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角轴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彦杰 郑楠 +4 位作者 于胜波 宫瑾 王洁晴 隋鸿锦 金长宫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80-683,689,共5页
目的:通过对口角轴的大体解剖,了解口角轴的位置及参与肌的形态学特点等,为面部美容整形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具(3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进行解剖和观察,并以口角为原点做水平线(X轴)和垂直线(Y轴),X轴过原... 目的:通过对口角轴的大体解剖,了解口角轴的位置及参与肌的形态学特点等,为面部美容整形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具(3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进行解剖和观察,并以口角为原点做水平线(X轴)和垂直线(Y轴),X轴过原点并平行于同侧耳屏点与眶下点的连线。对组成口角轴的肌肉做相应测量并记录其位置、特点及层次。结果:(1)组成口角轴的肌肉有口轮匝肌、颧大肌、提口角肌、降口角肌、颊肌、颈阔肌的口角轴部和笑肌,其中笑肌非恒定存在,出现率为57%;(2)组成口角轴的肌肉可分为3层,各层肌肉的组成有差异,其中口轮匝肌参与组成口角轴的各层;(3)颧大肌以4种不同的类型方式加入口角轴;(4)口角轴尖部中心点的位置在水平方向位于口角外侧(11.7±2.3)mm,在垂直方向上根据口角轴尖部中心点与口角的相互关系可分为3种类型即口角旁型(56.7%)、口角上型(23.3%)和口角下型(20%);(5)颧大肌、笑肌、降口角肌及提口角肌加入口角轴时的宽度分别为(6.8±1.8)mm、(4±1.3)mm、(8±1.9)mm、(8.3±1.8)mm;长度分别为(59.4±3.5)mm、(43.9±7.4)mm、(40.4±7.4)mm、(27.4±2.8)mm。结论:口角轴由7块肌肉在3个层次上相互交织构成,其中笑肌出现率为57%;颧大肌以4种类型加入口角轴;口角轴可以根据口角轴尖部与口角的关系来分成3类,定标线为口角平面±2mm平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角轴 颈阔肌口角轴 表情肌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角轴的组织学观察及其三维立体结构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彦杰 王志军 +3 位作者 于胜波 王洁晴 郑楠 隋鸿锦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01-904,共4页
目的通过对人口角轴的组织学观察及其三维模型的建立,进一步探讨其性质及组织学结构。方法取2例(共4侧)成人尸头口角旁全层组织,石蜡包埋、切片,Verhoeff碘-苏木素染色,光镜下观察。将其中的1侧标本利用Winsurf三维重建软件完成组织学... 目的通过对人口角轴的组织学观察及其三维模型的建立,进一步探讨其性质及组织学结构。方法取2例(共4侧)成人尸头口角旁全层组织,石蜡包埋、切片,Verhoeff碘-苏木素染色,光镜下观察。将其中的1侧标本利用Winsurf三维重建软件完成组织学口角轴的三维模型建立。结果可见部分颊肌、口轮匝肌、提口角肌、降口角肌、颈阔肌口角轴部、颧大肌、笑肌的纤维在口角旁相互交织,且交织的部位胶原纤维明显增多,中间夹杂着弹性纤维,即组织学口角轴。组织学口角轴厚度为2.52mm,尖部形态呈不规则的类椭圆形。通过对三维重建模型的测量可知,组织学口角轴尖部中心点距口角的距离为11.96mm,体积为84.10mm3;组织学口角轴尖部的周长为27.13mm,面积为18.41mm2;组织学口角轴基底的周长为33.39mm,面积为28.86mm2。结论相对于大体的口角轴概念,本实验提出了在显微镜下的组织学口角轴概念,建立了三维空间可视模型,并提供了相应的测量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角轴 Verhoeff碘-苏木素染色 组织学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口角轴唇颊瓣修复下唇缺损 被引量:1
3
作者 崔广学 王冶 +1 位作者 宋荣学 王志强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27-929,共3页
目的:观察应用保留口角轴唇颊瓣修复下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例因肿瘤手术切除或外伤导致的下唇缺损应用保留口角轴唇颊瓣修复,全部病例下唇缺损均超过下唇1/3,缺损最大者达下唇2/3,术后12月随访,观察修复后下唇的形态和功能恢复... 目的:观察应用保留口角轴唇颊瓣修复下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例因肿瘤手术切除或外伤导致的下唇缺损应用保留口角轴唇颊瓣修复,全部病例下唇缺损均超过下唇1/3,缺损最大者达下唇2/3,术后12月随访,观察修复后下唇的形态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例患者中线处伤口裂开,其余12例患者均未出现感染、伤口裂开等局部并发症,12个月后患者下唇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口哨样畸形、小口畸形、前庭沟积存食物、流涎液等不良情况。结论:应用保留口角轴唇颊瓣修复下唇缺损更有利于恢复下唇的形态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角轴 唇颊组织瓣 缺损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唇癌的外科治疗与即时唇再造——兼论保存口角轴在唇再造术中的意义 被引量:8
