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拓跋焘时期入魏北凉王室及官吏的人生境遇
1
作者 阎秋凤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10-14,共5页
太延五年(439),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攻克北凉,掠走包括王室、官吏、豪族、军人、僧人、工匠以及平民等在内的北凉人口三万余家。入魏后的北凉人士遭遇了因政权转换和地域变迁而带来的人生起伏,原政权核心的北凉王室在拓跋焘恩威并用的... 太延五年(439),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攻克北凉,掠走包括王室、官吏、豪族、军人、僧人、工匠以及平民等在内的北凉人口三万余家。入魏后的北凉人士遭遇了因政权转换和地域变迁而带来的人生起伏,原政权核心的北凉王室在拓跋焘恩威并用的权术中几乎遭遇了家族的灭绝,而原政权上层的北凉官吏,因北魏前期政治制度的不完善而倍受政治歧视,其生活凄凉、命运悲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跋焘 北凉 王室 官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鲁番出土《北凉高昌郡内学司成白请差刈苜蓿牒》文书初探
2
作者 张艳奎 《吐鲁番学研究》 2024年第1期79-86,141,共9页
1979年,新疆吐鲁番地区文管所发掘了阿斯塔那382号墓,出土了12件文书,本文重点研究编号为79 TAM 382:5-4b的《北凉高昌郡内学司成白请差刈苜蓿牒》文书。笔者认真梳理了文书内容,重点对文书中内学司成、令狐嗣和典学主簿进行考证。笔者... 1979年,新疆吐鲁番地区文管所发掘了阿斯塔那382号墓,出土了12件文书,本文重点研究编号为79 TAM 382:5-4b的《北凉高昌郡内学司成白请差刈苜蓿牒》文书。笔者认真梳理了文书内容,重点对文书中内学司成、令狐嗣和典学主簿进行考证。笔者根据《晋书》《魏书》《十六国春秋》记载,结合文书内容,指出北凉官学设在陆沉观,刘昞任秘书郎、国师,索敝和阴兴任助教,建任典学主簿,令狐嗣任内学司成。北凉官学教育较为完善,促进了北凉文化繁荣,对后来北魏乃至隋唐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有深远影响。有学者认为文书中的“某人”为“在学的儿童”,也有学者指出“在官学中,将蚕桑劳作列为学习的内容”,即认为“某人”身份是“学馆学生”,笔者认为上述观点与“名堕军部”是互相矛盾的。根据《宋书》中“惮业避役”的记载,结合吕思勉先生“来学者率为避役”的研究,笔者认为这是内学司成上呈典学主簿的一件官文书,文书中“某人”的身份应为“名在军籍(部)的军士(部兵)”,“某人”平时负责学馆桑役,特殊时期刈苜蓿,并非“在学的儿童”或“学馆学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凉 高昌郡 内学司成 典学主簿 刈苜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高窟北凉三窟建筑空间设计与功能探析
3
作者 李金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7-144,共8页
莫高窟北凉三窟是敦煌最早的一组石窟,其建筑空间设计与功能对于莫高窟千年的营造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在内部空间设计上,无论是建筑结构还是象征性空间营造,北凉三窟都体现出对汉晋墓葬建筑及宇宙空间营造理念的吸收和挪用,不仅描绘出... 莫高窟北凉三窟是敦煌最早的一组石窟,其建筑空间设计与功能对于莫高窟千年的营造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在内部空间设计上,无论是建筑结构还是象征性空间营造,北凉三窟都体现出对汉晋墓葬建筑及宇宙空间营造理念的吸收和挪用,不仅描绘出佛国世界的美好,也着力营造出实现来生安乐去处的理想空间。这种理念也体现于弥勒主题的选择和弥勒天宫空间的营造,反映出石窟营造除了虔诚礼佛外,祈求来世安乐的现实功利性目的。结合窟内供养人画像、相关文献记载及莫高窟物质条件,北凉三窟的营建可能是由北凉统治集团发起,营造活动包括第268窟的扩建和第275、272窟的新建,其中第268窟最初为禅窟,随着地方统治集团的重视,扩建后功能趋于复合,第275、272窟是在吸收汉晋墓葬建筑空间特点及流行的佛教思潮基础上创建的礼拜窟,以满足石窟实际营造者与使用者的佛教实践与现实功德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凉三窟 建筑空间 图像程序 供养人 礼仪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沮渠愍墓志》与北凉政权相关问题
4
作者 李宗俊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6-153,共8页
