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大陆边缘盆地构造演化差异性及其与南海扩张耦合关系 被引量:100
1
作者 解习农 任建业 +2 位作者 王振峰 李绪深 雷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7-87,共11页
南海大陆边缘盆地由于边界条件的差异,不仅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陆缘盆地,如离散型、走滑-伸展型和伸展-挠曲复合型,而且这些盆地构造演化存在明显的非同步性。这些陆缘破裂过程与南海扩张作用过程呈现明显不一致性。研究表明,南海扩张时期... 南海大陆边缘盆地由于边界条件的差异,不仅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陆缘盆地,如离散型、走滑-伸展型和伸展-挠曲复合型,而且这些盆地构造演化存在明显的非同步性。这些陆缘破裂过程与南海扩张作用过程呈现明显不一致性。研究表明,南海扩张时期南海南、北大陆边缘均形成了一系列裂陷盆地,然而,南海南部、北部大陆边缘盆地裂陷作用结束时间不同,北部大陆边缘盆地裂陷作用结束于23Ma或21Ma,而南部大陆边缘盆地裂陷作用结束于15.5Ma,显然北部大陆边缘盆地裂陷结束时间明显早于南部大陆边缘盆地。南海扩张停止后,南海南、北部陆缘仍表现出明显差异,北部陆缘仍以伸展作用为主,晚中新世以来出现快速沉降幕,而南海南部陆缘则以挤压作用为主,且其挤压时间及强度呈现南早北晚的特点,即南部曾母盆地明显早于南薇西盆地和北康盆地。南海南、北大陆边缘盆地形成演化的差异性,特别是构造转型差异变化,为新生代南海扩张的迁移性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可以推断南海不同期次海盆扩张可能存在向南的突然跃迁。因此,本次研究梳理出的南海不同陆缘盆地张裂-伸展的非同步性可为南海洋盆扩张演化过程解释提供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差异性 南海扩张 构造事件 南海大陆边缘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扩张的动力学因素及其数值模拟讨论 被引量:46
2
作者 夏斌 崔学军 +3 位作者 张宴华 刘宝明 王冉 闫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8-333,共6页
由于南海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区,演化历史十分复杂,历来存在多种成因观点的争论。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在XiaBinetal.(2005)、夏斌等(2004)、崔学军等(2005)、谢建华等(2005)相关工作基础上,对南海扩张... 由于南海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区,演化历史十分复杂,历来存在多种成因观点的争论。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在XiaBinetal.(2005)、夏斌等(2004)、崔学军等(2005)、谢建华等(2005)相关工作基础上,对南海扩张机制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并针对南海地区“近南北向水平拉张”南海扩张的贡献大小,以及“近南北向水平拉张”与“地幔上涌”在南海扩张中作用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数值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由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和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南北向构造拉张”和“地幔上涌”的共同作用能有效引起岩石圈和地壳两者很大程度的减薄。因此认为这种“南北向构造拉张”和“地幔上涌”的共同作用方式最有利于南海的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扩张 动力学机制 数值模拟 地幔上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古俯冲带的位置及其对南海扩张的控制 被引量:21
3
作者 闵慧 任建业 +1 位作者 高金耀 左玉山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9-605,共7页
为了确定南海北部古俯冲带的具体位置,作者利用美国LCT综合反演软件对收集到的重磁数据进行处理解释,结果显示在南海北部从台湾西南部到一统暗沙隆起,即沿南海海盆北部陆坡为一条布格重力异常水平梯度峰值带,指示了古俯冲带的具体位置;... 为了确定南海北部古俯冲带的具体位置,作者利用美国LCT综合反演软件对收集到的重磁数据进行处理解释,结果显示在南海北部从台湾西南部到一统暗沙隆起,即沿南海海盆北部陆坡为一条布格重力异常水平梯度峰值带,指示了古俯冲带的具体位置;其北部的高磁异常代表了与之对应的古火山弧。深反射地震资料也验证了南海北部陆坡位置存在古俯冲带,钻井资料显示俯冲带存在的时代为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据此绘制了南海地区晚中生代到现今的构造古地理演化图,指出南海的扩张应与晚中生代俯冲带这个先存的软弱带有关,南海海盆正是从古俯冲带的位置开始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古俯冲带 地球物理 南海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河断裂带海域延伸位置的地球物理证据及其与南海扩张的关系 被引量:10
4
作者 鲁宝亮 王万银 +1 位作者 张功成 王璞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4-74,共11页
