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杨白桦混交次生林与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呼吸作用比较 被引量:47
1
作者 王旭 周广胜 +3 位作者 蒋延玲 贾丙瑞 王风玉 周莉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8-354,共7页
比较利用静态箱式法测定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Pinus koraiensis)和次生杨桦混交林的土壤呼吸作用表明,两者土壤呼吸作用的日动态均主要受温度影响,次生林土壤呼吸作用的日变化极值出现时间较原始林提前1~2h;两者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其... 比较利用静态箱式法测定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Pinus koraiensis)和次生杨桦混交林的土壤呼吸作用表明,两者土壤呼吸作用的日动态均主要受温度影响,次生林土壤呼吸作用的日变化极值出现时间较原始林提前1~2h;两者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其中8月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在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关系不显著,而与土壤5cm温度呈显著的指数关系;生长季(5~9月)次生林土壤释放CO2量(3449.4g·m-2)约为原始林(2674.4g·m-2)的1.3倍,这可能是由于次生林内具有比原始林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土壤含水量,更有利于根系生长代谢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阔叶红松林 天然次生林 土壤呼吸作用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地下生物量与碳、氮贮量的比较 被引量:43
2
作者 杨丽韫 罗天祥 吴松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195-1199,共5页
以我国东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同一海拔水平的原始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林———白桦山杨成熟林和幼林为对象,对不同演替阶段林地地下生物量与碳、氮贮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白桦山杨幼林、成熟林和阔叶红松林根系生物量... 以我国东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同一海拔水平的原始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林———白桦山杨成熟林和幼林为对象,对不同演替阶段林地地下生物量与碳、氮贮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白桦山杨幼林、成熟林和阔叶红松林根系生物量分别为2.437、2.742和4.114kg·m-2,根系碳贮量分别为1.113、1.323和2.023kg·m-2,土壤碳贮量分别为11.911、11.943和12.587kg·m-2,林地地下碳贮量分别为13.024、13.266和14.610kg·m-2.3块林地中根系氮贮量分别为0.035、0.032和0.039kg·m-2,土壤氮贮量分别为1.207、1.222和0.915kg·m-2,林地地下氮贮量分别为1.243、1.254和0.955kg·m-2.在长白山地区次生林演替和恢复过程中林地地下部分是潜在的碳汇,而土壤氮贮量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原始阔叶红松林 白桦山杨次生林 地下生物量 地下碳 氮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始阔叶红松林、次生林土壤矿质氮特征及树种吸收反应 被引量:9
3
作者 郝敬梅 张韫 +1 位作者 崔晓阳 彭红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25,共5页
以原始阔叶红松林、次生林土壤NH+4-N与NO-3-N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顶盖埋管法,研究2个林地土壤矿质氮供应水平与组成的差异动态。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NH+4-N含量均高于次生林,5、6、7月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NO-3-N含量低... 以原始阔叶红松林、次生林土壤NH+4-N与NO-3-N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顶盖埋管法,研究2个林地土壤矿质氮供应水平与组成的差异动态。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NH+4-N含量均高于次生林,5、6、7月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NO-3-N含量低于次生林,其他时段高于次生林;观测期内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NH+4-N始终占优势,5、6、7月次生林土壤NO-3-N占优势,其他时段NH+4-N占优势。以红松、白桦分别作为顶级群落优势树种与退化演替群落先锋树种的代表植物,根据各器官氮含量动态与生长动态,对2个树种氮素获取行为模式进行连续研究。结果表明:红松、白桦氮吸收动态与原始阔叶红松林、次生林土壤矿质氮含量动态相似;4—10月红松持续平缓地吸收土壤氮素,5—8月白桦大量吸收土壤氮素并在6月中下旬达到吸收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阔叶红松林 次生林 矿质氮 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细根分布及其周转的研究 被引量:59
4
作者 杨丽韫 李文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共5页
