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暂性单侧神经痛样头痛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雪莲 谭戈 《新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657-662,共6页
短暂性单侧神经痛样头痛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发作时通常伴有同侧结膜充血和(或)流泪等自主神经症状,且一般呈慢性病程,大多数患者因得不到有效诊治而反复求医,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目前,在临床工作中,... 短暂性单侧神经痛样头痛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发作时通常伴有同侧结膜充血和(或)流泪等自主神经症状,且一般呈慢性病程,大多数患者因得不到有效诊治而反复求医,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目前,在临床工作中,短暂性单侧神经痛样头痛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由于罕见,国内关于短暂性单侧神经痛样头痛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亟须提高临床医师对其的认识与诊疗水平,降低误诊率。文章就短暂性单侧神经痛样头痛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机制、临床特征、诊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较为全面的参考,从而提高有效诊治率,帮助患者尽早摆脱病痛,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呼吁国内外研究者加大对短暂性单侧神经痛样头痛的研究力度,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单侧神经痛样头痛 临床特征 原发性头痛 三叉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有结膜充血流泪的短暂性单侧神经痛样头痛2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2
作者 黄焰 朱凯云 陈俊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50-650,662,668,684,共4页
伴有结膜充血流泪的短暂性单侧神经痛样头痛(short-lasting unilateral neuralgiform headache attacks with conjunctival injection and tearing,SUNCT)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头痛,1978年由Sjaastad等首先描述,在随后的10多年有了比较... 伴有结膜充血流泪的短暂性单侧神经痛样头痛(short-lasting unilateral neuralgiform headache attacks with conjunctival injection and tearing,SUNCT)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头痛,1978年由Sjaastad等首先描述,在随后的10多年有了比较完整的描述^([1-2]),2006年Cohen等^([3])报道了最大的一组病例43例,是目前为止对该疾患最为详尽的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有结膜充血流泪的短暂性单侧神经痛样头痛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孔扩大成形减压术治疗单侧神经根症状腰椎管狭窄的效果分析
3
作者 王迪 徐松山 《华夏医学》 CAS 2021年第6期99-102,共4页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孔扩大成形减压术对单侧神经根症状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间歇性跛行评分的影响。方法:106例单侧神经根症状腰椎管狭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行开放式减压椎骨植骨融合术,观察组53例,行经皮...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孔扩大成形减压术对单侧神经根症状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间歇性跛行评分的影响。方法:106例单侧神经根症状腰椎管狭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行开放式减压椎骨植骨融合术,观察组53例,行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孔扩大成形减压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疼痛、功能障碍和间歇性跛行均得到改善(P<0.05);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高于对照组,丙二醛(MDA)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孔扩大成形减压术治疗单侧神经根症状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效果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 椎间孔扩大成形减压术 单侧神经根症状 腰椎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与单侧神经阻滞麻醉在会阴切开中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8
4
作者 吴昕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第6期133-133,共1页
