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5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原代培养细胞进行药物短期毒性筛选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7
1
作者 卢永科 李秋娟 +4 位作者 宫德正 代智 陈新志 宋淑云 仲来福 《卫生毒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2-114,共3页
关键词 药物筛选 毒性测定 原代培养细胞 噻唑蓝 细胞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氮诱导日本血吸虫成虫原代培养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文琪 龙小纯 李雍龙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17-119,F003,共4页
目的 探讨NO诱导的日本血吸虫细胞凋亡的细胞毒作用。 方法 用不同剂量NO供体—硝普钠 (SNP)处理日本血吸虫成虫原代培养细胞 ,8h后用Annexin V FITC标记原代培养细胞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SNP能明显诱导日本血... 目的 探讨NO诱导的日本血吸虫细胞凋亡的细胞毒作用。 方法 用不同剂量NO供体—硝普钠 (SNP)处理日本血吸虫成虫原代培养细胞 ,8h后用Annexin V FITC标记原代培养细胞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SNP能明显诱导日本血吸虫原代培养细胞发生凋亡 ,且细胞凋亡的发生率具剂量依赖性 ,3 0 0 μmol/LSNP处理组细胞的凋亡发生率明显高于 10 0 μmol/LSNP处理组。  结论 NO能诱导日本血吸虫细胞凋亡 ,NO对血吸虫童虫的细胞毒作用可能与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血吸虫 日本 原代培养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前角原代培养细胞ACP酶的观察
3
作者 黄瑛 石玉秀 《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18-19,共2页
目的 探讨脊髓前角原代培养细胞ACP酶的分布 ,确定溶酶体形态、整体分布及与其它细胞器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Gomori′s铅法进行ACP酶组化反应 ,光、电镜观察溶酶体的整体分布和定位。结果 光镜下可见ACP反应阳性产物为棕色颗粒 ... 目的 探讨脊髓前角原代培养细胞ACP酶的分布 ,确定溶酶体形态、整体分布及与其它细胞器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Gomori′s铅法进行ACP酶组化反应 ,光、电镜观察溶酶体的整体分布和定位。结果 光镜下可见ACP反应阳性产物为棕色颗粒 ,散在分布于神经元的胞体及突起内 ;电镜可见其阳性产物为电子密度高的黑色沉淀 ,分布于不同形状的溶酶体及高尔基体内 ,并常见线状溶酶体与一些细胞器相伴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神经元 原代培养细胞 ACP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磷对大鼠甲状旁腺组织及原代培养细胞的刺激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杨冰 王梅 《中国血液净化》 2008年第6期317-320,共4页
目的观察高磷刺激下,离体的大鼠甲状旁腺(PTG)组织和培养的原代甲状旁腺细胞的PTH分泌变化规律。方法解剖显微镜下切取28只Wistar雌性大鼠的两侧甲状旁腺,分别行组织和原代细胞培养。应用组织学形态学、PTH检测对甲状旁腺组织及原代培... 目的观察高磷刺激下,离体的大鼠甲状旁腺(PTG)组织和培养的原代甲状旁腺细胞的PTH分泌变化规律。方法解剖显微镜下切取28只Wistar雌性大鼠的两侧甲状旁腺,分别行组织和原代细胞培养。应用组织学形态学、PTH检测对甲状旁腺组织及原代培养细胞进行鉴定,并观察PTH的分泌规律。甲状旁腺组织及原代培养细胞组各分为正常磷、正常钙组(TN,CN,Pi1.0mml/l,Ca 1.25mmol/L),高磷、正常钙组(TH,CH,Pi3.5mmol/L,Ca 1.25mmol/L)。隔天换液,分别于培养0h、4h、12h、24h、48h、72h、5d、7d、9d留取培养上清液,检测iPTH。结果本实验切取的大鼠甲状旁腺组织和培养的甲状旁腺细胞经组织形态学及iPTH检测证实。在正常磷、正常钙的培养液中,甲状旁腺组织和培养的原代甲状旁腺细胞PTH分泌曲线相似,均在48h达到分泌高峰。在高磷、正常钙的培养液中甲状旁腺细胞PTH分泌与正常磷、正常钙组同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的甲状旁腺组织在高磷刺激下,PTH水平明显升高,最高达基础值的10倍以上(48h),除H0外,高磷、正常钙组(TH组)PTH与正常磷、正常钙组(TN组)同一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体外研究显示:高磷可以刺激甲状旁腺组织PTH分泌增加,而对分散的细胞无作用。进行高磷对甲状旁腺功能调节的体外研究,以选择甲状旁腺组织为宜,且时间选择在48h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磷 甲状旁腺细胞原代培养 甲状旁腺组织 甲状旁腺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癌原代培养细胞对临床化疗药的敏感性研究
5
作者 马玉彦 王波 +3 位作者 刘理 李越 孙迷离 赵晓莉 《黑龙江医药》 CAS 1996年第1期1-2,共2页