为了解红河断裂带入海后的延伸位置及其与南海扩张的关系,基于南海地区地震、纵波速度、热流、重磁以及莫霍面深度特征,对红河断裂带入海后的延伸位置进行了综合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认为在南海西南次海盆扩张前,红河断裂向东南方向与中... 为了解红河断裂带入海后的延伸位置及其与南海扩张的关系,基于南海地区地震、纵波速度、热流、重磁以及莫霍面深度特征,对红河断裂带入海后的延伸位置进行了综合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认为在南海西南次海盆扩张前,红河断裂向东南方向与中建南断裂相接,并延伸至南沙中部地区。从红河流域陆区入海穿过莺歌海盆地往东南延伸至南沙地区表现为一条明显的北西向的纵波低速带和低热流带,在莫霍面、重磁异常特征上也有明显的反映,它们均与文章所提出的红河断裂延伸位置有很好的吻合度。结合前人对红河断裂走滑时代和位移、南海北部中生代俯冲带以及南海扩张时代的研究,提出了它们三者的演化关系模式:晚侏罗—早白垩世末期,南沙地块向华南大陆漂移、碰撞,形成了南海北部中生代俯冲带,南海的破裂从此处开始。在南海西南次海盆扩张前,红河断裂大规模左行走滑运动将南海北部中生代俯冲带左旋切割,当扩张到达西南次海盆时,红河断裂被分为南北两部分。考虑红河断裂大规模走滑运动和南海渐进式扩张的时间以及方向,认为红河断裂大规模走滑运动不能导致南海扩张,推测可能对扩张方向具有一定的制约,导致了南海渐进式扩张的中央海盆近S-N向扩张逐渐转变为西南次海盆的SE-NW向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红河断裂带 延伸位置 中生代俯冲带 南海扩张 纵波速度 重磁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扩张的地震反射标志——南海东北部多道地震剖面结果 被引量:6
5
作者 陈洁 钟广见 温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788-2797,共10页
南海的扩张、成因演化研究的成果主要基于深部速度研究及磁条带研究的基础上,但南海东北部边界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次通过对南海东北部边界的反射地震剖面973的综合研究,结合前人的天然地震震源研究及地质研究成果,得到南海形成与扩张是... 南海的扩张、成因演化研究的成果主要基于深部速度研究及磁条带研究的基础上,但南海东北部边界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次通过对南海东北部边界的反射地震剖面973的综合研究,结合前人的天然地震震源研究及地质研究成果,得到南海形成与扩张是单方向向菲律宾吕宋岛弧—台湾岛地块漂移的结果.南海各块体处于一个统一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之下,菲律宾吕宋岛弧—台湾岛地块限制了南海的扩张与发展;在此应力条件下,不同部位受力状态不同,就南海东北部973剖面地震波场特征,可划分为五个构造单元:AB段南海东北部大陆架张性盆地区;BC段大陆坡为伸展区,形成大量张性盆地;CD段中部深海沉积盆地为弱挤压区,深海沉积盆地弱变形,大陆坡张性盆地浅俯冲其下,深海沉积盆地西部翘起,向东倾斜;DE段东部为强挤压区,沉积盆地挤压变形,越向东挤压越强烈,深海沉积盆地浅俯冲其下,相对弱变形并西部翘起;E以东,菲律宾吕宋岛弧—台湾岛构造带为稳定地块.南海东北部在东或南东方向统一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处于张性、弱挤压、强挤压不同压力状态,形成南海特有的由北西向东呈现拉张-弱挤压-强挤压构造格局,反射地震剖面上显示两个浅俯冲点.每个块体构造层呈手风琴风箱式折曲并向东聚敛,近菲律宾吕宋岛弧—台湾岛构造带其折曲更为严重,沉积盆地由西向东,展现为不同阶段的沉积盆地,发育、成长、结束、消亡,块体俯冲方向以及各块体的区域性倾伏方向均与区域应力场方向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扩张 浅俯冲 单方向漂移 挤压变形 手风琴风箱式地震相外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南—司令断裂带的延伸特征及其与南海扩张演化的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黎雨晗 刘海龄 +3 位作者 朱荣伟 王印 周洋 徐子英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2-98,共17页
为了确定中南—司令断裂带在南海海盆及其在南部陆缘的延伸位置,并探讨其与南海扩张的关系,本文利用重磁异常、地震、莫霍面深度、P波速度特征、钻井拖网资料,对中南—司令断裂带的延伸位置进行了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厘定了中南—... 为了确定中南—司令断裂带在南海海盆及其在南部陆缘的延伸位置,并探讨其与南海扩张的关系,本文利用重磁异常、地震、莫霍面深度、P波速度特征、钻井拖网资料,对中南—司令断裂带的延伸位置进行了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厘定了中南—司令断裂带在东部次海盆与西南、西北次海盆之间呈NS向延伸,并南延至南海南部陆缘之上,深度上切割至莫霍面。根据南海海盆中磁异常条带走向的变化,及磁异常条带、走滑/转换断裂、扩张方向的印证关系,结合前人对古南海"剪刀状"碰撞闭合、南海扩张演化、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提出在32~25 Ma,伴随着南海东部次海盆的NNW向扩张,南海海盆及南沙地块整体发生顺时针旋转,使中南—司令断裂走向由形成初期的NNW向转变为N—S向;23.5 Ma之后,顺时针旋转停止,南海东部次海盆继续NNW向扩张,西南次海盆呈NW—SE向渐进式扩张。作为一条切穿地壳的深大断裂,中南—司令断裂与红河-越东断裂、马尼拉海沟断裂三条深大断裂一起组成区域"滑线场",制约南海海盆的扩张与南沙地块的南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扩张 滑线场 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 新生代 中南—司令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新生代海底扩张的构造演化模式:来自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数据的新认识 被引量:63