关键词 双侧与单侧神经阻滞麻醉 会阴切开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臂丛神经牵拉样手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徐凯捷 邵建康 朱泽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年第3期99-100,共2页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牵拉样手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中药熏蒸治疗,治疗组采用丛神经牵拉样手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牵拉样手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中药熏蒸治疗,治疗组采用丛神经牵拉样手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10d和20d后症状体征总分数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20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11%,对照组总有效率61.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神经牵拉样手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比单纯使用中药熏蒸有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牵拉样手法 中药熏蒸 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视环锯技术治疗单侧神经根管狭窄症 被引量:3
6
作者 邹红军 胡勇 +1 位作者 刘锦波 吴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7-260,共4页
[目的]介绍经皮椎间孔镜可视环锯减压治疗单侧神经根管狭窄症的手术技术与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0月~2019年11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可视环锯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2例。行椎间孔入路,将可视环锯置于椎间孔镜外侧,将工作套筒置... [目的]介绍经皮椎间孔镜可视环锯减压治疗单侧神经根管狭窄症的手术技术与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0月~2019年11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可视环锯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2例。行椎间孔入路,将可视环锯置于椎间孔镜外侧,将工作套筒置于上关节突腹侧靠外固定,可视下左右旋转环锯,切除上关节突腹侧,通过髓核钳和等离子刀去除肥厚的黄韧带。[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时间推移,患者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依据改良的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结果优良率达90.6%。[结论]椎间孔镜下使用可视环锯技术能够在直视下安全高效地进行椎间孔扩大成形,有利于神经根在侧隐窝彻底减压及松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术 可视环锯 椎间孔成型 单侧神经根管狭窄症
原文传递
改良TLIF与传统PLIF治疗腰椎中央管狭窄伴单侧神经根管狭窄的比较 被引量:7
7
作者 魏家森 赵阳 +2 位作者 朱振军 李慧宁 周大凯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3期286-287,共2页
目的比较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与传统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中央管狭窄伴单侧神经根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8—2016-08诊治的60例腰椎中央管狭窄伴单侧神经根管狭窄,采用改良TLIF治疗30例(T... 目的比较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与传统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中央管狭窄伴单侧神经根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8—2016-08诊治的60例腰椎中央管狭窄伴单侧神经根管狭窄,采用改良TLIF治疗30例(TLIF组),采用传统PLIF治疗30例(PLIF组)。结果 T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7(8~24)个月。TLIF组与PLIF组术后3、6个月VAS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IF组术后3、6个月VAS和JOA评分均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TLIF和传统PLIF治疗腰椎中央管狭窄伴单侧神经根管狭窄均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重建脊柱稳定性。而改良TLIF对脊柱后柱结构破坏小,能够最大限度对腰背肌进行止点重建,保留脊柱稳定性,降低腰椎失败综合征发生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中央管狭窄 单侧神经根管狭窄 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
原文传递
单侧喉返神经损伤神经修复术式探讨 被引量:32
8
作者 郑宏良 周水淼 +8 位作者 李兆基 陈世彩 张速勤 温武 沈小华 刘锋 黄益灯 崔毅 耿丽萍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1-295,T001,共6页
