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相真菌形态转换与致病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侯彬彬 张振颖 刘晓明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1期62-64,共3页
皮炎芽生菌( Blastomyces dermatitidis)、荚膜组织胞浆菌( Histoplasma capsulatum )、粗球孢子菌( Coccidioides immitis)和巴西副球孢子菌( Paracoccidioides immitis )、马尔尼菲青霉菌( Penecillium marneffei)、申克孢... 皮炎芽生菌( Blastomyces dermatitidis)、荚膜组织胞浆菌( Histoplasma capsulatum )、粗球孢子菌( Coccidioides immitis)和巴西副球孢子菌( Paracoccidioides immitis )、马尔尼菲青霉菌( Penecillium marneffei)、申克孢子丝菌( Sporothrix schenckii)均属于双相型真菌,在温度的诱导下其菌丝相、酵母相可相互转化,致病相为酵母相,主要通过吸入途径或皮肤黏膜的破损而感染人类[1],在免疫受损和免疫正常者均可引起真菌病。其形态转换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该机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被认为与致病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真菌 形态转换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性真菌色素与毒力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郭婷 梁伶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58-1060,共3页
双相性真菌是指在室温或25℃培养时呈菌丝形态,而在组织中或37℃培养时则呈酵母形态的一类真菌,包括马尔尼菲青霉、巴西副球孢子菌、申克氏孢子丝菌、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和粗球孢子菌等。而黑色素是自然界生物中广泛存在的高分子聚... 双相性真菌是指在室温或25℃培养时呈菌丝形态,而在组织中或37℃培养时则呈酵母形态的一类真菌,包括马尔尼菲青霉、巴西副球孢子菌、申克氏孢子丝菌、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和粗球孢子菌等。而黑色素是自然界生物中广泛存在的高分子聚合物,主要存在于真菌细胞壁,所有的双相性真菌都能合成黑色素,其中马尔尼菲青霉菌丝相还能分泌可溶性的红色素。真菌的色素物质可以导致人体防御反应性降低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下降,从而发挥毒力作用。所以,研究真菌色素与真菌致病力、耐药性的关系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将对常见双相性真菌色素的毒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 双相真菌 毒力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双相型真菌感染的真菌培养及鉴别 被引量:5
3
作者 易建云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135-137,共3页
〔目的〕提高对艾滋病合并播散性荚膜组织胞浆菌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实验诊断水平。〔方法〕取患者血液置于Bact alert12 0血培养仪配套培养瓶培养 ,然后转种哥伦比亚血平板、沙保劳琼脂平板 ,观察荚膜组织胞浆菌、马尔尼菲青霉菌分... 〔目的〕提高对艾滋病合并播散性荚膜组织胞浆菌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实验诊断水平。〔方法〕取患者血液置于Bact alert12 0血培养仪配套培养瓶培养 ,然后转种哥伦比亚血平板、沙保劳琼脂平板 ,观察荚膜组织胞浆菌、马尔尼菲青霉菌分别于 2 5℃及 3 7℃孵育时的菌落特征、镜下形态特点。〔结果〕荚膜组织胞浆菌及马尔尼菲青霉菌均为双相型真菌 ,2 5℃培养为霉菌相。荚膜组织胞浆菌 ,无色素 ,生长缓慢 ,7-10d后可见白色绒毛样或棉花团样菌落 ,镜下可见特征性的齿轮状或棘状大分生孢子 ;3 7℃培养时为酵母相 ,镜下可见圆形、卵圆形 2 -4 μm的芽生孢子。马尔尼菲青霉菌 2 5℃培养 3 -4d为白色绒毛样菌落 ,菌落周围出现水溶性的葡萄酒样红色色素 ,镜下可见特征性的帚状枝 ;3 7℃孵育时为白色酵母样菌落 ,无色素 ,镜下可见圆形、卵圆形及特征性腊肠样孢子。〔结论〕艾滋病患者对荚膜组织胞浆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易感 ,易至播散性感染 ,从患者体内检出荚膜组织胞浆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是诊断荚膜组织胞浆菌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金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播散性双相真菌感染 真菌培养 马尔尼菲青霉菌 荚膜组织 胞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型真菌形态转化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付容 张振颖 侯彬彬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4期269-273,共5页
