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密闭式回浆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1
作者 王蓓蓓 周圣瑜 +5 位作者 赵媛 林丽 孙献坤 王芳 张凌 陈志文 《中国血液净化》 2025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评估密闭式回浆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ption system,DPMAS)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DPMAS治疗的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不回浆组、密闭式回浆400ml... 目的评估密闭式回浆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ption system,DPMAS)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DPMAS治疗的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不回浆组、密闭式回浆400ml组和密闭式回浆600ml组,每组患者20例。比较3组在DPMAS治疗结束回浆后白蛋白的残留量、密闭式回浆组在回浆前后血中胆红素的变化。结果DPMAS治疗结束回浆后,3组患者在胆红素吸附器、血液灌流器和体外循环回路管部位的剩余白蛋白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平均白蛋白残留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H=52.465,P<0.001)。密闭式回浆400ml组,密闭式回浆600 ml组在回浆前和回浆后血中胆红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1、-0.513,P=0.647、0.611)。结论密闭式回浆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白蛋白丢失,而且不会增加胆红素脱落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密闭式回浆 白蛋白 胆红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在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李明友 王琪 +1 位作者 杨旭 李扬 《黑龙江医学》 2025年第4期410-412,共3页
目的:分析一家三级甲等传染病专科医院血浆置换(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在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就诊于佳木斯市传染病院的60例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目的:分析一家三级甲等传染病专科医院血浆置换(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在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就诊于佳木斯市传染病院的60例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内科治疗(一般支持治疗+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内科治疗基础上先行DPMAS治疗后再行PE治疗。检测两组患者肝功能和血凝结果,并对患者治疗情况及其他临床检查结果进行追踪。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生化血清学指标谷丙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指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79、2.222、6.304、-0.682,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实验组患者治疗后TBI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治疗24 h后迅速回升。在治疗期间24~72 h,TBIL呈缓慢上升趋势。治疗后即刻、治疗后24 h和72 h TBIL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INR)、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90、-10.704,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INR和PTA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PTA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R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MAS+PE治疗与传统内科治疗方法相比,可以更有效的改善凝血障碍、AST、ALT等生化指标,改善肝衰竭患者的暂时性TBIL。因此,DPMAS+PE是肝衰竭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肝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效果分析
3
作者 刘绘青 徐耀 曲艳晓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2期18-20,共3页
目的:分析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LPE)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5月—2024年5月临沂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全量血浆置换术治... 目的:分析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LPE)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5月—2024年5月临沂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全量血浆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DPMAS联合LPE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34)。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9)。结论:DPMAS联合LPE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全量血浆置换术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
4
作者 周生晶 曹秀廷 赵成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0165-0168,共4页
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37例急性肝衰竭患者,所有患者接受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总结治疗效果。结果 相比较治疗前,患者ALT、AST、GGT、TBIL、D... 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37例急性肝衰竭患者,所有患者接受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总结治疗效果。结果 相比较治疗前,患者ALT、AST、GGT、TBIL、DBIL、IBIL、TBA、HN3下降明显(P<0.05),TP、ALB、CRP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患者肾功能、电解质变化、凝血功能指标、外周血细胞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对急性肝衰竭患者予以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肝功能,调节血清胆红素水平,保证患者体征稳定,提高生存率,且该治疗技术还有良好的安全性,对患者血细胞、电解质、凝血功能、肾功能不会造成损害,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衰竭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疗效分析
5
作者 张冬青 廖资渊 +4 位作者 林升龙 吴雯军 王香梅 马华皙 高海兵 《肝脏》 2025年第1期24-30,45,共8页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与单纯血浆置换(PE)换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9月—2023年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住院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40例,根据患者所接受的人工肝模式分...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与单纯血浆置换(PE)换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9月—2023年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住院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40例,根据患者所接受的人工肝模式分为A组为DPMAS治疗组,B组为PE组,两组各20例。收集患者治疗前后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凝血功能、炎症指标等临床指标以及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计算治疗前MELD值及MELD-Na值。所有入组患者随访3个月,比较观察期内的病情进展、实验室指标变化和无肝移植存活率。