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康盆地基底构造特征及其对南海南部构造演化的启示
1
作者 徐俊杰 佟殿君 高圆圆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07-1619,共13页
南海南部是研究东南亚地区构造演化的关键场所,以构造相对简单的北康盆地为基础探讨其构造演化过程。为了确定研究区的构造特征,进行了地震综合解释、主控断层的定性、定量分析和盆地之下的岩石圈伸展因子分析。通过构造分析,发现北康盆... 南海南部是研究东南亚地区构造演化的关键场所,以构造相对简单的北康盆地为基础探讨其构造演化过程。为了确定研究区的构造特征,进行了地震综合解释、主控断层的定性、定量分析和盆地之下的岩石圈伸展因子分析。通过构造分析,发现北康盆地15.5 Ma界面(MMU)之下发育了多条大规模、低角度的拆离断层,界面之下的原型盆地为裂陷盆地,并且局部可表现为拆离盆地,符合被动大陆边缘细颈化带内的构造特征。对北康盆地构造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并将其与曾母盆地进行对比,发现2个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迥然不同,据此重新将南海南部挤出-逃逸构造区和古南海俯冲-拖曳构造区之间的分界线确定为西巴拉姆线。结合南海南、北部的陆缘盆地基底卷入构造的发育特征发现,南海陆缘岩石圈在发生破裂后,应变的集中主要体现在靠近洋壳的细颈化带和远端带部位,远离洋壳地区的应变受海底扩张的影响较小,这一特征可能与被动陆缘岩石圈的近端和远端在拉伸过程中的解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康盆地 构造特征 南海南部 构造演化 拉伸应变 动力变形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海域中中新世(T_3界面)构造变革界面地震反射特征及构造含义 被引量:35
2
作者 姚永坚 杨楚鹏 +6 位作者 李学杰 任建业 姜涛 佟殿君 韩冰 殷征欣 徐巧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74-1286,共13页
南海南部海域油气资源丰富,由于盆地沉积厚度大、沉积相横向变化快和构造演化复杂等原因,致使该海域新生代地层的划分方案差异大,地层时代的认识也存在较大分歧,这极大地制约了对盆地油气资源评价的正确认识.本文在总结国内外不同分层... 南海南部海域油气资源丰富,由于盆地沉积厚度大、沉积相横向变化快和构造演化复杂等原因,致使该海域新生代地层的划分方案差异大,地层时代的认识也存在较大分歧,这极大地制约了对盆地油气资源评价的正确认识.本文在总结国内外不同分层方案基础上,通过收集国外在南海南部深水区两口关键钻井的资料,开展曾母和北康两盆地重处理二维地震剖面的构造-地层解译,以及联井剖面的井震对比,重新识别和标定新生代重要构造变革面的地震反射特征.根据海域钻井、地层岩性、沉积环境、构造应力体系和古生物资料的综合对比研究,结合婆罗洲陆地测年结果和区域构造事件,重新厘定中中新世T3构造变革面的发育时代,年龄为15~17Ma,分析了该界面的构造含义,认为其是南海海底扩张停止的一个构造响应界面,在南海南部海域对应南沙运动,在北婆罗洲地区表现为沙巴造山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海域 新生界 构造变革界面 地震反射特征 地质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海域浮游细菌群落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白洁 刘小沙 +2 位作者 侯瑞 赵阳国 高会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950-2957,共8页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南海南部海域浮游细菌丰度、群落组成和群落多样性的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浮游细菌丰度为107~108个/L,近岸大于离岸,同一站位不同水层细菌分布差异明显.优势类群为变形菌门...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南海南部海域浮游细菌丰度、群落组成和群落多样性的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浮游细菌丰度为107~108个/L,近岸大于离岸,同一站位不同水层细菌分布差异明显.优势类群为变形菌门、蓝藻门和拟杆菌门,优势亚群为γ-变形菌纲、α-变形菌纲、蓝藻菌纲和黄杆菌纲,研究区域内不同水体间物种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另外该海域还存在大量未被认知的细菌类群.该海域浮游细菌种类丰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指数(H′)(4.44~7.00),研究区域内表层水体H′接近,分别为5.26、5.33和5.07,处于上升流的次表层水体中H′为6.70明显高于其他水层.DOC和磷酸盐是影响该海域浮游细菌丰度的主要因素,同时磷酸盐也是影响其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表明该海域异养浮游细菌生长主要受P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浮游细菌 16SrDNA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新生代控盆断裂特征及盆地群成因 被引量:24
