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周血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混合系列蛋白激酶样结构域水平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黄艳 梁玉美 +1 位作者 冯燕妮 杨松媚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62-67,共6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外周血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混合系列蛋白激酶样结构域(MLKL)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92例NEC患儿纳入NEC组,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一步分为轻度NEC组(Ⅰ级)60... 目的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外周血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混合系列蛋白激酶样结构域(MLKL)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92例NEC患儿纳入NEC组,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一步分为轻度NEC组(Ⅰ级)60例和重度NEC组(Ⅱ~Ⅲ级)32例,另选取同期诊治的6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纳入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RIPK3 mRNA、MLKL mRNA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明确NEC组外周血RIPK3 mRNA与MLKL mRNA表达的相关性;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NEC回肠组织和正常回肠组织中RIPK3、MLKL蛋白表达;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重度NE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外周血RIPK3 mRNA、MLKL mRNA单独及联合预测重度NEC的价值。结果NEC组外周血RIPK3 mRNA、MLKL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41±0.52)、(3.03±0.64),高于对照组的(1.02±0.21)、(0.93±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EC回肠组织中RIPK3、MLKL蛋白相对灰度值分别为(1.20±0.21)、(1.13±0.24),高于正常回肠组织的(0.34±0.12)、(0.32±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C组患儿外周血RIPK3 mRNA与MLKL mRNA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r=0.623,P<0.001)。重度NEC组合并气腹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败血症者占比和RIPK3 mRNA、MLKL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轻度NE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IPK3 mRNA、MLKL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是重度NE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外周血RIPK3 mRNA、MLKL mRNA联合预测重度NEC的曲线下面积大于RIPK3 mRNA、MLKL mRNA单独预测(Z=4.127、4.261,P<0.05)。结论RIPK3 mRNA、MLKL mRNA在NEC患儿外周血中表达升高,两者均与NEC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且两者联合检测对重度NEC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 混合系列蛋白激酶结构域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caspase-8及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 mRNA在不同阶段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文正燕 孙传俊 杨献光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628-633,共6页
目的探讨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caspase-8及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mRNA在不同阶段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新乡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175例HBV感染患者为研究... 目的探讨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caspase-8及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mRNA在不同阶段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新乡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175例HBV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程度将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组(n=67)、肝硬化(LC)组(n=61)和肝细胞肝癌(HCC)组(n=47);另选择同期于本院体检的8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采集各组受试者外周静脉血,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MLKL、caspase-8及RIPK3 mRNA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HBV感染不同阶段患者PBMC中MLKL、caspase-8及RIPK3 mRN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MLKL、caspase-8及RIPK3 mRNA表达水平对不同阶段HBV感染患者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4组受试者PBMC中MLKL、RIPK3、caspase-8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19.364、1009.381、159.407,P<0.05)。CHB组、LC组、HCC组患者PBMC中MLKL、RIPK3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caspase-8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C组、HCC组患者PBMC中MLKL、RIPK3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HB组,caspase-8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HB组(P<0.05)。