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传史诗诗学的几点思考——兼评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 被引量:3
1
作者 钟敬文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1-7,共7页
口传史诗是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流传不息的文化现象。中国在史诗的记录和出版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史诗研究也正在进入由资料向客观历史中的史诗传统的还原与探究。朝戈金的《口传史诗诗学》就是基于民族史诗传统 ,在大量田野调查和理... 口传史诗是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流传不息的文化现象。中国在史诗的记录和出版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史诗研究也正在进入由资料向客观历史中的史诗传统的还原与探究。朝戈金的《口传史诗诗学》就是基于民族史诗传统 ,在大量田野调查和理论积累的情况下 ,对民族史诗《江格尔》(歌手冉皮勒 )演唱的“程式句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江格尔》 程式句法 口传史诗 朝戈金 口传史诗诗学》 民族史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传史诗的口承性特征——对瓦尔特·翁提出的口传思维和表述特征的诠释与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秋喜 冯文开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5-10,共6页
参考与借鉴古典学、人类学、口头诗学等多学科的成就,以不同的历史-族群经验为支撑,瓦尔特·翁归纳出口传思维与表述的基本特征。但是这些特征在口头文学的思维与表述中并非具有完全的普适性。因此,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史诗与蒙古... 参考与借鉴古典学、人类学、口头诗学等多学科的成就,以不同的历史-族群经验为支撑,瓦尔特·翁归纳出口传思维与表述的基本特征。但是这些特征在口头文学的思维与表述中并非具有完全的普适性。因此,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史诗与蒙古史诗《琶杰格斯尔传》为个案,反思这些特征在口头文学,特别是在口传史诗研究中的阐释力与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传史诗 口承性 《琶杰格斯尔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创中国民族史诗研究新局面——论朝戈金口传史诗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佑夫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16年第1期153-156,共4页
在口头程式理论引进过程中,蒙古族学者朝戈金是其主要代表之一,他积极主动地和欧美学者交流学习,引进并翻译了口头程式理论的经典著作。同时,他的《口传史诗诗学》是国内较早把口头程式理论运用于蒙古史诗口头研究与程式语法分析的理论... 在口头程式理论引进过程中,蒙古族学者朝戈金是其主要代表之一,他积极主动地和欧美学者交流学习,引进并翻译了口头程式理论的经典著作。同时,他的《口传史诗诗学》是国内较早把口头程式理论运用于蒙古史诗口头研究与程式语法分析的理论著作,该著作界定了口传史诗的文本属性,文本与传统的关系,并以《江格尔》为例分析了蒙古史诗高度程式化的基本特征。他的口传史诗研究借助于口头诗学理论,开创中国民族史诗研究新局面,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戈金 口传史诗 研究 新局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传史诗的历史叙事嬗变及史学价值——以苗族史诗《亚鲁王》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一如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58-64,共7页
以苗族史诗《亚鲁王》作为研究的对象来探讨口传史诗的历史叙事的嬗变及史学价值,并探索口传史诗叙事的范式和体例,从口传历史来考辨民族史诗的历史叙事方式及其史学研究价值,思考口传史诗的历史叙事价值及其研究意义,提供口传史诗的历... 以苗族史诗《亚鲁王》作为研究的对象来探讨口传史诗的历史叙事的嬗变及史学价值,并探索口传史诗叙事的范式和体例,从口传历史来考辨民族史诗的历史叙事方式及其史学研究价值,思考口传史诗的历史叙事价值及其研究意义,提供口传史诗的历史视野和思考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传史诗 历史叙事 《亚鲁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静相合:中国史诗研究的结构民俗学转向——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读后 被引量:2
5
作者 孟令法 《河池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26-34,共9页