4
作者 熊莉娟 李三忠 +8 位作者 索艳慧 刘鑫 余珊 程世秀 薛友辰 安慧婷 戴黎明 马云 王霄飞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3-127,共15页
南海南部新生代盆地自北向南有南薇西、北康、礼乐、曾母、南沙海槽、文莱-沙巴、西北巴拉望等多个中小型新生代沉积盆地。这些盆地总体具有南断北超的箕状结构,靠近北部陆坡部位具有单一地堑结构,但是靠近南部具有两层结构,下部为箕状... 南海南部新生代盆地自北向南有南薇西、北康、礼乐、曾母、南沙海槽、文莱-沙巴、西北巴拉望等多个中小型新生代沉积盆地。这些盆地总体具有南断北超的箕状结构,靠近北部陆坡部位具有单一地堑结构,但是靠近南部具有两层结构,下部为箕状断陷,上部为叠瓦式逆冲推覆体。根据盆地不同演化阶段性质的转换和主控盆断裂特征,可将这些盆地归纳为3种盆地群:裂陷盆地群(南薇西、北康、礼乐)、裂陷-拉分-前陆叠合盆地(曾母)以及裂陷-前陆盆地群(南沙海槽、文莱-沙巴、西北巴拉望)。这些盆地的形成与盆缘一级控盆断裂带和盆内次级断裂密切相关。根据断裂的性质,一级控盆断裂带可分为张性、剪性、压性3种,包括南沙海槽北缘张性断裂带,南海西缘、卢帕尔和廷贾-李准等走滑断裂带和南沙海槽南缘逆冲断裂带。南海南部渐新世南海运动、中中新世南沙运动等构造事件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这些盆地,表现在盆地由裂陷或拉分盆地转换为海相前陆盆地,断裂带不同程度的反转或由正断层转变为逆断层或走滑断层。盆地群的成盆动力学机制不同阶段是变化的,早期可能受欧亚大陆东南缘陆缘裂解作用、古南海的南向俯冲拖曳,导致南海南部裂离华南大陆并形成南断北超的箕状断陷盆地;晚期(16Ma以后)南海南部出现指向北的前展式、叠瓦式逆冲推覆,其动力来源于南部的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同时导致盆地性质转换和婆罗洲地块的逆时针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群 逆断裂 箕状断陷 碰撞 南海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晋 李安春 +4 位作者 万世明 黄杰 卢健 蒋富清 李铁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0,共10页
对取自南海南部的15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粒度参数计算和Q型聚类分析,探讨了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沉积类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主要粒级组分为黏土和粉砂,底质类型主要为泥,还有粉砂质砂、砂质粉砂和粉砂... 对取自南海南部的15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粒度参数计算和Q型聚类分析,探讨了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沉积类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主要粒级组分为黏土和粉砂,底质类型主要为泥,还有粉砂质砂、砂质粉砂和粉砂,平行于等深线基本呈带状分布;结合Q型聚类分析结果,研究区沉积物可分为外陆架及陆架坡折区粗粒沉积物(砂和粉砂)和陆坡区细粒沉积物(泥)两类,500m等深线是两类沉积物的分界线;对比粒度分析结果,判定两类沉积物属于不同成因类型,外陆架及陆架坡折区是现代沉积和残留沉积的混合沉积,陆坡区是现代沉积;影响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物源、水动力条件、水深与地形及洋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粒度 陆架 陆坡 南海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及资源量估算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淑红 宋海斌 +3 位作者 颜文 施小斌 阎贫 樊栓狮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24-27,共4页
为了估算南海南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文章分析了中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认为南海南部具有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发育的有利条件:发育的沉积盆地、有利的水深和充足的物源供应,地震剖面揭示的BSR、泥底辟和断裂构造等印证了这一点;同时利用... 