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岔结构处双乳液滴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1
作者 刘赵淼 孙超 +1 位作者 逄燕 王翔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4-1222,共9页
复合液滴在化工、医药和生物检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尺寸以及壳层厚度是复合液滴应用过程中的关键特征参数,研究复合液滴的动力学特性对建立相应的操控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实现复合液滴的按需制备.采用微流控技术制备了Y形... 复合液滴在化工、医药和生物检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尺寸以及壳层厚度是复合液滴应用过程中的关键特征参数,研究复合液滴的动力学特性对建立相应的操控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实现复合液滴的按需制备.采用微流控技术制备了Y形和T形两种分岔结构,研究了双重乳化液滴(双乳液滴)在分岔结构处的流动行为.根据内、外液滴的分裂次数,将流动模式划分为二次分裂、一次分裂和不分裂3种.分析了流动模式的转变规律以及液滴长度对流动模式转变的影响,通过内、外液滴延伸长度、颈部宽度和缝隙宽度等特征参数的演化过程,将液滴运动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不分裂模式下为挤压、过渡和恢复,一次分裂以及二次分裂模式下为挤压、过渡和断裂,并讨论了相应的动力学机制.发现液滴长度的增加能有效降低液滴与通道之间的间隙宽度,导致双乳液滴所受的挤压力与剪切力增加,有利于液滴的分裂.基于比较成熟的单乳液滴理论,分别建立了内、外液滴的临界分裂条件,T形分岔结构的分裂临界线高于Y形,并进一步构建了内、外液滴毛细数和初始长度决定的流动模式分布图,可以很好地划分不同模式的分布区域,对于调控双乳液滴特性参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乳液 动力学特性 分裂模式 临界条件 通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轴聚焦微流控拓扑构造的双乳液滴生成机制数值模拟
2
作者 朱晓武 罗永皓 +1 位作者 张伟业 刘文文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10期177-188,共12页
采用流体体积(VOF)相界面追踪技术建立了同轴聚焦微通道内双乳液滴生成过程的数值计算模型。当内相、中间相和外相流体流速分别为0.01、0.011、0.04m/s时,该模型能够稳定形成单分散性较好、直径为500μm的双乳液滴。形成的双乳液滴适合... 采用流体体积(VOF)相界面追踪技术建立了同轴聚焦微通道内双乳液滴生成过程的数值计算模型。当内相、中间相和外相流体流速分别为0.01、0.011、0.04m/s时,该模型能够稳定形成单分散性较好、直径为500μm的双乳液滴。形成的双乳液滴适合药物领域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聚焦孔半径、聚焦孔颈长与聚焦孔颈角对三相流体的液滴驱动方式的影响,并讨论了微流道拓扑结构变化与双乳液滴生成机制及特性的内在联系与机理。结果表明,聚焦孔半径影响了Marangoni效应对内液滴局部扰动的程度,在改变生成液滴截面尺寸的同时,也使液滴生成频率发生相应的变化。聚焦孔颈长的改变决定了内外相流体的流型,限制了液膜断裂与脱离过程,从而对液滴生成方式产生根本性影响。聚焦孔颈角的变化影响了鞘液对外界面的剪切作用,通常情况下较大的角度使得局部流体阻力得以缓慢的释放,有利于生成液滴界面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微流控 双乳液 同轴聚焦结构 相界面追踪法 多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乳液法制备微孔球形药的孔结构形成机制 被引量:4
3
作者 蔺向阳 李翰 +1 位作者 郑文芳 潘仁明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633-1638,共6页
为了揭示双乳液法制备微孔球形药孔结构的形成机制,分别在乳化、成球及溶剂蒸馏等过程中进行取样,并采用显微观察和图像分析方法探索了孔结构的形成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影响微孔球形药中孔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乳化条件和溶剂蒸馏条... 为了揭示双乳液法制备微孔球形药孔结构的形成机制,分别在乳化、成球及溶剂蒸馏等过程中进行取样,并采用显微观察和图像分析方法探索了孔结构的形成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影响微孔球形药中孔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乳化条件和溶剂蒸馏条件。硝化棉乳液中分散相水滴的形态及尺寸分布规律与成品微孔球形药中的孔结构及孔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乳化条件决定球形药中孔的形貌特征;成球过程的工艺条件对孔径及孔的形貌无显著影响;溶剂蒸馏条件对孔径分布影响较大,溶剂蒸馏速度加快,孔隙发生聚集而导致孔径分布不均匀。通过降低溶剂蒸馏速度,成品颗粒中的孔结构均匀性可以得到有效改善。采用双乳液法制备的硝化棉基微孔球形药中的孔结构是由硝化棉乳液中的分散相液滴形态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器科学与技术 含能材料 双乳液 微孔 球形药 孔结构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W型双乳液滴在微通道内生成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赵淼 杜宇 逄燕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24-331,共8页
