丙交酯的共聚物(PLDLLA)、聚-L-丙交酯-ε-己内酯的共聚物(PLC)最大拉伸强度分别为(74±7)、(97±6)、(107±8)MPa,大于犬类冈下肌腱的力学强度(40 MPa),但仅有PLDLLA补片的应变满足天然肩袖的柔韧性。结论定向拉伸工艺可以提高可吸收补片的力学性能,PLDLLA补片具有增强肩袖撕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拉伸工艺 拉伸温度 拉伸比 可吸收补片 肩袖撕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立体补片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高瑛 石坤和 +3 位作者 顾渊 唐晓丹 夏惠钟 姜民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2期189-191,共3页
目的探讨3D立体补片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中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17年3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60例(66侧),自主选择腹腔镜修补术。按照选用补片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3D立体补片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中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17年3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60例(66侧),自主选择腹腔镜修补术。按照选用补片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给予部分可吸收3D立体补片,对照组患者给予轻量聚丙烯平补片,均采用TAPP术进行修补。比较2组手术时间、腹股沟区疼痛异物感、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37±12)min和(41±1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5,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腹股沟区疼痛异物感分别为2例(6.67%)与5例(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14.8±3.8)ml与(15.2±4.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382,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19.8±9.2)h与(24.9±10.1)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42,P>0.05)。2组患者均观察随访2~3年,未发现严重持续疼痛及复发等并发症。结论TAPP术中应用部分可吸收3D立体补片免固定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术后异物感发生率低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腹股沟 部分可吸收3D立体
原文传递
疝与腹壁外科修补材料的现状与展望
15
作者 王守奇 靳猛 +2 位作者 张国卫 张树彬 程振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8期163-169,共7页
通过对比不同疝与腹壁外科修补材料性能的分析及对比,为临床医师个体化治疗选择最优补片提供参考及依据。 方法 对国内外各种疝与腹壁疾病修补材料应用的文献复习并进行综述。结果 在不可吸收合成补片中,聚丙烯(PP)的大网孔轻质补片占... 通过对比不同疝与腹壁外科修补材料性能的分析及对比,为临床医师个体化治疗选择最优补片提供参考及依据。 方法 对国内外各种疝与腹壁疾病修补材料应用的文献复习并进行综述。结果 在不可吸收合成补片中,聚丙烯(PP)的大网孔轻质补片占主导地位,同时也是复合补片不可或缺的支撑材料;可吸收材料补片及生物补片在污染腹壁缺损的治疗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复合补片是以聚丙烯为基础,将防黏连金属液、抗菌素薄膜、膨化聚四氟乙烯、生物可吸收涂层及可吸收材料等通过涂层、纳米仿生等不同的技术加工与聚丙烯补片复合,到达最大益于顺应腹壁组织的修复。结论 各种补片都有各自优缺点,目前还没有一种补片是理想完美补片,临床治疗还必须个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疝与腹壁外科 材料 复合 可吸收补片 纳米仿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