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新型席夫碱荧光探针的研制及其对印刷污染物钴离子检测的应用
1
作者 裴杨澜 胡堃 +3 位作者 王峻东 李路海 齐元胜 危岩 《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90,共9页
陶瓷喷墨打印技术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使用的主要颜料钴蓝,可能释放钴离子到废液中,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开发一种能够有效检测废液中钴离子(Co^(2+))水平的荧光探针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采用久洛尼定和甲酸肼设计并合成了... 陶瓷喷墨打印技术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使用的主要颜料钴蓝,可能释放钴离子到废液中,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开发一种能够有效检测废液中钴离子(Co^(2+))水平的荧光探针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采用久洛尼定和甲酸肼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席夫碱荧光探针QE,通过荧光衰减实现对Co^(2+)的实时监测。实验结果表明,向QE中加入Co^(2+)后,颜色迅速由黄绿色变为无色,且在QE对Co^(2+)的识别过程中,未受到其他其他金属阳离子的影响。进一步对QE和Co^(2+)的结合模式及检测性能进行探究,结果表明QE与Co^(2+)的化学计量比为2:1,且QE对Co^(2+)的检测限为1.18×10^(-7)M,表明其对Co^(2+)具有优异的灵敏度。本研究制备的QE可用于复杂环境中的Co^(2+)检测,实现陶瓷喷墨打印全流程Co^(2+)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刷污染 含钴废水 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刷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发布 被引量:1
2
《绿色包装》 2020年第2期19-19,共1页
为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推动印刷工业污染防治技术进步,国家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了《印刷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该文件提出了印刷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防治可行技术,包括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 为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推动印刷工业污染防治技术进步,国家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了《印刷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该文件提出了印刷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防治可行技术,包括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行业生产与污染物产生、污染预防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环境管理措施以及污染防治可行技术8个方面,重点围绕污染预防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环境管理措施和污染防治可行技术内容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污染防治 可行技术 印刷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足行业标准 推动绿色印刷 被引量:1
3
作者 易端阳 《印刷世界》 2011年第10期5-6,共2页
长期以来,印刷业为了过于在微利中提高利润,忽视了环保绿色的因素,致使长期以来顶着“高污染”的帽子。随着全球环保绿色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国家也在大力倡导环保经济,印刷行业也积极更新原材料,改进工艺标准,减少生产环节对环... 长期以来,印刷业为了过于在微利中提高利润,忽视了环保绿色的因素,致使长期以来顶着“高污染”的帽子。随着全球环保绿色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国家也在大力倡导环保经济,印刷行业也积极更新原材料,改进工艺标准,减少生产环节对环境的污染。然而这些印刷中重要的环节要达到什么标准,并以此来规范印刷企业。因此,印刷行业中,完善并实施环保的标准,从而推动绿色印刷的长远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刷污染 行业标准 绿色印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报业印刷企业污染排放治理探索与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黎锋 《中国报业》 2015年第20期70-71,共2页
随着全社会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国家对违法排污的处罚力度大大加强。报业印刷污染主要有哪些?新的环保法有哪些条款必须关注?国内外有哪些新的污染治理工艺?本文主要对报... 随着全社会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国家对违法排污的处罚力度大大加强。报业印刷污染主要有哪些?新的环保法有哪些条款必须关注?国内外有哪些新的污染治理工艺?本文主要对报业印刷企业污染排放的治理进行探索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业印刷 印刷污染 污染治理
原文传递
Reductive dechlorination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is coupled to nitrogen fixation by a legume-rhizobium symbiosis 被引量:1
5
作者 Chen TU Yongming LUO +1 位作者 Ying TENG Peter CHRISTI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3期285-291,共7页
Chlorinated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including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represent a particular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and human health risk worldwide. Leguminous plants and their symbiotic ba... Chlorinated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including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represent a particular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and human health risk worldwide. Leguminous plants and their symbiotic bacteria (rhizobia)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biogeochemical cycling of nitrogen in both agricultural and natural ecosystems.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relatively few detailed studies of the remediation of PCB-contaminated soils by legume-rhizobia symbionts. Here we report for the first time evidence of the reductive dechlorination of 2,4,4'-trichlorobiphenyl (PCB 28) by an alfalfa-rhizobium nitrogen fixing symbiont.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L.) inoculated with wild-type Sinorhizobiurn meliloti had significantly larger biomass and PCB 28 accumulation than alfalfa inoculated with the nitrogenase negative mutant rhizobium SmY. Dechlorination products of PCB 28, 2,4'-dichlorobiphenyl (PCB 8), and the emission of chloride ion (C1-) were also found to decrease significantly in the ineffective nodules infected by the mutant strain SmY. We therefore hypothesize that N2-fixation by the legume-rhizobium symbiont is coupled with the reductive dechlorination of PCBs within the nodul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processe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biogeochemical cycling and bioremediation of organochlorine pollutants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geochemical cycling Legume-rhizobia symbiosis Microbe-assisted phytoremediation Nitrogen fixation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Soil pollution and remediation Reductive dechlorin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