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矮秆基因sd1调控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丰勇 应晓平 +2 位作者 张健 杨隆维 应杰政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2,共9页
半矮秆品种的培育和推广推动了水稻“绿色革命”。半矮秆基因sd1是参与赤霉素合成的关键基因。该位点的变异降低了株高,提高了收获指数,解决了在增施氮肥条件下高产与倒伏之间的矛盾。本文回顾了sd1基因的分离与功能解析,分析了sd1不同... 半矮秆品种的培育和推广推动了水稻“绿色革命”。半矮秆基因sd1是参与赤霉素合成的关键基因。该位点的变异降低了株高,提高了收获指数,解决了在增施氮肥条件下高产与倒伏之间的矛盾。本文回顾了sd1基因的分离与功能解析,分析了sd1不同单体型间的重要农艺性状的差异,综述了sd1基因调控对包括生育期、株高、单株穗数、单株产量、抗倒伏、种子休眠和氮肥利用率等重要农艺性状的作用机理,讨论了sd1基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和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sd1变异定向快速改良水稻品种,并对sd1基因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化育种 sd1 水稻 半矮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GA_(3)处理对辣椒半矮秆突变体表型和生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廖铭宇 徐欢 +4 位作者 张俊华 曹超政 程纬韬 周书栋 杨博智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46,共6页
分别用1.0、2.0、4.0、8.0 mg/L的GA_(3)处理辣椒半矮秆突变体E483的种子,分别用2.0、4.0、6.0、8.0、10.0、12.0 mg/L的GA_(3)喷施E483幼苗,以0.0 mg/L的GA_(3)处理的野生型6421(CK1)和E483(CK2)为对照,调查GA_(3)处理下E483种子萌发... 分别用1.0、2.0、4.0、8.0 mg/L的GA_(3)处理辣椒半矮秆突变体E483的种子,分别用2.0、4.0、6.0、8.0、10.0、12.0 mg/L的GA_(3)喷施E483幼苗,以0.0 mg/L的GA_(3)处理的野生型6421(CK1)和E483(CK2)为对照,调查GA_(3)处理下E483种子萌发情况和植株表型,并测定幼苗叶片内源G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MDA含量以及SOD、CAT、POD、GR活性。结果表明:E483种子萌发速度低于野生型6421的,GA_(3)处理可提高E483种子发芽势,且在2.0、4.0、8.0 mg/L GA_(3)处理下,E483种子发芽能力可恢复至野生型6421种子的发芽能力;E483植株较6421矮,叶片较6421小,喷施GA_(3)处理可促使E483幼苗茎秆节间伸长、茎增粗、叶面积增大,但不会改变其节位数;8.0 mg/L GA_(3)处理的E483的株高与6421的株高无显著差异;2.0 mg/L GA_(3)处理的E483茎粗与6421茎粗无显著差异;6.0 mg/L GA_(3)处理的E483的叶宽、叶面积与6421幼苗的叶面积无显著差异;E483幼苗中GA1、GA_(3)、GA20、GA29、GA_(3)4含量显著低于6421相应的值,推测该突变体属于GA合成缺陷突变体;E483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及SOD、CAT、POD、GR活性均显著高于6421的,MDA含量显著低于6421的;10.0 mg/L GA_(3)处理的E483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和SOD、CAT、POD活性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半矮秆突变体 GA_(3) 表型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GA_(3)处理对辣椒半矮秆突变体果实表型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3
作者 张俊华 廖铭宇 +3 位作者 吴波 童龙 杨博智 周书栋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8-14,共7页