目前,化学治疗已逐渐发展并成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主要手段之一,但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却因人而异。如何选择使用对肿瘤患者有效的化疗药物,一直是医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应用 MTT 法检测了30例人癌原代培养细胞对临床常... 目前,化学治疗已逐渐发展并成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主要手段之一,但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却因人而异。如何选择使用对肿瘤患者有效的化疗药物,一直是医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应用 MTT 法检测了30例人癌原代培养细胞对临床常用的12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情况,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能性,为实现临床用药个体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药物疗法 原代培养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大鼠原代软骨细胞分离和培养方法的改进
6
作者 杨丹聃 陈骄阳 +4 位作者 王馨珩 赵泽彤 潘莹 薛百功 高长曌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38-1449,共12页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原代软骨细胞分离和培养的改进方法,以建立高效经济的体外软骨细胞培养体系。方法:从新生大鼠关节中分离原代软骨细胞,分为过夜消化(OD)组和快速消化(RD)组进行分离,OD组软骨细胞采用Ⅱ型胶原酶过夜消化,RD组软骨细胞...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原代软骨细胞分离和培养的改进方法,以建立高效经济的体外软骨细胞培养体系。方法:从新生大鼠关节中分离原代软骨细胞,分为过夜消化(OD)组和快速消化(RD)组进行分离,OD组软骨细胞采用Ⅱ型胶原酶过夜消化,RD组软骨细胞采用预消化的物理化学消化相结合的手段分离细胞。采用含0%(空白组1)、1%、2%、4%和10%胎牛血清(FBS),0(空白组2)、0.1、0.2、0.4、0.8、1.0、2.0 g·L^(-1)维生素C(VC)和0(空白组3)、0.5、1.0、2.0、4.0、8.0、10.0μg·L^(-1)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体(PLGA)纳米粒子的改良培养液培养软骨细胞。将杜氏改良Eagle培养基F12营养混合液(DMEM/F12)与含不同浓度FBS、VC和PLGA的培养液分别混合,并按照各成分浓度进行相应分组。采用细胞计数仪计数各组细胞并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和直径,采用甲苯胺蓝特异性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形态表现,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采用细胞黏附实验检测各组细胞黏附率,采用Hoechst/碘化丙碇(PI)染色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采用MTT法检测改良培养液培养后各组细胞增殖活性,将细胞分为DMEM/F12+10%FBS组(对照组)、DMEM/F12+1%FBS组、DMEM/F12+1%FBS+0.4 g·L^(-1)VC+1μg·L^(-1)PLGA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改良培养液培养后各组细胞中性别决定区域Y框转录因子9(SOX9)、Ⅱ型胶原α1链(Col2A1)、Ⅹ型胶原α1链(Col10A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m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改良培养液培养后各组细胞中Ⅱ型胶原(COLⅡ)和SOX9表达情况。结果:OD组原代软骨细胞存活率小于RD组,细胞平均直径大于RD组。OD组原代软骨细胞形态较大,呈梭形,大多数细胞出现伪足;RD组原代软骨细胞形态较小,大多数细胞呈菱形,仅部分细胞出现伪足。2组原代软骨细胞经甲苯胺蓝特异性染色均显色明显,但RD组消化时间较短,软骨细胞实际培养时间较OD组缩短9~13 h,原代软骨细胞形态更为幼稚。OD组原代软骨细胞在培养24 h时增殖较为缓慢,培养48 h时增殖速度升高,较培养12 h时增殖活性明显升高(P<0.01)。RD组原代软骨细胞在培养24 h时增殖稍缓,培养48 h时增殖速度加快,较培养12 h时增殖活性明显升高(P<0.01);培养24和48 h时,与OD组比较,RD组原代细胞增殖速度升高(P<0.05)。RD组软骨凋亡细胞数少于OD组,2组均无坏死软骨细胞。大鼠软骨细胞增殖活性随着培养液中FBS浓度升高而升高,与空白组1比较,培养液中含1%、2%、4%和10%FBS时,软骨大鼠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组2比较,培养液中含0.2~1.0 g·L^(-1)VC时大鼠软骨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升高(P<0.05),其中含0.4 g·L^(-1)VC时大鼠软骨细胞增殖活性最高(P<0.01)。与空白组3比较,培养液中含1~4μg·L^(-1)PLGA时,大鼠软骨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升高(P<0.05),其中含1μg·L^(-1)PLGA时大鼠软骨细胞增殖活性最高(P<0.05)。与DMEM/F12+10%FBS组比较,DMEM/F12+1%FBS组大鼠软骨细胞中SOX9 mRNA和COL2A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DMEM/F12+10%FBS组比较,DMEM/F12+1%FBS+0.4 g·L^(-1)VC+1μg·L^(-1)PLGA组大鼠软骨细胞中SOX9 mRNA和COL2A1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免疫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下DMEM/F12+10%FBS组部分软骨细胞中出现COLⅡ绿色荧光信号和SOX9红色荧光信号,荧光强度弱;DMEM/F12+1%FBS组大多数软骨细胞中出现COLⅡ绿色荧光信号和SOX9红色荧光信号,荧光强度明显强于DMEM/F12+10%FBS组;DMEM/F12+1%FBS+0.4 g·L^(-1)VC+1μg·L^(-1)PLGA组软骨细胞中均出现COLⅡ绿色荧光信号和SOX9红色荧光信号,荧光强度较DMEM/F12+10%FBS组和DMEM/F12+1%FBS组明显升高。