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音钟音乐性能之检测 被引量:10
1
作者 韩宝强 《乐器》 2002年第7期18-21,共4页
问题的提出 曾侯乙编钟被发掘以后,我国古代编钟"一钟双音"的奇妙特征重现人间,引起了全球音乐界和科技界有关人士的注意,对古代双音钟音乐性能和音响特征的研究也不断掀起波澜.笔者依据多年对编钟音响测量分析的实践经验,提... 问题的提出 曾侯乙编钟被发掘以后,我国古代编钟"一钟双音"的奇妙特征重现人间,引起了全球音乐界和科技界有关人士的注意,对古代双音钟音乐性能和音响特征的研究也不断掀起波澜.笔者依据多年对编钟音响测量分析的实践经验,提出编钟音乐性能的判定方法,旨在推进编钟音乐性能研究和检测手段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音钟 测量系统 隔离度 测试系统 中华和 民族击乐器 侧鼓音 主观音高 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音数据映证羊角钮钟非双音钟 被引量:1
2
作者 别志安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93-96,共4页
羊角钮钟是岭南文化中一种古老而极富地方特色的乐器,也是青铜文化中很有代表性的礼器。根据当今测音已知数据报告、腔体平整、未见音梁及调音锉磨痕等特征,故而,羊角钮钟并不具备双音钟的特征。
关键词 岭南 羊角钮 测音 数据 双音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之补释——再论有关先秦青铜双音钟之乐典资料 被引量:4
3
作者 牛龙菲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108-114,共7页
先秦青铜双音钟,是当代中国音乐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发现。但是,由于对与其有关之乐典资料的忽视,迄今为止,有关先秦青铜双音钟之设计缘起、频域尺度、演奏方法、艺术功能的研究,仍处于“无数可能之逻辑推断”的暗中模索,而未臻“
关键词 双音钟 音乐考古学 艺术功能 青铜 演奏方法 当代中国 乐典 重要发现 补释 无射
原文传递
商周青铜双音钟 被引量:25
4
作者 马承源 《考古学报》 1981年第1期131-146,167-172,共22页
一九七八年五月,湖北省随县曾侯墓出土一套青铜编钟,悬挂在曲尺形三层钟架上,架的横梁即钟虡为木制,梁柱即钟笋系青铜铸造的佩剑武士。三层共计六十四枚钟。另有一镈,悬于下层居中,铸铭三十一字:"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楚王舍... 一九七八年五月,湖北省随县曾侯墓出土一套青铜编钟,悬挂在曲尺形三层钟架上,架的横梁即钟虡为木制,梁柱即钟笋系青铜铸造的佩剑武士。三层共计六十四枚钟。另有一镈,悬于下层居中,铸铭三十一字:"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楚王舍章作曾侯乙宗彝,(宀奠)寞之于西(?),其永时用享。"楚王酓章即楚惠王熊章,则此五十六祀即楚惠王五十六年,为公元前433年。估计这六十四枚编钟的铸造年代与曾侯乙镈不应相去过远,大体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铸品。每一层各组音色不相同,中间一层三组为实际演奏所用,各组的数目是11:10:10。下层大钟音低而洪亮,有人认为和声之用。这批钟在中国音乐史上是一次空前的大发现,在世界考古史上恐怕也是罕见的,需要作许多深入的研究。这批钟无论就形制和乐律(tempera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音钟 频率 曾侯乙编 振动模式 上海博物馆 商周 振型 春秋战国 图版 曾侯乙墓
原文传递
试探先秦双音编钟的设计构想 被引量:18
5
作者 郑荣达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88年第4期13-30,共18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中国古代科技,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处于这一领域内的古代物理学理论,由于中国古代科技充溢着强烈的实用性,发展较为缓慢,唯有古代声学(包括律...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中国古代科技,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处于这一领域内的古代物理学理论,由于中国古代科技充溢着强烈的实用性,发展较为缓慢,唯有古代声学(包括律学)是它的佼佼者.有人说中国古代物理史就是中国古代声学史,也不能算太夸张.它所取得的高度成就,早已蜚声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构想 中国古代科技 侧鼓音 曾侯乙编 正鼓音 双音钟 纯律 十二律 音位排列 先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编钟调音与双音现象的兴衰
6
作者 雷明月 《戏剧之家》 2023年第28期61-63,共3页