HCC组患者PBMC中MLKL、RIPK3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LC组,caspase-8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LC组(P<0.05)。Pearson相关检验结果显示,不同阶段HBV感染组患者PBMC中MLKL mRNA表达与RIPK3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414、0.432、0.449,P<0.01),MLKL mRNA表达与caspase-8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556、-0.378、-0.721,P<0.01),RIPK3 mRNA表达与caspase-8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415、-0.400、-0.416,P<0.01)。PBMC中MLKL、caspase-8及RIPK3 mRNA表达水平鉴别CHB和HCC的AUC分别为0.918、0.859和0.912,三者联合鉴别CHB和HCC的AUC为0.945。PBMC中MLKL、caspase-8及RIPK3 mRNA表达水平鉴别LC和HCC的AUC分别为0.768、0.834和0.839,三者联合鉴别LC和HCC的AUC为0.895。结论HBV感染不同阶段患者PBMC中MLKL、caspase-8及RIPK3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且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MLKL、caspase-8及RIPK3 mRNA表达水平可作为鉴别诊断不同阶段HBV感染患者的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肝细胞肝癌 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蛋白 CASPASE-8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调控人结肠癌HT-29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海玉 张波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20-726,741,共8页
目的研究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在人结肠HT-29细胞程序性坏死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E3泛素连接酶三重结构域包含蛋白16(tripartite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16,Trim16)对其作用的潜在调... 目的研究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在人结肠HT-29细胞程序性坏死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E3泛素连接酶三重结构域包含蛋白16(tripartite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16,Trim16)对其作用的潜在调控机制。方法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建立HT-29细胞的程序性坏死模型,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其对凋亡、坏死细胞数目的影响。分别用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RIPK1在细胞程序性坏死中的表达。构建稳定表达Flag标记的RIPK1的HT-29细胞株,采用Flag标记的pulldown试验结合质谱检测发现与RIPK1有相互作用的新蛋白。应用NiNTA pulldown试验检测筛选出的E3泛素连接酶对RIPK1泛素化的调控。结果 TNFα能够成功诱导HT-29细胞程序性坏死。HT-29细胞在TNFα和半胱天蛋白酶抑制剂z-VAD处理后,表现出RIPK1、RIPK3、混合系列蛋白激酶样结构域(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MLKL)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并伴随着炎性因子白介素1α(IL1α)和白介素6(IL6)水平明显升高。Flag标记的pulldown试验结合质谱检测发现一个与RIPK1有相互作用的E3泛素连接酶Trim16,体外实验表明Trim16可以增强RIPK1的泛素化程度,其可能调节RIPK1在程序性坏死过程中的作用。结论 RIPK1在TNFα和z-VAD诱导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程序性坏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E3泛素连接酶Trim16对此过程可能有重要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 人结肠癌细胞 程序性坏死 E3泛素连接酶 三重结构域包含蛋白16(Trim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突变体的激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越 张海威 +1 位作者 章海兵 罗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56-860,共5页
目的·研究新型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RIPK3)突变体的激酶活性。方法·分别对RIPK3中的4个氨基酸(Q84WDF87)进行突变,并将这些突变体与混合谱系蛋白激酶样假激酶(mixed lineage kinase ... 目的·研究新型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RIPK3)突变体的激酶活性。方法·分别对RIPK3中的4个氨基酸(Q84WDF87)进行突变,并将这些突变体与混合谱系蛋白激酶样假激酶(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 likepseudokinase,MLKL)共同转染到HEK293T细胞中。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新型RIPK3突变体S232位点自磷酸化的情况及其对MLKL S345位点磷酸化的影响;通过免疫共沉淀法观察RIPK3与MLKL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非还原裂解法检测MLKL的寡聚化情况。结果·RIPK3ΔQ84、RIPK3ΔW85和RIPK3ΔD86的激酶活性显著降低,RIPK3Q84A/RIPK3Q84E、RIPK3W85Y和RIPK3D86A/RIPK3D86Y的激酶活性无明显改变;RIPK3W85A的自磷酸化减少,但不影响MLKL的磷酸化与寡聚化。结论·Q84、W85与D86是调节RIPK3激酶活性的关键氨基酸位点,RIPK3W85A的激酶活性减弱,但其对MLKL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 混合谱系蛋白激酶激酶 激酶活性 程序性细胞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和混合系列蛋白激酶结构域蛋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被引量:7
5