7
作者 李家彪 丁巍伟 +2 位作者 高金耀 吴自银 张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004-3015,共12页
根据高分辨率重、磁测网数据的分析,结合多波束海底地貌的构造解释,南海海盆新生代经历了两期不同动力特征的海底扩张,25 Ma的沉积-构造事件是其重要分界.早期扩张从约33.5 Ma开始至25 Ma停止,在东部海盆南、北两侧和西北海盆形成了具有... 根据高分辨率重、磁测网数据的分析,结合多波束海底地貌的构造解释,南海海盆新生代经历了两期不同动力特征的海底扩张,25 Ma的沉积-构造事件是其重要分界.早期扩张从约33.5 Ma开始至25 Ma停止,在东部海盆南、北两侧和西北海盆形成了具有近E-W向或NEE向磁条带的老洋壳,是近NNW-SSE向扩张的产物;晚期扩张从25 Ma开始至16.5 Ma结束,在东部海盆中央区和西南海盆形成了具有NE向磁条带的新洋壳,是NW-SE向扩张的产物.南海海盆分区特点明显,南北分区,东西分段.从南到北可进一步分为3个亚区,南、北亚区由早期扩张产生,而晚期扩张的中央亚区从东到西又可进一步分为6个洋段,中间均由NNW或NW向断裂分割,是扩张中脊分段性的表现.南海晚期扩张具有渐进式扩张的特点,虽然它们均于磁条带异常C5c停止扩张,但开始扩张的时间从东部的C6c(23.5 Ma),到中部的C6b(22.8 Ma),一直变新到西部的C5e(18.5 Ma).东部海盆与西南海盆之间的NNW向断裂是分割两海盆的边界断裂,不仅切割了磁条带异常,控制了两海盆不同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而且还使扩张中脊左行平移约95km,造成扩张中心和磁条带不连续.南海海盆扩张期间,其东部没有菲律宾群岛封闭,当时是一个面向大洋的港湾,与亚丁湾洋盆可以对比,是洋中脊向大陆边缘入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海盆 渐进式扩张 构造演化模式 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渐进式扩张海盆亚丁湾与南海西南次海盆扩张演化特征的对比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洁 李家彪 +1 位作者 李细兵 吴振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079-3088,共10页
本文总结了渐进式扩张洋中脊和渐进式演化海盆的全球空间分布,并将西南次海盆与典型渐进式演化的亚丁湾加以比对,通过对海盆扩张中心的起源、扩张中心分段特征、火山活动、磁异常特征等的比较,为西南次海盆的演化提供新观点,为南海的演... 本文总结了渐进式扩张洋中脊和渐进式演化海盆的全球空间分布,并将西南次海盆与典型渐进式演化的亚丁湾加以比对,通过对海盆扩张中心的起源、扩张中心分段特征、火山活动、磁异常特征等的比较,为西南次海盆的演化提供新观点,为南海的演化观点寻找新证据.西南次海盆为渐进式扩张的海盆,与东部次海盆属于同一期扩张形成,海盆的渐进式扩张与渐进式扩张的方向很有可能受到地幔热柱(印支地幔柱、南海中部低速柱或海南地幔柱)的控制.南海的扩张演化模式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模式的综合,在考虑海底演化模式时应该同时考虑地幔柱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进式张裂扩张 全球分布 亚丁湾 南海西南次海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代南海北部碳酸盐岩台地的淹没事件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徐国强 吕炳全 王红罡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5-40,共6页
碳酸盐岩台地广泛发育及其淹没事件是南海新生代地层的重要特征之一 .通过钻孔揭示的地层、古生物等资料对位于南海北部的东沙和西沙碳酸盐岩台地发育、演化及其淹没层序进行了分析 ,首次提出了本区自新生代以来经历了三次大的淹没和若... 碳酸盐岩台地广泛发育及其淹没事件是南海新生代地层的重要特征之一 .通过钻孔揭示的地层、古生物等资料对位于南海北部的东沙和西沙碳酸盐岩台地发育、演化及其淹没层序进行了分析 ,首次提出了本区自新生代以来经历了三次大的淹没和若干次小的淹没事件 ,分别相当于Haq提出的三级和四级层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台地 层序地层 淹没事件 南海扩张 海盆演化 淹没层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超深水区双峰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条件 被引量:7
10
作者 赵钊 赵志刚 +6 位作者 沈怀磊 杨海长 曾清波 纪沫 蔡露露 杨东升 李超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B11期47-57,共11页
