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莫北—莫索湾地区原油成因分类及运聚特征 被引量:16
1
作者 石新朴 王绪龙 +5 位作者 曹剑 胡文瑄 姚素平 向宝力 蓝文芳 樊太亮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80-387,共8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莫北—莫索湾地区原油成因类型复杂,通过混源油配比模拟实验,发现原油的一些生物标志物组成随混源油比例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因而可能是判识原油成因类型的有效指标。据此,综合原油的其它地球化学参数,将本区的原油分出4种... 准噶尔盆地腹部莫北—莫索湾地区原油成因类型复杂,通过混源油配比模拟实验,发现原油的一些生物标志物组成随混源油比例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因而可能是判识原油成因类型的有效指标。据此,综合原油的其它地球化学参数,将本区的原油分出4种成因类型。根据这些不同类型原油的区域分布特点,结合地质背景,分析了原油的运聚特征。研究结果为区域油源与成藏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莫北—莫索湾地区 混源油 原油成因 油气运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昆北断阶带上盘原油成因与成藏特征 被引量:12
2
作者 陈世加 路俊刚 +6 位作者 马达德 汪立群 赵明君 薛建勤 张纪智 刘超威 张静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15-924,共10页
昆北断阶带上盘渐新统下部(E31)、古新统-始新统(E1+2)和基岩勘探均获得重大突破,发现亿吨级整装油田。该区沥青与原油并存,分布复杂,不同井区原油富集程度不同,中间切4井区勘探效果较差。通过原油、沥青与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明确... 昆北断阶带上盘渐新统下部(E31)、古新统-始新统(E1+2)和基岩勘探均获得重大突破,发现亿吨级整装油田。该区沥青与原油并存,分布复杂,不同井区原油富集程度不同,中间切4井区勘探效果较差。通过原油、沥青与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明确指出昆北原油和沥青成因不同,原油为扎哈泉凹陷渐新统上部(E32)源岩成熟阶段产物,沥青来自渐新统下部(E31)源岩,属于低演化阶段并遭破坏稠化的产物。通过原油性质、储层显微荧光、储层包裹体分析,结合源岩和构造演化特征,确定昆北地区存在2期成藏,成藏时间分别在中新世(N1)早期和上新世(N2)晚期以后,目前储层中的油主要是第2期原油。第1期油主要沿基岩和上覆沉积岩层之间不整合面侧向运移成藏,因切6和切12井区古构造位置较高,成藏规模较大,受破坏形成的沥青规模也较大;第2期油先沿昆北断裂运移到上盘,然后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后再沿主要次级断裂运移到目前圈闭中成藏,主要次级断裂对油的运移成藏起重要控制作用。远离切16井东断层、E1+2储层与切163井区不连通是导致目前切4井区勘探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昆北断阶带 原油成因 生物标志化合物 成藏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中坳陷苏桥-文安油气田混源油定量识别模式研究(一):原油成因分类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敏 王东良 +1 位作者 朱翠山 赵红静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15-119,共5页
通过对原油的族组成、碳同位素、饱和烃和芳烃地球化学特征的剖析,查明苏桥-文安地区原油中不仅存在煤成油,而且存在由煤成油与下第三系原油混合而成的混源油。煤成油表现出饱和烃含量极其丰富、Pr/Ph值高(大于2)、三环萜烷以低碳数(C19... 通过对原油的族组成、碳同位素、饱和烃和芳烃地球化学特征的剖析,查明苏桥-文安地区原油中不仅存在煤成油,而且存在由煤成油与下第三系原油混合而成的混源油。煤成油表现出饱和烃含量极其丰富、Pr/Ph值高(大于2)、三环萜烷以低碳数(C19~C21)化合物占优势并有递减变化趋势、C24四环萜烷丰富和伽马蜡烷含量低等地球化学特征。下第三系原油与煤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恰恰相反,Pr/Ph值低(小于1)、低碳数三环萜烷含量低并有递增变化趋势、C24四环萜烷的含量不高和伽马蜡烷含量相对丰富。混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介于煤成油与下第三系原油之间,但参数值受控于端元油混入的绝对含量。在以上地球化学特征基础上提出了冀中坳陷煤成油、下第三系油和混源油的识别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原油成因 煤成油 混源油 冀中坳陷 油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王家岗地区原油成因类型及成藏特征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圣柱 李茂榕 +2 位作者 钱克兵 金强 王力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17,共5页
