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变形分级的挤压性围岩隧道超前导洞设计研究
1
作者 谈利军 张佑钧 +2 位作者 刘志春 吴斐 孙明磊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1-189,共9页
挤压性隧道大变形问题一直是困扰隧道建设者的突出难题,对围岩应力适度释放可有效控制隧道变形,超前导洞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应力释放方法。考虑强度应力比,引入挤压性围岩变形分级标准,利用FLAC^(3D)软件进行模拟分析。首先研究不同变形... 挤压性隧道大变形问题一直是困扰隧道建设者的突出难题,对围岩应力适度释放可有效控制隧道变形,超前导洞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应力释放方法。考虑强度应力比,引入挤压性围岩变形分级标准,利用FLAC^(3D)软件进行模拟分析。首先研究不同变形等级条件下,铁路隧道标准双线断面施作超前导洞对正洞围岩位移和应力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超前导洞超前开挖距离和断面尺寸等因素对围岩变形和应力的影响,提出基于变形分级的超前导洞设计参数建议值;最后结合实际工程进行验证。主要结论如下:无论何种变形等级,铁路隧道标准双线断面施工超前导洞可显著降低正洞围岩变形和应力;变形等级越大,位移和应力的减小率越大,对正洞变形效果控制越好;超前导洞的尺寸和超前距离越大,对正洞围岩变形控制越有利,但当超前距离大于30 m或导洞面积大于38m2时,对正洞位移的控制将不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性围岩 超前导洞 变形分级 应力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倾层状隧道围岩挤压变形分级与控制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亚琼 杨强 +2 位作者 高启栋 王世业 张士朝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62-576,共15页
针对高地应力环境下缓倾层状隧道围岩的挤压变形问题,以云南昭乐高速轿顶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已开挖洞段底板的水压致裂试验,反演了初始地应力场;基于强度应力比大变形分级标准,对围岩挤压变形情况进行了预测分析;最后结合现场围岩变形... 针对高地应力环境下缓倾层状隧道围岩的挤压变形问题,以云南昭乐高速轿顶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已开挖洞段底板的水压致裂试验,反演了初始地应力场;基于强度应力比大变形分级标准,对围岩挤压变形情况进行了预测分析;最后结合现场围岩变形破坏特征,探讨了深埋缓倾层状围岩挤压大变形的控制措施。研究表明:在测量深度范围内,水平主应力和垂向应力均随深度线性增加,最大水平侧压系数为1.52~1.80,最小水平侧压系数为0.91~1.10,即工程区内水平应力占主导作用,且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为NW294°,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测试区段内围岩的强度应力比均小于4,即围岩初始地应力均处于极高地应力状态;强度应力比计算结果表明,围岩的变形以轻微(Ⅰ级)至中等(Ⅱ级)大变形为主,但考虑到缓倾层状节理发育,且部分区段围岩极为破碎,有很大可能出现强烈(Ⅲ级)大变形;双层初支与注浆加固能有效控制拱顶沉降与仰拱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应力 缓倾层状围岩 水压致裂试验 挤压变形分级 双层初支 注浆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分级与控制对策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宁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5-58,65,共5页
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分级和控制对策一直是困扰隧道界的主要技术难题。本文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分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建立了挤压性围岩隧道设计阶段变形潜势分级、施工阶段变形验证的分级标准体系,并据此对以往典型的... 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分级和控制对策一直是困扰隧道界的主要技术难题。本文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分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建立了挤压性围岩隧道设计阶段变形潜势分级、施工阶段变形验证的分级标准体系,并据此对以往典型的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进行了等级划分;通过对以往典型隧道工程变形控制对策的系统总结,提出了对应于变形分级的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控制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挤压性围岩 变形分级 控制对策 强度应力比 相对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形分级的挤压性围岩铁路隧道断面形状优化设计
4
作者 杨斌 刘天赐 +2 位作者 刘志春 李宁 朵生君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44-355,共12页