《口传史诗诗学》是一部以"口头程式"为理论基础,探讨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程式句法的专著。"口头程式理论"有显著的结构主义遗留,而于语词、句法的结构分析中,得出的"程式"概念,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 《口传史诗诗学》是一部以"口头程式"为理论基础,探讨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程式句法的专著。"口头程式理论"有显著的结构主义遗留,而于语词、句法的结构分析中,得出的"程式"概念,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方法。我国史诗研究起步较晚,且长期处于固化文本的思想深描,因此"口头程式理论"的借鉴与实践,将我国史诗研究带入从静至动的结构转向中。不过,这里的"结构"并非以建构分析模型为主旨,而是以具体语境中民俗事项的构成规律为核心的研究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传史诗诗学 朝戈金 结构民俗学 语境 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苗语地名与口传史诗中的杉树文化
6
作者 吴正彪 郭俊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108-111,共4页
杉树作为中国南方特有的树种之一,与其它种类的林木一样,在苗族地区已经成为了人们乡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资源。为此,在苗族传统文化中杉树不仅从口传史诗中显现出来,而且也"固化"在具体的苗语地名中,甚至杉树还作为... 杉树作为中国南方特有的树种之一,与其它种类的林木一样,在苗族地区已经成为了人们乡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资源。为此,在苗族传统文化中杉树不仅从口传史诗中显现出来,而且也"固化"在具体的苗语地名中,甚至杉树还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符号体现出苗族人的生命观和来自于这个民族的伦理道德观和哲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语地名 口传史诗 杉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传史诗田野案例若干评析
7
作者 冯文开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7,共7页
国际史诗研究者在口传史诗田野作业中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其中一些田野案例体现了各自所处时代的史诗研究的学术水平,与国际史诗研究新范式的建立和研究热点有着直接关联,已经成为口传史诗田野作业的范例,特别是米尔曼·帕里与阿... 国际史诗研究者在口传史诗田野作业中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其中一些田野案例体现了各自所处时代的史诗研究的学术水平,与国际史诗研究新范式的建立和研究热点有着直接关联,已经成为口传史诗田野作业的范例,特别是米尔曼·帕里与阿尔伯特·洛德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的史诗田野案例以及劳里·杭柯在印度南部卡那塔克(Karnataka)地区的田野案例已然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典范,糅合了各种不同的学科理论和方法。他们使用的记录技巧、遇到的困难与处理方式、表现的田野观念与理论参照等给今后口传史诗的田野作业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借鉴与参考,有益于口传史诗田野作业的深入与视野的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传史诗 田野作业 评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传史诗的传承与当代形态——以《玛纳斯》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荣四华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年第4期40-47,共8页
随着歌手、文本、听众以及语境四要素的变化,歌手之于文本的首要角色从创编者向传播者转化,口头传统的演述性呈现出弱化的态势。演述性的弱化由史诗文本化的内驱力决定,它并非意味着口头传统的断裂。物化文本给予叙事空间可资跨越的前... 随着歌手、文本、听众以及语境四要素的变化,歌手之于文本的首要角色从创编者向传播者转化,口头传统的演述性呈现出弱化的态势。演述性的弱化由史诗文本化的内驱力决定,它并非意味着口头传统的断裂。物化文本给予叙事空间可资跨越的前提条件,在多形态的文本接受过程中,口传史诗越来越多地跨越了地区、民族和国界,呈现出史诗叙事功能的多重性。整体而言,口传史诗的传承与当代形态主要表现为演述性的弱化、文本形态的多样化以及叙事功能的多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传史诗 《玛纳斯》 演述性 文本形态 叙事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头诗学的中国“旅行”——从朝戈金的《口传史诗诗学》谈起 被引量:1
9
作者 刘艳超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4-140,共7页
发端于西方的口头诗学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渐次被译介至中国,并对国内不同领域的知识生产形成了多重影响。由朝戈金所著的《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一书,系这一域外理论与中国本土传统熔铸而成的重要著作。该书... 发端于西方的口头诗学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渐次被译介至中国,并对国内不同领域的知识生产形成了多重影响。由朝戈金所著的《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一书,系这一域外理论与中国本土传统熔铸而成的重要著作。该书问世迄今,对中国人文学术研究影响甚大,其多元化的学术价值值得以中西方学术演进的双重视角重新审视。首先,该书以冉皮勒及其演唱本作为研究对象,这种研究路径坚守了国际史诗研究中的“歌手立场”,并旨在以歌手作为切入视点进而探寻口头诗歌的创编法则。其次,该书推动了中国史诗观念的跃进。史诗由一种书面文本渐次被视为一宗活态演述传统,这一观念更新进一步推动中国史诗研究的学术转型。再者,该书以文本阐释和传统重构建立了田野“再认证”的工作模型。这一模型的建构离不开文本形态的考辨、文本观的更新、文本分析的实践及程式化风格的抽绎。就中国口头诗学研究而言,该书及其蕴含的学理价值成为后续关乎人类表达文化之理论研索的重要原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传史诗诗学》 朝戈金 口头诗学 冉皮勒研究 全观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到声音”的口头诗学:以口传史诗的文本研究为起点 被引量:46