结果两组患者人工肝治疗前性别、年龄、病情分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指标、MELD评分及MELD-N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两组人工肝治疗模式,患者3个月的无肝移植存活率分别为:DPMAS组80%,PE组7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4 h,两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均较前显著下降,DPMAS组治疗前后TBil分别为362.2(302.8,443.1)、263.0(219.9,349.2)μmol/L(Z=-3.003,P=0.003);DBil分别为180.6(154.7,222.3)、127.6(112.0,178.7)μmol/L(Z=-2.867,P=0.004);PE组治疗前后TBil分别为(419.2±147.0)、(339.7±113.3)μmol/L(t=1.914,P=0.063);DBil分别为(202.9±59.3)、(164.5±48.1)μmol/L,t=2.254,P=0.030;与PE治疗组相比,DPMAS治疗组TBil、DBil下降率更高,分别为TBil:(25.6±8.3)、(17.9±7.4)μmol/L(t=3.090,P=0.004);DBil:(25.7±9.2)、(18.4±8.1)μmol/L(t=2.682,P=0.011);PE治疗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较前下降,分别为PT:28.6(21.1,32.7)、21.9(17.7,24.8)s(Z=-2.489,P=0.013);INR:2.7(1.9,3.2)、1.9(1.4,2.2)(Z=-2.462,P=0.014);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较前升高,分别为(31.2±11.1)%、(42.7±13.7)%(t=-2.918,P=0.00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DPMAS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无显著差异;PE治疗组白蛋白(Alb)较前显著升高,分别为29.5(27.3,33.8)、32.0(30.3,35.0)g/L(Z=-2.025,P=0.043);DPMAS组治疗前后Alb无显著差异;DPMAS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CRP)均较前显著下降,分别为11.8(7.1,21.4)、8.0(5.4,12.0)mg/L(Z=-2.002,P=0.045);PE组治疗前后CRP无统计学差异。4.治疗后72 h:DPMAS治疗组TBil、DBil仍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Bil:362.2(302.8,443.1)、297.8(213.4,394.6)μmol/L,Z=-2.110,P=0.035;DBil:180.6(154.7,222.3)、143.8(102.8,184.9)μmol/L,Z=-2.218,P=0.027;PE治疗组TBil、DBil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E组治疗后血红蛋白(Hb)较前显著下降,分别为(121.4±14.0)、(111.3±12.3)g/L(t=2.423,P=0.020);DPMAS组治疗前后Hb无显著差异。DPMAS治疗组患者与PE治疗组患者3个月无肝移植存活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PMAS治疗模式对于胆红素以及CRP等炎症介质的清除优于PE模式;DPMAS治疗模式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乙型肝炎病毒 肝功能衰竭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肝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致肝衰竭患者的效果观察
6
作者 陈东兰 张华敏 《大医生》 2025年第4期58-60,共3页
目的 探究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DPMAS)人工肝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致肝衰竭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9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8例HVB感染致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 目的 探究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DPMAS)人工肝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致肝衰竭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9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8例HVB感染致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44例)与DPMAS组(44例)。常规组患者静脉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DPMAS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DPMAS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BIL、ALT、AST、GGT、ALP、TBA水平均降低,且DPMAS组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HBV感染致肝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肝功能,且治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人工肝 乙型肝炎病毒 肝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配合血浆置换在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7
作者 马思辉 《黑龙江医药》 2025年第1期169-172,共4页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配合血浆置换(PE)在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4年2月黎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ACL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各30例。对照组行PE治疗,观察组采取DPMAS...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配合血浆置换(PE)在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4年2月黎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ACL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各30例。对照组行PE治疗,观察组采取DPMAS配合PE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炎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MAS配合PE可以增强ACLF治疗效果,减轻肝功能损伤,改善炎症水平,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临床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患者中集束化护理干预的实施效果评价
8
作者 刘长文 薛冠亚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3期168-171,共4页
评价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患者中集束化护理干预的实施效果。方法 以肝衰竭患者为调查对象,共有72例,均在2023年01月份-2024年09月份期间到我院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依据区组化随机数法分组,参考组(n=36)施行常规... 评价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患者中集束化护理干预的实施效果。方法 以肝衰竭患者为调查对象,共有72例,均在2023年01月份-2024年09月份期间到我院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依据区组化随机数法分组,参考组(n=36)施行常规护理干预,评析组(n=36)施行集束化护理干预。评析指标:二组的肝功能状况、心理韧性评分、自我效能水平、治疗次数、住院时长、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率。结果 护理前,二组的肝功能状况比较差异不大(P>0.05);护理后,评析组的数据优于参考组(P<0.05)。护理前,二组的心理韧性评分、自我效能水平比较差异不大(P>0.05);护理后,评析组的相关数据高于参考组(P<0.05)。护理后,评析组的治疗次数、住院时长均少于参考组(P<0.05)。护理后,比较并发症发生率,评析组2.78%较参考组22.22%低(P<0.05)。护理后,二组护理满意率比较,评析组数据显著高于参考组(P<0.05)。结论 在为肝衰竭患者进行护理时,运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肝功能,增强心理韧性,提升自我效能,缩短住院时长,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率,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 肝衰竭 集束化护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LPE)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影响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熊晏 龙黎 +2 位作者 张卿 罗燕 邵和军 《贵州医药》 CAS 2022年第9期1352-1354,共3页
