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位磷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被引量:8
1
作者 张圣麟 陈华辉 +2 位作者 孔小波 荆树科 陈燕燕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1-53,共3页
传统的磷化处理工艺过程复杂,成本较高,需要加入有毒的硝酸盐、亚硝酸盐、氯酸盐等铜、镍、钴、铬等重金属作加速剂,而后再涂装具有保护和装饰作用的有机涂层。综述了国外近来开发和作为一种新型磷化技术的原位磷化,该技术是将磷化试剂... 传统的磷化处理工艺过程复杂,成本较高,需要加入有毒的硝酸盐、亚硝酸盐、氯酸盐等铜、镍、钴、铬等重金属作加速剂,而后再涂装具有保护和装饰作用的有机涂层。综述了国外近来开发和作为一种新型磷化技术的原位磷化,该技术是将磷化试剂直接加入有机涂层中,将金属磷化处理和有机涂层的涂覆结合起来,在一道工序中同时完成以前多道工序的任务,节省了自然资源,减少了有毒物质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磷化 无铬 环保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硝酸镧对6061铝合金原位磷化涂层性能和表面形貌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海峰 刘双枝 +1 位作者 王芳 李红玲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9-52,共4页
磷化液中添加稀土可提高磷化效率和质量,目前未见有关稀土硝酸镧[La(NO_3)_3]在原位磷化应用中的报道。在以二苯基膦酸为原位磷化剂的原位磷化液中添加不同含量的La(NO_3)_3,在6061铝合金表面制成磷化有机涂层。通过极化曲线、电化学交... 磷化液中添加稀土可提高磷化效率和质量,目前未见有关稀土硝酸镧[La(NO_3)_3]在原位磷化应用中的报道。在以二苯基膦酸为原位磷化剂的原位磷化液中添加不同含量的La(NO_3)_3,在6061铝合金表面制成磷化有机涂层。通过极化曲线、电化学交流阻抗、全浸泡试验、扫描电镜(SEM)分析La(NO_3)_3含量对涂层性能、表面形貌的影响,并将添加La(NO_3)_3的原位磷化涂层与铬酸盐处理涂层、磷酸盐处理涂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稀土La(NO_3)_3盐作为促进剂显著提高了6061铝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能,且添加质量分数1.0%稀土La(NO_3)_3制备的原位磷化有机涂层的性能最佳;加入稀土La(NO_3)_3有效增强原位磷化有机涂层与铝合金基体的结合力;添加了稀土La(NO_3)_3的有机涂层的表面平滑、均匀、致密,进一步印证了极化曲线和电化学测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磷化 稀土硝酸镧 6061铝合金 耐蚀性 表面形貌 结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表面原位磷化有机涂层的耐腐蚀性能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圣麟 姚远 +1 位作者 李维维 孙飞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40-42,2,共3页
为解决传统磷化工艺工序多、操作控制难、易产生磷化沉渣等问题,以苯基膦酸为原位磷化剂,以醇酸调和漆为有机涂料,采用一道工序在6061铝合金表面形成原位磷化有机涂层,并利用电化学测试方法对其防护性能进行了评价,同时将其与不加苯基... 为解决传统磷化工艺工序多、操作控制难、易产生磷化沉渣等问题,以苯基膦酸为原位磷化剂,以醇酸调和漆为有机涂料,采用一道工序在6061铝合金表面形成原位磷化有机涂层,并利用电化学测试方法对其防护性能进行了评价,同时将其与不加苯基膦酸的有机涂层和经过磷酸盐、铬酸盐处理后的有机涂层进行对比。研究了苯基膦酸含量、固化温度、固化时间对原位磷化有机涂层耐蚀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有机涂料中加入苯基膦酸可明显提高有机涂层的耐腐蚀性能,当苯基膦酸含量为2%(质量分数),固化温度为50℃,固化时间为8 h时,有机涂层的耐腐蚀性能最佳,并且优于磷酸盐和铬酸盐处理后的有机涂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磷化 有机涂层 耐腐蚀性能 电化学 铝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氯化物对6061铝合金原位磷化有机涂层耐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圣麟 姚远 孙飞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80-883,共4页
原位磷化有机涂层技术是将金属磷化处理和有机涂层的涂覆结合起来,在一道工序中完成以前多道涂装工序的任务。在原位磷化液中添加不同的稀土(Re)氯化物,制成磷化有机涂层。通过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测试,结果表明,稀土作为磷化促进剂,... 原位磷化有机涂层技术是将金属磷化处理和有机涂层的涂覆结合起来,在一道工序中完成以前多道涂装工序的任务。在原位磷化液中添加不同的稀土(Re)氯化物,制成磷化有机涂层。通过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测试,结果表明,稀土作为磷化促进剂,稳定性好,能提高磷化的效率和质量,原位磷化有机涂层有效地提高了6061铝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能,且添加0.2%(质量比)LaCl3制备的原位磷化有机涂层的性能最佳,对铝合金基体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全浸泡试验结果显示,加入稀土氯化物增强了原位磷化有机涂层与铝合金基体的结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磷化 稀土氯化物 耐蚀性 铝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61铝合金表面氟钛酸盐转化后的原位磷化工艺 被引量:1
5
作者 娄淑芳 贾丰春 李红玲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5-47,55,共4页
