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旺壮重”栽培对双季杂交稻产量形成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2
1
作者 邹应斌 黄见良 +3 位作者 屠乃美 李合松 黄升平 张杨珠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43-350,共8页
1996~ 1999年在湖南省醴陵市白兔潭镇 ( N2 7°2 9′)进行了双季稻“旺壮重”栽培的定位试验 ( 6.67hm2 )和与传统栽培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 1)早稻 V4 0 2单产 7981.5~ 84 94 .5kg/ hm2 ,晚稻 V198为 84 81.5~ 8980 .5kg/ hm... 1996~ 1999年在湖南省醴陵市白兔潭镇 ( N2 7°2 9′)进行了双季稻“旺壮重”栽培的定位试验 ( 6.67hm2 )和与传统栽培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 1)早稻 V4 0 2单产 7981.5~ 84 94 .5kg/ hm2 ,晚稻 V198为 84 81.5~ 8980 .5kg/ hm2 ,分别比传统栽培增产 11.7%和 13.3% ;( 2 )高产水稻群体成穗率高 ( 71.3%~ 76.8% ) ,群体内透光好 ,净同化率高 ,干物质生产量大 ( 4年平均 V4 0 2为 13973.1kg/ hm2 ,V198为 15560 .6kg/ hm2 ) ,前期干物质生产量大的早发群体与中后期干物质生产量的比例顺调 ,但早稻前期干物质生产年间因气温不同有差异 (分蘖期占成熟期总干重的 10 .6%~ 17.5% ) ;( 3)根系生长量和吸收表面积随地上部植株生长迅速增加 ,齐穗期早稻接近最大值 ,晚稻仍缓慢增加 ,但在“旺壮重”栽培条件下 ,抽穗后仍具有较强的根系活力与吸收能力 ,吸收约占全生育期吸收总量 5%的 P素和约 10 %的 N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物质 根系活力 净同化率 双季杂交稻 产量形成 “旺壮重”栽培 高产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双季杂交稻 推广“双两大”栽培加速我省吨粮田开发的步伐
2
作者 周新安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2-4,共3页
关键词 湖南 双季杂交稻生产 吨粮田开发 栽培技术 种植比例 杂交组合 茬口安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杂交稻盘育抛栽的适宜组合模式研究
3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4 位作者 洪松 冉茂林 熊远俸 雷达 刘代银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1期20-23,33,共5页
1996~ 1 997年 ,对双季杂交稻盘育抛栽的适宜组合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适宜于双季杂交稻盘育抛栽的新组合模式为早稻K青A/ 40 2配晚稻K优 1 7,在早稻抛栽 30~ 37.5万穴 /hm2 ,施纯N 1 2 0~ 1 5 0kg/hm2 ,晚稻抛栽 33/hm2 万穴 ... 1996~ 1 997年 ,对双季杂交稻盘育抛栽的适宜组合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适宜于双季杂交稻盘育抛栽的新组合模式为早稻K青A/ 40 2配晚稻K优 1 7,在早稻抛栽 30~ 37.5万穴 /hm2 ,施纯N 1 2 0~ 1 5 0kg/hm2 ,晚稻抛栽 33/hm2 万穴 ,施纯N1 35kg/hm2 左右的情况下 ,双季产量可达 1 4 31 0kg/hm2 ,略优于双季稻手栽秧配套组合的产量水平 (1 386 0kg/hm2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双季杂交稻 盘育秧 抛栽秧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协同对双季杂交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石爱龙 王礼煌 +1 位作者 李文秀 王学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5-157,共13页