目的 探讨 5种神经修复术治疗单侧喉返神经损伤声带麻痹的疗效。方法  1993年 1月~ 2 0 0 1年 4月治疗外伤性单侧喉返神经损伤声带麻痹 38例 ,病程从损伤即刻至 2年不等。资料完整者 35例 ,其中行神经减压术 8例、颈襻主支喉返神经... 目的 探讨 5种神经修复术治疗单侧喉返神经损伤声带麻痹的疗效。方法  1993年 1月~ 2 0 0 1年 4月治疗外伤性单侧喉返神经损伤声带麻痹 38例 ,病程从损伤即刻至 2年不等。资料完整者 35例 ,其中行神经减压术 8例、颈襻主支喉返神经吻合术 16例、喉返神经端端吻合术 6例、颈襻神经肌蒂埋植术 3例、颈襻神经植入术 2例。手术前后喉镜、嗓音声学参数、肌电图检查等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病程 4个月内神经减压 5例恢复了正常的声带内收及外展功能 ,4个月以内 1例、以上2例及颈襻主支吻合组、喉返神经端端吻合组则未恢复声带运动。但上述 3种术式均能使喉内收肌获有效的再神经支配 ,满意地恢复声带的肌张力、肌体积、声带振动对称性及正常黏膜波 ,声门闭合良好 ,嗓音恢复正常。颈襻神经肌蒂埋植术及颈襻神经植入术均能改善声嘶 ,但无恢复正常病例。结论 ①单侧喉返神经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以神经减压效果最佳 ;②颈襻主支吻合术、喉返神经端端吻合术也能有效地恢复喉的发音功能 ;③喉神经修复术式选择应根据病程、神经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喉返神经损伤 神经修复术 声带麻痹 神经再生 喉肌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肌电检测对单侧喉返神经损伤预后的评价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世彩 郑宏良 +5 位作者 周水淼 李兆基 张速勤 黄益灯 温武 崔毅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10-414,共5页
目的 探讨喉神经肌电位综合指标对声带麻痹预后的估价作用。方法 检测91例甲状腺手术单侧声带麻痹患者的喉神经电图及肌电位,按病程分成4组;分析各组恢复与未恢复声带运动的患者喉神经肌电位特征,以“95%可信区间”计算神经肌电位预后... 目的 探讨喉神经肌电位综合指标对声带麻痹预后的估价作用。方法 检测91例甲状腺手术单侧声带麻痹患者的喉神经电图及肌电位,按病程分成4组;分析各组恢复与未恢复声带运动的患者喉神经肌电位特征,以“95%可信区间”计算神经肌电位预后评估标准。结果 病程2个月内组最大诱发电位幅度明显低于2个月以上的其他各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2-4个月与4-6个月组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故将病程2-6个月计为一组。2个月内组自然恢复与未恢复患者分别为2、11例,以引出诱发电位且无错向再生电位作为预后良好判断指标,准确率为92%(12/13)。2-6个月组恢复与未恢复患者各为11、48例,恢复者最大诱发电位幅度明显大于未恢复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以引出诱发电位且电位幅度大于26.4%作为预后良好的判断标准,准确率90%(53/59);结合无错向再生电位综合判断预后,准确率为93%(55/59)。6个月以上组19例无论神经肌电位检查结果如何,声带运动均无恢复。结论 将神经肌电位进行综合分析,分别判断不同病程的声带麻痹的预后,可提高预后判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电检测 单侧喉返神经损伤 预后 声带麻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动眼神经麻痹67例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丕逊 曾嵘 陈丽珍 《疑难病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37-37,共1页
关键词 单侧动眼神经麻痹 诊断 动脉瘤 神经损害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听神经病儿童的听力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颖 王雪瑶 +4 位作者 周怡 金欣 郑之芃 史吉峰 刘海红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65-569,共5页
目的 分析儿童单侧听神经病(Unilateral Auditory Neuropathy,UAN)听力学特点,为该类儿童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12例UAN儿童(男8人,女4人),平均年龄3.92岁(1-7岁)。对比38例(76耳)双侧(Auditory Neuropathy,AN)病例,分析游戏... 目的 分析儿童单侧听神经病(Unilateral Auditory Neuropathy,UAN)听力学特点,为该类儿童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12例UAN儿童(男8人,女4人),平均年龄3.92岁(1-7岁)。对比38例(76耳)双侧(Auditory Neuropathy,AN)病例,分析游戏测听(Play audiometry,PA)、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稳态听觉诱发电位(Steady-state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SSR)、耳蜗微音器电位(Cochlear microphonic potential,CM)以及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OAE)的临床听力学特点。结果 (1)UAN组儿童PA阈值比双侧AN组儿童更高,极重度听力损失占33.33%,完全听力损失占66.67%;(2)UAN组儿童PA阈值显著高于双侧AN组,UAN组儿童ASSR阈值与双侧AN组无显著性差异;(3)UAN组儿童ABR阈值引出率为50%,高于双侧AN组的25%。结论(1)UAN更具隐匿性,较之双侧AN,其临床特征并不显著,UAN行为测听表现出的听力损失更加严重,多表现为极重度、完全听力损失;(2)在儿童听力学诊断当中遵循交叉验证原则极其重要,单侧ABR严重异常或纯音测听/PA显示单侧听力损失的儿童都应进行AN的核心评估组合,如CM、OAE与ABR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单侧神经 听力学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听神经病附三例报告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锦玲 薛飞 +1 位作者 田永胜 孟美娟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 探讨单侧听神经病的听功能特征及病损部位。方法 报告及分析 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DPOAE)、听性脑干反应 (ABR)检测结果。结果  3例单侧患耳纯音听力图分别为上升型、平坦型及下降型 ,... 目的 探讨单侧听神经病的听功能特征及病损部位。方法 报告及分析 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DPOAE)、听性脑干反应 (ABR)检测结果。结果  3例单侧患耳纯音听力图分别为上升型、平坦型及下降型 ,听力损失 1例为中度 ,2例为重度 ,另侧听力图正常 ;3例患者双侧DPOAE正常引出 ,而ABR患侧未能引出 ,健侧正常引出。颞骨HRCT未见异常。结论 单侧听神经病的听功能特征与双侧听神经病的听功能特征相同。诱发性耳声发射及ABR对鉴别一般感音神经性聋与中枢性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神经 诱发性耳声发射 听性脑干反应 病损部位 听功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长期感音神经性聋患者默认网络的静息态fMRI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朱新 黄志纯 +2 位作者 张萍萍 刘斌 张光玉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11-515,共5页