双相型真菌是一类特殊类型的致病真菌,在不同环境下具有不同的形态,其中温度是诱发其发生形态转换的一个中心因素,在室温条件下为以腐生方式生长的菌丝相,在37℃或人体中转化为具有致病能力的酵母相[1]。这种形态转换极有可能是其致病... 双相型真菌是一类特殊类型的致病真菌,在不同环境下具有不同的形态,其中温度是诱发其发生形态转换的一个中心因素,在室温条件下为以腐生方式生长的菌丝相,在37℃或人体中转化为具有致病能力的酵母相[1]。这种形态转换极有可能是其致病机制的关键。因此对双相型真菌致病机制的研究有利于这一类疾病的进一步防治。由菌丝相转换为酵母相的形态转化是双相型真菌具有致病能力的必备条件[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真菌 致病机制 信号转导 热休克蛋白 雌激素 信号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及危重患者肺部真菌感染治疗指南(续二) 被引量:13
5
作者 吴笑春 苏丹 +3 位作者 周帆 郭珩 张清华 熊樱, 《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11期I0001-I0007,共7页
6 球孢子菌病的治疗 球孢子菌病由土壤中粗球孢子菌及Coccidioides posadasii(译者注:一种双相真菌)感染引起。这种真菌集中于西半球较干旱地区。球孢子菌病在北美洲最流行的地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华金谷、亚利桑那州中南部地区... 6 球孢子菌病的治疗 球孢子菌病由土壤中粗球孢子菌及Coccidioides posadasii(译者注:一种双相真菌)感染引起。这种真菌集中于西半球较干旱地区。球孢子菌病在北美洲最流行的地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华金谷、亚利桑那州中南部地区,以及墨西哥西北部。绝大多数球孢子菌病例通过吸入引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真菌感染 治疗指南 危重患者 球孢子菌病 成年 加利福尼亚州 双相真菌 干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申克孢子丝菌双相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赵景辉 孙秋宁 +1 位作者 闫岩 宿斌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7年第7期575-578,共4页
目的:研究双相真菌申克孢子丝菌分别在菌丝相和酵母相两种形态下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分别采用Rosco纸片扩散法及微量液基稀释法对临床分离的4株申克孢子丝菌的两种形态(菌丝相及酵母相)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测定的抗真菌药物... 目的:研究双相真菌申克孢子丝菌分别在菌丝相和酵母相两种形态下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分别采用Rosco纸片扩散法及微量液基稀释法对临床分离的4株申克孢子丝菌的两种形态(菌丝相及酵母相)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测定的抗真菌药物为: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萘芬。结果:除AMB二者一致外,其余各抗真菌药的MIC,菌丝相30℃孵育比酵母相35℃孵育高。结论:申克孢子丝菌的生长形态(菌丝相或酵母相)及孵育温度(30℃或35℃)对其药敏试验MIC值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克孢子丝菌 双相真菌 药物敏感性 ROSCO纸片扩散法 微量液基稀释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真菌药物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21
7
作者 张正华 刘维达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1年第4期195-198,共4页
目前真菌感染 ,尤其是酵母菌感染的发病率和严重度在不断增加 ,并且随着耐药菌株的出现可选择的药物又很有限 ,这些都增加对新药和新治疗途径的需求。近年来人们尝试通过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 ,产生协同作用从而拓宽抗菌谱 ,获得杀菌活性... 目前真菌感染 ,尤其是酵母菌感染的发病率和严重度在不断增加 ,并且随着耐药菌株的出现可选择的药物又很有限 ,这些都增加对新药和新治疗途径的需求。近年来人们尝试通过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 ,产生协同作用从而拓宽抗菌谱 ,获得杀菌活性并且降低耐药风险。本文综述了这类研究的常用方法和针对各种不同的真菌所能联合应用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协同作用 真菌药物 皮肤癣菌 酵母菌 丝状真菌 双相真菌 暗色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真菌药物对申克孢子丝菌的体外敏感性研究进展
8
作者 苏海辉 罗庆录 李若瑜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6年第7期592-594,共3页
