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Doshan斜坡带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方法
1
作者 何文渊 陈可洋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分析了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Doshan区块中部斜坡带沉积特征,并提出了一种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方法,识别出岩性圈闭,地震属性分析验证了储层预测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1)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D... 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分析了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Doshan区块中部斜坡带沉积特征,并提出了一种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方法,识别出岩性圈闭,地震属性分析验证了储层预测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1)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Doshan斜坡带中—下侏罗统沉积时构造活动强烈,发育少量断裂,以湖相沉积为主,可分为SQ4—SQ6共3个沉积期,分别对应埃巴林组(J_(1)ab)、多尚组(J_(2)ds)和卡拉甘塞组(J_(2)kr),SQ6时期发生大规模湖侵,扇三角洲呈裙带状展布在边缘断层一侧,半深湖范围扩大;三角洲前缘为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相带。(2)储层预测方法为以井-震标定结果确定地层界线,以基于声波曲线重构的岩石物理分析校正井径的影响,以基于调谐厚度的正演模型分析识别砂体,以高分辨率岩性储层地震反演技术对单砂层进行识别。(3)研究区岩性圈闭主要分布于中—下侏罗统,发育于坡折控砂条件下的一系列构造带上。地震属性分析结果与沉积特征吻合度较高。(4)研究区中—下侏罗统的坡折位置发育一系列岩性圈闭,在高分辨率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强振幅、高阻抗特征,是勘探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带 岩性圈闭 储层预测 圈闭识别 正演模拟 地震反演技术 岩石物理 声波曲线重构 中—下侏罗统 Doshan区块 南图尔盖盆地 哈萨克斯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体叠置结构及构型特征对水驱规律的影响——以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Kumkol油田为例 被引量:44
2
作者 赵伦 王进财 +4 位作者 陈礼 陈希 范子菲 张祥忠 田中元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6-94,共9页
以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Kumkol高含水油田为例,建立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3种沉积砂体构型模式,研究不同类型砂体接触叠置关系及内部构型特征对水淹规律、水驱开发效果的影响。曲流河砂体内部以侧积层为主要构型特征,砂体间叠置关系... 以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Kumkol高含水油田为例,建立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3种沉积砂体构型模式,研究不同类型砂体接触叠置关系及内部构型特征对水淹规律、水驱开发效果的影响。曲流河砂体内部以侧积层为主要构型特征,砂体间叠置关系简单,注入水主要沿砂体下部突进,造成底部优先水淹,中强水淹厚度比例占51.8%;辫状河砂体内部以近水平分布的落淤层发育为特征,砂体非均质程度低,纵向上水驱波及比较均匀,中强水淹比例高达81.7%;三角洲砂体叠置结构与构型特征相对比较复杂,不同砂体之间频繁叠置,砂体内部发育泥质夹层,注入水推进一方面受到砂体间的不渗透或者低渗透层遮挡,同时在砂体内部受泥质夹层的影响,水驱波及范围小,中强水淹仅占32.6%。数值模拟研究表明,辫状河砂体含水上升速度慢,无水采出程度高,水驱开发效果最好;三角洲砂体水驱波及差,含水上升快,无水采出程度低,水驱开发效果最差,潜力较大;曲流河砂体介于二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图尔盖盆地 砂体类型 曲流河 辫状河 三角洲 水淹程度 水驱特征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体构型特征与剩余油分布模式——以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Kumkol South油田为例 被引量:30
3
作者 赵伦 梁宏伟 +4 位作者 张祥忠 陈礼 王进财 曹海丽 宋晓威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3-441,共9页
以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Kumkol South油田为例,通过对曲流河、辫状河和三角洲砂体构型特征、开发效果、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对比研究,提出了不同类型砂体构型特征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模式。辫状河砂体构型特征简单,为近水平泥质夹层分布的... 以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Kumkol South油田为例,通过对曲流河、辫状河和三角洲砂体构型特征、开发效果、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对比研究,提出了不同类型砂体构型特征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模式。