以野生型6421和半矮秆突变体E483为试材,采用不同浓度(0、10、20、40、60、80、100 mg·L^(-1))GA_(3)分别连续喷施二者幼嫩果15 d,研究GA_(3)处理对果实表型和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期为后续了解GA_(3)调控的辣椒果实突变机理提供参考... 以野生型6421和半矮秆突变体E483为试材,采用不同浓度(0、10、20、40、60、80、100 mg·L^(-1))GA_(3)分别连续喷施二者幼嫩果15 d,研究GA_(3)处理对果实表型和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期为后续了解GA_(3)调控的辣椒果实突变机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E483较6421果实变小、果柄变短,单果质量显著降低,4个品质指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维生素C和纤维素)含量和3种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显著升高,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GA_(3)处理可促进6421、E483果实发育,二者果长、果宽、果柄宽和单果质量均随着GA_(3)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果柄长随着GA_(3)处理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略下降。GA_(3)喷施浓度为80~100 mg·L^(-1)时,E483果实表型可恢复至野生型6421对照表型。同时,GA_(3)处理还可提高6421、E483果实内在品质和抗逆能力,二者果实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维生素C含量均随着GA_(3)处理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略降低,纤维素含量一直升高,CAT、POD活性一直增加或先增加后略有降低,GR活性先增加后略有降低,而MDA含量一直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半矮秆突变体 GA_(3) 果实 表型 生理指标
原文传递
水稻半矮秆基因sd-t的染色体定位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欣 顾铭洪 +3 位作者 梁国华 徐金凤 陈宗祥 杨海生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3-40,共8页
以籼型标志基因系和IR36三体为工具材料,通过杂交研究了籼稻矮秆材料矮泰引-2所携半矮秆基因Sd-t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结果表明,半矮秆基因Sd-t与标志基因系019所携紫果皮基因Prp-b、标志基因系B30所携无叶舌... 以籼型标志基因系和IR36三体为工具材料,通过杂交研究了籼稻矮秆材料矮泰引-2所携半矮秆基因Sd-t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结果表明,半矮秆基因Sd-t与标志基因系019所携紫果皮基因Prp-b、标志基因系B30所携无叶舌基因1g、标志基因系027所携灰白壳基因Wh表现连锁,sd-t与Prp-b之间的交换值为2.85%±0.52%,sd-t与lg之间的交换值为27.90%±3.81%,sd-t与Wh之间的交换值为38.62%±2.99%。由于Prp-b、lg、Wh基因均位于第4染色体上,因而推定sd-t基因位于第4染色体上,其排列位置可能是Prp-b-sd-t-lg-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半矮秆基因 标志基因 三体 染色体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半矮秆突变体Y98149的矮生性遗传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童继平 吴跃进 +3 位作者 吴敬德 郑乐娅 张治国 朱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73-477,共5页
对粳稻半矮秆突变体 Y9814 9矮生性遗传研究的结果表明 :(1)控制半矮秆材料 Y9814 9矮生性表达的基因为一对显性核基因 ;(2 )该显性基因与控制 KL90 8矮生性表达的显性核基因及控制 AKs1- 10 8矮生性表达的隐性核基因sd- 1均非等位 ;(3... 对粳稻半矮秆突变体 Y9814 9矮生性遗传研究的结果表明 :(1)控制半矮秆材料 Y9814 9矮生性表达的基因为一对显性核基因 ;(2 )该显性基因与控制 KL90 8矮生性表达的显性核基因及控制 AKs1- 10 8矮生性表达的隐性核基因sd- 1均非等位 ;(3)分析 F2 群体株高资料后认为 ,在 C0 78遗传背景下 ,可以检出在近等基因系遗传背景下无法检出的另一对显性主基因。文章还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半矮秆突变体Y98149 半矮秆基因 遗传 显性 等位性 适合性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半矮秆基因sd-g的染色体定位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梁国华 顾铭洪 +1 位作者 潘学彪 程祝宽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4期297-304,共8页