原油和烃源岩生物标志物分析表明,王家岗地区分布4种成因类型的原油:孔店型原油源于孔二段烃源岩,具有低密度、低硫、高蜡、饱和烃呈"单峰型"、胆甾烷C29>C27>C28呈反"L"型,成熟度较高、高三环萜烷含量等特征... 原油和烃源岩生物标志物分析表明,王家岗地区分布4种成因类型的原油:孔店型原油源于孔二段烃源岩,具有低密度、低硫、高蜡、饱和烃呈"单峰型"、胆甾烷C29>C27>C28呈反"L"型,成熟度较高、高三环萜烷含量等特征;沙四型原油源于沙四段烃源岩,高密度、高硫、低蜡、胆甾烷C27>C29>C28呈不对称"V"型、高伽马蜡烷含量,反映了咸水低等水生生物来源为主;混源型原油饱和烃分布呈"双峰型",来源于孔二段和沙四段烃源岩;南部埋藏较浅的圈闭中原油遭受生物降解等次生作用,正构烷烃缺失,为孔店组与沙四段的混源油或沙四型原油。由于烃源岩、运移通道和圈闭的配置差异,不同类型原油具有不同的成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成因类型 孔店组 油源分析 成藏特征 王家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潍北凹陷原油成因类型分布及油源对比 被引量:6
5
作者 史翠娥 杨慧臣 +2 位作者 尚刚 王传忠 席伟军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6期709-712,共4页
应用油藏地球化学方法对潍北凹陷孔店组原油进行成因类型划分和油源对比研究,通过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分析,可将潍北凹陷原油分为4类,Ⅰ类为成熟腐殖型原油,Ⅱ类为低熟腐殖型原油,Ⅲ类为成熟腐泥型原油,Ⅳ类为低成熟腐泥型原油;Ⅰ类和Ⅲ... 应用油藏地球化学方法对潍北凹陷孔店组原油进行成因类型划分和油源对比研究,通过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分析,可将潍北凹陷原油分为4类,Ⅰ类为成熟腐殖型原油,Ⅱ类为低熟腐殖型原油,Ⅲ类为成熟腐泥型原油,Ⅳ类为低成熟腐泥型原油;Ⅰ类和Ⅲ类原油在工区分布广泛,Ⅱ类和Ⅳ类原油主要分布在东南部。通过油源对比研究,认为Ⅰ类、Ⅱ类原油主要来源于临近区域的孔二段上亚段湖沼相的泥岩或碳质泥岩,Ⅲ类、Ⅳ类原油主要来源于临近区域的孔二段中亚段的湖相泥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成因 油源对比 孔店组 潍北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原油成因及勘探前景 被引量:6
6
作者 赵永强 许锦 +7 位作者 倪春华 张毅 马中良 王付斌 贾会冲 张威 齐荣 安川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87-496,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有一套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目前已发现了东胜大气田。该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产出少量中质原油,但原油的成因及其勘探前景尚不明确。基于对该区原油的物性、饱和烃色谱、生物标志物及碳同位素等地...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有一套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目前已发现了东胜大气田。该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产出少量中质原油,但原油的成因及其勘探前景尚不明确。基于对该区原油的物性、饱和烃色谱、生物标志物及碳同位素等地化特征的研究,试图揭示原油的成因和勘探前景。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原油具有低硫、高蜡、中等成熟度特征,其甾烷分布显示以陆生植物为主,少量水生生物;Pr/Ph值为2.16~2.26,重排甾烷和重排藿烷含量高,伽马蜡烷含量低,原油碳同位素值为-27.7‰~-26.8‰,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前重后轻,这些特征均指示该原油是由沉积环境为弱氧化的陆相煤系地层中的暗色泥岩生成。二叠系山西组烃源岩有机岩石学、生烃热模拟实验及岩石热解等综合分析表明,该区山西组暗色泥岩具有一定生油潜力。结合原油产出井的位置和烃源岩的空间展布,山西组暗色泥岩可能是潜在的烃源岩。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暗示着该区的原油勘探值得重视,泊尔江海子断裂两侧邻区是原油聚集的潜在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成因 暗色泥岩 油气勘探前景 上古生界 杭锦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色盆地原油成因类型及聚集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朱扬明 王青春 +2 位作者 邹华耀 黄绍甫 蔡勋育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8-33,共6页
