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可视的叙事史”探讨萨金特《毒气战》中的色彩表现
1
作者 李柏林 曾成钢 《色彩》 2024年第10期84-86,共3页
《毒气战》是美国著名画家萨金特的油画作品。它描绘了一战期间在德国化武的攻击后,一群因毒气受伤的士兵形象。本文通过对《毒气战》的图像色彩分析,在彼得•伯克(Peter Burke)《图像证史》的基础上,试图用图像学研究方法讨论萨金特《... 《毒气战》是美国著名画家萨金特的油画作品。它描绘了一战期间在德国化武的攻击后,一群因毒气受伤的士兵形象。本文通过对《毒气战》的图像色彩分析,在彼得•伯克(Peter Burke)《图像证史》的基础上,试图用图像学研究方法讨论萨金特《毒气战》中的色彩表现,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真实性。从萨金特的战争画艺术表现分析色彩图像作为“可视的叙事史”在描绘历史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气战》 图像学研究 “可视的叙事史 色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钢教授叙事史范式的教育史学实践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来兵 《西部学刊》 2014年第6期64-67,共4页
丁钢教授有着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与学术视野,从文化史研究中开辟出传统文化与教育研究的新领域,促成文化史与教育史的联姻。作为叙事史范式教育史学实践的引领者,他主张将教育研究的视野从学校空间向民间社会转移,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关... 丁钢教授有着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与学术视野,从文化史研究中开辟出传统文化与教育研究的新领域,促成文化史与教育史的联姻。作为叙事史范式教育史学实践的引领者,他主张将教育研究的视野从学校空间向民间社会转移,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关注社会性教育或教育事件,以叙事方式呈现生动、丰富的教育历史场景。叙事史范式将教育历史研究内在于文化经验或情境之中,把实践场域中的文化体验、经验感悟、事件见证带回理论场域,通过对教育经验的故事性讲述来赋予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钢 叙事史 范式 中国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诞的叙事史与历史化——从王威廉小说的荒诞叙事说起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培浩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7-196,共10页
在描述现代性的五副面孔时,卡林内斯库并未将"荒诞"囊括入内。然而,正如余虹所说:"‘荒诞’(absurd)一词在二战后的西方由一个不起眼的日常用语上升为一个具有高度思想概括性和丰富内涵的概念乃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在描述现代性的五副面孔时,卡林内斯库并未将"荒诞"囊括入内。然而,正如余虹所说:"‘荒诞’(absurd)一词在二战后的西方由一个不起眼的日常用语上升为一个具有高度思想概括性和丰富内涵的概念乃是众所周知的事实。"(1)20世纪以降,荒诞席卷了从西方到东方的文学领地。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先锋文学风潮中,荒诞常常作为一种重要的先锋面相得到推崇,但在新世纪底层文学风起云涌、反思"现代主义"开始流行的文学场域中,“荒诞”则常被视为现实感匮乏的隔靴搔痒。在此背景下,本文要讨论的青年作家王威廉便显出了他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叙事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威廉 《外国文学评论》 叙事史 小说 日常用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主义抑或自然主义:评贾平凹《山本》的叙事史观 被引量:5
4
作者 谷鹏飞 《中国文艺评论》 2018年第6期94-108,共15页
贾平凹的《山本》是一部围绕秦岭自然风物与涡镇革命斗争而谱写的自然—历史小说。小说以历史主义笔触串拢情节叙事,以自然主义主题标定小说基调,以自然主义的冷描写与历史主义的热叙事经营小说结构,从而使小说在价值形态上呈现为一种... 贾平凹的《山本》是一部围绕秦岭自然风物与涡镇革命斗争而谱写的自然—历史小说。小说以历史主义笔触串拢情节叙事,以自然主义主题标定小说基调,以自然主义的冷描写与历史主义的热叙事经营小说结构,从而使小说在价值形态上呈现为一种自然主义之重与历史主义之轻并存的全新文学形态。这种文学形态,既为中国当代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打开了新的视域,也为人们重新思考历史与自然的关系作了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本》历主义 自然主义 叙事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叙事史学的复兴及其走向
5
作者 陈恪迁 《社会科学前沿》 2023年第9期5028-5034,共7页
1970年代,是西方史学史上一处重要的转折节点。以年鉴学派为代表的新史学面临困境、遭受诘驳并日渐式微。与此同时,叙事史学对新史学进行挑战和纠偏,以过往史学科学化进程中的科学元素为继承,加强史学的叙事手法,将目光重新投射进社会... 1970年代,是西方史学史上一处重要的转折节点。以年鉴学派为代表的新史学面临困境、遭受诘驳并日渐式微。与此同时,叙事史学对新史学进行挑战和纠偏,以过往史学科学化进程中的科学元素为继承,加强史学的叙事手法,将目光重新投射进社会问题中,形成了20世纪70年代以降西方史学的新走向。叙事史复兴加快了新史学运动的转向,但相对也埋下了宏大浮夸叙事及历史真实客观性消解的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史复兴 年鉴学派 西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史的复兴”前后的历史学与科学
6
作者 陈梦烨 《韶关学院学报》 2022年第7期56-60,共5页