以标志基因系和IR36三体为工具材料,通过杂交,研究了籼稻矮秆材料双矮所携半矮秆基因sd-g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结果表明:半矮秆基因sd-g与标志基因系M4所携隐性主基因gh-1和M27所携隐性主基因n1表现连锁。sd... 以标志基因系和IR36三体为工具材料,通过杂交,研究了籼稻矮秆材料双矮所携半矮秆基因sd-g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结果表明:半矮秆基因sd-g与标志基因系M4所携隐性主基因gh-1和M27所携隐性主基因n1表现连锁。sd-g与gh-1之间的交换值为24.33%±3.96%,sd-g与n1之间的交换值为29.44%±4.81%。由于gh-1和n1均位于第5染色体,因而推定sd-g位于第5染色体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半矮秆基因 三体 染色体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稻多蘖矮半矮秆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13
7
作者 隋炯明 梁国华 +5 位作者 李欣 吴书俊 严松 赵祥强 张正球 顾铭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45-850,共6页
对籼稻标记基因系材料多蘖矮的遗传分析表明,其矮生性状是由2对隐性半矮秆基因控制的,分别为sd1和一个新的半矮秆基因,该基因初步定名为sdt3。以多蘖矮与南京6号杂交F2的分离群体为基础,应用SSR标记进行连锁分析,将半矮秆基因sdt3定位于... 对籼稻标记基因系材料多蘖矮的遗传分析表明,其矮生性状是由2对隐性半矮秆基因控制的,分别为sd1和一个新的半矮秆基因,该基因初步定名为sdt3。以多蘖矮与南京6号杂交F2的分离群体为基础,应用SSR标记进行连锁分析,将半矮秆基因sdt3定位于第11染色体的SSR标记SSR98和SSR35之间,分别相距0.06 cM0、.13 cM,二者之间的物理距离约为93kb。以南京6号为轮回亲本与多蘖矮进行回交和自交获得由半矮秆基因sdt3控制的近等基因系(新多蘖矮),以赤霉素处理表明,由sdt3控制的半矮秆系新多蘖矮对赤霉素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半矮秆基因 连锁分析 基因定位 赤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的SCAR标记及初步定位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斌美 吴跃进 +4 位作者 童继平 吴敬德 余增亮 张瑛 程灿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49-454,共6页
粳稻品系Y98149是从离子束诱变的后代中获得的显性半矮秆突变体,与野生型Y98148是1对株高近等基因系。将已经获得的3个与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标记分别克隆、测序,根据测序结果设计了3对特异性PCR引物,成功地将RAPD标记S104... 粳稻品系Y98149是从离子束诱变的后代中获得的显性半矮秆突变体,与野生型Y98148是1对株高近等基因系。将已经获得的3个与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标记分别克隆、测序,根据测序结果设计了3对特异性PCR引物,成功地将RAPD标记S1041525、S1076549和S1272403转化成更稳定的SCAR标记SCS1041498、SCS1076510和SCS1272388。通过Y98148×Y98149的F2代分离群体的分析,这3个SCAR标记与显性半矮秆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2.6cM、7.5 cM和16.3 cM,且位于基因的同一侧。序列同源性比较表明,标记S1272403为单拷贝,其核苷酸序列与水稻第7染色体上2个BAC克隆B1249D05(AP006451)和OJ1212-C12(AP005604)同源性为99%,B1249D05与OJ1212-C12有23 kb的重叠区域,标记S1272403位于这个重叠区域,据此初步将显性半矮秆基因定位,为进一步精确定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半矮秆突变体 显性基因 SCAR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半矮秆基因sd-n的染色体定位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欣 徐金凤 +3 位作者 王兴稳 严长杰 梁国华 顾铭洪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0-44,共5页
