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思性判断力与物 被引量:3
1
作者 赵广明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22,共8页
本文是对康德《判断力批判》特别是反思性判断力有关理论的专门研究。将判断力区分为规定性判断力和反思性判断力,并基于反思性判断力重新思考界定审美、情感、认知、道德、自然、神学,是康德批判哲学的创见,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美... 本文是对康德《判断力批判》特别是反思性判断力有关理论的专门研究。将判断力区分为规定性判断力和反思性判断力,并基于反思性判断力重新思考界定审美、情感、认知、道德、自然、神学,是康德批判哲学的创见,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美的情感的自由与普遍可传达性是反思性判断力的基础,这种自由情感为我们对物的理解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性判断力 自由情感 以物观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性判断力视域中的实践智慧
2
作者 李永刚 《社科纵横》 2013年第9期102-107,共6页
"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但传统上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有所偏颇,伽达默尔在当代实践哲学的复兴浪潮中,把实践智慧与康德所说的判断力相联系,在肯定对实践智慧的规定性判断力意义的传统理解的基础上,强调... "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但传统上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有所偏颇,伽达默尔在当代实践哲学的复兴浪潮中,把实践智慧与康德所说的判断力相联系,在肯定对实践智慧的规定性判断力意义的传统理解的基础上,强调在反思性判断力基础上对实践智慧的理解,也就是强调了历史性、处境性的个别对一般原则的补充和丰富。反思性判断力意义上的实践智慧统领了传统人文主义的主导概念,并成为了精神科学真理的源泉和典范,因此,伽达默尔的整个哲学解释学就可以归结为反思性判断力意义上的实践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智慧 反思性判断力 真理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性判断力与物
3
作者 赵广明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0年第12期50-51,共2页
《云南大学学报》2020年5期,14000字在1787年《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前言中,康德“我不得不扬弃知识,以便为信念腾出地盘”这一著名命题,道出的是知性知识与理性信念之间的否定性关系。在随后的《实践理性批判》中,这个思路更为明确。知... 《云南大学学报》2020年5期,14000字在1787年《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前言中,康德“我不得不扬弃知识,以便为信念腾出地盘”这一著名命题,道出的是知性知识与理性信念之间的否定性关系。在随后的《实践理性批判》中,这个思路更为明确。知性关乎的是知识和真理,理性关乎的是纯粹思想、自由和存在的意义,“存在的真理”和“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一回事。正是这一区分,引发了德国唯心主义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大学学报 反思性判断力 存在的意义 理性信念 否定性
原文传递
中小学教师专业判断力探析——以创设教学关键事件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邓妍妍 程可拉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8-112,共5页
培养具有专业化发展潜能的教师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目标,而专业判断力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英国教师教育专家大卫·特里普提出,教师应该具备实践性判断力、诊断性判断力、反思性判断力和批评性判断力等四种... 培养具有专业化发展潜能的教师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目标,而专业判断力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英国教师教育专家大卫·特里普提出,教师应该具备实践性判断力、诊断性判断力、反思性判断力和批评性判断力等四种最基本的专业判断力。通过深入阐述和评析这四种影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判断力和常态课堂中的关键事件,可以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使教师能通过自觉创设教学关键事件来提升教师专业判断力,促进专业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性判断力 诊断性判断力 反思性判断力 批判性判断力 教学关键 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判断到判断力:一种互文式的批判性解读