作者 蔡治钢 王双玲 张峰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2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血浆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 RIPK1)及混合系列蛋白激酶结构域蛋白(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 MLKL)水平变化,...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血浆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 RIPK1)及混合系列蛋白激酶结构域蛋白(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 MLKL)水平变化,探讨其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 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行PCI术的ACS患者174例为ACS组,同期体检健康者62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PCI术前2组血浆RIPK1和MLKL水平。ACS患者PCI术后随访1年,根据MACE发生情况分为MACE组40例与无MACE组134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血浆RIPK1、MLKL水平,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ACS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血浆RIPK1和MLKL水平对ACS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预测效能。结果 ACS组血浆RIPK1[(6.02±1.45)ng/L]、MLKL[(3.95±1.43)ng/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94±0.15)、(0.53±0.07)ng/L](t=22.137,P<0.001;t=18.799,P<0.001)。MACE组有吸烟史比率(60.00%)、发病至就诊时间[(14.70±1.56)h]、血糖[(5.40±1.1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87±0.97)mmol/L]、血浆RIPK1[(7.20±1.45)ng/L]、MLKL[(5.23±1.36)ng/L]水平均高于无MACE组[43.28%、(12.70±1.48)h、(2.87±0.97)mmol/L、(2.42±0.97)mmol/L、(5.67±1.25)ng/L、(3.57±1.22)ng/L](P<0.05),左室射血分数[(55.34±4.32)%]低于无MACE组[(59.99±4.35)%](P<0.05)。发病至就诊时间(HR=1.237,95%CI:0.993~1.540,P=0.003)、左室射血分数(HR=0.915,95%CI:0.843~0.994,P=0.035)和PCI术前血浆RIPK1(HR=1.332,95%CI:1.008~1.761,P=0.044)、MLKL(HR=1.670,95%CI:1.354~2.059,P<0.001)水平是ACS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当血浆RIPK、MLKL水平的最佳截断值为6.27、4.06 ng/L时,二者联合检测预测ACS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AUC[0.929(95%CI:0.880~0.962,P<0.001)]大于RIPK1[0.782(95%CI:0.713~0.841,P<0.001)]、MLKL[0.811(95%CI:0.745~0.867,P<0.001)]单独检测(Z=3.100,P=0.002;Z=2.776,P=0.006),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89.55%,准确率为87.35%。结论 ACS患者血浆RIPK1和MLKL水平升高,PCI术前血浆RIPK1和MLKL水平升高的ACS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风险增高,二者联合检测对ACS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有较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 混合系列蛋白激酶结构域蛋白
原文传递
RIP1、MLKL蛋白在未分化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6
作者 姜燕 郭越 +2 位作者 王芳 张学 牛彦斌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38-243,共6页
目的探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混合系激酶区域样蛋白(MLKL)在未分化甲状腺癌(AT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8例ATC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手术标本组织中RIP1、MLKL的表达,收集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并随访,统计分析RIP1、MLKL... 目的探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混合系激酶区域样蛋白(MLKL)在未分化甲状腺癌(AT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8例ATC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手术标本组织中RIP1、MLKL的表达,收集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并随访,统计分析RIP1、MLKL在ATC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模式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培养人未分化型甲状腺癌THJ-11T、THJ-16T、THJ-21T、ASH-3、BHT101细胞系、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系CAL-62、PDTC-1、正常人甲状腺细胞系Nthy-ori 3-1、HTORI-3,利用Western blot法及RT-PCR检测细胞系中RIP1、MLKL的蛋白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正常人甲状腺细胞系及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系相比,未分化甲状腺癌细胞系中RIP1、MLKL蛋白和mRNA相对表达水平明显更高。(2)48例ATC患者中,14例起源于乳头状甲状腺癌(PTC),34例起源于滤泡状甲状腺癌(FTC)。肿瘤细胞表现出明显的多形性。形态学特征包括梭形细胞为主的肉瘤样及鳞状细胞样。(3)免疫组化染色显示,RIP1表达主要定位于ATC细胞膜。48例ATCs中有24例(50.0%)RIP1染色阳性。组织中含有混合岛状或低分化癌成分。MLKL阳性细胞核表达清晰,48例ATC患者中有29例(60.4%)患者MLKL染色阳性。(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RIP1和MLKL过度表达会缩短ATC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P<0.05),但对患者的总体生存率(OS)无明显影响(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RIP1高表达、MLKL高表达、N分期、M分期均是影响ATC患者DFS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结论RIP1、MLKL高表达与ATC的发生及DFS密切相关,或可作为ATC潜在的治疗靶点及预后预测的生物学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未分化癌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 混合激酶区域蛋白(MLK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RID蛋白家族在胃癌发生和进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刘美强 秦涛 岳麓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151-153,176,共4页