以籼型标志基因系和IR3 6三体为工具材料 ,通过杂交研究籼稻矮秆材料一枝腊双矮所携半矮秆基因sdn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结果表明 :半矮秆基因sdn与标志基因系 0 1 5所携金黄颖基因 gh 1、标志基因系 0 1 3所携苞颈叶基因nl 1、标志基因系 ... 以籼型标志基因系和IR3 6三体为工具材料 ,通过杂交研究籼稻矮秆材料一枝腊双矮所携半矮秆基因sdn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结果表明 :半矮秆基因sdn与标志基因系 0 1 5所携金黄颖基因 gh 1、标志基因系 0 1 3所携苞颈叶基因nl 1、标志基因系 0 1 0所携黑壳基因Bh、标志基因系 0 2 3所携叶片无毛基因 gl表现连锁 ,sd n与 gh 1、nl 1、Bh、gl之间的重组值分别为 3 0 .1 9%± 0 .1 8%、2 8.0 9%± 0 .2 %、2 8.3 3 %± 3 .2 7%、3 4.80 %± 0 .1 7%。因 gh 1、nl 1、Bh、gl基因均位于第 5染色体上 ,故推定sd n基因也位于第 5染色体上 ,其排列位置可能是 gh 1sdnnl 1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半矮秆基因sd-n 染色体定位 标志基因 籼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矮泰引-2中半矮秆基因的分离与鉴定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梁国华 潘学彪 +1 位作者 顾铭洪 嵇朝球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89-192,共4页
矮泰引-2中半矮秆基因的分离与鉴定研究梁国华,潘学彪,顾铭洪,嵇朝球(扬州大学农学院农学系,扬州225001,现在地址:江苏油田农场,江苏洪泽223125)关键词:基因分析;基因分离;半矮秆基因TheIsolatio... 矮泰引-2中半矮秆基因的分离与鉴定研究梁国华,潘学彪,顾铭洪,嵇朝球(扬州大学农学院农学系,扬州225001,现在地址:江苏油田农场,江苏洪泽223125)关键词:基因分析;基因分离;半矮秆基因TheIsolationandGeneticIdent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分离 半矮秆基因 鉴定 筹泰引-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半矮秆基因iga-1的鉴定及精细定位 被引量:11
11
作者 郭涛 霍兴 +4 位作者 饶得花 刘永柱 张建国 陈志强 王慧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55-964,共10页
在前期通过空间诱变获得半矮秆隐性突变基因iga-1的基础上,进一步对iga-1进行鉴定。农艺性状调查表明携带iga-1的矮秆株系CHA-2、CHA-2N与原种特籼占13相比存在明显变异。节间长度测量显示CHA-2、CHA-2N节间比例正常,属dn型。外源GA3处... 在前期通过空间诱变获得半矮秆隐性突变基因iga-1的基础上,进一步对iga-1进行鉴定。农艺性状调查表明携带iga-1的矮秆株系CHA-2、CHA-2N与原种特籼占13相比存在明显变异。节间长度测量显示CHA-2、CHA-2N节间比例正常,属dn型。外源GA3处理、内源GA3测定和α-淀粉酶活性检测揭示iga-1与GA3调控无关。利用CHA-2与粳稻品种02428杂交获得的F2群体将iga-1定位在水稻第5染色体两个InDel标记DL18和DL19间32.01kb的物理距离内。该区域有5个阅读框架,其中包括赤霉素信号传导调控基因D1。序列分析表明CHA-2、CHA-2N和特籼占13在D1位点上基因组序列不存在差异,推测D1并非iga-1的候选基因。比较水稻第5染色体上其他矮秆基因发现iga-1可能与半矮秆基因sd-7来自同一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半矮秆突变体 iga-1基因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对株高表达的影响及其对GA_3的敏感性 被引量:9
12
作者 程灿 吴跃进 +5 位作者 刘斌美 童继平 吴敬德 张瑛 吴瑾华 袁勤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5-30,共6页