关键词 体外敏感性研究 申克孢子丝菌 真菌药物 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 体外药敏试验 双相真菌 孢子丝菌属 孢子丝菌病 传播途径 统一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探Ste-20激酶在调控孢子丝菌双相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9
作者 张振颖 胡媛媛 +1 位作者 陈凯丽 侯彬彬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8年第5期268-271,261,共5页
目的初步研究Ste-20激酶在调控孢子丝菌双相转换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NA干扰技术构建Ste-20基因沉默株,通过不同温度下的培养,观察、分析Ste-20基因干扰后对孢子丝菌在双相转换过程的影响,进一步分析Ste-20激酶在孢子丝菌中调控双相... 目的初步研究Ste-20激酶在调控孢子丝菌双相转换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NA干扰技术构建Ste-20基因沉默株,通过不同温度下的培养,观察、分析Ste-20基因干扰后对孢子丝菌在双相转换过程的影响,进一步分析Ste-20激酶在孢子丝菌中调控双相转换过程中的作用。结果 Ste-20干扰后,与标准株相比干扰菌株生长速度明显下降,往酵母相转变时细胞壁变得不完整,形态也发生变化。结论 Ste-20激酶在调控孢子丝菌双相生长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克孢子丝菌 Ste-20 双相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出现的真菌病--emergomycosis
10
作者 李婉贞(译) 刘笑芬(审校)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3-373,共1页
2014年,Kenyon等在南非开普敦报道称,发现24例患者中有13例感染了一种与巴斯德伊蒙菌(Emmonsia pasteuriana)近缘的伊蒙菌属。13例均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CD4+T细胞计数中位数为16/mm3,所有感染均有播散性。随后的分析确定... 2014年,Kenyon等在南非开普敦报道称,发现24例患者中有13例感染了一种与巴斯德伊蒙菌(Emmonsia pasteuriana)近缘的伊蒙菌属。13例均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CD4+T细胞计数中位数为16/mm3,所有感染均有播散性。随后的分析确定该真菌并不属于金孢子菌菌属,而是一种新的菌属,属于Ajellomyceteae科,该真菌科包括嗜热双相真菌,如组织胞浆菌,这种新真菌命名为Emergomy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胞浆菌 播散性 真菌 感染患者 南非开普敦 巴斯德 双相真菌 中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育大孢子菌病与类伊蒙真菌感染
11
作者 蒋燕萍 周静 +1 位作者 商正玲 陆洪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02-505,共4页
不育大孢子菌病是由阿耶罗科的嗜热性双相真菌伊蒙菌属引起的真菌感染。该病主要影响小型哺乳动物,人类感染很少,通常是肺部受累,具有自限性,临床症状轻微。近年来新发现的嗜热性双相病原菌类伊蒙真菌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并对阿耶罗科家... 不育大孢子菌病是由阿耶罗科的嗜热性双相真菌伊蒙菌属引起的真菌感染。该病主要影响小型哺乳动物,人类感染很少,通常是肺部受累,具有自限性,临床症状轻微。近年来新发现的嗜热性双相病原菌类伊蒙真菌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并对阿耶罗科家族的现有分类学提出了挑战,至少有7种新类伊蒙真菌与已知的阿耶罗科成员的系统发育、形态和临床存在相似性。针对人和其他哺乳动物肺部局限性感染的不育大孢子病与播散性的新类伊蒙真菌感染,该文就其病原菌的分类学、流行病学、生态学及临床诊治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育大孢子菌病 类伊蒙真菌 双相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菌检验新技术新进展
12
作者 王湘 《口岸卫生控制》 2011年第2期54-56,共3页
真菌按形态学可分为两大类:酵母菌、霉菌/丝状真菌,而酵母菌根据菌落特征又有酵母型和类酵母型(酵母样)的区分。尚有一类真菌常因寄生环境及培养条件(温度及营养)的不同而呈现酵母型或霉菌型菌落,称为双相型真菌。
关键词 真菌检验 菌落特征 酵母菌 双相真菌 丝状真菌 培养条件 形态学 酵母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鸡喂鸽慎防组织胞浆菌(真菌)感染
13
作者 吴鄂生 《家庭医学(上半月)》 1996年第19期4-6,共3页