富含AT的相互作用结构域(ARID)蛋白家族由7个亚家族共15个成员组成。ARID蛋白家族成员具有调控基因转录、参与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能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RID蛋白家族成员可通过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或mi... 富含AT的相互作用结构域(ARID)蛋白家族由7个亚家族共15个成员组成。ARID蛋白家族成员具有调控基因转录、参与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能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RID蛋白家族成员可通过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或miRNA参与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和凋亡,应用PI3K、AKT抑制剂等可以改善ARID1A、ARID1B和ARID2突变或缺失患者的预后。因此,ARID可能可以作为胃癌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该文综述了ARID蛋白家族在胃癌发生和进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胃癌的诊断、靶向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含AT的相互作用结构域 胃癌 磷脂酰肌醇-3激酶 蛋白激酶B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IP1/RIP3/MLKL信号通路探讨青蒿琥酯对高糖诱导心肌细胞坏死性凋亡的影响
8
作者 周素平 吴智勇 +2 位作者 杨德忠 李金顺 钟栩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年第12期1491-1495,共5页
目的基于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假激酶(MLKL)信号通路探讨青蒿琥酯(ART)对高糖(HG)诱导大鼠心肌细胞(H9c2)坏死性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RIPK1抑制剂Necrostatin-1与Caspase抑制... 目的基于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假激酶(MLKL)信号通路探讨青蒿琥酯(ART)对高糖(HG)诱导大鼠心肌细胞(H9c2)坏死性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RIPK1抑制剂Necrostatin-1与Caspase抑制剂Z-VAD-FMK处理H9c2细胞,验证HG诱导的H9c2细胞程序性坏死;将H9c2细胞分为正常组(NC组)、HG组、青蒿琥酯低、中、高浓度组(L-ART组、M-ART组、H-ART组),分别检测细胞死亡率、氧化应激因子[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磷酸化RIP1(p-RIP1)、RIP1、磷酸化RIP3(p-RIP3)、RIP3、磷酸化MLKL(p-MLKL)、MLKL蛋白表达水平。结果ART可抑制HG诱导的H9c2细胞程序性死亡;Hoechst33342/PI染色结果显示,ART可抑制H9c2坏死性死亡;与HG组比较,L-ART组、M-ART组、H-ART组处理细胞死亡率、TNF-α、IL-6、IL-1β、LDH、MDA及p-RIP1、p-RIP3、p-MLKL表达均显著下降,SOD活性显著增加(P<0.05)。结论ART通过抑制RIP1/RIP3/MLKL信号通路,抑制高糖诱导的心肌细胞坏死性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细胞 大鼠 青蒿琥酯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浆RIPK1,RIPK3及MLKL水平变化及其临床预测价值 被引量:12
9
作者 肖真 张银妆 +1 位作者 匡圆圆 马琦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96-1103,共8页
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为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其发病率长期居高不下,CHD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CHD... 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为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其发病率长期居高不下,CHD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CHD患者血浆程序性坏死标志蛋白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RIPK3)及混合系列蛋白激酶结构域蛋白(mixed-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MLKL)水平变化及其临床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9月至2017年5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CHD住院患者190例以及健康受试者70例。根据CHD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n=46)、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n=56)、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NSTEMI,n=42)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STEMI,n=46)。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CHD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同时采用Gensini评分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浆RIPK1,RIPK3,MLKL水平。结果:CHD患者血浆RIPK1,RIPK3,MLK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UAP组血浆RIPK1,RIPK3,MLKL水平显著高于SAP组(P<0.05),NSTEMI组及STEMI组显著高于UAP组(P<0.05)。而NSTEMI组与STEMI组血浆RIPK1,RIPK3及MLK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RIPK1,RIPK3,MLKL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升高(P<0.05),并且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RIPK1,RIPK3,MLKL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出院后平均随访24个月,根据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将患者分为发生MACE组及未发生MACE组。与未发生MACE组相比较,发生MACE组血浆RIPK1,RIPK3及MLKL水平显著升高(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RIPK1曲线下面积为0.72(P<0.001),RIPK3曲线下面积为0.83(P<0.001),MLKL曲线下面积为0.75(P<0.001)。结论:血浆程序性坏死标志蛋白质RIPK1,RIPK3及MLKL水平与CHD密切相关,且对CHD患者预后的评估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 混合系列蛋白激酶结构域蛋白 冠状动脉粥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RIP1、RIP3和MLKL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关系