在西方史学史上,历史与科学的关系一直是史学家们关注的问题,他们为实现史学科学化作出种种努力,“叙事史的复兴”纠正了以往史学研究的偏差,它既保留了科学分析的方法,又将目光转向社会问题,从而加强了史学同其他学科的关系。从史学科... 在西方史学史上,历史与科学的关系一直是史学家们关注的问题,他们为实现史学科学化作出种种努力,“叙事史的复兴”纠正了以往史学研究的偏差,它既保留了科学分析的方法,又将目光转向社会问题,从而加强了史学同其他学科的关系。从史学科学化的进程看,历史与科学的关系在今后依旧密切,如何处理好主客观关系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科学 叙事史的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登山运动发展的叙事史研究
7
作者 刘佳 张军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年第14期46-48,共3页
本文以文献资料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新中国登山发展的华丽篇章、中国女性登山剪影和高校登山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时间轴和历史重大事件为起止点,划分不同发展阶段,概括不同阶段时期特征;并对促进中国登山运动发展提出:政策支持、... 本文以文献资料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新中国登山发展的华丽篇章、中国女性登山剪影和高校登山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时间轴和历史重大事件为起止点,划分不同发展阶段,概括不同阶段时期特征;并对促进中国登山运动发展提出:政策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登山文化、保护环境和培养登山人才等系列对策。中国一代代登山人在世界登山史上创造出的壮举,他们留下的财富将滋养一代代登山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山运动 发展 叙事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文体史叙事的运思方式
8
作者 贾奋然 《北方论丛》 2025年第2期100-108,共9页
《文心雕龙》文体史在历时与共时、自律与他律、尊体与破体、分体与合体、古体与今体的多维律动的思维张力中运思。其构筑了历史叙事与逻辑推演统一、文体形式与文化意蕴贯通、分体文学史与文学通史互补、文体原理与针砭时弊兼济、旧说... 《文心雕龙》文体史在历时与共时、自律与他律、尊体与破体、分体与合体、古体与今体的多维律动的思维张力中运思。其构筑了历史叙事与逻辑推演统一、文体形式与文化意蕴贯通、分体文学史与文学通史互补、文体原理与针砭时弊兼济、旧说与新论折中的文体史论言说的普遍结构模式,保证了历史叙事的稳定性、持续性、发展性和整体性,彰显着鲜明的民族思维特质和独特的价值取向。深入剖析刘勰文体史话语生成的思维路径,有助于揭示中国古代文体史运思的一般性思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叙事 运思方式 思维张力 多维律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族口述视野下的一拖工业史叙事——对一拖首任副厂长郑定立家族的访谈
9
作者 王云红 于晨星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05-110,共6页
在已有工业史叙事的基础上,尝试以家族口述史方式对一拖建厂初期副厂长郑定立家族进行访谈研究。访谈过程中记录了一拖建厂初期单位制下的家庭关系、个体与单位关系,反映出集体化时代工业叙事中的“私”与“公”,凸显建国初期工业建设... 在已有工业史叙事的基础上,尝试以家族口述史方式对一拖建厂初期副厂长郑定立家族进行访谈研究。访谈过程中记录了一拖建厂初期单位制下的家庭关系、个体与单位关系,反映出集体化时代工业叙事中的“私”与“公”,凸显建国初期工业建设中个体的人格魅力及奉献精神。家族口述方式有利于揭示家族成员之间的群体联系和社会交往过程,由多个“个体记忆”建构“群体记忆”,多维度展现建国初期工业建设者的时代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口述 一拖 工业叙事 郑定立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灾害诗与灾害史叙事的人文转向
10
作者 曹志敏 《清史论丛》 2024年第2期152-166,共15页
目前中国灾害史研究存在“非人文化倾向”,即灾害史多以作为自然现象的灾为研究中心,缺乏对人的关注,对灾民生活以及人与灾害关联上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缺乏深入探讨,而清代灾害诗是推进灾害人文学研究的重要史料。清人创作大量灾害诗,与... 目前中国灾害史研究存在“非人文化倾向”,即灾害史多以作为自然现象的灾为研究中心,缺乏对人的关注,对灾民生活以及人与灾害关联上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缺乏深入探讨,而清代灾害诗是推进灾害人文学研究的重要史料。清人创作大量灾害诗,与清代灾害频发的社会背景有关,清代灾害诗的主要特点在于记述内容的丰富,突出描写人的灾害体验与灾民的生活场景,刻画官民协力抗灾的社会图景。史学界可以借助灾害诗并辅以其他史料,推动灾害史研究的人文转向。但目前对清代灾害诗史料的利用并不充分,除有文史分途的客观因素外,亦与灾害诗资料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整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诗 灾害叙事 人文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格史与叙事史的辩护--评列昂·普兰廷加《浪漫音乐:19世纪欧洲音乐风格史》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丹霓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4-44,共11页
列昂·普兰廷加的《浪漫音乐》是一部19世纪西方音乐断代史力作,文章从音乐历史哲学的角度对此书的脉络构架、视角方法、著述风格进行评述。作者认为,此书总体显示出三方面的良好平衡:聚焦与发散的平衡(以形式风格主线牵引历史全景... 列昂·普兰廷加的《浪漫音乐》是一部19世纪西方音乐断代史力作,文章从音乐历史哲学的角度对此书的脉络构架、视角方法、著述风格进行评述。作者认为,此书总体显示出三方面的良好平衡:聚焦与发散的平衡(以形式风格主线牵引历史全景扫描)、客观与主观的平衡(以中立性口吻承载个性化判断)、历史与审美的平衡(以语境脉络勾勒艺术洞见)。并由此证明风格史与叙事史这两种传统的治史思路和撰史方式在当今的学术生态中依然拥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音乐》 断代 风格 叙事史