辫状河砂体构型特征简单,为近水平泥质夹层分布的"泛连通体"构型模式,水驱波及较均匀,边底水推进快,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模式为近水平的泥质落淤层"垂向遮挡控油模式";曲流河砂体构型特征为废弃河道和点坝内泥质侧积层的"半连通体"构型模式,注入水主要沿砂体中下部波及,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模式为废弃河道和泥质侧积层"侧向遮挡控油模式";三角洲砂体构型特征复杂,为侧向与垂向泥岩隔层和泥质夹层发育的"镶嵌式"构型模式,注入水主要沿水流优势通道波及,波及程度相对较弱,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模式为泥岩隔层和泥质夹层的"复合遮挡控油模式"。不同类型砂体剩余油分布规律不同,应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剩余油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砂体 曲流河砂体 辫状河砂体 砂体构型 水驱开发效果 剩余油分布 剩余油挖潜 南图尔盖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洲砂体构型对水驱波及特征的影响——以南图尔盖盆地Kumkol South油田J-Ⅱ层为例 被引量:14
4
作者 赵伦 王进财 +4 位作者 陈礼 张祥忠 曹海丽 王成刚 赵亮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7-414,共8页
以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Kumkol South油田上侏罗统J-Ⅱ层为例,运用砂体精细表征、水淹层综合解释、产吸剖面统计分析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三角洲砂体构型特征及其非均质性,明确了砂体构型对水驱波及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 以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Kumkol South油田上侏罗统J-Ⅱ层为例,运用砂体精细表征、水淹层综合解释、产吸剖面统计分析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三角洲砂体构型特征及其非均质性,明确了砂体构型对水驱波及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角洲砂体构型特征复杂,为泥岩隔层和泥质夹层发育的"镶嵌式"构型模式,砂体构型特征控制其水驱波及特征:三角洲各单砂体之间由于非渗透或弱渗透边界、水下分流间湾泥岩的侧向或垂向遮挡,砂体叠置结构特征复杂,注入水优先流向物性较好的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致使这两类砂体水淹作用强,采出程度高,水驱平面波及效果好;单砂体内部,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单砂体一方面由于内部发育泥质夹层,对注入水具有纵向阻挡和分流作用,砂体纵向动用程度高,水驱波及效果好,另一方面由于单砂体内渗透率级差大,水驱优势通道发育程度高,水驱波及不均匀,而侧缘席状砂为均质薄层细粒砂,物性差,水淹均匀,水驱波及效果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萨克斯坦 南图尔盖盆地 三角洲 砂体构型 非均质性 水驱波及特征 水淹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地震沉积学应用——以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A区为例 被引量:16
5
作者 毛治国 樊太亮 +5 位作者 凌宗发 孙伟 李小江 白斌 沈武显 蒋韧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296-2304,共9页
在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内,应用地震沉积学方法,通过90°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和分频处理,进行地震属性趋势和钻井综合分析,研究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A区沉积岩岩性、沉积体系及其响应特征,确定沉积微相的边界与分布范围以及单砂体的... 在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内,应用地震沉积学方法,通过90°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和分频处理,进行地震属性趋势和钻井综合分析,研究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A区沉积岩岩性、沉积体系及其响应特征,确定沉积微相的边界与分布范围以及单砂体的体积、厚度与规模。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河流相发育,以河床滞留沉积、边滩、河漫滩、河漫湖泊等微相为主;不同频率对地震数据的相位等特性有不同响应,刻画地质体的横向不连续性能力也有所不同,频率为20~25 Hz时对河道砂体最敏感,在地层切片上完整清晰地刻画出河道边界、宽度、延伸长度及其平面几何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层序地层 地层切片 分频技术 南图尔盖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图尔盖盆地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被引量:24
6
作者 周海燕 胡见义 +1 位作者 郑俊章 黄先雄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47-558,共12页
