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双重血浆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患者的效果分析
1
作者 谢婷婷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第29期109-113,共5页
目的 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双重血浆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治疗肝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DPMAS治疗的20例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 目的 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双重血浆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治疗肝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DPMAS治疗的20例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支持、营养指导、并发症预防等,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次数、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肝功能指标、血氨水平、血清内毒素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等。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次数为(3.6±0.8)次,显著少于对照组的(5.2±1.2)次(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生命体征稳定,肝功能指标、血氨水平、血清内毒素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DPMAS治疗肝衰竭患者的效果,减少治疗次数,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内环境,降低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对性护理干预 双重血浆吸附系统 肝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式灌流器预冲法在肝衰竭患者双重血浆吸附系统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观察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雪静 唐静 武晓文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4-299,共6页
目的 观察改良式灌流器预冲法在肝衰竭患者双重血浆吸附系统(DPMAS)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市朝阳医院外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SICU)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56例肝... 目的 观察改良式灌流器预冲法在肝衰竭患者双重血浆吸附系统(DPMAS)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市朝阳医院外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SICU)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56例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以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采用传统预冲方式的10例患者17例次结果 作为对照组,以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采用改良预冲方式的46例患者68例次结果作为观察组.两组均采取有效的护理配合:如严密观察患者围治疗期的症状、体征变化,强化心理护理,做好管道维护,抗凝和潜在并发症的预防处理.观察两组患者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DPMAS预冲时间和单次有效治疗时间,DPMAS治疗前和治疗后3 d血清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的变化及其清除率,电解质、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的变化,评价和分析DPMAS的疗效.结果两组56例患者85例次DPMAS治疗均顺利完成,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预冲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min:29.5±13.1比38.9±14.7),单次有效治疗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min:6.7±1.1比3.4±0.9,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TBA、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凝血酶原时间(PT)较治疗前明显延长(均P〈0.05),观察组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但P〉0.05),而两组治疗前后尿素氮(BUN)、肌酐(Cr)、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Na+、K+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TBil清除率〔(42.5±15.5)%比(32.9±13.0)%〕和TBA清除率〔(27.0±8.9)%比(17.1±5.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电解质紊乱,未出现渗血、出血等不良事件.其中8例次患者自感皮肤瘙痒,8例次出现皮疹,6例次出现恶心、呕吐,6例次出现胸闷,5例次出现血压下降现象,4例次出现发热症状,经对症处理和护理干预后上述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结论 改良式灌流器预冲法有效提高了预冲效果和治疗效果,且简便、省时,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在治疗过程中实施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患者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灌流 预冲方法 双重血浆吸附系统 肝衰竭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吸附系统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及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应用研究
3
作者 郑泳森 高敬国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17期110-113,共4页
目的 分析肝衰竭及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给予双重血浆吸附系统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中山市坦洲人民医院2020年7月—2023年5月收治的肝衰竭及高胆红素血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同意人工肝治疗分为观察组与对照... 目的 分析肝衰竭及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给予双重血浆吸附系统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中山市坦洲人民医院2020年7月—2023年5月收治的肝衰竭及高胆红素血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同意人工肝治疗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双重血浆吸附系统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总胆汁酸水平、胆红素水平、炎症因子水平以及28 d生存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均有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白蛋白(albumin,ALB)均有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总胆汁酸、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均有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均有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28 d生存率(93.33%)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通过双重血浆吸附系统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能够使肝衰竭及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改善肝功能水平,降低总胆汁酸和总胆红素,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在这些基础上提高治疗效果,提升肝衰竭及高胆红素血症患者28 d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血浆吸附系统 (半量)血浆置换治疗 肝衰竭 高胆红素血症 肝功能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在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李明友 王琪 +1 位作者 杨旭 李扬 《黑龙江医学》 2025年第4期410-412,共3页