原文传递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全球史叙事视野下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路径 被引量:16
12
作者 虞鑫 崔乃文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90-94,共5页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一方面,中国致力于“走出去”,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则不断污名化、妖魔化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际话语权争夺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国际传播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一方面,中国致力于“走出去”,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则不断污名化、妖魔化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际话语权争夺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构建中国国家形象、促进国际交流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发重要。一直以来,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是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历史叙事,构建出一整套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框架,并在美国文化帝国主义“化全球”的过程中铺展向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从而形成元叙事框架,使中国等后发国家的国际传播工作囿于这一框架,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导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基于批判西方中心主义历史叙事的全球史观可以获得启示:应注重全球文化的多样性,承认差异和冲突,在促进各国之间的文明交流和互鉴中“走进去”,开展国际传播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跨文化传播 西方中心主义 全球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粹史叙事与民族认同——战后七十年联邦德国史学界对纳粹历史的思考 被引量:3
13
作者 徐健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39,共9页
战后七十年,纳粹史叙事经历了多次模式转换,从民族神话叙事到批判叙事,再到多样化叙事和未来的欧洲叙事,历史学家们承担起了历史"公共性"的使命,突出了历史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功能性地位。在此过程中,德意志民族也获得了集... 战后七十年,纳粹史叙事经历了多次模式转换,从民族神话叙事到批判叙事,再到多样化叙事和未来的欧洲叙事,历史学家们承担起了历史"公共性"的使命,突出了历史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功能性地位。在此过程中,德意志民族也获得了集体归属感和行动能力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粹叙事 民族认同 联邦德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西方人性论的观念史叙事法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敦华 《湖南社会科学》 2004年第1期25-28,共4页
关键词 西方人性论 伦理 哲学人类学 进化论 观念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史叙事框架下帮会研究的一个误区——试论游民与帮会之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阮清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3-48,共6页
在近代中国革命过程中,"革命力量"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帮会等秘密社会与无业游民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破坏性,需要进行改造才能加以利用。因此,主张将帮会定义为游民组织,就能名正言顺地将二者都加以改造。这种做法... 在近代中国革命过程中,"革命力量"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帮会等秘密社会与无业游民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破坏性,需要进行改造才能加以利用。因此,主张将帮会定义为游民组织,就能名正言顺地将二者都加以改造。这种做法忽视了帮会与游民组织之间不同的主要成分与特征。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这种认识又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从而影响了秘密社会史的研究。因此只有不仅抛弃那些明显意识形态化的认识,而且分解那些隐性意识形态的影响,学术研究才能真正具有客观性、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帮会 游民 革命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本解读到思想史叙事——深化恩格斯研究的方案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大平 《湖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共5页