近年来南海超深水区的油气勘探随着陵水18气田的发现而日益受到关注。双峰盆地位于南海北部超深水区、珠江口盆地南部隆起以南。盆地基底主体为洋壳,分3个次级坳陷。双峰盆地内沉积地层以新近系为主;古近系发育局限,其下渐新统地层不均... 近年来南海超深水区的油气勘探随着陵水18气田的发现而日益受到关注。双峰盆地位于南海北部超深水区、珠江口盆地南部隆起以南。盆地基底主体为洋壳,分3个次级坳陷。双峰盆地内沉积地层以新近系为主;古近系发育局限,其下渐新统地层不均匀分布于双峰盆地周缘。南海边缘海构造旋回中的新南海扩张作用是双峰盆地结构及沉积充填的主要成因。双峰盆地是在新南海洋壳上形成的沉积盆地,作为新南海扩张的西北端,双峰盆地的演化分为前洋壳期、洋壳形成期、洋壳拗陷期3个阶段。早渐新世前洋壳期,双峰盆地尚未形成,古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整体受陆缘断拗作用控制;从32 Ma开始受新南海扩张作用双峰盆地进入洋壳形成期,盆地由东向西呈"剪刀式"扩张并初步形成;23.8 Ma时期,西北次海盆受到西南次海盆扩张和中西沙稳定地块的限制停止扩张,双峰盆地进入洋壳拗陷期,稳定沉积大套下中新统—第四系海相地层,期间在16.5 Ma新南海扩张整体停止。双峰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一方面洋壳扩张期在渐新统发育的陆源海相烃源岩指标较好;另一方面在洋壳拗陷期盆地西缘发育的双峰深水扇带来乐东扇—中央峡谷水道优良的砂岩储集体,加之盆地良好的构造与岩性-地层圈闭条件、厚层海相泥岩盖层以及高地温梯度,有利于油气的成藏,双峰盆地以双西南坳陷为代表是南海超深水领域有利的油气勘探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水区 双峰盆地 构造演化 洋壳 南海扩张 深水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断层三维生长和连接过程研究:以南海北部陆丰凹陷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代向明 李志刚 +9 位作者 孙闯 李立国 王伟涛 惠格格 梁浩 张逸鹏 李琳琳 闫永刚 许斌斌 李冠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22-1936,共15页
正断层生长和侧向连接是最基本的三维地质构造问题,深入剖析其三维时-空演化过程对理解沉积盆地内正断层系统的形成与演化至关重要。南海扩张时间和影响范围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发育大量... 正断层生长和侧向连接是最基本的三维地质构造问题,深入剖析其三维时-空演化过程对理解沉积盆地内正断层系统的形成与演化至关重要。南海扩张时间和影响范围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发育大量正断层,并覆盖有高精度二维地震反射剖面,成为研究上述问题的理想地区之一。本研究以陆丰凹陷为研究对象,开展三维构造解析和建模研究,为正断层系统三维时-空演化过程提供一个实例。研究结果表明:陆丰凹陷主控断层F1的生长和连接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晚白垩世—早古新世,两条断层分别形成并以孤立断层模式分别向两侧生长;早古新世—早渐新世,断层发生侧向连接作用合并为F1断层,连接处发育侧断坡;晚渐新世—中中新世,F1断层继续向两侧生长。基于F1断层定量分析(生长指数和断距),发现F1断层活动强度表现为先增加然后突然降低,其转折时间对应于T60界面,~23 Ma,较好地对应了西北次海盆扩张终止时间,说明南海北部扩张已经影响到陆丰凹陷。结合前人对珠江口盆地构造变形和演化研究,初步认为南海北部扩张波及的范围已跨过陆丰凹陷向大陆方向继续延伸,其北部边界可能对应于华南大陆南缘的滨海断裂带。本研究可为正断层系统三维生长过程研究提供案例,同时为南海扩张过程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断层生长和连接 三维构造建模 珠江口盆地 陆丰凹陷 南海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包岛南北向构造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虎男 陈伟光 +3 位作者 王振才 梁永楠 张传玉 徐辉龙 《华南地震》 1991年第1期46-50,共5页
荷包岛为南海北缘一鲜为人知的小岛。岛上发育颇具规模的南北向构造,由一系列压性结构面组成并有北延至大陆沿海的迹象。荷包岛南北向构造很可能是一较大规模的构造带的残余,它既与华南大陆广为发育的近东西向构造带有关,亦受控于南海... 荷包岛为南海北缘一鲜为人知的小岛。岛上发育颇具规模的南北向构造,由一系列压性结构面组成并有北延至大陆沿海的迹象。荷包岛南北向构造很可能是一较大规模的构造带的残余,它既与华南大陆广为发育的近东西向构造带有关,亦受控于南海海盆的新生代扩张。对它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成为合理解释南海北缘构造系统形成、发育历史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包岛 南北向构造 南海扩张 拉张谷地 地震地质 活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白涧—高明—金湾地震测深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13
作者 张项 叶秀薇 +2 位作者 刘宝峰 吕作勇 王小娜 《国际地震动态》 2017年第8期108-109,共2页