养鸡喂鸽是我国城乡人民比较喜爱的事。但是,有一种真菌病,叫作组织胞浆菌病,与鸡、鸽有密切关系。假如我们没有搞好卫生消毒等预防工作,患了组织胞浆菌病,就会得不偿失,严重的甚至有生命危险。本文就什么是组织胞浆菌病,它的流行病学... 养鸡喂鸽是我国城乡人民比较喜爱的事。但是,有一种真菌病,叫作组织胞浆菌病,与鸡、鸽有密切关系。假如我们没有搞好卫生消毒等预防工作,患了组织胞浆菌病,就会得不偿失,严重的甚至有生命危险。本文就什么是组织胞浆菌病,它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检查与诊断方法、治疗、预防等作一全面的介绍。 一、什么是组织胞浆菌病 组织胞浆菌病是由鸡、鸽、蝙蝠等传播给人的疾病,城乡皆有,并不少见。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 capsulatum)是一种双相型真菌,在室温下为菌丝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胞浆菌病 组织胞浆菌素 二性霉素B 血清学试验 流行病学 诊断方法 组织病理学检查 双相真菌 诊断价值 肺组织胞浆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菌病
14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10年第4期236-238,共3页
关键词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特比萘芬 糠秕马拉色菌 显著性 双相真菌 伊曲康唑 皮肤科 浅部真菌 白念珠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形孢子丝菌64株由菌丝相向酵母相的转化实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景东云 黄欣昕 +4 位作者 王学军 彭琳琳 张勤 王玲 吕雪莲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09-911,923,共4页
目的观察球形孢子丝菌由菌丝相向酵母相转换形态学的变化,在三种培养基的酵母转化率。方法将64株球形孢子丝菌于脑心浸液琼脂(BHI)35℃观察菌落及显微镜下酵母转化形态,并与0.5%葡萄糖脑心浸液琼脂(GSBHI)、马龄薯(PDA)培养基上酵母相... 目的观察球形孢子丝菌由菌丝相向酵母相转换形态学的变化,在三种培养基的酵母转化率。方法将64株球形孢子丝菌于脑心浸液琼脂(BHI)35℃观察菌落及显微镜下酵母转化形态,并与0.5%葡萄糖脑心浸液琼脂(GSBHI)、马龄薯(PDA)培养基上酵母相转化率进行比较。结果多次传代能使酵母转化更完全,BHI转化率48.43%,GSBHI转化率65.63%,PDA转化率为20.31%。结论球形孢子丝菌由菌丝相至酵母相转化需经过连续多次传代;在GSBHI培养基中35℃酵母转化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型孢子丝菌 双相真菌 酵母相 菌丝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内菲青霉菌的鉴定及药敏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俊英 涂建成 郭清莲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86-89,共4页
目的设计马内菲青霉菌特异性引物,探讨马内菲青霉菌病早期诊断的方法及抗生素治疗的药物选择.方法马内菲青霉菌按常规方法放在25℃和37℃进行真茼培养;参照NCCLSM27-A,M38-P对3株马内菲青霉茼的酵母相和茼丝相进行最小抑菌浓度(MI... 目的设计马内菲青霉菌特异性引物,探讨马内菲青霉菌病早期诊断的方法及抗生素治疗的药物选择.方法马内菲青霉菌按常规方法放在25℃和37℃进行真茼培养;参照NCCLSM27-A,M38-P对3株马内菲青霉茼的酵母相和茼丝相进行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PCR的鉴定采用马内菲青霉菌18SrRNA的特征序列,设计内引物Pm1,Pm2和外引物FSF,FSR进行巢式-PCR扩增,并对产物进行产物鉴定。结果马内菲青霉菌为双相性真茼,25℃为青霉相,在沙保弱琼脂平板上产生具有特征性的红色色素,37℃为酵母相,无色素产生;微量稀释法比较马内菲青霉菌在25℃菌丝相和37℃酵母相时的MIC值,结果显示伊曲康唑敏感性最强,其次是酮康唑、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最弱的为二性霉素B,3株马内菲青霉菌经巢式-PCR扩增后大约有400bp片段,其他真茼如白色假丝酵母茼、热带假丝酵母茼、由霉菌则没有。结论巢式-PCR可以快速鏊定马内菲青霉菌,48h培养的单个菌落、10h可以鉴定出蛄果,而培养则需4~7d,巢式-PCR对马内菲青霉菌病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医生应结合临床症状及早应用抗真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内菲青霉菌 双相真菌 巢式-PCR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尔尼菲青霉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2
17
作者 侯幼红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07年第1期49-51,16,共4页