目的分析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LPE)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本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00例ACLF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n=50),对照组给... 目的分析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LPE)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本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00例ACLF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n=50),对照组给予PE(全量血浆置换术)治疗,观察组给予DPMAS+LPE治疗,两组均在治疗2周后进行效果评价,对比两组肝功能指标、Th1型细胞因子、Th2型细胞因子、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TBIL(总胆红素)、ALT(谷氨酸转氨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FN-γ(干扰素-γ)、TNF-a(肿瘤坏死因子-a)、IL-6(白细胞介素-6)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IL-10(白细胞介素-10)、IL-2(白细胞介素-2)、IL-4(白细胞介素-4)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观察组(10.00%)与对照组(6.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MAS+LPE可有效改善ACLF患者肝功能,纠正Th1/Th2型细胞因子紊乱,治疗期间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 慢加急性肝衰竭 T淋巴细胞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剂量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高胆红素患者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佳炜 蔡毅峰 +1 位作者 章志坚 翁冬锐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1期9-12,共4页
目的探究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DPMAS)联合低剂量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肝衰竭高胆红素患者的疗效。方法简单随机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潮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0例肝衰竭高胆红素患者... 目的探究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DPMAS)联合低剂量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肝衰竭高胆红素患者的疗效。方法简单随机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潮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0例肝衰竭高胆红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其分为DPMAS+PE组(n=25)和PE组(n=25)。观察两组疗效、肝功能、血常规指标与凝血功能。结果DPMAS+PE组总有效率(96.00%)高于PE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MAS+PE组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以及谷丙转氨酶低于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PMAS+PE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优于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PMAS+PE可有效提高在肝衰竭高胆红素患者中的疗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低剂量血浆置换 肝衰竭 高胆红素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量血浆置换术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宁 马力 +2 位作者 张乾 安逸远 刘俊平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7期86-89,共4页
目的 对比全量血浆置换术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治疗肝衰竭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医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共计108例,采用电脑抽号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54例,研究组患者给... 目的 对比全量血浆置换术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治疗肝衰竭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医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共计108例,采用电脑抽号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54例,研究组患者给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治疗,常规组患者给予全量血浆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肝功能指标、炎性因子水平、生活质量、临床指标。结果 研究组肝功能指标改善效果更优异(P<0.05);研究组炎性因子水平控制效果更理想(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更佳(P<0.05);研究组临床指征(免疫功能、凝血功能)均得到改善(P<0.05)。结论 对于肝衰竭患者而言,全量血浆置换术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治疗对比,为其提供后者进行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肝功能,提升患者的免疫功能,纠正患者的凝血功能,控制炎性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全量血浆置换术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血浆置换单独与联合治疗肝衰竭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吕欣原 刘莉华 +4 位作者 马胜银 黄启功 谭娟 高军 宫峰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2期86-90,共5页
目的比较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血浆置换(PE)单独与联合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确诊肝衰竭并接受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DPMAS+PE组、DPMAS组及PE组各25例。比较三组治疗前... 目的比较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血浆置换(PE)单独与联合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确诊肝衰竭并接受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DPMAS+PE组、DPMAS组及PE组各25例。比较三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变化,计算4周有效率、12周生存率及终末期肝病模型3.0(MELD3.0)评分。结果三组治疗后RBC、PLT、Hb、TBil、DBil、TBA、ALB、MELD3.0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三组治疗后TBil、DBil、TBA、AL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DPMAS、PE组相比,DPMAS+PE组治疗后TBil、DBil、TBA更低,DPMAS组与PE组治疗后TBil、DBil、TB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DPMAS+PE组、PE组相比,DPMAS组治疗后ALB更低,DPMAS+PE组与PE组治疗后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MAS+PE组、PE组治疗后PTA均高于治疗前,PT及INR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DPMAS+PE组比较,PE组治疗后PTA更高,PT及INR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PMAS组治疗后PTA低于治疗前(P<0.05),PT及INR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三组治疗后PT、INR、PT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间两两对比,治疗后PT、INR、P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治疗后4周有效率DPMAS+PE组更高,MELD 3.0评分DPMAS+PE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12周无肝移植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PMAS+PE、DPMAS、PE均可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但DPMAS+PE更具优势,短期疗效及预后更好;三种模式对肝衰竭患者长期疗效的改善作用相当,DPMAS+PE和PE均可改善肝衰竭患者凝血功能,但PE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非生物型人工肝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结果 被引量:4