根据原油样品生物标志物和碳同位素组成的系统分析资料,揭示了指示其生源和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参数的分布与变化规律,将百色盆地已发现的原油划分成4种成因类型。各类原油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曲线、甾烷碳数分布、Pr/Ph值和碳同位素组成... 根据原油样品生物标志物和碳同位素组成的系统分析资料,揭示了指示其生源和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参数的分布与变化规律,将百色盆地已发现的原油划分成4种成因类型。各类原油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曲线、甾烷碳数分布、Pr/Ph值和碳同位素组成等指标有明显差异,在盆地内呈区域性分布。盆地东部坳陷原油成熟度总体分布格局是:东高西低,坳陷内部低边缘高。这主要是受控于生油层成烃演化与断裂活动期的时空配置关系。原油与生油层的地球化学参数在区域上分布相一致,表明原油成藏具有近源聚集的特点。这可能与盆地缺乏广覆性的疏导层和断层的切割、封堵作用有关。同时,也正是这种因素使得生油层平面上的非均质性表现为区域上原油类型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色盆地 原油成因 生物标志物 成熟度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及周缘凸起区的原油成因与分布 被引量:8
8
作者 刘得光 王屿涛 +4 位作者 杨海波 李世宏 刘超威 韩杨 陈梦娜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4-107,共14页
为进一步厘清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及周缘凸起区原油成因及其分布规律,基于最新烃源岩、原油有机地球化学和油气勘探资料,评价了各套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划分出4种成因原油类型,明确了原油与相应烃源岩的亲缘关系,查明了不同成因原油的... 为进一步厘清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及周缘凸起区原油成因及其分布规律,基于最新烃源岩、原油有机地球化学和油气勘探资料,评价了各套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划分出4种成因原油类型,明确了原油与相应烃源岩的亲缘关系,查明了不同成因原油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Ⅰ类原油源自中二叠统芦草沟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沙南、北三台、三台等油田和阜康凹陷深层二叠系—三叠系;Ⅱ类原油源自阜康凹陷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烃源岩,分布于沙北油田、阜北斜坡、阜东斜坡及该凹陷内侏罗系;Ⅲ类原油来自二叠系与侏罗系烃源岩的混合,分布于彩南油田、彩南西区块、北三台凸起西斜坡侏罗系;Ⅳ类原油源自石炭系松喀尔苏组B段烃源岩,主要以出油点的形式分布于阜康凹陷与相邻凸起。阜康凹陷二叠系生成的油气聚集在自身及下三叠统相对优质储盖组合中,勘探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阜康凹陷 烃源岩 原油成因 原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州凹陷原油成因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马宁 侯读杰 施和生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5期545-549,共5页
采用单质谱、串联质谱及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技术,分析检测了惠州凹陷24个原油样品,对部分复杂成因类型原油的来源取得了新认识。惠州凹陷主要分布3类原油:来源于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的原油;来源于恩平组河沼相烃源岩的原油;成因类型复... 采用单质谱、串联质谱及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技术,分析检测了惠州凹陷24个原油样品,对部分复杂成因类型原油的来源取得了新认识。惠州凹陷主要分布3类原油:来源于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的原油;来源于恩平组河沼相烃源岩的原油;成因类型复杂的混源油。混源油可能是文昌组与恩平组不同类型原油的混源,或是由于文昌组烃源岩中原始有机质母质输入不同造成的。混源油的异戊二烯烷烃分子碳同位素表现出2种不同的分布特征,为δ13CPr>δ13CPh和δ13CPr<δ13CPh。Ph较Pr明显贫13C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甲烷生成菌脂类对植烷的重要贡献。来源于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贡献的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相对富集δ13C,可能与藻类的勃发导致的13C富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质谱 串联质谱 碳同位素 原油成因类型 惠州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陆南凸起原油成因分类及含油有利区预测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屿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25-230,共6页
