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3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贻贝肽对厚壳贻贝稚贝生长发育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
作者 林倩 李政 +2 位作者 杨金龙 马蕃 梁箫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6,共12页
为探究海洋生物活性肽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以厚壳贻贝稚贝为实验对象,通过投喂不同浓度的贻贝肽(0、7、9、10、70和90 mg/L),测定壳长、壳高、湿重等指标,以确定最适贻贝肽浓度,并对投喂前后的稚贝微生... 为探究海洋生物活性肽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以厚壳贻贝稚贝为实验对象,通过投喂不同浓度的贻贝肽(0、7、9、10、70和90 mg/L),测定壳长、壳高、湿重等指标,以确定最适贻贝肽浓度,并对投喂前后的稚贝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实验周期为56 d。结果显示,相较于未投喂贻贝肽的对照组,投喂9 mg/L的贻贝肽显著促进稚贝生长,且壳长、壳高和湿重分别提升了27.37%、32.35%和115.49%;同时发现,高浓度贻贝肽(70 mg/L和90 mg/L)对厚壳贻贝稚贝产生了致死效应。通过16S rRNA基因扩增和测序对比分析了28 d和56 d贻贝肽投喂组与未投喂组的厚壳贻贝稚贝微生物组群落结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投喂9 mg/L贻贝肽改变了稚贝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提高了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丰度,降低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的丰度;同时,属水平分析发现,贻贝肽投喂组有效增加了鲁杰氏菌属(Ruegeria)、黏着杆菌属(Tenacibaculum)、居海杆菌属(Maribacter)、栖砂杆菌属(Arenibacter)、十八碳杆菌属(Octadecabacter)和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等有益菌的物种丰度,显著减少了红球菌属(Rhodococcu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等潜在致病菌的丰度。综上,贻贝肽能有效促进厚壳贻贝的稚贝生长发育,并且可以优化厚壳贻贝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成果将为后续开展贻贝肽等海洋生物活性肽对贝类稚贝中间培育以及海水贝类养殖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生长 微生物 群落结构 贻贝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岛养殖厚壳贻贝生长特征及可移出碳汇量的季节性差异评估
2
作者 王一航 盘钰峰 +9 位作者 夏飞宇 徐颖 董奕飞 杨扬 王晓丽 田晓飞 田阔 杨晓龙 李宏亮 张秀梅 《水产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73,共17页
【目的】探明贝类养殖活动的固碳增汇潜力。【方法】以枸杞岛筏式养殖厚壳贻贝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其生长特征与附着动物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基于养殖贝类及附着动物的生物量碳密度,测定评估了厚壳贻贝及其附着... 【目的】探明贝类养殖活动的固碳增汇潜力。【方法】以枸杞岛筏式养殖厚壳贻贝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其生长特征与附着动物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基于养殖贝类及附着动物的生物量碳密度,测定评估了厚壳贻贝及其附着动物的可移出碳汇量。【结果】厚壳贻贝软组织含水率、肥满度和性腺指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年龄和区域差异,其中软组织含水率具体表现为春>冬>秋>夏,1龄>2龄+,养殖区中部>近岸和远岸,与肥满度和性腺指数呈现出相反的趋势,且性腺指数呈现出4龄>3龄>2龄>1龄的规律;厚壳贻贝壳/软组织含碳率、软组织湿重比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RDA分析表明,软组织含水率和氨氮二者呈现较强正相关关系,软组织含碳率、肥满度和性腺指数与叶绿素a、温度和总氮等环境因子呈现较强正相关关系;附着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存在较大的季节差异,其中春季生物量最高,主要物种为绿侧花海葵、网纹纹藤壶、带偏顶蛤、缪氏哲蟹、短毛海鳞虫等;厚壳贻贝生物量碳密度秋季最高,为129.98 g C/kg,春季最低,为108.29 g C/kg,附着动物生物量碳密度春季最高,为6.85 g C/kg,夏季最低,为1.38 g C/kg。【结论】通过收获贻贝和附着动物,综合可移出生物量碳密度最高可达135.34 g C/kg,估算2021年枸杞岛贻贝养殖可收获约3.02×10^(4) t C,综合可产生的碳汇经济价值约为1049万元。研究结果对于最大化提高厚壳贻贝养殖的可移出碳汇能力,以及深入认识和科学评估贝类养殖的碳汇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生长特征 附着动物 可移出碳汇 枸杞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加工方式对厚壳贻贝品质变化的影响
3
作者 王绍平 李开辉 +3 位作者 涂传海 王家星 房传栋 张宾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8-256,共9页
