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是如何争取政策资源的——一个“发展型村庄”的解释框架 被引量:2
1
作者 吕方 颜晓婷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8,M0006,共14页
政策下乡是推动中国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这一背景下,处于相同宏观制度环境的村庄,虽然具有相似的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特征,但在资源争取的结果和效率上却相去甚远,有的村庄甚至实现了从“缺资源”到资源“多”且“优”的转变... 政策下乡是推动中国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这一背景下,处于相同宏观制度环境的村庄,虽然具有相似的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特征,但在资源争取的结果和效率上却相去甚远,有的村庄甚至实现了从“缺资源”到资源“多”且“优”的转变。因此,观察村干部究竟是如何有效争取更多政策资源的,具有特殊意义。以河南省兰考县Z村为个案,尝试挖掘村庄争取政策资源的经验事实背后的“隐秘”维度,提炼出“发展型村庄”的解释框架,即以村治为主、以政绩为辅,确保争取政策资源优势的可持续性。这是一种脱胎于国家干预主义、有助于激发村庄内生动能的制度性实践,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政策资源 资源争取 发展型村庄 村庄能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惯习的力量:村庄的不平衡发展与乡村振兴
2
作者 符平 李国卉 《学术月刊》 2025年第3期137-150,共14页
探索村庄不平衡发展的根源是分类施策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起点。村庄惯习在乡村振兴研究的强解释和弱解释路径之外因循中间路径,突破了以往片面强调宏观制度结构或微观行动逻辑的解释局限,是分析中国村庄不平衡发展的重要视角。村庄惯习... 探索村庄不平衡发展的根源是分类施策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起点。村庄惯习在乡村振兴研究的强解释和弱解释路径之外因循中间路径,突破了以往片面强调宏观制度结构或微观行动逻辑的解释局限,是分析中国村庄不平衡发展的重要视角。村庄惯习塑造了村民的理性观、利益观、市场观和风险观及生产经营观念,建构了主导性的经济行为和产业发展模式,强有力地构造了村庄的生计模式、集体经济和发展机会,进而产生了村庄发展的不同结果,也导致了村庄不同的乡村振兴态势。村庄的主导性惯习与其发展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互为因果。重塑欠发展型村庄的惯习,提升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结强度,是降低村庄的不平衡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性社会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型村庄 发展村庄 发展型村庄 不平衡发展 惯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