目的:分析一家三级甲等传染病专科医院血浆置换(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在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就诊于佳木斯市传染病院的60例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目的:分析一家三级甲等传染病专科医院血浆置换(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在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就诊于佳木斯市传染病院的60例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内科治疗(一般支持治疗+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内科治疗基础上先行DPMAS治疗后再行PE治疗。检测两组患者肝功能和血凝结果,并对患者治疗情况及其他临床检查结果进行追踪。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生化血清学指标谷丙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指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79、2.222、6.304、-0.682,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实验组患者治疗后TBI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治疗24 h后迅速回升。在治疗期间24~72 h,TBIL呈缓慢上升趋势。治疗后即刻、治疗后24 h和72 h TBIL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INR)、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90、-10.704,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INR和PTA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PTA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R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MAS+PE治疗与传统内科治疗方法相比,可以更有效的改善凝血障碍、AST、ALT等生化指标,改善肝衰竭患者的暂时性TBIL。因此,DPMAS+PE是肝衰竭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肝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疗效分析
5
作者 张冬青 廖资渊 +4 位作者 林升龙 吴雯军 王香梅 马华皙 高海兵 《肝脏》 2025年第1期24-30,45,共8页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与单纯血浆置换(PE)换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9月—2023年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住院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40例,根据患者所接受的人工肝模式分...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与单纯血浆置换(PE)换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9月—2023年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住院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40例,根据患者所接受的人工肝模式分为A组为DPMAS治疗组,B组为PE组,两组各20例。收集患者治疗前后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凝血功能、炎症指标等临床指标以及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计算治疗前MELD值及MELD-Na值。所有入组患者随访3个月,比较观察期内的病情进展、实验室指标变化和无肝移植存活率。结果两组患者人工肝治疗前性别、年龄、病情分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指标、MELD评分及MELD-N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两组人工肝治疗模式,患者3个月的无肝移植存活率分别为:DPMAS组80%,PE组7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4 h,两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均较前显著下降,DPMAS组治疗前后TBil分别为362.2(302.8,443.1)、263.0(219.9,349.2)μmol/L(Z=-3.003,P=0.003);DBil分别为180.6(154.7,222.3)、127.6(112.0,178.7)μmol/L(Z=-2.867,P=0.004);PE组治疗前后TBil分别为(419.2±147.0)、(339.7±113.3)μmol/L(t=1.914,P=0.063);DBil分别为(202.9±59.3)、(164.5±48.1)μmol/L,t=2.254,P=0.030;与PE治疗组相比,DPMAS治疗组TBil、DBil下降率更高,分别为TBil:(25.6±8.3)、(17.9±7.4)μmol/L(t=3.090,P=0.004);DBil:(25.7±9.2)、(18.4±8.1)μmol/L(t=2.682,P=0.011);PE治疗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较前下降,分别为PT:28.6(21.1,32.7)、21.9(17.7,24.8)s(Z=-2.489,P=0.013);INR:2.7(1.9,3.2)、1.9(1.4,2.2)(Z=-2.462,P=0.014);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较前升高,分别为(31.2±11.1)%、(42.7±13.7)%(t=-2.918,P=0.00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DPMAS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无显著差异;PE治疗组白蛋白(Alb)较前显著升高,分别为29.5(27.3,33.8)、32.0(30.3,35.0)g/L(Z=-2.025,P=0.043);DPMAS组治疗前后Alb无显著差异;DPMAS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CRP)均较前显著下降,分别为11.8(7.1,21.4)、8.0(5.4,12.0)mg/L(Z=-2.002,P=0.045);PE组治疗前后CRP无统计学差异。4.治疗后72 h:DPMAS治疗组TBil、DBil仍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Bil:362.2(302.8,443.1)、297.8(213.4,394.6)μmol/L,Z=-2.110,P=0.035;DBil:180.6(154.7,222.3)、143.8(102.8,184.9)μmol/L,Z=-2.218,P=0.027;PE治疗组TBil、DBil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E组治疗后血红蛋白(Hb)较前显著下降,分别为(121.4±14.0)、(111.3±12.3)g/L(t=2.423,P=0.020);DPMAS组治疗前后Hb无显著差异。DPMAS治疗组患者与PE治疗组患者3个月无肝移植存活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PMAS治疗模式对于胆红素以及CRP等炎症介质的清除优于PE模式;DPMAS治疗模式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乙型肝炎病毒 肝功能衰竭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配合血浆置换在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6