为探索不同热加工方式的贻贝在加热过程中的品质变化,本研究以厚壳贻贝为对象,考察沸水加热(boiling water heating,BH)、蒸汽加热(steam heating,SH)、微波加热(microwave heating,MH)、真空隔水加热(vacuum water bath heating,VH)和... 为探索不同热加工方式的贻贝在加热过程中的品质变化,本研究以厚壳贻贝为对象,考察沸水加热(boiling water heating,BH)、蒸汽加热(steam heating,SH)、微波加热(microwave heating,MH)、真空隔水加热(vacuum water bath heating,VH)和空气循环加热(air circulation heating,AH)5种热加工方式对其汁液损失率、色泽、质构特性的影响,通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微观组织结构的变化,并对其蛋白质特性及结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5种处理组汁液损失率、a^(*)值、b^(*)值、硬度、弹性、内聚性、咀嚼性不断上升,而L^(*)值先上升后下降。HE染色和SEM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5种处理组组织中肌纤维间隙加大,并出现不同程度的断裂,当加热时间为3 min时,VH组贝肉组织中肌纤维完整性较好。凝胶电泳结果表明了贝肉在热加工过程中蛋白组分随加热时间延长均发生了不同程度地热降解及聚集。热加工过程中,5种处理组β-折叠、无规卷曲相对含量随着加热时间延长均先上升后趋向平稳,而肌原纤维蛋白提取率、Ca^(2+)-ATP酶活力、α-螺旋相对含量、β-转角相对含量随着加热时间延长均先下降后趋于平稳。其中在加热前期,MH和AH组肌原纤维蛋白提取率、Ca^(2+)-ATP酶活力、α-螺旋相对含量、β-转角相对含量均高于BH、SH和VH组。综上所述,从食用品质并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SH和VH是厚壳贻贝较为适宜的热加工方式,其中在加热2 min时贝肉的品质相对较好。该研究结果可为贝类产品加工的品质控制及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热加工 品质变化 肌原纤维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水外压下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圆柱厚壳的稳定性研究
4
作者 李永胜 王纬波 +2 位作者 姜旭 于昌利 李泓运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94-1404,共11页
针对静水外压下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圆柱厚壳的临界屈曲载荷理论预报,本文基于Sander非线性壳体理论,结合圆柱壳变形几何方程以及纤维缠绕层的本构关系,推导出静水外压下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圆柱厚壳的屈曲控制方程;通过求解控制方程提出一种... 针对静水外压下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圆柱厚壳的临界屈曲载荷理论预报,本文基于Sander非线性壳体理论,结合圆柱壳变形几何方程以及纤维缠绕层的本构关系,推导出静水外压下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圆柱厚壳的屈曲控制方程;通过求解控制方程提出一种适用于静水外压下复合材料圆柱厚壳临界屈曲压力预报的解析方法;基于有限元模型对不同缠绕形式和缠绕角下的壳体临界屈曲压力进行对比计算,验证解析方法的准确性;基于解析方法,研究复合材料圆柱厚壳关键几何参数及材料设计对临界屈曲压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缠绕 圆柱耐压厚壳 临界屈曲载荷 解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株深渊细菌生物被膜特性及其对厚壳贻贝附着的作用
5
作者 李浩然 何泽平 +2 位作者 王钰怡 杨金龙 梁箫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6-995,共10页
为了探究深渊细菌在近海贝类养殖中的应用可能性,采用8株来自马里亚纳海沟海水中的细菌,检测了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壳长1.57 mm±0.15 mm)的附着诱导活性。结果表明,8株深渊细菌均可以形成生物被膜,... 为了探究深渊细菌在近海贝类养殖中的应用可能性,采用8株来自马里亚纳海沟海水中的细菌,检测了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壳长1.57 mm±0.15 mm)的附着诱导活性。结果表明,8株深渊细菌均可以形成生物被膜,且均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具有诱导能力;不同种属细菌的诱导能力不同,其中,北极假暗棕色杆菌(Pseudophaeobacter arcticus)、泰坦尼克号盐单胞菌(Halomonas titanic)、轴向海山盐单胞菌(Halomonas axialensis)、河豚毒素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tetraodonis)和塩屋埼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hioyas akiensiS)生物被膜具有中等诱导活性(>30%),死亡或受损细菌占比<15%,胞外DNA(eDNA)含量在200 ng/mL以内;极星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tellipolaris)、氧化微杆菌(Microbacterium oxydans)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hodoensis)具有低诱导活性(<30%),死亡或受损细菌占比≥50%,eDNA含量在400 ng/mL以内;中等诱导活性的细菌生物被膜中α-多糖含量高于低诱导活性的细菌生物被膜;通过相关性分析显示,生物被膜对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与胞外多糖含量及活/死菌比例呈显著正相关(P<0.05),生物被膜中eDNA含量与生物被膜中活/死菌的比例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表明,8株深渊细菌生物被膜均能促进厚壳贻贝稚贝附着,附着诱导活性与胞外多糖、活/死菌比例呈正相关,生物被膜中活/死菌比例与eDNA含量呈负相关,并推断细菌死亡损伤裂解会导致eDNA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深渊细菌 生物被膜 附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鱼礁表面分离细菌形成单一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