编钟作为先秦礼乐文化的核心乐器之一,天道观的神权思想以及礼乐刑政的统治思想为其奠定了亘古不变的历史地位和绵延千年的文化内涵。青铜乐钟不仅制作精美且杂糅声学、律学、美学等多学科内容,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乐器。在战... 编钟作为先秦礼乐文化的核心乐器之一,天道观的神权思想以及礼乐刑政的统治思想为其奠定了亘古不变的历史地位和绵延千年的文化内涵。青铜乐钟不仅制作精美且杂糅声学、律学、美学等多学科内容,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乐器。在战争的硝烟与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中,先秦乐工的审美思维及听觉感知不断提升,加之长期生产实践中频繁的交流,使得乐钟调音技术在不断试错中形成规范,造就了“一钟双音”这一世界音乐史上的伟大奇迹。本文旨在通过先秦乐钟调音磨砺痕迹的发展历程一窥双音现象的兴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侧鼓音 调音磨砺 双音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侯编钟发声频率实测 被引量:1
7
作者 潘笃武 刘贵兴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0年第2期5-8,18,共5页
本文从音乐声学角度研究晋侯■编钟。我们用物理方法测量钟声频率并作计算比较,对十四只晋侯■编钟发声频率测量的结果,得知整套编钟音域跨越三个八度。音阶近似于纯律。这些钟都是扁口双音钟,我们将十四只钟发声频率排列成表,并作... 本文从音乐声学角度研究晋侯■编钟。我们用物理方法测量钟声频率并作计算比较,对十四只晋侯■编钟发声频率测量的结果,得知整套编钟音域跨越三个八度。音阶近似于纯律。这些钟都是扁口双音钟,我们将十四只钟发声频率排列成表,并作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音钟 声的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古编钟的乐钟性质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严燕来 孔令达 +1 位作者 柴康敏 盛宗毅 《大学物理》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3-58,共6页
基于圆柱形模型中弹性驻波的理论振型,结合椭圆形柱面的刚性和曲率分布特征,对古编钟的一钟双音和短延音等声学特性作出物理分析;基于对测试编钟(加长钟枚的编钟)进行的频谱实验研究,提出钟枚除了装饰作用外,还具有滤去高频、改善音质... 基于圆柱形模型中弹性驻波的理论振型,结合椭圆形柱面的刚性和曲率分布特征,对古编钟的一钟双音和短延音等声学特性作出物理分析;基于对测试编钟(加长钟枚的编钟)进行的频谱实验研究,提出钟枚除了装饰作用外,还具有滤去高频、改善音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古编 双音 短延音 傅里叶频谱 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评测编钟的音乐性能 被引量:3
9
作者 韩宝强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35,共7页
已发表的曾侯乙编钟研究文献涵盖了考古学、史学、古文字学、乐律学、中国科技发展史和青铜铸造技术等领域,但涉及编钟音乐性能的研究较为少见。编钟在中国古代集礼器和乐器于一体,在当代则主要作为乐器而存在。因而对编钟音乐性能的研... 已发表的曾侯乙编钟研究文献涵盖了考古学、史学、古文字学、乐律学、中国科技发展史和青铜铸造技术等领域,但涉及编钟音乐性能的研究较为少见。编钟在中国古代集礼器和乐器于一体,在当代则主要作为乐器而存在。因而对编钟音乐性能的研究不可或缺。编钟音乐性能的高下主要由音色、音准、音域、延时和正侧鼓音隔离度等因素决定。文章针对上述影响编钟音乐性能的因素提出具体评测方法,旨在为今人考察古代编钟音乐性能,铸造性能优良的新编钟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音 声学测量 音乐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释“大钟”
10
作者 牛龙菲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1995年第2期16-17,共2页
释“大钟”牛龙菲1979年陕西扶风出土的"南宫乎钟",其甬上铭曰:"土(徒)南宫乎,乍(作)大钟,兹名为无昊(射)钟。"其中"大钟"一语,特别是其中""或""之一字,向未有确训达诂.今特为之考释,以说明其内涵深意。"... 释“大钟”牛龙菲1979年陕西扶风出土的"南宫乎钟",其甬上铭曰:"土(徒)南宫乎,乍(作)大钟,兹名为无昊(射)钟。"其中"大钟"一语,特别是其中""或""之一字,向未有确训达诂.今特为之考释,以说明其内涵深意。"大钟"之"",吉联抗、马承源、李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音钟 《说文解字》 中国音乐学 立象以尽意 商周青铜器 训诂学 无射 《周礼 民族民间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土西周甬钟的时空分布与周代雅乐的精神特征
11
作者 赵玉敏 《北方论丛》 2023年第5期43-51,共9页