采用连续土钻分层取样法 ,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中原始阔叶红松林细根的垂直分布、生长和周转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原始阔叶红松林中 ,细根的平均生物量为 82 7 8g m2 ;细根在不同土层中的垂直分布符合指数曲线回归方程 ,大量的细根... 采用连续土钻分层取样法 ,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中原始阔叶红松林细根的垂直分布、生长和周转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原始阔叶红松林中 ,细根的平均生物量为 82 7 8g m2 ;细根在不同土层中的垂直分布符合指数曲线回归方程 ,大量的细根集中在 0~ 10cm土层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 ,细根的垂直分布与土层容重、温度和碳、氮含量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 (P <0 0 1) .在原始阔叶红松林中 ,群落细根的生长高峰发生在 7月和 10月 ,但其中主要树种、其他木本和草本的细根有着不同的生长动态 ,所以在计算细根生产量时应该分类计算 ,才会得出较为准确的结果 .通过对主要树种、其他木本和草本细根的分类计算 ,得出原始阔叶红松林中细根年生产量为 912 4g m2 ,周转率为每年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原始阔叶红松林 细根 垂直分布 生长和周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水自然保护区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生理类群及分布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轶 邹莉 王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17,48,共3页
采用稀释平板培养法分析了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原始阔叶红松林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主要生理类群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即土壤微生物主要集中在0—20cm处的土层,10c... 采用稀释平板培养法分析了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原始阔叶红松林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主要生理类群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即土壤微生物主要集中在0—20cm处的土层,10cm处数量达到高峰,总菌数最高达432.1×10^6CFUg^-1,且随土层加深,微生物数量逐渐减少。在水平分布上,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大于非根际。三大类土壤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占总菌数的89%以上;放线菌次之,占总菌数的7%;真菌最少,占总菌数的4%。原始阔叶红松林各主要生理类群中,固氮菌数量最多,纤维素分解菌其次,解磷细菌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生物 类群 原始阔叶红松林 凉水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地区枫桦次生林与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呼吸和地下碳分配 被引量:2
6
作者 黄唯 毛子军 +1 位作者 韩营营 孙涛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4-390,共7页
森林土壤呼吸速率和地下碳分配是森林碳平衡的两个重要分量。本研究选择枫桦次生林和原始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呼吸速率和地下碳分配以及相关的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内枫桦次生林的土壤呼吸速率的平均值略高于原始... 森林土壤呼吸速率和地下碳分配是森林碳平衡的两个重要分量。本研究选择枫桦次生林和原始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呼吸速率和地下碳分配以及相关的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内枫桦次生林的土壤呼吸速率的平均值略高于原始阔叶红松林,分别为5.52和5.43μmol·m-2·s-1。土壤温度是造成土壤呼吸速率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可以分别解释两种林型土壤呼吸速率的77%和81%变异。枫桦次生林和原始阔叶红松林的Q10值分别为2.74和2.23。枫桦次生林的土壤呼吸年通量为9.66 t C·hm-2·a-1,略高于原始阔叶红松林的9.37 t C·hm-2·a-1。枫桦次生林和原始阔叶红松林的地下碳分配量分别为7.73和7.56 t·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枫桦次生林 原始阔叶红松林 土壤呼吸 地下碳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枫桦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库比较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丁一阳 毛子军 +1 位作者 张玲 丁力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04-611,共8页
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全球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以空间替代时间序列的方法,分别选取了小兴安岭地区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枫桦次生林并测定土壤有机碳库、土壤全氮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土壤相关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土壤有机... 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全球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以空间替代时间序列的方法,分别选取了小兴安岭地区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枫桦次生林并测定土壤有机碳库、土壤全氮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土壤相关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土壤全氮含量(TN)、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土壤含水率等指标随着土壤层的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而土壤容重随着土壤层的加深而增大。在原始林中0~10和10~20 cm层的SOC、TN含量差异不显著,而次生林则差异显著。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枫桦次生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分别为21.46和21.3 kg·m-2,差异不显著。