根据原油物性和地化分析资料将陆南凸起的原油分为五类:夏盐型——成熟-高成熟的古生界原油;石西型——高成熟的古生界原油;陆南型——成熟的中生界与古生界混源原油;滴西型——成熟的中生界原油;滴南型——低成熟一成熟的古生界原油.... 根据原油物性和地化分析资料将陆南凸起的原油分为五类:夏盐型——成熟-高成熟的古生界原油;石西型——高成熟的古生界原油;陆南型——成熟的中生界与古生界混源原油;滴西型——成熟的中生界原油;滴南型——低成熟一成熟的古生界原油.根据各类原油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结合构造圈闭条件,预测出三个含油气有利区,其中陆梁隆起西段和达巴松凸起是勘探相对成熟区;东道海子北凹陷至五彩湾凹陷一带之东侧是寻找古生界自生自储油气藏的有利地区,而凹陷边缘隆起区是寻找断裂遮挡型油气藏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性质 烃类演化 油气远景 原油成因 油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湖凹陷汊涧西斜坡天X90块高密度、高粘度原油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武军 赵挺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2-196,共5页
油砂饱和烃色谱分析表明,天X90块阜三段高密度、高粘度原油早期具有无水洗氧化及生物降解特征,烃源岩长期处于低熟-成熟生烃阶段是其主要成因,油气勘探应围绕次凹生烃中心展开。天X90井阜三段原油成因特殊,低熟不是其唯一成因,应有气洗... 油砂饱和烃色谱分析表明,天X90块阜三段高密度、高粘度原油早期具有无水洗氧化及生物降解特征,烃源岩长期处于低熟-成熟生烃阶段是其主要成因,油气勘探应围绕次凹生烃中心展开。天X90井阜三段原油成因特殊,低熟不是其唯一成因,应有气洗及二氧化碳洗脱作用的参与,因此该区第三系油气勘探同时,应关注古生界油气及无机二氧化碳气成藏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湖凹陷 原油成因 高粘度 生物降解 成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玉北1井原油成因再认识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永革 路清华 +3 位作者 何毓新 孔丽姝 刘少杰 顾忆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10-817,共8页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含油气系统的油源问题至今仍存在争议。在详细剖析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玉北1井原油的分子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以反演的思路解决该区下古生界含油气系统的油源问题。玉北1井原油作为两期成藏叠加的产物,其两期...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含油气系统的油源问题至今仍存在争议。在详细剖析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玉北1井原油的分子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以反演的思路解决该区下古生界含油气系统的油源问题。玉北1井原油作为两期成藏叠加的产物,其两期成藏的油源均为同一套寒武系烃源岩生油高峰期的产物,系不同区域烃源层的埋深差异导致成烃时序的不同。早期成藏的原油由于地层抬升剥蚀遭受严重生物降解,而晚期成藏得以良好保存。尽管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分子碳同位素分布特征与盆地内下古生界含油气系统原油具有可对比性,但玉北1井原油中芳基类异戊二烯烃分布指示塔西南下寒武统烃源岩发育的沉积环境与台盆区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成因 地球化学特征 成藏特征 油源对比 玉北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代家坪地区延长组原油成因及成藏期次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学珍 杨迎春 周翔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4-421,共8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代家坪地区延长组油源认识存在的争议,利用原油和烃源岩样品抽提物族组分分离、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对延长组不同层位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成藏期次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代家坪地区延长组不同层...