作者 马思辉 《黑龙江医药》 2025年第1期169-172,共4页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配合血浆置换(PE)在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4年2月黎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ACL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各30例。对照组行PE治疗,观察组采取DPMAS...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配合血浆置换(PE)在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4年2月黎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ACL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各30例。对照组行PE治疗,观察组采取DPMAS配合PE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炎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MAS配合PE可以增强ACLF治疗效果,减轻肝功能损伤,改善炎症水平,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临床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闭式回浆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7
作者 王蓓蓓 周圣瑜 +5 位作者 赵媛 林丽 孙献坤 王芳 张凌 陈志文 《中国血液净化》 2025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评估密闭式回浆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ption system,DPMAS)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DPMAS治疗的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不回浆组、密闭式回浆400ml... 目的评估密闭式回浆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ption system,DPMAS)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DPMAS治疗的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不回浆组、密闭式回浆400ml组和密闭式回浆600ml组,每组患者20例。比较3组在DPMAS治疗结束回浆后白蛋白的残留量、密闭式回浆组在回浆前后血中胆红素的变化。结果DPMAS治疗结束回浆后,3组患者在胆红素吸附器、血液灌流器和体外循环回路管部位的剩余白蛋白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平均白蛋白残留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H=52.465,P<0.001)。密闭式回浆400ml组,密闭式回浆600 ml组在回浆前和回浆后血中胆红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1、-0.513,P=0.647、0.611)。结论密闭式回浆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白蛋白丢失,而且不会增加胆红素脱落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密闭式回浆 白蛋白 胆红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血浆置换单独与联合治疗肝衰竭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吕欣原 刘莉华 +4 位作者 马胜银 黄启功 谭娟 高军 宫峰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2期86-90,共5页
目的比较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血浆置换(PE)单独与联合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确诊肝衰竭并接受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DPMAS+PE组、DPMAS组及PE组各25例。比较三组治疗前... 目的比较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血浆置换(PE)单独与联合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确诊肝衰竭并接受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DPMAS+PE组、DPMAS组及PE组各25例。比较三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变化,计算4周有效率、12周生存率及终末期肝病模型3.0(MELD3.0)评分。结果三组治疗后RBC、PLT、Hb、TBil、DBil、TBA、ALB、MELD3.0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三组治疗后TBil、DBil、TBA、AL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DPMAS、PE组相比,DPMAS+PE组治疗后TBil、DBil、TBA更低,DPMAS组与PE组治疗后TBil、DBil、TB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DPMAS+PE组、PE组相比,DPMAS组治疗后ALB更低,DPMAS+PE组与PE组治疗后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MAS+PE组、PE组治疗后PTA均高于治疗前,PT及INR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DPMAS+PE组比较,PE组治疗后PTA更高,PT及INR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PMAS组治疗后PTA低于治疗前(P<0.05),PT及INR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三组治疗后PT、INR、PT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间两两对比,治疗后PT、INR、P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治疗后4周有效率DPMAS+PE组更高,MELD 3.0评分DPMAS+PE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12周无肝移植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PMAS+PE、DPMAS、PE均可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但DPMAS+PE更具优势,短期疗效及预后更好;三种模式对肝衰竭患者长期疗效的改善作用相当,DPMAS+PE和PE均可改善肝衰竭患者凝血功能,但PE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非生物型人工肝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半量血浆置换改善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 被引量:2
9
作者 吴承高 刘威 +5 位作者 况林菊 刘强 熊伟 胡飘萍 张长林 乐爱平 《中国输血杂志》 2024年第1期9-15,共7页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半量血浆置换(DPMAS+HPE)治疗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本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病例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内科...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半量血浆置换(DPMAS+HPE)治疗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本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病例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内科综合治疗组和DPMAS+HPE组,倾向得分匹配消除组间混杂偏差,比较2组基线资料及治疗后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HBV-ACLF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2组30 d和90 d累计生存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73例HBV-ACLF病例,其中治疗组136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接受1次DPMAS+HPE。237例单纯接受内科综合治疗,经倾向得分匹配(PSM)后纳入1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下降幅度(446.5 vs 159.0、317.0 vs 92.0、5.2 vs 0.3)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DPMAS+HPE治疗是HBV-ACLF患者30 d和90 d死亡独立保护因素(30 d:OR=0.497,P<0.05;90 d:OR=0.436,P<0.05);治疗组30 d和90 d累计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0 d:50.71%vs 44.12%,P<0.05;90 d:30.15%vs 22.79%,P<0.05)。