DMEM/F12+1%FBS组软骨细胞中COLⅡ和SOX9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DMEM/F12+10%FBS组,DMEM/F12+1%FBS+0.4 g·L^(-1)VC+1μg·L^(-1)PLGA组软骨细胞中COLⅡ和SOX9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DMEM/F12+10%FBS组。结论:改良后的大鼠原代软骨细胞分离和培养方法可以弥补传统方法的缺陷,缩短原代软骨细胞的分离时间,提高原代软骨细胞的体外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原代细胞培养 体外技术 条件培养 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角膜缘干细胞的体外原代培养和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2
7
作者 韩晓洁 龚岚 +1 位作者 佘振钰 周国民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5年第1期1-3,F002,共4页
目的 建立人角膜缘干细胞体外培养方法,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用含20%胎牛血清1640培 养液对人角膜缘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 植块3~4d后细胞开始贴壁 生长,10~15d形成良好的单层,细胞... 目的 建立人角膜缘干细胞体外培养方法,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用含20%胎牛血清1640培 养液对人角膜缘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 植块3~4d后细胞开始贴壁 生长,10~15d形成良好的单层,细胞呈圆形、卵圆形,类角膜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培养第11d,少量 细胞表达AE5,大量细胞表达p63。结论 应用20%胎牛血清1640培养液组织培养的方法获得的原代培养细胞具 有与正常角膜缘干细胞相一致的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缘干细胞 细胞表达 胎牛血清 体外原代培养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角膜上皮细胞 原代培养细胞 生物学鉴定 培养 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癌原代细胞培养及其医学应用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彭瑞鲜 杨武林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24年第6期859-864,共6页
膀胱癌可以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其中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复发率与病死率都相对较高。深入理解膀胱癌的发病机制,积极寻找有效的膀胱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原代培养的细胞能较好地保留原有肿瘤组织的细胞特... 膀胱癌可以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其中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复发率与病死率都相对较高。深入理解膀胱癌的发病机制,积极寻找有效的膀胱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原代培养的细胞能较好地保留原有肿瘤组织的细胞特性,是基础医学研究的良好工具。这些细胞可以用于研究肿瘤的生物学特性、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等,为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提供基础。该文就膀胱癌的原代细胞培养方法和鉴别手段等进行综述,为探索膀胱癌发病机制和诊疗新手段提供新的途径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原代细胞培养 诊断 鉴别 生物疗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角膜缘干细胞的体外原代培养和生物学鉴定
9
作者 韩晓洁 佘振钰 +1 位作者 俞彰 周国民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0-432,435,i001,共5页
目的建立兔角膜缘干细胞体外培养方法,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用含20%胎牛血清1640培养液对兔角膜缘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培养细胞体外生长的形态,电镜观察培养细胞的超微结构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和间接免疫荧光鉴定.结果植... 目的建立兔角膜缘干细胞体外培养方法,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用含20%胎牛血清1640培养液对兔角膜缘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培养细胞体外生长的形态,电镜观察培养细胞的超微结构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和间接免疫荧光鉴定.