为明确湖南双季稻区水稻生产适宜的施氮水平和灌溉方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陵两优942和领优华占分别为早晚稻材料,设置N1~N3共3个施氮水平(早晚稻均分别为150,120,0 kg/hm^(2))和W1~W3共3个灌溉方式(早晚稻均分别为水层灌溉W1、湿润灌... 为明确湖南双季稻区水稻生产适宜的施氮水平和灌溉方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陵两优942和领优华占分别为早晚稻材料,设置N1~N3共3个施氮水平(早晚稻均分别为150,120,0 kg/hm^(2))和W1~W3共3个灌溉方式(早晚稻均分别为水层灌溉W1、湿润灌溉W2、干湿交替灌溉W3),研究不同水肥协同处理对双季杂交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水稻SPAD值,但在早晚稻上整体呈N1和N2的SPAD值相近,而灌溉方式呈W3既能使早晚稻保持较高SPAD,也能避免后期贪青晚熟;水稻叶面积指数(LAI)在一定程度上同施氮量呈正比,在早稻(全生育期)和晚稻(生育前期)N1和N2之间的LAI值相近,但在晚稻(生育后期)N1高于N2,而灌溉方式对早晚稻LAI值影响较小,主要以W3略高;增施氮肥能显著促进水稻干物质量的积累,除早稻(乳熟期)单株干物质量呈N2高于N1和晚稻(齐穗期)呈N1高于N2外,早晚稻其余时期的单株干物质量呈N1和N2相近,整体上说明减氮并不会显著降低水稻单株干物质量,灌溉方式对早稻影响较小,对晚稻影响较大,整体早晚稻单株干物质量以W3增长效果较好,W2其次;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水稻理论、实际产量和有效穗数,但其在N1和N2表现效果相近,早晚稻N1、N2的实际产量相较对照组N3,增幅分别为53.21%~59.64%,21.65%~32.68%,说明早稻减氮增产效果明显,晚稻减氮效果增产不佳主要是因为高氮并非常规晚稻施氮水平,而灌溉方式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水肥协同下N2W2、N2W3处理能使早晚稻获得较高的叶片SPAD和LAI,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下早稻以N2W3处理表现效果俱佳,晚稻以N1W3处理效果较好。综上,早稻以N2W3处理既能满足高产,也能起到节肥节水的作用;晚稻N2W3处理虽然在SPAD和LAI表现较好,但其干物质积累、产量表现不及N1W3处理,所以晚稻以N1W3处理增产效果明显。因此,从经济和生态效益来看,在干湿交替方式下,早稻以施氮量为120 kg/hm^(2)、晚稻以150 kg/hm^(2)、能充分发挥水肥互作效应,它们增产潜力俱佳,更利于水稻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杂交稻 水肥协同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湘南双季杂交稻生长发育与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袁帅 苏雨婷 +1 位作者 陈平平 易镇邪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1-99,共9页
为明确湘南双季杂交稻适宜的氮肥运筹方式,以早稻品种陆两优996和株两优819、晚稻品种H优518和盛泰优018为材料,比较研究3种分蘖肥、穗肥、粒肥比例(7:2:1,N1;6:3:1,N2;5:4:1,N3)对双季杂交稻产量形成与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 为明确湘南双季杂交稻适宜的氮肥运筹方式,以早稻品种陆两优996和株两优819、晚稻品种H优518和盛泰优018为材料,比较研究3种分蘖肥、穗肥、粒肥比例(7:2:1,N1;6:3:1,N2;5:4:1,N3)对双季杂交稻产量形成与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运筹对双季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早、晚稻实际产量均以N2处理最高,且显著高于N1处理,其增产的原因主要是有效穗数与穗粒数较高。与N1和N3处理相比,N2处理茎蘖数居中,但成穗率最高,且孕穗之后的叶面积指数、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各品种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以N2处理最高;N3处理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N1处理,但与N2处理无显著差异;胶稠度随穗肥比例增加呈下降趋势;各品种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以N2处理最低,处理间粒长、粒宽和长宽比均无显著差异。从稻米RVA谱特征参数来看,N1处理稻米食味品质最好,略优于N2处理,N3处理米质最差。综合考虑产量与稻米品质,N2处理(分蘖肥:穗肥:粒肥=6:3:1)是湘南双季杂交稻较理想的氮肥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杂交稻 湘南 氮肥运筹 产量形成 米质
原文传递
双季杂交稻“肥促水调”栽培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白朴 魏小康 +1 位作者 陆宗杉 蒋戌生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26-28,共3页
选用优势强、品质优的杂交组合,早季中熟搭配晚季迟熟组合,培育壮秧,控制分蘖肥用量,增大后期施肥量,超前搁田控制苗峰,在一定穗粒基础上,实现总粒数、实粒数和经济系数的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产量.