对具有显性半矮秆基因的6对高矮秆近等基因系的株高表达特性进行了比较。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抑制了茎秆节间的伸长,矮秆系倒4~5、3、2、1节及穗长分别为高秆系的97.2%、53.3%、65.1%、61.9%和94.7%。通过对Y98149(突变体)... 对具有显性半矮秆基因的6对高矮秆近等基因系的株高表达特性进行了比较。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抑制了茎秆节间的伸长,矮秆系倒4~5、3、2、1节及穗长分别为高秆系的97.2%、53.3%、65.1%、61.9%和94.7%。通过对Y98149(突变体)和Y98148(野生型)在苗期和成株期对GA3反应的研究,发现Y98149较Y98148对外源赤霉素更敏感;内源赤霉素测定结果显示显性半矮秆突变体内源赤霉素含量较低,是野生型的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矮秆基因 近等基因系 敏感性 赤霉素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美国大豆矮源进行矮秆半矮秆育种的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胡喜平 刘忠堂 +5 位作者 郭泰 齐宁 张荣昌 吕秀珍 王志新 吴秀红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9-214,共6页
利用美国半矮秆大豆资源配制的 4个组合 ,共选育出 7个半矮秆大豆新品系 ,平作窄行密植较对照 (合丰 2 5号 )增产 10 %以上的有合 98- 12 4 6、合 98- 1667、合 95 2 5 - 2、合 98- 145 9。通过垄作和平作窄行密植产量比较 ,同一品系垄... 利用美国半矮秆大豆资源配制的 4个组合 ,共选育出 7个半矮秆大豆新品系 ,平作窄行密植较对照 (合丰 2 5号 )增产 10 %以上的有合 98- 12 4 6、合 98- 1667、合 95 2 5 - 2、合 98- 145 9。通过垄作和平作窄行密植产量比较 ,同一品系垄作高产平作窄行密植不一定高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平作窄行密植栽培直接影响单株粒重的性状是单株粒数 ,其次是百粒重 ,单独选择任一性状都可提高产量。间接影响单株粒重的性状是单株荚数、有效分枝数。垄作栽培直接影响单株粒重的性状是单株荚数 ,间接影响单株粒重的性状为有效分枝数、单株粒数。矮秆、半矮秆育种F1~F5代主要是针对与产量有关的性状进行选择 ,产量的选择必须在窄行密植条件下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矮秆半矮秆育种 平作窄行密植 美国育种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矮泰引-3中半矮秆基因的分子定位 被引量:7
14
作者 赵祥强 梁国华 +3 位作者 周劲松 严长杰 曹小迎 顾铭洪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9-196,共8页
矮泰引 3的矮生性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半矮秆基因控制 ,利用SSR标记将这两个矮秆基因分别定位到第1和第 4染色体上。等位性测交的结果表明 ,位于第 1染色体上的矮秆基因与sd1是等位的 ,所以仍然称其为sd1 ;而位于第 4染色体上的矮秆基... 矮泰引 3的矮生性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半矮秆基因控制 ,利用SSR标记将这两个矮秆基因分别定位到第1和第 4染色体上。等位性测交的结果表明 ,位于第 1染色体上的矮秆基因与sd1是等位的 ,所以仍然称其为sd1 ;而位于第 4染色体上的矮秆基因是一个新基因 ,暂命名为sdt 2。利用SSR标记将sd1定位于RM 2 97、RM 30 2和RM 2 1 2的同一侧 ,而与OSR3共分离 ,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可能是RM2 97 RM 30 2 RM2 1 2 OSR3 sd1 ,遗传距离分别为 4 7cM、0cM、0 8cM和 0cM ,这与sd1在第 1染色体长臂上的确切位置是基本一致的。利用已有的SSR标记和拓展的SSR标记将sdt2定位于SSR332、RM1 30 5和RM 5 6 33、RM30 7、RM 4 0 1之间 ,它们的排列位置可能是SSR332 RM 1 30 5 sdt2 RM 5 6 33 RM 30 7 RM4 0 1 ,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 1 1 6cM、3 8cM、0 4cM、0cM和 0 .4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半矮秆基因 SSR标记 分子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超高产生长发育动态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敬涛 郑殿峰 +7 位作者 申晓慧 王谦玉 刘忠堂 贾会彬 刘峰 杜吉到 赵桂范 宋英博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42-845,共4页