原始林和次生林的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35.79,28.6 g·kg-1,土壤全氮含量分别为2.86,1.83 g·kg-1,枫桦次生林MBC与SOC的线性相关性高于原始林。结果表明原始林土壤肥力高于次生林,在今后次生林的管理中应适当混栽针叶树种,原始林中应适当间伐使地下碳储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库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有机碳 枫桦次生林 原始阔叶红松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始阔叶红松林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不同森林群落类型及环境因子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孙惠杰 宋国华 +1 位作者 蔡晓达 金淑芳 《林业勘查设计》 2005年第1期64-67,共4页
选取丰林保护区原始阔叶红松林中7个森林群落类型,通过比较研究,群落中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个体总数乔木层和亚乔木层较低,灌木层和草本层较高,物种丰富度及物种总个体数的垂直结构是: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根据阔叶红松林基本... 选取丰林保护区原始阔叶红松林中7个森林群落类型,通过比较研究,群落中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个体总数乔木层和亚乔木层较低,灌木层和草本层较高,物种丰富度及物种总个体数的垂直结构是: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根据阔叶红松林基本林型生态序列排序,建立丰富度指数SR1、R2 R3拟合数学模型,拟合普遍较好为多项式数学模式。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是不同森林群落类型的表现,环境因子决定了森林群落的分布,群落类型、环境因子、丰富度三者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阔叶红松林 群落类型 环境因子 丰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有机质组分小尺度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16
9
作者 景莎 田静 +5 位作者 M. Luke McCormack 王晶苑 王秋凤 杨国栋 郭大立 于贵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6445-6456,共12页
土壤有机质(SOM)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机质的组成、空间分布和空间关联性是影响和控制诸多生态系统过程的重要因素。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对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局部尺度内0—20 cm土壤有机质与活性有机质的空间... 土壤有机质(SOM)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机质的组成、空间分布和空间关联性是影响和控制诸多生态系统过程的重要因素。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对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局部尺度内0—20 cm土壤有机质与活性有机质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研究,并通过交叉半方差分析探讨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来说,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颗粒态有机碳(POC)和颗粒态有机氮(PON)空间异质性较小;而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和表层(0—10 cm)溶解性有机碳(DOC)的空间异质性较大;(2)SOC、TN、MBC、DOC、POC和PON随着深度的增加空间自相关性增加;而溶解性有机氮(DON)的空间自相关性随深度的增加变化不大;(3)SOC与TN在表层和下层(10—20 cm)均存在空间上的正相关关系;(4)SOC、TN在表层和下层分别与MBC、MBN、DOC、DON和POC呈空间上的正相关性,但是与PON之间的空间相关关系较差;(5)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活性有机质之间的相关关系存在差异。在表层,除POC,PON外,其余土壤活性有机质组分在空间上两两相关;但是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活性有机质变量之间在空间上两两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组分在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小尺度内存在不同空间异质性和空间关联性,这为人们更好的理解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如土壤养分循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阔叶红松林 土壤有机质 活性有机质 空间异质性 地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一臣 张鑫 张君卿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2-138,共7页
以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云冷杉红松林、枫桦红松林、椴树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稀释平板法与微平板检测法,研究了4种林型不同土层之间的土壤微生物特征。结果表明:4种林型土壤微生物总菌数变化范围在1.60亿~6... 以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云冷杉红松林、枫桦红松林、椴树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稀释平板法与微平板检测法,研究了4种林型不同土层之间的土壤微生物特征。结果表明:4种林型土壤微生物总菌数变化范围在1.60亿~6.29亿cfu/g之间,且细菌含量的变化差异性最大;各林型间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ECO微平板在恒温条件下培养的24h内,其平均颜色变化率呈现出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的一致性规律,直至168h上升速度趋于平缓。4种林型土壤微生物各类多样性指数均表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且相同土层不同林型间的差异显著(P<0.05);各林型土壤微生物均对氨基酸类碳源产生了较强的代谢能力,更加验证了红松的喜铵特性;由主成分分析(PCA)可知,各林型表层和下层土壤微生物对各类碳源的代谢能力在空间上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差异,与AWCD值和各类多样性指数所得结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阔叶红松林 本源特征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微平板检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山区原始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空间结构特征 被引量:27