结论DPMAS+HPE能改善HBV-ACLF患者肝功能和短期生存率,可作为1种有效治疗HBV-ACLF患者的人工肝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预后转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不同治疗时间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圣瑜 张凌 +3 位作者 杨莹莹 陈志文 强靖雅 赵媛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4年第9期655-658,共4页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不同治疗时间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22年9月—2023年12月接受DPMAS治疗的患者,根据实际治疗时间分为2、3、...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不同治疗时间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22年9月—2023年12月接受DPMAS治疗的患者,根据实际治疗时间分为2、3、4 h组,分析不同组别患者治疗前后胆红素下降比例、凝血功能、白蛋白、血小板水平变化及凝血事件发生率。结果共纳入99例肝衰竭患者,136例次治疗。3组治疗前、后胆红素下降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07,P=0.012),其中2 h组与4 h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3.296,P=0.001),2 h组与3 h组(t=1.783,P=0.078)、3 h组与4 h组(t=-1.244,P=0.21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组治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变化比例(F=1.994,P=0.369)、白蛋白变化比例(F=2.411,P=0.300)、血小板变化比例(F=3.736,P=0.369)及凝血事件发生率(χ^(2)=0.856,P=0.74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时段胆红素下降比例:4 h组内0~2 h为(25.35±5.92)%,2~3 h为(3.29±3.29)%,3~4 h为(1.8±3.99)%;3 h组内0~2 h为(24.02±10.31)%,2~3 h为(3.96±3.91)%。结论本研究验证了DPMAS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胆红素清除呈现治疗前2 h最高,随时间延长清除比例逐渐衰减的特点。与治疗2 h组相比,治疗3 h与治疗4 h组治疗前后胆红素下降比例升高,3组在APTT、白蛋白、凝血事件发生率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建议DPMAS的单次治疗时间应至少保证2 h,可延长至4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治疗时间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血浆置换治疗HBV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内毒素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范潇月 刘建英 +2 位作者 张悦 洪芹 陈琳琳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12-216,共5页
目的:分析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序贯血浆置换(PE)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内毒素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2例HBV-ACLF患者根据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及患者自愿原则分为DPMAS序贯P... 目的:分析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序贯血浆置换(PE)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内毒素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2例HBV-ACLF患者根据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及患者自愿原则分为DPMAS序贯PE组(n=45例)和PE组(n=47例)。PE组接受单纯PE治疗,DPMAS序贯PE组接受DPMAS序贯P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及12周时的好转率及存活率;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及12周时的血清炎性因子、内毒素水平(ET)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4周好转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周好转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4周及12周存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4周及12周时,DPMAS序贯PE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ET水平低于PE组(均P<0.05);DPMAS序贯PE组治疗4周时的MELD评分低于PE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DPMAS序贯PE治疗HBV-ACLF患者,可有效降低血清炎症因子及内毒素水平,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慢加急性肝衰竭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内毒素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疗效分析
12
作者 赵玉杰 李婷 +3 位作者 关林萌 姜丹丹 王辉 杨军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4年第12期947-951,共5页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联合半量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联合半量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100例,按照不同人工肝治疗模式分为DPMAS+半量PE组(n=49)和PE组(n=51),比较2组治疗后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和28天生存时间,采用K-M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组间生存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治疗后,DPMAS+半量PE组C反应蛋白(CRP)(t=-3.214,P=0.002)、白蛋白(t=-5.064,P<0.001)、直接胆红素(t=-2.007,P=0.045)、间接胆红素水平(t=-2.310,P=0.021)均低于PE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DPMAS+半量PE组和PE组总胆红素(t=-6.974,P<0.001;t=-7.693,P<0.001)、直接胆红素(t=-6.711,P<0.001;t=-6.649,P<0.001)、间接胆红素(t=-7.365,P<0.001;t=-7.713,P<0.001)、国际标准化比值(Z=-3.509,P=0.002;Z=-4.067,P<0.001)、CRP(t=6.602,P<0.001;t=5.12,P<0.001)、白细胞介素6(Z=-5.347,P<0.001;Z=-4.615,P<0.001)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t=-3.322,P<0.001;t=-5.201,P<0.001)升高。DPMAS+半量PE组28d生存率高于PE组(χ^(2)=4.209,P=0.04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DPMAS+半量PE治疗(HR=0.832,95%CI:0.685~0.994,P=0.043)、并发症(HR=4.595,95%CI:1.328~7.395,P=0.005)、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HR=3.258,95%CI:1.247~5.593,P=0.009)、肝衰竭分期(HR=4.852,95%CI:1.352~7.529,P=0.002)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DPMAS+半量PE组和PE组治疗均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指标,DPMAS+半量PE组可以改善患者28天生存率,作为患者预后保护因素,可以减轻临床用血压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低量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效果
13
作者 党含 杜锋 +5 位作者 杨建军 郭素娟 杨建华 康晓芳 赵亚亚 姚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32期31-34,共4页