为了估算南海南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文章分析了中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认为南海南部具有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发育的有利条件:发育的沉积盆地、有利的水深和充足的物源供应,地震剖面揭示的BSR、泥底辟和断裂构造等印证了这一点;同时利用相关的计算公式,对南海南部4个重点区域的水合物稳定带厚度进行了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对南海南部的水合物资源前景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4 个研究区域内的绝大部分海域具有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温度、压力条件,水合物稳定带厚度67~833 m.各个海域差异较大,南海南部水合物体积及甲烷资源量分别为2.32×1013m3和4.78×1015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天然气水合物 稳定带 厚度 资源量 预测 水合物稳定带 资源量估算 南海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的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兰兰 陈木宏 +2 位作者 向荣 陆钧 张丽丽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29,共6页
对南海南部25个表层沉积样进行了生物硅的测定分析,试图揭示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生物硅的分布及其对现代海洋环境的指示意义,以便为古海洋学研究提供进一步的科学依据。研究发现,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与其所处水深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 对南海南部25个表层沉积样进行了生物硅的测定分析,试图揭示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生物硅的分布及其对现代海洋环境的指示意义,以便为古海洋学研究提供进一步的科学依据。研究发现,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与其所处水深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782。陆架浅水区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非常低,不能反映表层水体中硅质生物生产力情况,这可能与沉积类型和陆源物质输入影响有关。深水区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的含量分布表明,其不仅能反映表层水体中硅质生物的古生产力水平,而且还能指示上升流的强弱,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利用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来追踪上升流发育和变化的有效性与可信度。研究结果还显示,在研究区域中北部表层沉积生物硅中放射虫和海绵骨针较硅藻占有更大的比重,这可能是由于硅藻易被溶解并易被其他生物体摄食的缘故。在有上升流发育的海域,放射虫、硅藻和海绵骨针基本上表现出较高的丰度,这与高的生物硅含量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表层沉积 生物硅 上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2.0 MaBP南海南部深海沉积物孢粉记录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9
8
作者 袁金红 罗运利 +1 位作者 徐兆良 孙湘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5-81,共7页
为了探索和揭示2.5 MaBP前后东亚季风演变历史及植被演替对气候演化的响应,对南海南部大洋钻探ODP1143站(9°22'N、113°17'E)深海柱状样的上部135~95 m(3.0~2.0 MaBP)共146个孢粉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时间分辨率为7 ... 为了探索和揭示2.5 MaBP前后东亚季风演变历史及植被演替对气候演化的响应,对南海南部大洋钻探ODP1143站(9°22'N、113°17'E)深海柱状样的上部135~95 m(3.0~2.0 MaBP)共146个孢粉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时间分辨率为7 ka/样,孢粉谱显示沉积率变化显著,以2.6 MaBP为界可明显分为两个阶段,与前一阶段3.0~2.6 MaBP相比,2.6~2.0 MaBP时段各类型花粉及孢子沉积率均有显著提高.该结果表明2.6 MaBP南海海平面有显著下降,可与北半球冰盖形成、东亚季风增强相对应.2.6 MaBP以后,各类型孢粉沉积率高低变化揭示南海海平面有多次上升和下降,代表了多次冰期-间冰期旋回.该结果与深海氧同位素分期相对应.频谱分析表明3.0~2.0 MaBP存在0.1 Ma(偏心率)和46.9 ka(斜率)的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沉积率 3.0~2.0 MaBP ODP1143站 南海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边缘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历史 被引量:12