6
作者 杨金龙 于相冰 +2 位作者 胡晓梦 贺楚晗 梁箫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4-234,共11页
为探讨存在于人工鱼礁表面的海洋细菌与贝类附着之间的互作关系,本研究从自然海域中的人工鱼礁表面上分离了9株海洋细菌,并分别构建单一细菌生物被膜,探索不同细菌种属形成的生物被膜特性与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附着之间的关... 为探讨存在于人工鱼礁表面的海洋细菌与贝类附着之间的互作关系,本研究从自然海域中的人工鱼礁表面上分离了9株海洋细菌,并分别构建单一细菌生物被膜,探索不同细菌种属形成的生物被膜特性与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附着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9株人工鱼礁表面细菌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Mesoflavibacter sp.2对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最高,Phaeobacter sp.2的诱导活性最低。Sutcliffiella sp.1和Jeotgalibacillus sp.1的细菌密度与诱导活性呈显著正相关,Cytobacillus sp.1和Phaeobacter sp.2的细菌密度与诱导活性呈显著负相关。通过比较分析Mesoflavibacter sp.2和Phaeobacter sp.2生物被膜的蛋白质及多糖含量发现,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与多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本研究初步探索了人工鱼礁表面细菌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为后续在自然海区进一步解析人工鱼礁表面生物被膜与海洋无脊椎动物附着的互作关系具有重要理论研究意义,同时,对于人工鱼礁表面海洋生物附着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厚壳贻贝 稚贝 附着 生物被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壳贻贝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基因McERK的克隆及其在附着变态中的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甜甜 侯金杞 +2 位作者 马蕃 杨金龙 梁箫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4-461,共8页
为解析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基因(McERK)在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附着变态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采用RACE技术、系统进化分析和Real-time PCR等方法,对McERK基因分子特点和表达情况进行了... 为解析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基因(McERK)在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附着变态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采用RACE技术、系统进化分析和Real-time PCR等方法,对McERK基因分子特点和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cERK基因序列全长为1236 bp,开放阅读框为846 bp,可编码281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结构域S_TKc;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厚壳贻贝与加州贻贝(M.californianus)、地中海贻贝(M.galloprovincialis)和欧洲贻贝(M.edulis)的ERK聚为一支,且与欧洲贻贝序列的一致性最高(74.27%);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McERK基因在厚壳贻贝成贝各组织中广泛表达,在外套膜、唇瓣、鳃和血细胞中均有较高的表达量,其在担轮幼虫到稚贝的各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且在眼点幼虫阶段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稚贝阶段(P<0.05);利用RNA干扰技术敲降眼点幼虫McERK基因后,幼虫变态率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McERK基因可能参与调控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过程,本研究结果可为探究McERK调控厚壳贻贝的发育过程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ERK基因 幼虫变态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南红厚壳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7
8
作者 陈纪军 许敏 +2 位作者 罗士德 王惠英 许建初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21-526,共6页