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有关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的研究概况。由于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各种获得性免疫缺乏症易感人群数量的扩大,以及在东南亚及中国南部等马尔尼菲青霉疫源地的经济发展和国际人员交流日益增大的情... 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有关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的研究概况。由于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各种获得性免疫缺乏症易感人群数量的扩大,以及在东南亚及中国南部等马尔尼菲青霉疫源地的经济发展和国际人员交流日益增大的情况下,使这个条件性高致病性真菌感染的疫情有可能出现更大范围的扩散。目前,全球艾滋病患者的马尔尼菲青霉条件性感染已成为判断HIV感染的临床征象,其在HIV感染者中的发病率高达10%~25%左右。所以,有必要对这种区域性高致病性真菌病原和其条件性感染病症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制定系统的防治措施。现从马尔尼菲青霉的菌学特点、双相形态转换的基因特性、临床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菌种鉴定及临床诊治等方面进行扼要阐述,同时,也将介绍最近相关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青霉 双相真菌 形态转换 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蒙菌病与不育大孢子菌病 被引量:1
18
作者 冯佩英 陆春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4期245-248,共4页
伊蒙菌是一种双相真菌,可引起不育大孢子菌病和伊蒙菌病。这两种病临床较为少见,但近年来有报道伊蒙菌成为南非HIV感染人群主要的致病性双相真菌,引起高度关注。自1991年我国首报1例不育大孢子菌病后,2014年广州市新现2例皮肤播散性伊... 伊蒙菌是一种双相真菌,可引起不育大孢子菌病和伊蒙菌病。这两种病临床较为少见,但近年来有报道伊蒙菌成为南非HIV感染人群主要的致病性双相真菌,引起高度关注。自1991年我国首报1例不育大孢子菌病后,2014年广州市新现2例皮肤播散性伊蒙菌病。故现将伊蒙菌感染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以引起国内同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蒙菌 双相真菌 伊蒙菌病 不育大孢子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荚膜组织胞浆菌的培养特征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杰 李霞 冯国琴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6-87,共2页
目的 建立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病原学诊断及鉴别方法。方法 患者骨髓制片镜检并与黑热病骨髓片比较 ;患者的骨髓等接种梅里埃双相培养基 (MLI)、脑心浸液培养基 (BHIA)、沙保罗培养基 (SDA)、玉米培养基 (CMA) ,2 5℃和 35℃培养。将... 目的 建立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病原学诊断及鉴别方法。方法 患者骨髓制片镜检并与黑热病骨髓片比较 ;患者的骨髓等接种梅里埃双相培养基 (MLI)、脑心浸液培养基 (BHIA)、沙保罗培养基 (SDA)、玉米培养基 (CMA) ,2 5℃和 35℃培养。将骨髓、外周血及荚膜组织胞浆菌酵母相制成的菌液腹腔接种昆明种小鼠和裸鼠。用其酵母相接种尿素酶、明胶培养基 35℃培养。采用组织胞浆菌素皮下注射患者。结果 荚膜组织胞浆菌的胞浆中无动基体 ,尿素酶阳性、不液化明胶 ;2 5℃为菌丝相 ,齿轮状大分生孢子只能在SDA、CMA上形成 ;35℃为酵母相 ,只能在BHIA、MLI上生长 ,镜下可见酵母样孢子。昆明种小鼠和裸鼠的脾组织可培养分离出该菌 ,其与马尔尼菲青霉菌等双相型真菌的培养特征及生化反应有不同特点。结论 诊断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金标准是真菌培养及动物接种 ,对可疑病人应做组织胞浆菌素皮肤试验 ;治疗时首选两性霉素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荚膜组织胞浆菌 临床意义 真菌培养 双相真菌 病原学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致死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1例报告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卫利 康一生 +3 位作者 高思楠 于立新 刘懿禾 沈中阳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18年第3期222-225,共4页
马尔尼菲蓝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原名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属于温度依赖双相型真菌,在37℃呈酵母相,25~35℃呈菌丝相。1956年在越南中华竹鼠的肝脏中首次发现该真菌),1959年命名为马尔尼菲青霉菌,2011年... 马尔尼菲蓝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原名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属于温度依赖双相型真菌,在37℃呈酵母相,25~35℃呈菌丝相。1956年在越南中华竹鼠的肝脏中首次发现该真菌),1959年命名为马尔尼菲青霉菌,2011年,基于基因测序分类,更名为马尔尼菲蓝状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青霉菌 肝移植术后 致死性 双相真菌 菌病 温度依赖 基因测序 酵母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