9
作者 赵长煜 宋海斌 +2 位作者 杨振武 宋洋 田丽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43-1553,共11页
南海南部边缘发育众多含油气盆地,具有可观的油气资源潜力.本文采用基于多期有限拉张模型的应变速率方法对南海南部边缘沉积盆地进行了构造-热演化模拟,并与南海北部边缘沉积盆地的构造-热演化历史进行了对比分析.南海南部边缘晚新生代... 南海南部边缘发育众多含油气盆地,具有可观的油气资源潜力.本文采用基于多期有限拉张模型的应变速率方法对南海南部边缘沉积盆地进行了构造-热演化模拟,并与南海北部边缘沉积盆地的构造-热演化历史进行了对比分析.南海南部边缘晚新生代具有明显碰撞挤压、走滑改造的痕迹,而同时期北部边缘以小规模的张性断裂活动为主,由于构造活动背景的不同,造成了南、北边缘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历史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沉积盆地 构造-热演化模拟 应变速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NS93-5孔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记录 被引量:31
10
作者 杨小强 李华梅 周永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1-36,共6页
对南海南部长 5 33cm的 NS- 93孔连续采取 42 3块样品 ,测量低场下的质量磁化率。并间隔取样 2 0 2块 ,测量 ARM。通过与沉积层序、氧同位素和矿物特征对比分析 ,我们认为 NS- 93孔磁化率的变化主要受控于外源磁性矿物浓度的变化 ,其值... 对南海南部长 5 33cm的 NS- 93孔连续采取 42 3块样品 ,测量低场下的质量磁化率。并间隔取样 2 0 2块 ,测量 ARM。通过与沉积层序、氧同位素和矿物特征对比分析 ,我们认为 NS- 93孔磁化率的变化主要受控于外源磁性矿物浓度的变化 ,其值的高低与沉积物中碎屑矿物的含量正相关 ,与碳酸盐的含量反相关 ,说明碳酸盐矿物对磁性矿物浓度具稀释作用。在磁化率特征变化曲线上 ,与氧同位素阶段和 Heinrich变冷事件、D- O旋回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磁化率的相对高值与氧同位素奇数阶段和气候的暖期相对应 ,而相对低值则与气候冷期对应。这一规律反映了东亚季风、大洋环流强弱和陆源碎屑输入对沉积物磁化率的控制作用。同时 ,从 ARM和磁化率的关系分析 ,南海南部在氧同位素阶段 6沉积时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 ,南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率 东亚季风 大洋环流 南海南部 沉积物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北康盆地生物礁的类型及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9
11
作者 杨振 张光学 +4 位作者 张莉 鄢伟 林珍 骆帅兵 钱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8-438,共11页
南海南部北康盆地发育大量的生物礁,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文章基于北康盆地高精度地震数据及钻井数据的研究表明,北康盆地的生物礁成像较好、类型齐全,有点礁、台地边缘礁、块状礁、层状礁、塔礁、环礁共6类型。其发育演化可以分为4个阶... 南海南部北康盆地发育大量的生物礁,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文章基于北康盆地高精度地震数据及钻井数据的研究表明,北康盆地的生物礁成像较好、类型齐全,有点礁、台地边缘礁、块状礁、层状礁、塔礁、环礁共6类型。其发育演化可以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早中新世的初始发育阶段、中中新世早期的繁盛阶段、中中新世晚期的衰退阶段和晚中新世的淹没阶段。古近纪及早中新世的断裂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构造高点,为生物礁的初始发育创造了条件,而中中新世以来基底快速沉降导致的相对海平面的快速上升决定了生物礁主要发育于中中新世时期,而晚中新世以来相对海平面持续上升,致使生物礁退积到隆起顶部,从而进入淹没阶段。北康盆地的生物礁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很少受后期成岩作用的二次改造,具备优质储层形成的前提。同时,区域烃源岩、疏导体系、盖层及生物礁的分布等油气地质条件,决定了中部隆起西部和东部隆起东部是北康盆地今后生物礁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北康盆地 生物礁 发育演化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120ka以来元素地球化学记录的东亚夏季风变迁 被引量:12