从滇南红厚壳 (CalophyllumpolyanthumWall.etChoisy)的果实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2个新化合物———滇南红厚壳内酯A (calopolyanolideA ,1 ) ,滇南红厚壳内酯B (calopolyanolideB,2 )以及 3个已知化合物calanolideE2 (3) ,voleneol(4... 从滇南红厚壳 (CalophyllumpolyanthumWall.etChoisy)的果实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2个新化合物———滇南红厚壳内酯A (calopolyanolideA ,1 ) ,滇南红厚壳内酯B (calopolyanolideB,2 )以及 3个已知化合物calanolideE2 (3) ,voleneol(4)和没食子酸 (gallicacid,5)。经波谱学鉴定 2个新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 :6 ,6 -二甲基 - 1 2a- (2α,3α-H) - 1 2a - (2 -甲基 - 3-羟基丁酰基 ) - 8b -羟基 - 4 -苯基 -吡喃并 -二氢香豆素 ;6 ,6 -二甲基 - 1 2a - (2α,3β-H) - 1 2a - (2 -甲基 - 3 -羟基丁酰基 ) - 8b -羟基 - 4 -苯基 -吡喃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南红厚壳 藤黄科 滇南红厚壳内酯A 二氢香豆素 滇南红厚壳内酯B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壳贻贝中麻痹性贝毒的蓄积及其对滤食率的影响
9
作者 杨越聪 郑关超 +3 位作者 赵辉辉 张海涛 谭志军 吴海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4-233,共10页
厚壳贻贝(Mytilus unguiculatus)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地位。随着我国近海有害赤潮灾害的频发,厚壳贻贝中贝类毒素残留风险亟需关注。本研究通过室内暴露方式,评估了不同密度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 厚壳贻贝(Mytilus unguiculatus)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地位。随着我国近海有害赤潮灾害的频发,厚壳贻贝中贝类毒素残留风险亟需关注。本研究通过室内暴露方式,评估了不同密度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对厚壳贻贝滤食率的影响及其对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的蓄积代谢规律。结果表明,厚壳贻贝滤食率与产毒藻暴露密度、PSTs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最低降至初始值的30.0%左右。厚壳贻贝对PSTs整体蓄积能力较弱,高密度组肝胰腺与软组织的日平均蓄积速率分别为981.6μg STXeq/kg/d和106.5μg STXeq/kg/d。链状亚历山大藻与厚壳贻贝中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2(N-sulfocarbamoylgonyautoxin toxins-2,C1)、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3(C2)与膝沟藻毒素5(Gonyautoxin-5,GTX5)3种组分的初始含量最高,贻贝摄食产毒藻后肝胰腺中C2占比显著降低(P<0.05),由74.1%(藻细胞)分别降低至22.6%(高密度组)与17.1%(低密度组);C1占比则由10.6%(藻细胞)上升至54.1%(高密度组)和54.0%(低密度组)。厚壳贻贝的代谢速率最高可达到1860.3μg STXeq/kg/d,显著高于其他双壳贝类。本研究表明,厚壳贻贝滤食率随PSTs产毒藻暴露时间呈下降趋势,且厚壳贻贝对PSTs的快速代谢与低转化、低残留等特点也表明其食用风险低于其他贻贝。本研究为评估厚壳贻贝中PSTs风险形成机理并为科学构建防控技术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麻痹性贝毒 生物转化 滤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PDMS对生物被膜形成和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及在养殖网箱的潜在应用
10
作者 李局 李政 +1 位作者 杨金龙 梁箫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22-1332,共11页
为探究养殖网箱表面涂层对海洋污损的防污性能,研究在Glass基底上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为成膜剂,填充不同浓度(3.5wt%、7.5wt%、11.25wt%、15wt%)的ZnO纳米粒子,采用流延法制备ZnO/PDMS涂层后,将基底投放于浙江... 为探究养殖网箱表面涂层对海洋污损的防污性能,研究在Glass基底上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为成膜剂,填充不同浓度(3.5wt%、7.5wt%、11.25wt%、15wt%)的ZnO纳米粒子,采用流延法制备ZnO/PDMS涂层后,将基底投放于浙江嵊泗枸杞岛自然海域(30.72°N,122.76°E),测试该涂层表面所成生物被膜情况,及其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结果显示:生物被膜的生物量随基底投放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28d时,填充ZnO纳米粒子各实验组生物被膜的细菌密度、硅藻密度及其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诱导能力显著低于未添加组。与Glass相比,15wt%ZnO/PDMS上28d生物被膜细菌密度下降了43.25%、硅藻密度下降了91.59%;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率同比Glass组及PDMS组分别下降了75.41%和62.50%。利用MiSeq测序技术评估15wt%ZnO/PDMS上28d生物被膜群落结构发现,与Glass相比,ZnO/PDMS通过降低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相对丰度,提高罗氏菌属及维诺格拉德斯基氏菌属(Winogradskyella)相对丰度,改变了细菌群落的组成。因此,ZnO/PDMS通过降低生物被膜的生物量及改变细菌群落结构丰度来影响自然生物被膜的形成,并抑制了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PDMS 生物被膜 厚壳贻贝 养殖网箱 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特色药材薄叶红厚壳的构件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研究