《沮渠愍墓志》对于弄清北凉王室沮渠菩提一脉的历史信息意义重大。志主高祖沮渠提即沮渠菩提,为北凉废除王位继承权的蒙逊世子。志文在提及其高祖菩提时,含糊委婉,对其父名讳及事迹又隐而不书,显然皆为刻意遮掩与隐晦,由此便揭出一段... 《沮渠愍墓志》对于弄清北凉王室沮渠菩提一脉的历史信息意义重大。志主高祖沮渠提即沮渠菩提,为北凉废除王位继承权的蒙逊世子。志文在提及其高祖菩提时,含糊委婉,对其父名讳及事迹又隐而不书,显然皆为刻意遮掩与隐晦,由此便揭出一段与史书记载不一样的北凉宫廷内幕以及志主家族在北魏罹难的记忆。《宋书》相关记事多出《魏书》很多,同一记事都较《魏书》详细得多,史料亦丰富得多。此反映出昔日北凉外交的复杂与微妙,较之与北魏的关系,北凉与南朝的关系要真实得多,来往亦更加紧密;居住在卢水流域的匈奴人,被称为卢水胡或羯虏,应该为匈奴裔,为匈奴的一支,与小月氏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沮渠愍墓志》 北凉世子 北凉外交 卢水胡 北凉王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梯山石窟北凉洞窟壁画颜料的原位无损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文元 苏伯民 +4 位作者 殷耀鹏 水碧纹 崔强 于宗仁 善忠伟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8-140,共13页
综合应用拉曼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光纤漫反射光谱和数码显微镜等移动式分析设备,对天梯山石窟北凉洞窟壁画残块进行分析以确定颜料化学成分。通过对壁画表面微观形貌的观察以及颜料元素、分子结构结果的互补分析,确定了壁画使用的16... 综合应用拉曼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光纤漫反射光谱和数码显微镜等移动式分析设备,对天梯山石窟北凉洞窟壁画残块进行分析以确定颜料化学成分。通过对壁画表面微观形貌的观察以及颜料元素、分子结构结果的互补分析,确定了壁画使用的16种颜料,其中两种属于首次发现。研究表明多种分析方法结合,可以准确鉴别壁画中大多数无机颜料和染料,证明了无损分析方法在颜料鉴别和混合颜料鉴别方面体现出来的优异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光纤反射光谱 原位无损分析 天梯山石窟 北凉 壁画颜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凉北魏时期敦煌壁画的技法及色彩构成 被引量:23
6
作者 马玉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24,128-129,共11页
本文就敦煌莫高窟北凉北魏时期的壁画,从内容与构图的关系、壁画制作及绘制顺序、绘画技法中人物造型与线及毛笔工具的使用、西域壁画与敦煌北凉北魏时期壁画中人物肌肤晕染技法的不同与特点、颜料种类及敷色方法所呈现的装饰效果以及... 本文就敦煌莫高窟北凉北魏时期的壁画,从内容与构图的关系、壁画制作及绘制顺序、绘画技法中人物造型与线及毛笔工具的使用、西域壁画与敦煌北凉北魏时期壁画中人物肌肤晕染技法的不同与特点、颜料种类及敷色方法所呈现的装饰效果以及颜料的变色原因等方面,做了详细的探讨与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凉北魏时期 壁画绘制技法 色彩构成运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北凉、北魏壁画装饰图案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敏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31,120-121,共9页
敦煌图案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印度文化、华夏文化、西域文化装饰纹样的造型、色彩构成特征以及特定象征涵义,呈现出本土化和多元化的装饰风格。北凉、北魏作为敦煌石窟艺术的初创阶段,石窟图案又具有不同于其他... 敦煌图案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印度文化、华夏文化、西域文化装饰纹样的造型、色彩构成特征以及特定象征涵义,呈现出本土化和多元化的装饰风格。北凉、北魏作为敦煌石窟艺术的初创阶段,石窟图案又具有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纹样造型、装饰特征和装饰风格。此期纹样图案对中国纹样装饰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纹样装饰历史研究中不容错过、忽视的一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凉 北魏 图案 装饰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凉时期敦煌民间杂密信仰问题考察——以北凉石塔为中心 被引量:4
8
作者 彭建兵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0-146,共7页
本文主要从石塔供养人及其发愿目的、石塔修造者、佛教结社、石塔存放处所等方面来考察敦煌杂密信仰的民间性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表明,北凉时期,杂密信仰在敦煌民间十分流行。
关键词 敦煌 北凉石塔 杂密 佛教结社 民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凉王族与高昌佛教 被引量:8