11
作者 毛沂新 张慧东 +3 位作者 王睿照 颜廷武 魏文俊 尤文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933-2940,共8页
维持森林结构多样性通常被认为是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式.本研究以辽东山区原始阔叶红松林为对象,运用相邻木空间关系构建林分空间结构参数,探究顶极群落内部主要优势乔木的空间结构特征,并以此顶极群落为借鉴,... 维持森林结构多样性通常被认为是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式.本研究以辽东山区原始阔叶红松林为对象,运用相邻木空间关系构建林分空间结构参数,探究顶极群落内部主要优势乔木的空间结构特征,并以此顶极群落为借鉴,为低质量次生林改造和人工纯林结构优化经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辽东山区原始阔叶红松林林分的径级分布呈倒'J'形,林下更新良好,同时保持一定比例的大径木存在;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07,整体呈随机分布状态,混交度平均值为0.82,混交度强;平均大小比数为0.506,反映出林分整体处于中庸状态.林分中不同优势度在极强混交维度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反映出处于中下层绝对劣势的小径级被压木和主林层的绝对优势木在不同垂直空间上的优化分布与利用.林分中各优势树种的分布也随机镶嵌于总体的随机格局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阔叶红松林 空间结构 混交度 二元分布
原文传递
大小兴安岭过渡区阔叶红松林次生演替阶段群落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关系 被引量:15
12
作者 张玲 王承义 《森林工程》 2014年第5期1-5,共5页
为揭示阔叶红松林次生演替阶段群落多样性状况,研究生物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该区植被保护、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支持。运用物多样性指数、典范对应分析和次生演替的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方法,以大小兴安岭过渡区阔叶红松林不同... 为揭示阔叶红松林次生演替阶段群落多样性状况,研究生物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该区植被保护、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支持。运用物多样性指数、典范对应分析和次生演替的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方法,以大小兴安岭过渡区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为研究对象,设置33个网格样地数据,记录每个样地的物种多度、盖度、频度及土壤环境数据,测定12个环境指标。结果表明:1原始阔叶红松林群落经过顺行演替向逆行演替发展,演替趋势为:原始阔叶红松林→天然次生阔叶林→天然次生针叶林→次生裸地;2保存较好的原始阔叶红松林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物种最丰富,其次是天然次生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指数最低的是次生裸地,群落结构简单。3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纬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全氮含量相关性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小兴安岭过渡区 原始阔叶红松林 次生演替 物种多样性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林区“栽针保阔”红松林蓄积生产力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眉芳 张亚楠 +3 位作者 徐蕊 赵书贵 刘健美 陈雪 《林业科技》 2011年第3期35-37,共3页
东北林区地带性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红松阔叶混交林,但由于不合理的采伐及经营手段落后等原因,原始阔叶红松林已濒临绝迹(仅在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有少量分布),
关键词 原始阔叶红松林 东北林区 生产力 红松叶混交林 蓄积 地带性植被 自然保护区 经营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针阔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的昆虫多样性 被引量:30
14
作者 贾玉珍 赵秀海 孟庆繁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36-1243,共8页
昆虫多样性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为研究昆虫群落变化与生境演替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网捕、灯诱和诱捕法系统调查了长白山针阔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次生白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阔叶红松林)昆虫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 昆虫多样性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为研究昆虫群落变化与生境演替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网捕、灯诱和诱捕法系统调查了长白山针阔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次生白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阔叶红松林)昆虫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分析了昆虫在森林演替过程中的规律及与植被群落之间的关系。