5
作者 朱光亚 郭翠翠 《哲学进展》 2021年第4期264-272,共9页
判断力是伽达默尔人文科学的四个主导概念之一,然而,由于人们对判断这个名词随意的使用,长期以来,与其相关联的判断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判断一词在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的认知序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知识... 判断力是伽达默尔人文科学的四个主导概念之一,然而,由于人们对判断这个名词随意的使用,长期以来,与其相关联的判断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判断一词在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的认知序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知识的一跃”,不经历判断的环节就不能形成知识。在康德那里,判断是先天综合判断,而判断力实际上是一种先天直观能力。康德将一般判断力区分为规定性的判断力和反思性的判断力,并将前者与知识的形成对应起来,将后者局限于艺术和审美的领域,这实际上倒退回了休谟综合命题的水平。康德对判断力的分析是不彻底的,遭到了伽达默尔的批评。伽达默尔认为规定性的判断力和反思性的判断力二者是沟通的,其实质问题都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在伽达默尔看来,反思性的判断力不仅仅能够运用于艺术和审美的领域,而且也可以运用于所有实践领域乃至认识领域。在这一点上,伽达默尔超越了康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断 判断力 规定性的判断力 反思性判断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反思”到“反思性的判断力”——论康德反思概念的内涵及其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卢春红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7-76,128,共10页
本文综合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中有关"反思"概念的不同论述,主要分析了康德反思概念的三个不同层面内涵,即反思概念与主体的关联,先验意义上的反思以及反思性的判断力,由此显示出康德反思概念的独特之处... 本文综合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中有关"反思"概念的不同论述,主要分析了康德反思概念的三个不同层面内涵,即反思概念与主体的关联,先验意义上的反思以及反思性的判断力,由此显示出康德反思概念的独特之处:其运思时的由感而思的特性。这一特性,不仅让康德的反思概念与黑格尔的反思概念有了不同的指向,还显示出其对当代西方哲学的意义。这同时也意味着,当反思概念与判断力相关联,与感性的角度相关联,从而通过自身进入主体之时,它也是通过自身走出了主体,进入生活世界之中。由此,反思概念就指向了对自身的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先验哲学 反思 先验反思 反思性判断力
原文传递
康德关于鉴赏判断普遍性的论述及其对领导决策的启示
7
作者 谭秋 李科林 《决策与信息》 2018年第12期119-123,共5页
在西方传统美学中,各个时代的哲学家都曾探讨美的本质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把美视为一种本质属性,试图寻求美的客观普遍性。中世纪的神学美学则将绝对完善的美赋予全知全能的上帝,企图为美的普遍性寻找超验的根据。近代经验派美学则将美... 在西方传统美学中,各个时代的哲学家都曾探讨美的本质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把美视为一种本质属性,试图寻求美的客观普遍性。中世纪的神学美学则将绝对完善的美赋予全知全能的上帝,企图为美的普遍性寻找超验的根据。近代经验派美学则将美的范畴纳入人的经验层面,强调个人的感官判断,将审美快感与生理快感相混淆,由此审美就失去了普遍必然性。康德一方面受到了经验派美学的冲击,同时也看到了其弊端。因此,他从先验哲学的立场,对理性主义的独断论和经验主义的怀疑论进行调和。康德在方法论上带有现象学的倾向,他试图为鉴赏的普遍性寻找一种先验的根据,是对前人客观主义和经验心理学的超越。领导决策的过程也如同审美活动一样,需要摆脱独断的话语权,同时还要排除一些主观的偏见,将事情或问题的本质进行还原,通过"反思性的判断力"做出决断,从而保证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鉴赏判断 审美 先验哲学 现象学还原 主体间性 反思性判断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反思”到“反思性的判断力”:论康德反思概念的内涵及其意义
8
作者 卢春红 《中国哲学年鉴》 2016年第1期423-423,共1页