南海北部边缘是南海唯一的拉张边缘,与南海扩张形成有相同的力学背景,其中记录了许多南海扩张和演化历史的重要信息,因此,南海北部边缘的地壳结构一直是国内外地球科学家关注的热点.珠江口区域位于南海北部边缘,曾发生多次7级强震的滨... 南海北部边缘是南海唯一的拉张边缘,与南海扩张形成有相同的力学背景,其中记录了许多南海扩张和演化历史的重要信息,因此,南海北部边缘的地壳结构一直是国内外地球科学家关注的热点.珠江口区域位于南海北部边缘,曾发生多次7级强震的滨海断裂带从该区穿过,但以往对该区深部结构的探测仅限于两条跨海陆过渡带的二维主动源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测深剖面 地壳速度结构 构造意义 珠三角 南海北部 南海扩张 地球科学家 滨海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ismic facies response of tectonics and direction of block movement in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洁 钟广见 刘少华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10年第4期306-314,399,共10页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ucture,evolution,and resources environmen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 a current research focus and also a focal point of our study.In this paper,we use regional seismic sections to...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ucture,evolution,and resources environmen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 a current research focus and also a focal point of our study.In this paper,we use regional seismic section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 facies and the structure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and propose new points about the structure and the direction of block(land mass) motion.First,the tectonic features are clear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different structural units which are both linked and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Second,it doesn't matter if the South China Sea basin pattern is extensional,weakly compressive,or strongly compressive,the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field is unified.For the first time we find that two shallow subduction zones are recognized in the seismic profiles.All the tectonic blocks have accordion-fold-style structures,converging in the east,and the South China Sea exhibits different stages of basin development:growth, maturity,end,and termination.The block subduction and regional block dip directions are all aligned with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floor spreading SCS shallow subduction one way drifting extrusion metamorphism accordion-style seismic fac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后扩张期大陆边缘闭合过程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8
15
作者 解习农 赵帅 +2 位作者 任建业 杨允柳 姚永坚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524-3542,共19页
南海是西太平洋海域最大的边缘海,然而南海扩张终结后动力学过程研究仍较为薄弱.通过构造变革界面识别、褶皱冲断带沉积记录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揭示南海南部和东部陆缘在南海后扩张期的演化历程.研究表明南海南部和东部边缘经历了多个微... 南海是西太平洋海域最大的边缘海,然而南海扩张终结后动力学过程研究仍较为薄弱.通过构造变革界面识别、褶皱冲断带沉积记录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揭示南海南部和东部陆缘在南海后扩张期的演化历程.研究表明南海南部和东部边缘经历了多个微板块从俯冲到碰撞的演变历程,形成了陆-陆碰撞、弧-陆碰撞、洋-弧俯冲等多个特征迥异的板块边界.南海南部陆缘属于古南海俯冲拖曳构造区,婆罗洲西北沙捞越-曾母地块率先碰撞,随后经历了婆罗洲东北沙巴-南沙地块碰撞、西南巴拉望-卡加延岛弧碰撞.南部多个微板块碰撞导致古南海呈剪刀式从西向东逐渐关闭和消亡,总体形成了以微地块碰撞、深海槽发育和造山带前缘巨厚沉积充填为特色的碰撞陆缘.东部陆缘属于菲律宾海俯冲-碰撞构造区,南海东部洋壳自中新世开始向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弧-陆碰撞仅局限于东部陆缘南北两端.澳洲-印度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控制了南海边缘海闭合过程,南海正在进行的关闭过程主要集中在东缘和南缘,东缘呈现了以南海洋壳消亡为特征的闭合过程,而南缘则呈现以微陆块碰撞为特征的古南海闭合过程.显然,南部后扩张期陆缘演变可为边缘海闭合过程研究提供极佳的范例,同时对我国海洋权益保护和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和东部边缘 南海扩张 板块俯冲与碰撞 大陆边缘动力过程 微板块多幕碰撞 海洋地质.