目的研究单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默认网络的活动,观察聋人默认网络与正常人之间的变化。方法选择单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34例(左、右聋各17)以及17例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听力对象作为对照组,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所得数... 目的研究单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默认网络的活动,观察聋人默认网络与正常人之间的变化。方法选择单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34例(左、右聋各17)以及17例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听力对象作为对照组,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所得数据经过处理得到分别以默认网络中各脑区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图,并进行组内和组间分析。结果同正常控制组相比,耳聋组的默认网络各脑区均呈现了增强的功能连接,并且左侧耳聋表现了更为显著的变化。结论单侧长期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存在脑默认网络的功能连接的异常,表明耳聋患者默认网络发生了功能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感音神经性聋 默认网络 静息态 功能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听神经病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富德 李乃麟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04-106,共3页
关键词 单侧神经 感音神经性聋 发病形式 个案报道 国内外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单侧感音神经性聋的病因学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隋军 明澄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46-147,共2页
通过对41例(50耳)单侧感音神经性聋患儿进行纯音听力、声导抗、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及CT检查,对儿童单侧感音神经性聋的病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患儿血糖、血脂均正常,甲状腺功能也无明显变化;病毒感染、内耳血管... 通过对41例(50耳)单侧感音神经性聋患儿进行纯音听力、声导抗、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及CT检查,对儿童单侧感音神经性聋的病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患儿血糖、血脂均正常,甲状腺功能也无明显变化;病毒感染、内耳血管畸形可能是致聋的主要原因;对这些患儿应进行定期追踪观察,以排除肿瘤的可能;对小儿原因不明的反应力及学习成绩下降应进行常规听力测定以求早期诊断,提高治疗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单侧感音神经性聋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通针法治疗单侧动眼神经麻痹38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建文 张爱霞 +1 位作者 黄生辉 文新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9年第3期60-61,共2页
目的通过观察温通针刺疗法治疗单侧动眼神经麻痹临床疗效指标变化,研究探讨温通针刺疗法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机理,为温通针刺疗法治疗单侧动眼神经麻痹提供理论及临床依据,力求提供有意义的临床研究成果。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8例单侧动... 目的通过观察温通针刺疗法治疗单侧动眼神经麻痹临床疗效指标变化,研究探讨温通针刺疗法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机理,为温通针刺疗法治疗单侧动眼神经麻痹提供理论及临床依据,力求提供有意义的临床研究成果。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8例单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给予温通针刺疗法治疗5周,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眼裂大小、眼球水平运动距、瞳孔直径大小,统计分析治疗前后疗效指标变化判定临床效果。结果温通针刺疗法能增大眼裂、恢复眼球水平运动距离、缩小扩大的瞳孔直径。治疗5周后疗效显著。结论温通针刺疗法治疗单侧动眼神经麻痹疗效显著,可作为动眼神经麻痹有效的疗法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动眼神经麻痹 温通针刺疗法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膈神经切断对幼猪肺内表皮生长因子及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17
作者 杨勇 陈亮 顾玉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86-589,共4页
