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本土的文化理论建构之路——《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的创新意义
1
作者 杨朴 《百色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8-15,共8页
《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所论玉石神话,即从先民的思想精神方面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仅有效弥补这个国家工程的缺欠,也极有说服力地创建出中国本土的文化理论和研究方法论。这个学术贡献确实具有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关键词 《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 中国本土 文化理论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以深度释中国——简评《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和《四重证据法研究》
2
作者 柴克东 《百色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16-18,共3页
国家重大项目成果之一《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一书对玉文化先统一中国的路线做出较详细的归纳,通过玉文化大传统的新视野和新知识揭示了华夏文明的起源奥秘。《四重证据法研究》一书则集中展示文学人类学研究30年来的新方法论探索成... 国家重大项目成果之一《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一书对玉文化先统一中国的路线做出较详细的归纳,通过玉文化大传统的新视野和新知识揭示了华夏文明的起源奥秘。《四重证据法研究》一书则集中展示文学人类学研究30年来的新方法论探索成果,重点论述如何利用四重证据法对古史、神话传说和考古资料进行多方位的解读,是文学人类学在方法论和实践探索方面的又一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类学 玉石神话信仰 华夏精神 四重证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肇元:史前彩陶图像与华夏精神 被引量:3
3
作者 胡建升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1-50,共10页
传世文献关于华夏精神中阴阳太极图说的起源问题,可谓聚讼纷纭。重新认知史前彩陶的神话图像,可为传世阴阳太极图说提供一种史前文化文本的文化资讯。河南省汝州市洪山庙村彩陶人祖纹瓮棺上的图案(距今6 500年)不仅展示了男性生殖崇拜,... 传世文献关于华夏精神中阴阳太极图说的起源问题,可谓聚讼纷纭。重新认知史前彩陶的神话图像,可为传世阴阳太极图说提供一种史前文化文本的文化资讯。河南省汝州市洪山庙村彩陶人祖纹瓮棺上的图案(距今6 500年)不仅展示了男性生殖崇拜,而且体现了阴阳交合而再生的灵魂观念,这意味着仰韶居民已经具备了阴阳二元结构的神话意识。在仰韶文化的大地湾类型、庙底沟类型,与马家窑文化的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都出土了大量绘制阴阳二元结构的图案,这些图案与明代来知德所绘制的太极图几乎是相同的。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陶寺文化等出土的史前陶器上也绘制了漩涡形的二元结构图式,这些图式都展示了史前文化比较成熟的阴阳观念。南北方少数民族的口传文化保留了很多阴阳二元结构的实践行为与神话图像,也为阴阳图说的文明起源提供了实事与实物证据。最后根据全球范围内出土的史前陶器图案可知,史前人类在阴阳分化的二元结构方面,有着全球性的史前文化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彩陶 阴阳结构 神话图像 太极图说 华夏精神
原文传递
玄鸟崇拜与华夏精神的起源 被引量:1
4
作者 方弘毅 邵晓峰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1-119,共9页
上古视觉形象的发生与演变常与特定民族对自然物象的崇拜紧密联系,从华夏民族共有共享典型视觉形象的象征意义出发,完全可以对民族精神空间展开深入的探源。首先,以“玄鸟”形象的传播和内涵转变为核心,结合对大量文献和实物资料的梳理... 上古视觉形象的发生与演变常与特定民族对自然物象的崇拜紧密联系,从华夏民族共有共享典型视觉形象的象征意义出发,完全可以对民族精神空间展开深入的探源。首先,以“玄鸟”形象的传播和内涵转变为核心,结合对大量文献和实物资料的梳理与阐释,聚焦华夏民族共同体历史上精神交往、共享、树立的全过程。其次,结合形象流变轨迹,对历来学界争议颇多的“玄鸟”原型说提出了“玄鸟”本质为“玄图腾”的新见。最后,基于“玄鸟”的华夏图腾性质,结合其他同类型图腾,对图腾的华夏民族认同价值展开系统解读。系统全面研究玄鸟崇拜对于华夏民族共同体树立产生的系统性价值,可以为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提供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鸟 图腾崇拜 视觉形象 华夏精神
原文传递
开发西部文化资源 塑造华夏西部精神
5
作者 陈建新 刘婉华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12-15,共4页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 ,为我国西部地区的文化开发和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挑战和机遇。经济开发与文化开发并重 ,是新世纪大开发的必然趋势 ,我国西部地区丰厚的历史与现实资源也为西部文化开发提供了可能性、现实性和必要性。我国实施西...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 ,为我国西部地区的文化开发和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挑战和机遇。经济开发与文化开发并重 ,是新世纪大开发的必然趋势 ,我国西部地区丰厚的历史与现实资源也为西部文化开发提供了可能性、现实性和必要性。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关注文化开发 ,致力于大力开发西部地区文化资源 ,弘扬西部古老文化 ,发掘革命文化资源 ,汲取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 ,构建具有西部特色的文化特质和人文精神 ,塑造华夏西部精神 ,这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文化开发 文化资源 华夏西部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境:体现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华夏文化精神
6
作者 宋蒙 《怀化师专学报》 1999年第6期71-74,共4页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研究中的关键性问题。意境论的内涵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变化、扩充着,并且逐渐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由文论范畴衍变成文化范畴。意境论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方式。