原文传递
珠江口盆地构造变形特征与白云凹陷构造‒沉积正演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代向明 李志刚 +9 位作者 王伟涛 孙闯 闫永刚 惠格格 梁浩 张逸鹏 李冠华 李立国 吴显灿 吕良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7-529,共13页
珠江口盆地构造演化与南海扩张运动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盆地内构造变形信息对南海多期次的扩张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示作用。为研究珠江口盆地构造变形特征与白云凹陷构造演化,本文对横跨珠江口盆地的三条区域地震反... 珠江口盆地构造演化与南海扩张运动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盆地内构造变形信息对南海多期次的扩张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示作用。为研究珠江口盆地构造变形特征与白云凹陷构造演化,本文对横跨珠江口盆地的三条区域地震反射剖面及过白云凹陷沉积中心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精细的构造解析,同时对白云凹陷主控正断层系统开展正演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过珠江口盆地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三条区域地震反射剖面都反映“三隆夹两坳”的结构特征;剖面对比发现盆地中部吸收的累计构造变形量最大,其中白云凹陷最为突出。对白云凹陷内的控凹正断层系统展开的2D-Move几何学正演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凹陷主要受控于三条北倾的铲形正断层,活动时间集中于T80~T70(约38~32 Ma)。结合白云凹陷反映的强烈活动时间和沉积分布特征,我们认为白云凹陷的形成可能与南海北部早期伸展作用相关,期间可能叠加了西北次海盆的扩张作用;西北次海盆扩张作用结束后,整个珠江口盆地构造演化都受到了东部次海盆扩张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白云凹陷 构造变形 西北次海盆 南海扩张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古近纪裂陷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64
17
作者 李绪宣 钟志洪 +4 位作者 董伟良 孙珍 王良书 夏斌 张敏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13-721,共9页
琼东南盆地是发育在南海北部大陆边缘西北部的新生代沉积盆地,经历了始新世—早渐新世和晚渐新世两期的伸展作用,形成了半地堑和地堑两种裂陷构造样式以及“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裂陷结构特征。从力学和岩石圈伸展角度分析了琼东南盆... 琼东南盆地是发育在南海北部大陆边缘西北部的新生代沉积盆地,经历了始新世—早渐新世和晚渐新世两期的伸展作用,形成了半地堑和地堑两种裂陷构造样式以及“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裂陷结构特征。从力学和岩石圈伸展角度分析了琼东南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提出始新世—早渐新世盆地的裂陷作用是在印支地块旋转挤出相关的左行旋转力和东侧古南海俯冲产生的近南南东向拉伸力联合作用下发生的,而晚渐新世盆地伸展作用的主要构造动力是南海海底扩张;认为岩石圈热状态直接制约了上地壳伸展方式,北部坳陷带在相对冷岩石圈环境下发生伸展裂解,形成以半地堑构造为主的单断式裂陷带,而中央坳陷带在相对热岩石圈环境下发生伸展裂解,形成由半地堑和地堑组成的复式裂陷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单断式裂陷带 复式裂陷带 印支地块挤出 南海海底扩张 岩石圈伸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火山岩制约南海的形成演化:初步认识与研究设想 被引量:29
18
作者 徐义刚 魏静娴 +2 位作者 邱华宁 张辉煌 黄小龙 《科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1863-1878,共16页
同其他边缘海相比,南海海山众多,且分布广泛,记录了南海演化以及相关深部过程的重要信息.南海及邻区的火山作用可分成3期:南海张开之前(pre-spreading,>32Ma),张开期间(syn-spreading,32~16Ma)和张开期后(post-spreading,<16Ma)... 同其他边缘海相比,南海海山众多,且分布广泛,记录了南海演化以及相关深部过程的重要信息.南海及邻区的火山作用可分成3期:南海张开之前(pre-spreading,>32Ma),张开期间(syn-spreading,32~16Ma)和张开期后(post-spreading,<16Ma).南海张开之前的岩浆活动(64~35Ma)主要局限在南海北缘和华南沿海一带,以双峰式火山岩为基本特征.南海扩张期岩浆活动在南海周边的分布非常少见,而主要分布于南海海盆,但由于海盆中沉积物非常厚,至今未获得该期岩浆的样品.