10
作者 花威 徐刚 +2 位作者 李玲 王娟 贾乔迪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5期2190-2194,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3)和混合系列蛋白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的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Hp)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于河南省胸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H... 目的探讨血浆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3)和混合系列蛋白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的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Hp)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于河南省胸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Hp阳性CAG患者117例(感染组),Hp阴性CAG患者133例(CAG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行健康体检者150例(对照组),其中感染组依据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胃炎评估(OLGA)标准分为Ⅰ期39例、Ⅱ期26例、Ⅲ期32例、Ⅳ期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并比较各组受检者血浆RIP1、RIP3、MLKL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浆RIP1、RIP3、MLKL水平与OLGA分期和Hp感染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G患者Hp感染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浆RIP1、RIP3、MLKL对CAG患者Hp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感染组患者的血浆RIP1、RIP3、MLKL水平分别为(8.70±0.54)μg/mL、(16.49±0.51)μg/mL、(5.70±1.29)μg/mL,明显高于CAG组的(5.70±1.24)μg/mL、(9.02±0.46)μg/mL、(4.49±0.51)μg/mL和对照组的(1.12±0.34)μg/mL、(5.69±0.74)μg/mL、(1.26±0.48)μ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AG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OLGA分期增加,血浆RIP1、RIP3、MLKL水平逐渐升高,结果为Ⅳ期>Ⅲ期>Ⅱ期>Ⅰ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结果显示,RIP1、RIP3、MLKL与OLGA分期均呈正相关(r=0.693、0.721、0.774,P<0.05),与Hp感染均呈正相关(r=0.0.785、0.711、0.80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IP1、RIP3和MLKL是CAG患者Hp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浆RIP1、RIP3和MLKL联合预测CAG患者Hp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5,明显高于血浆RIP1、RIP3、MLKL单独检测(AUC分别为0.717、0.734、0.6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阳性CAG患者的血浆RIP1、RIP3、MLKL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与OLGA分期和Hp感染关系密切,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CAG患者Hp感染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 混合系列蛋白激酶结构域蛋白 慢性萎缩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程序性坏死在动脉粥样硬化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于晓雪 沈涛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1期1192-1195,1203,共5页
真核细胞死亡的机制是高度进化保守的,在维持机体发育、生理平衡和疾病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成年人体内每天约有100~1 000亿个细胞死亡,而后被新生的健康细胞所代替,以维持整个机体的稳态[1]。《cell death&differentiation》... 真核细胞死亡的机制是高度进化保守的,在维持机体发育、生理平衡和疾病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成年人体内每天约有100~1 000亿个细胞死亡,而后被新生的健康细胞所代替,以维持整个机体的稳态[1]。《cell death&differentiation》期刊细胞死亡命名委员会(nomenclature committee on cell death,NCCD)依据细胞死亡的形态学特点,将细胞死亡分为三大经典类型:凋亡、自噬和坏死[2]。既往研究认为,细胞凋亡和自噬是主动的可被调控的细胞死亡过程,而细胞坏死是被动的不可调控的细胞死亡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坏死 动脉粥硬化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 混合系列蛋白激酶结构域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坏死性凋亡在胰腺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杨润泽 秦靖 +7 位作者 郭晨博 胡耀华 汪湛东 张延英 宋冰 白敏 师长宏 汪永锋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33-941,共9页