储层储集性能普遍良好是南图尔盖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该盆地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孔隙类型演化分析研究发现,砂岩的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对储层的储集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在对大量薄片和岩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 储层储集性能普遍良好是南图尔盖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该盆地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孔隙类型演化分析研究发现,砂岩的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对储层的储集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在对大量薄片和岩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扫描电镜和X衍射粘土分析等手段,对南图尔盖盆地砂岩储层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机械压实和压溶作用、杂基充填作用、胶结作用和交代作用使砂岩孔隙度降低,不稳定矿物的溶蚀作用导致储层次生孔隙发育。根据有机质的演化及粘土矿物的变化序列,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随埋深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早成岩阶段,孔隙类型以原生孔隙粒间孔为主;中成岩阶段,孔隙类型以原生、次生混合型为主;晚成岩阶段,孔隙类型以次生型为主。综合评价南图尔盖盆地储层发现,阿雷斯库姆组、阿克萨布拉克组和库姆科尔组为Ⅰ类储层,可作为今后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次生孔隙 粘土矿物 库姆科尔组 孔隙演化 南图尔盖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图尔盖盆地原油成因与油气运聚关系 被引量:18
7
作者 吴林钢 李秀生 +3 位作者 王成云 方甲中 张津海 高岗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9-512,共4页
对南图尔盖盆地大量原油样品进行了有机地化的系统分析,并依据盆地构造特征探讨了油气运聚特征。根据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与碳同位素特征等把原油划分成了A、B、C三大类,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和成熟度的差异又把B类型原油分成了B1、B2类。... 对南图尔盖盆地大量原油样品进行了有机地化的系统分析,并依据盆地构造特征探讨了油气运聚特征。根据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与碳同位素特征等把原油划分成了A、B、C三大类,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和成熟度的差异又把B类型原油分成了B1、B2类。烃源岩包括湖相与煤系两大类。其中A类主要来自湖相卡拉甘塞组烃源岩;B1类主要来自湖相多尚组烃源岩,可能有少量来自卡拉甘塞组烃源岩的原油混入,B2类主要来自多尚组烃源岩,混入少量来自下侏罗统埃巴林组煤系烃源岩的原油;C类原油主要来自埃巴林组煤系烃源岩。凹陷内的油气主要沿砂体、基底不整合与断裂向两侧的凸起进行侧向运移。阿雷斯库姆凹陷内的卡拉套走滑断裂两侧已发现了大量油气,但仍有较大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图尔盖盆地 原油类型 油气运聚 湖相烃源岩 煤系烃源岩 卡拉套走滑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层序地层模式 被引量:21
8
作者 高金玉 赵伯宇 +1 位作者 张元福 姜在兴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30,共4页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的隐蔽油气藏日益成为勘探重点,如何借助层序地层学原理去寻找储集物性好的隐蔽圈闭成为油气勘探的难点。根据经典层序地层学原理,应用测井资料小波分析技术,结合岩性、测井曲线和地震反射等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对...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的隐蔽油气藏日益成为勘探重点,如何借助层序地层学原理去寻找储集物性好的隐蔽圈闭成为油气勘探的难点。根据经典层序地层学原理,应用测井资料小波分析技术,结合岩性、测井曲线和地震反射等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对南图尔盖盆地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进行了层序划分,共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10个体系域。根据构造演化阶段的不同,划分出断拗转换期和拗陷期2种层序地层模式,前者主要发育滨浅湖和三角洲沉积,后者发育河流相沉积。其中断拗转换期层序地层模式中主要发育三角洲地层尖灭油气藏和滩坝透镜体油气藏,拗陷期层序地层模式中发育下切河道油气藏和河道透镜体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小波分析 层序地层模式 断拗转换期 拗陷期 隐蔽油气藏 南图尔盖盆地 哈萨克斯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图尔盖盆地Kumkol油田上侏罗统库姆科尔组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树慧 吴少波 +2 位作者 蔡芳 李元宁 陈艳霞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20,6+5,共6页
Kumkol油田上侏罗统库姆科尔组属于中石油海外新近认识区块,为解决油田开发中遇到的地质问题,通过对大量取心井的岩心观察描述和测井、录井、岩石薄片鉴定资料等的综合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南图尔盖盆地Kumkol油田上侏罗统库姆科尔... Kumkol油田上侏罗统库姆科尔组属于中石油海外新近认识区块,为解决油田开发中遇到的地质问题,通过对大量取心井的岩心观察描述和测井、录井、岩石薄片鉴定资料等的综合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南图尔盖盆地Kumkol油田上侏罗统库姆科尔组的岩石类型、沉积构造、物源方向、古生物和沉积相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上侏罗统库姆科尔组为一套河流入湖形成的三角洲沉积,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南部,区内以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河口坝等微相类型.纵向上,从J3至J2期为湖平面的上升过程,三角洲沉积的规模呈逐渐减弱的趋势.J1沉积期,湖平面相对下降,物源供应充足,为区内三角洲沉积的主要发育期,水下分流河道广泛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图尔盖盆地 Kumkol油田 上侏罗统 库姆科尔组 三角洲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图尔盖盆地Doshan地区底辟构造的发现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7