针对较大形变压力作用下挤压性围岩隧道断面形状优化的问题,在时速200 km客货共线铁路隧道建筑限界的基础上拟定单线和双线铁路隧道断面形状,通过结构安全性评价,提出不同变形等级条件下单线和双线铁路隧道较经济、安全的断面形式。研... 针对较大形变压力作用下挤压性围岩隧道断面形状优化的问题,在时速200 km客货共线铁路隧道建筑限界的基础上拟定单线和双线铁路隧道断面形状,通过结构安全性评价,提出不同变形等级条件下单线和双线铁路隧道较经济、安全的断面形式。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变形等级的增加,围岩压力显著增大,结构安全系数明显降低,从建筑限界出发拟定的最经济的隧道断面不能满足结构安全性要求。2)拱脚及墙脚是隧道结构受力薄弱部位,通过优化断面曲率实现拱部与边墙、边墙与仰拱的圆顺衔接,可有效改善结构受力状态,提高结构安全性。3)对于单线铁路隧道,Ⅰ级变形条件下推荐采用单线断面A(与常规单线铁路隧道断面相衔接),Ⅱ级变形条件下推荐采用单线断面B(在单线断面A的基础上对断面曲率进行优化),Ⅲ、Ⅳ级变形条件下推荐采用单线断面E(圆形)。4)对于双线铁路隧道,Ⅰ、Ⅱ级变形条件下推荐采用双线断面C(在常规双线铁路隧道的基础上优化断面曲率),Ⅲ、Ⅳ级变形条件下推荐采用双线断面E(圆形)。5)工程实践中,隧道断面优化应综合考虑结构安全、区段衔接和施工便利性,综合确定各区段隧道断面形状;在Ⅳ级变形条件下,应加强注浆加固,并采用多层支护及应力释放等技术措施保证隧道结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性围岩 铁路隧道 断面形状 变形分级 安全系数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形分级的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邵俊杰 刘志春 孙明磊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2021年第6期13-17,共5页
挤压性围岩隧道具有变形量大、变形速率高、变形持续时间长的显著特征,变形规律及变形预测研究可为变形控制提供理论支撑。采用数值方法确定了岩体强度应力比、支护抗力和支护封闭距离3个关键影响因子,提出了基于变形分级的挤压性围岩... 挤压性围岩隧道具有变形量大、变形速率高、变形持续时间长的显著特征,变形规律及变形预测研究可为变形控制提供理论支撑。采用数值方法确定了岩体强度应力比、支护抗力和支护封闭距离3个关键影响因子,提出了基于变形分级的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隧道相对变形随强度应力比的增大而减小,随支护抗力的增大而减小,随支护封闭距离的增大而增大;②所提出的变形计算方法,计算相对变形与现行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分级标准中相对变形指标范围一致,表现出的变形规律与工程实践一致,验证了变形计算方法的合理性;③在同等围岩条件下,可通过提高支护刚度、缩短支护封闭距离实现控制隧道变形的目的。研究成果可为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预测及变形控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性围岩隧道 围岩变形 变形分级 强度应力比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围岩构造软岩大变形发生机理及分级方法 被引量:50
6
作者 张广泽 邓建辉 +6 位作者 王栋 张茹 徐正宣 张志龙 冯君 任利 贾哲强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2,共12页
通过系统分析国内外隧道围岩大变形案例,发现应力场、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因素是驱动隧道围岩大变形孕育发生的根本条件,并严格受构造控制,进而提出构造软岩大变形的基本概念;根据大变形的构造控制理念与发生机理,对隧道构造软岩大变... 通过系统分析国内外隧道围岩大变形案例,发现应力场、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因素是驱动隧道围岩大变形孕育发生的根本条件,并严格受构造控制,进而提出构造软岩大变形的基本概念;根据大变形的构造控制理念与发生机理,对隧道构造软岩大变形分类进行了重新界定(断层型、碎裂型和小夹角型)。以岩石强度应力比为基础,突出构造运动影响,量化考虑地层时代、优势结构面产状、岩石强度、岩层厚度、岩体完整性5个影响因素,提出适用于不同地质勘察阶段的隧道围岩大变形分级方法。利用垭口隧道、盐边隧道、新林隧道等18个隧道围岩大变形案例,对本文提出的构造软岩大变形分级方法进行系统验证,表明本文提出的分级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研究成果对隧道围岩大变形发生机理认识、大变形灾害判识与控制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岩大变形 构造软岩大变形 变形分类 变形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形稳定时间统计的挤压性围岩隧道二次衬砌施作时机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李雷 朱超 +2 位作者 刘志春 安志飞 李宁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26,共10页