坏死性凋亡介于细胞凋亡和坏死之间,是一种受调控的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非依赖性程序性细胞死亡,可诱导炎症反应发生。研究表明,它与胰腺疾病的病程进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在胰腺疾病进展中发挥重要的双向调控作用,且相关的坏死... 坏死性凋亡介于细胞凋亡和坏死之间,是一种受调控的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非依赖性程序性细胞死亡,可诱导炎症反应发生。研究表明,它与胰腺疾病的病程进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在胰腺疾病进展中发挥重要的双向调控作用,且相关的坏死性凋亡抑制剂与诱导剂有望用于胰腺疾病的治疗。基于此,本文对坏死性凋亡发生的机制及其在胰腺疾病进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胰腺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新的认识,为其靶向性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凋亡 急性胰腺炎 胰腺癌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 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ongensin A抑制坏死性凋亡途径在慢性肾脏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杨欢 颜晓勇 《海南医学》 CAS 2018年第24期3513-3517,共5页
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在炎症性、免疫性和神经退行性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参与了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生发展,但其明确的分子机制还没有被完全阐明。热休克蛋白90 (HSP90)作为一种重要的分子伴侣,底物蛋白种类繁多,广泛参... 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在炎症性、免疫性和神经退行性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参与了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生发展,但其明确的分子机制还没有被完全阐明。热休克蛋白90 (HSP90)作为一种重要的分子伴侣,底物蛋白种类繁多,广泛参与诸多生命活动,在维持细胞内蛋白质稳态方面起到关键的调节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坏死性凋亡途径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 (RIP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IP3)和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均受到热休克蛋白90的调控。而天然产物Kongensin A (KA)是一种热休克蛋白90抑制剂,热休克蛋白90受到抑制后进而阻断了坏死性凋亡途径。进一步研究坏死性凋亡途径及其对慢性肾脏病的影响,必将为慢性肾脏病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ongensin A 坏死性凋亡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 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蛋白 热休克蛋白90 慢性肾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IPK3基因转染的SH-SY5Y细胞中HIF-1α基因及其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国禄 程世翔 +4 位作者 徐忠伟 衣泰龙 廖吉连 涂悦 张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16,共4页
目的观察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基因转染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RNA及其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变化。方法构建表达RIPK3基因的p CMV6-AC-GFP质粒(重组质粒),培养SH-SY5Y细胞,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 目的观察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基因转染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RNA及其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变化。方法构建表达RIPK3基因的p CMV6-AC-GFP质粒(重组质粒),培养SH-SY5Y细胞,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转染重组质粒和空载质粒。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的RIPK3蛋白,分别于培养8、14、20、26、32、38 h后,通过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OD值)。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及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IPA)软件检测并筛选RIPK3-HIF1α下游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采用微滴式数字PCR(dd PCR)检测两组细胞中的HIF-1αmRNA。结果实验组细胞中RIPK3蛋白相对表达量(0.806±0.097 5)高于对照组(0.455±0.088 6),P<0.05。随培养时间延长,实验组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实验组细胞中HIF-1αmRNA相对表达量(0.015 43±0.003 47)低于对照组(0.046 28±0.010 26),P<0.05。在HIF-1α为核心的相互作用关系网络中,筛选出关键分子泛素缀合酶样蛋白(UBC)、希佩尔-林道蛋白(VHL)、转录延伸因子B多肽1(TCEB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结论 RIPK3基因转染SH-SY5Y后,细胞中HIF-1αmRNA表达下调,同时HIF-1α信号通路相关基因(UBC、VHL、TCEB1、VEGFA)的表达水平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瘤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 低氧诱导因子1Α 泛素缀合酶蛋白 希佩尔-林道蛋白 转录延伸因子B多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程序性坏死在急性肺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亚丽(综述) 朱蕾(审校)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3-397,共5页
