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0篇文章
< 1 2 1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身份的迷失与确证——从《祝福》看叙述者“我”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被引量:2
1
作者 何小平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76-78,共3页
鲁迅小说《祝福》中,叙述者“我”的隐、显的过程就是“我”的文化身份的失去、寻找和确证的过程。叙述者“我”因文化身份的边缘化而焦虑,替下层劳动人民代言立言而重新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这对在文化转型中彷徨和苦闷的知识分子的文... 鲁迅小说《祝福》中,叙述者“我”的隐、显的过程就是“我”的文化身份的失去、寻找和确证的过程。叙述者“我”因文化身份的边缘化而焦虑,替下层劳动人民代言立言而重新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这对在文化转型中彷徨和苦闷的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的重新抉择和确立具有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者“我” 文化身份 焦虑 寻找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叙事而存在——论鲁迅小说中的叙述者“我” 被引量:1
2
作者 安凌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4-98,共5页
鲁迅小说中出现的叙述者“我”的主要功能在于使小说叙事形式具有多变性 ,构成超叙述层和主叙述层在阅读时的多元化趋向。这一叙述者在从《呐喊》向《彷徨》的写作过程中逐渐由“现身”转向“隐身”显示了鲁迅现实主义写作风格有一个渐... 鲁迅小说中出现的叙述者“我”的主要功能在于使小说叙事形式具有多变性 ,构成超叙述层和主叙述层在阅读时的多元化趋向。这一叙述者在从《呐喊》向《彷徨》的写作过程中逐渐由“现身”转向“隐身”显示了鲁迅现实主义写作风格有一个渐趋成熟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小说 叙述者 《仿徨》 中国 《呐喊》 《阿Q正传》 现实主义 文学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质文化中的身份建构——从叙述者“我”的出场与缺席看严歌苓小说的创作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燕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3期157-162,共6页
新移民作家严歌苓在不同的创作阶段采取的叙述策略不断发生变化,叙述者"我"的出场与缺席经历了几次循环往复,呈现出作家在异质文化中进行身份建构的焦虑和艰难,作家在经历"原本的我"——"失去自我"——&q... 新移民作家严歌苓在不同的创作阶段采取的叙述策略不断发生变化,叙述者"我"的出场与缺席经历了几次循环往复,呈现出作家在异质文化中进行身份建构的焦虑和艰难,作家在经历"原本的我"——"失去自我"——"找寻自我"——"我就是我"的漫长旅程后获得了自我身份的确认和主体视野的超越,其文本创作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歌苓 叙述者 身份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门人”的自我救赎——浅论《祝福》的叙述者“我” 被引量:2
4
作者 叶军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第15期20-23,共4页
鲁迅先生的《祝福》采用第一人称以旁观者身份叙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可从全文来看,选择"我"来作为小说的叙述者,似乎在逻辑上有些不合理。"我"与祥林嫂非亲非故,除了她去世前与她有过一段简短的对话,二人几乎没有... 鲁迅先生的《祝福》采用第一人称以旁观者身份叙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可从全文来看,选择"我"来作为小说的叙述者,似乎在逻辑上有些不合理。"我"与祥林嫂非亲非故,除了她去世前与她有过一段简短的对话,二人几乎没有任何交集,祥林嫂留给"我"的仅是"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祥林嫂的故事中也没有只言片语对于"我"的描述。但奇怪的是,"我"却是近乎槁枯的祥林嫂等待了五年,在其临死前唯一想见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救赎 《祝福》 第一人称 祥林嫂 叙述者 悲惨命运 旁观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合花》中叙述者“我”的重要作用
5
作者 纳张元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05年第6期64-66,77,共4页
《百合花》主要刻画的是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两者之间穿针引线的是小说叙事人“我”。从结构上说,两个主人公是被言说者,他们的心理世界是通过叙事者“我”的眼睛看出来或感受到的,小说使用的是外聚焦叙事法,叙述者“我... 《百合花》主要刻画的是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两者之间穿针引线的是小说叙事人“我”。从结构上说,两个主人公是被言说者,他们的心理世界是通过叙事者“我”的眼睛看出来或感受到的,小说使用的是外聚焦叙事法,叙述者“我”在结构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我”的叙事视角也新颖独特,匠心独运,令人耳目一新,回味不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花》 叙述者 外聚焦叙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双重叙述者“我”中读出的“小我”现在时
6
作者 郭文元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46-48,共3页