11
作者 韦丹丹 罗轶 +2 位作者 马双成 郑健 林雀跃 《中国药事》 CAS 2024年第6期674-685,共12页
目的:旨在探究广西特色药材薄叶红厚壳植株构件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深入了解植株生长特性,以期为后续规模化繁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植物标本信息与相关文献资料查阅结果,在广西境内设置10个调查点(遍及8个市县行政区)开展资源分布... 目的:旨在探究广西特色药材薄叶红厚壳植株构件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深入了解植株生长特性,以期为后续规模化繁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植物标本信息与相关文献资料查阅结果,在广西境内设置10个调查点(遍及8个市县行政区)开展资源分布调查。每个调查点随机选取3个以上植株,采用全株收获法,获取植株生长指标及生物量数据,对比野生植株与栽培植株的生长指标差异,同时在个体水平上探究器官生物量分配及其与地理因子、生长指标间的关系。结果:通过对资源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野生薄叶红厚壳种群呈零星分布模式且多生长于林分下部;与人工栽培的薄叶红厚壳相比,野生薄叶红厚壳植株平均年龄为(14.47±1.74)a,平均地径为(8.28±0.53)mm,平均株高(75.68±5.10)cm,平均总生物量(43.31±5.96)g,上述生长指标远低于人工栽培植株;就生物量分配特征而言,各调查点植株茎生物量最大(56.48±18.79)g,茎质比均超过35%,而叶质比与根质比差异不明显;通过分析地理环境因子及植株生长参数对生物量分配的影响,发现根冠比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根质比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茎质比与纬度、地径、株高、年龄均呈显著正相关,叶质比与除海拔外的其余5种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地理因子对其生物量分配的整体解释度为23.2%,略高于生长参数(19.6%)。结论:广西境内薄叶红厚壳植株分布广泛,但资源总量逐渐减少,植株生长状况稳定。构件生物量及其分配存在显著的空间地理差异,除地理因子与生长因子外,生物量分配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叶红厚壳 资源分布 生长特征 生物量分配 根冠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饥饿胁迫下厚壳贻贝的生理生化响应及性腺转录组
12
作者 孙闻婧 陈传悦 +3 位作者 梁泽玮 廖智 严小军 张晓林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7-158,共12页
为探究贻贝在饥饿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响应及分子适应机制,本研究以2龄厚壳贻贝为对象,开展了正常投喂(对照组)和饥饿处理(饥饿组)条件下的存活率统计、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以及性腺转录组测序及分析。结果显示,厚壳贻贝在90 d的饥饿处... 为探究贻贝在饥饿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响应及分子适应机制,本研究以2龄厚壳贻贝为对象,开展了正常投喂(对照组)和饥饿处理(饥饿组)条件下的存活率统计、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以及性腺转录组测序及分析。结果显示,厚壳贻贝在90 d的饥饿处理下存活率高达86%。饥饿胁迫下贻贝性腺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活性显著增加,己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PFK)、琥珀酸脱氢酶(SDH)、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均显著降低。通过Illumina Hiseq×1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对照组和饥饿组厚壳贻贝性腺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别获得31596762和26810506个在其基因组上具有唯一注释的有效数据,并筛选出4130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2082个上调和2048个下调表达基因。GO功能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在富集在代谢过程、细胞器组织以及酶活性等功能。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DNA复制、错配修复、碱基切除修复等与细胞分裂有关的代谢通路上。研究表明,贻贝在饥饿下通过降低细胞的能量代谢以及减缓细胞分裂等生理活动来维持饥饿胁迫下的生存。