以双乳液滴为模板制备的新型腔室型微颗粒为物质封装提供了一个受保护的内部空间,研究三相流速对双乳液滴生成机制的影响,对合成单分散微粒及精确调控有重要指导意义。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三相同轴毛细管微通道内W/O/... 以双乳液滴为模板制备的新型腔室型微颗粒为物质封装提供了一个受保护的内部空间,研究三相流速对双乳液滴生成机制的影响,对合成单分散微粒及精确调控有重要指导意义。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三相同轴毛细管微通道内W/O/W型双乳液滴的生成过程,主要考察了三相流速对双乳液滴生成模式、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外相流量的增加,双乳液滴的尺寸急剧减小,频率显著增加,液滴生成模式由Dripping流转换为Narrowing Jetting流,双重乳液的单分散度降低。随着中间相流量的增大,双乳液滴外径大幅增加,而内径却呈相反规律变化,液滴生成频率先增大后趋于稳定。此时液滴生成模式由Dripping流转换为Widening Jetting流;当Q2/Q1>6后,将会生成多核型双乳液滴,在未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内部液核将自发相互融合。双乳液滴的内径随内相流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在外部水相流量一定条件下,双乳液滴外径与内、中相流量之和成正比,与二者之比Q1/Q2无关。通过三相流量调节实现了对生成双乳液滴的尺寸规格、核-壳比率及其所含内部腔室结构等的精确操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乳液 同轴流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乳液滴包裹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萌 许忠斌 黄兴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6-30,32,共6页
介绍了近年来应用较广泛的液滴包裹技术,对比分析了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列举了双乳液滴在生物医学领域、护肤等行业的应用,并对液滴包裹技术的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 包裹 双乳液 微流控 生物医学 化妆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乳液体系在微胶囊制备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宋思思 王宁 李晓刚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36,43,共5页
双乳液是一类多重乳状液体系,它具有保护物质并且可以控制这些物质从一个相释放到另一个相的能力。近年来这类乳液体系与传统微胶囊制备方法的结合在药物输送(如抗癌药物、激素等)、食品等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解决了传统微胶囊制备方... 双乳液是一类多重乳状液体系,它具有保护物质并且可以控制这些物质从一个相释放到另一个相的能力。近年来这类乳液体系与传统微胶囊制备方法的结合在药物输送(如抗癌药物、激素等)、食品等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解决了传统微胶囊制备方法无法有效封装高度水溶性物质等问题。基于此,综述了双乳液体系与微胶囊制备方法结合延伸出的一些新方法,包括双乳液-复凝聚法、复乳溶剂挥发法以及膜乳化复乳法等;同时,评述了影响双乳液体系制备微胶囊的各种因素,展望了双乳液体系在农药微胶囊制备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乳液体系 微胶囊 复凝聚法 溶剂挥发法 膜乳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kering双乳液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分离分析玉米中的硝磺草酮 被引量:1
7
作者 葛俊康 柏晓丽 +3 位作者 郭昕鹭 祁烁霖 牛娜 陈立钢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744-1750,共7页
该文采用Pickering双乳液法,以硝磺草酮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功能单体、木质素为稳定粒子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对其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与接触角表征,同时探究了该聚合物对硝磺草酮的静态吸附、动态吸附... 该文采用Pickering双乳液法,以硝磺草酮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功能单体、木质素为稳定粒子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对其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与接触角表征,同时探究了该聚合物对硝磺草酮的静态吸附、动态吸附和选择性吸附。Scatchard分析表明:合成的聚合物对硝磺草酮的结合方式有两种,最大表观吸附量(Q_(max))和平衡离解常数(Kd)分别为Q_(max1)=32.31 mg/g,K_(d1)=116.28 mg/L;Q_(max2)=89.99 mg/g,K_(d2)=413.22 mg/L。