鲁迅小说双重叙述者“我”的独立性叙述造成了叙述者与叙述者、叙述者与读者、叙述者与作者之间众声喧哗的冲突与对应 ,自觉的主体性意识的艰难探寻实现了鲁迅“小我”
关键词 叙述者 "我" 主体性 鲁迅 小说 《狂人日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虚构叙事中的不在场叙述者、零叙述者与无叙述者
7
作者 谭君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116,共8页
在叙事理论研究中,虚构叙事中的叙述者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在探讨叙事文本的讲述及其内在交流中,它都起着核心作用。伴随叙述者这一中心概念,产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附属概念。本文集中探讨不在场叙述者、零叙述者与无叙述者三个相... 在叙事理论研究中,虚构叙事中的叙述者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在探讨叙事文本的讲述及其内在交流中,它都起着核心作用。伴随叙述者这一中心概念,产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附属概念。本文集中探讨不在场叙述者、零叙述者与无叙述者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厘清这三个概念的确切含义,指出其功用,说明其存在的某些含混与矛盾之处,有助于理解叙事文本的构成及叙事的内在机制。不在场叙述者、零叙述者和无叙述者所表现的叙述情境,呈现的或者是一种局部的、部分的叙述者暂时隐蔽的状态;或者其概念本身便具有矛盾性,难于成立;或者是以一种叙述声音代替另一种叙述声音。从整体上说,叙述者作为叙述主体,是叙事文本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叙述者、叙述、文本之间的关系缺一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叙事 叙述者 不在场叙述者 叙述者 叙述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叙述者的功能与形态:“框架”与“人格化”
8
作者 赵毅衡 孙少文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5,共7页
叙述的生成和传达是叙述者独有的底线功能。在叙述生成时,各要素的选择与组合依据的是已有的文化程式、规定和媒介属性。这些程式、规定和媒介构成叙述文本的框架,叙述者也随之形成。此阶段的叙述者为“框架叙述者”。在传达叙述时,传... 叙述的生成和传达是叙述者独有的底线功能。在叙述生成时,各要素的选择与组合依据的是已有的文化程式、规定和媒介属性。这些程式、规定和媒介构成叙述文本的框架,叙述者也随之形成。此阶段的叙述者为“框架叙述者”。在传达叙述时,传达意向使叙述者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人格化,人格化因此也作为叙述者在叙述文本中显身的方式,此阶段的叙述者为“人格化叙述者”。“框架—人格”叙述者观全面把握了叙述者的功能和形态。受述者作为叙述者传达的对象而存在。依据叙述者人格化程度可以得出叙述者向受述者传达叙述的两种基本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人格”叙述者 功能 形态 受述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者视域下陶渊明咏史诗“叙述者”形态刍议
9
作者 李琳 罗扬扬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7-71,共5页
在“他者”视域下,陶渊明咏史诗中的叙述者成为连接叙事与抒情的桥梁,也成为陶渊明在诗歌中完成自传行为的有效工具,同时也促进了诗人对自我观察的完成。而叙述者的存在形态,即显露的第一人称和隐藏的第三人称并行与隐藏的第三人称单行... 在“他者”视域下,陶渊明咏史诗中的叙述者成为连接叙事与抒情的桥梁,也成为陶渊明在诗歌中完成自传行为的有效工具,同时也促进了诗人对自我观察的完成。而叙述者的存在形态,即显露的第一人称和隐藏的第三人称并行与隐藏的第三人称单行,是观察诗人在诗歌中聚焦视点的窗口,也是感受诗人在诗歌中微妙的情感变化的有效途径。陶渊明咏史诗叙述者的二重性和多样化的存在形态,不仅使自左思起形成的史与情结合的咏史诗形式更加完善,也成为诗人在中国抒情文学上的新开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咏史诗 他者 叙述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多重身份于一身的“我”——解读《一个人的村庄》中的叙述者
10
作者 何家辉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9-54,共6页
在《一个人的村庄》中,刘亮程以富有诗性和元气的笔触,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田园氛围和理想色彩的乡土世界。在清新的泥土气息,万物的勃勃生机,人与自然零距离接触的共同作用下,使得“我”即刘亮程以具体在场的方式在与大自然为友、坚... 在《一个人的村庄》中,刘亮程以富有诗性和元气的笔触,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田园氛围和理想色彩的乡土世界。在清新的泥土气息,万物的勃勃生机,人与自然零距离接触的共同作用下,使得“我”即刘亮程以具体在场的方式在与大自然为友、坚守乡土文化以及诉说个体伤痛经验上,担任着重要的身份。他借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生存记忆,在作品内外彰显深刻的生命意蕴和生存哲理,激发读者无限的想象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亮程 一个人的村庄 叙述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泄密的心》叙述者思维风格分析
11
作者 周珊 《海外英语》 2024年第2期82-84,87,共4页
