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双能CT(dual energy CT,DECT)在评估骨髓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1例病史完整的急性关节损伤患者的MRI和DECT资料。由2位副高级职称的骨关节系统影像科医师(Z和X)采用双盲法对DECT虚拟去钙图像进行评级(4级法),以骨髓水...目的:探讨双能CT(dual energy CT,DECT)在评估骨髓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1例病史完整的急性关节损伤患者的MRI和DECT资料。由2位副高级职称的骨关节系统影像科医师(Z和X)采用双盲法对DECT虚拟去钙图像进行评级(4级法),以骨髓水肿作为骨髓损伤的图像指标,参照MRI平扫(含抑脂T2WI)图像,评级一致后纳入统计分析。结果:在11例中,纳入统计253个区域。将1级定为阳性,阅片人Z判定DECT图像对骨髓水肿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3.3%、93.8%、83.30%、89.2%,准确度为87.8%,K=0.681;阅片人X判定相应各值为67.9%、90.9%、76.8%、86.4%,准确度为83.8%,K=0.607。将1级和2级定为阳性,阅片人Z相应各值为55.7%、90.6%、83.1%、71.0%、74.7%,K=0.475;阅片人X相应各值为52.2%、88.4%、78.9%、68.9%、71.9%,K=0.418。测量各分区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使用CT值绘制ROC曲线,若将1级图像定为阳性,则胫骨上段及股骨下段AUC值分别为0.883和0.941。若将1级和2级图像定为阳性,则胫骨上段及股骨下段AUC值分别为0.786和0.943。结论:DECT虚拟去钙技术可去除骨中的钙质,直观显示骨髓水肿,提示骨髓损伤;CT值可作为骨髓水肿程度的定量参数。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双能CT血管造影(CTA)衍生的虚拟平扫(VNC)与常规CT平扫(NCCT)在图像质量、病变对比度以及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差异,评价基于VNC图像进行ASPECTS评分的准确性,以探究VNC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应用价值。方...目的比较双能CT血管造影(CTA)衍生的虚拟平扫(VNC)与常规CT平扫(NCCT)在图像质量、病变对比度以及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差异,评价基于VNC图像进行ASPECTS评分的准确性,以探究VNC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1月至2024年1月接受常规头颅CT平扫和双能CTA扫描的AIS患者,获得颅脑NCCT和VNC图像。对两组图像进行客观及主观图像质量评价:客观图像质量评价选取半卵圆中心、放射冠、内囊、尾状核头、丘脑和静脉窦区域为感兴趣区(ROI),测量CT值、噪声,计算信噪比(SNR)、灰白质间对比噪声比(CNR);主观图像质量评价由两名放射诊断医师采用李克特(Likert)5分量表法独立进行。选取梗死病变和相应健侧区域测量平均组织密度,计算梗死灶CNR和对比度临床差异(CID),并由两名放射科医师独立对NCCT图像和VNC图像进行ASPECTS评分。结果共87例患者纳入影像分析,平均年龄65.8岁,其中女性27例,男性60例。VNC图像的半卵圆中心、放射冠、内囊、尾状核头、丘脑和静脉窦区域的SNR和CNR均显著低于NCCT图像(P<0.05)。VNC图像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显著低于NCCT图像(3.29±0.73 vs 4.95±0.21;P<0.01)。VNC图像的病变临床对比度较NCCT降低54.87%。VNC组、NCCT组图像ASPECTS分别为9.03±1.08、8.86±1.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结论AIS患者VNC图像ASPECTS评分与NCCT图像一致,虽图像质量相对较差,但必要时可作为临床评价参考。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双能CT(dual energy CT,DECT)在评估骨髓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1例病史完整的急性关节损伤患者的MRI和DECT资料。由2位副高级职称的骨关节系统影像科医师(Z和X)采用双盲法对DECT虚拟去钙图像进行评级(4级法),以骨髓水肿作为骨髓损伤的图像指标,参照MRI平扫(含抑脂T2WI)图像,评级一致后纳入统计分析。结果:在11例中,纳入统计253个区域。将1级定为阳性,阅片人Z判定DECT图像对骨髓水肿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3.3%、93.8%、83.30%、89.2%,准确度为87.8%,K=0.681;阅片人X判定相应各值为67.9%、90.9%、76.8%、86.4%,准确度为83.8%,K=0.607。将1级和2级定为阳性,阅片人Z相应各值为55.7%、90.6%、83.1%、71.0%、74.7%,K=0.475;阅片人X相应各值为52.2%、88.4%、78.9%、68.9%、71.9%,K=0.418。测量各分区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使用CT值绘制ROC曲线,若将1级图像定为阳性,则胫骨上段及股骨下段AUC值分别为0.883和0.941。若将1级和2级图像定为阳性,则胫骨上段及股骨下段AUC值分别为0.786和0.943。结论:DECT虚拟去钙技术可去除骨中的钙质,直观显示骨髓水肿,提示骨髓损伤;CT值可作为骨髓水肿程度的定量参数。
文摘目的比较双能CT血管造影(CTA)衍生的虚拟平扫(VNC)与常规CT平扫(NCCT)在图像质量、病变对比度以及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差异,评价基于VNC图像进行ASPECTS评分的准确性,以探究VNC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1月至2024年1月接受常规头颅CT平扫和双能CTA扫描的AIS患者,获得颅脑NCCT和VNC图像。对两组图像进行客观及主观图像质量评价:客观图像质量评价选取半卵圆中心、放射冠、内囊、尾状核头、丘脑和静脉窦区域为感兴趣区(ROI),测量CT值、噪声,计算信噪比(SNR)、灰白质间对比噪声比(CNR);主观图像质量评价由两名放射诊断医师采用李克特(Likert)5分量表法独立进行。选取梗死病变和相应健侧区域测量平均组织密度,计算梗死灶CNR和对比度临床差异(CID),并由两名放射科医师独立对NCCT图像和VNC图像进行ASPECTS评分。结果共87例患者纳入影像分析,平均年龄65.8岁,其中女性27例,男性60例。VNC图像的半卵圆中心、放射冠、内囊、尾状核头、丘脑和静脉窦区域的SNR和CNR均显著低于NCCT图像(P<0.05)。VNC图像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显著低于NCCT图像(3.29±0.73 vs 4.95±0.21;P<0.01)。VNC图像的病变临床对比度较NCCT降低54.87%。VNC组、NCCT组图像ASPECTS分别为9.03±1.08、8.86±1.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结论AIS患者VNC图像ASPECTS评分与NCCT图像一致,虽图像质量相对较差,但必要时可作为临床评价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