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厚壳贻贝在饥饿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响应和分子调控机制,为今后深入解析贻贝应对饥饿胁迫的分子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为揭示其适应饥饿胁迫的能量利用和再分配以及生理对策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长期饥饿 存活率 能量代谢酶活 性腺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胁迫下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消化腺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锋 王玉霞 +5 位作者 董震宇 姚荣辉 王伟峰 叶莹莹 严小军 郭宝英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1-181,共11页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海水温度不断升高、海洋暖化逐渐加剧,高温严重影响着海洋生物的各种生命过程,但对于海洋双壳贝类如何应对热应激的研究仍然不足。为此,开展了以18℃(CT)为对照组在26℃(ST)和33℃(HT)下对厚壳贻贝消化腺组织进行了...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海水温度不断升高、海洋暖化逐渐加剧,高温严重影响着海洋生物的各种生命过程,但对于海洋双壳贝类如何应对热应激的研究仍然不足。为此,开展了以18℃(CT)为对照组在26℃(ST)和33℃(HT)下对厚壳贻贝消化腺组织进行了急性热胁迫下的代谢组学分析,以便于研究其代谢反应。采用LC-MS/MS技术,并结合生物信息分析手段对差异代谢物进行筛选,并分析确定相关的代谢通路的变化,共有2532种代谢物在厚壳贻贝消化腺中被鉴定。KEGG富集分析用于探索差异代谢物的潜在代谢途径,共有29条代谢通路被显著富集,与对照组相比,ST组显著富集于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鞘脂类代谢和视黄醇代谢等代谢通路;HT组显著富集于酪氨酸代谢、亚油酸代谢、丙氨酸新陈代谢、酪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研究结果显示,厚壳贻贝消化腺主要通过调节色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鞘脂代谢、苯丙氨酸代谢、氧化磷酸化,脂肪酸、赖氨酸降解等信号通路应对热应激,从而帮助维持身体内部环境的稳定状态。上述研究为多视角探究厚壳贻贝耐热机制与应对环境中温度变化的适应性进化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 消化腺 高温胁迫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鳃组织纤毛结构及摄食率的影响机制研究
14
作者 梁泽玮 李伟业 +7 位作者 殷小龙 徐羡 孙闻婧 王雪儿 陈传悦 廖智 严小军 张晓林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1-478,共8页
纤毛是着生在贻贝鳃上感知外界物理和化学信号并帮助食物转运的一类重要细胞结构,温度的变化会改变纤毛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从而影响贻贝的摄食行为。为探究不同温度下厚壳贻贝的摄食率变化,以及温度对纤毛的形态、酶活和相关基因表... 纤毛是着生在贻贝鳃上感知外界物理和化学信号并帮助食物转运的一类重要细胞结构,温度的变化会改变纤毛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从而影响贻贝的摄食行为。为探究不同温度下厚壳贻贝的摄食率变化,以及温度对纤毛的形态、酶活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设置16、26和32℃三种温度处理厚壳贻贝,处理24h后测定1h内每个处理组的摄食率,同时采用组织学方法对各处理组鳃上的纤毛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并测定鳃组织的抗氧化酶活力和纤毛相关基因tekt1、tekt2、tekt3、tekt4、caf58、caf100、dnah、rsph99和ift74的表达变化。实验结果显示,32℃处理组厚壳贻贝的摄食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且32℃处理组贻贝鳃上的前纤毛、侧纤毛以及纤毛细胞受损严重并部分脱落,血腔间隙破损暴露,而其余两组鳃上纤毛形态较为正常;不同温度处理下鳃组织的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呈现温度特异性;与16℃处理组相比,26℃处理组中除tekt4和ndah外其他7个纤毛相关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32℃处理组除tekt1外其余8个基因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上述结果表明,32℃高温处理对贻贝鳃上纤毛造成严重损伤,导致纤毛运动、纤毛再生和纤毛感知功能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从而影响食物颗粒的运输,造成摄食率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温度 纤毛 摄食率 细胞氧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素对厚壳贻贝外套膜在酸化条件下贝壳损伤-修复过程的影响
15
作者 何志巧 范孝俊 +4 位作者 刘菲 张晓林 严小军 申望 廖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70-1182,共13页
为了解尿素对厚壳贻贝在海洋酸化条件下,其贝壳损伤-修复过程的影响,通过构建酸化条件下厚壳贻贝的壳损伤模型,结合外套膜转录组学技术,分析了厚壳贻贝外套膜在尿素添加前后的转录组学响应;进一步对两种条件下的厚壳贻贝外套膜开展了显... 为了解尿素对厚壳贻贝在海洋酸化条件下,其贝壳损伤-修复过程的影响,通过构建酸化条件下厚壳贻贝的壳损伤模型,结合外套膜转录组学技术,分析了厚壳贻贝外套膜在尿素添加前后的转录组学响应;进一步对两种条件下的厚壳贻贝外套膜开展了显微观察、游离氨基酸组成变化及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分析。结果表明,尿素的添加有助于贻贝外套膜在酸化背景下其细胞稳态维持、能量代谢水平提升、免疫平衡调节及钙离子募集等功能。上述研究有助于了解厚壳贻贝在海洋酸化背景下其贝壳的生物矿化过程及壳损伤-修复分子策略,从中判断尿素添加对贻贝在海洋酸化条件下的贝壳生物矿化过程的可能促进机制,也为在当前海洋酸化大背景下,海洋贝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套膜 海洋酸化 尿素 生物矿化 厚壳贻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细胞全长转录物组和血清差异蛋白质组的厚壳贻贝新型免疫相关蛋白质鉴定