目前有关铝合金氟钛酸盐转化后原位磷化的研究较少。以氟铝酸钠、氟化钠、钛酸四正丁酯为主要成膜物质对6061铝合金进行氟钛酸盐处理,再以苯基膦酸为原位磷化试剂、醇酸调和漆为有机涂料对氟钛酸盐钝化膜表面进行原位磷化,以所得有机涂... 目前有关铝合金氟钛酸盐转化后原位磷化的研究较少。以氟铝酸钠、氟化钠、钛酸四正丁酯为主要成膜物质对6061铝合金进行氟钛酸盐处理,再以苯基膦酸为原位磷化试剂、醇酸调和漆为有机涂料对氟钛酸盐钝化膜表面进行原位磷化,以所得有机涂层的耐腐蚀性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选苯基膦酸用量、固化成膜温度、固化时间,通过极化曲线和盐水全浸泡试验表征涂层耐蚀性和结合力。结果表明:原位磷化制备有机涂层的最佳工艺条件是苯基膦酸质量分数2%(相对于总涂料的质量),固化成膜温度40℃,固化时间8 h;添加苯基膦酸制得的有机涂层耐腐蚀性能得以增强,浸泡66 d后涂层表面没有鼓泡、均匀致密,与金属基体具有很好的结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氟钛酸盐 原位磷化 苯基膦酸 工艺条件 耐蚀性 结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原位磷化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姚远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18年第9期168-168,共1页
铝及其合金的磷化工艺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需经过脱脂除油、碱洗、酸洗、吹干、打磨除锈、磷化、水洗、干燥工艺较复杂,能耗较高,工作环境差,并且磷化膜的耐蚀性较差。原位磷化技术是将铝合金的磷化处理、有机涂层的涂覆这两步处理工序... 铝及其合金的磷化工艺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需经过脱脂除油、碱洗、酸洗、吹干、打磨除锈、磷化、水洗、干燥工艺较复杂,能耗较高,工作环境差,并且磷化膜的耐蚀性较差。原位磷化技术是将铝合金的磷化处理、有机涂层的涂覆这两步处理工序结合起来同时完成,节省了自然资源,减少有毒物质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原位磷化 有机涂层 磷化试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磷化有机涂层的耐腐蚀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庆敏 黄志荣 宋晓峰 《电镀与涂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2-65,共4页
原位磷化是指基体表面磷化成膜过程和聚合物漆膜的固化过程可以在一道工序中同时完成的工艺。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得到了原位磷化剂的配方(以质量分数表示)为:磷酸2%,柠檬酸0.3%,酒石酸0.3%。将此磷化剂均匀分散到聚酰胺–酰亚胺(PAI)涂料... 原位磷化是指基体表面磷化成膜过程和聚合物漆膜的固化过程可以在一道工序中同时完成的工艺。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得到了原位磷化剂的配方(以质量分数表示)为:磷酸2%,柠檬酸0.3%,酒石酸0.3%。将此磷化剂均匀分散到聚酰胺–酰亚胺(PAI)涂料中,然后涂覆于碳钢表面,探讨了涂膜的固化工艺,利用电化学测试方法对所得涂膜的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发现,当固化工艺为280°C/15min时,得到的原位磷化涂膜的附着力为1级,硬度4H,在3.5%NaCl溶液中的自腐蚀电流密度为5.4×104mA/cm2、自腐蚀电位为489mV,经100h中性盐雾试验后不发生变化,耐腐蚀性能优于传统磷化处理后的有机涂层。该工艺操作简单,可代替传统的磷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磷化 聚酰胺-酰亚胺 涂层 正交试验 耐蚀性
原文传递
金属涂装预处理新技术与涂层性能研究方法进展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金涛 胡吉明 +1 位作者 张鉴清 曹楚南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4,16,共5页
 评述了近年发展起来的硅烷化和原位磷化两种金属涂装预处理新技术和有机涂层金属体系腐蚀降解行为的现代研究方法(红外照相法、红外技术)的最新进展。此两种金属表面处理方法能够显著增强有机涂层与金属基体的结合力,有望取代对环境...  评述了近年发展起来的硅烷化和原位磷化两种金属涂装预处理新技术和有机涂层金属体系腐蚀降解行为的现代研究方法(红外照相法、红外技术)的最新进展。此两种金属表面处理方法能够显著增强有机涂层与金属基体的结合力,有望取代对环境具有危害的传统磷化和铬酸盐转化技术。红外照相技术可更直观地了解涂层下金属的腐蚀发展过程及腐蚀类型;结合SKP和SAM两种技术能够更深入认识涂层金属发生腐蚀过程中腐蚀电位及腐蚀区域的发展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磷化 硅烷化 红外照相 涂层失效 SKP SA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八面体形FeP@PC的制备及催化析氢性能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文峰 秦山 +3 位作者 张荣荣 周盼盼 杨庆华 陈天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979-1987,共9页
以UIO-66为载体,经过FeCl3化学气相沉积、原位碳化和磷化及HF刻蚀等步骤制备了多孔FeP@PC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和气体吸附仪等对催化剂的结构、形貌和比表面积等进行了表征;同时采用线性... 以UIO-66为载体,经过FeCl3化学气相沉积、原位碳化和磷化及HF刻蚀等步骤制备了多孔FeP@PC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和气体吸附仪等对催化剂的结构、形貌和比表面积等进行了表征;同时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和电化学阻抗谱等对其电化学性质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 FeP@PC保持了原UIO-66的八面体多孔结构,比表面积为83 m2/g;仅需要过电位156 mV即可驱动电流密度10 mA/cm^2,塔菲尔斜率为84 mV/dec,电荷转移电阻为44Ω,电化学活性表面积为13.9 mF/cm^2;在持续电解12 h和循环1000次后,催化剂的活性几乎没有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 金属有机框架 化学气相沉积 原位磷化 析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cent developments in metal phosphide and sulfide electrocatalysts for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被引量:24
10