关键词 双季杂交稻 “肥促水调”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杂交稻亩产吨粮栽培技术
7
作者 池万克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2年第1期120-120,122,共2页
关键词 双季杂交稻 高产栽培 茬口安排 抛秧栽培 移栽 病虫鼠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杂交稻亩产吨粮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
8
作者 黄烈文 陈昆荣 陈宗瑞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20-124,共5页
武义县于1983年开始试验、示范和推广双季杂交稻(简称双杂,下同),但由于当时杂交早稻组合少,生育期偏长,栽培技术措施不配套,影响了双杂优势的发挥,推广难度较大。自1986年以来。
关键词 双季杂交稻 配套栽培技术 丰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中地区双季杂交稻三要素施肥数学模型的研讨
9
作者 肖丰元 刘韶光 黄广庆 《耕作与栽培》 2002年第6期16-18,共3页
为了探索湘中双季稻区三要素施肥量 ,根据涟源市农田施肥量调查分析结果 ,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进行了双季杂交稻习惯性施肥田间试验 ,通过计算机分析 ,建立了双季杂交稻产量与三要素施肥量之间的一系列施肥数学模型 ,... 为了探索湘中双季稻区三要素施肥量 ,根据涟源市农田施肥量调查分析结果 ,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进行了双季杂交稻习惯性施肥田间试验 ,通过计算机分析 ,建立了双季杂交稻产量与三要素施肥量之间的一系列施肥数学模型 ,试图寻求本地区双季稻施肥的最佳施肥量方案 ,为湘中地区计算机模拟大田生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地区 双季杂交稻 施肥 数学模型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江西乐平)双季杂交稻机械秧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初探
10
作者 郭晓巩 吴日建 杜茶英 《南方农机》 2007年第1期34-35,共2页
1、示范区概述 江西省乐平市地处赣东北腹地,总人口78万(其中农业人口62万人),面积19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7万亩(其中水田面积46.25万亩)。
关键词 栽培技术规程 江西 双季杂交稻 耕地面积 农业人口 示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地区双季杂交稻高产优质低耗综合栽培技术初探
11
作者 徐淑玉 王朝宝 《福建农业科技》 1994年第3期34-34,共1页
福州地区双季杂交稻高产优质低耗综合栽培技术初探徐淑玉(福州市郊区良种场350014)王朝宝(福州市科委350003)多年来,笔者在从事良种良法试验研究的同时,深入对福州地区双季杂交稻高产典型进行调查总结。以期找到一条... 福州地区双季杂交稻高产优质低耗综合栽培技术初探徐淑玉(福州市郊区良种场350014)王朝宝(福州市科委350003)多年来,笔者在从事良种良法试验研究的同时,深入对福州地区双季杂交稻高产典型进行调查总结。以期找到一条适合本地区自然条件,亩产在1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双季杂交稻 高产栽培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东县双季杂交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效果分析
12
作者 刘小平 《南方农业》 2020年第20期36-37,43,共3页
为探索双季杂交稻病虫害防治的新方法,祁东县采用稻田翻耕和深水灭蛹、性信息素诱杀技术、安装频振式太阳灯、生物及高效低毒农药防治等一系列绿色综合防控技术集成组装与常规化学农药防治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农... 为探索双季杂交稻病虫害防治的新方法,祁东县采用稻田翻耕和深水灭蛹、性信息素诱杀技术、安装频振式太阳灯、生物及高效低毒农药防治等一系列绿色综合防控技术集成组装与常规化学农药防治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农药用量和防治成本较低、病虫防控增效、水稻增产增收、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为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控开辟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杂交稻 绿色防控 示范推广 湖南省祁东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穗分化期旱涝急转对双季超级杂交稻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熊强强 钟蕾 +5 位作者 沈天花 陈小荣 朱昌兰 彭小松 傅军如 贺浩华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97-608,共12页
