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湖南道县玉蟾岩古栽培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4
- 1
-
-
作者
张文绪
袁家荣
-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
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
-
出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16-420,共5页
-
文摘
1993年和1995年先后两次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一万年以前的古栽培稻谷,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古栽培稻。初步观察分析,粒长与普通野稻相近,粒宽介于粳稻和籼稻之间,长宽比、稃毛长度、稃肩角度等特征介于普通野稻和籼稻之间,稃面双峰乳突属“钝型”与粳稻相似,外稃顶端无芒。是一种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的演化早期的原始栽培稻。故建议定名为“玉蟾岩古栽培稻”。
-
关键词
水稻
玉蟾岩
湖南
古栽培稻
道县
-
Keywords
Ancient rice
Yuchanyan
Hunan Daoxian
-
分类号
S511.0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湖南澧县八十遗址古栽培稻的再研究
被引量:12
- 2
-
-
作者
赵笃乐
裴安平
张文绪
-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院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出处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39-143,共5页
-
文摘
用多种方法对 1 997年湖南澧县八十遗址出土的 782粒 80 0 0年前的古栽培稻谷的粒形等性状分析研究 ,观察到该古栽培稻是一个具有广泛性状变异性的不同于现代籼、粳、普通野生稻的近野生稻偏籼型的独立复合群体 ,且在演化地位上具有原始性和过渡性的特征。
-
关键词
古栽培稻
考古
进化
野生稻
水稻
-
Keywords
ancient cultivated rice
archaeology
evolution
Oryza rufipogon
rice
-
分类号
S511.02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考古发现的广东古栽培稻品种研究
被引量:4
- 3
-
-
作者
刘志华
郑庭义
陈友订
向安强
-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
出处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2-56,64,共6页
-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0151064201000059)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委托项目"广东古稻品种鉴评及品名的商业利用研究"
-
文摘
根据考古资料,对广东发现的古栽培稻遗存进行综合论述;分析了英徳牛栏洞水稻硅酸体、曲江石峡古栽培稻、封开旧屋后山古栽培稻、龙川坪头岭古栽培稻、高明古椰古栽培稻和高州亚公山古栽培稻的品种属性;归纳了广东古栽培稻分布规律和发展序列,认为其品种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具有倾粳型的趋向。
-
关键词
古栽培稻
品种
考古
广东
-
分类号
S511.0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用粒形判别对古栽培稻属性的研究
被引量:13
- 4
-
-
作者
张文绪
裴鑫德
-
机构
北京圆明园西路
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院
-
出处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1-44,共4页
-
文摘
通过多元逐步判别分析方法 ,对普通野稻、籼稻和粳稻的已知的粒长、粒宽、粒厚、长 /宽比和粒重共5个性状变量进行分析 ,分别获得上述 3组稻总体的粒形判别函数 ,经回报检验 ,精确度达 92 .3%~ 93.3%。
-
关键词
水稻
古栽培稻
粒形判别
粒形属性
-
Keywords
rice
ancient rice
formulas
-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Q914.3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
-
题名澧县八十垱遗址古栽培稻的粒形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5
- 5
-
-
作者
张文绪
裴安平
-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出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0-93,共4页
-
基金
20 0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0 1AKG0 0 1(80 与彭头山资助 )
-
文摘
用类平均数值分类法 ,将八十遗址古稻分为七类十一群。各类间的性状平均值存在不同程度差异 ,表明古栽培稻具有类型的多样性 ,是一种非野非籼非粳的原始栽培稻复合体 (Com plex)
-
关键词
古栽培稻
八十Dang遗址
粒形多样性
原始栽培稻复合体
稻作起源
类平均数值分类
-
Keywords
Ancient cultivated rice
Bashida ruins
Multitypes
-
分类号
S511.0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甘肃庆阳遗址古栽培稻的研究
被引量:22
- 6
-
-
作者
张文绪
王辉
-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
甘肃省文物考古所
-
出处
《农业考古》
2000年第3期80-85,共6页
-
-
关键词
甘肃庆阳遗址
古栽培稻
粒形性状
粒形判别分析
-
分类号
S511-09
[农业科学—作物学]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中国古栽培稻的研究
被引量:19
- 7
-
-
作者
张文绪
-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
-
出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08-417,共10页
-
基金
"中国栽培水稻的起源和演化"科学基金
-
文摘
用粒形指标、双峰乳突判别函数和后验概率分析法,对长江流域10个水稻遗址、时间跨度2000~15000年前的68粒古栽培稻谷作了研究。发现古栽培稻具有性状变异的广域性,性状变域二维分布的独立性,性状组合的多型性,演化特征的原始性和过渡性。故将古栽培稻认定为1个与现代的籼稻、粳稻和普通野稻有别的类型,即古栽培稻类型。
-
关键词
稻谷
古栽培稻
双峰乳突
出土稻谷
-
Keywords
Ancient cultivated rice
Bi-peaked tubercle
-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广东封开杏花河发现的古栽培稻及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7
- 8
-
-
作者
向安强
姚锦鸿
-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暨北京科技大学
广东封开县博物馆
-
出处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3-45,共13页
-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32281)
华南农业大学交叉学科扶持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
-
关键词
古栽培稻
广东省
杏花
文化遗物
科学基金项目
封开县
古遗址
新石器时代
博物馆
课题组
-
分类号
S511-09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中国古栽培稻的研究
被引量:5
- 9
-
-
作者
张文绪
-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
-
出处
《农业考古》
1998年第1期50-61,共12页
-
文摘
中国古栽培稻的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张文绪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和假定前提的制约,多年来总是将古栽培稻认定为非籼即粳,或籼粳混杂的稻类。近年来随出土稻谷数量日益增多,年代更加久远,研究方法的进步,使重新认识古栽培稻的特征及其在进化中的地位成为可能。本篇只是在这...