4
作者 陈宗基 魏运辉 《整形再造外科杂志》 2005年第1期17-20,23,共5页
目的评价唇癌根治切除后即时进行唇再造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69例唇癌患者,癌切除后即时应用交叉唇瓣、扇形瓣、鼻唇沟或唇颊沟组织瓣、V形切除推进缝合、面动脉蒂的唇颊组织岛状瓣等方法进行唇再造。术后随诊1~6年,观察其形态与功能... 目的评价唇癌根治切除后即时进行唇再造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69例唇癌患者,癌切除后即时应用交叉唇瓣、扇形瓣、鼻唇沟或唇颊沟组织瓣、V形切除推进缝合、面动脉蒂的唇颊组织岛状瓣等方法进行唇再造。术后随诊1~6年,观察其形态与功能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病情稳定,再造唇均成活。再造唇中保存口角轴的53例,其功能与形态效果均优良。应用扇形瓣或口角唇组织瓣转移修复者13例,术后唇形前突,运动时口角不对称。因组织量不足和术后感染致唇形态欠佳者3例。结论①鉴于唇癌容易早期发现,一般恶性程度较低,唇癌切除即时进行唇再造可作为一个常规的治疗方法。②口角轴是口唇运动和表情形态的核心。保存口角轴的唇再造,可使再造唇的形态与功能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全部割断口角轴的唇再造,必导致再造唇形态与功能的严重损害。交叉唇瓣是一个首选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癌 唇再造 口角轴
原文传递
双侧改良Bernard-Webster瓣保留口角轴修复下唇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慧 李浩 +1 位作者 王玉凤 鲁勇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3年第8期464-468,共5页
目的:探索改良Bernard-Webster瓣修复下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21年6月南京市口腔医院收治的12例因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导致下唇缺损的患者,应用双侧改良Bernard-Webster瓣修复,术后随访12~37个月,观察修复后的下唇功能... 目的:探索改良Bernard-Webster瓣修复下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21年6月南京市口腔医院收治的12例因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导致下唇缺损的患者,应用双侧改良Bernard-Webster瓣修复,术后随访12~37个月,观察修复后的下唇功能、形态恢复及神经感觉功能情况。结果:12例下唇癌患者术后即刻修复重建,肿瘤切除后下唇缺损均超过2/5,缺损最大者达下唇4/5。患者均未出现术后伤口裂开、感染或皮瓣坏死等局部并发症。12个月后2例患者中线处红唇沟状凹陷,瘢痕增粗,所有患者口腔功能、语音、感觉均恢复良好,无复发或死亡病例,均对治疗结果较满意。结论:应用双侧改良Bernard-Webster瓣修复下唇缺损有利于恢复下唇的形态和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改良Bernard-Webster瓣 下唇缺损 口角轴 下唇癌 下唇重建
原文传递
口角蜗轴的解剖功能及其对面部表情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王善良 姚德成 张涤生 《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5年第3期168-169,共2页
关键词 口角 解剖功能 面部表情 肌纤维结构 语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口角蜗轴的大口畸形整复术 被引量:3
7
作者 谢义德 黄拔瑞 +3 位作者 林晓曦 陈小松 陈朵朵 江成鸿 《整形再造外科杂志》 2005年第4期209-211,共3页
目的探索一种在静态及动态时双侧口角对称的大口畸形整复方法。方法通过重建、恢复患侧口角蜗轴、适当内移口角定点、设计皮肤锯齿状切口等方法修复大口畸形。结果7例术后大口畸形获得良好口角静态及动态美学效果。结论重建、恢复患侧... 目的探索一种在静态及动态时双侧口角对称的大口畸形整复方法。方法通过重建、恢复患侧口角蜗轴、适当内移口角定点、设计皮肤锯齿状切口等方法修复大口畸形。结果7例术后大口畸形获得良好口角静态及动态美学效果。结论重建、恢复患侧口角蜗轴、适当内移口角定点、设计皮肤锯齿状切口等修复大口畸形的方法较符合口裂生理美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畸形 口角
原文传递
23例大口畸形患者口角蜗轴重建
8
作者 钟毅 温裕庆 +2 位作者 傅丽琴 杨川 黎秋生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41-1044,共4页
