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浙江沿岸春季上升流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6
- 1
-
-
作者
倪婷婷
管卫兵
曹振轶
陈琪
-
机构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浙江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系
-
出处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3,共13页
-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资助(2010CB4287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41276083)
+1 种基金
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资助(2013418009)
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专项项目资助(XDA1102030404)
-
文摘
采用三维斜压非线性数值模式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在浙江沿岸特殊地形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风场、台湾暖流、潮流以及长江径流等可变因子,对春季浙江沿岸上升流进行了数值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浙江沿岸春季存在上升流,且上升流以带状分布在浙江近岸海域,在渔山列岛附近(28.40°N,122.00°E)以及舟山群岛附近(30.70°N,122.60°-123.00°E)存在2个上升流中心。风、台湾暖流和潮动力是影响浙江沿岸春季上升流的重要因子,其中风和台湾暖流对浙江沿岸整条上升流带均有影响;潮动力仅对28.60°N纬度线以北至舟山群岛附近的上升流以及2个上升流中心的强度存在影响;长江径流对2个上升流中心、舟山群岛及长江口附近的上升流有一定影响。通过对浙江沿岸海域流场的分析可以发现,舟山群岛附近底层各等深线上水体向岸运动的速度比周围海域的大,跨越底层各等深线向上涌升的趋势更明显,间接反映了舟山群岛附近的上升流强度相对较强。对于舟山群岛附近的上升流而言,30m深度以浅的海域,科氏力、水平平流作用与垂直粘性力是上升流形成的主要动力,30m深度以深的海域,上升流形成的主要动力为科氏力与压强梯度力,此时水平平流作用和垂直粘性力对上升流的影响较弱。
-
关键词
浙江沿岸
上升流
区域海洋数值模式(ROMS)
动力成因
-
Keywords
Zhejiang coast
upwelling
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ROMS)
dynamic cause
-
分类号
P731.2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
-
题名2007年长江口邻近海域夏季上升流演变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 2
-
-
作者
曹公平
宋金宝
樊伟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
出处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
基金
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4112106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6016)
-
文摘
研究长江口邻近海域夏季上升流强度和空间分布的变化,对渔业生产和赤潮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采用2007年6~10月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资料NGSST海表温度和CCMP风场,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区域海洋数值模式(ROMS)研究了该海域夏季上升流的短期演变机制及其与SST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上升流强度和范围存在明显变化,是引起该海域SST异常的重要原因;风场对上升流短期演变起着关键作用,风应力旋度对局地上升流变化的影响与沿岸风应力同等重要:地形变化影响着上升流中心的分布,陡而窄的海底凸起容易在顺流侧形成较强的上升流中心,并在逆流侧诱发下降流。
-
关键词
长江口
上升流
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
区域海洋数值模式(ROMS)
演变机制
-
Keywords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upwell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regional ocean model system (ROMS)
evolvement mechanism
-
分类号
P731.2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
-
题名东海与邻近海域水、热、盐通量的季节变化研究
被引量:3
- 3
-
-
作者
齐继峰
尹宝树
张启龙
杨德周
陈海英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9,共1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6020
41476019
+4 种基金
413760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41421005)
中科院先导专项A项目(XDA11020104
XDA110203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资助海洋科学研究中心项目(U1406401)
-
文摘