采用桶栽方式,以超级杂交早稻品种(淦鑫203)、超级杂交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为材料,于穗分化初期设置不旱不涝(对照CK)、轻旱不涝(T11)、重旱不涝(T2)、不旱轻涝(T3)、不旱重涝(T4)、重旱轻涝(T5)、重旱重涝(T6)、轻旱轻涝(T7)和轻旱重... 采用桶栽方式,以超级杂交早稻品种(淦鑫203)、超级杂交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为材料,于穗分化初期设置不旱不涝(对照CK)、轻旱不涝(T11)、重旱不涝(T2)、不旱轻涝(T3)、不旱重涝(T4)、重旱轻涝(T5)、重旱重涝(T6)、轻旱轻涝(T7)和轻旱重涝(T8)处理,分析各处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净光合速率等指标。结果表明:(1)"旱"、"涝"及"旱涝急转"使超级杂交早、晚稻单株产量不同程度下降,早稻T1、T2、T3、T4、T5、T6、T7和T8单株产量分别比CK降低8.89%、21.42%、8.33%、12.04%、19.65%、31.23%、15.39%和17.29%,晚稻分别降低6.21%、15.06%、7.77%、11.53%、17.40%、20.85%、13.46%和11.70%,早、晚稻以T2和T6处理产量下降较多,尤其T6处理产量降幅最大,表明单纯前期轻旱(T1)和后期轻涝(T3)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单纯前期重旱(T2)和后期重涝(T4)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大,T2比T4对产量的影响更大,且重旱重涝处理下水稻单株产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叠加减产效应。产量构成上,早、晚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较大幅度降低了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二次枝梗数,各处理对产量构成的影响规律与单株产量大致相同。(2)早、晚稻"旱"、"涝"及"旱涝急转"等处理结束初期与CK比较,其茎、叶干物质量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早、晚稻成熟期T6处理穗干物质量分别比CK下降33.40%、19.88%,表现为穗型变小。(3)"旱"、"涝"及"旱涝急转"使早、晚稻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降低,其中早、晚稻均以T6处理的SPAD值降幅最大,且与CK一直呈显著性差异。(4)至抽穗期,早、晚稻叶片净光合速率均以T6处理最低,分别比CK下降37.57%、10.17%。研究结果说明,生长前期重旱后期急转重涝对早、晚稻成熟期穗部干物质量及总干物质量的影响最大,重旱重涝急转表现为叠加损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超级杂交稻 穗分化期 旱涝急转 产量 干物质 光合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穗分化期旱涝急转对双季超级杂交稻叶片稳定性δ^(13)C和δ^(15)N同位素比值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熊强强 钟蕾 +11 位作者 陈小荣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边建民 胡丽芳 欧阳林娟 孙晓棠 徐杰 周大虎 贺浩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9-565,共7页
作物叶片δ^(13)C和δ^(15)N值与其水分和氮素吸收利用关系密切,旱涝急转是华南地区、长江流域夏季频发的一种气象灾害。为了探明该气象灾害下双季杂交稻水分和氮素吸收利用特点,以超级杂交稻品种淦鑫203(早稻)和五丰优T025(晚稻)为材料... 作物叶片δ^(13)C和δ^(15)N值与其水分和氮素吸收利用关系密切,旱涝急转是华南地区、长江流域夏季频发的一种气象灾害。为了探明该气象灾害下双季杂交稻水分和氮素吸收利用特点,以超级杂交稻品种淦鑫203(早稻)和五丰优T025(晚稻)为材料,采用桶栽方式,于自然条件下"旱涝急转"常发生时段,即稻株穗分化期,设置"不旱不涝"(T1)、"干旱不涝"(T2)、"不旱淹涝"(T3)及"旱涝急转"(T4)等不同水分处理,考查叶片δ^(13)C、δ^(15)N和叶片干物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双季超级杂交稻倒2叶δ^(13)C和δ^(15)N在不同水分处理下存在较大差异。早稻T4结束初期倒2叶δ^(13)C值最高,波动最大,T1总体表现为上升状态,波动最小;晚稻T4结束初期倒2叶δ^(13)C值最高,波动较剧烈。早稻T1、T3倒2叶δ^(15)N值先降低而后缓慢上升,T4显示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总体上,T4与T1、T3之间呈相反的变化,T2倒2叶δ^(15)N值一直较高,表明一定干旱条件下氮同化比率较高;晚稻T2、T3倒2叶δ^(15)N值先降低而后迅速上升,T4与T2、T3之间基本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不同水分处理下双季稻叶片干物质积累量存在较大差异,早、晚稻均是T4最低,T1最高,其中早稻T4与T1、T2、T3差异显著,晚稻T4与T1、T3差异显著,早、晚稻T2、T3、T4较T1分别下降4.12%、1.62%、31.08%,16.07%、8.53%、27.07%,说明水稻穗分化期"旱"、"涝"及"旱涝急转",尤其是"旱涝急转"使叶片受损,叶片干物质积累能力下降,水稻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而T2、T4比T3叶片干物质质量下降更多,说明一定程度的"涝"比"旱"及"旱涝急转"对双季稻叶片损伤更轻。本研究结果为水稻抗旱、耐涝品种选育和抗逆栽培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超级杂交稻 穗分化期 旱涝急转 叶片干物质 δ13C和δ15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钾盐在双季超级杂交稻上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5
作者 钟蕾 黄文赟 《生物灾害科学》 2014年第3期220-222,共3页
选用超级杂交早稻淦鑫203和晚稻五丰优T025,于秧苗期喷施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钾盐,并以多效唑及清水为对照,考查了株高、秧苗素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结果表明:早、晚稻喷施多效唑钾盐和多效唑处理株高较喷施清水处理分别降低41.... 选用超级杂交早稻淦鑫203和晚稻五丰优T025,于秧苗期喷施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钾盐,并以多效唑及清水为对照,考查了株高、秧苗素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结果表明:早、晚稻喷施多效唑钾盐和多效唑处理株高较喷施清水处理分别降低41.71%、47.32%和28.41%、26.97%,单株产量分别增加34.83%、15.69%和37.16%、5.44%;早、晚稻喷施多效唑钾盐秧苗素质及产量构成指标也存在较强的优势;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钾盐对水稻具有较好的控高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超级杂交稻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钾盐 株高 秧苗素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攸县双季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效益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亦跃 王新桂 +2 位作者 易祖凡 刘习中 杨菊芬 《湖南农业科学》 2009年第12期35-36,46,共3页