结果植块48~72 h细胞开始贴壁生长,7~10 d形成良好的单层,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多边形,类似角膜上皮细胞;电镜下,可见细胞表面有许多微绒毛,细胞间有桥粒连接,胞质丰富,胞质细胞器较多,含有线粒体等结构;免疫细胞化学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培养第8天少量细胞角蛋白K3(AE5)免疫反应呈阳性,细胞质被染色,培养第14天和第21天,较多细胞AE5免疫反应阳性.结论含20%胎牛血清1640培养液能作为角膜缘干细胞培养的基础液.应用组织培养方法获得的原代培养细胞具有与正常角膜缘干细胞相一致的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角膜缘干细胞 生物学鉴定 间接免疫荧光染色 免疫细胞化学 生物学特性 养和 体外培养方法 细胞体外生长 角膜上皮细胞 原代培养细胞 胎牛血清 免疫反应 细胞角蛋白 细胞培养 微镜观察 超微结构 电镜观察 细胞表面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羊瘤胃上皮细胞和空肠黏膜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孙志洪 张庆丽 +6 位作者 贺志雄 韩雪峰 谭支良 张恩平 汤少勋 周传社 王敏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02-610,共9页
本研究旨在建立山羊瘤胃上皮细胞(ruminal epithelium cell,REC)和空肠黏膜上皮细胞(jejunum epithelial cell,JEC)的原代培养方法。首先进行胃肠道微生物去除的研究,设计9种不同种类和剂量的抗生素洗涤液,按随机区组原则冲洗采集到的... 本研究旨在建立山羊瘤胃上皮细胞(ruminal epithelium cell,REC)和空肠黏膜上皮细胞(jejunum epithelial cell,JEC)的原代培养方法。首先进行胃肠道微生物去除的研究,设计9种不同种类和剂量的抗生素洗涤液,按随机区组原则冲洗采集到的瘤胃上皮和空肠黏膜。根据微生物去除试验结果,选择最佳种类和剂量的抗生素洗涤液对瘤胃上皮和空肠黏膜进行洗涤,然后采用不同的方法对REC和JMC进行分离与培养,根据分离所获的细胞特征以及细胞增殖活性结果确定适合山羊瘤胃上皮和空肠黏膜特性的分离方法。结果表明,为有效去除黏附的微生物,瘤胃上皮需分别经过5倍青链霉素和2倍庆大两性霉素洗涤液的冲洗,而空肠黏膜需分别经过5倍青链霉素和5倍庆大两性霉素洗涤液的冲洗。瘤胃上皮和空肠黏膜分别经2.50%胰蛋白酶+0.02%EDTA和0.20%Ⅳ型胶原酶+0.50mmol/LCaCl2消化后可获得理想的细胞分离效果以及细胞增殖活性。本研究结果提示,根据胃肠道微生物的组成特征以及组织特性选择所确定的抗生素洗涤液以及组织细胞分离方法可用于山羊REC和JEC的原代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刍动物 原代细胞培养 瘤胃 空肠 山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肺细胞的分离纯化及原代培养 被引量:16
11
作者 严玉兰 刘洋 +2 位作者 步雪峰 张志坚 郑金旭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8年第1期11-14,I0002,共5页
目的:建立一套可靠的鼠肺细胞分离、纯化和培养技术,用于体外研究间质性肺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胰酶消化出生后2 d SD大鼠肺组织块及SD大鼠肺泡灌洗液,经差时贴壁法,分离、纯化红皮鼠肺成纤维细胞(lung fibroblast,LF)和S... 目的:建立一套可靠的鼠肺细胞分离、纯化和培养技术,用于体外研究间质性肺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胰酶消化出生后2 d SD大鼠肺组织块及SD大鼠肺泡灌洗液,经差时贴壁法,分离、纯化红皮鼠肺成纤维细胞(lung fibroblast,LF)和SD大鼠肺泡巨噬细胞(pulmonary alveolar macrophage,AM),并进行原代培养。用波形蛋白(Vimentin)、CD14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蛋白质印迹和电镜对所分离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所得细胞产量大、纯度高。细胞免疫荧光染色LF细胞波形蛋白染色阳性而CD14染色阴性;AM细胞则相反。扫描电镜观察可见肺成纤维细胞有微绒毛,细胞间连接成网状,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波形蛋白表达。结论:该方法是一种可靠的红皮鼠肺成纤维细胞及大鼠肺巨噬细胞的分离纯化培养技术,可用于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体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肺成纤维细胞 巨噬细胞 原代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酶消化法在人脑胶质瘤细胞快速原代培养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向伟 漆松涛 +5 位作者 刘亚伟 雷炳喜 周强 易国仲 陈子阳 严乐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61-465,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人脑胶质瘤细胞原代培养的改良酶消化法。方法基于文献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经验,改良既往文献报道的酶消化法,对32例不同级别的胶质瘤进行消化后行原代细胞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点,传代时采用差速贴... 目的建立一种人脑胶质瘤细胞原代培养的改良酶消化法。方法基于文献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经验,改良既往文献报道的酶消化法,对32例不同级别的胶质瘤进行消化后行原代细胞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点,传代时采用差速贴壁法对原代细胞进行纯化。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对原代细胞进行鉴定,通过细胞增殖实验(CCK-8法)绘制生长曲线,研究体外培养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采用改良的酶消化法成功培养28例,失败4例,成功率为87.5%。