为探索寒地超高产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机理,采用3个基因型品种,2种栽培模式,共设3个处理研究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超高产生长发育动态。结果表明:在窄行、密植、高肥水条件下,B45处理由于采用半矮秆品种,尽管单株干物重、叶面积显著低... 为探索寒地超高产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机理,采用3个基因型品种,2种栽培模式,共设3个处理研究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超高产生长发育动态。结果表明:在窄行、密植、高肥水条件下,B45处理由于采用半矮秆品种,尽管单株干物重、叶面积显著低于对照,但群体干物重显著增加,LAI早于G70对照8 d达到峰值,最高为8.081,在8月11日前LAI长时间保持在7.0以上,各生育时期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对照,均为光合产物积累及4 895.7 kg.hm-2的产量形成奠定了基础;Z45处理虽然选用亚有限秆强品种,随着密度增加倒伏严重;G70处理应用高秆品种稀植栽培,个体发育较好,但群体性状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矮秆大豆 窄行密植 超高产 生长发育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矮秆大豆黑河19号窄行密植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闫洪睿 张雷 +5 位作者 刘英华 鹿文成 郭儒东 梁吉利 刘发 莫士玉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3-226,共4页
1997- 1999年三年试验结果表明 ,半矮秆大豆黑河 19号适于窄行密植 ,与”垅三”栽培相比 ,生育前期 ,所有行距密度组合秆强不倒 ,长势旺 ,增加了光合面积 ,改善了光分布 ,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同时增强了群体固氮能力及根群的吸收能力 ,... 1997- 1999年三年试验结果表明 ,半矮秆大豆黑河 19号适于窄行密植 ,与”垅三”栽培相比 ,生育前期 ,所有行距密度组合秆强不倒 ,长势旺 ,增加了光合面积 ,改善了光分布 ,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同时增强了群体固氮能力及根群的吸收能力 ,提高了群体尤其是群体中上冠层的干物质生产能力 ,但低密度组合不够明显。生育后期 ,倒伏程度加重 ,尤其是宽行距高密度组合易产生倒伏 ,导致群体通风透光不良而减产 ,低密度组合 ,虽然群体生育良好 ,但增产不够明显 ,其它行距密度组合增产幅度较大 ,为 7.9% - 19.7%。在不产生严重倒伏情况下 ,行距相同 ,高密度优于低密度 ,密度相同 ,窄行距优于宽行距 ,以 15cm行距公顷保苗 6 6 .7万株平作窄行密植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半矮秆 黑河19号 窄行密植 行距密度 结荚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水稻半矮秆突变体的鉴定与遗传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龙美西 王玉平 +2 位作者 石军 陈家彬 李仕贵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7年第1期59-63,共5页
高黄矮材料是由黄矮与高秆材料杂交后代F2群体中分离得到的一个半矮秆突变体材料,株高在95cm左右,比黄矮高约40cm。该材料在苗期倒2叶叶尖开始出现黄化,分蘖期倒2叶叶尖仍然黄化,倒3叶近1/3叶面黄化干枯、破损现象比较明显。将该突变材... 高黄矮材料是由黄矮与高秆材料杂交后代F2群体中分离得到的一个半矮秆突变体材料,株高在95cm左右,比黄矮高约40cm。该材料在苗期倒2叶叶尖开始出现黄化,分蘖期倒2叶叶尖仍然黄化,倒3叶近1/3叶面黄化干枯、破损现象比较明显。将该突变材料与不同高秆材料杂交,杂种F1表现为高亲本,F2群体株高数据符合3:1分离比例,结果表明该矮生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因其叶尖黄化性状与半矮秆性状共分离,故暂将该基因命名为dy(t)基因;同时将突变材料与其他不同基因型的半矮秆杂交,F2群体均符合9:3:3:1的分离比例,结果表明dy(t)基因与sd1、sdn、sdg基因均不等位,为一新的半矮秆基因。