动力学测定结果显示:该聚合物对硝磺草酮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将制备得到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基质固相分散的分散剂萃取分离玉米中的硝磺草酮。最佳萃取条件为分子印迹聚合物与样品的质量比3∶2;研磨时间10 min,淋洗剂2 mL 20%甲醇水溶液,洗脱剂5 mL 5%乙酸乙腈。最佳条件下,硝磺草酮的检出限为0.018μg/g,回收率为97.0%~98.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70%~5.6%。该研究分析时间短、有机溶剂用量少,且提高了选择性和分析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kering双乳液 硝磺草酮 木质素 分子印迹聚合物 基质固相分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乳液制备石墨烯/聚苯胺复合材料 被引量:2
8
作者 李记伟 陈俊聿 +2 位作者 鲍沂沂 贾少晋 孙茜蒙 《合成技术及应用》 2017年第3期6-11,共6页
本文采用改性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热还原得到石墨烯,采用双乳液方法制备石墨烯/聚苯胺复合材料,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XRD衍射仪、XPS光电子能谱,SEM、TEM对石墨烯及石墨烯聚苯胺复合材料进行了结构和形貌表征。结果表明... 本文采用改性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热还原得到石墨烯,采用双乳液方法制备石墨烯/聚苯胺复合材料,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XRD衍射仪、XPS光电子能谱,SEM、TEM对石墨烯及石墨烯聚苯胺复合材料进行了结构和形貌表征。结果表明热还原得到的石墨烯具有良好的透光率,呈现均匀的皱褶层状结构,具有良好的片层结构。石墨烯与聚苯胺之间发生了化学键合,XPS显示聚苯胺掺杂度不高,但加入石墨烯后电导率明显增加,石墨烯与聚苯胺之间发生了协同作用。CV曲线表明双乳液制备的聚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电容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乳液 石墨烯 聚苯胺 导电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乳液液滴形变及破碎特性 被引量:7
9
作者 刘向东 陈永平 +1 位作者 张程宾 施明恒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57-459,共3页
本文基于VOF(Volume of Fluid)相界面追踪方法,建立了不可压缩W_1/O/W_2双乳液液滴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求解,模拟了双板平行剪切流条件下液滴在流场中的稳定变形与破碎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液滴的稳定变形程度随着毛细数的增大而加剧... 本文基于VOF(Volume of Fluid)相界面追踪方法,建立了不可压缩W_1/O/W_2双乳液液滴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求解,模拟了双板平行剪切流条件下液滴在流场中的稳定变形与破碎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液滴的稳定变形程度随着毛细数的增大而加剧,且双乳液内液滴的变形程度要明显小于液滴整体变形程度;液滴雷诺数为0.05时,存在一个0 57~0.58之间的临界毛细数,当液滴毛细数小于临界毛细数时,液滴只发生稳定变形,反之则发生破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乳液 剪切流 VOF方法 变形 破碎
原文传递
纳米尺度超声显影微囊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超凡 曲冠雄 +4 位作者 魏振华 许斌 丁晶 窦红静 孙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1-198,共8页
采用双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内部包封氟碳液体的聚乳酸-甲氧基聚乙二醇两嵌段共聚物(MePEG-bPLA)基超声显影纳米微囊;用2种不同嵌段比的MePEG-b-PLA共聚物研究共聚物组成与纳米囊性能的关系;选用聚乙烯醇(PVA)、羧甲基葡聚糖(CMG)和壳... 采用双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内部包封氟碳液体的聚乳酸-甲氧基聚乙二醇两嵌段共聚物(MePEG-bPLA)基超声显影纳米微囊;用2种不同嵌段比的MePEG-b-PLA共聚物研究共聚物组成与纳米囊性能的关系;选用聚乙烯醇(PVA)、羧甲基葡聚糖(CMG)和壳聚糖(CS)3种乳化剂对纳米囊表面进行亲水性修饰.对所制备纳米囊的粒径、Zeta电位、形貌和水溶液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利用质量分数为1%的PVA和质量分数为1%的CMG组成的复配乳化剂和m(MePEG)∶m(PLA)=1∶3的聚合物制得的纳米囊的平均粒径为432.9 nm,水溶液稳定性优良.利用超声仪对纳米囊体外超声显影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得聚乳酸-甲氧基聚乙二醇纳米囊具有更好的中心成像区域灰度值和更持久的体外超声显影效果.结合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比色法研究证实该纳米囊具有低细胞毒性.在超声影像学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微囊 超声造影 双乳液-溶剂挥发法 聚乳酸-聚乙二醇基体 乳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糖蛋白B肠溶微胶囊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瑞宜 Norb.,HM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3期404-407,共4页