系统调查共采集昆虫标本8183头,隶属于14个目699种,其中鳞翅目和鞘翅目是主要优势类群。次生针阔混交林昆虫的个体数量最多,原始阔叶红松林中物种数最多。不同演替阶段昆虫群落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差异不显著,但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阔叶红松林的Fisher’sα指数显著高于次生白桦林。目水平上的昆虫多样性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昆虫多样性在森林演替过程中和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相同;由于食性和生境选择的不同,森林演替过程中鳞翅目昆虫多样性逐渐升高,而鞘翅目多样性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群落演替 物种多样性 次生白桦林 次生针混交林 原始阔叶红松林 长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山阔叶红松林蚂蚁巢穴对其他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格格 刘启龙 +3 位作者 陈婷 刘爽 卢廷玉 高梅香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4-333,共10页
为了阐明蚂蚁巢穴对其他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于2019年在胜山自然保护区的原始阔叶红松林内开展实验,并采用陷阱法收集地表节肢动物。共捕获地表节肢动物92266只,分别为蜈蚣目、盲蛛目、马陆目、蜘蛛目,大头蚁属和步甲... 为了阐明蚂蚁巢穴对其他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于2019年在胜山自然保护区的原始阔叶红松林内开展实验,并采用陷阱法收集地表节肢动物。共捕获地表节肢动物92266只,分别为蜈蚣目、盲蛛目、马陆目、蜘蛛目,大头蚁属和步甲科、隐翅虫科、葬甲科这8个类群;蚂蚁巢穴存在及到蚂蚁巢穴的不同距离对其他地表节肢动物个体数量存在显著影响,其影响因类群而异。蚂蚁巢穴对蜈蚣和蜘蛛有促进作用,对盲蛛、马陆和步甲科类群有抑制作用,对葬甲科与隐翅虫科无显著影响;对照样地和距蚂蚁巢穴较远群落的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更高;蚂蚁巢穴样地群落Beta多样性更高,且Beta多样性主要由空间物种转换组成,表明存在较高的空间物种替换,即蚂蚁巢穴导致群落类群组成较大的差异。本研究表明,蚂蚁巢穴存在和距离远近都是影响其他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山自然保护区 原始阔叶红松林 蚂蚁巢穴 地表节肢动物
原文传递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25
16
作者 刘 义 关继义 葛建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6-78,共3页
对凉水自然保护区的原始阔叶红松林、次生林和人工红松林的土壤肥力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了原始林经采伐后天然更新为次生林或营造为红松人工林,其肥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原始林的整体肥力水平最高,次生林居中,人工林最低;3种林型下,... 对凉水自然保护区的原始阔叶红松林、次生林和人工红松林的土壤肥力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了原始林经采伐后天然更新为次生林或营造为红松人工林,其肥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原始林的整体肥力水平最高,次生林居中,人工林最低;3种林型下,土壤酶活性差异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土壤肥力 差异分析 酶活性 原始阔叶红松林 次生林 红松人工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溪流水化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华 盛后财 +2 位作者 武秀娟 邸雪颖 蔡体久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7年第6期70-75,共6页
采用集水区对比分析方法,探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对溪流水化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各集水区溪流水均呈弱酸性至中性;主要离子中阳离子均以Ca^2+的质量浓度最高,Na^+次之,阴离子均以HCO3^-的质量浓度最高... 采用集水区对比分析方法,探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对溪流水化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各集水区溪流水均呈弱酸性至中性;主要离子中阳离子均以Ca^2+的质量浓度最高,Na^+次之,阴离子均以HCO3^-的质量浓度最高,SO4^2-次之;不同集水区溪流水中TP月平均质量浓度为0.031—0.077μg/L,TN为0.682-0.942mg/L,NO3^-N的质量浓度高于NW4^+-N;Fe的月平均质量浓度为0.030-0.037mg/L,Mn为0.010~0.012mg/L。溪流水化学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除HCO3^-、SO4^2-、Ca^2+、Fe和Mn外,其他元素在融雪期(4、5月)含量均较高;大多数元素在雨季的质量浓度比9月份低,而TN、TP、Fe、Mn表现为9月份的质量浓度低于雨季。保护区内原始阔叶红松林集水区溪流水质为最优,其他研究集水区溪流中的溶解物质含量增高,但除TP和SO4^2-(P〈0.05)外,差异性均不显著。说明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虽进行过森林采伐和人工造林等人为干扰,但对于溪流水质并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流水化学 集水区 原始阔叶红松林 凉水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红松老龄林细根对土壤碳的贡献
18