程序性坏死作为一种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参与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病理过程,主要在疾病前期由各类高危因素触发,由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RIPK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 程序性坏死作为一种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参与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病理过程,主要在疾病前期由各类高危因素触发,由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RIPK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ixed-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MLKL)介导,导致肺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肺泡巨噬细胞等细胞死亡,直接或通过调节机体炎症反应造成严重的肺泡结构损伤及肺水肿,应用抑制剂阻断程序性坏死可以减轻肺损伤。本文就程序性坏死在ALI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筛选高危患者和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坏死 急性肺损伤(ALI)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 RIPK3 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蛋白(MLK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陈皮素通过调节RIP1-RIP3-MLKL通路介导的坏死性凋亡减轻慢性肾衰竭大鼠的肾纤维化
16
作者 李平 吴玉彩 王玉路 《中国老年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449,共5页
目的探讨川陈皮素(Nob)通过调节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1-RIP3-下游底物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假激酶(MLKL)通路介导的坏死性凋亡减轻慢性肾衰竭(CRF)大鼠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RF组、Nob组、RIP1特异性抑... 目的探讨川陈皮素(Nob)通过调节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1-RIP3-下游底物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假激酶(MLKL)通路介导的坏死性凋亡减轻慢性肾衰竭(CRF)大鼠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RF组、Nob组、RIP1特异性抑制剂-坏死素(Nec)-1组、RIP3特异性抑制剂(GSK872)组。采用5/6肾切除术构建大鼠CRF模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4 h尿蛋白(UTP)、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和纤维化情况,免疫组化观察Ⅰ型胶原(Col-Ⅰ)、RIP1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肾脏组织各蛋白表达。结果相比于对照组,CRF组精神和食欲不振,肾脏组织出现肾小管间质损伤、嘌呤结晶、胶原沉积,24 h UTP、Scr、BUN、TNF-α、IL-1β、IL-6水平、胶原容积分数(CVF)、α-平肌肌动蛋白(SMA)、Col-Ⅰ、Col-Ⅲ、RIP1、RIP3、p-MLKL/MLKL表达明显升高(P<0.05);相比于CRF组,Nob组、Nec-1组、GSK872组精神、饮食状况好转,肾小管间质损伤减轻,嘌呤结晶、胶原沉积减少,24 h UTP、Scr、BUN、TNF-α、IL-1β、IL-6水平、CVF、α-SMA、Col-Ⅰ、Col-Ⅲ、RIP1、RIP3、p-MLKL/MLKL表达明显降低,其中Nob组改善最为显著(P<0.05)。结论Nob能改善CRF大鼠肾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RIP1-RIP3-MLKL通路介导的坏死性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陈皮素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1-RIP3-下游底物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激酶(MLKL)通路 坏死性凋亡 慢性肾衰竭 肾纤维化
原文传递
程序性坏死与脑梗死相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斌斌 苗瑞晗 +1 位作者 王学林 刘晓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2-279,共8页
脑梗死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程序性坏死是细胞程序性死亡形式之一。近些年研究认为程序性坏死参与了脑梗死后神经元损伤,但其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清楚。作者就程序性坏死的概念及相关通路、程序性坏死与脑梗死神经元损伤的关... 脑梗死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程序性坏死是细胞程序性死亡形式之一。近些年研究认为程序性坏死参与了脑梗死后神经元损伤,但其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清楚。作者就程序性坏死的概念及相关通路、程序性坏死与脑梗死神经元损伤的关系、程序性坏死标志物在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的水平、程序性坏死与脑梗死治疗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归纳总结了二者的相关性,为制定新的脑梗死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程序性坏死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 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蛋白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调节RIP1/RIP3/MLKL通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的影响
18
作者 陈净 任彬彬 +3 位作者 马素娜 韦慧麟 杨悦悦 吴松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7-134,共8页
目的:探讨电针“曲池”“足三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对大脑皮层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抑制剂组,每组15只。模型组、电针组及抑制剂组大鼠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左... 目的:探讨电针“曲池”“足三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对大脑皮层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抑制剂组,每组15只。模型组、电针组及抑制剂组大鼠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暴露颈动脉。给予电针组大鼠右侧“曲池“”足三里”电针治疗,30 min/次,1次/d,给予抑制剂组大鼠腹腔注射坏死抑素-1(0.6 mg/kg),均连续干预7 d。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E染色检测梗死区大脑皮层病理损伤程度;TUNEL染色检测梗死区大脑皮层神经元凋亡情况;ELISA法检测梗死区大脑皮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含量;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梗死区大脑皮层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IP)1、RIP3、底物混合谱系激酶样蛋白(MLKL)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升高(P<0.01);HE染色显示,梗死区大脑皮层表现出明显脑缺血再灌注病理损伤;梗死区大脑皮层神经元凋亡率,梗死区大脑皮层中TNF-α、IL-1β、IL-6含量,梗死区大脑皮层RIP1、RIP3、MLKL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1);HE染色显示,梗死区大脑皮层病理损伤程度明显改善;梗死区大脑皮层神经元凋亡率,梗死区大脑皮层中TNF-α、IL-1β、IL-6含量,梗死区大脑皮层RIP1、RIP3、MLKL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电针干预可能通过抑制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缓解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底物混合谱系激酶蛋白通路 程序性坏死 炎性反应
