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出溶型钙钛矿阴极在固体氧化物电解池电解CO_(2)中的应用
1
作者 王宏宾 王乐莹 +4 位作者 罗凌虹 温革 程亮 徐序 吴也凡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6,共12页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是一种将CO_(2)高效转化为高附加值燃料的能量转换装置,在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方面极具应用前景。用于催化CO_(2)还原反应的阴极材料是固体氧化物电解池的关键部件之一,其中具有原位金属出溶的钙钛矿材料表现出了优异的C...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是一种将CO_(2)高效转化为高附加值燃料的能量转换装置,在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方面极具应用前景。用于催化CO_(2)还原反应的阴极材料是固体氧化物电解池的关键部件之一,其中具有原位金属出溶的钙钛矿材料表现出了优异的CO_(2)电解性能。本文阐述了出溶机理以及出溶在CO_(2)还原反应机制中的主要作用,综述了不同金属/合金出溶型钙钛矿阴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出溶型钙钛矿阴极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 钙钛矿阴极 CO_(2)还原反应 原位出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纤药物溶出原位过程监测仪评价格列喹酮片溶出度 被引量:7
2
作者 郭鹏程 柳艳云 +1 位作者 张启明 丁黎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06-1508,共3页
目的:对3家市售格列喹酮片体外溶出度进行比较,为质量控制、标准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光纤药物溶出原位过程监测仪测定溶出曲线,实测 T_d、T_(50)等参数。结果:3家市售格列喹酮片在不同溶出条件下质量有差异,T_d、T_(50)显示溶出速... 目的:对3家市售格列喹酮片体外溶出度进行比较,为质量控制、标准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光纤药物溶出原位过程监测仪测定溶出曲线,实测 T_d、T_(50)等参数。结果:3家市售格列喹酮片在不同溶出条件下质量有差异,T_d、T_(50)显示溶出速度有差异。结论:光纤溶出仪可用于评价固体制剂溶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列喹酮片 光纤药物原位过程监测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纤药物溶出原位过程监测仪评价茶苯海明片的体外溶出度 被引量:2
3
作者 陈英 贝琦华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3期3144-3145,共2页
目的:使用光纤药物溶出原位过程监测仪实时监测不同厂家及批号的茶苯海明片的体外溶出度,以评价其工艺质量。方法:监测仪设置条件为测定波长278nm、基准校正波长550nm,光纤探头规格为2mm,温度37℃,转速50r·min-1,数据采集间隔时间3... 目的:使用光纤药物溶出原位过程监测仪实时监测不同厂家及批号的茶苯海明片的体外溶出度,以评价其工艺质量。方法:监测仪设置条件为测定波长278nm、基准校正波长550nm,光纤探头规格为2mm,温度37℃,转速50r·min-1,数据采集间隔时间30s,介质为水900mL;采用桨法测定各样品溶出度,并与《中国药典》法比较。结果:监测仪测定结果表明,茶苯海明片所有样品溶出度均符合《中国药典》的相关规定,但溶出曲线不同,即溶出过程存在差异;同一批号的样品采用监测仪及药典法测定虽然45min时的溶出度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溶出曲线有差异。结论:与《中国药典》法比较,光纤药物溶出实时监测仪可准确连续地反映药物的溶出过程,获得的数据更加完整、真实,可用于评价产品的体外溶出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苯海明片 光纤药物原位过程监测仪 中国药典
原文传递
光纤药物溶出度实时监测仪评价法莫替丁片的体外溶出度 被引量:3
4
作者 陈英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9-190,共2页
目的使用光纤药物溶出度实时监测仪监测国内5个不同厂家法莫替丁片的体外溶出度曲线,评价其工艺质量。方法测定波长266nm、基准校正波长550nm、温度37℃、转速100r·min-1、数据采集间隔时间30s。以pH4.5磷酸二氢钾缓冲液为介质,转... 目的使用光纤药物溶出度实时监测仪监测国内5个不同厂家法莫替丁片的体外溶出度曲线,评价其工艺质量。方法测定波长266nm、基准校正波长550nm、温度37℃、转速100r·min-1、数据采集间隔时间30s。以pH4.5磷酸二氢钾缓冲液为介质,转篮法,用光程为2mm的光纤探头监测法莫替丁片的溶出曲线。结果5个不同厂家的法莫替丁片均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但各厂家产品的溶出过程存在差异。结论光纤药物溶出实时监测仪准确连续地反映了药物的溶出过程,所得数据完整、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莫替丁片 光纤药物原位过程监测仪
原文传递
A new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sensitivity and selectivity of dopamine detection
5
作者 Xiang Xie Jing Gu +7 位作者 Wenbo Zhao Shujuan Liu Yonghui Qiao Xinyu Zhu Xiaohong Yin Zhiwei Zhu Meixian Li Yuanhua Shao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5期892-898,共7页
We applied the combination of in situ electrochemical liquid-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square-wave voltammetric stripping analysis for the first time as a highly sensitive and selective approach for the detection of d... We applied the combination of in situ electrochemical liquid-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square-wave voltammetric stripping analysis for the first time as a highly sensitive and selective approach for the detection of dopamine. A mixed gel of graphene sheets and an ionic liquid of 1-octyl-3-methylimidazolium hexaflurophosphate(OMim PF6) was used as a micro liquid-phase to pre-concentrate dopamine by controlled potential electrolysis from an aqueous solution(as a donor phase), followed by square-wave voltammetric stripping detection. Under optimized conditions, a linear calibration curve was obtained in the range of 0.05 to 1.0 ?mol/L in the presence of excess ascorbic acid and uric acid. The detection limit has been found to be 8.0 nmol/L(S/N=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pamine detection graphene/OMimPF6 gel-modified electrode electrochemical microextraction square-wavevoltammetric stripp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