12
作者 梅西 张训华 +3 位作者 郑洪波 刘锐 谢昕 黄恩清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4-141,共8页
利用XRF岩芯元素扫描仪对南海南部MD05-2896孔岩芯样品进行1 cm间隔的元素测试。该孔底部年龄约为120ka。研究表明,南海南部间冰期夏季风活动增强,上升流发育;夏季风和降雨带来的陆源有机物输入增加,提高了表层的生产力;冰期夏季风减弱... 利用XRF岩芯元素扫描仪对南海南部MD05-2896孔岩芯样品进行1 cm间隔的元素测试。该孔底部年龄约为120ka。研究表明,南海南部间冰期夏季风活动增强,上升流发育;夏季风和降雨带来的陆源有机物输入增加,提高了表层的生产力;冰期夏季风减弱,陆源有机物输入减少,表层生产力降低。海洋表层生产力在MIS3早期(60-40 ka)较高,指示该时有特强的夏季风,上升流作用增强。Ba/Ti值表明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并与北半球夏季日射量基本呈线性关系,体现了东亚夏季风演化的天文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晚第四纪 元素地球化学 东亚夏季风 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混合层底盐度异常水体的结构特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杜岩 王东晓 +2 位作者 陈举 齐义泉 施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2-59,共8页
利用南海南部航次的温度和盐度资料,给出春、夏季风转换期间南海南部混合层以下盐度异常水体的空间结构特征。分析发现,这种盐度异常水体出现在混合层底,其垂向分布有2种类型:第1种类型主要分布在南海南部的东侧,特征为混合层底出现低... 利用南海南部航次的温度和盐度资料,给出春、夏季风转换期间南海南部混合层以下盐度异常水体的空间结构特征。分析发现,这种盐度异常水体出现在混合层底,其垂向分布有2种类型:第1种类型主要分布在南海南部的东侧,特征为混合层底出现低盐极值水体;第2种类型主要分布在南海南部的西侧,特征为在较深的位置出现低盐极值水体,在低盐极值之上会出现高盐极值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异常 南海南部 季风 混合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海域海底沉积物弹性性质及其分布 被引量:8
14
作者 卢博 李赶先 +1 位作者 张福生 黄韶健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7-54,共8页
报道和分析了12°N以南的南海南部海域海底沉积物弹性参数纵波速Vp、横波速Vs、弹性模量E、体积弹性模量K、压缩系数β、剪切模量μ、泊松比ν和拉梅常数λ,并对大陆架和大陆坡、深海盆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海底浅层沉积... 报道和分析了12°N以南的南海南部海域海底沉积物弹性参数纵波速Vp、横波速Vs、弹性模量E、体积弹性模量K、压缩系数β、剪切模量μ、泊松比ν和拉梅常数λ,并对大陆架和大陆坡、深海盆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海底浅层沉积物声速(纵波速)以低声速为主,高声速沉积物主要在大陆架和个别岛礁区域,低声速沉积物连成一片,高声速沉积物不是连成一片。大陆架海底沉积物弹性模量、体积弹性模量、泊松比和拉梅常数等4项参数比大陆坡海底沉积物要高,大陆坡海底沉积物压缩系数比大陆架海底沉积物要高,剪切模量在大陆架和大陆坡海底上相差不大。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平面分布特征及其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海底沉积物 弹性性质 声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硅对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晋 李安春 +4 位作者 万世明 黄杰 卢健 蒋富清 李铁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46,共12页
通过采用两种不同的粒度预处理方案,对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探讨了生物硅对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粒度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硅无论是对粒度组分、粒度参数,还是对沉积物类型都有显著的影响。同时,结合显微镜镜下涂片鉴... 通过采用两种不同的粒度预处理方案,对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探讨了生物硅对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粒度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硅无论是对粒度组分、粒度参数,还是对沉积物类型都有显著的影响。同时,结合显微镜镜下涂片鉴定的硅质生物碎屑含量,认为要获取有效的南沙陆坡区的陆源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需去除掉生物硅。通过对比发现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生物硅的主要粒级分布范围为8~9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硅 粒度 预处理方案 南海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活体浮游有孔虫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被引量:12