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代家坪地区延长组油源认识存在的争议,利用原油和烃源岩样品抽提物族组分分离、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对延长组不同层位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成藏期次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代家坪地区延长组不同层位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均形成于淡水微咸水和弱还原还原的半深湖深湖相沉积,生油母质具低等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混源特点。代家坪地区延长组不同层位储集层样品均一温度均表现为双峰型分布特征,且长82和长9储集层包裹体均一温度高于长6和长81储集层,结合埋藏史分析表明,代家坪地区延长组存在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和早白垩世中期2个充注过程。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进行Q型聚类将代家坪地区延长组原油分为2种类型,Ⅰ类原油包括长6和长81原油,Ⅱ类原油包括长82和长9原油,2类原油虽然均来自长7烃源岩,但Ⅰ类原油的成熟度参数C29甾烷20S/C29甾烷(20S+20R)和C29甾烷ββ/C29甾烷(αα+ββ)、环境参数Pr/Ph和伽马蜡烷指数明显低于Ⅱ类原油,而反映有机质来源的αααC27甾烷/(C 27甾烷+C28甾烷+C29甾烷)、4-甲基甾烷/规则甾烷、Pr/nC17等参数略高于Ⅱ类原油。结合成藏期次分析认为,Ⅰ类原油为长7烃源岩生烃高峰期形成的成熟原油与先存低成熟原油混合的产物,Ⅱ类原油为早白垩世中期大规模油气充注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代家坪地区 延长组 原油成因 地球化学特征 成藏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原油成因类型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杨希冰 金秋月 +1 位作者 胡林 胡德胜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1-60,共10页
在大量采集涠西南凹陷烃源岩和原油饱和烃色谱、色谱-质谱、碳同位素等资料基础上,对涠西南凹陷烃源岩特征进行分析,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差异划分为A、B、C等3类烃源岩。系统分析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性,对不同层系原油物性进行统计梳... 在大量采集涠西南凹陷烃源岩和原油饱和烃色谱、色谱-质谱、碳同位素等资料基础上,对涠西南凹陷烃源岩特征进行分析,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差异划分为A、B、C等3类烃源岩。系统分析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性,对不同层系原油物性进行统计梳理,依据甾、萜烷、饱和烃组成等进行原油成因类型划分,将涠西南凹陷原油分为A、B1、B2、C1和C2等3大类5亚类。通过油源精细对比和原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A类原油来源于A类源岩,主要分布在1号、2号和3号断裂附近及东南部的斜坡部位;B1和B2类原油来源于B类源岩,其中B1类原油主要分布在2号断裂附近,B2类原油主要在3号断裂附近;C1和C2类原油来源于C类源岩,C1类原油分布在与B1类原油相近的区域,C2类原油主要集中分布在2号断裂与3号断裂接近交互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西南凹陷 原油成因类型 地球化学 分布特征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达巴松地区原油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明 周妮 +2 位作者 马万 任江玲 李二庭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04期279-280,共2页
达巴松凸起北邻玛湖凹陷,南与盆1井西凹陷相连,是长期继承性的古隆起,烃源条件较好。该凸起虽钻井较少,但在三叠系及二叠系已发现油气,说明该地区定具有勘探潜力。达巴松地区勘探程度较低,在该区域没有见到大段泥岩显示的井,此处烃源岩... 达巴松凸起北邻玛湖凹陷,南与盆1井西凹陷相连,是长期继承性的古隆起,烃源条件较好。该凸起虽钻井较少,但在三叠系及二叠系已发现油气,说明该地区定具有勘探潜力。达巴松地区勘探程度较低,在该区域没有见到大段泥岩显示的井,此处烃源岩评价主要针对达探1井二叠系下乌尔禾组、夏子街组、风城组和石炭系的岩屑样品,从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方面进行烃源岩评价分析(见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巴松地区 原油分类 原油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南部区域中深层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16
作者 高阳东 龙祖烈 +2 位作者 陈聪 姜大朋 马宁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83-1895,共13页