10
作者 代寒松 洪亮 +3 位作者 张明军 张静 张亚军 王鑫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8-532,共5页
Doshan地区新发现的底辟构造具有典型的双重性,其浅层碳酸盐岩底辟在叠加于下伏深部底辟构造上的同时,还保持与下部底辟构造形态的一致性。底辟构造规模普遍较小,平面多呈NW-SE向展布。综合区域应力背景、塑性层形变、裂解气显示等相关... Doshan地区新发现的底辟构造具有典型的双重性,其浅层碳酸盐岩底辟在叠加于下伏深部底辟构造上的同时,还保持与下部底辟构造形态的一致性。底辟构造规模普遍较小,平面多呈NW-SE向展布。综合区域应力背景、塑性层形变、裂解气显示等相关要素分析,认为底辟构造属深源型底辟,其形成发育主要受控于晚白垩世。南图尔盖盆地大规模走滑、抬升变形过程中,基底深部古断裂再次活动导致深部物质沿断层小规模上拱。此类构造的发现在为构造研究提供全新模式的同时,也为南图尔盖盆地油气勘探提供了一个新的领域。在位于斜坡-潜山带的底辟构造,有着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是寻找相关构造、岩性油气藏的理想区域,应作为后期油气勘探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聚集 底辟构造 潜山斜坡带 Doshan地区 南图尔盖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37
11
作者 孔祥宇 殷进垠 张发强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7年第3期48-53,共6页
南图尔盖盆地是哈萨克斯坦中南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为中生代裂谷盆地,具有垒堑相间结构,南部阿尔斯库姆坳陷是盆地的沉积中心和主要的生烃灶,自西向东由4个北西—南东向展布的地堑组成,已发现的十余个油田均位于地堑间的次级隆起与斜坡... 南图尔盖盆地是哈萨克斯坦中南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为中生代裂谷盆地,具有垒堑相间结构,南部阿尔斯库姆坳陷是盆地的沉积中心和主要的生烃灶,自西向东由4个北西—南东向展布的地堑组成,已发现的十余个油田均位于地堑间的次级隆起与斜坡部位。盆地主要沉积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由下至上发育了几个大型的区域不整合。直接覆盖在前侏罗系变形基底之上的是下、中侏罗统泥岩为主的生油层系,上侏罗统河道砂体及下白垩统一套广泛发育的席状砂是主要储层,其上一套稳定的湖泊相页岩成为区域盖层,生储盖配置关系合理。该盆地虽然经历了20多年的勘探历程,大规模的优质储量大部分已被发现,但仍具勘探潜力,除构造圈闭外,斜坡部位的地层岩性圈闭和基底裂缝型风化壳都是未来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质特征 勘探潜力 南图尔盖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道砂体叠前地震属性的优化与应用——以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苏玉平 周晨光 +2 位作者 王天奇 吴大成 马凤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41-47,共7页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侏罗系岩性圈闭较为发育,河道多期次发育、砂体较为孤立且连续性差,勘探处于高成熟阶段,目前主要利用叠后地震资料进行河道识别但效果不佳。为此,对河道砂体叠前道集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子波拉伸校正、品质因子Q...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侏罗系岩性圈闭较为发育,河道多期次发育、砂体较为孤立且连续性差,勘探处于高成熟阶段,目前主要利用叠后地震资料进行河道识别但效果不佳。为此,对河道砂体叠前道集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子波拉伸校正、品质因子Q补偿、特定角度叠加等措施,改善了河道的成像效果,优化出了能更清晰地反映河道特征的叠前地震属性。借助地层切片技术,结合盆地的基本地质情况,精细地刻画出了工区内河道的空间展布特征。结论认为:1研究区的物源是来自西北方向的;2J3ak组内3个四级层序中至少发育5期河道;其中SQ8-2层序内至少发育3期,代表着河道发育最广泛、发育最强烈的时期,沉积过程的继承性特征明显;3早期的SQ8-1层序充填以湖盆被河流填平补齐为特点,晚期的SQ8-3层序充填范围缩小,反映了水体范围缩小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砂体 叠前地震属性 子波拉伸校正 品质因子 岩性圈闭 晚侏罗世 南图尔盖盆地 哈萨克斯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图尔盖盆地Doshan地区碳酸盐岩潜山油气勘探前景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代寒松 洪亮 +3 位作者 张明军 张静 许先华 张亚军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4-338,共5页
