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3篇文章
< 1 2 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陈志强 高霞 +1 位作者 张晓芳 陆群 《河南中医》 2025年第1期16-21,共6页
目的:观察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收治的18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 目的:观察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收治的18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免疫功能(CD3^(+)、CD4^(+)、CD8^(+)、CD4^(+)/CD8^(+))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8.89%,高于对照组的9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纳差、乏力、皮肤瘙痒、肝区症状、黄疸症状的比例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D3^(+)、CD4^(+)、CD4^(+)/CD8^(+)高于本组治疗前,CD8^(+)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提高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加味芍药甘草汤 熊去氧胆酸胶囊 中西医结合疗法 《伤寒论》 张仲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A-M2、gp210及sp100抗体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和疾病进展评估的价值
2
作者 罗雯琪 翟丽娜 +2 位作者 杨国威 王航宇 韩大正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 分析血清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gp210及sp100抗体水平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诊断和疾病进展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5月医院收治的拟诊断或待排除的103例PBC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别纳入PBC组(n=43)... 目的 分析血清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gp210及sp100抗体水平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诊断和疾病进展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5月医院收治的拟诊断或待排除的103例PBC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别纳入PBC组(n=43)与非PBC组(n=60),对两组进行AMA-M2、gp210及sp100抗体水平检测,并探究三种抗体对于PBC的诊断价值。结果 PBC组自然病程中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分别为7例、16例、7例、13例;PBC组AMA-M2、gp210及sp100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2.09%、60.47%、46.51%,显著高于非PBC组的8.33%、5.00%、3.33%(P<0.05);与病理结果对照,AMA-M2、gp210、sp100诊断PBC的kappa值分别为0.633、0.623、0.464。结论 检测AMA-M2、gp210及sp100抗体水平对于诊断PBC具有重要意义,三者在PBC诊断中均具备较高诊断效能,三者均可作为诊断PBC的辅助指标,对疾病进展进行评估,可用于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血清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 GP210 SP10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静脉高压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粪菌移植的护理
3
作者 林玲玲 胡伟珍 《中国乡村医药》 2024年第14期60-61,共2页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源于肝内中小胆管慢性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导致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疾病;根据临床进展可分为:(1)缓慢进展型:疾病进展缓慢,可十几年处于无症状;(2)门静脉高压型:存在门静脉高压症状,未有黄疸;(3)黄疸/肝衰竭型:...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源于肝内中小胆管慢性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导致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疾病;根据临床进展可分为:(1)缓慢进展型:疾病进展缓慢,可十几年处于无症状;(2)门静脉高压型:存在门静脉高压症状,未有黄疸;(3)黄疸/肝衰竭型:病情快速恶化,引发黄疸,最后可能演变为肝衰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型 粪菌移植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肝炎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合并干燥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卜玲玲 殷燕 +1 位作者 潘丹烨 陈晨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06-209,共4页
目的分析总结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合并干燥综合征(S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2015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50例、AIH合并SS患者20例,PBC患者85例和PBC合并SS患者45例,均接受肝活检,采... 目的分析总结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合并干燥综合征(S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2015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50例、AIH合并SS患者20例,PBC患者85例和PBC合并SS患者45例,均接受肝活检,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抗核抗体(ANA)、抗肝细胞溶质抗原1型抗体(LC-1)、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SLA/LP)、抗线粒体M2型抗体(AMA-M2)、抗可溶性酸性磷酸化核蛋白抗体(Sp100)、抗核膜糖蛋白210抗体(gp210)和抗Ro-52抗体(Ro-52)。结果AIH合并SS患者口干/眼干发生率为95.0%,显著高于AIH组的10.0%(P<0.05),PBC合并SS患者口干/眼干发生率为97.8%,显著高于PBC组的12.9%(P<0.05),而瘙痒和黄疸发生率分别为37.8%和40.0%,显著低于PBC组的67.1%和60.6%(P<0.05);AIH合并SS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为(14.4±3.1)μmol/L,显著低于AIH组【(23.8±5.3)μmol/L,P<0.05】;PBC合并SS患者血清TBIL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分别为(26.7±6.6)μmol/L和(159.1±14.3)U/L,显著低于PBC组【分别为(61.4±13.8)μmol/L和(223.5±25.4)U/L,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Ig)G水平为(20.6±3.6)g/L,显著高于PBC组【(15.6±2.5)g/L,P<0.05】;AIH合并SS患者血清抗Ro-52阳性率为55.0%,显著高于AIH组的16.0%(P<0.05),PBC合并SS患者血清抗Ro-52阳性率为53.3%,显著高于PBC组的25.9%(P<0.05);与AIH/PBC组比,AIH合并SS/PBC合并SS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SS的AIH和PBC患者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使病情具有复杂性,临床在诊治过程中,应注意识别和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干燥综合征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飞蓟宾联合熊去氧胆酸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临床疗效及肝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张贺媛 王芳 +3 位作者 吴璇 刘雪姣 黄春洋 王璇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5期105-108,共4页