9
作者 姚崇新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68-77,共10页
北凉王室入据高昌之前,当地佛教虽有发展,但总体水平不高.北凉王族在高昌地区造寺立碑,译(集)经、写经、开窟造塔,大大推进了当地佛教的发展,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高昌地区 北凉石塔 吐鲁番盆地 佛教史 写经 王族 鸠摩罗什 《敦煌学辑刊》 《大正藏》 敦煌吐鲁番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凉王段业事迹考述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华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8-122,共5页
段业是"五胡十六国"中北凉政权最初的统治者。本文考述了他与杜进、吕光、沮渠男成、沮渠蒙逊、秃发乌孤、秃发利鹿孤、李等人的关系,认为段业在凉州的成功首先与后凉复杂的政治及民族形势有关,而段业最后的失国亡身,除了其... 段业是"五胡十六国"中北凉政权最初的统治者。本文考述了他与杜进、吕光、沮渠男成、沮渠蒙逊、秃发乌孤、秃发利鹿孤、李等人的关系,认为段业在凉州的成功首先与后凉复杂的政治及民族形势有关,而段业最后的失国亡身,除了其"儒素长者、无他权略"的性格因素外,关键在于他没能也不可能把握当时北凉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从而制定出有利于民族融合和民族制衡的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凉 段业 事迹 十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北凉时期高昌郡的计赀、计口出糸与计赀配养马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际平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7-63,共7页
户调的最大特点就是按户计征。北凉计赀出献糸帐的最大特点是集赀370斛为一组,"出献糸五斤"。一组的户数,可多可少,没有定数,说明"出献糸"的数量只与"赀"有关,而与"户"无关。而北凉时期的计赀... 户调的最大特点就是按户计征。北凉计赀出献糸帐的最大特点是集赀370斛为一组,"出献糸五斤"。一组的户数,可多可少,没有定数,说明"出献糸"的数量只与"赀"有关,而与"户"无关。而北凉时期的计赀,只计田亩的数量与质量,不及其他。因此北凉的计赀出献糸,实际上就是计田赀出献糸。它不是户调,而是田租的一部分或田租的附加税。北凉的计口出糸的性质为口税。汉唐间,百姓承担的赋税,基本上都是民户各自向政府有关部门缴纳,像北凉计赀出献糸与计口出糸那样,集若干户为一个单元,统一由其中的一两人收集缴纳的情况比较少见。北凉计口出糸不是因为征纳对象物的不可分割,而只是为了方便政府收纳,对于民户而言,其实并不方便。按赀配生马只是计赀配养马,被配养官马者并不独自承担马价与养马之粮草。计赀配养马的性质实质上就是计赀承役,与麴氏高昌时期的计田承役相近。北凉时期可能也有户调与杂调,但目前尚未见实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凉 高昌郡 计赀出献糸 计口出糸 按赀配生马 租赋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北凉石塔的几个问题——与古正美先生商榷 被引量:3
12
作者 殷光明 《敦煌学辑刊》 1993年第1期64-70,76,共8页
新加坡学者古正美先生对于印度、中亚以及中国佛教史上的转轮王思想很有研究.她在敦煌研究院1987年召开的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上提交的论文是《再谈宿白的凉州模式》,在该院1990年召开的敦煌学国际学术会上提交的论文是《法王塔雀离... 新加坡学者古正美先生对于印度、中亚以及中国佛教史上的转轮王思想很有研究.她在敦煌研究院1987年召开的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上提交的论文是《再谈宿白的凉州模式》,在该院1990年召开的敦煌学国际学术会上提交的论文是《法王塔雀离浮图及北凉石塔》.在这两篇论文中,古先生都是以转轮圣王思想解释北凉佛教与北凉石塔,论点新颖,给人以启迪.但对有关北凉石塔的一些问题,我有不同看法,仅此提出,请教于古先生并诸方家.不妥之处,望予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凉石塔 弥勒佛 转轮 佛造像 菩萨 佛教思想 吐鲁番 国际学术会 相结合 敦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北凉沮渠安周造像记》拓片谈谈响搨 被引量:2
13
作者 贾双喜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38-251,共14页
《北凉沮渠安周造像记》又名《北凉沮渠安周造佛寺碑》,北凉承平三年(445)刻,清光绪间在我国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今新疆吐鲁番东七十里的哈喇和卓)出土.①北凉中书郎中夏侯粲撰文,隶书,二十二行,行四十七字,每字界以方格.