随着南图尔盖盆地油气勘探逐步深入,西侧Doshan地区碳酸盐岩潜山的重要性逐步凸显。以构造分析为基础,在对Doshan碳酸盐岩潜山形成发育进行剖析前提下,结合源、储、运、局部构造等基本成藏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受盖层发育条件限制,研... 随着南图尔盖盆地油气勘探逐步深入,西侧Doshan地区碳酸盐岩潜山的重要性逐步凸显。以构造分析为基础,在对Doshan碳酸盐岩潜山形成发育进行剖析前提下,结合源、储、运、局部构造等基本成藏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受盖层发育条件限制,研究区碳酸盐岩潜山难以大规模连片成藏,油气仅在局部聚集。将现有勘探区划分为3类,其中Ⅰ、Ⅱ类为具较大潜力的首选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图尔盖盆地 Doshan地区 碳酸盐岩潜山 成藏要素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图尔盖盆地Aryskum坳陷中段构造特征及其对侏罗系油气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代寒松 洪亮 +3 位作者 张明军 张静 张亚军 王鑫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1期35-39,共5页
通过对南图尔盖盆地Aryskum坳陷中段构造特征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走滑-坳(裂)陷带、斜坡-断阶带和隆起带,并提出其演化经历了J1-2断陷、J3断-坳转换以及白垩纪坳陷-古近纪走滑和抬升3个阶段。总结了构造对生储盖组合、圈闭类型、有利相... 通过对南图尔盖盆地Aryskum坳陷中段构造特征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走滑-坳(裂)陷带、斜坡-断阶带和隆起带,并提出其演化经历了J1-2断陷、J3断-坳转换以及白垩纪坳陷-古近纪走滑和抬升3个阶段。总结了构造对生储盖组合、圈闭类型、有利相带以及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指出断阶-斜坡带J1-2倾向断块型、上倾超覆型、岩性尖灭型油藏以及Karatau断裂两侧J2kr-J3双断型、断背斜型油藏应成为后期油气勘探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图尔盖盆地 Aryskum坳陷 构造演化 有利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图尔盖盆地阿雷斯库姆坳陷构造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20
15
作者 张朝富 陈安定 +1 位作者 蒲玉娥 罗阳俊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7-129,共3页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的阿雷斯库姆坳陷由双断式地堑、单断式箕状凹陷等组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分析该坳陷现今构造形迹入手,对中亚地区板块运动特点,阿雷斯库姆坳陷自海西运动期以来的构造动力变迁史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该坳陷...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的阿雷斯库姆坳陷由双断式地堑、单断式箕状凹陷等组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分析该坳陷现今构造形迹入手,对中亚地区板块运动特点,阿雷斯库姆坳陷自海西运动期以来的构造动力变迁史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该坳陷早期为断陷、晚期为坳陷的演化特征并对其形成机理以及对沉积作用的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图尔盖盆地 阿雷斯库姆坳陷 裂陷作用 箕状断陷 构造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环萜烷、甾烷分布用于南图尔盖盆地油源对比 被引量:11
16
作者 陈安定 赵俊峰 +1 位作者 漆建华 邵满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02-606,共5页
南图尔盖盆地阿雷斯库姆坳陷烃源岩主要分布在中、下侏罗统,含腐殖-腐泥、腐泥-腐殖、腐殖三种干酪根类型,处于低熟-成熟、局部高熟演化阶段。该坳陷具凹陷、凸起相间排列结构,油气生于凹陷、储于凸起的现象较普遍。凸起上的油气来源于... 南图尔盖盆地阿雷斯库姆坳陷烃源岩主要分布在中、下侏罗统,含腐殖-腐泥、腐泥-腐殖、腐殖三种干酪根类型,处于低熟-成熟、局部高熟演化阶段。该坳陷具凹陷、凸起相间排列结构,油气生于凹陷、储于凸起的现象较普遍。凸起上的油气来源于两边凹陷的多套烃源岩。而不同凹陷和层系间沉积环境、干酪根性质的差异和分布的复杂性更造成了油源区分的困难。通过资料分析,将原油甾烷划分为Ⅱ1、Ⅱ12、Ⅱ22、Ⅲ型等4种分布类型,三环萜烷划分为两大系列11种分布类型,用三环萜烷中的"未知峰"区分不同凹陷的烃源岩,用甾烷-三环萜烷分布组合落实烃源岩层位,成功区分了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图尔盖盆地 阿雷斯库姆坳陷 油源对比 三环萜烷 甾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图尔盖盆地萨雷布拉克地区侏罗系沉积层序及地层不整合圈闭 被引量:6
17
作者 冉怀江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12,共7页
南图尔盖盆地是重要的油气探区,受区域构造的影响,侏罗系沉积层序的发育演化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研究区尚未勘探的有利构造圈闭逐渐减少,岩性-地层油气藏已经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为此,在对地震、测井及岩心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 