培养成功的细胞贴壁生长,细胞状态稳定,形态各异,生长状态良好,并可传代。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显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阳性,证明培养的细胞为胶质瘤细胞;细胞增殖实验显示细胞在体外增殖活跃,肿瘤病理级别越高,细胞增殖能力越强。结论改良的酶消化法用于人脑胶质瘤细胞原代培养具有简单、高效、成功率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原代细胞培养 酶消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强绿色荧光蛋白重组慢病毒的构建及其在原代培养SD大鼠皮层神经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宇 吴江 +4 位作者 杨欣 孙欣 吴昊 王全颖 杨广笑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7-240,共4页
目的:构建携带强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慢病毒(Lent/EGFP),感染原代培养SD大鼠皮层神经细胞,观察其感染能力及报告基因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PCR方法克隆EGFP cDNA;将EGFP基因片段亚克隆到慢病毒穿梭质粒多克隆位点内;用4质粒共转染系统在2... 目的:构建携带强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慢病毒(Lent/EGFP),感染原代培养SD大鼠皮层神经细胞,观察其感染能力及报告基因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PCR方法克隆EGFP cDNA;将EGFP基因片段亚克隆到慢病毒穿梭质粒多克隆位点内;用4质粒共转染系统在293ET细胞中包装出携带EGFP基因的重组慢病毒Lent/EGFP;重组病毒感染NIH 3T3细胞,FACS检测重组病毒滴度;Lent/EGFP感染体外培养的原代SD大鼠皮层神经细胞,共聚焦荧光纤维镜观察原代神经细胞内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基因测序证明克隆的EGFP cDNA与GenBank提供的序列完全一致;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证实EGFP正确插入pLenti6/V5TOPO;FACS检测病毒滴度为2×106;在体外分离培养的原代SD大鼠皮层神经细胞中,重组病毒感染72 h后可见较强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结论:采用改良的4质粒共转染方法成功构建了携EGFP的重组慢病毒载体;Lent/EGFP对非分裂的神经细胞具有较强的感染能力,且携带的EGFP基因可以在神经细胞内有效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绿色荧光蛋白 慢病毒属 原代培养神经细胞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甲状腺细胞原代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泽兵 臧晓怡 +3 位作者 于秀杰 李庆欣 李兰英 陈祖培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20-623,共4页
目的分离培养小鼠甲状腺细胞,为探讨甲状腺功能调节和疾病发生提供一种体外模型。方法取6~8周龄Balb/c小鼠甲状腺,用胶原酶-中性蛋白酶双酶法分离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FCS)的F-12培养基培养,细胞贴壁后FCS降至5%,另外... 目的分离培养小鼠甲状腺细胞,为探讨甲状腺功能调节和疾病发生提供一种体外模型。方法取6~8周龄Balb/c小鼠甲状腺,用胶原酶-中性蛋白酶双酶法分离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FCS)的F-12培养基培养,细胞贴壁后FCS降至5%,另外添加促甲状腺激素(TSH)、氢化可的松、转铁蛋白、胰岛素和L-谷氨酰胺。光镜下对不同培养时间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并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RT-PCR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对培养小鼠甲状腺细胞从形态、甲状腺球蛋白(T_g)、T_g特异抗原蛋白表达、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钠碘转运子(NIS)、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等特异基因mRNA表达和甲状腺激素T_3、T_4分泌功能等方面进行鉴定。结果小鼠甲状腺细胞在体外呈贴壁式生长,具有上皮样细胞特点;Tg染色呈胞浆阳性,并具有特异TPO、Tg、NIS、TSH-R mRNA表达和分泌T_3、T_4的功能,但其表达与分泌量有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递减趋势。结论成功建立小鼠甲状腺细胞原代培养模型,可用于甲状腺功能与疾病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原代细胞培养 小鼠 鉴定 原代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7
15
作者 辛毅 许秀芳 +3 位作者 黄益民 张颖 李温斌 李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65-570,共6页