16
作者 肖文慧 王昊东 +6 位作者 阳宗欣 宋方 王月 何建瑜 张晓林 严小军 廖智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47-963,共17页
贻贝是一类极具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双壳贝类,对其先天免疫防御机制的研究在海洋生物免疫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血淋巴是贻贝的主要免疫组织,采用贻贝血细胞Nanopore全长转录物组,结合基于SDS-PAGE分析的血清差异蛋白质组学手段,开展... 贻贝是一类极具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双壳贝类,对其先天免疫防御机制的研究在海洋生物免疫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血淋巴是贻贝的主要免疫组织,采用贻贝血细胞Nanopore全长转录物组,结合基于SDS-PAGE分析的血清差异蛋白质组学手段,开展了厚壳贻贝血淋巴对不同微生物免疫响应的关键分子挖掘。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微生物诱导后的贻贝血清中,共鉴定到蛋白质44种,其中26种蛋白质表现为在不同微生物胁迫后具有与对照组相比的显著差异表达(P<0.05),其功能涉及蛋白质折叠保护、细胞自噬与凋亡的调节、活性氧产生、能量代谢调节、细胞解毒功能以及炎症反应调节等。上述蛋白质在不同细菌和真菌胁迫后,其在血细胞中的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反映出贻贝对不同细菌和真菌诱导具有不同的响应策略。上述研究结果为了解贻贝先天免疫系统在应对不同类别微生物侵袭过程中,其差异化免疫响应机制,以及贻贝在微生物感染后,特异性标志蛋白质的筛选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也为后续贝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病害防治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血淋巴 全长转录物组 差异蛋白质组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组织及其海水环境中真菌群落结构差异分析
17
作者 邵帅 陶玉林 +4 位作者 颜光祥 汤昌盛 廖智 严小军 何建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1-461,共11页
海洋真菌广泛参与近海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与海洋动物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贝类是我国主要的海水养殖生物,为深入了解海洋真菌与贝类养殖的潜在关系,选择厚壳贻贝养殖区海水及8种组织真菌为研究对象,利用荧光定量PCR... 海洋真菌广泛参与近海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与海洋动物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贝类是我国主要的海水养殖生物,为深入了解海洋真菌与贝类养殖的潜在关系,选择厚壳贻贝养殖区海水及8种组织真菌为研究对象,利用荧光定量PCR以及ITSrDNA高通量测序解析养殖厚壳贻贝各组织及所处海水环境的真菌群落丰度和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厚壳贻贝养殖区内和边缘海域的真菌丰度显著高于养殖区外围海域;从贻贝养殖区和组织中共获得1409个OTUs,其中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在海水真菌群落为优势纲;而在贻贝组织中,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足20.13%、肾脏14.72%)、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鳃2.89%、后闭壳肌1.92%、血淋巴1.36%)、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性腺3.59%、足1.57%)和伞菌纲(Agaricomycetes,性腺3.09%、消化腺2.71%、鳃2.50%)占据优势地位。多样性分析显示厚壳贻贝和海水间真菌群落存在显著性差异;Bray-Curtis相似距离分析显示贻贝真菌群落与养殖区内海水更为相似,而与边缘和外围海水差距较大。厚壳贻贝不同组织间、不同区域海水间的Beta多样性差异主要来自物种替换;贻贝与海水间真菌Beta多样性的差异主要来自丰富度差异。综上所述,厚壳贻贝体内真菌具有组织差异性,并且养殖活动改变了养殖区海水的真菌群落。研究结果将为贝类真菌资源、贝类-真菌相互作用及生态影响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真菌多样性 物种替换 ITS r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壳贻贝mTOR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在幼虫生长发育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18
作者 梁鑫杰 徐敏慧 +1 位作者 叶莹莹 李继姬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0-119,共10页