16
作者 崔喜江 向荣 +1 位作者 郑范 陈木宏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5-30,共6页
通过对2002年5月采自南海南部海区11个站位20个垂直分层浮游拖网样品的浮游有孔虫组成和分布特征的初步分析,发现该区表层水体中浮游有孔虫分布广泛,共鉴定属种20种,以热带暖水种占绝对优势,广适应性冷水种有零星出现。深水种Globorotal... 通过对2002年5月采自南海南部海区11个站位20个垂直分层浮游拖网样品的浮游有孔虫组成和分布特征的初步分析,发现该区表层水体中浮游有孔虫分布广泛,共鉴定属种20种,以热带暖水种占绝对优势,广适应性冷水种有零星出现。深水种Globorotalia menardii在南海南部50 m水层中广泛出现,但壳体相对较小,壳壁较薄。该区0—50m水层活体浮游有孔虫丰度范围为(6 138—64 174)枚.1 000 m-3海水,大致呈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在西南部浅水区和西北部上升流区丰度最高,与表层水体的营养水平密切相关。将水样浮游有孔虫分布数据与该海区23个站位表层沉积样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遗壳浮游有孔虫与活体的分布关系密切,虽然在种属丰度以及分布范围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但两者具有相似的优势种组合。主要差异在于水体中浮游有孔虫优势种相对丰度差异较大,易溶种Hastigerina pelagica含量较高,而遗壳中浮游有孔虫各种属分布趋向于均匀化。此外,陆源物质的释稀作用对沉积物中的有孔虫丰度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浮游拖网 浮游有孔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陆坡晚第四纪沉积物稀土元素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12
17
作者 付淑清 朱照宇 +1 位作者 欧阳婷萍 邱燕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4-29,共6页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法,对南海南部86GC柱状沉积物样品的稀土元素(REE)含量进行测量,并对其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自大约31kaBP以来,该海域的沉积物具有基本相同的物质来源,物源区的气候环境变化可能是影响沉...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法,对南海南部86GC柱状沉积物样品的稀土元素(REE)含量进行测量,并对其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自大约31kaBP以来,该海域的沉积物具有基本相同的物质来源,物源区的气候环境变化可能是影响沉积物中REE指标纵向变化的主要因素。各指标的综合分析显示,末次冰期南海南部海域的沉积物源区具有较强的化学风化作用,冰后期则相对减弱,这就意味着南海南部及周边地区末次冰期期间依然盛行热带气候,冰后期的气候环境则可能较为多变。另外,在柱状样深度分别为17cm和100cm处均记录了指标的突变,前者可能是8k事件在南海南部的记录,后者代表的事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稀土元素 古环境 晚第四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向荣 陈木宏 +4 位作者 成鑫荣 张兰兰 陆钧 刘建国 陈忠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9-66,共8页
通过对2002年南海南部春季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的δ18O和δ13C分析,初步探讨该区有孔虫氧碳同位素的海洋环境指示意义及其与沉降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南部春季表层水体中Globigerinoides ruber(G.ruber)与Globigerinoides... 