南图尔盖盆地是重要的油气探区,受区域构造的影响,侏罗系沉积层序的发育演化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研究区尚未勘探的有利构造圈闭逐渐减少,岩性-地层油气藏已经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为此,在对地震、测井及岩心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造演化分析、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以及沉积相分析,对南图尔盖盆地A探区萨雷布拉克地区侏罗系沉积层序特征及有利地层不整合圈闭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萨雷布拉克地区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经历了3次较为明显的构造运动,可将其构造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即断陷期、断-坳转换期及坳陷期,形成了3个二级层序,并在其层序格架内将侏罗系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每个三级层序中可划分出2~3个体系域;2早侏罗世断陷期(SQ1,SQ2)主要发育湖泊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侏罗世断-坳转换期(SQ3,SQ4)主要发育湖泊及三角洲沉积体系,晚侏罗世坳陷期(SQ5,SQ6,SQ7)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及河流沉积体系;3侏罗系有利的地层不整合圈闭主要为SQ1和SQ2与上覆地层形成的地层削蚀不整合圈闭,以及SQ5与下伏地层形成的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地层 地层不整合圈闭 侏罗系 萨雷布拉克 南图尔盖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图尔盖盆地下白垩统河流沉积微相测井识别与地震预测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健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9-213,共5页
以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下白垩统为例,针对辫状河与曲流河复合沉积体的沉积特征,应用沉积学原理,以测井曲线组合特征为基础,结合岩心相和地震反射及地震属性特征,在纵向上识别出了辫状河河床滞留沉积、边滩、曲流河的泛滥平原和河床... 以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下白垩统为例,针对辫状河与曲流河复合沉积体的沉积特征,应用沉积学原理,以测井曲线组合特征为基础,结合岩心相和地震反射及地震属性特征,在纵向上识别出了辫状河河床滞留沉积、边滩、曲流河的泛滥平原和河床滞留沉积等沉积微相。在构造分析、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等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地震综合预测技术,将地震属性和测井、岩心分析技术结合起来,有效消除地震研究的多解性,很好地预测了河流沉积体的平面展布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曲线 地震预测 辫状河 曲流河 沉积微相 哈萨克斯坦 南图尔盖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图尔盖盆地基底特征及基岩成藏模式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永亮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50,共8页
在对地震、录丼、测丼、重力资料分析基础上,通过全三维构造精细解释、剩余重力异常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基底构造进行了推断解释.研究表明,该盆地具有双重基底,基底起伏十分剧烈,深大断裂发育,自西向东的4 个北西-... 在对地震、录丼、测丼、重力资料分析基础上,通过全三维构造精细解释、剩余重力异常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基底构造进行了推断解释.研究表明,该盆地具有双重基底,基底起伏十分剧烈,深大断裂发育,自西向东的4 个北西-南东向展布的凹陷具有东断西超的特点.基底深度-般在1?5 k m 之间变化,表现为南部深度大、北部深度小的趋势,在北西向断裂系的作用下,基底局部构造大多呈北西向展布.在此研究基础上,从岩性、储集性能、生储盖配置关系及保存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古潜山成藏条件分析,建立了南图尔盖盆地基岩油气成藏三种模式,突破了该区仅在古潜山风化壳含油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萨克斯坦 南图尔盖盆地 基底特征 潜山油藏 油气成藏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图尔盖盆地南缘下白垩统复杂古地形条件下的沉积相
20
作者 乔彦国 李瑞 +2 位作者 王桂芳 邹宗义 秦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 112,共8页
为了在南图尔盖盆地南缘下白垩统寻找有利岩性油气藏勘探目标,在单井沉积相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覆盖研究区的三维地震资料,应用地震层位拉平法恢复了下白垩统K1nc沉积期古地貌,结合地震振幅属性切片技术、地震相分析等进行物源分析,划... 为了在南图尔盖盆地南缘下白垩统寻找有利岩性油气藏勘探目标,在单井沉积相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覆盖研究区的三维地震资料,应用地震层位拉平法恢复了下白垩统K1nc沉积期古地貌,结合地震振幅属性切片技术、地震相分析等进行物源分析,划分沉积体系类型和沉积相带,预测有利砂体展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K1nc地层以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湖泊相沉积为主,可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物源早期以东西向及南西—北东向为主,晚期主要来自西南方向。研究区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席状砂和滨浅湖滩坝砂体为优质储层。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岩性圈闭勘探和估计研究区岩性油气藏储量规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形恢复 地震相 沉积相 地震属性 南图尔盖盆地 哈萨克斯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