语料库文体学基于语言学实证研究的方法,降低了定性分析的主观任意性,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文章将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将《泄密的心》语料与Brown中的子语料库,小说语料库进行对比,利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理论和范式从语相... 语料库文体学基于语言学实证研究的方法,降低了定性分析的主观任意性,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文章将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将《泄密的心》语料与Brown中的子语料库,小说语料库进行对比,利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理论和范式从语相层和词汇层对文本特征进行分析以探索叙述者的思维风格,为叙述者思维风格研究提供实证支撑,为文学评论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文体学 思维风格 《泄密的心》 叙述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述者的戏剧张力 话剧独角戏《一条红围巾》读后感
12
作者 谢子丑 《福建艺术》 2024年第5期47-48,共2页
尽管对于话剧是一个外行,但还是觉得“独角戏”挺难的。因为戏曲有程式唱腔,有剧种底蕴,演绎“独角戏”尚且不简单。追论仅靠语言表达的话剧“独角戏”,无论是一度剧本写作,还是二度演员表演,我都觉得很有创作的想法与挑战难度的魄力。... 尽管对于话剧是一个外行,但还是觉得“独角戏”挺难的。因为戏曲有程式唱腔,有剧种底蕴,演绎“独角戏”尚且不简单。追论仅靠语言表达的话剧“独角戏”,无论是一度剧本写作,还是二度演员表演,我都觉得很有创作的想法与挑战难度的魄力。初读《一条红围巾》,我觉得它更像是一部小说,不像是真正意义上的剧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员表演 独角戏 读后感 话剧 剧本写作 叙述者 红围巾 戏剧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抵抗常规叙述格局:先锋小说的叙述者 被引量:3
13
作者 庄陶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69-72,共4页
先锋小说的叙述者集中地体现了先锋小说带来的叙事革命。先锋小说大量地使用第一人称叙述 ,这使叙述者由于介入作品成为其中的人物而容易逃避许多传统的叙述者的功能。先锋小说的主题经常是人生的重大话题 ,而叙述者则是刚成年的青年 ,... 先锋小说的叙述者集中地体现了先锋小说带来的叙事革命。先锋小说大量地使用第一人称叙述 ,这使叙述者由于介入作品成为其中的人物而容易逃避许多传统的叙述者的功能。先锋小说的主题经常是人生的重大话题 ,而叙述者则是刚成年的青年 ,这使得叙述者力不从心并且使叙述变得不可靠。在这一点上先锋小说和主流五四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很不相同。正是借助这种手法 ,先锋小说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故事引向叙述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小说 叙述者“我” 叙述格局 第一人称叙述 作品世界 五四小说 白话小说 第三人称叙述者 叙述内容 小说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蓓卡:你是另一个分裂的“我”——《蝴蝶梦》中吕蓓卡和叙述者形象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许绮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76-77,共2页
吕蓓卡和叙述者"我"是《蝴蝶梦》中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她们不管是在外形还是性格方面都形成强烈的对比,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吕蓓卡是叙述者"我"另一个分裂的自我,她是被压抑的"本我",按照"... 吕蓓卡和叙述者"我"是《蝴蝶梦》中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她们不管是在外形还是性格方面都形成强烈的对比,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吕蓓卡是叙述者"我"另一个分裂的自我,她是被压抑的"本我",按照"快乐原则"活动,盲目追求满足。叙述者"我"属于人格结构中的"自我",是按照"现实原则"活动。两者相结合才构成一个真实的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蓓卡 叙述者“我” 本我 自我 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书人”叙述者的个性化——中国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的一条线索 被引量:10
15
作者 申洁玲 刘兰平 《广东社会科学》 2003年第2期140-147,共8页
中国白话小说的叙述传统集中体现在“说书人”叙述者身上。本文认为,“说书人”叙述者在人称上是第一人称,在视角上却属于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因此具有“两栖性”。一方面,白话小说在清末已经超越了完全模仿口头说书人的阶段而进入了文人... 中国白话小说的叙述传统集中体现在“说书人”叙述者身上。本文认为,“说书人”叙述者在人称上是第一人称,在视角上却属于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因此具有“两栖性”。一方面,白话小说在清末已经超越了完全模仿口头说书人的阶段而进入了文人书面化写作阶段,具有“个性化”的内在可能性;另一方面,清末民初大量译介的域外第一人称小说通过翻译实践和创作影响直接刺激了“说书人”叙述者个性化的实现即从只讲述他人的故事改变为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五四”之后,“说书人”叙述者完成其现代转型,即基本抛弃说书人的口吻与程式而成为充分个性化的“第一人称全知叙述者”。“第一人称全知叙述”是传统白话小说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内在联系,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书人" 叙述者 个性化 中国 传统小说 现代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述者问题及其功能研究——以《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为例 被引量:6