采用双乳液法研制配糖蛋白B的肠溶微胶囊,考察了微胶囊的形态、粒径及其分布,在摸拟肠液的缓冲液中进行溶解释放试验。配制了两种口服微胶囊混悬制剂,并考察了它的稳定性。
关键词 配糖蛋白B 肠溶性 微胶囊 双乳液 混悬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管镜对双乳多孔溢液乳管内占位的诊断与价值 被引量:4
12
作者 郭丽英 马方婧 迪丽米娜.伊拉木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12-515,共4页
目的探讨纤维乳管内视镜(乳管镜)对双乳多孔溢液乳管内占位的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09年5月诊治的双乳多孔溢液乳管内占位性病变1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乳管镜诊断双乳乳管内乳头状瘤与病理符合率为75.0%,单乳乳... 目的探讨纤维乳管内视镜(乳管镜)对双乳多孔溢液乳管内占位的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09年5月诊治的双乳多孔溢液乳管内占位性病变1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乳管镜诊断双乳乳管内乳头状瘤与病理符合率为75.0%,单乳乳管内乳头状瘤与病理符合率为78.2%,病理总符合率为82.2%,对于双乳乳管内乳头状瘤,黄色溢液较其他性质溢液明显为多(χ2=23.5675,P<0.05)。结论乳管镜对乳管内占位诊断符合率高,在乳头溢液的诊断上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双乳多孔溢液中黄色溢液的双乳乳管内乳头状瘤所占比例较大,应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诊断 乳管镜 双乳多孔溢 乳管内占位 病理符合率
原文传递
Reverse Microemulsion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d-Ag Bimetallic Alloy Catalysts Supported on Al_2O_3 for Acetylene Hydrogenation 被引量:4
13
作者 Wei Guobin Dai Wei +2 位作者 Li Qian Cao Weiliang Zhang Jingchang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12年第3期59-67,共9页
Pd-Ag bimetallic alloy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by the reverse microemulsion method, and then deposited on A1203 to form the supported catalyst. The nanoparticles of Pd-Ag and Pd-Ag/AI203 samples were characteri... Pd-Ag bimetallic alloy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by the reverse microemulsion method, and then deposited on A1203 to form the supported catalyst. The nanoparticles of Pd-Ag and Pd-Ag/AI203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UV/ Vis, HRTEM, EDX, XRD, and XPS. The tes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d-Ag bimetallic alloy nanoparticles with a size of about 2 nm and a face-centered cubic (fcc) structure were formed in the measured area of microemulsion. The growth of nanopar- ticles was effectively limited within the droplet of micoremulsion. TEM image exhibited that the Pd-Ag alloy nanoparticles were well-dispersed on the A1203 support.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various catalysts for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acetylene showed that a higher acetylene conversion and selectivity to ethylene upon acetylene hydrogenation was achieved on a nano-sized Pd-Ag bimetallic catalyst with a Pd/Ag alloy supported molar ratio of 1: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verse microemulsion Pd-Ag bimetallic catalyst NANOPARTICLE acetylene hydrogen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