2009年,湖南攸县示范种植双季超级杂交稻871hm2,采用超级杂交稻"三定"栽培技术,经省、市组织专家现场分类抽查验收,双季单产达17.55t/hm2,与本地前3a双季稻非超级杂交稻种植的加权平均值比较,单产增加2.58t/hm2,收入(增值节本... 2009年,湖南攸县示范种植双季超级杂交稻871hm2,采用超级杂交稻"三定"栽培技术,经省、市组织专家现场分类抽查验收,双季单产达17.55t/hm2,与本地前3a双季稻非超级杂交稻种植的加权平均值比较,单产增加2.58t/hm2,收入(增值节本)增加3797元/hm2,取得了显著增产、增收效果。在示范总结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超级杂交稻"三定"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超级杂交稻 示范效益 栽培技术 攸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双季优质杂交稻”耕作模式配套技术
17
作者 范万贵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2-53,共2页
湘南山区采取“马铃薯—双季优质杂交稻”耕作模式,能促进春粮生产,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介绍了该耕作模式的配套栽培技术。
关键词 “马铃薯-双季优质杂交稻 耕作模式 效益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栽培技术提高晚季杂交稻单产
18
作者 杨峻 《广西农学报》 1997年第2期23-26,共4页
关键词 晚季杂交稻 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 双季杂交稻 柳州地区 秧苗素质 生育期 肥水管理 培育壮秧 晚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后期化学调控对两系杂交早稻产量和米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唐启源 邹应斌 +1 位作者 黄志远 黄见良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7,共4页
为了探索化学调控对两系杂交早稻产量和米质的影响并筛选水稻中后期化学调控的配方 ,2 0 0 0年早季在湖南宁乡县对两系杂交早稻组合香两优 6 8进行了中期无效分蘖控制和后期米质调控研究 .结果表明 :香两优 6 8单、双本之间 ,各药剂处... 为了探索化学调控对两系杂交早稻产量和米质的影响并筛选水稻中后期化学调控的配方 ,2 0 0 0年早季在湖南宁乡县对两系杂交早稻组合香两优 6 8进行了中期无效分蘖控制和后期米质调控研究 .结果表明 :香两优 6 8单、双本之间 ,各药剂处理之间的有效穗数无明显差异 .不同配方化控剂可以有效控制无效分蘖发生 ,提高成穗率 ,其中以控制生长为主的配方 T4的控蘖效果最好 ,但明显减少每穗粒数 ,产量降低 .以调动顶端优势为主的配方 T1的综合效果最好 ,其控蘖、成穗效果仅次于 T4,但每穗粒数明显增加 ,产量显著高于对照 .后期化学调控可延缓根系与叶片衰老、促进壮籽结实 ,其中配方 Q3显著增产 ,配方 Q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杂交稻 化学调控 分蘖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湖南双季稻种植气候适宜性分布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谢佰承 杜东升 +2 位作者 陆魁东 段居琦 刘富来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9期247-251,共5页
通过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选取了适宜湖南水稻种植分布8个潜在的气候因子和湖南17个双季稻农业气象观测站点位置信息,利用Max Ent模型,构建了湖南杂交水稻潜在种植分布与气候因子关系模型,得出影响湖南水稻种植的主要气候因子,以及湖南... 通过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选取了适宜湖南水稻种植分布8个潜在的气候因子和湖南17个双季稻农业气象观测站点位置信息,利用Max Ent模型,构建了湖南杂交水稻潜在种植分布与气候因子关系模型,得出影响湖南水稻种植的主要气候因子,以及湖南水稻适宜性种植分布区域。结果表明:10-22℃活动积温、4—10月日照时数、稳定通过22℃持续日数、4—10月降水量为影响种植湖南双季杂交稻主导气候因子。并进一步通过得到的主导气候因子,采用Max Ent模型再次进行湖南双季杂交水稻适宜种植性分区,将湖南省双季稻制种植分布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低适宜区和不适宜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省级层面上利用Max Ent模型筛选影响湖南水稻种植主导气象因子,并对湖南水稻适宜性种植分布做了不同等级划分,为优化湖南双季杂交稻生产布局、改进种植制度和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了一定气象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熵模型(MaxEnt) 湖南双季杂交稻 主导气候因子 气候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