16
作者 赖骞宇 刘济红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5-43,共9页
叙述者是叙事文本分析中最核心的概念,对于叙述者的区分和研究是理解叙事作品的关键。叙述者在小说中主要起着结构与功能两方面的作用。对于叙述者问题的研究关键在于理清叙述者与作者、作品人物、读者、形式和内容等诸多方面的错综复... 叙述者是叙事文本分析中最核心的概念,对于叙述者的区分和研究是理解叙事作品的关键。叙述者在小说中主要起着结构与功能两方面的作用。对于叙述者问题的研究关键在于理清叙述者与作者、作品人物、读者、形式和内容等诸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并由此把握叙述者的功能与作用。本文从对《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分析入手,探讨叙述者的特征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者 叙述者功能 全知叙述者 第一人称叙述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克多·弗兰肯斯坦——一个不可信的叙述者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增 龙瑞翠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7-70,共4页
普罗米修斯作为人类的保护者、朋友,一直是人类光明的使者,然而在玛丽.雪莱的笔下他却成了充满谎言的反英雄。本文将运用文本细读与对小说宏观结构进行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对《弗兰肯斯坦》进行重新诠释,以揭示作者是如何展现这个不可信的... 普罗米修斯作为人类的保护者、朋友,一直是人类光明的使者,然而在玛丽.雪莱的笔下他却成了充满谎言的反英雄。本文将运用文本细读与对小说宏观结构进行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对《弗兰肯斯坦》进行重新诠释,以揭示作者是如何展现这个不可信的叙述者———弗兰肯斯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兰肯斯坦 不可信的叙述者 创造物 浪漫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可靠与不可靠性 被引量:17
18
作者 谭君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7-101,共5页
在叙事作品中,按照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其区分为可靠的叙述者与不可靠叙述者。但是,不能将这一基于二元对立基础上的区分简单化与绝对化。在可靠与不可靠叙述者两极之间,存在着一条变化的轴线,存在着两者之间动态变化的... 在叙事作品中,按照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其区分为可靠的叙述者与不可靠叙述者。但是,不能将这一基于二元对立基础上的区分简单化与绝对化。在可靠与不可靠叙述者两极之间,存在着一条变化的轴线,存在着两者之间动态变化的关系。通过对一些作品的分析,以人物作为叙述者的同故事叙述中所存在的这一对应关系可得到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者 隐含作者 可靠的叙述者 不可靠叙述者 动态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者·叙述者·说书人——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主体之演进 被引量:16
19
作者 孟昭连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37-152,共16页
谁是小说中故事的授予者?作者,叙述者,还是故事中人物?抑或是另外的什么角色?由谁讲故事更能使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个在中国小说研究者看起来甚为简单明了,甚至不屑一顾的问题,却成为西方小说理论家们多少年来津津乐道的话题,几... 谁是小说中故事的授予者?作者,叙述者,还是故事中人物?抑或是另外的什么角色?由谁讲故事更能使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个在中国小说研究者看起来甚为简单明了,甚至不屑一顾的问题,却成为西方小说理论家们多少年来津津乐道的话题,几乎每一部重要的小说理论著作,都要辟出专章加以探讨,几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也都把此作为自己的题中应有之义;甚至以这一问题为核心,已逐渐建立起一门小说“叙事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书人 叙述者 中国古代小说 现代小说 叙事主体 《儒林外史》 《红楼梦》 《游仙窟》 《金瓶梅》 叙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黑暗之心》的叙述者、叙述接受者和“陌生化” 被引量:21
20
作者 赖辉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4-59,共6页
本文从叙述者、叙述接受者以及“陌生化”三个方面,对康拉德《黑暗之心》的叙事技巧进行了分析。正是这种叙述方式上的革新,使主人公马洛非洲探险的历程与自我精神世界探索的过程完美结合起来;由于20世纪小说的一个普遍主题是对人... 本文从叙述者、叙述接受者以及“陌生化”三个方面,对康拉德《黑暗之心》的叙事技巧进行了分析。正是这种叙述方式上的革新,使主人公马洛非洲探险的历程与自我精神世界探索的过程完美结合起来;由于20世纪小说的一个普遍主题是对人类自我精神世界的探索,世纪之初的康拉德无疑启发了后来者的思路,成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暗之心》 叙述者 叙述接受者 陌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