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韩超杰 杨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072-076,共5页
探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6个月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分为心力衰竭组(n=30)与无心力衰竭组(n=50),比较两组基本资料与心功能参数,分析... 探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6个月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分为心力衰竭组(n=30)与无心力衰竭组(n=50),比较两组基本资料与心功能参数,分析影响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 心力衰竭组QRS时限长于非心力衰竭组,年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均大于非心力衰竭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非心力衰竭组,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水平高于非心力衰竭组,6min步行试验距离短于非心力衰竭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QRS时限、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水平是影响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QRS时限、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水平,须做好高危因素患者的心力衰竭监测与预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心力衰竭 年龄 左心室功能 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2
2
作者 胡冬青 郑江红 安光玉 《卫生职业教育》 2009年第10期151-152,共2页
目的探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08例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整体护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08例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在经过术后密切的观察及精心的护理以及配合医生及时处理并发症后均痊愈。... 目的探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08例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整体护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08例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在经过术后密切的观察及精心的护理以及配合医生及时处理并发症后均痊愈。结论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减少与护理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并发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护理 被引量:4
3
作者 罗榕翠 龙黔清 +2 位作者 杜莉群 黄毅 杨胜兰 《现代护理》 2003年第9期695-696,共2页
双腔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模拟正常心脏的生理性双腔按需起搏器,具有双腔起搏、双腔感知以及触发和抑制双重反应方式.
关键词 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护理 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护理措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漫霞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年第21期104-104,共1页
目的:探析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1例行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除2例患者出现囊袋积... 目的:探析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1例行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除2例患者出现囊袋积血外,其余患者均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康复出院。结论:临床上给予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针对性护理,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确保治疗效果,值得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护理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被引量:4
5
作者 邱金玉 《临床医学工程》 2020年第4期417-418,共2页
目的探讨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8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43例。A组给予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植入治疗,B组给予心房被动加心室主动单螺旋电极... 目的探讨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8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43例。A组给予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植入治疗,B组给予心房被动加心室主动单螺旋电极植入治疗。比较两组的电极植入情况、手术指标、术后指标。结果两组的心室、心房电极一次成功植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2例在缝合固定心房电极时出现脱落,需要重新植入。两组患者的X线暴露时间、总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术后卧床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5)。两组的术后随访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应用于双腔起搏器植入术中,心室、心房电极脱位率低,并且不增加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还能缩短患者术后卧床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心室螺旋主动电极 心脏起搏器 单螺旋电极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周小燕 张露丹 黄岑 《晓庄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9年第6期57-60,共4页
目的:分析参附注射液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行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同时予以常规治... 目的:分析参附注射液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行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同时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另予以参附注射液治疗7d,记录两组入院时、治疗3d、治疗7d心率(HR)及治疗前后心脏功能[血清脑钠肽(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cTnT)、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功能评分(Marshall)]、神经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S-100β)]、预后情况[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3d、治疗7d H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4d,观察组血清NT-proBNP、cTnT及Marshall评分低于对照组,而LVEF较对照组高;治疗后14d观察组NFI评分低于对照,而血清NSE、S-100β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GOS分级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参附注射液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可明显改善患者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预后,促进其心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安全可靠,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附注射液 缓慢性心律失常 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预后 影响
原文传递
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7
作者 王莹君 沈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061-0064,共4页
对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将射阳县人民医院于2021年5月~2023年6月收治的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49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成双腔组(25例,采用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单腔组(24例,采用单腔心... 对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将射阳县人民医院于2021年5月~2023年6月收治的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49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成双腔组(25例,采用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单腔组(24例,采用单腔心脏起搏器治疗),对比2组效果。结果 双腔组总体疗效显著优于单腔组(P<0.05);双腔组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者心功能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双腔组并发症(心力衰竭、心悸、心肌梗死)发生率比单腔组更低(P<0.05)。结论 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经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的临床效果满意,能在改善心功能的同时,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肺耐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丽 李艳莹 +4 位作者 孙丽杰 任川 赵威 刘萍 宋燕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6-50,56,共6页