在西方近代哲学中,反思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主体自身的探究总是伴随着反思的过程。综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中有关“反思”概念的不同论述,通过分析康德反思概念的三个不同层面内涵,即反思概念与主体的关联、先... 在西方近代哲学中,反思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主体自身的探究总是伴随着反思的过程。综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中有关“反思”概念的不同论述,通过分析康德反思概念的三个不同层面内涵,即反思概念与主体的关联、先验意义上的反思以及反思性的判断力,可以揭示出康德反思概念的独特之处,即运思时由感而思的特性。这一特性不仅让康德的反思概念与黑格尔的反思概念有了不同的指向, 还显示出其对当代西方哲学的意义。这同时也意味着,当反思概念与判断力和感性的角度相关联、从而通过自身进入主体之时,它也通过自身走出了主体,进入到生活世界之中。由此,反思概念就指向了对自身的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断力批判》 反思性判断力 当代西方哲学 西方近代哲学 《纯粹理性批判》 独特之处 康德 运思
原文传递
论康德的目的论思想
9
作者 韩志伟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7年第3期11-18,共8页
康德的目的论思想是一种先验的目的论思想。他通过批判反思性判断力,考察自然的客观合目的性,论证创造自身的终极目的,使西方传统的目的论思想开始围绕着人的先验的合目的性活动展开。当马克思直接把人的感性世界理解为人的现实的感性... 康德的目的论思想是一种先验的目的论思想。他通过批判反思性判断力,考察自然的客观合目的性,论证创造自身的终极目的,使西方传统的目的论思想开始围绕着人的先验的合目的性活动展开。当马克思直接把人的感性世界理解为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时,人类的终极目的才在人类的现实的自我解放运动中真正的实现出来,并且获得了完全的客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论 反思性判断力 自然的合目的性 终极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道义论之自然目的论审视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作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2-68,112,共7页
在道德学中,道德性的最高原则及其有效性不需要自然目的论的预设,在推理某些具体义务时,自然目的论起到了假设的作用,这种假设在《判断力批判》中得到了详细的探讨;自然目的论在至善论中起到了根本的作用,自然的目的以道德目的论为基础... 在道德学中,道德性的最高原则及其有效性不需要自然目的论的预设,在推理某些具体义务时,自然目的论起到了假设的作用,这种假设在《判断力批判》中得到了详细的探讨;自然目的论在至善论中起到了根本的作用,自然的目的以道德目的论为基础,道德目的论的依据是实践理性。由此,康德之道义论的终极目的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及其结果至善,从而彰显人在宇宙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义论 反思性判断力 自然目的 道德目的 终极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康德对真理概念的判断力奠基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建军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4-90,共7页
康德的真理理论既不是符合论,也不是融贯论,而是对真理的奠基。他把真理的现实性根据奠定在判断力的基础之上。由于判断力被区分为规定性的判断力与反思性的判断力,因此他对真理的奠基也就是双重的。前者使真理得以现实地产生出来,并在... 康德的真理理论既不是符合论,也不是融贯论,而是对真理的奠基。他把真理的现实性根据奠定在判断力的基础之上。由于判断力被区分为规定性的判断力与反思性的判断力,因此他对真理的奠基也就是双重的。前者使真理得以现实地产生出来,并在现象界呈现为经验性的真理;后者则为这种经验性的真理增添了一种情感的基础。由此,康德的奠基就使得真理成为一种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关于现象的真理。这种奠基虽然大大缩小了真理的地盘,却使得人们对真理的探索因远离幻相而变得更加稳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理 规定性的判断力 反思性判断力
原文传递
论“国家理由”的二律背反——对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康德式重构
12
作者 王时中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80,共12页
近代以来关于“国家理由”的论证中,以基督教二元主义政治观为背景的自由主义与在思辨神学的框架中展开的黑格尔主义,各执一端,互相反对。如果以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为线索,以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为视角,重构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 近代以来关于“国家理由”的论证中,以基督教二元主义政治观为背景的自由主义与在思辨神学的框架中展开的黑格尔主义,各执一端,互相反对。如果以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为线索,以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为视角,重构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进路,则不仅可以揭示出黑格尔法哲学的思辨哲学根源,提炼出一种既不同于自由主义、又不同于黑格尔主义的国家形式,而且还可能将这种形式与中国传统社会的批判性分析予以对接。在更高的层次重构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当是突破“国家理由”之二律背反,激活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当代潜力的推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理由 自由主义 黑格尔 康德 反思性判断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康德纯粹审美判断的双重转向 被引量:4