为获取挤压性围岩隧道二次衬砌施作时间,使二次衬砌施作可操作性更强,以变形速率限值为基础,对412个挤压性围岩隧道断面变形量测数据进行拟合和统计分析,得出不同变形等级的变形稳定时间范围值和施工期分阶段二次衬砌施作时机预测方法... 为获取挤压性围岩隧道二次衬砌施作时间,使二次衬砌施作可操作性更强,以变形速率限值为基础,对412个挤压性围岩隧道断面变形量测数据进行拟合和统计分析,得出不同变形等级的变形稳定时间范围值和施工期分阶段二次衬砌施作时机预测方法。具体结论为:1)提出了基于变形速率判据的变形稳定时间预测方法,通过最优指数函数曲线拟合,实现稳定阶段变形量u稳和最终稳定时间t′稳的预测;2)通过统计分析,确定了不同变形等级、不同跨度条件下变形稳定时间t′稳范围值,用于设计阶段初步拟定二次衬砌施作时机;3)提出了施工期二次衬砌施作时机分阶段预测方法,根据实测20、30、40 d和稳定时的相对变形,可实现分阶段预测最终变形稳定时间;4)经实测变形数据检验,采用二次衬砌施作时机分阶段预测方法所得预测结果可被工程所接受;5)以分阶段变形稳定时间t′稳为判别指标的挤压性围岩隧道二次衬砌施作时机预测方法,可操作性强,能避免以变形速率为判别指标时的操作困扰,可直接服务于工程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性围岩 铁路隧道 二次衬砌施作时机 变形分级 变形稳定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分布式光纤监测排水管道变形破坏及分级方法研究
8
作者 李国强 卢佳钰 《电气自动化》 2025年第2期98-100,共3页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排水管道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成为城市运行的重要保障。研究了利用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监测排水管道变形的方法,并制定了相应的从变形到破坏的分级标准,以便在管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管...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排水管道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成为城市运行的重要保障。研究了利用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监测排水管道变形的方法,并制定了相应的从变形到破坏的分级标准,以便在管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管道系统的安全运行。结果表明,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能够实时、准确地获取管道变形数据,为管道维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纤监测 排水管道 变形监测 变形分级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安全系数的挤压性围岩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
9
作者 刘志春 赵伟康 +2 位作者 杨晨 郭小龙 李宁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2-39,54,共9页
从挤压性围岩概念出发,采用抗剪强度表达的围岩安全系数法评价围岩稳定性,推导了用应力偏张量表示的围岩安全系数表达式,通过FLAC3D二次开发,实现围岩安全系数的数值表达.探讨了变形等级和断面形状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研究了注浆... 从挤压性围岩概念出发,采用抗剪强度表达的围岩安全系数法评价围岩稳定性,推导了用应力偏张量表示的围岩安全系数表达式,通过FLAC3D二次开发,实现围岩安全系数的数值表达.探讨了变形等级和断面形状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研究了注浆加固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与塑性区评价方法相比,围岩安全系数法可以实现任何位置的围岩破坏程度定量评价;围岩破坏边界呈蝴蝶形分布;隧道断面面积越大,围岩破坏范围越大;隧道越接近圆形,围岩相对破坏范围越小,圆形为最优断面形状;超前注浆加固对围岩稳定性的改善效果优于径向注浆加固.研究结果为挤压性围岩隧道结构设计和施工变形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性围岩隧道 围岩安全系数 围岩稳定性 变形分级 注浆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DEM数值模拟的软岩大变形预测及新分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鹏海 刘泉声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4-180,共17页
软岩隧洞大变形预测及分级是隧洞工程领域重要但难以解决的问题。总结了软岩隧洞大变形预测及分级存在的不足,鉴于有限元-离散元耦合数值模拟方法(FDEM)在模拟软岩隧洞破裂碎胀大变形方面的优越性,采用FDEM进行不同强度应力比下软岩变... 软岩隧洞大变形预测及分级是隧洞工程领域重要但难以解决的问题。总结了软岩隧洞大变形预测及分级存在的不足,鉴于有限元-离散元耦合数值模拟方法(FDEM)在模拟软岩隧洞破裂碎胀大变形方面的优越性,采用FDEM进行不同强度应力比下软岩变形及破裂过程模拟研究,揭示高应力软岩大变形机理及不同地应力下的围岩变形或破裂模式,并提出基于强度应力比的隧洞变形预测公式及大变形新分级。研究结果表明:(1)可采用临界迟滞阻尼实现软岩隧洞渐进大变形模拟,获得围岩最大变形量,避免动态响应;(2)随着强度应力比的降低,围岩可分为弹塑性变形、闭合破裂、滑移剪胀和碎胀4类破裂模式,据此提出了新的围岩变形等级划分,并提出了相应的支护措施建议;(3)根据不同强度应力比得到的围岩变形量,提出了隧洞变形量值预测公式;相比于已有预测模型,提高了预测精度和适用范围,尤其适用于低强度应力比围岩大变形预测,弥补了已有模型在低强度应力比时预测误差极大的不足,且能够预测无支护隧洞围岩总变形量,对于支护方案设计、支护参数选择和隧道掘进机(TBM)卡机状态预判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变形预测与分级 FDEM数值模拟 围岩破裂 临界迟滞阻尼
原文传递