13
作者 邹波 朱龙川 +2 位作者 甘达凯 张鑫垚 姚雪兵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8-352,359,共6页
目的探讨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L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联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炎症细胞因子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使用信封法将100例ACL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常规予以... 目的探讨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L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联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炎症细胞因子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使用信封法将100例ACL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常规予以护肝、退黄、降酶、抗病毒、预防出血等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血浆置换(PE)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LPE+DP⁃MAS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凝血功能、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90 d生存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及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90 d生存率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E+DPMAS联合治疗ACLF患者,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慢加急性肝衰竭 肝功能 炎症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半量血浆置换改善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承高 刘威 +5 位作者 况林菊 刘强 熊伟 胡飘萍 张长林 乐爱平 《中国输血杂志》 2024年第1期9-15,共7页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半量血浆置换(DPMAS+HPE)治疗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本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病例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内科...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半量血浆置换(DPMAS+HPE)治疗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本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病例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内科综合治疗组和DPMAS+HPE组,倾向得分匹配消除组间混杂偏差,比较2组基线资料及治疗后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HBV-ACLF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2组30 d和90 d累计生存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73例HBV-ACLF病例,其中治疗组136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接受1次DPMAS+HPE。237例单纯接受内科综合治疗,经倾向得分匹配(PSM)后纳入1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下降幅度(446.5 vs 159.0、317.0 vs 92.0、5.2 vs 0.3)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DPMAS+HPE治疗是HBV-ACLF患者30 d和90 d死亡独立保护因素(30 d:OR=0.497,P<0.05;90 d:OR=0.436,P<0.05);治疗组30 d和90 d累计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0 d:50.71%vs 44.12%,P<0.05;90 d:30.15%vs 22.79%,P<0.05)。结论DPMAS+HPE能改善HBV-ACLF患者肝功能和短期生存率,可作为1种有效治疗HBV-ACLF患者的人工肝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预后转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量血浆置换术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比较研究
15
作者 陈宁 马力 +2 位作者 张乾 安逸远 刘俊平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7期86-89,共4页
目的:对比为肝衰竭患者提供全量血浆置换术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我院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共计108例,采用电脑抽号法的方式将其进行分组处理,以研究组、常... 目的:对比为肝衰竭患者提供全量血浆置换术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我院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共计108例,采用电脑抽号法的方式将其进行分组处理,以研究组、常规组作为两组的命名,各54例,对研究组患者提供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治疗,对常规组患者提供全量血浆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后的差异性。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肝功能水平改善效果更优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控制效果更理想(p<0.05);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佳(p<0.05);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指征(免疫功能、凝血功能)均得到改善(p<0.05)。结论:对于肝衰竭患者而言,全量血浆置换术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治疗对比,为其提供后者进行治疗,这种方式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肝功能,提升患者的免疫功能,纠正患者的凝血功能,控制炎性因子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量血浆置换术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 肝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不同治疗时间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圣瑜 张凌 +3 位作者 杨莹莹 陈志文 强靖雅 赵媛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4年第9期655-658,共4页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不同治疗时间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22年9月—2023年12月接受DPMAS治疗的患者,根据实际治疗时间分为2、3、...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不同治疗时间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22年9月—2023年12月接受DPMAS治疗的患者,根据实际治疗时间分为2、3、4 h组,分析不同组别患者治疗前后胆红素下降比例、凝血功能、白蛋白、血小板水平变化及凝血事件发生率。结果共纳入99例肝衰竭患者,136例次治疗。3组治疗前、后胆红素下降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07,P=0.012),其中2 h组与4 h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3.296,P=0.001),2 h组与3 h组(t=1.783,P=0.078)、3 h组与4 h组(t=-1.244,P=0.21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组治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变化比例(F=1.994,P=0.369)、白蛋白变化比例(F=2.411,P=0.300)、血小板变化比例(F=3.736,P=0.369)及凝血事件发生率(χ^(2)=0.856,P=0.74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时段胆红素下降比例:4 h组内0~2 h为(25.35±5.92)%,2~3 h为(3.29±3.29)%,3~4 h为(1.8±3.99)%;3 h组内0~2 h为(24.02±10.31)%,2~3 h为(3.96±3.91)%。结论本研究验证了DPMAS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胆红素清除呈现治疗前2 h最高,随时间延长清除比例逐渐衰减的特点。与治疗2 h组相比,治疗3 h与治疗4 h组治疗前后胆红素下降比例升高,3组在APTT、白蛋白、凝血事件发生率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建议DPMAS的单次治疗时间应至少保证2 h,可延长至4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治疗时间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血浆置换治疗HBV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内毒素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范潇月 刘建英 +2 位作者 张悦 洪芹 陈琳琳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12-216,共5页