-
关键词
古栽培稻
稃面双峰乳突
判别函数
普通野生稻
出土稻谷
籼稻和粳稻
峰角度
变异系数
中国水稻科学
中国栽培稻
-
分类号
S511.04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考古发现广东古栽培稻品名的商业利用
- 10
-
-
作者
刘志华
郑庭义
陈友订
向安强
-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
出处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48-249,共2页
-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0151064201000059)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委托项目"广东古稻品种鉴评及品名的商业利用研究"
-
文摘
考古发现的广东古栽培稻有英徳牛栏洞水稻硅酸体、曲江石峡古栽培稻、封开旧屋后山古栽培稻、龙川坪头岭古栽培稻、高明古椰古栽培稻和高州亚公山古栽培稻等。这些珍贵的古栽培稻品种,除历史价值外还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品牌命名和旅游开发是目前最值得关注的两大主题。
-
关键词
考古
古栽培稻
品名
商业价值
广东
-
分类号
S511.024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古栽培稻生物学研究若干方法问题的检讨
- 11
-
-
作者
刘志华
郑庭义
陈友订
向安强
-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
-
出处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1期13-23,共11页
-
基金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委托课题<广东古稻品种鉴评及品名的商业利用研究>
-
文摘
栽培稻的起源与分化研究,需要从生物学的角度,利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考古发现的古栽培稻遗存进行科学检测与分析研究.考古发现的古栽培稻遗存可分为遗物和遗迹两大类型,对其研究方法先后出现过芒的分析法、传统粒型分析法、孢粉分析法、灰像法、硅酸体分析法、DNA分析法、双峰乳突判别函数鉴定法、粒型判别函数法、双峰乳突印痕鉴定法、小穗轴分析法和小穗基盘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并不是古栽培稻遗存研究的终极方法",其本身也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但研究方法的改良与创新,开阔了学术视野,提出了新的问题,促使学术界对既有认识和研究结论进行重新审视,并进一步寻求新的方法,以期对栽培稻起源与分化问题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
关键词
古栽培稻遗存
生物学
研究方法
植物考古
-
Keywords
Ancient cultivated rice remains
Biology
Research methods
Paleoethnobotany
-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漫步在中国古栽培稻走过的小路上
- 12
-
-
作者
张文绪
-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
-
出处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2-26,共5页
-
-
关键词
古栽培稻
古稻
种群
演化
籼稻
研究方法
粳稻
粒型
中国
小路
-
分类号
S511-09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大连大嘴子遗址古栽培稻米的初步研究
- 13
-
-
作者
张文绪
-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
-
出处
《农业考古》
2000年第3期86-90,共5页
-
-
关键词
大连大嘴子遗址
古栽培稻
粒形性状
粒形判别
-
分类号
S511-09
[农业科学—作物学]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广东曲江马坝石峡遗址古稻研究
被引量:11
- 14
-
-
作者
张文绪
向安强
邱立诚
杨式挺
肖东方
-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广东省博物馆
曲江区博物馆
-
出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95-1698,共4页
-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32281)
华南农业大学交叉学科扶持基金项目
-
文摘
用性状差异显著性测定、欧氏距离比较、粒型判别函数等方法,对石峡遗址25粒完整的炭化稻米,经过复原为新鲜稻谷后,通过综合分析认定,石峡古稻为一正向籼、粳两亚种分化的栽培稻种群。
-
关键词
广东曲江马坝
石峡遗址
古栽培稻
-
Keywords
Maba, Qujiang, Guangdong
Shixia ruins
Ancient cultivated rice
-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炭化米复原及其古稻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8
- 15
-
-
作者
张文绪
裴安平
-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出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79-586,共8页
-
基金
“中国栽培水稻的起源和演化”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
文摘
对八十土当遗址 T4 3( 18) 80 0 0年 b P的 2 0 0粒出土炭化米进行研究 ,证明炭化米的长、宽、厚缩变率分别为 5.36%、 2 .2 7%和 1.0 4 % ,炭化稻谷的长、宽、厚缩变率分别为 10 .71%、 3.0 3%和 2 .0 8%。复原后古栽培稻的粒形特征具有单一性状变异的广域性 ,性状组合的多型性 ,性状演化的近野性和原始性 ,是一种含有野、籼、粳基因的 。
-
关键词
八十土当遗址
古栽培稻
缩变率
-
Keywords
Bashidang remains
Ancient cultivated rice