通过对2002年南海南部春季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的δ18O和δ13C分析,初步探讨该区有孔虫氧碳同位素的海洋环境指示意义及其与沉降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南部春季表层水体中Globigerinoides ruber(G.ruber)与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G.sacculifer)的δ18O均值基本相似,相对它们在表层沉积物中的δ18O明显要小;但在表层沉积物中G.ruber的δ18O则比G.sacculifer相对要小0.34‰。这种差异可能与G.sacculifer的配子生殖二次钙化以及2个种属的季节性差异有关。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P.obliquiloculata)的δ18O在沉积物和水体中均较G.ruber和G.sacculifer明显偏大,表现出较大的种间差异。P.obliquiloculata的δ18O在春季水体中比其在沉积物中平均约小0.7‰,差值较大,可能是因为P.obliquiloculata为冬季种,主要出现在冬季低温水体中。3种浮游有孔虫的δ13C以G.sacculifer最大,G.ruber次之,P.obliquiloculata最低,这种差异可能主要由属种间的生命效应所引起。表层沉积物中G.ruber和G.sacculifer的δ18O从区域的西北往东南有逐渐变小的趋势,可能受区域年均表层水温西北低东南高的影响。在上升流发育区,P.obliquiloculata的δ18O和δ13C均明显偏高,其δ13C与水体营养的关系与南海北部的明显相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浮游有孔虫 浮游拖网 氧同位素 碳同位素 上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次表层叶绿素a质量浓度最大值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6
19
作者 廖秀丽 戴明 +2 位作者 巩秀玉 刘华雪 黄洪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5-56,共12页
文章分析了2013年南海南部4个季节航次的叶绿素a(Chl a)调查数据,结果显示:150m以浅水柱Chl a质量浓度均值分别为早春0.14mg×m^(-3)、初夏0.12mg×m^(-3)、初秋0.18mg×m^(-3)、初冬0.16mg×m^(-3)。早春和初夏偏低的... 文章分析了2013年南海南部4个季节航次的叶绿素a(Chl a)调查数据,结果显示:150m以浅水柱Chl a质量浓度均值分别为早春0.14mg×m^(-3)、初夏0.12mg×m^(-3)、初秋0.18mg×m^(-3)、初冬0.16mg×m^(-3)。早春和初夏偏低的原因与早春风速小,初夏水温高,不利于水体的垂直混合,限制了深层海水中丰富的营养盐向上层水体补充有关。4个季节中海水次表层Chl a质量浓度最大值层(SCML)均出现在50m和75m,这两个水层的Chl a质量浓度差异小,季节变化不大,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24~0.26mg×m^(-3)和0.22~0.26mg×m^(-3)。受混合层深度和温跃层上界深度的共同影响,50m水层Chl a质量浓度主要受制于深层富营养盐海水的向上补充,75m水层Chl a质量浓度受水温的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叶绿素a质量浓度最大值 时空分布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晚第四纪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及其与极地冰芯古气候记录的比较 被引量:23
20
作者 翦知湣 王博士 乔培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91-398,共8页
本次研究选取南海南部"太阳号"95航次17961-2柱状样(8°30.4′N,112°19.9′E,水深1795m,柱长10.3m)的175块样品进行浮游(Globigerinoides ruber)和底栖有孔虫(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的氧碳稳定同位素及浮游有... 本次研究选取南海南部"太阳号"95航次17961-2柱状样(8°30.4′N,112°19.9′E,水深1795m,柱长10.3m)的175块样品进行浮游(Globigerinoides ruber)和底栖有孔虫(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的氧碳稳定同位素及浮游有孔虫G.ruber壳体的Mg/Ca比值测定,再造了距今约140ka以来时间分辨率约800年的表层海水温度(SST)变化,揭示末次冰期南海南部的SST曾降温达约5℃,且存在类似Dansgaard-Oeschger(D/O)事件的千年尺度波动。将南海南部的研究结果与极地冰芯古气候记录进行对比,发现在千年时间尺度上南海南部SST的变化特征与南极冰芯的古气候变化相一致,而与格陵兰冰芯δ18O所展示的锯齿状形态D/O事件的变化不一样,且最近的两个末次冰消期南海南部SST与代表高纬冰盖体积大小的底栖有孔虫δ18O几乎同步变化,反映南海南部热带海区古气候变化的特殊性,为进一步研究低纬热带海区在全球古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表层海水温度 Mg/ca比值测定 高低纬度气候联系 晚第四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