目的探讨水飞蓟宾(SIL)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PBC患者118例,按用药方案的不同分为单药组(57例)和联合组(61例)。单药组患者口服U... 目的探讨水飞蓟宾(SIL)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PBC患者118例,按用药方案的不同分为单药组(57例)和联合组(61例)。单药组患者口服UDCA,联合组患者在单药组治疗基础上加用SIL,两组患者均治疗24周。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5.08%,显著高于单药组的71.93%(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以及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酶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组均显著低于单药组(P<0.05)。单药组和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14.04%比21.31%,P>0.05)。结论SIL联合UDCA治疗PBC的临床疗效良好,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及肝纤维化指标,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飞蓟宾 熊去氧胆酸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肝功能 肝纤维化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皮肤瘙痒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误诊分析
6
作者 徐广超 安松 +4 位作者 唐小惠 孙倩 孙雪珊 孙立娜 吴静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0期11-15,共5页
目的分析以皮肤瘙痒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早期误诊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11月收治早期误诊为皮肤瘙痒症的以皮肤瘙痒为首发症状的PBC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3例中2例为中老年女性,1例为中... 目的分析以皮肤瘙痒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早期误诊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11月收治早期误诊为皮肤瘙痒症的以皮肤瘙痒为首发症状的PBC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3例中2例为中老年女性,1例为中年男性,均以皮肤瘙痒为首发症状就诊,并伴全身乏力,均未查肝功能,初诊为皮肤瘙痒症,予对症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后经详细查体、多次查肝功能、腹部彩超和(或)肝脏CT,并行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检测阳性,确诊为PBC。误诊时间13 d~4年半。确诊后予以熊去氧胆酸等药物治疗,肝功能恢复正常,症状好转或消失。结论PBC早期症状常不典型,当接诊以皮肤瘙痒为主要症状伴乏力、黄疸和肝功能损伤无或较轻患者时,应多次动态观察肝功能指标变化,行血清AMA检测,必要时行肝穿刺病理学检查,多可确诊。此外,接诊医生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熟知引起肝功能损伤的病因,仔细鉴别,认真查体,尤其应重视男性患者发病的可能,提高警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皮肤系统表现 误诊 皮肤瘙痒症 抗线粒体抗体 肝功能 肝穿刺病理学检查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甘草酸镁与熊去氧胆酸联合用药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治疗效果分析
7
作者 张苒苒 姜飞 陈鹏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原发性胆汁性硬化患者接受异甘草酸镁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8月—2021年8月枣庄市薛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参...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原发性胆汁性硬化患者接受异甘草酸镁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8月—2021年8月枣庄市薛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参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1例。前者通过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后者在参照组基础上接受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统计并计算治疗有效率,监测并记录肝功能指标与免疫功能指标,分析症状改善情况,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两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外阴瘙痒、外阴烧灼感和白带异常等症状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症状积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肝功能与免疫功能相关指标均回归正常水平,且治疗组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生活质量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与原发性胆汁性硬化患者治疗中,应用异甘草酸镁与熊去氧胆酸治疗效果明显,可舒缓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与免疫功能,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甘草酸镁 熊去氧胆酸 自身免疫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高表达基因TPSAB1与CD4+T细胞增殖的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程亮 张葆康 曹佳伟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75-180,共6页