目的:探讨一种高效、稳定的从小鼠心肌组织中分离培养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并观察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以多聚赖氨酸对培养皿作预包被,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差速贴壁分离法,结合内皮细胞专用培养基,分离培养微血管内皮细胞并进... 目的:探讨一种高效、稳定的从小鼠心肌组织中分离培养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并观察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以多聚赖氨酸对培养皿作预包被,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差速贴壁分离法,结合内皮细胞专用培养基,分离培养微血管内皮细胞并进行扩增。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台盼蓝法、绘制生长曲线和MTT法分别测定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传代成活率、不同代生长及增殖特征;以DiI-ac-LDL和FITC-UEA-1荧光双标,结合CD31、vWF和CD34免疫荧光鉴定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体外血管形成实验检测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结果:酶消化、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2 d后,细胞呈散在的、小簇状聚集性生长,4~5 d迅速生长呈单层排列,细胞为梭形、三角形或多角形,7~8 d后呈铺路石样即可传代;传代细胞经台盼蓝法检测成活率均为95%以上;第1、3代细胞生长曲线近似"S"形,MTT法显示第1、3代细胞在第2~4 d吸光度变化较明显(P<0.05);随传代次数的增加,第5代细胞生长曲线近似平缓,吸光度无明显变化,细胞逐渐衰老;DiI-ac-LDL和FITC-UEA-1荧光双标阳性率为(89.2±3.5)%,相关特异性抗原CD31、vWF和CD34免疫荧光鉴定阳性率为(56.7±3.7)%、(78.5±2.6)%和(67.8±4.2)%;体外血管形成实验显示,6~12 h后出现明显的管腔结构。结论:以多聚赖氨酸作预包被,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差速贴壁法并结合内皮细胞专用培养基,可获得纯度较高的小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为心脏疾病的研究提供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细胞培养 生物学特性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原代培养及鉴定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刘海英 关广聚 +3 位作者 张燕 柳刚 陈兵 李学刚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85-687,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重复性好、传代次数多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取肾脏肿瘤手术切除后远离患病部位的正常肾脏组织、水囊引产的胎儿肾,三层筛网滤过分离,取最下层筛网上组织,用胶原酶消化,培养正常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同时采用... 目的:建立一种重复性好、传代次数多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取肾脏肿瘤手术切除后远离患病部位的正常肾脏组织、水囊引产的胎儿肾,三层筛网滤过分离,取最下层筛网上组织,用胶原酶消化,培养正常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同时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荧光技术,对鼠抗人结蛋白,鼠抗人角蛋白进行鉴定,采用MTT、流式细胞仪技术对不同来源肾脏的系膜细胞生长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形态学、免疫荧光法鉴定表明培养细胞为肾小球系膜细胞,胎肾原代培养后8~10 d即可传代,而成年肾脏原代培养后需15~16 d方可传代。成年肾脏培养细胞至第4代细胞生长缓慢,贴壁能力减弱,出现死亡。而胎肾培养细胞则可继续培养至第7~10代。结论:三层滤网法分离人肾小球系膜细胞,方法简单、高效,培养的原代肾小球系膜细胞符合肾小球系膜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且进一步证明胚胎组织比成年个体肾脏原代细胞培养容易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系膜细胞 细胞原代培养 成人肾脏 胎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酮康唑对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4
17
作者 曹安民 施畅 +1 位作者 刘雁 廖明阳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3-155,共3页
目的观察酮康唑(ketoconazole,KCZ)对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的毒性效应,探讨其可能的毒性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二步灌流法分离制备雄性SD大鼠肝细胞,进行原代培养。量效关系研究中KCZ设56、75、94、113和188μmol/L,染毒时间4 h;时效关系... 目的观察酮康唑(ketoconazole,KCZ)对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的毒性效应,探讨其可能的毒性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二步灌流法分离制备雄性SD大鼠肝细胞,进行原代培养。量效关系研究中KCZ设56、75、94、113和188μmol/L,染毒时间4 h;时效关系研究中KCZ设188μmol/L,染毒时间分别为0.5、1、2和4 h;同时设溶剂对照。检测染毒后肝细胞活力、胞内LDH泄漏情况以及巯基状态的变化。