关键词 意境 中国 古代文论 华夏文化精神 理想境界 审美情趣 审美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蒋寅研究员谈“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的建构”课题研究
7
《学术动态(北京)》 2003年第15期19-23,共5页
关键词 古典文学 华夏民族精神 蒋寅 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原型与包装形态应用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熊承霞 谭小雯 章丹音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4-78,共5页
目的对文化原型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包装设计具备"共时"的凡俗生活映射,而文化原型则是华夏中国文明的基础,挖掘其价值并运用,必然带动整体社会道德审美的光辉。方法以文化原型中的"玉"文化为华夏大传统基... 目的对文化原型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包装设计具备"共时"的凡俗生活映射,而文化原型则是华夏中国文明的基础,挖掘其价值并运用,必然带动整体社会道德审美的光辉。方法以文化原型中的"玉"文化为华夏大传统基因使之透过包装形态的承载,达到设计治疗的社会功效。通过文化人类学和考古等文献资料的分析,梳理在当代具有特殊内蕴及美学的包装设计样态,释放本土文化在全球化思潮影响下的内在原动力,最后借用经典而独具美质的包装作品比附大传统文化精神的视觉呈现。结论彰显包装设计"与民相随"的特征中作为华夏文明的传播新视角,唤起人们对与包装设计作为"文化原型"应用的思考,以设计实践考量玉德信仰的转化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原型 大传统 包装设计 华夏精神 设计样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文学的精神史意义——“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建构”丛书的编写宗旨与策略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倩 《中国编辑》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6-90,共5页
"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建构"丛书是介乎文学史、精神史之间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它立足于文学,以问题为中心,从精神史的角度审视文学现象和文学活动,试图重新发掘和梳理民族文化传统及其固有的价值观,确认华夏文明的精神要义... "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建构"丛书是介乎文学史、精神史之间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它立足于文学,以问题为中心,从精神史的角度审视文学现象和文学活动,试图重新发掘和梳理民族文化传统及其固有的价值观,确认华夏文明的精神要义和辉煌传统,进而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建立真正的联系。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整理文学遗产、重申民族精神,并不意味着自给自足、固步自封。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坚持自己的主体性,与全球化进程并非二元对立,也可以成为多元并存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文学 华夏民族精神 建构
原文传递
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凤鸟文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交军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38-42,共5页
以《说文》中与凤鸟文化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上古原始神话、氏族图腾徽征、华夏民族精神等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凤鸟文化,发现其源于上古的原始神话,进而上升为氏族图腾徽征的符号标记,在华夏民族精神的伦理重塑... 以《说文》中与凤鸟文化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上古原始神话、氏族图腾徽征、华夏民族精神等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凤鸟文化,发现其源于上古的原始神话,进而上升为氏族图腾徽征的符号标记,在华夏民族精神的伦理重塑下,最终凝铸了独具特色的凤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 凤鸟文化 上古原始神话 氏族图腾徽征 华夏民族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学的韵律——兼论美学与丑学的合题 被引量:1
11
作者 栾栋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18,共7页
启道是女娲伏羲敬天悯物的造化,体道是中华先民与生俱来的禀赋,盘道是华夏诸族慎终追远的反问,原道是炎黄子孙牵系命运的商兑。“启”、“体”、“盘”、“原”构成了中华先民天人互动式的道学问;“化”、“赋”、“问”、“兑”体现出... 启道是女娲伏羲敬天悯物的造化,体道是中华先民与生俱来的禀赋,盘道是华夏诸族慎终追远的反问,原道是炎黄子孙牵系命运的商兑。“启”、“体”、“盘”、“原”构成了中华先民天人互动式的道学问;“化”、“赋”、“问”、“兑”体现出华夏传统美丑兼审中的道精神。这是中华文化与道俱化的文律,也是审道一族化解美丑的韵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精神 道学韵律 美丑兼审 和以天倪
原文传递
严寿澂《近世中国学术通变论丛》书后
12
作者 程兆奇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84-299,共16页
关键词 严寿澂 《近世中国学术通变论丛》 书评 文化优越感 华夏文化精神
原文传递
《虎(文物)》特种邮票
13
作者 段晓波 《集邮博览》 2022年第10期4-5,共2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被视为华夏民族精神的象征,先人从“百兽之王”身上提取雄强之美、英武之美、力之美的因素,来构建刚健雄毅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在民俗观念中,虎的勇猛、威严形象令人敬畏,后逐渐被幻化为神兽,被赋予了丰富而深刻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被视为华夏民族精神的象征,先人从“百兽之王”身上提取雄强之美、英武之美、力之美的因素,来构建刚健雄毅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在民俗观念中,虎的勇猛、威严形象令人敬畏,后逐渐被幻化为神兽,被赋予了丰富而深刻的象征意义,成为中华文化的传统图腾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崇虎、刻虎、画虎……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国虎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民俗观念 力之美 中华文化 象征意义 华夏民族精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