原文传递
氧化苦参碱减轻糖尿病肾病小鼠肾组织炎症及纤维化反应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代云莉 彭灿 +7 位作者 梁丹 李志阳 冯昭卫 王一凡 冯莉 陈佳佳 陈圣杰 肖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31-37,共7页
目的 通过观察氧化苦参碱(OMT)对同源结构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2 (HIPK2)、Toll样受体4(TLR4)、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上皮钙黏素(E-cadherin)、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18表达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氧化苦参碱(OMT)对同源结构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2 (HIPK2)、Toll样受体4(TLR4)、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上皮钙黏素(E-cadherin)、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18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OMT在糖尿病肾病(DKD)中抗炎抗纤维的可能保护机制。方法 健康6周龄的db/db小鼠适应性喂养2周,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和OMT组,每组10只。OMT组给予腹腔注射氧化苦参碱[120 mg/(kg·d)],持续8周,并设同月龄同背景db/m小鼠为正常对照组(NC组)。处死小鼠前收集血液和尿液,检测各项生化指标,HE和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ting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肾皮质TLR4、HIPK2、NLRP3、Ecadherin、Fibronectin的表达水平及部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小鼠血清IL-1β、IL-18水平。采用Pearson法对HIPK2与TLR4、NLRP3蛋白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DM组体重、血糖、24 h尿蛋白量、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较NC组均升高(P <0.05),OMT组24 h尿蛋白量、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较DM组降低(P <0.05)。病理染色显示,DM组可见肾小球系膜区节段性增生,基底膜无明显增厚,肾小管管腔明显扩张,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间质区炎症细胞浸润和蓝色胶原纤维沉积;经OMT治疗后,相较于DM组,OMT组肾小球系膜区增生程度减轻,肾小管病变有所改善,间质区炎症细胞浸润减少。DM组TLR4、HIPK2、NLRP3、Fibronectin蛋白相对表达量较NC组升高(P <0.05),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较NC组降低(P <0.05);OMT组小鼠TLR4、HIPK2、NLRP3、Fibronectin蛋白相对表达量较DM组降低(P <0.05),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较DM组升高(P <0.05)。DM组血清中IL-1β、IL-18相对表达量较NC组升高(P <0.05),OMT组较DM组降低(P <0.05)。Pearson相关相关性分析显示,DM组肾组织中HIPK2蛋白与TLR4、NLRP3蛋白表达均呈正相关(r=0.881和0.774,均P <0.05)。OMT组HIPK2蛋白与TLR4、NLRP3蛋白表达均呈正相关(r=0.814、0.871,均P <0.05)。结论 OMT抑制DM小鼠肾组织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程度,可能与抑制HIPK2及炎症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氧化苦参碱 TOLL受体4 同源结构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2 含NOD受体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IP1–RIP3/MLKL信号通路与Necrostatin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20
作者 赵文东 韩晓敏 田庆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19-0024,共6页
坏死性凋亡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一种,其过程受复杂的信号通路调控,其中较为重要的信号通路是RIP1–RIP3/MLKL通路。坏死性凋亡是一种重要的促炎细胞死亡途径,在机体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 坏死性凋亡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一种,其过程受复杂的信号通路调控,其中较为重要的信号通路是RIP1–RIP3/MLKL通路。坏死性凋亡是一种重要的促炎细胞死亡途径,在机体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作为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实质器官炎症性疾病,其主要发病机制与坏死性凋亡密切相关。因此,阻断RIP1–RIP3/MLKL信号通路对于抑制急性胰腺炎中胰腺腺泡细胞坏死性凋亡的进展可以作为急性胰腺炎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方法。对于该通路的阻断药物,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是Necrostatin,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并部分应用于临床。同时,越来越多类似药物已被开发出来,对此笔者检索相关文献,对RIP1–RIP3/MLKL信号通路发病机制以及在AP中的作用进行总结,并对Necrostatin及其同类型药物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上急性胰腺炎的药物治疗方面提供新的治疗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凋亡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 混合谱系激酶蛋白 Necrostatin 急性胰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