目的本研究分析PBC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血浆基因表达谱差异,以及差异基因类胰蛋白酶Alpha/Beta 1(tryptase Alpha/Beta 1,TPSAB1)对PB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来源的幼稚CD4+T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目的本研究分析PBC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血浆基因表达谱差异,以及差异基因类胰蛋白酶Alpha/Beta 1(tryptase Alpha/Beta 1,TPSAB1)对PB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来源的幼稚CD4+T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使用3名PBC患者和3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浆进行微阵列分析;通过免疫细胞分离试剂盒从PBMC中分离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NK)细胞、B细胞、幼稚CD4+T和幼稚CD8+T细胞;通过q RT-PCR分析NK细胞、B细胞、幼稚CD4+T和幼稚CD8+T细胞中TPSAB1的表达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靶向TPSAB1基因的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 RNA)干扰后CD4+T细胞中TPSAB1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WST-1增殖试剂盒和5-乙炔基-2′-脱氧尿苷(5-Ethynyl-2’-deoxyuridine,Ed U)染色法检测幼稚CD4+T细胞在体外CD3/CD28刺激后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幼稚CD4+T细胞的凋亡;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实验测定在体外刺激后敲低TPSAB1对幼稚CD4+T细胞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22(interleukin-4,IL-22)和IL-17分泌的影响。结果PBC患者NK细胞和幼稚CD4+T细胞TPSAB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与对照组比较,PBC患者的幼稚CD4+T细胞在CD3/CD28刺激后,显示出更强的增殖能力。然而,2组间细胞凋亡无差异。PBC患者的IL-22、IL-17和IFN-γ分泌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敲低TPSAB1可抑制幼稚CD4+T细胞在CD3/CD28刺激下的增殖能力,同时降低IL-22、IL-17和IFN-γ分泌水平。结论抑制TPSAB1蛋白表达水平可阻断CD4+T细胞的增殖,提示其可能成为治疗PBC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TPSAB1 CD 4+T细胞 IFN-Γ IL-22 IL-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血脂、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9
作者 杨晓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20期82-85,共4页
目的探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血脂、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5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为病例组,另选同期6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血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 目的探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血脂、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5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为病例组,另选同期6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血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检测。比较两组的血脂、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水平。以Child-Pugh评分将病例组分为Child-Pugh A级亚组(23例)、Child-Pugh B级亚组(23例)、Child-Pugh C级亚组(19例),比较不同Child-Pugh分级亚组的血脂、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水平。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Child-Pugh评分与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血脂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水平分别为(1.62±0.40)mmol/L、(4.11±0.66)mmol/L、(2.32±0.48)mmol/L、(1.12±0.16)mmol/L、(0.99±0.27)g/L、(0.69±0.21)g/L,对照组分别为(1.41±0.36)mmol/L、(3.92±0.56)mmol/L、(2.15±0.55)mmol/L、(1.26±0.13)mmol/L、(1.32±0.09)g/L、(0.70±0.21)g/L。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的载脂蛋白A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对照组,甘油三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hild-Pugh A级亚组与Child-Pugh B级亚组的载脂蛋白B、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 B级亚组的载脂蛋白A1低于Child-Pugh A级亚组(P<0.05)。Child-Pugh C级亚组患者的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Child-Pugh A级亚组、Child-Pugh B级亚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Child-Pugh A级亚组、Child-Pugh B级亚组(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hild-Pugh评分与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P<0.05)。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存有载脂蛋白A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表达异常,而随着病情加重患者血脂、载脂蛋白均会出现异常改变,脂代谢紊乱加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血脂 载脂蛋白A1 载脂蛋白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线粒体抗体阴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26
10
作者 张福奎 贾继东 +6 位作者 钱林学 王宇 崔焱 欧晓娟 尹珊珊 马红 王宝恩 《肝脏》 2002年第3期150-152,共3页
目的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 )的最重要特征为血清抗线粒体抗体 (AMA )阳性 ,但少数PBC病例AMA阴性。本文分析AMA阴性PBC患者的临床、生化和免疫学特性。方法 对 1991年 1月~ 2 0 0 2年 7月期间临床 /病理诊断PBC的 70例患者进行... 目的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 )的最重要特征为血清抗线粒体抗体 (AMA )阳性 ,但少数PBC病例AMA阴性。本文分析AMA阴性PBC患者的临床、生化和免疫学特性。方法 对 1991年 1月~ 2 0 0 2年 7月期间临床 /病理诊断PBC的 7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分析比较AMA阴性和AMA阳性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程、临床表现、生物化学、免疫学及病理学等特征。结果 确诊PBC时 ,11例患者血清AMA/AMA M2 阴性 ,AMA阴性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M显著低于AMA阳性患者 ,分别为 (2 85 1± 14 18)mg/L和 (63 61± 492 8)mg/L ,P =0 .0 3 3 ,血清抗核抗体和 (或 )抗平滑肌抗体阳性率高于AMA阳性患者 (分别为 81.8%和 40 .7% ,P =0 .0 3 1) ,在年龄、性别比例、临床表现、肝功能试验、组织学表现和病理分期等各方面和AMA阳性患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AMA阴性PBC患者除血清免疫球蛋白M较低及抗核抗体和 (或 )抗平滑肌抗体阳性率较高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线粒体抗体阴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临床特征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抗线体抗体 抗核抗体 免疫球蛋白M PB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肝健脾汤联合异甘草酸镁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免疫系统的影响