目的研究膈神经切断后幼猪肺内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mRNA及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KGF)mRNA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健康雄性幼猪36只,按手术时日龄10、30和50d分为三组,每组12只,再随机... 目的研究膈神经切断后幼猪肺内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mRNA及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KGF)mRNA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健康雄性幼猪36只,按手术时日龄10、30和50d分为三组,每组12只,再随机分为实验组(膈神经切断,n=6)和对照组(n=6)。实验组于颈部将左侧膈神经切断,对照组仅行左侧膈神经暴露。分别于术后2周处死动物,采用RT-PCR方法对肺组织中EGF及KGF 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RT-PCR的融解曲线示EGF、KGF和内参基因GAPDH分别在80.0、84.5和89.0℃附近各有一单峰,融解温度均一。单侧膈神经切断术后2周,10d和30d实验组幼猪肺内EGF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3.53±0.36和1.73±0.29,KGF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为4.71±0.42和2.77±0.29,均较相同日龄对照组(EGF mRNA表达水平4.60±0.41、2.18±0.24和KGF mRNA表达水平6.05±0.42、3.58±0.31)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d实验组幼猪肺内EGF及KGF mRNA的表达水平(0.72±0.15和1.83±0.22)与对照组(0.74±0.18和2.09±0.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间比较显示幼猪肺内EGF及KGF 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幼猪年龄增长肺内EGF及KGF mRNA的表达水平下降。结论单侧膈神经切断将导致术时日龄<30d幼猪肺内生长因子表达水平的下降,进而影响肺组织的正常发育,提示年龄较小的患儿应慎行膈神经移位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神经切断 表皮生长因子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膜外麻醉后单侧下肢神经异常一例报告
18
作者 陈雪华 刘凤智 王远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82-282,共1页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 单侧下肢神经异常 剖宫产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听觉传导通路激活的fMRI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魏倩 李强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1年第5期12-15,共4页
目的研究重度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给予声音刺激后,听觉传导通路各核团的激活范围及强度。方法耳聋组和正常听力对照组的双耳分别给予刺激,将被试分为4组,并进行fMRI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①给予刺激后,4组被试听觉传导通路的各组... 目的研究重度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给予声音刺激后,听觉传导通路各核团的激活范围及强度。方法耳聋组和正常听力对照组的双耳分别给予刺激,将被试分为4组,并进行fMRI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①给予刺激后,4组被试听觉传导通路的各组核团可见不同程度的激活;②4组被试的听觉皮层、内侧膝状体、下丘在4000Hz和500Hz两种纯音刺激下的激活情况存在差异。结论①听觉皮层在500Hz比在4000Hz纯音刺激下的激活范围及强度大;②内侧膝状体、下丘激活范围变化不大,激活强度变化率500Hz大于4000Hz;③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听觉传导通路发生结构与功能的重组,重组发生于听觉皮层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 重度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 听觉传导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多根肋间神经阻滞在胸腔手术后止痛中的应用——附60例报告
20
作者 秦永跃 丁旭青 +2 位作者 高廷朝 庞彬 陈鹏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8-179,共2页
目的:探讨单侧多根肋间神经阻滞在胸腔手术后止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0例胸腔手术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采用自行改制的F7型输尿管导管1根植入壁层胸膜外间隙、交感链外侧1cm处,并与交感链平行,通过此管于胸腔手术后注入1... 目的:探讨单侧多根肋间神经阻滞在胸腔手术后止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0例胸腔手术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采用自行改制的F7型输尿管导管1根植入壁层胸膜外间隙、交感链外侧1cm处,并与交感链平行,通过此管于胸腔手术后注入1%利多卡因,行单侧多根肋间神经阻滞镇痛;B组应用肌内注射哌替啶镇痛。观察两组术后镇痛效果及并发症如肺不张、胸腔感染等发生情况。结果:在术后4~48小时各时段的疼痛评分A组均低于B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无肺不张及感染发生,B组肺不张及肺部感染5例,占8%,胸腔感染2例,占3%。结论:单侧多根肋间神经阻滞对胸腔手术后病人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改善患者术后的一般情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多根肋间神经阻滞 胸腔手术 止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