目的:分析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序贯血浆置换(PE)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内毒素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2例HBV-ACLF患者根据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及患者自愿原则分为DPMAS序贯P... 目的:分析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序贯血浆置换(PE)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内毒素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2例HBV-ACLF患者根据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及患者自愿原则分为DPMAS序贯PE组(n=45例)和PE组(n=47例)。PE组接受单纯PE治疗,DPMAS序贯PE组接受DPMAS序贯P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及12周时的好转率及存活率;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及12周时的血清炎性因子、内毒素水平(ET)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4周好转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周好转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4周及12周存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4周及12周时,DPMAS序贯PE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ET水平低于PE组(均P<0.05);DPMAS序贯PE组治疗4周时的MELD评分低于PE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DPMAS序贯PE治疗HBV-ACLF患者,可有效降低血清炎症因子及内毒素水平,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慢加急性肝衰竭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内毒素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重型肝病新进展 被引量:14
18
作者 黎代强 《中国医学工程》 2015年第8期198-198,200,共2页
重型肝病在我国是高发的重症疾病,是临床最为严重的类型,死亡率极高,如何提高重型肝病的抢救成功率,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开始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DPMAS)治疗该病。... 重型肝病在我国是高发的重症疾病,是临床最为严重的类型,死亡率极高,如何提高重型肝病的抢救成功率,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开始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DPMAS)治疗该病。本综述通过介绍DPMAS的机制及应用情况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重型肝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疗效分析
19
作者 赵玉杰 李婷 +3 位作者 关林萌 姜丹丹 王辉 杨军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4年第12期947-951,共5页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联合半量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联合半量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100例,按照不同人工肝治疗模式分为DPMAS+半量PE组(n=49)和PE组(n=51),比较2组治疗后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和28天生存时间,采用K-M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组间生存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治疗后,DPMAS+半量PE组C反应蛋白(CRP)(t=-3.214,P=0.002)、白蛋白(t=-5.064,P<0.001)、直接胆红素(t=-2.007,P=0.045)、间接胆红素水平(t=-2.310,P=0.021)均低于PE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DPMAS+半量PE组和PE组总胆红素(t=-6.974,P<0.001;t=-7.693,P<0.001)、直接胆红素(t=-6.711,P<0.001;t=-6.649,P<0.001)、间接胆红素(t=-7.365,P<0.001;t=-7.713,P<0.001)、国际标准化比值(Z=-3.509,P=0.002;Z=-4.067,P<0.001)、CRP(t=6.602,P<0.001;t=5.12,P<0.001)、白细胞介素6(Z=-5.347,P<0.001;Z=-4.615,P<0.001)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t=-3.322,P<0.001;t=-5.201,P<0.001)升高。DPMAS+半量PE组28d生存率高于PE组(χ^(2)=4.209,P=0.04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DPMAS+半量PE治疗(HR=0.832,95%CI:0.685~0.994,P=0.043)、并发症(HR=4.595,95%CI:1.328~7.395,P=0.005)、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HR=3.258,95%CI:1.247~5.593,P=0.009)、肝衰竭分期(HR=4.852,95%CI:1.352~7.529,P=0.002)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DPMAS+半量PE组和PE组治疗均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指标,DPMAS+半量PE组可以改善患者28天生存率,作为患者预后保护因素,可以减轻临床用血压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低量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效果
20
作者 党含 杜锋 +5 位作者 杨建军 郭素娟 杨建华 康晓芳 赵亚亚 姚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32期31-34,共4页
目的分析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低量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99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B组和C组,各33例。A组给予全量血浆置换治疗,... 目的分析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低量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99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B组和C组,各33例。A组给予全量血浆置换治疗,B组给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C组给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低量血浆置换治疗。比较三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三组的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均降低,凝血酶原时间(PT)均缩短,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升高,变化程度为C组>B组>A组(P<0.05)。治疗后,三组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均降低,降低程度为C组>B组>A组(P<0.05)。C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低量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慢加急性肝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