10
作者 朝戈金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15,20,共12页
"口头诗学"(oral poetics)作为一个出现未久的批评方向,其专属的术语体系和理论方法,尚需作出系统的梳理。特别是,口头诗学与文学界常说的"诗学"之间是什么关系,也较少见到深入系统的讨论。不过,晚近国际人文学术... "口头诗学"(oral poetics)作为一个出现未久的批评方向,其专属的术语体系和理论方法,尚需作出系统的梳理。特别是,口头诗学与文学界常说的"诗学"之间是什么关系,也较少见到深入系统的讨论。不过,晚近国际人文学术的发展,尤其是口头传统研究的深入,已从若干方面为口头诗学的登堂入室,作了大量准备。本文以口传史诗的文本研究为主线,从学术史的角度讨论口头诗学的演成、发展及其理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头诗学 诗学 文本 互文性 口传史诗 理论模型
原文传递
口传史诗诗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被引量:32
11
作者 朝戈金 《民族艺术》 2000年第4期71-79,共9页
中国史诗研究界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规范,在基本概念术语的界定上,亦未达成共识。本文寻求中西学术批评对话的契合点,立足我国的史诗实际,广泛参照西方晚近的诗学理论成果,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希望有裨益于我国的史诗学... 中国史诗研究界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规范,在基本概念术语的界定上,亦未达成共识。本文寻求中西学术批评对话的契合点,立足我国的史诗实际,广泛参照西方晚近的诗学理论成果,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希望有裨益于我国的史诗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传史诗 诗学
原文传递
口传史诗文本的类型──以蒙古史诗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朝戈金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8-62,共5页
关键词 口传史诗 蒙古族 转述本 口述记录本 手抄本 录音本 印刷文本 口传文学 文本类型 蒙古史诗
原文传递
口传史诗的田野作业问题──南斯拉夫和蒙古史诗田野作业评述 被引量:6
13
作者 朝戈金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9-43,共5页
关键词 田野作业 蒙古史诗 口传史诗 南斯拉夫 口头史诗 蒙古英雄史诗 荷马史诗 民间歌手 诗文本 符拉基米尔佐夫
原文传递
取法民间:口传史诗的搜集、整理及抄写机制——以“玉树抄本世家”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央吉卓玛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0-98,共9页
本世纪以来,中国民俗学界就民间文学的传统研究范式进行了深度反思,尤其是围绕文本与语境之间的关联,就田野作业的主体间性形成了集中讨论。有鉴于此,本文借助世代从事《格萨尔王传》搜集、整理和抄写的"玉树抄本世家"及其三... 本世纪以来,中国民俗学界就民间文学的传统研究范式进行了深度反思,尤其是围绕文本与语境之间的关联,就田野作业的主体间性形成了集中讨论。有鉴于此,本文借助世代从事《格萨尔王传》搜集、整理和抄写的"玉树抄本世家"及其三代人的传统实践,探讨口传史诗的搜集、整理及出版工作中面临的田野伦理问题,以期为当前民俗学界提出的学术伦理问题提供一种取法民间的实践路径。笔者认为,民俗学或民间文学研究的学术伦理建设须以尊重民间文化的传承人和实践者为第一要务,在此基础上开辟学者与民众之间平等交流的对话通道,倾听传承人的声音,关注民众的生活实践,并以"为民谋福利"为终极目的,使民众能够分享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成果,进而确保由传承人和学者共同创造的文化产品的权益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传史诗 搜集与整理 田野伦理 传统实践 文本共建
原文传递
转译在口传史诗对外传播中的叙事价值——以柯尔克孜文《玛纳斯》与汉英译本对比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丽娟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14,共5页
我国少数民族史诗的对外传播大多以汉语作为中间语,继而转译成外语走向世界,由此引发对转译的关注。本文以中国三大史诗之一《玛纳斯》的汉英译本为例,分析口传史诗汉译本对史诗叙事中“稳定结构”与“即兴创编”的处理方式,揭示汉译如... 我国少数民族史诗的对外传播大多以汉语作为中间语,继而转译成外语走向世界,由此引发对转译的关注。本文以中国三大史诗之一《玛纳斯》的汉英译本为例,分析口传史诗汉译本对史诗叙事中“稳定结构”与“即兴创编”的处理方式,揭示汉译如何让单纯文本化了的史诗具备文本性,继而实现口头叙事特征向书面叙事规范的成功迁移。转译在我国口传史诗对外翻译中发挥着独有的叙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译 叙事价值 口传史诗 《玛纳斯》