《科学中国人》 2016年第5期23-23,共1页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界面生态研究团队,对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细根动态的6年调查研究显示,细根生物量、生产量、死亡量和消失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相关结果发表于《植物与土壤》。月细根量受前月气候条件(如月平均...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界面生态研究团队,对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细根动态的6年调查研究显示,细根生物量、生产量、死亡量和消失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相关结果发表于《植物与土壤》。月细根量受前月气候条件(如月平均温、月降雨量)的影响,而月细根生产量则与当月的平均温关系密切,细根生产量的季节动态与森林NPP的季节动态相似,与凋落物量的季节动态相反;总细根生产量占阔叶红松林NPP的25%,经由细根向土壤输入的碳量是地上凋落物的1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阔叶红松林 细根生物量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土壤碳 老龄林 季节动态 凋落物量 生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bon Stock of Larch Plantations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an Old-growth Forest in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8
19
作者 QI Guang CHEN Hua +7 位作者 ZHOU Li WANG Xinchuang ZHOU Wangming QI Lin YANG Yuhua YANG Fengling WANG Qingli DAI Limi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1期10-21,共12页
The overall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carbon(C) stock dynamics in four different-aged Japanese larch(Larix kaempferi) plantations in Northeast China that were established after clear-cutting old-growth Kore... The overall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carbon(C) stock dynamics in four different-aged Japanese larch(Larix kaempferi) plantations in Northeast China that were established after clear-cutting old-growth Korean pine deciduous forests. Four Japanese larch plantations which were at 10, 15, 21, and 35 years old and an old-growth Korean pine deciduous forest which was 300 years old in Northeast China were selected and sampled. We compared the C pools of biomass(tree, shrub and herb), litterfall(LF), and soil organic carbon(SOC) among them. The biomass C stock of larch plantation at 10, 15, 21, and 35 years old was 26.8, 37.9, 63.6, and 83.2 Mg/ha, respectively, while the biomass C stock of the old-growth Korean pine deciduous forest was 175.1 Mg/ha. The SOC stock of these larch plantations was 172.1, 169.7, 140.3, and 136.2 Mg/ha respectively, and SOC stock of 170.4 Mg/ha in the control of old-growth forest. The biomass C stock increased with stand age of larch plantations, whereas SOC stock decreased with age, and C stock of LF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P > 0.05). The increase of biomass C offset the decline of SOC stock with age, making total carbon stock(TCS) of larch plantations stable from stand ages of 10–35 years. The TCS in larch plantations was much smaller than that in the old-growth forest, suggesting that the conversion of old-growth forests to young larch plantations releases substantial C into the atmo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ch plantation old-growth forest biomass carbon soil organic carbon total carbon stock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面说明
20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576-3576,共1页
图片为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长白山站)建于原始阔叶红松林内的气象观测铁塔,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袁凤辉供图.该铁塔高62m,配有一套常规气象观测系统,对森林2.5、16、22、26、32、50和60m高... 图片为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长白山站)建于原始阔叶红松林内的气象观测铁塔,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袁凤辉供图.该铁塔高62m,配有一套常规气象观测系统,对森林2.5、16、22、26、32、50和60m高处的风速、温度、湿度、降水、光合有效辐射等气象要素进行连续测定.另在森林冠上(40m)和冠下(2.5m)分别安装有一套开路式涡度相关系统,对森林-大气和土壤-大气间CO2和H2O交换进行长期连续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气象观测系统 原始阔叶红松林 封面 光合有效辐射 科学观测 涡度相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