对不同株高材料的幼苗进行不同浓度外源赤霉素(GA3)叶面喷施处理后,结果表明dy(t)基因对该激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半矮秆突变体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矮秆大豆育种组配方式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胡喜平 赵海红 +4 位作者 郭泰 王志新 吴秀红 郑伟 刘忠堂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35-937,共3页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黑龙江省目前主要的大豆栽培技术之一,其较常规栽培技术平均增产16%-22%,但现在与该栽培技术配套的半矮秆大豆品种还很少。利用美国矮秆晚熟大豆品种Hobbit与当地早熟大豆品种配制2个单交组合、2个回交组合,通过...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黑龙江省目前主要的大豆栽培技术之一,其较常规栽培技术平均增产16%-22%,但现在与该栽培技术配套的半矮秆大豆品种还很少。利用美国矮秆晚熟大豆品种Hobbit与当地早熟大豆品种配制2个单交组合、2个回交组合,通过对各组合后代半矮秆大豆早熟性和矮生性研究,认为改良美国矮秆基因最佳组配方式为:(当地早熟品种×美国矮秆晚熟品种)×当地早熟品种,其次为当地早熟品种×美国矮秆晚熟品种。利用美国矮秆基因可以选育出适宜当地的半矮秆大豆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半矮秆 育种 株高 熟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优良半矮秆水稻品种的分离与分子鉴定 被引量:4
19
作者 林建中 杨远柱 +4 位作者 赵小英 唐冬英 周波 杜长青 刘选明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6-73,共8页
株1S是中国南方稻区杂交水稻育种广泛应用的优良籼型温敏雄性核不育系.为了改良其农艺性状,我们采用体细胞无性系诱变方法筛选半矮秆突变体.本文报道了2个体细胞无性系突变体SV1S和SV14S的表型和初步分子鉴定结果.与亲本株1S相比,突变... 株1S是中国南方稻区杂交水稻育种广泛应用的优良籼型温敏雄性核不育系.为了改良其农艺性状,我们采用体细胞无性系诱变方法筛选半矮秆突变体.本文报道了2个体细胞无性系突变体SV1S和SV14S的表型和初步分子鉴定结果.与亲本株1S相比,突变体的高度降低,基部节间长度缩短,节间壁显著增厚,但是上部的节间变化不明显.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赤霉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GA20ox-2出现了约200bp的缺失突变,导致该基因在半矮秆突变体中的转录水平降低.研究结果表明,突变体SV1S和SV14S很可能是由于同一缺失突变导致赤霉素合成受阻,从而部分导致了半矮秆性状的出现.然而,2个突变体苗期的高度相同,以及糊粉层细胞!-淀粉酶活性和赤霉素敏感性降低等性状与以前报道的sd-1突变体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推测在SV突变体中可能还存在第二个突变位点.该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体细胞无性系诱变在水稻育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变 GA20ox-2 赤霉素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水稻(Oryza SATIVA L.) 半矮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含eui基因的半矮秆突变体02428ha株高遗传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所兵 赵凌 +4 位作者 朱镇 张亚东 陈涛 林静 王才林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0-104,共5页
02428ha系从隐性高秆水稻02428h中发现的半矮秆迟熟突变体。用02428ha分别与隐性高秆材料02428h和半矮秆材料02428杂交,对其F1和F2世代株高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02428ha的株高是由3对基因控制,除eui基因和sd1-基因外,还含有另外1对半... 02428ha系从隐性高秆水稻02428h中发现的半矮秆迟熟突变体。用02428ha分别与隐性高秆材料02428h和半矮秆材料02428杂交,对其F1和F2世代株高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02428ha的株高是由3对基因控制,除eui基因和sd1-基因外,还含有另外1对半矮秆基因,暂命名为sd-h(t)。该文还讨论了02428ha潜在的育种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EUI基因 半矮秆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