目的分析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低量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99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B组和C组,各33例。A组给予全量血浆置换治疗,... 目的分析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低量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99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B组和C组,各33例。A组给予全量血浆置换治疗,B组给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C组给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低量血浆置换治疗。比较三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三组的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均降低,凝血酶原时间(PT)均缩短,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升高,变化程度为C组>B组>A组(P<0.05)。治疗后,三组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均降低,降低程度为C组>B组>A组(P<0.05)。C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低量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慢加急性肝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文苑 祝娟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561,共6页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序贯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2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ACLF合并AKI...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序贯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2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ACLF合并AKI的90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血液净化方式,分为DPMAS序贯PE联合CRRT组(观察组,n=31),DPMAS序贯PE组(对照组,n=59)。收集所有患者入院一般资料、血液净化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包括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炎症指标等,计算eGFR、MELD-Na评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内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48.4%(15/31),高于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27.1%(16/59)(χ^(2)=4.071,P=0.044)。两组血液净化方式均可有效改善TBil、ALT、AST、PTA、Scr、PCT、CRP、e GFR及MELD-Na评分(P值均<0.05);两组治疗后PLT及Hb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而BUN、Alb、INR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AST、Scr、PCT、e GFR、MELD-Na评分、Hb、PLT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DPMAS序贯PE联合CRRT模式可有效清除炎症介质,改善肾功能,稳定机体内环境,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急性肾损伤 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药物性肝损伤伴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观察
15
作者 石宏 何剑成 +1 位作者 王俊杰 杨力 《肝脏》 2024年第12期1541-1544,共4页
目的 分析DPMAS治疗DILI伴高胆红素血症疗效,以冀丰富该少见病例的临床诊疗资料。方法 收集DILI伴高胆红素血症患者95例,基于施行方案的差异分为观察(PE+DPMAS)、对照组(PE),并从不同组别、不同治疗阶段(治疗前后)在临床指标及其变化率... 目的 分析DPMAS治疗DILI伴高胆红素血症疗效,以冀丰富该少见病例的临床诊疗资料。方法 收集DILI伴高胆红素血症患者95例,基于施行方案的差异分为观察(PE+DPMAS)、对照组(PE),并从不同组别、不同治疗阶段(治疗前后)在临床指标及其变化率等方面予以全面比较。结果 在临床指标本身数值方面,治疗后观察组ALT、AST、TBA、TBil及DBil为56(35,70)U/L、49(30,73)U/L、59.4(43.2,70.2)μmol/L、102.7(69.4,148.7)μmol/L及84.5(56.8,128.7)μmol/L,均较对照组改善显著[77(50,102)U/L、71(52,97)U/L、78.5(56.2,84.7)μmol/L、145.9(92.3,206.5)μmol/L及122.4(78.9,154.0)μmol/L,P<0.05]。在临床指标变化率方面,治疗后观察组TBA、TBil和DBil下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围治疗阶段炎症指标方面,观察组治疗后TNF-α、IL-6及hs-CRP为21.6(17.5,28.0)pg/mL、20.6(17.3,24.8)pg/mL、14.5(12.6,17.2)m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2.3(25.8,41.4)pg/mL、26.7(20.9,28.9)pg/mL、19.3(14.3,19.5)mg/L,P<0.05]。治疗结束,两组共出现消化道出血1例、腹腔感染5例以及电解质紊乱6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需要重点记录的是其中1例消化道出血、2例腹腔感染未控制良好进展为重症感染的患者因病情需要进入ICU继续治疗,后病情稳定后出院。结论 DPMAS治疗DILI伴严重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高胆红素血症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与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疗效的比较
16
作者 李丽 薛婷 +3 位作者 卢斌 燕宪亮 许铁 叶英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9期1219-1223,共5页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与全量血浆置换(PE)对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133例。按患者在...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与全量血浆置换(PE)对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133例。按患者在院期间人工肝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70例,采用DPMAS治疗;B组63例,采用全量血浆置换。使用倾向性匹配方法,按照1:1比例匹配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际配对每组各50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表现、肝功能、凝血功能、炎症指标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80.00%vs.74.00%)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前白蛋白(PA)、甲胎蛋白(AFP)、PA/TB值均高于治疗前,总胆红素(TBIL)低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治疗后各项肝脏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较治疗前缩短,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增加,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下降(P<0.05);而两组治疗后的凝血指标、血清炎症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全量血浆置换相比,采用DPMAS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效果与其相当,均能明显降低TBIL、改善肝脏功能,降低血清炎症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高胆红素血症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效果
17