为了分析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明确该区域的油气来源与分布规律,本研究基于开平凹陷南部区域中深层原油及烃源岩的地球化学实验分析测试资料,开展了地球化学特征、原油成因与来源,以及烃源岩评价及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为了分析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明确该区域的油气来源与分布规律,本研究基于开平凹陷南部区域中深层原油及烃源岩的地球化学实验分析测试资料,开展了地球化学特征、原油成因与来源,以及烃源岩评价及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开平凹陷南部区域原油为高含蜡量、轻—中质原油。开平凹陷南部K18-1和K11-4含油气构造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较为类似,均具有C_(21)TT或C_(23)TT优势,较低的奥利烷含量,以及C_(27)、C_(29)规则甾烷优势,并有4-甲基C_(30)甾烷的分布,表明该区域原油具有藻类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贡献,但K18-1和K11-4含油气构造的原油生烃母质不甚相同。K18-1含油气构造的原油较为特殊,与K11-4和其他区域原油均具有一定差异,奥利烷含量较低,C_(21)TT/C_(19+20)TT指数较高,为较为典型的湖相原油;K11-4含油气构造的原油则与开平凹陷等其他区域的原油相类似,奥利烷含量较高,C_(21)TT/C_(19+20)TT较低,为偏河流-三角洲相原油。开平凹陷南部区域不同层段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差异较大,文昌组下段为Ⅰ—Ⅱ_(2)型有机质湖相烃源岩,文昌组上段—恩平组为Ⅱ_(1)—Ⅲ型三角洲煤系烃源岩,前者的有机质丰度及生烃潜力均优于后者。基于上述研究,结合油-源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对比及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评价,综合认为开平凹陷南部区域原油主要来源于各自含油气构造下伏的文昌组下段烃源岩。开平凹陷南部区域具有较为优质的烃源条件,勘探前景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平凹陷 地球化学 油源对比 原油成因 烃源岩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隆起原油特征与成因类型 被引量:32
17
作者 李素梅 庞雄奇 +3 位作者 杨海军 顾乔元 韩剑发 石磊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35-642,共8页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油气性质多样、分布与成因复杂,为揭示油气的特征与成因,对塔中及外围104个原油样品进行了精细地球化学研究.依据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生物标志物分析,将塔中原油分为4种类型:(1)寒武系成因原油,具有较重正构烷烃单...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油气性质多样、分布与成因复杂,为揭示油气的特征与成因,对塔中及外围104个原油样品进行了精细地球化学研究.依据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生物标志物分析,将塔中原油分为4种类型:(1)寒武系成因原油,具有较重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29.6‰^-29.1‰)、甲藻甾烷较发育及C27、C28、C29规则甾烷呈反"L"型或线型分布等特征;(2)中、上奥陶统成因原油,具有较轻的正构烷烃单体烃同位素(-34‰^-35.6‰)、甲藻甾烷等不太发育与C27、C28、C29规则甾烷呈"V"型分布等特征;(3)富含含硫芳烃-二苯并噻吩原油,主要分布于塔中4井区;(4)混源油,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界于Ⅰ、Ⅱ类原油之间,是塔中最为主要的原油类型.油-油对比与油气性质分析表明,塔中地区至少有两套主力烃源岩供烃.塔中部分原油生物标志物显示寒武系-下奥陶统成因特征,而单体烃碳同位素却与中上奥陶统成因原油更为接近,这种不同馏分的不一致现象系不同成因原油混源的结果,反映单一应用生物标志物指标有其局限性.塔中油气性质具有分带、分块、分层特征,反映叠合盆地多源、多期成藏、储层非均质性等多种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隆起 生物标志物 单体烃同位素 原油成因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北部原油有机地化特征与成因类型 被引量:12
18
作者 鹿洪友 肖贤明 +3 位作者 刘中云 高喜龙 郭汝泰 王建宝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07-712,共6页