结果(1)量效关系研究中,随着KCZ剂量的升高,肝细胞活力逐渐下降,培养液中LDH活力逐渐增高,肝细胞内巯基也呈下降趋势,上述指标均有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γLDH=0.906,P<0.01);(2)时效关系研究中,KCZ在188μmol/L剂量下染毒后肝细胞活力呈时间依赖性下降;培养液中LDH活力随染毒时间延长逐渐增高;细胞内巯基出现相应性下降。结论KCZ可以导致肝细胞活力下降,胞内LDH泄漏,巯基含量减少,并有明确的量效和时效关系,提示酮康唑对肝细胞的毒作用可能与细胞内巯基状态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酮康唑 原代培养细胞 肝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雌二醇诱导原代培养青鳉鱼肝细胞的基因表达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琪 黄崇 +2 位作者 张照斌 胡建英 张仁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568-2572,共5页
利用原代培养的雄性青鳉鱼肝细胞进行了相同雌二醇(E2)浓度(100nmol·L-1)下的不同时间(2、4、6、8d)和相同暴露时间(4d)下的不同浓度(1、10、100、1000、10000nmol·L-1)的雌二醇(E2)实验,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对青鳉鱼VTG-I... 利用原代培养的雄性青鳉鱼肝细胞进行了相同雌二醇(E2)浓度(100nmol·L-1)下的不同时间(2、4、6、8d)和相同暴露时间(4d)下的不同浓度(1、10、100、1000、10000nmol·L-1)的雌二醇(E2)实验,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对青鳉鱼VTG-I、VTG-Ⅱ、CHG-H、CHG-L和ERα的基因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VTG-I、VTG-Ⅱ、CHG-H、CHG-L和ERα的基因表达与E2的暴露浓度呈现很好的剂量-效应关系,且1nmo·lL-1E2暴露就能显著诱导肝细胞内VTG-I、VTG-Ⅱ、CHG-H、CHG-L和ERα的基因表达.作为生物监测雌激素活性的in vitro方法,实时定量RT-PCR的灵敏度高于其它已经发表的方法.因此,实时定量RT-PCR方法与原代培养青鳉鱼肝细胞相结合的方法在环境雌激素效应的评价上具有很大地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定量RT-PCR 雌二醇 原代培养细胞 卵黄蛋白原 青鳉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欣 成娅 +3 位作者 程湘 刘萍 王智 林桂兰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5期702-703,705,共3页
目的改进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以使其可作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DysfunctionalUterine Bleeding,DUB)的体外实验模型之一。方法在取材、培养条件和细胞纯化等方面对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作了改进。结果3... 目的改进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以使其可作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DysfunctionalUterine Bleeding,DUB)的体外实验模型之一。方法在取材、培养条件和细胞纯化等方面对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作了改进。结果34份标本,23份获得成功。培养时间为4~22d,无1例发生污染。接种后的5~6d为进行实验的最佳时间。结论改进后的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法克服了污染问题,增加了可获得的细胞数。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可作为功血的体外实验模型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失调性子官出血 子宫内膜 腺上皮细胞 细胞原代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概述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艳 汪宁 林辰雨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4-296,共3页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cells,BMECs)是构成血脑屏障的主要成分,与脑水肿、脑缺血以及脑肿瘤等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BMECs原代培养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血脑屏障、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及分子生...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cells,BMECs)是构成血脑屏障的主要成分,与脑水肿、脑缺血以及脑肿瘤等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BMECs原代培养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血脑屏障、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BMECs原代培养的方法进行综述,为脑血管疾病的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原代培养 分离 纯化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