作者 田艳茹 杨淑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5期58-61,共4页
目的 分析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效果及对干扰素-γ(IFN-γ)、miR-223-3p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以... 目的 分析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效果及对干扰素-γ(IFN-γ)、miR-223-3p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其分为常规组(50例,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和观察组(50例,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低于常规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miR-223-3p相对表达量低于常规组,白细胞介素-10(IL-10)及IFN-γ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可取得理想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 乙型肝炎 慢加急性肝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血浆置换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影响分析
18
作者 胡成用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20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序贯血浆置换(PE)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4年5月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HBV相关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序贯血浆置换(PE)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4年5月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HBV相关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PE治疗,研究组采用DPMAS序贯PE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2周。对比两组肝功能指标、炎症指标、好转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为(51.42±10.12)μmol/L、(55.59±10.14)μmol/L、(24.16±2.05)g/L、(88.86±21.24)μmol/L、(62.63±10.74)μ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100.02±26.25)μmol/L、(120.26±12.24)μmol/L、(27.11±2.15)g/L、(162.65±36.37)μmol/L、(121.24±12.33)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分别为(13.14±2.63)mg/L、(0.56±0.12)ng/L、(14.02±2.06)ng/L,均低于对照组的(19.41±3.05)mg/L、(0.77±0.15)ng/L、(19.94±3.15)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好转率为75.00%,高于对照组的50.00%,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相关ACLF患者采用DPMAS序贯PE治疗,可促进患者肝功能恢复,减轻炎症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升疾病好转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乙型肝炎病毒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肝功能 好转率
原文传递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在儿童急性肝衰竭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9
作者 贺杰 张新萍 +5 位作者 周雄 蔡姿丽 康霞艳 段蔚 赵文姣 肖政辉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0-185,共6页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用于儿童急性肝衰竭(PALF)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PALF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血浆置换组(PE组)和DPMAS组,每组各18例。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用于儿童急性肝衰竭(PALF)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PALF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血浆置换组(PE组)和DPMAS组,每组各18例。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指标、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和不良反应。结果DPMAS组人工肝次数、ICU住院时间均小于PE组(P<0.05),两组12周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总胆红素、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较治疗前均下降,DPMAS组下降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组治疗后白蛋白较治疗前上升,而DPMAS组较治疗前降低(P<0.05);PE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较治疗前缩短,而DPMAS组较治疗前延长(P<0.05)。两组治疗后总胆红素反弹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MAS治疗PALF有效且安全,可作为PALF人工肝治疗时的备选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衰竭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过程中肝素抗凝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孔明 李爽 +4 位作者 耿华 周莉 徐曼曼 刘静 陈煜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47-652,共6页
目的观察经验性肝素抗凝方案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治疗过程中的抗凝效果与安全性,分析影响抗凝效果的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行DPMAS... 目的观察经验性肝素抗凝方案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治疗过程中的抗凝效果与安全性,分析影响抗凝效果的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行DPMAS治疗的肝病患者102例,共进行治疗198次。根据DPMAS治疗过程中肝素抗凝效果分为抗凝良好组、抗凝不足组及抗凝过量组。比较不同的给药剂量组肝素抗凝效果良好例次的比例,比较3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198例次均顺利完成治疗,其中抗凝良好组共118例次,抗凝不足组共11例次,抗凝过量组共69例次。当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30%、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325×10^(9)/L时,肝素抗凝效果良好例次的比例均>70%;抗凝不良组患者体质量、血红蛋白(hemoglobin,Hb)、PLT显著高于抗凝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抗凝良好组相比,抗凝过量组患者PTA、抗凝血酶活性(antithrombin activity,AT)、Hb降低,PT、APT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8例次治疗后24 h内,9例次患者出现中心静脉置管处渗血,1例次患者出现鼻腔出血,均未发生消化道出血等其他严重出血并发症;肝素过量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24 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为(54.52±19.71)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患者PTA>30%、PLT≤325×10^(9)/L时,DPMAS治疗中依据治疗前24 h内PTA和PLT给予不同肝素剂量是可行的,但应考虑体质量、血红蛋白对抗凝效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肝素 抗凝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