文本解读,在其确定性含义上,是思想史研究的基础性手段。不过,在当前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研究中,解读的流行明显地压抑了研究本身思想史叙事的特点。本文简要评估了以文本为中心的研究在恩格斯解读中的难题,并以恩格斯传记式研究为例阐明... 文本解读,在其确定性含义上,是思想史研究的基础性手段。不过,在当前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研究中,解读的流行明显地压抑了研究本身思想史叙事的特点。本文简要评估了以文本为中心的研究在恩格斯解读中的难题,并以恩格斯传记式研究为例阐明了恩格斯思想叙述中的问题,从而提出以创作为中心的思想史叙事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研究 文本解读 思想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叙事模式对“现代”文学的建构及其后现代转型 被引量:1
17
作者 伍方斐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20-125,共6页
20世纪中国文学史叙事的主导模式,经历了由进化论叙事向革命史叙事,再向现代化叙事的转换,这同时也是文学史叙事在具体历史语境中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并与之互动的过程。20世纪末现代化叙事的盛极而衰,折射出“现代”的问题与危机。因... 20世纪中国文学史叙事的主导模式,经历了由进化论叙事向革命史叙事,再向现代化叙事的转换,这同时也是文学史叙事在具体历史语境中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并与之互动的过程。20世纪末现代化叙事的盛极而衰,折射出“现代”的问题与危机。因此,文学史的“后现代”叙事的兴起,目的不仅在解构“现代”文学,更在重构或重建“现代”文学。历史地梳理文学史叙事的演变和转型,有助于辩证地把握当前中国的文艺精神与时代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叙事模式 “现代” 后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共党史研究中的现代化叙事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蕉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34,共6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如何看待这条道路的发展历程,如何理解由此开启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均是中共党史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如何看待这条道路的发展历程,如何理解由此开启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均是中共党史研究在新时代需要认真回答的重大议题。据此展望,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现代化范式或将再次引发关注,而革命史叙事与现代化叙事在未来的党史研究中又何以能够融合发展,亦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现代化叙事于当前的“再兴”,其实如同40多年前的“初兴”,皆跟随于党和国家的道路转型,党史研究也因此而转、因此而兴。考察其间的历史流变,或可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党史研究的学科属性和未来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党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化叙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流变 现代化范式 革命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与身体:设计史叙事的两个重要维度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清华 《创意与设计》 2012年第6期50-60,共11页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技术与身体曾先后经历了祛魅与复魅的两个独特过程。现象学在技术与身体的复魅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是现象学的态度和深刻反思精神赋予了技术与身体极为深广的文化内涵。当代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正是从现...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技术与身体曾先后经历了祛魅与复魅的两个独特过程。现象学在技术与身体的复魅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是现象学的态度和深刻反思精神赋予了技术与身体极为深广的文化内涵。当代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正是从现象学中获得深刻启发,对技术和身体进行了极富深度的探讨。设计史叙事正可以从这些探讨中创造性地汲取思想资源,把技术和身体作为设计史叙事的两个重要维度。这种探索必将对当前设计史叙事的整体面貌产生较为重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身体 设计叙事 维度 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乡土文学叙事:从个体历史到家族史
20
作者 皇甫风平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79-82,共4页
新时期中国文学在对农民和乡土的叙事中,显现出从个体历史叙事到家族史叙事演变的趋势,产生了类似于村史或准村史类的文本。这一演变过程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个体历史叙事到寻根文学的虚化个体历史叙事,然后到八十... 新时期中国文学在对农民和乡土的叙事中,显现出从个体历史叙事到家族史叙事演变的趋势,产生了类似于村史或准村史类的文本。这一演变过程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个体历史叙事到寻根文学的虚化个体历史叙事,然后到八十年代中期的后寻根小说热衷于乡村的"前"家族历史,再到九十年代初《白鹿原》等小说的家族史叙事,最后演变到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的村史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个体历叙事 家族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