目的探索一种较符合口裂生理美学特点的大口畸形整复方法。方法通过重建口轮匝肌环,并锚着口周表情肌、恢复患侧口角蜗轴、适当内移患侧口角定点、设计锯齿状切口等方法修复23例大口畸形患者。结果随访半年至8年,均未出现明显瘢痕增生... 目的探索一种较符合口裂生理美学特点的大口畸形整复方法。方法通过重建口轮匝肌环,并锚着口周表情肌、恢复患侧口角蜗轴、适当内移患侧口角定点、设计锯齿状切口等方法修复23例大口畸形患者。结果随访半年至8年,均未出现明显瘢痕增生及挛缩。1例第一、二鳃弓综合征致中度大口畸形患儿,术后随年龄增长,面部不对称明显,口角再次斜向患侧。其余22例大口畸形患者术后双侧口角静止及微笑时均对称,弧度自然,未出现再次开裂或瘢痕挛缩致口角缩小的情况,获得良好美学效果。结论重建、恢复患侧口角蜗轴、适当内移口角定点、设计皮肤锯齿状切口等修复大口畸形的方法不仅在皮肤表面实现了缩小口裂、达到静态美的效果,而且因重建了口周肌肉,恢复了运动时的肌群平衡,达到了动态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畸形 口角
原文传递
Influence of Blade Outlet Angles on Separation Performance of Guide Vane Type Axial Flow Cyclone Tube
9
作者 XING Xiaolong PU Wenhao YANG Yu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CSCD 2021年第S01期24-31,共8页
The influences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outlet angles on separation performance and flow field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wo arc functions are employed for controlling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angles. The separa... The influences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outlet angles on separation performance and flow field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wo arc functions are employed for controlling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angles. The separation process in the cyclone tube is calculated by using two-fluid model based on the Eulerian-Eulerian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ucture with the internal outlet angle smaller than the external one is more beneficial to the separation performance. It is found that the small internal angle can help increase the swirl number,while the small external angle can help increase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Several group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conducted for the air intake unit of the gas turbine in practice. When the internal outlet angle is 35° and the external outlet angle is 40°,the blade has sufficient cyclone strength and the separation rate of particles with diameters of 10—100 μm is between70%—98%. The small blade angle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separation of fine particles,leading to violent collision of large particles on the outer wall and reduction of separation efficiency. In addition,reducing the external angle is conducive to the discharge of large parti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xial flow blade parameters outlet angles separation perform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