南海扩张期后的岩浆活动广泛分布于中央海盆、西南次海盆、海南岛、雷州半岛、泰国、越南等地,以碱性玄武岩为主,少数为拉斑玄武岩,具有OIB地球化学特征,源于DM-EM2之间的混合地幔源,显示DUPAL同位素异常;火山岩中橄榄石斑晶的Fo含量达90.7%,表明火山岩可能是海南地幔柱活动的产物.南海及邻区新生代火山岩的时空分布可能与南海扩张过程中洋中脊对地幔柱的抽吸作用(ridge suction)有关,如是,南海海盆火山岩可能不是典型的MORB.但令人费解的是,华南大陆边缘-南海海盆的过渡带不具备火山裂解边缘(volcanic rifted margin)的特点.显然,地幔柱活动与南海张开之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在南海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只有有效规划和组织海底火山岩样品的采集,并加强火山岩成因和深部动力学研究的联系,才能阐明深部过程与南海张裂演化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作用 地幔熔融 华南大陆边缘 裂解 南海扩张 海南地幔柱
原文传递
The magmatic activity mechanism of the fossil spreading center in the Southwest sub-basi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3
19
作者 MENG Lin ZHANG Jia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7期1653-1663,共11页
Petrogeochemical data indicate that after the end of seafloor spreading,residual magmatic activity still exists in the deep bas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By using different viscous structure models beneath the fossil s... Petrogeochemical data indicate that after the end of seafloor spreading,residual magmatic activity still exists in the deep bas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By using different viscous structure models beneath the fossil spreading center of the Southwest sub-basin we simulated the amount of melt produced,the length of the melting period,and the thermal evolution process in terms of geothermics and the buoyant decompression melting mechanism.We compared the results of our model with observed heat flow,seismic,and petrogeochemistry data.The results show that depletion buoyancy induced by buoyant decompression melt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elting process,while retention buoyancy,thermal buoyancy,and viscous shear force have only a weak influence on the melting process.From the length of the melting period,we determined that for the three viscous structures models the magmatic activity lasted about 5,12,and 15 Ma.Under the effect of buoyant depression melting,local high-temperature areas will develop under the basin,which can explain the low-velocity layer detected by seismic exploration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lithosphere of the Southwest sub-basin.We also simulated the possible lithology distribution beneath the fossil spreading center with the physical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viscous structure,different temperature structure,and different melting fraction,which provided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ck petrogeochemical data of the deep sea basi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west sub-basin buoyant decompression melting fossil spreading center magmatic activity thermal model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