13
作者 卢春红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0-98,161,共9页
本文尝试认证,情感概念作为一种内在的沟通,不只是要将知识领域和道德领域结合进来,还蕴涵一种将被分梳剥离的“感”与“情”统一为一体的要求。正是这一整体的要求,使得康德对纯粹审美判断的阐明显示出双重的转向,即由先验的过程... 本文尝试认证,情感概念作为一种内在的沟通,不只是要将知识领域和道德领域结合进来,还蕴涵一种将被分梳剥离的“感”与“情”统一为一体的要求。正是这一整体的要求,使得康德对纯粹审美判断的阐明显示出双重的转向,即由先验的过程之外转向先验的过程之中,以及在这一基础之上的由“思”向“感”的视角转换。它使作为整体样态的情感获得其现实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能力 反思性判断力 审美判断力
原文传递
康德哲学对赫尔巴特教育学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卉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7-87,共11页
赫尔巴特晚年曾自称是个"康德派",然而在知识论上,他与康德显示出差异。由此赫尔巴特并非严格意义的"康德主义者"。与康德一样,赫尔巴特在知识论上也试图调和"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不过,调... 赫尔巴特晚年曾自称是个"康德派",然而在知识论上,他与康德显示出差异。由此赫尔巴特并非严格意义的"康德主义者"。与康德一样,赫尔巴特在知识论上也试图调和"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不过,调和的结果却是康德知识哲学整体仍偏向了"先验论",而赫尔巴特在延续康德"先验论"的基础上,多了一些对"经验论"的关注。康德哲学以"三大批判"为核心,集中体现为对"纯粹理性""实践理性"以及"反思性判断力"的讨论。"审美理性"是康德整个"反思性判断力"的核心,康德借此实现从"自然"向"自由"的过渡。赫尔巴特试图在他的教育学中延续康德的批判哲学及其批判体系的逻辑框架。他的教育学以"心理学"和"实践哲学"为基础,同时增加对"教育机智"的讨论,并以此作为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赫尔巴特 统觉 实践理性 审美理性 反思性判断力 教育机智
原文传递
康德历史哲学:构建原则及其道德趋归 被引量:4
15
作者 詹世友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0-88,共9页
康德的历史哲学旨在阐明人类历史是如何朝着总体的道德化前进的。"自然的意图"是反思判断力的一个主观原则,并非具有客观实在性,只用以范导人类的群体行为朝向道德化迈进。人类自然禀赋的发展通过相互对抗和冲突,而造成一种... 康德的历史哲学旨在阐明人类历史是如何朝着总体的道德化前进的。"自然的意图"是反思判断力的一个主观原则,并非具有客观实在性,只用以范导人类的群体行为朝向道德化迈进。人类自然禀赋的发展通过相互对抗和冲突,而造成一种恶与善的辩证转化,成为人类道德化的基础条件。在无穷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作为一个总体而达到道德化,是一个逐渐实现"自然的意图"的过程。所以,它能抑制人们在当下追求完全道德化的狂热,这是一种注重实际的道德的历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历史哲学 反思性判断力 自然禀赋 道德化
原文传递
目的论视野下的自然与人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凤娟 《系统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5-48,66,共5页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从反思性判断力的调节性原则的角度,把有机物看作自然目的,把自然界看作一个合目的性的系统整体。但他的哲学传达的是自然作为人的手段的思想,这种等级性目的论思想来自于理性主体对于无理性之物的优越性,它已经不符...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从反思性判断力的调节性原则的角度,把有机物看作自然目的,把自然界看作一个合目的性的系统整体。但他的哲学传达的是自然作为人的手段的思想,这种等级性目的论思想来自于理性主体对于无理性之物的优越性,它已经不符合当今和谐发展观的基本要求。那么,这种评判标准是绝对的还是历史性的呢?当今哲学考察还能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平等寻求另外的思想依据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自然目的 有机物 系统 反思性判断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