青铜乐钟是周代的代表性乐器,与周代雅乐的形成密切相关。西周甬钟作为周代雅乐的主奏乐器,与新石器时代的文明遗迹有着明确的传承关系,融合了黄河、长江两条大河流域的文明成果。在西周甬钟发展演进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时空框架、区域差... 青铜乐钟是周代的代表性乐器,与周代雅乐的形成密切相关。西周甬钟作为周代雅乐的主奏乐器,与新石器时代的文明遗迹有着明确的传承关系,融合了黄河、长江两条大河流域的文明成果。在西周甬钟发展演进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时空框架、区域差异、文明演进道路差异等表现和动因,对研究周代雅乐的发展与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形成具有基础性、启示性的作用。青铜乐钟与周代雅乐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尊重传统的连续性、善于融合的创新性、不断进步的卓越性这些突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乐 周代雅乐 双音 西周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考古学视角下的中国古代音乐史著述改写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巫伟鑫 《乐器》 2024年第7期86-90,共5页
近半个世纪以来,音乐考古学的发展为古代音乐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证基础。本文系统地探讨了曾侯乙墓、贾湖遗址、奉节兴隆洞等重要考古发现,以及其他如“一钟双音”技术和古乐谱的研究,对传统的音乐史观进行了深入的审视和评估。这... 近半个世纪以来,音乐考古学的发展为古代音乐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证基础。本文系统地探讨了曾侯乙墓、贾湖遗址、奉节兴隆洞等重要考古发现,以及其他如“一钟双音”技术和古乐谱的研究,对传统的音乐史观进行了深入的审视和评估。这些考古成果不仅揭示了古代音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更对现有的音乐史观提出了挑战,促使学者重新审视古代音乐的形态、功能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本研究旨在强调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中的关键作用,为音乐学界提供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对古代音乐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考古学 曾侯乙墓 贾湖遗址 奉节兴隆洞 双音 古乐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编钟“双音”规律的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秦序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55-66,共12页
中国商周时代的钟类乐器,尤其是西周以来成编使用的甬钟和钮钟,具有独特的形制:扁圆的钟体,两端(铣部)突出前伸,钟体上还有刺状的“枚”,令人一见难忘;而且,其音色音高的特点,与西欧及佛教的圆钟或梵钟,亦迥然不同。北宋沈括在他的不朽... 中国商周时代的钟类乐器,尤其是西周以来成编使用的甬钟和钮钟,具有独特的形制:扁圆的钟体,两端(铣部)突出前伸,钟体上还有刺状的“枚”,令人一见难忘;而且,其音色音高的特点,与西欧及佛教的圆钟或梵钟,亦迥然不同。北宋沈括在他的不朽著作《梦溪笔谈·补笔谈》中就曾指出:“古乐钟皆扁,如盒(合)瓦。盖钟圆则声长,扁者声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音钟 规律 商周时代 正鼓音 先秦 音乐考古 梦溪笔谈 信阳 侧鼓音
原文传递
《诗经》四言体兴衰探论 被引量:3
14
作者 何丹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1-139,共9页
《诗经》"四言体"的结构呈现为一种"二二.四"式语音—节奏框架。其压模范围覆盖了周代诗乐舞诸范畴,形成了汉语四言结构的"绝对压模"时代。"诗体"的典范——《大雅》诗组规整的句式,其实是周代... 《诗经》"四言体"的结构呈现为一种"二二.四"式语音—节奏框架。其压模范围覆盖了周代诗乐舞诸范畴,形成了汉语四言结构的"绝对压模"时代。"诗体"的典范——《大雅》诗组规整的句式,其实是周代"双音钟"制约下的雅乐节奏的折射。而雅乐节奏的源头,则是文王时期所创的井田耦耕节奏影响下形成的岐周民谣的节奏框架。"诗体"的存续归根结底要依靠井田制的有效运行。而庞大的井田制,其根基其实建立在小小的木质农具周耜之上。因而,当战国初期"中国铁器时代"到来之时,井田崩溃,雅乐亡佚,"诗体"也走上了消亡之路,汉语四言结构的"绝对压模"时代终告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体” 绝对压模 双音钟 井田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我国音乐考古的主要收获 被引量:2
15
作者 冯光生 《江汉考古》 1982年第1期72-75,71,共5页