基于能量增减法的深埋绿片岩隧洞稳定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7
11
作者 孙峰 冯夏庭 +2 位作者 张传庆 周辉 邱士利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67-475,共9页
基于对现场地质条件和开挖响应的直观认识和对岩石室内试验所得物理力学特性的深刻揭示,建立了深埋条件下软弱围岩大变形挤压程度分级方法及相对应的安全系数计算方法。该方法考虑到隧洞原岩集聚的能量过大是造成开挖后围岩失稳的根本原... 基于对现场地质条件和开挖响应的直观认识和对岩石室内试验所得物理力学特性的深刻揭示,建立了深埋条件下软弱围岩大变形挤压程度分级方法及相对应的安全系数计算方法。该方法考虑到隧洞原岩集聚的能量过大是造成开挖后围岩失稳的根本原因,将隧洞原岩能量和围岩的总变形与弹性变形之比相结合,分析了隧洞的围岩稳定性状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减隧洞原岩能量得到了其安全系数。通过实际工程应用及与传统经验评价方法的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与适用性。该方法考虑了围岩的地质情况、断面形状、尺寸、开挖方式等多种因素,弥补了传统经验评价方法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场工程施工情况的不足,更加贴近实际。可为大变形隧洞的安全预测、开挖方案、支护设计等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隧洞 变形 能量 安全系数 变形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个性化三维人脸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12
作者 付丽梅 贾跃 《福建电脑》 2013年第10期141-142,共2页
个性化三维人脸建模在一些虚拟环境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定义一了种中性人脸模型的数据结构后,采用分级递减算法,使用人脸正侧面照片变形中性人脸模型生成个性化人脸模型。试验效果表明,本文定义的中性人脸模型简单易用,且能有效支持... 个性化三维人脸建模在一些虚拟环境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定义一了种中性人脸模型的数据结构后,采用分级递减算法,使用人脸正侧面照片变形中性人脸模型生成个性化人脸模型。试验效果表明,本文定义的中性人脸模型简单易用,且能有效支持个性化变形,采用分级递减方法生成的个性化人脸模型真实感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人脸模型 特征点 分级递减变形算法 个性化人脸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nanoscale deformation fields of a crack-tip in single-crystal silicon 被引量:2
13
作者 ZHAO ChunWang XING YongMing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2年第6期1088-1092,共5页
A mode II crack in single-crystal silicon was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using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Geometric phase analysis and numerical moiré method were employed to map the deform... A mode II crack in single-crystal silicon was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using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Geometric phase analysis and numerical moiré method were employed to map the deformation fields of the crack-tip area.The normal strain field maps of the crack-tip area indeed showed the deformation occurs primarily in the vicinity of the dislocations and the normal strains are near zero in the crack-tip area.The shear strain field map shows that the relatively large shear strain is in the crack-tip area.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predictions of linear elastic fracture mechanics.The comparison shows that measured strain distribution ahead of the crack-tip agrees with the predictions of linear elastic fracture mechanics up to 1 nm from the crack-t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ACK-TIP STRAIN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geometric phase analy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