11
作者 郭继岑 吕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3期126-129,共4页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汤联合异甘草酸镁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将甘肃省中医院2019年1月一2022年1月收治的121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61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异甘草酸镁,试...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汤联合异甘草酸镁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将甘肃省中医院2019年1月一2022年1月收治的121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61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异甘草酸镁,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疏肝健脾汤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半年检测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和补体C3、C4水平,评估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统计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IgG、IgA、IgM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C3、C4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健脾汤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可有效降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血清补体水平,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中医证候疗效,且可减少不良反应,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肝健脾汤 异甘草酸镁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免疫球蛋白 补体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病毒肝炎性肝硬化超声诊断的对比分析
12
作者 余小雨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081-0084,共4页
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病毒肝炎性肝硬化在超声诊断中的对比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将本院符合两种疾病的患者进行研究,两种疾病各自50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群体作为对照组,同样选取50例,共计150例,对比超声征象、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 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病毒肝炎性肝硬化在超声诊断中的对比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将本院符合两种疾病的患者进行研究,两种疾病各自50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群体作为对照组,同样选取50例,共计150例,对比超声征象、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结果 分析结果得知,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和病毒肝炎性肝硬化患者之间的超声征象存在差异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原发组以及病毒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出现差异(P<0.05)。结论 在超声对比结果中,可有效通过声波信号反映患者肝脏生理功能状态,并且超声征象差异使得两种疾病在临床诊断效率得到提高,明确肝硬化患者和健康体检者之间的差异性,所以使用超声诊断对诊断和鉴别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病毒肝炎肝硬化 超声诊断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
13
作者 李毛才让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059-0062,共4页
本文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5月到2022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甘草酸二铵治疗方式... 本文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5月到2022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甘草酸二铵治疗方式。观察指标为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清肝功能指标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症状有乏力(占比91.67%)、黄疸(占比81.67%)、瘙痒(占比75.00%)、右上腹痛(占比41.67%)、脂肪泻(占比20.00%)。;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指标没有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均有改善并且观察组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 甘草酸二铵联合应用于PBC的治疗显示出显著的效果,这种治疗方法提高了治疗效果,减轻了症状,延缓了疾病的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生活质量。随着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实践,这一治疗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有望为PBC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临床诊断 治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中药辩证施治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14
作者 梁德芳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2期121-124,共4页
探讨中医中药辩证施治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3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西药治疗,观察组联合中医中药辩证施治,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 探讨中医中药辩证施治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3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西药治疗,观察组联合中医中药辩证施治,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中医证候积分、肝脏硬度值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在以往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的肝功能,降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且不会额外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中医中药 辩证施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24