音乐考古,是利用历史遗留下来的音乐文物和文献对古代音乐所进行的研究,是古代音乐史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音乐史界、考古界共同开辟的一个科学新领域.建国以来,各地考古发掘中不断出现了大量乐器实物和有关的文字、图象资料,并有过一定... 音乐考古,是利用历史遗留下来的音乐文物和文献对古代音乐所进行的研究,是古代音乐史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音乐史界、考古界共同开辟的一个科学新领域.建国以来,各地考古发掘中不断出现了大量乐器实物和有关的文字、图象资料,并有过一定的研究活动,较为突出的是对一九五七年河南信阳楚墓所出乐器的研究."文化大革命"中,除了调查马王堆汉墓出土乐器外,工作濒于停滞.粉碎"四人邦"后,特别是一九七八年随州曾候乙墓乐器的出土,迎来了我国音乐考古工作的可喜的春天.新努力、新探索促进了这一领域科研成果的不断出现.本文就自己学习的体会试谈近年来我国音乐考古方面的主要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考古 曾候乙墓 五声音阶 古代音乐 双音钟 出土乐器 音乐史 七声音阶 黄翔鹏 重要环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殷墟出土乐器研究两个相关问题的思考
16
作者 张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63-264,共2页
殷墟编铙不是双音乐钟,但属于双音乐钟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形式,不能割裂其发展过程,可以归为广义的双音钟范畴。在测音问题方面,提出整体和具体测音方案。
关键词 一铙双音 双音钟 双音 测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周早期甬钟双音与周族“四声”问题探讨
17
作者 申莹莹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4-52,共9页
一般认为,先秦青铜钟双音技术成形于西周中晚期,晚商编铙与西周早期甬钟被排除在双音使用范畴之外。近来有孔义龙的弦上取音理论提出,将侧鼓音使用上限推至晚商。笔者从"双音钟"概念界定角度出发,结合考古出土乐器音乐性能,... 一般认为,先秦青铜钟双音技术成形于西周中晚期,晚商编铙与西周早期甬钟被排除在双音使用范畴之外。近来有孔义龙的弦上取音理论提出,将侧鼓音使用上限推至晚商。笔者从"双音钟"概念界定角度出发,结合考古出土乐器音乐性能,分析认为商铙为单音乐器,"双音"技术使用上限有可能在西周早期。周早、中、晚期编钟音列普遍具有四声性,周礼乐"四声"传统当早于西周建立。从商出土乐器看,商音乐不具备四声传统。周四声与商无涉,可能与原始时期黄河流域音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音钟 以弦取音 四声音阶
原文传递
纪念黄翔鹏发现一钟双音30周年 被引量:1
18
作者 冯洁轩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8-72,共5页
本文系作者为纪念黄翔鹏先生发现"一钟双音"30周年而作。原文已在上海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发表,本刊转载。
关键词 黄翔鹏 双音
原文传递
沉睡千年,穿越岁月的浪漫回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许一鸣 《北方音乐》 2020年第9期5-6,共2页
本文通过对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及考古方向的介绍,引出“一钟双音”的伟大奇迹,进而剖析在音质、音高、铸造工艺等多方面的精妙之处,试讨论编钟铸造手法和发声特点;通过简要剖析研究者对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复原研究,点明在现代社会中进行编... 本文通过对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及考古方向的介绍,引出“一钟双音”的伟大奇迹,进而剖析在音质、音高、铸造工艺等多方面的精妙之处,试讨论编钟铸造手法和发声特点;通过简要剖析研究者对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复原研究,点明在现代社会中进行编钟复制还原的难点与技巧;从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从曾侯乙编钟在国之大事的使用率、新媒体信息时代下所出现的对于曾侯乙编钟在综艺影视中的传播、曾侯乙编钟在文化建设中的传承推进作用等方面揭示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魅力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编 双音 复制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套新郑出土编钟的乐律学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郑祖襄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4-98,67,共6页
河南新郑城市信用社和金城路两处春秋中期墓葬出土了数量相同的编钮钟(20件)和铸钟(4件)。依据测音数据,观察它们八度之间的重复和每个钟双音在八度之间的重复,推定编钟的乐学定位。结论是它们是以“c”或“g”为宫,可以组成C宫五声音阶... 河南新郑城市信用社和金城路两处春秋中期墓葬出土了数量相同的编钮钟(20件)和铸钟(4件)。依据测音数据,观察它们八度之间的重复和每个钟双音在八度之间的重复,推定编钟的乐学定位。结论是它们是以“c”或“g”为宫,可以组成C宫五声音阶和G宫六声音阶(带“龢”)两种调。此外,编钟的双音关系不仅存在着大三度关系,也存在大二度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郑编 双音钟 乐律学 文物考古 定位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