原文传递
《苗族史诗》英语译介与研究述略
16
作者 胡作友 孙月朋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9期48-55,共8页
作为苗族民间口传史诗,《苗族史诗》自19世纪末传入西方,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先后诞生了葛维汉译本、马克·本德尔译本、张绍乔与张继乔译本以及其他节译本。《苗族史诗》在英语世界传播时间跨度长,影响深远,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国... 作为苗族民间口传史诗,《苗族史诗》自19世纪末传入西方,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先后诞生了葛维汉译本、马克·本德尔译本、张绍乔与张继乔译本以及其他节译本。《苗族史诗》在英语世界传播时间跨度长,影响深远,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国外研究论著颇丰。外国传教士的主动译介、民间翻译力量的主动参与、官方力量的主动推介,共同推动了《苗族史诗》在西方世界的传播。《苗族史诗》的英译和西传,深化了全球苗族对其族源和文化的阐释和文化凝聚力量,丰富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跨界民族的文化共享和国际交流语境中将拓展更大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史诗 口传史诗 文化西传 他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传史诗的误读──朝戈金访谈录 被引量:12
17
作者 廖明君 《民族艺术》 1999年第1期8-18,共11页
关键词 口传史诗 田野作业 蒙古史诗 口头传统 文本分析 荷马史诗 方法论 表演理论 口头程式理论 蒙古英雄史诗
原文传递
朝戈金的《口传史诗诗学》 被引量:4
18
作者 施爱东 《民俗研究》 CSSCI 2007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口头程式理论在现阶段的民间文学研究中.远未发挥它的阐释效力.更遑论在作家文学研究上的应用了。也许在20年后进行学术史回顾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口传史诗诗学》在中国文学研究史上的范式意义。
关键词 口传史诗诗学》 民间文学研究 朝戈 口头程式理论 文学研究史 学术史
原文传递
田野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十年史诗田野工作回顾与思索 被引量:5
19
作者 郎樱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9-24,共6页
口传史诗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亟待抢救与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史诗的活态传承、演述语境、演述习俗、口传传统等吸引众多史诗研究者走向田野,深入民族地区进行调查。史诗田野工作要求研究者深入民族地区,亲身体验,参与观察,不... 口传史诗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亟待抢救与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史诗的活态传承、演述语境、演述习俗、口传传统等吸引众多史诗研究者走向田野,深入民族地区进行调查。史诗田野工作要求研究者深入民族地区,亲身体验,参与观察,不能怕吃苦,下田野前的学术准备、理论预设与案头准备充分与否则决定着调查工作的成功与否,调查时力求做到点面结合,特别是追踪,事后还要撰写调查报告,提升理论。由于研究者的努力,史诗研究逐渐深入,史诗田野工作及学术研究也逐渐规范化,但史诗传承困境又为史诗田野工作及史诗研究提出新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口传史诗 田野工作 现代化与口传史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头传统史诗的内涵和特征 被引量:11
20
作者 尹虎彬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4-19,共6页
从20世纪后半叶起,随着人类学和民俗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世界各地的当代社会中发现了大量的口头传统史诗,这些新材料的发现促使史诗研究者从东西方文明对话和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反思史诗观念,它涉及史诗的口头创编和演述,涉及到史诗搜集... 从20世纪后半叶起,随着人类学和民俗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世界各地的当代社会中发现了大量的口头传统史诗,这些新材料的发现促使史诗研究者从东西方文明对话和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反思史诗观念,它涉及史诗的口头创编和演述,涉及到史诗搜集、整理、迻译和出版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也逐渐成为民俗学的热点问题。中国史诗研究者一直关注史诗的社会文化内容、历史渊源、流传地域和共享族群等问题,关于史诗文类特征、流布和传承特点、说唱艺人和仪式语境、特定集团的文化认同等,也逐渐构成了今天的史诗研究者主要关注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传史诗 文类 文本 演述 史诗歌手 仪式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