15
作者 何丽芬 赖伊杰 +5 位作者 赖力英 罗开忠 王文龙 田沂 龚国忠 张旻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33-1339,共7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思路。方法:搜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的10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检查、自身抗体、肝组织病理...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思路。方法:搜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的10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检查、自身抗体、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2例PBC患者中91例(89.21%)为女性,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纳差、口干、厌油、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体征主要表现为黄疸、脾大、肝大、双下肢浮肿、腹水;生化检查主要表现为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及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 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升高,GGT升高较突出。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ies-M2,AMA-M2)阳性组(81例)与AMA-M2抗体阴性组(21例)比较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46例)与无肝硬化组(56例)中两组血清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ies-M2,AMA-M2)、抗核膜糖蛋白抗体(anti-gp210 antibodies,抗gp210)、抗可溶性酸性磷酸化核蛋白抗体(anti-Sp 100 antibodies,抗Sp100)、抗-Ro52抗体(anti-Ro52 antibodies,抗Ro52)、抗前髓白血病细胞抗体(anti-promyelocytic leukemia antibodies,抗PML)阳性率分别为54.35%,89.13%,41.30%,13.04%,43.38%,10.87%和57.14%,71.43%,42.86%,12.5%,51.79%,3.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抗三联体抗体(anti-BCOADC-E2PDC-E2 OGDC-E2 antibodies,抗3E-BPO)在肝硬化组与无肝硬化组阳性率分别为84.78%和58.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肝组织病理检查确诊PBC患者的AMA-M2抗3E-BPO阳性率比其他抗体的阳性率高。结论:PBC好发于中年女性,临床表现多样;AMA-A2与抗3E-BPO串联检测有助于提高诊断的阳性率;抗3E-BPO抗体可能作为评价PBC严重性的指标;对于自身抗体阴性的疑似患者,需进一步做肝组织病理检查以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临床特征 自身抗体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去氧胆酸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观察 被引量:48
16
作者 吴颖 姚定康 +1 位作者 朱樑 矫健鹏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77-1482,共6页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PB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UDCA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对照组单一UDCA治疗,疗程48周...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PB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UDCA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对照组单一UDCA治疗,疗程48周。观察两组在用药前及用药第4、12、24、48周有关指标变化,包括主要症状、体征及肝功能[ALT、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ALB、TBIL、TBA)]、肝纤维化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L)、Ⅲ型前胶原(PⅢP)〗、免疫学指标(IgG、IgM、自身免疫性抗体)、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乏力及皮肤瘙痒症状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ALT、AST、ALP、GGT、TBIL及TBA值均明显下降,治疗组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以第4周降幅最大;且治疗组ALB第48周较治疗前上升(P<0.05)。治疗组第4、12、24周HA、PⅢP值明显下降,第4、12周LN、Ⅳ-C值明显下降,肝纤维化指标均在第4周降幅较大,而对照组仅HA、PⅢP于第12周才低于治疗前水平。两组IgG、IgM均得到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组有1例ANA和2例AMA阴转。48周后治疗组较治疗前脾回缩,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缩小,门静脉、脾静脉血流速度增加(P<0.01)。第24、48周,治疗组分别有82.5%、90.0%得到完全反应,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UDCA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PBC抗肝纤维化及改善肝功能效果明显快速,安全性好,优于单用UDCA,主张长期联用,可能提高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去氧胆酸 扶正化瘀胶囊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去氧胆酸联合通胆汤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26
17
作者 唐海鸿 陈英杰 +4 位作者 童光东 周大桥 贺劲松 周小舟 郑颖俊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1417-1424,共8页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联合通胆汤治疗Ⅱ、Ⅲ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30例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入组的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分别给UDCA和UDCA联合中药通胆汤治疗.在治疗4-24wk分别记...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联合通胆汤治疗Ⅱ、Ⅲ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30例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入组的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分别给UDCA和UDCA联合中药通胆汤治疗.在治疗4-24wk分别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免疫指标及不良反应,并随访1-3年.