目的:探究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肺耐力特点,分析可能影响其心肺耐力的因素,指导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脏康复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7例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器植入组)与匹配的128例一般人群(非起搏器植入组),比较... 目的:探究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肺耐力特点,分析可能影响其心肺耐力的因素,指导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脏康复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7例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器植入组)与匹配的128例一般人群(非起搏器植入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超声心动图参数以及心肺运动测试结果,探究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肺耐力特点。对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亚组分析,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探寻影响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肺耐力的因素。结果:起搏器植入组无氧阈心率、峰值心率、峰值心率占预计值百分比明显低于非起搏器植入组(94.16±18.14 vs105.48±16.36bpm,P<0.001;115.07±22.14 vs 130.14±20.93bpm,P<0.001;75.67±13.64%vs 85.18±11.24%,P<0.001),起搏器植入组峰值摄氧量低于非起搏器植入组(16.8±4.14 vs 18.65±3.90ml/kg/min,P<0.05),两组摄氧效率斜率、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起搏器植入组进行亚组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运动习惯、心室起搏比例、植入年限在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分析发现心室起搏比例≥40%是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肺耐力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0.167)。结论: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肺耐力下降,年龄、运动习惯、心室起搏比例、植入年限是影响其心肺耐力的重要因素,其中心室起搏比例≥40%是影响心肺耐力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心肺耐力 影响因素 心室起搏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心脏起搏器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9
作者 格日勒 郭欣君 +3 位作者 赵平 滕菲 刘鸿亚 许利冬 《中国医药》 2024年第4期490-494,共5页
目的 分析双腔心脏起搏器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0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首次安装永久性心房心室双感知双起搏双反应型(DDD)起搏器且心室起搏比例>40%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 目的 分析双腔心脏起搏器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0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首次安装永久性心房心室双感知双起搏双反应型(DDD)起搏器且心室起搏比例>40%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3、6个月检测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动态心电图、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6 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并在随访结束后检测心功能参数。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QRS时限、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NT-proBNP较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低,6MWT距离较短(均P<0.05)。术后6个月100例患者中41例发生心力衰竭。与无心力衰竭组比较,心力衰竭组QRS时限、左心房内径、LVESD、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NT-proBNP较高[(156±10)ms比(113±11)ms、(39.1±2.1)mm比(37.2±1.8)mm、(34±4)mm比(33±4)mm、(50±9)mm比(47±4)mm、(46±6)ml比(42±4)ml、(109±7)ml比(106±7)ml、(811±208)ng/L比(588±210)ng/L],LVEF较低[(48±4)%比(59±4)%],6MWT距离较短[(366±54)m比(538±58)m](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QRS时限、LVESV、LVEDV、LVEF、NT-proBNP、6MWT距离是患者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年龄以及NT-proBNP、6MWT距离等心功能参数均与DDD起搏器术后心力衰竭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心力衰竭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心脏起搏器对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0
作者 唐学文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4年第9期1356-1358,共3页
目的 探讨双腔心脏起搏器对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我院诊治的120例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单腔心脏起搏器治疗,研究组采用... 目的 探讨双腔心脏起搏器对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我院诊治的120例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单腔心脏起搏器治疗,研究组采用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分级、治疗前后临床相关指标及生活质量,对比两组永久性房颤发生率、因心衰住院率。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者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HR、SV、CI、LVEF及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LVESD、LVED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永久性房颤发生率、因心衰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效果满意,有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预后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慢性心律失常 心脏起搏器 生活质量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患者人工心脏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分析及护理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燕双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7期860-861,共2页
目的了解中老年患者人工心脏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对64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人工心脏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中老年患者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有感染、出血、电极脱位、肺... 目的了解中老年患者人工心脏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对64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人工心脏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中老年患者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有感染、出血、电极脱位、肺部感染、皮肤破损、便秘、排尿困难、睡眠质量下降。结论术前皮肤准备,大、小便床上训练,术后加强基础护理,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及贯穿于整个住院过程中护患、护士及家属良好的沟通,做好预见性护理,及时发现早期症状,能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人 人工心脏起搏植入术 并发症 护理 肺部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QT间期优化双腔心脏起搏器房室延迟的探讨 被引量:5
12
作者 廖德宁 薛迪中 +7 位作者 牛晓萍 王小涛 张家友 顾兴建 杜荣增 黄佐 黄高忠 吴宗贵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51-653,共3页
目的 观察双腔心脏起搏器 (DDD)不同房室延迟 (AVD)时心功能与体表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 ,探讨根据体表心电图QT间期优化AVD的可行性。方法  19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起搏器患者 ,男10例 ,女 9例 ,平均年龄为 (6 6 .79± 15 .... 目的 观察双腔心脏起搏器 (DDD)不同房室延迟 (AVD)时心功能与体表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 ,探讨根据体表心电图QT间期优化AVD的可行性。方法  19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起搏器患者 ,男10例 ,女 9例 ,平均年龄为 (6 6 .79± 15 .5 2 )岁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不同AVD起搏时心排量 (CO)、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舒张末期内径 (LVESd/LVEDd)、左室射血分数 (LVEF)等 ,同时单盲测量不同AVD起搏时 12导联心电图的QT间期。心房起搏频率预设为 75次 /min ,AVD自 90ms起以 30ms步长依次递增至 2 40ms。结果 随着AVD的递增 ,心功能和QT间期随之改善和延长 ,达峰值后又逐渐下降。超声心功能最佳时所对应的AVD与QT间期最大时所对应的AVD的差异无显著性 [分别为 (15 8.80± 13.6 4)ms和 (16 3.30± 30 .41)ms,P >0 .0 5 ];QT间期最大时所对应的心功能各参数与最佳超声心功能各参数相似 [CO分别为(6 .2 9± 1.75 )L/min和 (6 .5 0± 1.5 4)L/min ;LVEF分别为 (6 5 .89± 10 .80 ) %和 (6 7.0 4± 11.19) %;P值均 >0 .0 5 ];QT间期值与CO呈显著正相关性 (r =0 .70 ,P <0 .0 5 )。结论 QT间期随不同AVD时的心功能变化而变化 ,通过测量体表心电图QT间期可进行AVD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间期 心脏起搏器 房室延迟 心功能 体表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刘海涛 曲海波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3期317-320,共4页