关键词 拓片 沮渠安周 造像记 北凉 五胡十六国时代
原文传递
吐鲁番文书所见北凉解文的复原及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楼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6-73,共8页
解文是中古时期非常重要的上行官府文书,由于传世文献皆不载其行用格式,长期不为后人所知。通过对相关文书残片的拼合整理,我们初步复原了北凉解文的基本格式。与启、牒、关等文书不同,北凉解文以"言"为标志。简牍东汉解文中... 解文是中古时期非常重要的上行官府文书,由于传世文献皆不载其行用格式,长期不为后人所知。通过对相关文书残片的拼合整理,我们初步复原了北凉解文的基本格式。与启、牒、关等文书不同,北凉解文以"言"为标志。简牍东汉解文中已见"言"字,北凉解文这一特点表明其与东汉解文具有明显的历史传承关系。吐鲁番文书中所谓的"上言"文书多为当时解文的残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凉 解文 上言文书 吐鲁番文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教东传早期的佛名经——《北凉神玺三年宝贤写千佛名号》与汉译《贤劫经》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丁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37,共7页
佛名崇拜是佛教史上的一个与礼忏密切相关的重要现象。此文就一件曾被认定为《贤劫经》系统的北凉时期由沙门宝贤抄写于高昌的纪年佛名写本,通读其发愿题记全文,讨论其经文内容、形式及语言风格,在与传世佛典(如竺法护译《贤劫经》千佛... 佛名崇拜是佛教史上的一个与礼忏密切相关的重要现象。此文就一件曾被认定为《贤劫经》系统的北凉时期由沙门宝贤抄写于高昌的纪年佛名写本,通读其发愿题记全文,讨论其经文内容、形式及语言风格,在与传世佛典(如竺法护译《贤劫经》千佛名)进行文字比勘的基础上,推论该写本所属系统的本名,建议目前应本慎重态度,可以暂且将该写本残篇称为"北凉神玺三年宝贤写千佛名号"。此外,文章认为,对该写本出自敦煌的说法应该持审慎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名经 北凉神玺三年宝贤写千佛名号 贤劫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凉高昌郡高宁县条次烽候差役更代簿》考释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国灿 《吐鲁番学研究》 2013年第2期1-9,共9页
对近年洋海墓地所出《北凉高昌郡高宁县差役文书》25个残片,以第[一]、[二]片为基础,经排比考察,复原出一件内容完整的文书。经考释解读,将其订名为《北凉高昌郡高宁县条次烽候差役更代簿》。从簿中揭示出北凉高昌郡存在一条由高昌城—... 对近年洋海墓地所出《北凉高昌郡高宁县差役文书》25个残片,以第[一]、[二]片为基础,经排比考察,复原出一件内容完整的文书。经考释解读,将其订名为《北凉高昌郡高宁县条次烽候差役更代簿》。从簿中揭示出北凉高昌郡存在一条由高昌城——高宁县——田地县的交通干线烽候警报系统,此干线与大海道相接,直通敦煌郡,这是北凉高昌郡与内地联系的主要通道,是古丝绸之路上艰苦但却安全的交通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凉 烽候 差役更代 大海道 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魏张略墓志》考释——兼补北凉沮渠无讳流亡河西史事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艳桐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6-21,共6页
《北魏张略墓志》揭示了张略与北凉沮渠无讳的亲从关系,可以补充无讳在439-442年辗转河西时期设置了都摄留府,以张略暂领征西将军府事。张略作为无讳嫡系在441年酒泉城破后被俘入魏,安置于代北。张略曾任金昌、白土二县县令,对确定北凉... 《北魏张略墓志》揭示了张略与北凉沮渠无讳的亲从关系,可以补充无讳在439-442年辗转河西时期设置了都摄留府,以张略暂领征西将军府事。张略作为无讳嫡系在441年酒泉城破后被俘入魏,安置于代北。张略曾任金昌、白土二县县令,对确定北凉河湟地区的疆域有重要意义。其仕宦经历可补充北凉曾置东宫记室主簿、尚书民部郎、散号将军凌江将军等职官。其所任"千人军将"说明河西北凉时期已采用"军-幢"制作为基层军事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略 北凉 沮渠无讳 河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北凉三窟开凿次第述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蓉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7-80,共14页