结果:24wk后,治疗组25例(83.3%)完全反应,对照组17例(56.7%)(P<0.05);治疗组第4周临床症状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12wk后90%的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在降低胆汁淤积及转氨酶上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单用UDCA(P<0.05);治疗组IgM、IgG及IgA在治疗96wk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1.93±1.71g/Lvs2.16±1.81g/L,10.25±6.23g/Lvs12.45±5.98g/L,1.86±1.72g/Lvs2.78±2.12g/L,P<0.05).不良反应主要是腹泻与总胆汁酸升高所导致偶发皮肤瘙痒,减量后很快缓解.结论:UDCA联合通胆汤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较单用UDCA能更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与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去氧胆酸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中药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泽塔多吉 吕洪敏 +3 位作者 向慧玲 李凤惠 德吉 周佳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5期57-59,共3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分析192例肝硬化期PB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肝掌、黄疸、腹胀、腹水、乏力和皮肤瘙痒。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汁酸... 目的探讨肝硬化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分析192例肝硬化期PB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肝掌、黄疸、腹胀、腹水、乏力和皮肤瘙痒。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汁酸及总胆红素(TBIL)明显升高,IgM、IgA、IgG明显升高,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或)AMA-M2亚型(AMA-M2)阳性率为95.8%。对PBC的并发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肝癌是PB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或<0.05)。以熊去氧胆酸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PBC的总有效率为64.9%;67例TBIL>100μmol/L的患者中,生存期超过2 a者41例(61.2%)。结论 PBC进展至肝硬化时,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肝掌、黄疸、腹胀、腹水,ALP、GGT、IgM、AMA/AMA-M2明显异常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并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及肝癌患者预后差,以熊去氧胆酸为主的综合治疗能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延长其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抗线粒体抗体 熊去氧胆酸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证候分型文献分析 被引量:25
19
作者 张宁 宫嫚 +6 位作者 周双男 冯松 孙永强 景婧 杜宁 张帆 罗生强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445-447,共3页
目的了解现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研究文献中中医证候规律的特点。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收集并阅读全文,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证候类型和辨证依据等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检索... 目的了解现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研究文献中中医证候规律的特点。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收集并阅读全文,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证候类型和辨证依据等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检索出的78篇文献中,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7篇,所涉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证型共20种,排名在前6位的中医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34.85%)、肝肾阴虚(27.82%)、湿热瘀血(6.69%)、湿热蕴结(4.23%)、脾胃气虚(3.87%)和湿滞血瘀(3.52%);证候分型要素共14个,排名前6位的分别为脾虚(40.49%)、肝郁(39.43%)、肝阴虚(31.34%)、肾阴虚(31.34%)、瘀血(25.70%)和湿热(17.25%)。结论中医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论文水平较低,分型依据缺乏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中医证候 文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20
作者 宫嫚 张宁 +6 位作者 孙永强 景婧 吴欣 张帆 杜宁 肖小河 罗生强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年第12期1057-1059,共3页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UDCA)联合中药愈肝方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4月在我院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PBC患者共63人,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治疗组(UDCA联合愈肝方治疗)及对照组(UDCA治疗)...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UDCA)联合中药愈肝方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4月在我院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PBC患者共63人,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治疗组(UDCA联合愈肝方治疗)及对照组(UDCA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有25例(83.3%)好转,对照组有17例好转(51.5%),治疗组的好转率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在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几项主要生化指标方面均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 UDCA联合中药愈肝方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较单用UDCA更有效。本研究中采用的愈肝方,不仅体现了中医辨证治疗的传统思想,而且综合考虑了单味药的现代药理研究结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PBC探索了一个新的治疗理念,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熊去氧胆酸 中药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