目的探讨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治疗的10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2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单腔心脏起搏器,观察组行双腔心脏... 目的探讨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治疗的10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2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单腔心脏起搏器,观察组行双腔心脏起搏器,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的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8.0%vs.84.0%,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排血量[(4.22±0.45)L/min vs.(3.45±0.45)L/min,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59.89%±5.36%vs.54.11%±4.56%,P<0.05]、心脏指数[(2.55±0.26)L·min^-1·m^-2 vs.(2.12±0.22)L·min^-1·m^-2,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11±0.18)cm vs.(4.77±0.26)cm,P<0.05]、左心房内径[(3.61±0.11)cm vs.(3.85±0.23)cm,P<0.05]、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2.45±0.11)cm vs.(3.02±0.55)cm,P<0.05]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全血黏度[(1.55±0.12)mPa/s vs.(1.89±0.22)mPa/s,P<0.05]、血小板聚集率(32.15%±4.45%vs.40.26%±5.22%,P<0.05)、血浆黏度[(6.45±0.45)mPa/s vs.(7.45±0.55)mPa/s,P<0.05]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效果明显,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脏起搏器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起搏器植入术148例护理体会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秀梅 刘金秋 +1 位作者 潘冬梅 杨东辉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205-206,共2页
关键词 起搏 植入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2
15
作者 徐敏 李彬彬 +1 位作者 吴泳亮 王静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388-391,共4页
探讨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选取本院实施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的64例患者进行观察,其中32例采用双腔起搏器植入(双腔组)、另外32例患者采用单腔起搏器植入治疗(单腔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血流动力... 探讨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选取本院实施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的64例患者进行观察,其中32例采用双腔起搏器植入(双腔组)、另外32例患者采用单腔起搏器植入治疗(单腔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血流动力学等指标。治疗后,双腔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59.5±5.2)%、心排量(CO)(4.20±0.4)L/min、心脏指数(CI)(2.57±0.28)L/min/m^2高于单腔组(P<0.05),血浆脑钠肽前体(NT-proBNP)(258.4±97.2)pg/mL、左房内径(LA)(3.62±0.11)c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2.86±0.13)c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4.52±0.18)cm低于单腔组(P<0.05);治疗后,双腔组患者的收缩压(SBP)(131.7±9.4)mm Hg、舒张压(DBP)(72.5±7.0)mm Hg、平均动脉压(MAP)(93.6±6.2)mm Hg高于单腔组(P<0.05)。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率、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慢性心律失常 心功能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16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周本军 《贵州医药》 CAS 2012年第10期894-895,共2页
目前临床上治疗缓慢性严重心律失常有效措施是植入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单腔或双腔起搏器对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及病死率没有明显差别[1]。本文探讨实际临床工作中永久人工起搏器的类型选择及手术方式的选择,观察其差别。
关键词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临床分析 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 严重心律失常 心脑血管事件 起搏 人工起搏 手术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心脏起搏器A-V间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健 褚俊 顾统元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1995年第1期29-31,共3页
双腔心脏起搏器的A-V间期与心率、左室舒张和收缩功能有密切联系。选择适当的A-v间期可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以及减少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的发生。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血流动力学 心脏起搏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心脏起搏器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疗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4
18
作者 洪渊 赵建祥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75-76,共2页
目的:对双腔心脏起搏器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与探讨。方法:将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149例分为观察组(n=75,实施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与对照组(n=74,实施单腔心脏起搏器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运用效果。结果... 目的:对双腔心脏起搏器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与探讨。方法:将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149例分为观察组(n=75,实施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与对照组(n=74,实施单腔心脏起搏器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运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9.33%)高于对照组(70.27%)(P<0.05),观察组患者心率、心指数以及心输出量等心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腔心脏起搏器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缓慢性心律失常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张莹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22期90-91,共2页
目的 探讨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11月收治的67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3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行单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观察组行双腔心脏起搏... 目的 探讨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11月收治的67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3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行单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观察组行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观察比较两组应用效果及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的有效率为30.30%,观察组为73.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率、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腔心脏起搏器应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应用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缓慢性心律失常 应用效果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性心房颤动在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药物复律成功1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红彬 韩建妙 +2 位作者 刘志红 张晓华 籍振国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8年第5期367-368,共2页
关键词 持续性心房颤动 起搏 药物复律 植入术 活动后心悸 下肢水肿 高血压病史 非ST抬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