本文基于高分辨率的区域海洋数值模式对东海及邻近海域进行温、盐、流的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拟合较好。结果表明:东海与邻近海域的水交换过程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从流量的角度看,台湾海峡、台湾-西表岛之间水道和西表岛-冲绳岛之间水道是外海水流入东海的3个主要水道,而冲绳岛-奄美大岛、吐噶喇海峡、大隅海峡、济州岛东部和黄东海断面是海水流出东海的水道;其年平均体积输运值分别为1.06×10~6 m^3/s、20.49×10~6 m^3/s、3.20×10~6 m^3/s、-0.92×10~6m^3/s、-20.59×10~6 m^3/s、-0.30×10~6 m^3/s、-2.37×10~6 m^3/s和-0.37×10~6 m^3/s(向内为正)。对比发现,东海与邻近海域之间各水道的体积、热量和盐量输运均具有相似的季节变化趋势,其最大值往往出现在夏季(7月或8月),最小值往往出现在冬季(1月或2月)。从7月到11月整个东海是流量净流出的过程,而从12月到翌年6月是流量净流入的过程,全年流量基本上保持平衡状态。东海终年存在向黄海的净输入,其体积、热量和盐量的年平均输运值分别为0.37×10~6 m^3/s,0.027×10^(15) W和12.7×10~6 kg/s。
-
关键词
东海
水交换
季节变化
数值模拟
区域海洋数值模式
-
Keywords
East China Sea
water exchange
seasonal varia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ROMS
-
分类号
P73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
-
题名南海西部夏季上升流锋面的次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6
- 4
-
-
作者
黄小龙
经志友
郑瑞玺
张旭
-
机构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出处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共9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原始创新项目(ZDBS-LY-DQC0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6040)
+2 种基金
中国科学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自主部署项目(ISEE2018PY05)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OCFL功能实验室开放课题(OCFL-201804)
广州市科学研究计划(201904010420)。
-
文摘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和区域海洋数值模式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对南海西部夏季上升流锋面的次中尺度特征及其非地转过程进行了探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观测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南海西部夏季锋面海域存在活跃的次中尺度现象,其水平尺度约为1~10km,且具有O(1)罗斯贝数(Rossbynumber,Ro)的典型次中尺度动力学特征。进一步的诊断分析表明,在夏季西南风的驱动下,沿锋面射流方向的风应力(down-frontwind stress)引起的跨锋面埃克曼输运有利于将海水由锋面冷水侧向暖水侧输运,减小了锋面海域的垂向层结和Ertel位涡,加剧了锋面的不稳定,并形成跨锋面的垂向次级环流。高分辨率模拟结果显示,锋面海域最大垂向流速可达100m·d^-1,显著增强了上层海洋的垂向物质交换。因此,活跃在锋面海域的次中尺度过程可能是增强南海西部上升流海域垂向物质交换的重要贡献者。
-
关键词
上升流锋面
次中尺度过程
区域海洋数值模式
卫星遥感
南海西部
-
Keywords
upwelling front
submesoscale process
ROMS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western South China Sea
-
分类号
P731.2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
-
题名夏季南海北部粤东陆架锋面的动力特征分析
被引量:1
- 5
-
-
作者
曾毅港
经志友
黄小龙
郑瑞玺
-
机构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出处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6-145,共10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2058201、41776040、41949907、42149907)
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原始创新项目(ZDBS-LY-DQC011)
广州市科学研究计划(201904010420)。
-
文摘
本文利用现场观测资料和卫星遥感数据,并结合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数值模拟对南海北部粤东陆架的锋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观测结果显示,夏季南海北部陆架存在活跃的上升流温度锋面,其水平尺度约为50km,强度达到0.06℃·km^(–1),大于同时期卫星遥感观测结果,垂向影响深度超过20m,且具有一阶理查森数(Richardson number,Ri)的典型动力学特征。进一步的ROMS模式诊断分析结果显示,锋面处水平梯度增强,且动力学上表现出一阶Ri数,为锋面不稳定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高分辨率模拟结果显示,在夏季西南风的驱动下,沿锋面地转流方向的风应力引起的跨陆架Ekman输运将锋面处冷水向暖水运移,导致水平浮力梯度和锋面强度增强并形成负Ertel位涡(Ertel potential vorticity,EPV)。因此,夏季风场强迫引起的Ekman浮力通量(Ekman buoyancy flux,EBF)可能是南海北部锋面不稳定现象的主要贡献者,对局地动力环境有重要影响。
-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陆架锋面
现场观测
锋面不稳定
区域海洋数值模式
-
Keywords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helf front
in-situ observation
front instability
ROMS
-
分类号
P731.2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