在水产养殖领域,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的生长发育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可为实现生长发育分子调控奠定理论基础。为了探究厚壳贻贝幼虫生长与发育差异基因的表达模式,本研究采用转录组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技术,对与生长特征... 在水产养殖领域,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的生长发育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可为实现生长发育分子调控奠定理论基础。为了探究厚壳贻贝幼虫生长与发育差异基因的表达模式,本研究采用转录组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技术,对与生长特征相关的基因和分子途径的表达差异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重点关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在厚壳贻贝幼虫生长和发育中的影响及调节作用。通过对不同发育时期(担轮幼虫期、D形幼虫期、壳顶幼虫期、眼点幼虫期和稚贝期)的基因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TOR信号通路可能在厚壳贻贝幼虫的生长发育中扮演一定角色,并成功鉴定出7个与生长发育相关的关键基因。随着发育过程的推进,mTOR信号通路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呈现出动态变化。其中,PI3K、TSC1/2和mTOR基因的整体表达变化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IGFI变化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而EIF4B、RPS6KB和AKT基因表达则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这一差异化的基因表达模式反映了mTOR信号通路可能在厚壳贻贝幼虫不同发育时期中对细胞命运和生物学功能的调控,从而对其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对mTOR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在厚壳贻贝幼虫生长发育中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究。这些基因在调控厚壳贻贝幼虫的分子功能和生长特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理解海洋双壳动物的生理适应、代谢过程和生长变异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MTOR信号通路 基因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壳贻贝乙醇脱氢酶激活肽的纯化、鉴定及其与ADH的相互作用
19
作者 刘昱璇 冯子齐 +1 位作者 王震 余方苗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8,共8页
【目的】开发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激活肽,并探究其与ADH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以体外ADH激活率为指标,通过凝胶柱层析色谱、反向液相色谱法(RP-LC)分离纯化分子质量小于1 ku的厚壳贻贝... 【目的】开发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激活肽,并探究其与ADH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以体外ADH激活率为指标,通过凝胶柱层析色谱、反向液相色谱法(RP-LC)分离纯化分子质量小于1 ku的厚壳贻贝活性肽(Mytilus coruscus peptides,MCP),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LC-MS/MS)对高ADH激活性的肽组分进行鉴定,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其与ADH间的相互作用。【结果】MCP经色谱分离得到活性组分Y-I-I,鉴定并筛选出其中3条与ADH对接结合能较低的活性肽序列PPLYE、PPLYQ和APPLYQ,其中活性肽PPLYE体外ADH激活作用最佳,在PPLYE质量浓度为2.0 mg/mL时,ADH激活率达到77.35%,且呈剂量依赖性。分子对接结果显示,PPLYE可结合至ADH活性中心附近的疏水空腔内,通过疏水作用和氢键与受体蛋白ADH形成稳定复合物,其结合能最低,为-35.58 kJ/mol。【结论】PPLYE作为最佳的ADH激活肽,可通过疏水作用和氢键与ADH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复合物来提高ADH活性,本研究为厚壳贻贝资源的开发利用及ADH激活肽的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脱氢酶 厚壳贻贝活性肽 分离纯化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大歌剧院双螺旋空间自由曲面混凝土厚壳施工工艺研究
20
作者 蔡杰 《建筑施工》 2024年第10期1570-1574,共5页
上海大歌剧院建成后将呈现出中国扇外形,其中作为扇轴的旋转楼梯中心柱由双螺旋自由曲面混凝土厚壳及巨型圆柱部分组成,其主体承重结构前所未有,施工难度极高。综合介绍了上海大歌剧院核心区施工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技术方案。首先,通过在... 上海大歌剧院建成后将呈现出中国扇外形,其中作为扇轴的旋转楼梯中心柱由双螺旋自由曲面混凝土厚壳及巨型圆柱部分组成,其主体承重结构前所未有,施工难度极高。综合介绍了上海大歌剧院核心区施工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技术方案。首先,通过在三维建模软件中分析核心区混凝土曲面形状及规律,确定核心区模板支撑体系、模板及钢筋工程的施工技术路线;然后通过采用木模及GFRP模板组合的模板体系,解决B区的混凝土曲面模板问题;采取钢框架+扣件式排架作为混凝土临时支撑体系,并对其进行非线性施工过程分析,以解决1210mm厚混凝土超大自重的支撑体系。以上施工工艺突破了工程建造技术壁垒,确保了施工技术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曲面 混凝土厚壳 模板支撑体系 施工过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