Reductional ratio
-
分类号
S-09
[农业科学]
-
-
题名石峡遗址M104古稻稃壳印痕研究
被引量:8
- 16
-
-
作者
张文绪
向安强
邱立诚
肖东方
-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技术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博物馆
-
出处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23,共4页
-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32281)
华南农业大学交叉学科扶持基金(4800-k03213)
-
文摘
在缺乏古稻谷的情况下,稻壳印痕也不失一种鉴别古稻的方法,用此方法对100片石峡遗址M104古稻稃壳双峰乳突印痕进行研究,确认石峡古稻是一个处于籼、粳分化,属性模糊的杂合种群,是古稻演化历史阶段的反映.石峡古稻所呈现的籼、粳模糊性和分化状态特征,表明石峡古稻是我国栽培稻起源与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
-
关键词
石峡遗址
古栽培稻
稃壳印痕
-
Keywords
Shixia ruins
cultivable ancient rice
husk trail
-
分类号
S09
[农业科学]
-
-
题名广西资源县晓锦遗址第二期出土古稻研究
被引量:3
- 17
-
-
作者
向安强
张文绪
何安益
傅珍
黄超
-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技术学院
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
-
出处
《科学与管理》
2014年第5期67-71,共5页
-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151064201000059)
-
文摘
用欧氏距离比较、粒型判别函数等方法,对广西资源晓锦遗址第二期出土的154粒完整炭化稻米,经过复原为新鲜稻谷后,通过综合分析认为:晓锦二期古稻属于倾粳稻类型的栽培古稻群。在判别函数和距离测定数据指标上都属于粳稻类型。在形态上最近于粳稻,与普通野稻最远,表明己是栽培稻。该群古稻与参照系差别较大,粒型大而重。
-
关键词
广西资源
晓锦遗址第二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古栽培稻
考古
-
Keywords
Guangxi Ziyuan Xiaojin ruin II Late Neolithic Ancient O.sativa Archaeology
-
分类号
S-09
[农业科学]
-
-
题名广东龙川坪岭头遗址出土古稻研究
被引量:3
- 18
-
-
作者
向安强
张文绪
黄跃
郑庭义
-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技术学院
广东省龙川县博物馆
华南农业大学教学与科研基地管理处
-
出处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8期80-83,共4页
-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151064201000059)
-
文摘
用欧氏距离比较、粒型判别函数等方法,对龙川坪岭头遗址5粒完整的炭化稻米,经过复原为新鲜稻谷后,通过综合分析认为,龙川古稻多数性状与野稻及早期古稻不同,比较接近籼、粳稻类;与籼稻有较近特征,与粳稻更相似,显示出龙川古稻的栽培稻性质;龙川古稻属于倾粳稻类型的栽培古稻。
-
关键词
广东
龙川
坪岭头遗址
古栽培稻
考古
-
Keywords
Guangdong
Longchuan
Pingtouling puins
ancient cultivated rice
archaeology
-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广东高州亚公山“俚人”文化遗址出土古稻研究
被引量:1
- 19
-
-
作者
向安强
张文绪
冯孟钦
-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
中国农业大学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出处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4期18-21,共4页
-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151064201000059)
-
文摘
用性状差异显著性测定、欧氏距离比较、粒型判别函数等方法,对亚公山遗址出土的200粒炭化稻米,经过复原为新鲜稻谷后,通过综合分析认为:亚公山古稻的综合性状特征已远离普通野稻和早期原始古栽培稻,更趋近栽培水稻中的粳亚种类型.其群体平均值的粒型判别为粳型,已倾向粳稻粒型方向演化.其在演化过程中,向大粒化方向演变.其属性皆趋向粳稻类型,而且粒大较重.这些特征与距今6000年前的城头山古稻和4000年前的后大堂古稻相似,而与现代岭南地区广泛种植的籼稻不同.
-
关键词
广东高州
亚公山遗址
晋唐时期
俚人
古栽培稻
考古
-
Keywords
Guangdong Gaozhou
Yagongshan ruins
Jin dynasty and Tang Dynasty
Li People
Ancient Cultivated Rice
Archaeology
-
分类号
S-09
[农业科学]
-
-
题名广西资源县晓锦遗址第三期出土古稻研究
被引量:4
- 20
-
-
作者
向安强
张文绪
何安益
傅珍
-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技术学院
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
-
出处
《古今农业》
2014年第3期23-29,共7页
-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中国考古出土古稻标本生物学研究>(项目编号10151064201000059)
-
文摘
用欧氏距离比较、粒型判别函数等方法,对广西资源晓锦遗址第三期出土的41粒完整炭化稻米,经过复原为新鲜稻谷后,通过综合分析认为:晓锦三期古稻属于倾粳稻类型的栽培古稻群。在判别函数和距离测定数据指标上都属于粳稻类型。在形态上最近于粳稻,与普通野稻最远,表明己是栽培稻。该群古稻与参照系差别较大,粒型大而重。
-
关键词
广西资源
晓锦遗址第三期
古栽培稻
-
Keywords
Guangxi Ziyuan, Xiaojin Site Phase Ⅲ, Ancient Rice
-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