作者 Lishan Peng Syed Shoaib Ahmad Shah Zidong Wei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575-1593,共19页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as an important half‐reaction involved in water splitting,has been intensely studied since the last century.Transition metal phosphide and sulfide‐based compounds have attracted increa...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as an important half‐reaction involved in water splitting,has been intensely studied since the last century.Transition metal phosphide and sulfide‐based compounds have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as active OER catalysts due to their excellent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s,and massive efforts have been devoted to improving the phosphide and sulfide‐based materials with better activity and stability in recent years.In this review,the recent progress on phosphide and sulfide‐based OER electrocatalysts in terms of chemical properties,synthetic methodologies,catalytic performances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strategy is reviewed.The most accepted reaction pathways as well as the thermodynamics and electrochemistry of the OER are firstly introduced in brief,followed by a summary of the recent research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phosphide and sulfide‐based OER electrocatalysts.Finally,some mechanistic studies of the active phase of phosphide and sulfide‐based compounds are discussed to give insight into the nature of active catalytic sites.It is expected to indicate guidance for further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s of phosphide and sulfide‐based OER electrocataly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ELECTROCATALYSIS Metal phosphide Metal sulfide In situ oxidation Active compon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ollow cobalt-nickel phosphide nanocages for efficient electrochemical overall water splitting 被引量:7
11
作者 Zhiyuan Wang Jia Yang +6 位作者 Wenyu Wang Fangyao Zhou Huang Zhou Zhenggang Xue Can Xiong Zhen-Qiang Yu Yuen Wu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4期861-869,共9页
A low-cost,highly efficient and strong durable b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 is crucial for electrochemical overall water splitting.In this paper,a self-templated strategy combined with in-situ phosphorization is appli... A low-cost,highly efficient and strong durable b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 is crucial for electrochemical overall water splitting.In this paper,a self-templated strategy combined with in-situ phosphorization is applied to construct hollow structured bimetallic cobalt-nickel phosphide(CoNiP_(x))nanocages.Owing to their unique hollow structure and bimetallic synergistic effects,the as-synthesized CoNiP_(x)hollow nanocages exhibit a high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and stability towards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in all-pH electrolyte and a remarkabl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for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in 1.0 mol L^(-1)KOH.Meanwhile,with the b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 in both anode and cathode for overall water splitting,a low voltage of 1.61 V and superior stability are achieved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20 mA 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metallic cobalt-nickel phosphide hollow nanocage electrochemical water splitting all-pH electrolyt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