东营凹陷北部油气藏分布范围广 ,储集层位多。应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 ,通过对典型原油样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原油饱和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原油可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类型Ⅰ :Pr/Ph介于1.0~ 1.3;Pr/nC17介于 0 ... 东营凹陷北部油气藏分布范围广 ,储集层位多。应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 ,通过对典型原油样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原油饱和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原油可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类型Ⅰ :Pr/Ph介于1.0~ 1.3;Pr/nC17介于 0 .4 0~ 0 .80 ;Pr/nC18介于 0 .4 0~ 0 .6 0 ,伽玛蜡烷指标 <0 .10 ,Ts/Tm介于 0 .80~ 1.30 ,单体化合物碳同位素较重 ;类型Ⅲ :Pr/Ph介于 0 .80~ 0 .30 ;Pr/nC17介于 1.0~ 0 .6 0 ;Pr/nC18介于 2 .0~ 1.0 ;伽玛蜡烷指标 >0 .4 0 ;Ts/Tm介于 0 .4 0~ 0 .70 ;单体化合物碳同位素分布较轻。类型Ⅱ原油上述指标介于类型Ⅰ与类型Ⅲ之间。这三类原油的地质分布也具有一定特点。第Ⅲ类原油分布最广 ,在利津—民丰生油洼陷周围均有分布 ,类型Ⅱ与类型Ⅰ原油主要分布在民丰洼陷周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原油成因类型 生物标志物 单体烃碳同位素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滩海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类型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伟伟 柳广弟 +2 位作者 王延山 高岗 冯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42-650,共9页
辽河滩海地区为辽河油田油气生产的重要后备接替区,该区原油包括正常油、稠油和超稠油。稠油和超稠油主要分布于浅层,与生物降解、氧化作用有关。根据原油的沉积环境、母质类型和成熟度特征,将原油划分为4类:Ⅰ类为伽马蜡烷含量相对较... 辽河滩海地区为辽河油田油气生产的重要后备接替区,该区原油包括正常油、稠油和超稠油。稠油和超稠油主要分布于浅层,与生物降解、氧化作用有关。根据原油的沉积环境、母质类型和成熟度特征,将原油划分为4类:Ⅰ类为伽马蜡烷含量相对较高、姥/植比相对较低和"V"字形规则甾炕分布的成熟原油,分布在笔架岭油田和月海油田中浅层;Ⅱ类成熟度偏高,低伽马蜡烷和"L"形规则甾烷分布,分布于月海油田相对深层的沙河街组三段;Ⅲ类具有高三环萜烷、高伽马蜡烷和"L"形规则甾烷分布的特征,为海南11和葵花16东营组三段原油,处于滩海东部生烃凹陷两侧;Ⅳ类以较低成熟度、低伽马蜡炕和高姥/植比区别于前3类原油,分布在葵花岛油田东营组。4种成因类型的原油指示辽河滩海地区存在多套有效烃源岩,月海油田深层和滩海东部葵花岛油田东营组仍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成因类型 生物标志物 成熟度 辽河滩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南斜坡沙四下亚段—孔店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类 被引量:9
20
作者 孟江辉 刘洛夫 +1 位作者 姜振学 高永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85-1092,共8页
东营凹陷南斜坡沙四下亚段—孔店组为一套紫红色或红色碎屑岩沉积,本身不具备生烃能力,因此对该层段原油成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分析17个油砂和5个原油样品的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的基础上,将该区原油划分为4种成因类型。Ⅰ类原... 东营凹陷南斜坡沙四下亚段—孔店组为一套紫红色或红色碎屑岩沉积,本身不具备生烃能力,因此对该层段原油成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分析17个油砂和5个原油样品的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的基础上,将该区原油划分为4种成因类型。Ⅰ类原油分布于平方王地区和博兴洼陷,Pr/Ph>0.8,Ph/nC18<0.6,伽马蜡烷含量极低,4-甲基甾烷、重排甾烷含量相对高,Ts/Tm、藿烷/甾烷值相对高,可能来源于一套淡水湖相环境下形成的、富含粘土矿物的泥岩。Ⅱ类原油分布于纯化—乐安构造带、陈官庄构造带,Pr/Ph<0.6,Ph/nC18>2,伽马蜡烷含量高,4-甲基甾烷、重排甾烷含量低,Ts/Tm和藿烷/甾烷值低,可能与一套盐湖相泥岩或灰质泥岩有成因关系。Ⅲ类原油分布于青城北缓坡构造带,检测出25-降藿烷系列,伽马蜡烷含量介于Ⅰ类和Ⅱ类之间,可能为早期充注的Ⅱ类原油遭受生物降解后和晚期充注的Ⅰ类原油形成的混源油,且以晚期充注为主。Ⅳ类原油分布于王家岗地区孔店组,具有C29甾烷绝对优势和高含量的伽马蜡烷,推断为Ⅱ类原油和一种来源于浅湖—沼泽相的原油形成的混源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原油成因类型 沙四下亚段 孔店组 红层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