北凉三窟特指莫高窟第268、272、275窟,三个石窟毗邻相依,被学界普遍认为开凿于十六国的北凉时期。北凉三窟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属于统一规划还是渐次开凿,一直未有相关的具体研究。本文尝试利用石窟考古报告数据,分析北凉三窟的空间占位... 北凉三窟特指莫高窟第268、272、275窟,三个石窟毗邻相依,被学界普遍认为开凿于十六国的北凉时期。北凉三窟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属于统一规划还是渐次开凿,一直未有相关的具体研究。本文尝试利用石窟考古报告数据,分析北凉三窟的空间占位和空间改造现象。同时,将三个石窟中存在的重修重绘纳入考古层位学研究视野,动态把握由这些现象反映出的石窟本体受到干预的时间递进关系,进而对北凉三窟的开凿次第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北凉三窟目前的面貌是渐次开凿的结果,第268窟前半部最先开凿,其次开凿第275窟及第268窟后半部,再次是第272窟,最后对第268窟进行了扩建,三个窟相继进行开凿、扩建,并很有可能于西凉至北凉统治敦煌时期渐次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凉三窟 避让关系 扩建 重修 重绘 开凿次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北凉沮渠氏的佛教功利主义态度 被引量:3
19
作者 彭建兵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7期71-73,共3页
十六国时期,沮渠氏在河西建立了北凉政权。在沮渠蒙逊父子的推崇下,北凉佛教极为兴盛。一般认为,沮渠氏父子是佛教的虔诚护法者。本文通过对蒙逊父子崇佛活动的考察,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尽管他们的崇佛在客观上促进了北凉佛教的兴盛,但是... 十六国时期,沮渠氏在河西建立了北凉政权。在沮渠蒙逊父子的推崇下,北凉佛教极为兴盛。一般认为,沮渠氏父子是佛教的虔诚护法者。本文通过对蒙逊父子崇佛活动的考察,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尽管他们的崇佛在客观上促进了北凉佛教的兴盛,但是他们只不过是利用佛教为其统治服务的佛教功利主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凉 沮渠蒙逊父子 佛教 功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凉高僧昙无谶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荣春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18-24,共7页
昙无谶,也称昙摩谶或昙无忏,中天竺(今印度)人,天资聪慧,潜心佛法,曾在罽宾驻足,后转龟兹求法,又入鄯善,再转敦煌,成为一代高僧。北凉玄始元年(412),沮渠蒙逊邀至姑臧;义和三年(433)三月被刺杀,终年49岁。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探讨... 昙无谶,也称昙摩谶或昙无忏,中天竺(今印度)人,天资聪慧,潜心佛法,曾在罽宾驻足,后转龟兹求法,又入鄯善,再转敦煌,成为一代高僧。北凉玄始元年(412),沮渠蒙逊邀至姑臧;义和三年(433)三月被刺杀,终年49岁。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探讨昙无谶的个人历程,重点研究他在北凉译经、传教、辅佐沮渠蒙逊等方面的成就和作为,进一步确立他的历史地位和对北凉佛教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凉 昙无谶 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